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鄰椎體之間連接最重要的是?
脊柱是人體的中柱,就是"大梁骨",結構復雜,具有負重、保持人體平衡、運動、保護脊髓和內臟的功能。具體說來有:支持和穩定頭部和上肢,供肋骨附著;能做較大幅度的前屈、後伸、側屈和旋轉運動,保證人體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復雜的活動;能緩解體外及身體各部傳來的沖擊力及震盪,以保護脊髓、脊神經根、胸腔臟器和腹腔臟器。脊柱在幼年時有32-34塊,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5塊、尾椎3-5塊。成年後骶椎和尾椎分別融合為1塊骶骨和1塊尾骨,此時椎骨只有26塊。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上部長,能活動,類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相對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到下肢,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組成,共同完成人體軀乾的前屈、後伸、側屈、旋轉及各種復合運動。但這些功能的順利完成取決於脊椎骨和椎間盤的完整,相關韌帶、肌肉與脊椎骨關節間和諧的運動。健康才能和諧。
椎體為椎骨前面的短圓狀骨塊,是構成脊柱的基礎和支持體重的主要部分,表面為一層較薄的骨密質,內部由骨松質構成,在垂直與屈曲暴力的作用下,易造成壓縮性骨折。椎弓位於椎體的後方,呈半環形,兩端位於椎體,與椎體後面共同圍成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疊加成一條縱形的椎管,管內有脊髓及被膜。椎弓與椎體相連的部分為椎弓根,椎弓根的上下緣各有一切跡,分別稱為椎骨上切跡和椎骨下切跡,相鄰的兩個椎骨切跡形成椎間孔,是脊神經的通道。椎弓其餘部分較寬稱椎板。每個椎弓伸出7個突起,向後伸出的為棘突,向兩側伸出的一對為橫突,向上、下方各伸出一對分別為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相鄰兩椎骨的上、下關節突形成關節突關節。
椎骨的連接除第一、二頸椎間連接和骶、尾骨的連接外,可分椎體間連接和椎弓間連接兩大部分。椎體間連接有椎間盤和前、後縱韌帶,椎弓間連接有關節突關節和相關韌帶。椎間盤有承受並均勻分配椎體間的壓力,減輕脊椎之間的震盪和保持脊椎的彈性和穩定性的作用。故椎間盤易發生退行性變,尤以頸、腰椎多見。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硬膜囊和神經根,引起充血、水腫、粘連,病人會出現局部及神經分布區域的臨床症狀。
2、頸椎結核應該做哪些檢查?
1.常規檢查 包括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及肝腎功能測定等。血色素偏低,白細胞一般不高,合並其他細菌感染則明顯升高,淋巴細胞的比例一般較正常為高。尿糞常規檢查可了解泌尿系統及腸道有無合並結核感染。肝功能多有輕度損害,一般有低蛋白血症、白球比倒置。血清電泳檢查發現:病變趨於慢性時,白蛋白降低而α及γ球蛋白都可升高。應用抗癆葯物可改變此種狀況,但對耐葯者無效。 2.結核菌素試驗 作為一種診斷方法,僅有一定參考價值。對5歲以下沒有接種卡介苗的兒童在早期診斷上有幫助,陰性表明未感染結核菌,陽性表明已感染過結核病。如由陰性轉為陽性,表明結核感染發生不久。至於5歲以上兒童及成人,大部分已是陽性,做此試驗對診斷幫助不大。但出現強陽性反應時,應該予足夠重視。 3.結核菌培養 需時較長,一般陽性率在50%~60%。因此,依靠膿汁培養來確認頸椎結核的診斷率不高。 4.動物接種試驗 陽性率較高,對診斷有幫助。但手續復雜,需時較長,費用較貫,有必要、有條件時可以採用。 5.病理活檢 對於確定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可採用穿刺針吸活檢及手術探查切取活檢。穿刺針吸活檢往往取材量少診斷有困難。手術探查如發現膿汁或乾酪樣物質,常可確診為結核病,如仍有懷疑可待病理診斷決定。【頸椎結核】其他相關疾病信息:
3、簡述脊柱的連結
脊柱各椎骨間以韌帶、軟骨和關節等相互連結(圖2)。椎體間有椎間盤連接兩相鄰的椎體;椎體前方有前縱韌帶,後方有後縱韌帶。前縱韌帶起自第一頸椎(有一窄條向上延伸到顱骨),至骶骨骨盆面的上部,由數組纖維組成。最深層纖維跨過椎間盤,與椎體緣和椎間盤的前面緊密連結在一起;較淺的纖維跨過2~3個椎體,最淺層纖維則跨過4~5個椎體。前縱韌帶在椎體前方中部最厚,以充填椎體前方的凹陷,但並不緊密地附著在椎體上。前縱韌帶的側部位於椎體的側方,由跨過1個或2個椎體的纖維所組成,亦稱側縱韌帶。後縱韌帶在椎管內,,起自第二頸椎,止於骶骨。後縱韌帶與椎體緣和椎間盤緊密相連,但在椎體後方中部卻有裂隙,椎體的動脈支穿過此裂隙。後縱韌帶在脊柱頸部較寬,其中部厚而堅韌,側部較為薄弱,故頸椎間盤突出在後外側者較正中者為多。前縱韌帶較堅韌,能限制脊柱的伸展活動,在脊柱頸部能對抗顱的重量,防止增加脊柱頸部的曲度。
相鄰椎弓的各部亦有韌帶使其連結。相鄰上下關節突由薄而鬆弛的關節囊韌帶所連結,其內面有滑膜,構成滑膜關節;由於關節囊韌帶較鬆弛,關節可以滑動,故對脊柱的穩定性作用不大。在脊柱頸部的橫突之間往往缺乏橫突韌帶,而對頸脊柱的穩定性作用很小。椎板問有較重要的黃韌帶,呈扁平狀,很堅韌,為黃色彈性纖維組織,起自相鄰上椎板的下緣前方,到達下椎板的後上部,充填於椎板之間。正常的黃韌帶彈性很強,脊柱伸屈時並不變形,伸展時亦不出現皺褶;發生變性、增厚並纖維化即黃韌帶肥厚時,其彈性減退,脊柱後伸時皺褶可向前凸出,在頸部有時可達到椎管前後徑的30%,從而壓迫脊髓引起脊髓損傷。各棘突之間有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使之相互連結。頸部的棘上韌帶特別發達,構成所謂的項韌帶,具有對抗頸部脊柱屈曲的作用。
4、椎骨之間的連接結構有哪些
椎骨 椎骨共24個,可分為頸椎(7個)、胸椎(12個)和腰椎(5個).它們都具有類似的形態和功能,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處.
椎骨的一般形態
一般椎骨都有一個椎體和一個椎弓,椎弓上有七個突.
椎體約呈短圓柱狀,內部為骨松質,外為薄層骨密.上、下椎體以軟骨連成柱狀,支持體重.椎弓在椎體後方,與椎體相連的部分叫椎弓根,稍細,上下各有一切跡,下切跡較明顯.相鄰椎骨之間在椎弓根處形成椎間孔.椎弓的後部呈板狀,叫椎板.左右椎板相連形成完整的椎弓.椎體和椎弓共同圍成椎孔,24個椎骨的椎孔連成貫穿脊柱的椎管以容納保護脊髓.椎弓上有七個突:向後方伸出的一個叫棘突,多數可在背部正中線摸到;左右各伸出一個橫突,棘突和橫突都有韌帶和肌肉附著;椎弓上下各有一對突起,叫上、下關節突s,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相對,以關節面組成關節.
頸、胸、腰椎的主要特徵
⑴頸椎(如圖:頸椎上面、第7頸椎上面),共7個,第1、2頸椎屬特殊椎骨,將單獨介紹.一般頸椎的椎體較小,近似長方形,其上面的左右兩端上翹,與上位椎骨椎體側緣構成關節,有病變時可致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產生症狀.頸椎椎孔較大.橫突生有橫突孔,是頸椎最顯著的特點.橫突孔內有椎動、靜脈走行.橫突末端可分前後兩個結節,特別是第六頸椎,前結節肥大,又叫頸動脈結節,頸總動脈在其前方經過.頸椎關節突不明顯,關節面近於水平位.頸椎棘突一般短而平,末端分叉.第7頸椎棘突不分叉且特長,在頸部皮下,容易捫到,故又名隆椎.
⑵胸椎(如圖:胸椎上面、胸椎側面)共12個.從上向下椎體逐漸增大,橫截面近三角形.椎體的後外側上下緣處有與肋骨頭相接的半關節面叫肋凹.橫突的前面也有橫突肋凹,與肋結節形成關節.棘突長,伸向後下方,鄰位椎骨的棘突依次掩疊.呈瓦楞狀排列.關節突明顯,其關節面位於冠狀方向.
第1胸椎體的肋凹有一個圓形的全肋凹和一個半圓形的下肋凹;第10胸椎只有一個上肋凹;第11、12胸椎各有一個全肋凹,橫突無肋凹.
⑶腰椎(如圖:腰椎上面、腰椎側面)共5個.椎體大,約呈蠶豆形.椎孔大.棘突為板狀,位於矢狀方向平伸向後.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近矢狀方向.
特殊椎骨
⑴寰椎atlas(如圖:寰椎上面、寰椎下面)是第1頸椎,呈環形.分前弓、後弓和左右側塊.前弓較短,內面有關節面叫齒突凹.側塊上面有橢圓形關節凹,與枕骨髁構成環枕關節,下有圓形關節面與第2頸椎連接.上關節凹後方有椎動脈溝,椎動脈出橫突孔經此溝而入枕骨大孔.後弓長,中點略向後方突起,叫做後結節.環椎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
⑵樞椎axis(如圖)為第2頸椎.椎體上方有齒突,與環椎齒突凹形成關節.在發生學上齒突來自第1頸椎椎體.樞椎其餘形態同一般頸椎.
椎骨的常見變異
椎骨在動物進化(種系發生)和個體發育過程中,都經過由間充質至軟骨,再由軟骨骨化的階段.脊柱的分段也是逐漸由魚類只分軀干椎和尾椎的階段到陸生動物分化出頸、胸、腰、骶、尾5段的過程;人類出生前脊柱只有一個向後凸彎的彎曲,出生後隨著抬頭和坐立姿勢的發展,才相繼出現向前凸彎的頸曲和腰曲.
在脊柱各段落之間的椎骨形態變化,是逐漸過渡的.在過渡處常發生變異,如腰椎和骶骨的節數可互有增減,形成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這類變異可導致慢性腰痛.
椎骨的骨化可因某些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畸形,如椎弓由左右各一骨化點骨化,最後在正中線癒合而形成,但於腰下部和骶部,常見兩側椎弓骨化點不癒合,造成椎管後壁裂縫或敞開,僅由軟組織覆蓋,這種異常叫脊柱裂,嚴重者有腦膜膨出甚至神經功能障礙.
5、頸椎病背後有結塊怎麼辦
頸椎病的椎間盤突出是摸不到的,不會是頸椎病引起的
如果突出的東西是軟的,可以移動,多半是脂肪瘤,去做B超;
如果是硬的,很有可能是棘突,正常人都可以摸到,門診這種情況也很多見,可以拍片檢查。
6、人體頸椎的解剖結構 急
頸段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1、第2頸椎間無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1胸椎,周圍為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
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向後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對合,構成鉤椎關節(亦稱椎體半關節——Iuschka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頸脊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通常頸脊神經僅占推間孔的一半,在骨質增生或韌帶肥厚時,孔隙變小、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和壓迫.產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頸椎的橫突較短,其中間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可導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惡心等症狀。
頸段各椎骨間以韌帶、椎間盤和關節等互相連結。椎體自第2頸椎下面起,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結;椎弓間則通過關節突關節、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相連結。頸椎的韌帶多數由膠原纖維組成,承擔頸椎的大部分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餘大部分韌帶延展性低,是頸椎內在穩定的重要因素。韌帶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頸椎生理范圍內的活動;一方面又有效地維持各節段的平衡。黃韌帶在頸椎後伸運動時縮短、變厚,屈曲時延伸、變薄。年輕人的黃韌帶在壓應力作用下縮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隨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降低,則易折曲而不縮短,突入椎管產生脊髓壓迫。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除了連接相鄰頸椎外,更重要的是減輕和緩沖外力對脊柱、頭顱的震盪,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參與頸椎的活動,並可增加運動幅度。
在頸椎中,我們將第1、第2頸椎,即寰、樞椎稱為特殊頸椎。寰椎呈不規則環形,由一對側塊、—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其解剖特點有:位於側塊兩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橫突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對頭頸部的旋轉起平衡作用;橫突孔位於其基底部偏外,較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行;後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溝通向橫突孔,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後沿此溝走行;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相連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而獲名。其解剖特點有:齒突原為寰椎椎體的一部分,發育中發生分離且與樞椎融合,所以較易出現齒突缺如、中央不發育、寰椎與枕骨融合、寰樞融合等畸形和變異,並由此引起該區域不穩定而壓迫脊髓;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頸椎之外,第7頸椎的棘突也與其它頸椎有所不同。該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而有小結節,明顯隆起於頸椎皮下,成為臨床上辨認椎管的骨性標志,因此,人們也稱其為隆椎。第7頸椎橫突若過長,或有肋骨出現(稱為頸肋)時,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