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南懷瑾

頸椎南懷瑾

發布時間:2021-03-15 21:30:10

1、南懷瑾教如何打坐禪修

現在世界各地都在流行靜坐,但是大多數人對於靜坐的意義都沒有弄清楚。靜坐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學靜,而不是學座,靜是所有生命恢復本有自然規律狀態。人要增強自己生命的功能,並且活的健康長壽,那麼建議您來學習靜坐。

「靜」和「靜坐」是世界上各學派各宗教的共法,從靜坐得到定靜的境界,不屬於哪一家,所以是共法,另外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真正的佛法是不共法,和其他各宗各派都不一樣,那是無上智慧成就的大學問。

不過靜坐不一定就是學佛、修道,也不是一定要信仰任何宗教,靜坐的目的是要使自己的身心達到決對的寧靜。

靜為什麼重要呢?道家老子說過,「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天地間不易的原理。宇宙萬物,不管哪種生物形態,它的生、發、茂、盛,都要歸元到本身根本的蘊藏,就像草木一樣,要有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就是恢復自己本有的靜態生命,這個宇宙究竟是「恆動」還是「恆靜」呢?這是最高深的哲學問題,暫時不在這里討論。

中國的道家、儒家和佛家,各家的修養想要求得「入定」,「入定」是要進入某種程度的靜的專有名稱。宋代理學家主張,在靜中養其端倪,認為在靜中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能力。

西方宗教要禮拜、禱告,並且講究慧思,也要很寧靜的時候才能產生高超的智慧,這些都足以說明靜的重要。

靜坐的種類

您現在看到的是印度瑜伽術里的單腳站立,由南懷瑾先生示範,這種姿勢和釋迦牟尼佛涅槃時候的卧姿以及許多各式各樣的坐姿都是靜坐的姿勢,統計起來大約有96種之多。

在這么多姿勢當中,以坐姿勢最容易讓身心進入靜的境界,現在我們要介紹的是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

毗盧遮那佛是法界體性佛,又稱為「中央佛」,佛家認為宇宙萬物總歸一體,一切眾生本性都屬於一尊佛,一切佛也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七支坐法是指這種靜坐的方式,包含有七個要點。

這種靜坐方式採取雙盤足,端容正坐的姿態,好像大家在中國廟宇里看到的端正庄嚴的菩薩像一樣,這種坐法能讓我們的身心達到靜態的最高功效,乃至超越物質與精神,超越生理與心理,得到最大的寧靜享受。

靜坐前注意事項

在介紹這種坐法以前,先要說明靜坐之前必須先注意的幾個重點。

第一,靜坐的地方該如何選擇呢?很多宗派講在靜坐的時候要面對東方,因為按照五行來看,東方屬木,是生氣方,氣都從這里生發上來;西方屬金,是太陽落下去的地方,是死方;北方是完全冷凍的方位,南方又太熱了,所以有些人認為打坐一定要面向東方。

另外有些宗教的人,為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主張要面向西方。又有些道家的修行人,要坐北朝南,像當皇帝似的南面而王,南面是光明面,也屬於生旺面。

還有些人修神通的,又認為需面對北方,北方屬於不空成就佛,面對北方修法才會有效。世界上就有些對方位執著的觀念。也有些國家學了中國禪宗的末流,認為打坐一定要面壁而坐,把被背對著外面,這些都是誤解,執著的觀念,雖然都各有理由,但是都不圓滿、不究竟。

真正學靜坐,是學「靜」,而不是學「坐」,所以到處都可以靜坐,無往而不靜,無處而不靜,如果被空間、方位限制,而不能靜,坐得再好也沒有用,因為坐的目的是「靜」,靜到最後得「定」,至於得了定以後又如何呢,,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所以我們學靜坐,必須自己得定,找一個最適宜的地點,在家裡、在房間裡面,甚至在床鋪上面,都可以,最好准備一個大的坐墊和一個小的坐墊,坐墊要柔軟而平穩,並不一定要棉花墊,也可以用草做成,比如榻榻米,或者好幾層地毯堆起來,但是不能像沙發一樣柔軟而有彈性。

在沙發上打坐,坐起來軀干是傾斜的,會妨礙生理的氣血運行,還有要有蓋腿的毛巾或毯子等,兩個膝蓋頭和後頸這三點,對靜坐特別重要,一定要准備穿的衣服,遇到氣候或個人感覺氣體變化的時候,就要遮蓋兩個膝蓋頭以及兩個頸肩背部。

靜坐的地方第一個要注意的是空氣,假使開門窗,不能對著身體正面,更不能對著身體背面,空氣需要對流,但是要在座位前方使空氣左右對流,決不能夠使身體正前方和正後方的空氣對流,這是錯的。

因為靜坐的時候體溫容易降低,所以不要直接吹風,這樣會生病的。身上也一定要准備披掛的東西,就像人在睡眠中一定要蓋被子一樣,等到將來功夫到了某一步,就算脫光了裸體,在雪地里靜坐,雪都會融化,那是以後的事,不能混為一談。

第二,練習靜坐還要保持光線,與其他事項。初學靜坐的人,光線太強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散亂,因為光線會刺激眼部神經,不得安詳,腦神經也不能安靜。

太暗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昏沉而陷入睡眠狀態,而且有些膽子小的還會引起恐懼感,所以光線要恰到好處。什麼叫恰到好處呢?因性別、體能和年齡而有不同,要自己內醒而注意體悟的。像您現在看到的這個畫面,光線就很適合初學靜坐的人練習。

七支坐法的要點

現在我們來看看七支坐法的標准姿勢,為了讓大家看得清楚,所以南師懷瑾先生在示範動作的時候,並沒有加蓋衣服或毛巾。當您學靜坐的時候,這樣容易受風寒,請大家要特別注意。

1七支坐法的第一個要點是盤腳。

從梵文翻譯過來叫做「跏趺」,趺是腳背、後跟,把你的背後跟疊起來,叫跏趺,中國話叫「盤腳」。

盤腳分三種姿勢,雙盤是正跏趺,正坐,有人會問,右腳在外面還是左腳在外面呢?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兩條腿都不一樣長短,或者差一分,或者差半寸、一寸,在雙跏趺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長的那隻腳在外面就舒服。

有的人不懂,這條腿長,卻拚命搬另外一隻腿,那是不對的。另外身體柔軟功夫到家的人,兩只腳掌都可以向上反過來,就向畫的佛像一樣。西洋人學雙跏趺很容易,因為他們的腿長,就算腳掌沒有翻過來,也容易做到雙跏趺。

另外學跏趺坐一定要加坐墊,雙跏趺更要加高一點,尤其是腿部練習得不夠熟悉的人。

(南懷瑾老師設計的打坐墊)

為什麼要墊坐墊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後一塊坐骨下面,兩邊是凹進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墊,平著坐著,身體整個力量就會支撐到後面去了,否則就會前傾後仰,或者左倒右斜。

這樣的姿勢身體不平衡,為了身體平衡,尾閭中正,督脈氣通,不管雙盤怎麼純熟,最好還是加一點坐墊,貼近身體正規地擺著,就會下意識去支持身體,姿勢也比較自然,就中了。

另外單跏趺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腳在下,右腳在上,叫做「金剛坐」,名稱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呢?這兩條腿一交換,氣脈就變了,左邊屬陽,右邊屬陰,右邊在下,左邊在上,負陰而抱陽;左邊在下右邊在上,負陽而抱陰,作用自然有所不同,這是根據易經的解釋。

實際上左右兩邊的神經是交叉的,金剛坐和如意坐身體的氣脈會有不同的作用,單盤最好的標準是足底心抵到膝彎,你做不到,下面一隻腳的後跟蓋不要踮起來。

如果如意坐的話,右面膝蓋頭放這里,左面的膝蓋頭剛好踮在後跟上面,身體就不正了,後跟剛好壓住腿彎,也就是下面一隻的腿彎,上面一隻也正好在腿彎,身體就比較正。

萬一初學靜坐的人,雙盤盤不起來,不妨將腿拉開,左右的幅度放寬,腿就盤起來了。如果再不行,就夾馬而坐,不過後跟千萬不要貼到大腿里頭,否則身體姿勢不正,後跟足心抵到大腿內緣,這樣就平正了。

單盤盤不起來,或者盤腿盤得酥麻,而還想靜坐的人,也可以採取其他姿勢,像獅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薩坐和跨鶴坐等等輔助姿勢,跨鶴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兩種姿勢,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適而定。

靜坐的時候盤兩條腿有什麼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動物不同,人的頂天立地就靠這兩條腿支柱,所以這兩條腿是氣脈、氣血和神經總匯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關系很大,拿血脈來講,是血庫的支柱。

「精從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從兩條腿就可以看出來。胎兒在母體里,腿是交叉盤著的,胎兒就是靠兩條腿盤曲,才成長得快,因而生下來,還在玩兩條腿,躺在床上凈蹬腳,越長大了腿就慢慢少動了。

我們看小孩子,手還不大拿得動東西,可是一天到晚跑,到了十幾歲,到處玩、運動,青年人也喜歡東跑西跑。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時候,腿要翹起來才舒服。

再老一點,翹起來還不夠,一定要蹺起來才舒服,這時候兩條腿差不多已經死亡了,可見人的一生,兩條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盤腿護腿下行神經的重要。

2七支坐法第二個要點在背脊。

人老了背就馱了,一般人兩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彎,背脊骨一個一個骨節必須使它兜緊,但並不需要挺腰,而且我們的背脊骨有個弧形的線條,並不是直豎的,在腰部這里彎進去,到了臀部翹起來,背上也有點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講的「背脊豎立如銅錢」。

尤其現在有一幫學密宗,或者日本學禪的,坐起來要勉強挺胸,把背也勉強挺直,這就犯了最大的錯誤,不但身體保養不好,還會出毛病。要順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會挺直,自然就調理正直才好。

此外有些人從小習慣養成背脊骨比一般人都彎,身體是彎曲的,勉強完全正坐,不但對健康沒有好處,還會出毛病,最好順其自然,稍加註意,比較端正就可以了。

如果長期的自己慢慢體會糾正,靜坐坐好,體型會慢慢校正過來。大家要注意,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體型是否正直都沒有絲毫感覺,注意力等於死了一半。

總之,初學靜坐要記住一個原則,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勢的直,不一定要像筷子、筆桿那樣的直,背脊並不是筷子、筆桿,所以體型不好的人,在初學靜坐的時候,要先學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壞了。

那將來姿勢坐對了,氣機發動了時候,自然會突然挺起來,比塑起來的菩薩還要正,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

背脊骨豎立這個姿勢,尤其同坐墊的姿勢關系很大,所以必須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則,尤其是腰鼓這里,我們身體的骨架子,從後面胸腔的肋骨,一直下來到骨盤這里,只有一個背脊骨,這個支柱是空的。

假如故意挺胸,這個支柱可沒有力量,而且這兩邊的內臟包括腸子、腎臟等,故意挺直反而傷了腰,等到腰的氣滿了,背脊骨自然會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體坐直,只要從尾椎骨上來到一半,也就是夾肌這里,這些骨節一個一個地都對得很正,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

有些人學佛打坐,胸腔張開,兩個肩膀拉開,把背脊骨和腰拉得直直的,這是氣功運動,和靜坐沒有關系,而且背脊骨往往因此受傷,尤其是腰椎骨這里,一定受傷。

所以背脊骨坐直,是要先把骨架子坐好,等於練拳打樁一樣,所講的部位到頸椎骨為止,也就是到後頸這里,比較鼓出來的骨頭為止,和督脈的觀念是聯系的。

道家的術語,背上的氣脈叫做督脈,督脈是沿著背脊骨裡面的氣脈,氣脈和骨節是兩回事,在佛法里,骨頭屬於地大,氣脈即不是地大,也不是火大、水大、風大,在唯識學叫做凈色根,那是脈的作用。

3第三個要點是肩膀。

一般人打坐,肩膀往往都不對,有些圖畫所畫的佛像,肩膀部位也不對,尤其東方人喜歡把兩個肩膀向前方撾下來,這樣一撾,肺部兩邊的肋骨就閉攏了,這是很嚴重的錯誤。

有些中國畫最喜歡這樣畫,看起來叫做老僧入定,其實在生理上是違反自然的,因為這樣一來,沿背脊骨的五臟六腑統統被壓迫,這就不對了。

所以肩膀一定要拉得平,兩邊肩膀同背脊骨要平整得要像個十字架一樣,就像這樣,輕輕拉平了兩只手能放攏來結成一個圓圈,換句話說,肩膀不能向前面撾,也不能向後面拉,只要平整,然後把它松開,這些都要自己注意調整。

4第四個要點是手結定印。

七支坐法的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臍下面,丹田這里,也就是恥骨這里,有些學密宗的人,還特別端高,那是練武功架勢,對靜坐有妨礙的。

要把手收好,剛好放在胯骨中間,甚至在丹田下一點,兩個大拇指相對,輕輕抵到就行了,如果手指拄得很用力,那就變成練氣功了,違反靜坐原則。

有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叫做彌陀印,這個是差別名稱,同兩腳的原理一樣,左陽右陰,屬於氣脈問題,手印的姿勢很多,不止這兩個手印,暫時不加以討論。

但是法身佛的成就,毗盧遮那佛的手印就是這個大三昧印。結手印要注意,有些人上身很短,兩只手長,叫他接這個手印很苦,不知道把手放在哪裡才好。

有些人左右手長短不一樣,手印也就有偏差了,像這種情形就要注意了,可以找東西或毛巾墊在手下,至於手長的人,宜結金剛拳印,放在膝蓋頭上,或者用道家所謂的五心朝天方式,也就是手心、腳心、頭頂心向上,仰著也可以,但是效果就不如大三昧印了。

但是各有各的作用,比如夏天天氣熱,不妨把拳放開,這樣結的印叫做「說法印」,冬天的時候就可以把手合龍,氣也比較容易歸元,有的時候靜坐會碰到一些境界,心中感到畏懼就可以結金剛印了。

手印有很多種,比如道家有一種手印叫做掐子午,五指相錯,掐在子午的位置,一貫道也用這種手印,同時這也是佛家的手印,北方不空如來的另一種手印,道理是陰陽交齊。

介紹到這里,也許有的人會問,為什麼跏趺坐法一定要兩腿夾足交盤,手結定印呢?因為人體以背脊骨為中心,背脊骨上來有中樞神經,督脈系統,全身的血管神經,是左右交叉,我們的生命能量天天都放射出去,向外走。 

現在科學儀器已經可以照出人體的光,這個光能也是左右一叉向外輻射出去,所以打坐的姿勢是兩邊合攏起來,像一朵花一樣。

自己本身的電能、光能循環交流,所以坐著和站著的光絕對兩樣,七支坐法的姿勢一擺,所有的電能、光能自己收回,而自己本身左陽右陰,陰陽交媾,自己交,所以我們對七支坐法的姿勢一定要研究好。

5第五個要點,頭要正。

頭太低,變成這樣,就不對了,頭太仰變成這樣也不對了,所以頭一定要擺正。

現在教大家一種調整姿勢的方法,就是坐下去把身體趴著,完全趴平,這樣背脊骨就拉平了,然後以背脊骨為中心,慢慢地起來,背脊骨就擺正了。

姿勢坐好了松下去,然後把腦袋勾下去,對准頜骨,勾得很緊,然後沿著頸骨立正起來,這樣頭就擺正了。

盡管調正了,到了坐得不舒服的時候,又會慢慢歪過來,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人體多半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身體要坐得標准,就看頭。

頭擺的正對頸部,尤其頸部這兩根靜脈管最重要,心臟把血液送到腦部,就是通過這兩根動脈管,血壓高或者思想多,生氣的時候,這兩根動脈管會暴出來,所以打坐一定要把頸部擺好,輕輕壓住兩根動脈管,怎麼樣才叫壓住呢?

用剛才我介紹的方法,把頭擺正,它自然就壓住了,這樣血液輸送到腦部的力量,就緩慢下來,心臟負擔也減輕了,打坐姿勢對了,輕鬆了,自然就慈悲喜舍,面帶喜氣,那是自然的,不是裝的。

6第六個要點是舌抵上顎。

現代醫學主張有胃病的人,多咽口水,道家則吃自己的口水叫做「玉液還丹」,更高明的是打坐坐好了,頭頂會感到清涼,咽喉就有甜的口水,甘露水出來,細細咽下去走咽喉到胃,通丹田,這叫做「津液還丹」,不但可以治胃病,還可以調和荷爾蒙。

按照中國古代醫學的劃分,人體背上是督脈,督脈上來由舌頭抵到上顎,也就是嘴巴張開,上顎有個穴道,從這里通到前腦,叫上顎闋穴道。

(舌抵上齶)

如果打坐坐到入定的時候,氣住脈停,舌頭就會立起來,接住兩個鼻孔裡面的上咽喉,這時候,呼吸就不靠鼻子,而靠腦呼吸,緩慢出入,這樣身體是個完整的生命,比嬰兒還要完整。

人老了舌頭會向外伸,白痴也是這樣,這是自律神經失調。修道人口水都是向內吸的,因為口水是很好的液體,也是荷爾蒙,如果打坐坐得好,自己會聞到身體里的液體都是香的,這是功夫做得好,真正究竟了,身體整個都轉變過來。

所以大家試試看,舌頭用力縮回,身體會感到特別充實。將來靜坐坐好了,舌頭自己向上頂,這里的氣脈就圓滿了,這是正入定的大圓滿。

所以我們看氣脈通的人下顎必定圓滿,舌頂上顎就有這個作用,接到腦下體荷爾蒙的下降,再接到甲狀腺的荷爾蒙。

7第七個要點是眼神半開半閉。

按照古代規定,眼睛要像初生嬰兒的眼睛,只有一條縫,在道家叫做「含光渦漠」,含光包括外光及內光,乃至自己的神光,不外露,打坐到某一個境界,自然就充滿了,眼睛閉也閉不住,就會含光渦漠,可是也不是張開。

你看畫的菩薩像,就是含光渦漠,可以看到一點眼珠子,這是正像。不過現代人的眼睛用得多,初學靜坐最好還是閉上眼睛,可是眼珠子還是要正,不要掉下來,你試試看,把眼睛閉上,眼珠向下掛,就變成昏沉境界了。 

眼睛張開,就容易變成散亂境界,所以最好是眼睛閉著,眼珠子還是正的,靜靜地定住。關於眼珠的道理很多,不要左右分開,也不要斗雞眼,更不要凝視,要很靜。

以上是七支坐法的要點,最重要的是腳、背、肩,手、頭、舌、眼。

這幾個重點部位的姿勢都坐好了,臉上肌肉放鬆,怎麼放鬆呢?要面帶微笑,但是不是笑,而是由嘴角開始,讓臉上的肌肉鬆開,尤其中國人始終臉上肌肉不松,容易綳緊面孔,這種神經和細胞都很緊張,臉部神經松開,前後腦神經跟著松開,才寧靜得下來,希望大家都能養成習慣,使每一位學習靜坐的人,都有一張慈悲喜樂的面孔。

在靜坐下坐以後,讓我們掌心相對,兩只手掌互相揉搓,使掌心發熱,在臉上由下往上,按摩幾下,從太陽穴繞過耳後,重復的做。同時由中指沿著眼窩按摩,接著揉搓鼻翼,按摩到舒服為止。

接著是放鬆雙腿,適當地按摩、敲擊大腿和小腿,接著兩腳伸直,腳尖內拗,兩腳轉圓圈,兩腳腳跟靠打,疏鬆兩腳關節之後,人稍微向外靠,並以手肘的另一支撐,雙腳彎曲,兩腳腳跟輪流拉直,往外蹬出,這些動作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使我們打坐之後不至於受到風寒。

2、李少波和南懷瑾的理論有些地方相悖,比如說李少波的守在南懷瑾的理論是贊成守的,請問該如何取捨?初學者

二位前輩師承不同,自然理論不同,古語「殊途同歸」是也。
以意領氣,容易出偏。應先節流後再開源,個人體質不同,通三關時間不一樣。頸椎不好則玉枕關難過。不建議初學者自修通任督之功。
如若堅持自修,當記「順其自然」四字。
俗世多認為有氣感則任督已通,真正通了任督脈會排出體內垃圾凈化血液,要腹瀉幾次的。
後學者當以此驗之。

3、南懷瑾大師的南禪七日 第幾集中講述了 護頸椎和護眼的方法?

建議你把 南禪七日 從頭看一 遍裡面還有很多方法對我們都有用!和南老說的一樣 脫去宗教的外皮在看,你會受益匪淺

4、我脊椎嚴重受寒,雙盤難入靜,怎麼辦

不要亂打坐啊。。。
請問你有老師指導?年齡到了十八歲?
回答肯定的話推薦南懷瑾的書,《如何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我說不清楚打坐儀軌。。。
再來,你說你脊背受寒,那麼打坐的時候把雙膝還有背部遮住,在不通風處打坐。
不要靠牆打坐,這是很不好的習慣。當然也不能靠在椅子上,因為會讓身體放鬆,出現依賴感。
如果是女性,千萬千萬不要在例假(月經)期打坐,會出問題的。
另外,過飽過飢或者沒有睡足都不要練習打坐。
建議到此為止。

5、國學大師南懷瑾是怎麼養生的?

受訪專家:

李洪娟,北京中醫葯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

朱慶軍,安徽省中醫院針灸康復科副主任醫師

一輩子沒有一張文憑,沒有一個好的學位,但他卻精研國學,對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詣。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歌賦、醫學養生等諸多學問。而且融會貫通自成一派,他就是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其一生著書無數,書中不乏一些調病養生的驗方。



失眠:身體蜷起來睡

我們常常講,人老有幾個相反的現象:哭起來沒有眼淚,笑起來眼淚就出來了;現在的事情告訴他馬上就忘記了,小時候的事情都會記得;坐著就睡覺,躺下去睡不著。人老了很多古怪的事情,都是相反的。醫學的道理,心腎不交就是水火不交了。

道家有個辦法,不管老年中年或是少年,失眠時,把身體蜷起來睡,變成嬰兒狀態,兩個腳縮攏來,兩手也抱起來,容易睡著,這是勉強使心腎的氣交。交就是連起來接上電了,這樣可以睡著。

——據《我說參同契第五十四講》

點評:「站如松、坐如鍾、行如風、卧如弓」,中國養生理念自古就非常講究人的姿勢對健康的影響。

北京中醫葯大學基礎醫學院的李洪娟教授介紹,人朝右側蜷睡是最佳的睡眠姿勢,有助於減少失眠和改善睡眠質量。

而趴著睡會造成頸椎損傷,上年紀的老人仰著睡,頭部鬆弛的肌肉壓迫氣道,引起「呼吸暫停綜合征」,嚴重影響睡眠質量。

心腎兩臟在生理上的協同關系,中醫稱之為「心腎相交」。「若腎水不能上滋以養心,心火不得下交而溫腎,會導致『心火獨亢』而引發失眠。」安徽省中醫院針灸康復科副主任醫師朱慶軍說,將身體蜷起來後,心腎距離減少促進氣交,也像嬰兒睡在母親的子宮里,是很有安全感的睡眠姿勢。

此外,睡覺前要安靜心神,不宜做劇烈或傷腦的活動。聽音樂、讀書、泡腳都有助於盡快入眠。

氣憤:只念一個「空」字

我當年學道時,有個年輕的和尚朋友,教我一個外道法子——頑空修法。一邊念佛號,一邊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這個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壓的人,以及神經快要爆炸的人。我們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壓反而弄高了,因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這個法子對治。另外有個方法,對於高血壓、老年人或失眠的人也有好處。上座,心裡頭什麼都不想,只念一個「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經都放鬆了,腦子也放鬆了,有人就用這個法子治好了緊張的毛病。

——據《如何修正佛法》二十七講

點評:南懷瑾的想「空」字的方法和現代醫學中的「移情」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緩解不良情緒。除了想「空」字,還可通過畫畫、練毛筆字、聽音樂等讓腦子和神放鬆下來。「在中醫理論中,五臟分管不同情志,其中肝主怒,愛激動發火的人氣血向上涌,易傷肝氣也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而肝鬱氣滯又會激發人的壞脾氣,之間互為因果。」朱醫生介紹,口服逍遙丸、玫瑰花泡水送服六味地黃丸等疏肝解郁效果不錯。

肺病:用鼻孔的肌肉聞氣

有個氣功法,曾治癒了不少的肺病患者。將右手握拳,大拇指豎起,放在背後兩肩胛骨下端的高度,在脊骨中心點。左手握拳平置肚臍上。這時開始用鼻孔的肌肉聞氣,聞之有聲,就好像聞到一樣好吃的菜,要多聞一下似的。這樣聞氣,一連六次,再口吐「呸」音,將氣呼出。如此繼續作下去,一連三十六次(六聞一呸為一次),即渾身通暢,甚至汗出。原來呼吸不暢通的人,經過三十六次的呼吸練習,即得鼻孔暢通無礙。若不能站立躺在床上試作也是一樣的。

——據《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點評:用鼻孔的肌肉聞氣是遵循動作配合呼吸的「導引吐納」法。左手握拳平置肚臍任脈,右手放在背後正中的督脈,通過刺激人體中最重要的兩條經脈導引氣血運行,再配合吐納,可有效治療支氣管哮喘、慢阻肺和呼吸系統疾病,朱醫生說。臨床上李教授也常訓練患者進行深呼吸。將一口氣呼吸到丹田,再慢慢排出,有利於將肺泡里的濁氣排出。但肺氣腫、支氣管擴張、肺癌和肺結核患者要以靜養為主,不宜做太劇烈的肺部運動。

腸胃病:桂圓花椒敷肚臍

大約二十幾年前,日本人發明的溫灸器,放在肚臍上,暖暖的,可以治腸胃病。這是日本人把中國道家的老方法拿出來賣錢,這個在道家叫灸臍法。其實用不著那個,我教你們,年紀大的都可以用,比較保險。用桂圓肉一顆(新鮮的叫龍眼,乾的叫桂圓),花椒六、七顆,加上那個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麼大,放在肚臍里就行了。

——據《我說參同契第五十四講》

點評:用桂圓、花椒和艾絨敷肚臍是南懷瑾從道家經典中採集的養生小方法。「這三種既是易買到的葯也是常用的食物,葯性偏溫。可以將它們分別搗碎研磨成粉後,包在一起貼在肚臍上,使葯性直接發揮作用於肚臍,治療腸胃病及溫陽益氣效果快,還不會產生副作用。」

李教授在治療時一般會增加一個步驟,即將三種葯包在肚臍上後,隔臍用燈照射或點灸加熱半小時,療效會更好。「很多人犯了腸胃病,源於肚臍周圍溫度低,脾虛和消化能力差。而加熱能夠提高腹部溫度,增強胃腸道酶的活性,進而改善脾胃吸收的能力。」(作者:健康時報實習記者 王小磊)


凡標注來源為「健康時報」或「健康時報網」的稿件均屬健康時報社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來源為「健康時報網」並附上原文鏈接。如需內容合作,請聯系010-65369672。

6、南懷瑾老師關於消除緊張的竅門

我們本來就有呼吸,不必再用意去練習,或者對呼吸加以控制管理,只要感覺到我們原有的呼吸狀況就好。如果感覺到什麼地方不順有阻礙的話,只要思想繼續寧靜下來,靜上一段時間,自然就調和順暢了。
這是最好的方法,不要再特地做什麼工夫。
——選自《孟子與公孫丑》
(還可以參考 「實修《大安那般那守意經》」)

7、打坐和冥想的盤腿方法有哪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5MTk0NDE2.html
七支坐法—南懷瑾老師! ... 如果字太多可以看視頻!
七支坐法的第一個要點是盤腳。
從梵文翻譯過來叫做「跏趺」,趺是腳背、後跟,把你的背後跟疊起來,叫跏趺,中國話叫「盤腳」。盤腳分三種姿勢,雙盤是正跏趺,正坐,有人會問,右腳在外面還是左腳在外面呢?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兩條腿都不一樣長短,或者差一分,或者差半寸、一寸,在雙跏趺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長的那隻腳在外面就舒服。有的人不懂,這條腿長,卻拚命搬另外一隻腿,那是不對的。另外身體柔軟功夫到家的人,兩只腳掌都可以向上反過來,就向畫的佛像一樣。西洋人學雙跏趺很容易,因為他們的腿長,就算腳掌沒有翻過來,也容易做到雙跏趺。
另外學跏趺坐一定要加坐墊,雙跏趺更要加高一點,尤其是腿部練習得不夠熟悉的人。為什麼要墊坐墊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後一塊坐骨下面,兩邊是凹進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墊,平著坐著,身體整個力量就會支撐到後面去了,否則就會前傾後仰,或者左倒右斜,這樣的姿勢身體不平衡,為了身體平衡,尾閭中正,督脈氣通,不管雙盤怎麼純熟,最好還是加一點坐墊,貼近身體正規地擺著,就會下意識去支持身體,姿勢也比較自然,就中了。
另外單跏趺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腳在下,右腳在上,叫做「金剛坐」,名稱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呢?這兩條腿一交換,氣脈就變了,左邊屬陽,右邊屬陰,右邊在下,左邊在上,負陰而抱陽;左邊在下右邊在上,負陽而抱陰,作用自然有所不同,這是根據易經的解釋。實際上左右兩邊的神經是交叉的,金剛坐和如意坐身體的氣脈會有不同的作用,單盤最好的標準是足底心抵到膝彎,你做不到,下面一隻腳的後跟蓋不要踮起來。如果如意坐的話,右面膝蓋頭放這里,左面的膝蓋頭剛好踮在後跟上面,身體就不正了,後跟剛好壓住腿彎,也就是下面一隻的腿彎,上面一隻也正好在腿彎,身體就比較正。
萬一初學靜坐的人,雙盤盤不起來,不妨將腿拉開,左右的幅度放寬,腿就盤起來了。如果再不行,就夾馬而坐,不過後跟千萬不要貼到大腿里頭,否則身體姿勢不正,後跟足心抵到大腿內緣,這樣就平正了。
單盤盤不起來,或者盤腿盤得酥麻,而還想靜坐的人,也可以採取其他姿勢,像獅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薩坐和跨鶴坐等等輔助姿勢,跨鶴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兩種姿勢,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適而定。
靜坐的時候盤兩條腿有什麼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動物不同,人的頂天立地就靠這兩條腿支柱,所以這兩條腿是氣脈、氣血和神經總匯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關系很大,拿血脈來講,是血庫的支柱。「精從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從兩條腿就可以看出來。胎兒在母體里,腿是交叉盤著的,胎兒就是靠兩條腿盤曲,才成長得快,因而生下來,還在玩兩條腿,躺在床上凈蹬腳,越長大了腿就慢慢少動了。我們看小孩子,手還不大拿得動東西,可是一天到晚跑,到了十幾歲,到處玩、運動,青年人也喜歡東跑西跑。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時候,腿要翹起來才舒服。再老一點,翹起來還不夠,一定要蹺起來才舒服,這時候兩條腿差不多已經死亡了,可見人的一生,兩條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盤腿護腿下行神經的重要。
七支坐法第二個要點在背脊。
人老了背就馱了,一般人兩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彎,背脊骨一個一個骨節必須使它兜緊,但並不需要挺腰,而且我們的背脊骨有個弧形的線條,並不是直豎的,在腰部這里彎進去,到了臀部翹起來,背上也有點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講的「背脊豎立如銅錢」,尤其現在有一幫學密宗,或者日本學禪的,坐起來要勉強挺胸,把背也勉強挺直,這就犯了最大的錯誤,不但身體保養不好,還會出毛病。要順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會挺直,自然就調理正直才好。
此外有些人從小習慣養成背脊骨比一般人都彎,身體是彎曲的,勉強完全正坐,不但對健康沒有好處,還會出毛病,最好順其自然,稍加註意,比較端正就可以了。如果長期的自己慢慢體會糾正,靜坐坐好,體型會慢慢校正過來。大家要注意,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體型是否正直都沒有絲毫感覺,注意力等於死了一半。
總之,初學靜坐要記住一個原則,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勢的直,不一定要像筷子、筆桿那樣的直,背脊並不是筷子、筆桿,所以體型不好的人,在初學靜坐的時候,要先學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壞了,那將來姿勢坐對了,氣機發動了時候,自然會突然挺起來,比塑起來的菩薩還要正,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
背脊骨豎立這個姿勢,尤其同坐墊的姿勢關系很大,所以必須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則,尤其是腰鼓這里,我們身體的骨架子,從後面胸腔的肋骨,一直下來到骨盤這里,只有一個背脊骨,這個支柱是空的,假如故意挺胸,這個支柱可沒有力量,而且這兩邊的內臟包括腸子、腎臟等,故意挺直反而傷了腰,等到腰的氣滿了,背脊骨自然會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體坐直,只要從尾椎骨上來到一半,也就是夾肌這里,這些骨節一個一個地都對得很正,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有些人學佛打坐,胸腔張開,兩個肩膀拉開,把背脊骨和腰拉得直直的,這是氣功運動,和靜坐沒有關系,而且背脊骨往往因此受傷,尤其是腰椎骨這里,一定受傷,所以背脊骨坐直,是要先把骨架子坐好,等於練拳打樁一樣,所講的部位到頸椎骨為止,也就是到後頸這里,比較鼓出來的骨頭為止,和督脈的觀念是聯系的,道家的術語,背上的氣脈叫做督脈,督脈是沿著背脊骨裡面的氣脈,氣脈和骨節是兩回事,在佛法里,骨頭屬於地大,氣脈即不是地大,也不是火大、水大、風大,在唯識學叫做凈色根,那是脈的作用。
七支坐法第三個要點是肩膀。
一般人打坐,肩膀往往都不對,有些圖畫所畫的佛像,肩膀部位也不對,尤其東方人喜歡把兩個肩膀向前方撾下來,這樣一撾,肺部兩邊的肋骨就閉攏了,這是很嚴重的錯誤,有些中國畫最喜歡這樣畫,看起來叫做老僧入定,其實在生理上是違反自然的,因為這樣一來,沿背脊骨的五臟六腑統統被壓迫,這就不對了,所以肩膀一定要拉得平,兩邊肩膀同背脊骨要平整得要像個十字架一樣,就像這樣,輕輕拉平了兩只手能放攏來結成一個圓圈,換句話說,肩膀不能向前面撾,也不能向後面拉,只要平整,然後把它松開,這些都要自己注意調整。
七支坐法第四個要點是手結定印。
七支坐法的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臍下面,丹田這里,也就是恥骨這里,有些學密宗的人,還特別端高,那是練武功架勢,對靜坐有妨礙的,要把手收好,剛好放在胯骨中間,甚至在丹田下一點,兩個大拇指相對,輕輕抵到就行了,如果手指拄得很用力,那就變成練氣功了,違反靜坐原則。有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叫做彌陀印,這個是差別名稱,同兩腳的原理一樣,左陽右陰,屬於氣脈問題,手印的姿勢很多,不止這兩個手印,暫時不加以討論。
但是法身佛的成就,毗盧遮那佛的手印就是這個大三昧印。結手印要注意,有些人上身很短,兩只手長,叫他接這個手印很苦,不知道把手放在哪裡才好。有些人左右手長短不一樣,手印也就有偏差了,像這種情形就要注意了,可以找東西或毛巾墊在手下,至於手長的人,宜結金剛拳印,放在膝蓋頭上,或者用道家所謂的五心朝天方式,也就是手心、腳心、頭頂心向上,仰著也可以,但是效果就不如大三昧印了,但是各有各的作用,比如夏天天氣熱,不妨把拳放開,這樣結的印叫做「說法印」,冬天的時候就可以把手合龍,氣也比較容易歸元,有的時候靜坐會碰到一些境界,心中感到畏懼就可以結金剛印了。
手印有很多種,比如道家有一種手印叫做掐子午,五指相錯,掐在子午的位置,一貫道也用這種手印,同時這也是佛家的手印,北方不空如來的另一種手印,道理是陰陽交齊。介紹到這里,也許有的人會問,為什麼跏趺坐法一定要兩腿夾足交盤,手結定印呢?因為人體以背脊骨為中心,背脊骨上來有中樞神經,督脈系統,全身的血管神經,是左右交叉,我們的生命能量天天都放射出去,向外走。現在科學儀器已經可以照出人體的光,這個光能也是左右一叉向外輻射出去,所以打坐的姿勢是兩邊合攏起來,像一朵花一樣,自己本身的電能、光能循環交流,所以坐著和站著的光絕對兩樣,七支坐法的姿勢一擺,所有的電能、光能自己收回,而自己本身左陽右陰,陰陽交媾,自己交,所以我們對七支坐法的姿勢一定要研究好。
身體部分的姿勢了解了,再來看看第五個要點,頭要正。
頭太低,變成這樣,就不對了,頭太仰變成這樣也不對了,所以頭一定要擺正。現在教大家一種調整姿勢的方法,就是坐下去把身體趴著,完全趴平,這樣背脊骨就拉平了,然後以背脊骨為中心,慢慢地起來,背脊骨就擺正了。姿勢坐好了松下去,然後把腦袋勾下去,對准頜骨,勾得很緊,然後沿著頸骨立正起來,這樣頭就擺正了。盡管調正了,到了坐得不舒服的時候,又會慢慢歪過來,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人體多半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身體要坐得標准,就看頭。頭擺的正對頸部,尤其頸部這兩根靜脈管最重要,心臟把血液送到腦部,就是通過這兩根動脈管,血壓高或者思想多,生氣的時候,這兩根動脈管會暴出來,所以打坐一定要把頸部擺好,輕輕壓住兩根動脈管,怎麼樣才叫壓住呢?用剛才我介紹的方法,把頭擺正,它自然就壓住了,這樣血液輸送到腦部的力量,就緩慢下來,心臟負擔也減輕了,打坐姿勢對了,輕鬆了,自然就慈悲喜舍,面帶喜氣,那是自然的,不是裝的。
七支坐法第六個要點是舌抵上顎。
現代醫學主張有胃病的人,多咽口水,道家則吃自己的口水叫做「玉液還丹」,更高明的是打坐坐好了,頭頂會感到清涼,咽喉就有甜的口水,甘露水出來,細細咽下去走咽喉到胃,通丹田,這叫做「津液還丹」,不但可以治胃病,還可以調和荷爾蒙。按照中國古代醫學的劃分,人體背上是督脈,督脈上來由舌頭抵到上顎,也就是嘴巴張開,上顎有個穴道,從這里通到前腦,叫上顎闋穴道,如果打坐坐到入定的時候,氣住脈停,舌頭就會立起來,接住兩個鼻孔裡面的上咽喉,這時候,呼吸就不靠鼻子,而靠腦呼吸,緩慢出入,這樣身體是個完整的生命,比嬰兒還要完整。人老了舌頭會向外伸,白痴也是這樣,這是自律神經失調。修道人口水都是向內吸的,因為口水是很好的液體,也是荷爾蒙,如果打坐坐得好,自己會聞到身體里的液體都是香的,這是功夫做得好,真正究竟了,身體整個都轉變過來。所以大家試試看,舌頭用力縮回,身體會感到特別充實。將來靜坐坐好了,舌頭自己向上頂,這里的氣脈就圓滿了,這是正入定的大圓滿。所以我們看氣脈通的人下顎必定圓滿,舌頂上顎就有這個作用,接到腦下體荷爾蒙的下降,再接到甲狀腺的荷爾蒙。
七支坐法第七個要點是眼神半開半閉。
按照古代規定,眼睛要像初生嬰兒的眼睛,只有一條縫,在道家叫做「含光渦漠」,含光包括外光及內光,乃至自己的神光,不外露,打坐到某一個境界,自然就充滿了,眼睛閉也閉不住,就會含光渦漠,可是也不是張開。你看畫的菩薩像,就是含光渦漠,可以看到一點眼珠子,這是正像。不過現代人的眼睛用得多,初學靜坐最好還是閉上眼睛,可是眼珠子還是要正,不要掉下來,你試試看,把眼睛閉上,眼珠向下掛,就變成昏沉境界了。眼睛張開,就容易變成散亂境界,所以最好是眼睛閉著,眼珠子還是正的,靜靜地定住。關於眼珠的道理很多,不要左右分開,也不要斗雞眼,更不要凝視,要很靜。
以上是七支坐法的要點,最重要的是腳、背、肩,手、頭、舌、眼這幾個重點部位的姿勢都坐好了,臉上肌肉放鬆,怎麼放鬆呢?要面帶微笑,但是不是笑,而是由嘴角開始,讓臉上的肌肉鬆開,尤其中國人始終臉上肌肉不松,容易綳緊面孔,這種神經和細胞都很緊張,臉部神經松開,前後腦神經跟著松開,才寧靜得下來,希望大家都能養成習慣,使每一位學習靜坐的人,都有一張慈悲喜樂的面孔。
在靜坐下坐以後,讓我們掌心相對,兩只手掌互相揉搓,使掌心發熱,在臉上由下往上,按摩幾下,從太陽穴繞過耳後,重復的做。同時由中指沿著眼窩按摩,接著揉搓鼻翼,按摩到舒服為止。
接著是放鬆雙腿,適當地按摩、敲擊大腿和小腿,接著兩腳伸直,腳尖內拗,兩腳轉圓圈,兩腳腳跟靠打,疏鬆兩腳關節之後,人稍微向外靠,並以手肘的另一支撐,雙腳彎曲,兩腳腳跟輪流拉直,往外蹬出,這些動作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使我們打坐之後不至於受到風寒。

圖片說明:
以上的動作由南師懷瑾先生示範。為了讓大家看得清楚,所以南師懷瑾先生在示範動作的時候,並沒有加蓋衣服或毛巾。當您學靜坐的時候,這樣容易受風寒,請大家要特別注意。

資料來源:實修驛站

8、練氣功能減輕頸椎病的痛苦嗎?怎麼練?

個人建議:用倒走的方法鍛煉身體,沒次以30分鍾為宜,然後用擺頭得到方法「寫」「米」字。

9、我想學習清涼月老師的「思維本體學」,有人學習過么?

我是以前學佛學道,初中開始學氣功。天天不學習,那時候流行觀中丹田。最後就是感覺暖暖的,也沒太大進步。
後來學丹道,也找過不少道家師父。求來了什麼人元天元丹法,仔細修煉。也有過很多美好體驗。但是不明白原理,對未來實修路不了解。
後來學過密宗特別是蓮花生大師相關教導,禪宗特別是天台宗,看《童蒙》,《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還有國外的靈修,印度的各種。
很多現代講實證的班,我都參加過。市面上種種只要和修行有關的,或多少都接觸過。去過太多了數不過來法會,禪修班。
但是總覺得不得要領。後來在東h禪的群里,有人發我資料。看了一篇老師理論課的綱要,心中震撼,這真的是我苦苦追尋的東西。能寫出這樣文章的人,肯定是有功夫的,編是編不出來的。比如讓我編什麼是開悟入定等等,真的編不出來,而且真理是經得起檢驗的。很多學長都入定了,所以我二話沒說,當時就報名了。
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呢,學得不太懂。以前因為工作生活壓力也大,大半夜還要打電話,思考項目。總是坐上不由自主想一些生活工作的煩事,就是特別煩躁,失眠。睡不著覺。身體也老感冒老頭疼。
學了一個月慢慢也就好了。後來雖然沒有入定,有點基礎後以後就飯量少了很多。會非常精神,睡眠好。
再後來就是入定後皮膚會變白,頭發有白頭發會變成黑色,從根部開始變黑。然後以前很容易感冒的,因為我小時候身體不好。現在就不會感冒啦 。
真的對古人實修路線清晰,充滿信心。

與頸椎南懷瑾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