1、中醫對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和檢查是什麼
中醫的主要療法是以毒攻毒!對這方面的疾病根本沒法根除,再說現在的中葯原材料和過去的不同了,過去都是野生現在是種植!本質發生變化了所以,對肝臟的損傷也是很大的
2、頸椎病在中醫裡面是怎麼解釋的呢?頸椎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因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或久坐耗氣、勞損筋肉;或感受外邪、客於經脈,或扭挫損傷、氣血瘀滯,經脈痹阻不通所引起。
長期伏案工作或低頭工作者,平時也要多多注意頸部保健。工作1-2小時後要活動頸部,或自我按摩局部,放鬆頸部肌肉。落枕會加重頸椎病病情,故平時應注意正確睡眠姿勢,枕頭高低要適zhong,枕於頸項部。並注意頸部保暖,恢復以般可通過描%父養丷%生貼,還有運動是不可少的。
3、中醫上認為頸椎病的病因病機是什麼?
中醫對頸椎病沒有專門論述,根據頸椎病各型的臨床表現,分屬「痹證」、「痿證」、「頭痛」、「眩暈」等證范疇,多因督脈受損,氣血滯澀,經絡痹阻,或氣血不能環周所致。
我國古代經典醫著《素問骨空論》中就有關於頸椎病的論述:「大風頸項痛,刺風府……噫嘻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厭之合病者呼噫嘻,噫嘻應手」。這里不但描述了頸椎病症狀、治法,同時對本病的檢查也有獨到的方法。「噫嘻穴」按現代解剖部位相當於肩胛背神經出口處,肩胛背神經是一束來自頸5神經根與胸神經根合乾的神經。其壓迫表現為頸、肩、背、腋、側胸壁的酸痛和不適。
《靈樞大惑論》指出:「邪中於項,因逢其虛,其入深,則隨目系,以入於腦,入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眩以轉矣」,從病因、病理、病位上對現代所分類的椎動脈型與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給予了形象的描述。
《靈樞海論篇》:「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蓋,下在風府,……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卧」,《靈樞口問篇》:「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對脊髓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進行論證,認為椎動脈供血不足可影響腦髓的功能。
清代胡延光《傷科匯篡絕台骨》載有:「有因挫閃及失枕而頸強痛者」。「失枕」即現代「落枕」,現代醫學認為,「落枕」即為頸椎關節紊亂,滑膜充血、水腫、嵌入,關節囊鬆弛而引起疼痛,屬現代醫學分類的頸型(肌型)或部分神經根型頸椎病。
4、中醫學對頸椎病有怎樣的基本觀點?
中醫學所指的頸、肩、臂痛等多包括在痹症中,通常認為是外傷、風寒濕邪侵襲、氣血不和、經絡不通所致,而頭暈、目眩、耳鳴則與痰濁、肝風、虛損有關。中醫對頸椎病不僅僅著眼於頸肩背臂等局部,而且還有機地聯系臟腑、經絡、氣血等整體進行辨證施治,並將肝、脾、腎等內臟功能與筋骨、肌肉、關節功能有機結合,注意兩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作用。
中醫根據頸椎病的病因及臨床徵象將其分為以下四型。
(1)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由於風、寒、濕三種外邪侵襲機體,流注經絡,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肢體、關節疼痛、酸麻、重著及屈伸不利等,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體征。
(2)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久病體弱,肝血不足,腎精虧損,經脈失去濡養,以致肢體筋膜弛緩,手足痿軟無力,不能隨意運動,包括了椎動脈型、根型和脊髓型的大部分症狀。
(3)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由於痰濕凝阻引起的證候相當廣泛,上逆頭部多見眩暈,阻於四肢者多見四肢麻木,風痰可引起嘔吐、頭暈、突然跌倒、四肢麻木,寒痰可引起骨痹刺痛、四肢不舉、厥冷等,包括了椎動脈型、交感型頸椎病的許多症狀。
(4)外傷型。由於閃、挫所致的筋絡、筋膜、肌肉等軟組織受傷(包括急、慢性損傷)以及關節錯位造成的症狀,即所謂「骨錯縫、筋出槽」
的症狀,出現肩、背、肢體痛等以疼痛為主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