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試驗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試驗

發布時間:2020-03-10 01:02:18

1、神經根型頸椎病有什麼臨床症狀?

臨床上神經根型頸椎病多見於中年以上的男性患者。男女患者的比例為1.27 ∶ 1,41 ~ 70 歲患者為66%,其發病史多為慢性發病,少數有頸部外傷史。

(1)頸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疼痛為根性病變的主要症狀。

急性期患者活動頭頸部可以引起頸、肩、臂部痛,或呈上肢放射痛,常伴手指麻木感,晚間痛重,影響休息。少數患者為防止觸碰頸部加重症狀,用手保護患部。對急性發病患者,需注意檢查是否為頸椎間盤突出病變。

慢性發病患者多感頸部或肩背部酸痛,上肢根性疼痛或指端有麻木感。此外尚有上肢肌力減弱、肌肉萎縮。部分患者患肢可呈現腫脹,皮膚呈暗紅或蒼白色。風寒及勞損可為發病的誘因,部分患者無明顯誘因而逐漸發病。

臂叢神經根部不同病變部位引起不同的疼痛區:頸5 神經根病變,其疼痛區為三角肌分布區;頸6 神經根病變,其向三角肌部及前臂橈側及拇指放射;頸7 神經根病變,沿上臂及前臂後方向中指放射;頸8 神經根病變,沿上臂及前臂內側向無名指、小指放射;而胸1 的神經根病變引起上臂內側疼痛。

(2)肌力減弱。上肢肌力減弱為運動神經受損引起的症狀,表現為患者持物時費力,部分患者持物時易脫落。肢體骨骼肌由2 根以上的神經共同支配,單根神經受損表現為輕度肌力減弱,主要的神經根受累可出現明顯的運動功能障礙。

(3)頸部肌肉緊張。頸椎病患者常有頸部發板的症狀。頸神經根受到刺激,可反射地引起所支配的頸、肩部肌肉張力增高或痙攣。

在急性期,檢查多可發現患者後頸部一側或雙側肌肉緊張,局部有壓痛。

2、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預後

1.因單純性頸椎髓核突出所致者,預後大多良好,治癒後少有復發者。
2.髓核脫出已形成粘連者則易殘留症狀。
3.因鉤椎關節增生引起者,早期及時治療預後多較滿意。如病程較長,根管處已形成蛛網膜下隙粘連時,則易因症狀遷延而使療效欠滿意。
4.因骨質廣泛增生所致的根性痛者,不僅治療復雜,且預後較差。

3、我是神經根型頸椎病能治癒嗎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壓迫了脊神經根,導致的一系列症狀,神經根型頸椎病典型症狀會引起手指麻木,神經根型頸椎病好不好治療取決於治療方法,現在一般採用美式脊椎矯正解除了脊神經根的壓迫才能保證症狀不復發。

4、怎樣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

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根據患者主訴中的根性症狀、上肢腱反射及痛覺改變等體征、後頸部棘突位置等觸診及頸椎X 線片,大部分患者可以得到及時診斷。

(1)症狀及體征。一般患者都主訴頸、肩、臂部的疼痛和手指的麻木。急性期會出現頸肌緊張,頸部活動受限。頸部體位改變可以誘發或加重症狀。部分患者前臂及手部肌肉出現萎縮現象。椎間孔壓迫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可呈陽性。部分患者伴有眩暈症狀。

(2)後頸部觸診檢查。患椎的棘突大多數都有病理性移位、壓痛,相應的關節突關節腫脹,明顯壓痛,這是重要的診斷依據。

(3)頸椎X 線平片檢查。通過觀察患者的正側位片和斜位片,除發現椎體後緣及Luschka 關節部骨質增生外,部分病例可見患椎移位而引起的頸椎位置改變。臨床醫生可以依據頸椎病的症狀和體征,而對其頸椎病的定位做出診斷。同時,觀察頸椎片可以幫助排除頸椎腫瘤、結核和其他炎症等骨質破壞性病變。少數診斷不明確的患者,需要作腰穿進行奎肯氏試驗及腦脊液檢查,或脊髓造影以明確診斷。

臨床上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依據主要如下。

患者年齡多為中、老年人,男性患者為多;患者有頸肩臂部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部分患者可合並椎動脈型的眩暈症狀;大多數患者頸部活動受限;患者移位的頸椎棘突和關節囊常有壓痛;部分患者的頸椎片顯示患椎移位改變。

5、神經根型頸椎病有什麼臨床表現

神經根型頸椎病在臨床上有很多表現,我們來詳細地了解一下。第一種就是頸肩部症狀。不同的原因導致的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輕重程度不一樣。主要表現為頸肩部疼痛,如果是處在急性期的患者在活動頭部時,會引起頸部,肩部,胳膊疼,還常常伴隨著手腳的麻木感,尤其是在晚上,麻木感就會更加強烈,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秩序。 第二種就是上肢胳臂無力感,主要表現為拿不起東西,即使拿住東西也會掉落,上肢的活動也不靈便。第三種是頸部僵硬感明顯。患者會感到頸椎發直,頸部肌肉緊張疼痛。

6、神經根型頸椎病有什麼明顯體征?

(1)頸部活動受限。在急性期,受累關節突關節呈急性炎症,關節滑膜及關節囊炎性腫脹,常合並關節積液,鄰近的神經根及竇椎神經支受到刺激,患者多有頸肩部肌緊張,部分患者頸肩部腫脹,頸部因疼痛活動明顯受限。

慢性發病患者,頸部向患側作旋轉活動時,由於受累關節移位,故常呈不同程度活動受限,頸部後伸運動也可受限。

(2)後頸部棘突及軟組織檢查所見。作寰椎橫突及頸椎2 ~ 7棘突觸診檢查,可發現患椎多有病理性移位。在寰椎,表現為患椎橫突向一側後方旋轉移位,壓痛;對側橫突移向前方,局部有空虛感。

在頸椎2 ~ 7,患椎橫突向一側呈旋轉和側方移位,患側叉溝部骨片壓痛;移位側患部上一頸椎的下關節突隆起,關節囊腫脹、壓痛。

患側頸肌緊張,移位對側下一關節突關節有輕度壓痛。寰、樞椎旋轉時,從其後弓穿出的枕大神經如受累,寰、樞椎後弓中線外側2橫指部有壓痛。

一小部分患者並無頸椎關節突關節移位,引起臨床症狀的主要病因為頸肩部軟組織的炎症性病變,手指觸診檢查可發現以下體征。

①附於頸椎棘突部周圍的腱膜剝離,壓痛。

②一側或雙側頸椎棘突旁迴旋肌有礫軋感,壓痛。

③一側關節突關節囊部腫脹、壓痛。

(3)臂叢神經張力試驗陽性。

(4)上肢腱反射檢查。主要檢查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腱反射。

支配肱二頭肌的主要神經為頸6 神經,肱三頭肌為頸7 神經。在早期病變,這些神經根如受到刺激可呈現腱反射活躍,損害性病變則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5)痛覺改變及肌萎縮。根性病變時患者淺部痛覺改變及肌萎縮體征局限於相應的皮節和肌節。多數患者表現為頸肩部及上肢肌肉呈輕度肌力減弱和肌萎縮。

7、神經根型頸椎病論文的選題理由

神經根型主要發病於中、老年人,發生率僅次於頸型。病因主要由於頸椎、椎間孔、鄰近組織粘連、關節錯位等病變使神經受壓刺激所致,其中以頸5、6、7神經受累多見。其症狀是受累一側單根或幾根的神經根由頸部向肩、臂、前臂及手部呈電擊樣放射,常為鑽痛或刀割樣痛,多數還可表現患側上肢沉重無力,麻木等感覺,病程較長者可發生肌肉萎縮,咳嗽、打噴嚏、上舉、頭頸過伸或過屈等活動誘發加劇。
檢查患者頸項強硬,活動受限,頸生理前凸變小,頸部有多處壓痛點,最有診斷意義是相應頸椎兩側有放射性壓痛。壓頭試驗,上舉試驗、臂叢神經牽掛試驗常為陽性,X線檢查,頸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骨刺,椎間孔縮小,少數有椎體或關節脫位等改變
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表現分布表:
頸椎體間隙 受累神經根 放射部位 感覺障礙區 肌無力與萎縮
頸4-5 頸5 沿肩頂至上臂外側 頸4.5 三角肌
頸5-6 頸6 沿肩頂,上臂外側前臂背側至母指和示指 頸4-6 肱二頭肌
頸6-7 頸7 沿上臂後外側,前臂背側至中指 頸6.7 肱三頭肌
頸7-胸1 頸8 沿上臂內側,前臂尺側至小指 頸7 手部小肌肉

8、怎樣用中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的主要病機是肝腎虧虛,精髓不足,氣血衰少,盤骨失於濡養,風寒濕邪易於驟襲,痹著經絡,氣滯血瘀。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用葯多選擇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益氣養血之品。

(1)芍葛湯

組成: 白芍30g, 葛根、靈仙各20g, 白芷、秦艽、當歸各12g,川芎9g,細辛3g。

功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

用法:水煎服,日服1 劑。

(2)桃紅二參湯

組成:黃芪、黨參、丹參、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紅花、香附、地龍、葛根、穿山甲、土鱉蟲、威靈仙(隨症狀輕重酌用葯量)。

功用:益氣養血,活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服1 劑。

(3)補腎祛瘀通絡湯

組成:當歸、骨碎補、杜仲、淫羊藿、龜板、鹿角霜、防風各10g,川芎、土鱉蟲、桂枝各7g,雞血藤、熟地、煅龍骨、煅牡蠣、葛根、黃芪、威靈仙各15g,細辛3g。

功用:補腎、養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服1 劑。

9、什麼是神經根型頸椎病,有什麼臨床表現?

頸椎疼痛,有那種會引起截癱、偏癱等情況

10、什麼是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也較多見,主要是出現根性痛而在發病早期即引起病人注意,所以病人前去就醫的時間早,療效當然也好,約90%以上的病人可以自愈。由於疼痛症狀是從頸部向遠側手腕部放射,因此,又稱之為「下行性頸椎病」。 神經根性頸椎病是因為頸椎退行性變後,髓核脫出、椎節松動或骨刺形成,刺激或壓迫椎管兩旁的頸神經根,引起上肢包括手指的疼痛、麻木和肌力減退等症狀。頸部症狀可輕可重,也有個別病人可能不明顯。上肢症狀一般較明顯,以手部麻、痛,肌肉無力為主,可有反射障礙。發作期上肢(手或臂部)可有放射性劇痛及麻木等感覺障礙症狀,手部肌肉亦減弱,而靜止期則僅有輕度症狀,甚至可以無任何症狀。 神經根型頸椎病根據不同的發病原因。頸部症狀可輕重不一。由於是髓核突出所引起的,頸部疼痛多數較明顯,在頸椎後方局部也常有壓痛。做椎間孔擠壓試驗時則表現為陽性,急性期更為明顯;而因鉤椎關節退變及骨質增生所引起者,頸部症狀則較輕微,甚至沒有。另外,凡是將脊神經根拉緊的試驗大多表現為陽性,尤其是在本病的急性期及以後根受壓為主者。 在X射線平片上可以出現椎節不穩(又稱為梯形改變)與生理曲線變形、椎間孔變狹窄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等各種異常現象中的一種或數種。也可進一步做磁共振(MR)檢查,從MR影象片上能夠清楚地看到病變的部位、程度及大小等。

與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試驗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