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拱橋對頸椎

拱橋對頸椎

發布時間:2021-03-10 02:29:42

1、拱橋為什麼承受力大

你這句話說的不對。 咱不從世界來看,就看中國,蘇通大橋知道吧,他的主跨是1088米,而國內的拱橋最大才多大?你能說拱橋比這個橋承受的力大嗎。
應該出去斜拉橋和懸索橋,一般的橋來說,在相同的條件下,拱橋能承受比較大的荷載。
第一個說的那種情況是拱橋的行車面也是拱的。而現在很多拱橋的行車面是平的。
主要原因是第二個回答的那樣。拱橋由於是曲線形的,在受到荷載作用的時候,主拱圈受到相互之間的擠壓力,而並不會產生拉力,大家知道,混凝土抗壓能力比較強,而抗拉能力很弱,所以在拱橋中,以抗壓為主,發揮了混凝土的強項。
而一般的橋梁,是水平的,它主要靠底部受拉來抵抗荷載產生的彎矩,在梁的底部都要布置很多的鋼筋,這時候梁底部的混凝土並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

2、人體拱橋運動!要自己起自己下的。!

正確的拱橋動作如下:
仰卧位時,以兩手叉腰作支撐點,兩腿屈膝成90度,腳掌放在床上,以頭後枕部及兩肘支持上半身,兩腳支持下半身,成半拱橋形,挺起軀干。
當挺起軀干架橋時,膝部稍向兩邊分開。

如果做起來確實有困難,只能證明腰背肌力量還不夠。可以先練習小燕飛,鍛煉腰背肌,這個動作簡單些。
「小燕飛」:如在家裡的床上,採取俯卧位,以腹部為支點,雙臂夾緊盡力後展,雙腿並攏,綳腿綳腳尖盡量向上翹起,頭頸部盡量抬起上昂,起到一個最優狀態下的頸椎、胸椎、骶椎的自我牽引,並與周圍肌肉組織實現配合默契的鍛煉。

3、人體拱橋後怎樣起來?

不知道你的意思是拱橋這個動作你做不了,還是做起來了撐不住?正確的拱橋動作如下:仰卧位時,以兩手叉腰作支撐點,兩腿屈膝成90度,腳掌放在床上,以頭後枕部及兩肘支持上半身,兩腳支持下半身,成半拱橋形,挺起軀干。當挺起軀干架橋時,膝部稍向兩邊分開。如果你做起來確實有困難,只能證明你的腰背肌力量還不夠。你可以先練習小燕飛,鍛煉腰背肌,這個動作簡單些。「小燕飛」:如在家裡的床上,採取俯卧位,以腹部為支點,雙臂夾緊盡力後展,雙腿並攏,綳腿綳腳尖盡量向上翹起,頭頸部盡量抬起上昂,起到一個最優狀態下的頸椎、胸椎、骶椎的自我牽引,並與周圍肌肉組織實現配合默契的鍛煉。

4、拱橋的優缺點

優點:

1、跨越能力較大。

2、取材方便;

3、造型美觀;

4、經久耐用;

5、節約成本。

缺點:

1、對地基基礎要求較高;

2、建築高度較高,對穩定不利;

3、支架施工多、施工工序多、不便於機械化施工、施工周期長;

4、自重較大,相應的水平推力大。

(4)拱橋對頸椎擴展資料:

中國現存最早,並且保存良好的是隋代趙州安濟橋,又稱趙州橋。橋為敞間圓弧石拱,拱圈並列28道,凈跨37.02米,矢高7.23米,上狹下寬總寬9米。

主拱券等厚1.03米,主拱券上有護拱石。在主拱券上兩側,各開兩個凈跨分別為3.8米和2.85米的小拱,以宣洩拱水,減輕自重。橋面呈弧形,欄檻望柱,雕刻著龍獸,神采飛揚。橋史建於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完工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距今已有1406年。安濟橋製作精良,結構獨創,造型勻稱美麗,雕刻細致生動,列代都予重視和保護。

中國石拱因南北河道性質及陸上運輸工具不同,所以改造不同。北方大多為平橋(或平坡橋),實腹厚墩厚拱。南方水網地區則為駝峰式薄墩薄拱。

5、頸椎病可以做拱橋運動嗎

?

6、做「拱橋」下腰這個姿體動作後怎麼把身體立起來?

普通的頸橋不用下腰動作,身體後倒需要的彎曲度更多源於曲腿動作。
適宜人群:有一定力量基礎者,尤其斜方肌發達者。頸橋對於有頸椎病或長期伏案工作沒有力量基礎者不宜嘗試。
訓練作用:
頸橋的訓練效果在於加固頸椎,增加頸椎關節的本體感覺能力。人在摔倒、滑倒、打鬥中被投摔時,良好的頸橋訓練可以有效減小脖子的受傷機率。所以摔跤、柔道、巴西柔術這種有摔投技動作的訓練者都常常訓練頸橋。
頸橋的保健作用:
頸橋訓練能有效預防頸椎病,並增加頸椎牢固度;但有頸椎病者不宜練頸橋;這就是某些功能性訓練體現出的不可逆性。
頸橋的訓練步驟——頸橋升級系統
1、預備訓練1:臀橋。
動作詳解:身體平躺在墊上,雙手掌心向下平放於身體兩側,屈膝成90度,兩腳掌平踏於墊面。收緊臀部並腰部上挺,使身體成一條直線,在最高點默數到5,再慢慢放下,記作一次動作。


2、預備訓練2:手托頸橋。
動作詳解:在臀橋的基礎上,後背貼地面左右搖擺並向前搓動,使肩部位置盡可能接近雙腳,此時膝關節彎曲程度會增大。這就是我說的用曲腿代替下腰。然後兩手伸到兩肩上方,用力撐地使頭頂頂底。此時,人的兩手和頭頂三點撐住上半身重量。保持這個動作,堅持20至60秒。然後先讓頭部回歸臀橋體位,再放手,以免直接放手對頸椎造成損傷。

提示:
(1)如果肩關節或腕關節柔韌性不好,可以用雙拳撐地代替雙手撐地。
(2)後背向前挫行的動作和巴西柔術前方墊面移動方法類似。有對巴西柔術感興趣者,今後慢慢講解。

3、預備訓練3:杠鈴聳肩。
訓練目的:斜方肌能夠起到很好保護頸椎的作用,增加斜方肌力量能有效減小頸椎受傷風險,所以預備動作中加入了該訓練。
動作詳解:
兩腿直立,做一次杠鈴硬拉動作,將杠鈴拉至體前腰腹高度,兩臂伸直並垂肩。然後肩部上聳,達到盡可能高的位置,保持1至2秒;再緩慢垂肩。聳肩時呼氣,動作還原時吸氣。
4、正式訓練:頸橋。
動作詳解:在手托頸橋的基礎上,放開雙手就完成真正的頸橋。堅持20至60秒。然後先回歸手托頸橋體位,先放頭再放手,以免直接放手對頸椎造成損傷。

7、腰椎鍛煉的話拱橋和飛燕哪個要好一點,個人感覺拱橋容易傷到頸椎吧

確實是這樣的,飛燕安全簡單的多

8、關於拱橋的知識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座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贊美橋如"初雲出月,長虹飲澗"。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凈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泄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為後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這么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接,他又採用9道鐵梁貫於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布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洲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跡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00年以後的唐朝開元13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士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說明,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台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
趙州橋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永垂史冊。
http://ht88.com/downinfo/6636.html
《中國石拱橋》圖片包(8張)
中國石拱橋特點./
1.歷史悠久(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 2.幾乎到處都有(即多而且分布廣) 3.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多樣傑出
石拱橋是我國傳統的橋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橋這一體系,又是多種多樣的。本文所寫的這兩座橋,乃是千百萬座石拱橋中傑出代表之作。幾千年來,石拱橋遍布祖國山河大地,隨著經濟文化的日益發達而長足發展,它們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為祖國贏得榮譽。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橋,可為歷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歷史見證,顯示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橋,能經得起天災戰禍的考驗,歷千百年而不壞,不僅是作為古跡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變,可以稱作奇跡。當然,還應歸功於歷代的辛勤修繕,這類修繕活動又往往是出自民間的愛橋護橋,這一社會風尚,在我國橋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傳頌的。我國素有多橋古國之譽,這種史的觀念和數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實物可按的直覺印象,都是為理解中國石拱橋所須涉及到的知識面。如果抽掉這些生動史實,則不僅內涵空虛,一兩座孤立的軀殼,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其次,石拱橋在我國橋梁發展史上,出現較晚,但它一經出現,便得到迅猛發展,即在1880年近代鐵路公路橋梁 工程技術傳入中國以後,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結合現代的工程理論和新的建築材料,取得了更大的發展。本文所介紹的兩座橋,趙州橋已歷時一千四百年,盧溝橋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經歷了近七百年,它們都稱得上雄偉堅固,迄今仍保持著初創風貌,可以通行重車,在中外石橋中是罕見的。趙州橋敞肩式的創造,早於西方七個世紀,它們之所以能夠經久不壞,說明設計與施工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再如趙州橋的淺基礎、短橋台,不少現代工程師表示驚嘆,因為經過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無恙,這決不是偶然的,唐張嘉貞的《石橋銘序》中所雲:「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一評價,幾乎和二十世紀工程界學者異口同聲,技術高超,於此可見。本文在大量史實中,用「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來概括古代石拱橋技術上的成就,這是古今中外橋梁以及任何建築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標,在六世紀初,我國的能工巧匠發揮智力,大膽創新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再次,跨水架橋,意境之美,雕琢裝飾,千姿百態,也是體現我國審美觀的一種民族傳統。建築不論大小,工藝必須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畫圖,不許有一處敗筆。自從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過硬本領,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趙州橋的欄板,盧溝橋的石獅,都以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這也是中國石拱橋在藝術方面一個可貴的傳統,對於現代石拱橋裝飾也還存在著深刻的影響。

中國的石拱橋,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發展的前景,過去有用的東西,今天仍在起著作用,因此,它是一份可珍貴的遺產,顯示著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我們在現代橋梁事業中,必然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拱橋為橋梁的基本體系之一,建築歷史悠久外形優美,古今中外名橋遍布各地,在橋梁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它適用於大、中、小跨公路或鐵路橋,尤宜跨越峽谷,又因其造型美觀,也常用於城市、風景區的橋梁建築。
自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鋼鐵和混凝土建築材料的出現,石拱橋已逐步為鋼拱和鋼筋混凝土拱橋所代替。拱橋結構向輕型結構發展,並逐步打破傳統的上承式石拱橋的型式,創造出新型的拱橋。拱橋的拱圈發展成為分離式肋拱,橋面發展成新型板梁式結構,借立柱支承於拱肋之上(上承式),或用吊桿懸掛於拱肋之下(下承式)。當受地勢或受橋梁建築高度限制時,還可做成中承式拱橋。拱橋可以是單跨,也可以做成多跨。
箱肋中承式拱橋

分類:
1.按拱圈受力分:推力式拱橋、無推力式拱橋。
2.按拱圈(肋)結構的材料分:石拱橋、鋼拱橋、混凝土拱橋、鋼筋混凝土拱橋。

單孔空腹式石拱橋
鋼筋混凝土斜拉桿式架拱橋
3.按拱圈(肋)結構的靜力圖式分:無鉸拱、雙鉸拱、三鉸拱。前兩者屬超靜定結構,後者為靜定結構。無鉸拱的拱圈兩端固結於橋台(墩),結構最為剛勁,變形小,比有鉸拱經濟;但橋台位移、溫度變化或混凝土收縮等因素對拱的受力會產生不利影響,因而修建無鉸拱橋要求有堅實的地基基礎。雙鉸拱是在拱圈兩端設置可轉動的鉸支承,鉸可允許拱圈在兩端有少量轉動的可能。結構雖不如無鉸拱剛勁,但可減弱橋台位移等因素的不利影響。三鉸拱則是在雙鉸拱頂再增設一鉸,結構的剛度更差些,但可避免各種因素對拱圈受力的不利影響。
橋梁專家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他主持設計的錢塘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橋;他還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

茅以升早年留學美國,其博士論文《框架結構的次應力》的科學創見,被稱為「茅氏定律」。1921年,他回到祖國懷抱。30年代,茅以升在錢塘江大橋工程技術上的成就曾令國外同行對中國的橋梁建築工程師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漢長江大橋建設過程中,茅以升擔任由中外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解決了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中的14個難題。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築」的建設中,茅以升擔任人民大會堂結構審查組組長,為這個歷史性的重大建築貢獻了自己的技術、經驗和智慧。他是中國現代橋梁工程學的重要奠基人。

作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餘年中當過五所學校的教授、兩個大學的校長、兩個學院的院長。他積極倡導科普教育,撰寫了《橋話》《中國石拱橋》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盧溝曉月」的來源

單以「曉月」形容盧溝橋之美,據傳說是另有原因:每當舊歷的月盡頭(晦日)天快曉時,下弦的鉤月在別處還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橋上,他偏先得清光。這俗傳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實,盧溝橋也不過高起一些,難道同一時間在西山山頂,或北平城內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曉的月亮會比盧溝橋上不如?不過,話還是不這么拘板說為妙,用「曉月」陪襯盧溝橋的確是一位善於想像的藝術家的妙語,本來不預備後人去作科學的測驗。你想:「一日之計在於晨」,何況是行人的早發。朝氣清蒙,烘托出那勾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橋。京城的雉堞若隱若現,西山的雲翳似近似遠,大野無邊,黃流激奔,……這樣光,這樣色彩,這樣地點與建築,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曉,景物雖然隨時有變,但若無雨雪的降臨,每月末五更頭的月亮,白石橋,大野,黃流,總可湊成一幅佳畫,渲染飄浮於行旅者的心靈深處,生發出多少反射的美感。

中國紹興---古橋之鄉
紹興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越國。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景,美名橋鄉。

據清光緒癸巳(1893)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梁229座,城市面積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橋一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義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為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橋梁密度的45倍(該城面積為567平方公里,當時有橋378座,現僅存橋76座),為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梁密度的2倍(蘇州城內面積21平方公里,清末有橋310座),石橋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

紹興橋梁量多面廣,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在這眾多橋梁中,古橋佔有很大比例,是國內保存古橋品類、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自適應於小江小河的木樑橋、木拱橋,到適應於大江大河的浮橋繼而發展到石樑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及至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准懸鏈線拱橋,構成了一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梁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

在全市現存的604座古橋中,宋以前古橋13座,明以前古橋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橋550座。按材料與結構分:有古木橋(包括木樑橋、木拱橋)10座,石樑橋(包括三折邊橋)348座,石拱橋(包括多折邊拱、半圓拱、馬蹄形拱、橢圓拱、准懸鏈線拱)241座,多橋型組合橋4座,纖道橋1座。 紹興古橋不僅類多面齊,而且許多橋取得了國內「橋梁之最」稱號: 國內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梁---宋代八字橋 國內僅有的唐代特長型石樑橋---纖道橋 國內僅有的連續三孔馬蹄形拱橋---涇口大橋 國內首次發現的准懸鏈線拱古橋---玉成橋,迎仙橋 國內折邊橋數量之最

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但品類齊全,而且在橋型、建橋工藝、技術水平都達到了當時時代的高峰。

紹興古橋所具有的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以來,紹興現代橋梁建設日新月異。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橋為代表,是紹興中心城市近年的重大建設成就,它向省內外,國內外人士展示了紹興古城現代化風貌,開始了紹興現代橋梁的新篇章。

紹興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越國。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景,美名橋鄉。
據清光緒癸巳(1893)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梁229座,城市面積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橋一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義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為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橋梁密度的45倍(該城面積為567平方公里,當時有橋378座,現僅存橋76座),為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梁密度的2倍(蘇州城內面積21平方公里,清末有橋310座),石橋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
紹興橋梁量多面廣,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在這眾多橋梁中,古橋佔有很大比例,是國內保存古橋品類、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自適應於小江小河的木樑橋、木拱橋,到適應於大江大河的浮橋繼而發展到石樑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及至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准懸鏈線拱橋,構成了一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梁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
在全市現存的604座古橋中,宋以前古橋13座,明以前古橋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橋550座。按材料與結構分:有古木橋(包括木樑橋、木拱橋)10座,石樑橋(包括三折邊橋)348座,石拱橋(包括多折邊拱、半圓拱、馬蹄形拱、橢圓拱、准懸鏈線拱)241座,多橋型組合橋4座,纖道橋1座。
紹興古橋不僅類多面齊,而且許多橋取得了國內「橋梁之最」稱號:
國內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梁---宋代八字橋
國內僅有的唐代特長型石樑橋---纖道橋
國內僅有的連續三孔馬蹄形拱橋---涇口大橋
國內首次發現的准懸鏈線拱古橋---玉成橋,迎仙橋
國內折邊橋數量之最
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但品類齊全,而且在橋型、建橋工藝、技術水平都達到了當時時代的高峰。
紹興古橋所具有的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以來,紹興現代橋梁建設日新月異。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橋為代表,是紹興中心城市近年的重大建設成就,它向省內外,國內外人士展示了紹興古城現代化風貌,開始了紹興現代橋梁的新篇章。
紹興一古街獲聯合國文化遺產獎

與拱橋對頸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