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病如何按摩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六)葯物治療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葯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狀緩解,常用葯物有解痙鎮痛葯、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葯等。中葯也常應用。
(七)心理治療
(八)日常生活活動指導
1. 枕頭與睡眠: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2. 避免做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洗臉、刷牙、飲水、寫字時,要避免頸部過伸過屈活動。
3. 某些日常活動應該停止:在患病期間,應停止做某些過度活動頸椎的活動,如擦高處的玻璃。
-------------------------
中醫對頸椎骨質增生如何辨證論治?
中醫在辨證分型上,一般主張分為虛實兩大類,虛包括肝腎陰虛和氣血虛弱型,實包括風濕寒邪侵襲,痰濕內阻和氣滯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後,肝腎不足,氣血漸虛,衛外不固,風濕寒邪乘虛入侵,導致氣血瘀滯,搏結於頸項筋骨,經脈不通,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症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15g,防風12g,當歸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黃芪15g,片姜黃12g,生薑6g,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麻木較重者而設。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
2、頸椎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頸椎病是指頸部骨骼、軟骨、韌帶的退行性變而累及周圍或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軟組織,並由此而引起的一組證候群。
一、病因病機主要是由於日常生活中,長時間不良姿勢導致頸椎退行性病變,刺激或壓迫了脊髓、神經根或血管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由於支配上肢的神經受到刺激,肩部、上肢麻木、疼痛,手指活動不靈,不能很好地完成拿筷子、系扣子等動作。
(2)脊髓型:早期為雙下肢麻木、活動不靈、行走困難,走路時雙腳感覺像「踩棉花」,後期可發展至大小便障礙,雙上肢麻木、無力。
(3)交感神經型:頭暈、頭痛、視物模糊,心慌、異常出汗、耳嗚等。
(4)椎動脈型:由於椎動脈受刺激,導致腦供血不足,表現頭暈、頭痛,可因轉頭時突然加重甚至暈厥(短暫昏迷)。
(5)混合型: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
2.診斷臨床表現與X線片所見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但對臨床上無主訴與體征,而在X線片上出現異常者,不應診斷為本病。
三、辨證施治
1.外邪痹阻型
【辨證】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施治】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炙黃芪各15g,防風、當歸、赤白芍、片姜黃各12g,炙甘草、生薑各6g,蘇木10g。
【加減】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豨薟草、路路通。
2.痰濕阻滯型
【辨證】頭項強痛,肩臂酸脹不適,肢體沉重,伴有頭重腦脹,胸脘滿悶,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沉滑。
【施治】燥濕化痰,理氣通絡。
【方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地龍、陳皮各12g,黃芩、五味子、白芥子、膽南星各10g,桔梗6g,姜半夏9g。
【加減】若兼見瘀阻經絡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龍;若兼見有風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靈仙等;若兼見眩暈者,加天麻、白術;兼見胸痹者,加丹參、瓜蔞、鬱金。
3.氣滯血瘀型
【辨證】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加重,伴有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失眠健忘,驚惕不安,胸悶胸痛,煩躁,面色不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多細澀和弦澀。
【施治】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方葯】化瘀通痹湯加味:當歸、葛根各18g,丹參30g,雞血藤、透骨草各21g,制乳沒各9g,元胡、姜黃、地龍各12g,穿山甲10g。
【加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烏、細辛;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若氣虛者加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加白芥子、膽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鬱金、瓜蔞、半夏。
4.氣血虛弱型
【辨證】頭項酸痛不適,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夢,自汗盜汗,頭昏目眩,心悸氣短,面色少華,女性患者每於月經後症狀加重,或經期紊亂。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施治】益氣養血,通絡行痹。
【方葯】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雞血藤15g,生薑6g,大棗4枚。
【加減】若兼風濕者,酌加威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等;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若兼有腎虛者,酌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
5.肝腎虧虛型
【辨證】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耳鳴,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施治】益精補腎,滋陰息風。
【方葯】左歸丸加味:熟地、山葯、生石決明、枸杞子各15g,山茱萸、生白芍各12g,菟絲子10g,當歸、炙甘草各9g,黃精24g。
【加減】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稀薟草、鹿銜草。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六味地黃丸、人參養營丸、金匱腎氣丸、雲南白葯、跌打丸、元胡止痛片、追風透骨丸、大活絡丹。
2.驗方
(1)用葛根、黑豆、蛇蛻、黑芝麻、人參、鹿茸、熟地、黃芪、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適量。葯浸酒內1個月,服15ml,1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
(2)用川芎、荊芥、白芷、羌活、防風、細辛、薄荷、甘草,茶葉各適量,加水濃煎成浸膏,每服2g,1日3次;2個月為1個療程。
(3)用白芍240g,伸筋草90g,葛根、桃仁、紅花、乳香、沒葯各60g,甘草30g,葯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3g。1日3次,1個月為1個療程。
(4)葛根30g,全蠍12g,蜈蚣2條,烏蛇、赤芍、川芎、自然銅、穿山龍、木瓜各15g,鹿含草30g,黑木耳15g,甘草6g。將諸葯水煎,日1劑,早晚2次服用。
(5)全蠍9g,蜈蚣2條,鹿含草30g,烏蛇、當歸、川芎、自然銅各15g。水煎服,日1劑,2次分服,10天為1個療程。2~3個療程痊癒。
3.針灸療方
(1)頸肩痛麻:大椎、風府、風池、肩井、肩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
(2)頭痛:按頭痛部位不同,取穴不同。
①對頭後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後頂、天柱、風池、風府、昆侖及疼痛最明顯的部位。
②對偏頭痛者,選擇的穴位有:風池、太陰、率谷、丘墟、頭維及疼痛部位。
③對頭頂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百會、前頂、通天、行間及疼痛部位。
④對前頭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上星、頭維、印堂、合谷及疼痛部位。
(3)心慌:心俞、神門、通里、巨闕、內關、脾俞、足三里等,皆用緩慢的針刺。若有心煩、易怒,可配合太溪、三陰交;若有氣喘、不能平卧者,可配合肺俞、尺澤;若腹脹不適可加針中脘。
4.外治方穴位按摩,大椎穴、肩井穴、風池穴,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鍾。
五、調護
(1)改善與調整睡眠狀態。人每天有1/3時間卧床,睡眠姿勢不當會加劇頸椎間盤內壓力,使頸椎周圍韌帶、肌肉疲勞,誘發頸椎病。為使頸椎在睡眠中保持正常生理曲線,應注意兒點:
①枕頭的高度應適中。枕頭的形狀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這種形狀優點是對頸部可起到相對的制動作用。
②睡眠體位應使胸部、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雙膝呈屈曲狀,使全身肌肉放鬆。
③應選擇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以木板為底的席夢思床為佳。
(2)糾正與改變工作中的不良體位。頸椎退變與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或某種特定體位有密切關系。不良體位會導致椎問盤內壓增高引起一系列症狀。對長時間伏案工作者有幾點建議:
①定期改變頭頸部體位,讀書寫字30分鍾後應活動頸部,抬頭遠視半分鍾,有利於緩解頸肌緊張,也可消除眼睛疲勞。
②調整桌面高度與傾斜度。可製作一與桌面呈10°~30°的斜面工作板,伏案工作時能減少頸椎前屈和頸椎間隙內壓力。
3、瓜蔞,薤白,葛根,延胡索,柴胡,鬱金,香附,川芎,菊花,羌活,這些中葯治什麼?
這個方子的作用是疏肝解郁,通陽散結,寬胸理氣止痛,一般是用來治療肝氣郁滯引起的胸脅或背部疼痛等症狀,比如說冠心病引起的心絞痛、損傷引起的肋間神經痛、頸椎病引起的項背肌肉痛等屬於肝氣郁滯、心陽不振的證型都可以應用。
4、引起頸椎骨鈣化的原因是什麼. 頸椎骨鈣化不能根治么.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這位朋友你好,以下是我在網上找到的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健康快樂開心,祝你的家人開心快樂每一天! 中醫對頸椎骨質增生如何辨證論治? 中醫在辨證分型上,一般主張分為虛實兩大類,虛包括肝腎陰虛和氣血虛弱型,實包括風濕寒邪侵襲,痰濕內阻和氣滯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後,肝腎不足,氣血漸虛,衛外不固,風濕寒邪乘虛入侵,導致氣血瘀滯,搏結於頸項筋骨,經脈不通,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症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15g,防風12g,當歸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黃芪15g,片姜黃12g,生薑6g,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麻木較重者而設。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 薟草、路路通祛風除濕,通經活絡。 (2)痰濕阻滯 中年以後腎氣漸虛,氣化無力,水不得化氣,即停蓄而為痰飲;且體虛易招風邪侵入,風痰相搏,阻滯頸部經絡而發病。 症見:頭項強痛,肩臂酸脹不適,肢體沉重,伴有頭重腦脹,胸脘滿悶,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沉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通絡。 方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2g,黃芩10g,陳皮12g,五味子10g,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地龍12g,膽南星10g。 本方燥濕化痰,理氣通絡。若兼見瘀阻經絡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龍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力;若兼見有風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靈仙等以祛風濕,止痹痛;若兼見眩暈者,加天麻、白術;兼見胸痹者,加丹參、瓜蔞、鬱金。 (3)氣滯血瘀 由於外傷和勞損,使椎體緣組織間隙出血而成瘀,瘀血阻滯經絡發為本病。 症見: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
5、請教大夫:低頭、睡覺時翻個身就會頭很暈,怎麼回事?
典型的頸項病
怎樣預防頸椎病?
頸椎病的預防應該及早開始,並要持之以恆,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閱讀一些有關頸椎病防治的書籍,了解頸椎病的發生與頸部損傷、落傷、風寒濕、枕頭高矮不當等有關,從而針對這些發病因素進行預防。
2)保持樂觀態度,樹立與疾病艱苦抗爭的思想,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3)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堅持做有關醫療體操。
4)養成良好的起居、生活姿勢習慣。如避免高枕睡眠;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保持脊柱的正直;頭頸應避免過度疲勞,不負重,坐車不要打睦睡,勞動、行走時要防止跌閃、挫傷。
5)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6)及時、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頸椎病的發生。
7)飲食上應經常服用有補腎益髓、強筋壯骨的胡桃、山萸、黑芝麻等食物,它們都有推遲頸椎關節退變的作用。
頸椎病發病後應注意什麼?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尤其是推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有時確診並非容易。一旦有了這方面的症狀,一定要請專科醫生幫助確診,否則延誤診斷,耽擱治療。一旦診斷明確,一般要注意以 下幾個方面:
(1)對疾病要有正確的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頸椎病病程比較長,推間盤的退變、骨刺的生長、 韌帶鈣化等與年齡增長、機體老化有關。病情常有反復,發作時症狀可能比較重,影響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懼悲觀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過且過的心態,放棄積極治療。
(2)關於休息:頸椎病急性發作期或初次發作的病人,要適當注意休息,病情嚴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卧床休息在頸部肌肉放鬆, 減輕肌肉痙攣和頭部重量對椎間盤的壓力,組織受壓水腫的消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卧床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肌肉萎縮 、組織粘連、關節粘連等變化,阻礙頸椎病的恢復。所以頸椎病的間歇期和慢性期,應適當參加工作.不需長期休息。
(3)關於保養:人體尤如一部復雜的機器,時常需要加以保養。尤其是頸椎病,本身就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更要對頸部加以保護, 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傷。無論是睡眠、休息.還是學習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動作,都要保持良好的習慣,時刻不忘頸椎的保護。 同時加強頸肌的鍛煉。
(4)關於治療: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之分。絕大多數病人經非手 術治療能夠緩解症狀甚至治癒不發。但每一種治療方法均有其獨特的操作、作用和適應症,需要有專科醫師指導,而且有一定的療程。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
一、 頸椎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好發於40~60歲之間的成人,男性較多於女性。病變主要累及頸椎椎間盤和周圍的纖維結構,伴有明顯的頸神經根和脊髓變性。本病主要的臨床症狀有頭、頸、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的疼痛,並可有進行性肢體感覺及運動障礙,重者可致肢體軟弱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累及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則可出現頭暈、心慌、心跳等相應的臨床表現。
二、 頸椎病的類型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依病變部位,受壓組織及壓迫輕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症狀有的可以自行減輕或緩解、亦可反復發作;個別病例症狀頑固,影響生活及工作。根據臨床症狀大致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然而在臨床上每可見到各型之間症狀、體征彼此參雜的各種混合型。
三、 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病象 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起病緩慢,多無外傷史。但是當頭部受到各種原因的外傷時可誘發本病。 主要症狀有頸肩背疼痛及頸神經刺激或者受壓症狀。 其重要體征為:
(一) 頸部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及僵硬現象。
(二) 壓痛點在受累頸脊神經的頸椎橫突下方及其背支支配的區域。
(三)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四) 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
(五) 肩部下壓試驗陽性。
(六) 頸神經受到刺激時,其遠隔部位早期表現為疼痛過敏;當受到壓迫較重或者時間較久時,其遠隔部位表現為感覺減退。
(七) 支配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腱的主要神經受到興奮時,腱反射活躍,反之,則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八) 神經根受到壓迫後,輕者其所支配的肌肉力量減弱,重者尚可以見到肌肉萎縮。
四、 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病象 臨床上根據壓迫物位於脊髓的中央還是偏於一側可分為單純脊髓型和脊髓神經根混合型。 其臨床症狀有
(一) 上肢症狀:出現於一側上肢或兩上肢的單純運動障礙,單純感覺障礙或者同時存在的感覺及運動障礙。
(二) 下肢症狀:出現於一側下肢或兩側下肢的神經機能障礙。
(三) 偏側症狀:出現於同側上下肢的感覺運動障礙。
(四) 交叉症狀:出現於一側上肢和對側下肢的感覺或運動障礙。
(五) 四肢症狀:出現於四肢的神經機能障礙。
(六) 頭部症狀: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或頭皮痛。
(七) 骶神經症狀:表現為排尿或排便障礙。
五、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病象
(一) 椎動脈供血不全的典型症狀:發作性眩暈、復視伴有眼震,有時出現惡心、嘔吐,甚至耳鳴、耳聾。
(二) 猝倒。
(三) 腦干症狀: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
(四) 枕部跳痛。
(五) 發作性昏迷。
六、 交感型頸椎病的臨床病象
(一) 交感神經興奮症狀。
1. 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昏,枕部痛或頸後痛。
2. 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窩脹痛,眼目干澀,視野內冒金星等。
3. 心跳加快,心律紊亂、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等。
4. 肢體怕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或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繼而出現紅腫或疼痛加重。
5. 發汗障礙。
(二)交感神經抑制症狀:有頭昏眼花、眼瞼下垂、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偏低,胃腸蠕動增加或暖氣等。
頸椎病的表現
表現為椎間隙狹窄,頸椎不穩或頸椎關節骨質增生、手壓迫或刺激,動脈血流暫時受阻,因痙攣而阻塞或梗塞。
眩暈--眩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典型症狀。主因為頸部運動誘發前庭神經核缺血而引起症狀,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可引起眩暈、惡心、行走不穩等情況,部分病人可有復視、耳鳴等症狀, 但多數症狀一般持續時間較短且能自行消失。眩暈症狀根據其發病部位及機理不同可分為中樞性及周圍性眩暈症。一般因前庭神經異常引起的眩暈屬中樞性眩暈症,因庭神經核缺血誘發的眩暈應屬於周圍性眩暈症。
頭痛--發病時此症狀常伴隨眩暈同時存在。主因為枕動脈受到椎動脈痙攣或寰椎、樞椎移位壓迫等異常影響,造成其缺血性或刺激性病變而引起的神經性疼痛反應。發病時患者可感覺頭部間歇放射性疼痛並有灼感,少數病人可存在痛覺過敏等情況。
視覺障礙--由於頸椎病引起椎_基底動脈系痙攣,繼發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變,少數病人可出現視力減退或視野缺損,嚴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現象。
土單方
(1)頸椎病方
葯物組成:鹿角片、鹿角膠各10g,仙靈脾30g,生熟地、肉蓯蓉、牛膝、川芎、葛根各10g ,骨碎補、赤白芍、木瓜、杜仲各15g,澤瀉20g,茯苓12g。
功效:溫陽通經,活血祛風,解肌止痛。
主治:頸椎病。
用法用量:水泛為丸,每服6g,每日3次。
(2)何氏頸椎病方
葯物組成:熟地15~25g,丹參、桑枝、生麥芽、當歸尾各10g,鹿銜草10~15g,骨碎補1 5g,肉蓯蓉6~10g,生蒲黃20~25g,雞血藤15~20g,蛇蛻6g。痛重加元胡、制乳香、制沒葯各10g;高血壓減肉蓯蓉;患肢脹痛,活動障礙加伸筋草10~15g,田三七2g。頸部軟組織及上肢酸痛,增用川芎嗪、當歸、丁公藤注射劑各2ml局部注射。
功效:補益肝腎,養血通經,祛風止痛。
主治:頸椎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3)益氣活血散風湯
葯物組成:黃芪、黨參、丹參、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紅花、香附、地龍、葛根、穿山甲、地鱉蟲、威靈仙各9~12g。血瘀甚者加穿山甲、制乳香、制沒葯;胃納不振加山楂、神曲;脈細無力加黃精。
功效:益氣活血,祛風通絡。
主治:頸椎病神經根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4)通化調理湯
葯物組成:丹參、葛根、黃芪、大棗各18g,桂枝6g,赤芍12g,當歸12g,白芷9g,羌活12g ,地龍9g,炙甘草6g。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主治:頸椎綜合征。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5)鹿丹湯
葯物組成:鹿銜草、丹參、熟地、當歸、白芍、川芎、苡仁、威靈仙各12g。面色白,腰膝酸冷加杜仲、補骨脂、熟附片、肉桂等;胸悶肋脹,肢體腫脹不適者加木香、元胡、枳殼、烏葯等;疼痛固定不移,刺痛,舌有瘀點加桃仁、紅花、制乳沒等;風濕寒邪留而不去,症見遊走疼痛,或痛遇寒加重,或沉重身困等,選加防風、秦艽、桂枝、羌活、獨活等。
功效:補腎通絡,養血榮筋。
主治:頸椎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6)桂枝葛根湯
組成:桂枝18g,白芍18g,甘草12g,葛根25~40g,生薑6g,大棗6g。
用法:水煎服,20天為1療程。
功效:解肌舒筋,調和營衛。
主治:頸椎病。
加減:局部冷甚加附子;頸項沉困加羌活、獨活;手臂麻木加當歸、川芎、川牛膝;病程較長者加天麻、全蠍、地龍;腎虛加鹿角霜、山萸肉、仙靈脾。
(7)頸病清暈飲
組成:天麻、鉤藤(後下),蔓荊子、生白芍、首烏、丹參、白菊花、青葙子、生龍骨、玄胡、姜黃、寄生各12g,當歸9g,川芎9g,生牡蠣15g,石決明20g,杜仲15g。
用法:水煎服。1劑葯煎3次,每1次煎時先將生龍骨、生牡蠣、石決明先煎煮沸15分鍾,再納入天麻、蔓荊子、川芎、當歸、生白芍、首烏、丹參、青葙子、玄胡、姜黃、杜仲、寄生、煮沸10分鍾,再加入鉤藤、白菊花,繼續煮沸3~5分鍾,即可取葯液服用,2煎3煎將上葯煮沸10~15分鍾即可,日服3次。
功效:和血、活血、潛陽、鎮逆。
主治:頸椎病椎動脈型。
嘔吐加竹茹12g,法半夏12g;煩躁不安加琥珀15g,研末沖服;小便黃赤加車前子12g,茯苓 12g。
來源:《中國中醫骨傷科百家方技精華》1990年12月
(8)葛根二藤湯
組成:葛根30~60g,雞血藤30~60g,鉤藤10~30g。
用法:水煎服,日1劑,15天為1療程。
功效:活血化瘀,宣痹通絡,解痙止痛。
主治:頸椎病。
加減:眩暈嘔惡,苔白膩加天麻、白術、清半夏、茯苓各10g,苔黃膩加竹茹、橘紅、枳實各10g;枕部頭痛加川芎、羌活各10g;頸項痛重加僵蠶10g;巔頂痛加藁本10g;頭暈不清加菖蒲、菊花各10g;雙側頭痛加川芎、蔓荊各10g,額連目眶痛加白芷10g;久痛或有外傷史酌加全蠍10g,蜈蚣1~2條;背脹痛加羌活、姜黃、白術各10g;胸痛及背加丹參15g,瓜蔞3 0g,薤白10g;手臂麻加桑枝15~30g,伸筋草15~30g;臂痛不舉加土鱉蟲、地龍各10g;頸椎骨質增生加靈仙20g或炮山甲10~15g;肢冷畏寒背涼選用桂枝、淫羊藿、肉蓯蓉、鹿角霜各10g。
來源:《山東中醫雜志》1991年第1期。
(9)活血通絡湯
組成:當歸20g,葛根20g,赤芍15g,川芎、桃仁、紅花各10g,雞血藤30g,川牛膝18g,桂枝6g,地龍12g,靈仙12g,全蠍8g。
用法:水煎服,日1劑,30天為1療程。
功效:活血通絡,除痹止痛。
主治:頸椎病。
加減:偏腎氣虛加杜仲18g,寄生24g,續斷15g;偏氣血虧虛加黨參、熟地各15g,黃芪24g ;偏寒凝氣滯加川烏、仙靈脾各10g,乾薑8g;偏脾虛夾濕加橘紅10g,茯苓15g,白術12g。
來源:《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1年第1期。
(10)除痹逐瘀湯
組成:葛根30g,當歸15g,川芎12g,紅花9g,姜黃12g,劉寄奴15g,路路通30g,獨活9g,白芷12g,威靈仙12g,桑枝30g,膽星9g,白芥子9g。
用法:水煎服,日1劑,服6劑後停葯1天,12天為1療程。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化瘀通絡。
主治:頸椎病風濕寒痰痹阻型及由此引起的肩臂疼痛、手指麻木。
加減:氣虛加黃芪30g;熱郁經絡加雙花藤30g;兼有內熱,苔黃、口苦,加黃芩、梔子、龍膽草各9~15g;寒象明顯,加制川烏、制草烏各9g。
來源:《山東中醫雜志》1984年第1期。
外用膏葯
(1)鸛草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老鸛草27g,生虎骨72g,防風27g,紅花18g,木瓜27g,懷牛膝18g,骨碎補27g,青風藤27g,功勞葉18g,當歸27g,麻黃9g,海風藤27g,上葯用香油7500ml炸枯去渣濾凈,煉沸,再入漳丹2700g,攪勻成膏,每膏葯油7500ml兌乳香面、沒葯面各27g,麝香 3.6g攪勻,每大張凈油30ml,小張凈油15ml。
功效:散風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頸椎病氣滯血瘀型。
用法:貼患處。
(2)石虎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石斛60g,生虎骨120g,赤芍45g,白及30g,川芎30g,羌活45g,桂枝60g ,生杜仲45g,生地120g,川烏30g,白蘞30g,生山甲30g,獨活45g,麻黃30g,透骨草60g ,當歸120g,生草烏30g,紅花30g,大黃30g,防風45g,甘草30g。以上葯料用香油7500ml ,兌肉桂面45g,乳香面30g,沒葯面30g,麝香1.5g,血竭面45g,廣木香面1.5g,公丁香面1.5g。攪勻。每大張凈油30ml,小張凈油15ml。
功效: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頸椎病經絡痹阻型。
用法:貼患處。
(3)骨刺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威靈仙、五加皮、姜黃、三棱、獨活、穿山甲、細辛、秦艽、紫葳、文術各30g,血竭、木瓜、牛膝、紅花、皂刺、蒺藜、乳香、沒葯、茜草、川芎、透骨草、五靈脂、防己、白芥子、赤芍、路路通各15g,生桃仁、生香附、木鱉子、冰片、生川草烏各60g ,生馬錢子240g,麝香1g,廣丹750g,香油1500g。麝香、血竭、冰片、三七研細密封備用。將生馬錢子、生川草烏、生香附、生山甲入油鍋內浸泡1周,然後用慢火煎之,待葯渣呈黑色撈出,再將余葯入鍋內,慢火煎至油能滴水成球入廣丹,不停攪拌,待油由紅色變為絳色時離火,待油溫冷至60度左右時,將研細密封的葯物放入。繼續攪拌至凝固,攤於布上( 厚約0.2cm)即成。
功效:消骨刺,止疼痛。
主治:頸椎病。
用法:患處外貼,每張可貼5~7天,貼5~10張為1療程。
中成葯
(1)抗骨質增生丸
葯物組成:熟地3份,肉蓯蓉2份,鹿銜草2份,骨碎補2份,淫羊藿2份,雞血藤2份,萊菔子 1份。
功效:補益肝腎,通經活絡,強筋健骨。
主治:退行性頸椎病。
用法用量:每次5g,每日2~3次。
(2)骨刺丸
葯物組成:熟地、骨碎補、炙馬錢子、雞血藤、肉蓯蓉各60g,三七、乳香、沒葯、川芎各30g。
功效:補益肝腎,通經活絡。
主治:骨質增生。
用法用量:每次1丸(9g),早晚各1次。
(3)天麻丸
葯物組成:天麻、木香、人參、赤茯苓、羌活、白芷、天蓼木、川芎、當歸、麻黃、烏蛇、白附子、龍腦、鹿角膠、菊花、生地、細辛、牛黃、麝香。
功效:益氣祛風,宣痹止痛。
主治:虛損傷風,手足無力,肢體乾燥,風痹不仁。
用法用量: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丸,每日3次,溫酒下。
(4)六味地黃丸
葯物組成:熟地、山萸肉、山葯、澤瀉、丹皮、茯苓。
功效:滋養陰精,補益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腰膝酸軟等症。
用法用量:每次1丸(9g),每日3次。
(5)虎潛丸
葯物組成:龜板、熟地、黃柏、知母、虎骨、鎖陽、乾薑、陳皮。
功效:補益肝腎。
主治:肝腎不足,筋骨痿軟。
用法用量:酒或粥糊為丸,桐子大,每次10丸,每日3次。
(6)舒筋活絡丸
葯物組成:當歸、木瓜、川芎、桂枝、桑寄生、秦艽、威靈仙、地龍、獨活、赤芍、川烏、骨碎補、防風、天麻、虎骨膠、五加皮、膽南星、乳香、沒葯、熟地。
功效:舒筋活血,祛風通絡。
主治:風濕寒痹,筋骨疼痛,麻木拘攣。
用法用量:每次6g,每日3次。
6、後頸部長了個大火癤子!然後發現脖子的淋巴節也有硬塊了.請問這是正常的嗎?淋巴腫就火癤子帶的嗎?
你好:根據你所說淋巴結確實是癰癤引起的,所以說你沒有必要擔心,只要你癤子好了,淋巴結自然會消失。如果想癤子快好還是要去醫院一是消炎治療,二是施行小手術。這樣好得快;還有中醫有種葯膏貼上效果也很好。夏天要經常吃一些清熱去火的素菜水果比較好,避免日曬。
7、經常頸部酸痛,特別早上起來或看書以後,現在引起了肩膀和胳膊都經常性酸痛,請高人指點該怎麼辦?
應該是頸椎病!對於較輕的病例,只要適當休息,用一些消炎止痛葯物,再輔以針灸、理療、推拿、按摩等,每可獲得良好效果。西葯常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葯。
(1)消炎痛:每次25mg,每日3次。孕婦、潰瘍病、精神病人禁用。
(2)炎痛喜康:每日20mg,1次飯後頓服。
(3)布洛芬:每日1.2~1.8g,分3~4次口服。本葯副作用較小。
(4)雙氯滅痛:每次25~50mg,每日3次。本葯副作用較小。
中醫對頸椎骨質增生如何辨證論治?
中醫在辨證分型上,一般主張分為虛實兩大類,虛包括肝腎陰虛和氣血虛弱型,實包括風濕寒邪侵襲,痰濕內阻和氣滯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後,肝腎不足,氣血漸虛,衛外不固,風濕寒邪乘虛入侵,導致氣血瘀滯,搏結於頸項筋骨,經脈不通,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症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15g,防風12g,當歸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黃芪15g,片姜黃12g,生薑6g,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麻木較重者而設。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
8、頸椎增生能否導致反應遲鈍
參考資料:
頸椎骨質增生有哪些臨床表現?
頸椎骨質增生和頸椎病不是一回事。頸椎骨質增生是一種狀態,而頸椎病屬於疾病;頸椎在長期慢性損傷的情況下,可出現頸椎間盤病變,韌帶損傷,小關節紊亂,骨質增生等,從而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才能稱為頸椎病。根據增生的頸椎對頸部神經、血管壓迫的程度和部位,可分為5種類型:
(1)神經根型:由於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神經根導致了相應的表現。發病率占頸椎病的60%。診斷要點:①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②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如頸、肩、臂部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且其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③頸部活動動能障礙,尤其是後伸及旋轉功能受限。④患椎棘突壓痛、椎間孔壓迫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⑤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及鉤椎關節部骨質增生。
(2)椎動脈型:增生的骨質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痙攣和供血不足。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10%~15%。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患者常由於頭頸部位改變而出現眩暈、偏頭痛、視力障礙、發音障礙、耳鳴、耳聾和猝倒者。②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常受限,旋頸誘發試驗陽性。③ 頸椎正側位及斜位X線片顯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及患椎病理性移位。
(3)脊髓型:多為增生的骨質及頸部椎間盤退行性變突入椎管內壓迫脊髓而引起,約佔10%~50%。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患者,有四肢麻木、酸脹、燒灼、疼痛、行走時有「踩棉花感覺」,身體重心不穩定,易摔倒。②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膝反射減弱,出現病理反射。③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頸椎椎管狹窄,造影檢查有梗阻現象。
(4)食管型:由於頸椎前緣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食管後壁所致。此型較少見。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年齡。②病人有咽喉不適、異物感、吞咽困難等症。③X線片顯示有椎體前緣骨質增生。
(5)交感神經型: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椎兩旁的交感神經。此型也較少見。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年齡。②眼裂一側大一側小,瞳孔不等大,有時視物不清。半邊顏面部乾燥,出汗少等。③X線片顯示頸椎骨質增生樣改變。
如何預防和治療頸椎骨質增生?
(1)預防:由於骨質增生與增齡、性別、種族、職業、工種、體質、姿勢不良等因素有關。所謂的預防就是指人類針對可以干預的因素所採取的措施。如盡可能避免長時間低頭、仰頭、歪頭等動作。在工作之餘應適當地作頸部活動,動作要慢,幅度不要太大。作頸部的自我按摩。體育鍛煉、控制體重。
(2)治療:理療、頸椎牽引包括頸椎托和牽引架。葯物治療:在配合理療和牽引的同時,適當服用一些非甾體抗炎葯。
(3)介紹一種保健頸頭枕:通過對骨質增生和骨關節炎疾病的介紹,使患者對該病有一定的了解。我們對增齡、遺傳、性別等因素無法改變,但可以對後天性因素如職業、體質、姿勢不良等因素進行重點防範。我們的一生大約1/3在床上度過,與頸部密切為伴的是枕頭,但有多少人注意到了枕頭對頸椎的影響呢?目前的枕頭很多不符合頸椎的生理要求,使頸椎長期處在一種懸空和不正常的受力狀態下,導致了頸椎的慢性損傷。有人經過多年的研製並獲得了國家專利的保健頸頭枕(專利號942174-437),它的特點如下:①由於設置有與頸部曲面相吻合的弧形面結構,改變了傳統枕頭使頸部長期受到不符合生物力學特點的外力損傷。 ②內裝有一定療效的中葯枕芯,具有養神健腦、芳香開竅、活血通脈、鎮靜安神等功用。令人在睡眠之中,就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防治疾病的作用。當然它的預防功能超過治療功能。
中醫對頸椎骨質增生如何辨證論治?
中醫在辨證分型上,一般主張分為虛實兩大類,虛包括肝腎陰虛和氣血虛弱型,實包括風濕寒邪侵襲,痰濕內阻和氣滯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後,肝腎不足,氣血漸虛,衛外不固,風濕寒邪乘虛入侵,導致氣血瘀滯,搏結於頸項筋骨,經脈不通,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症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15g,防風12g,當歸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黃芪15g,片姜黃12g,生薑6g,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麻木較重者而設。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
9、脖子上的淋巴怎麼治
你好,脖子上如果出現了淋巴結的形象,根據患者實際病因不同,進行合理的檢查和治療,也可能是由於扁桃體發炎感染的人,對這一現象的患者,如果出現淋巴結腫大的現象,也可能是由於惡性淋巴結腫瘤導致這一現象,所以應該選擇一個好的治療疾病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現淋巴結明顯增生和腫大的現象,脖子上有淋巴結,最好應該定期進行檢查和治療。治療上可以選擇中醫中葯治療,從根本上進行調理,提高機體免疫,避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