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間孔隙窄

頸椎間孔隙窄

發布時間:2021-03-01 17:31:51

1、記金華的雙龍洞從哪四個方面寫出孔隙窄小的特點?

課文通過四個方面來表現孔隙的窄小,一是:船的小,二是:船靠兩頭繩子拉的進出方式,三是:仰卧在小船里進洞的感受。四是:空隙裡面的景象。從第五自然段可以看出,表現了孔隙窄小的特點。

選段原文: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卧,剛合適,再沒法容下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卧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

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准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

(1)頸椎間孔隙窄擴展資料:

一、寫作特點

課文中描繪景色的句子,運用了對比、比喻、誇張的手法,引導學生仔細賞析、體會。如「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

我又感覺要要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准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作者通過心理活動的描寫,把雙龍洞的內洞入口處低矮狹窄的奇異景象非常生動地反映出來。

課文按兩點線索寫的。一條是作者的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來寫。是「順」的線索;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不僅使全文脈絡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觀察的移動線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二、文章結構

第一段(第1節),交代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時間及雙龍洞的地點。

第二段(第2、3小節),寫作者從金華城出發,經過羅店,漸漸入山,一路上經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寫山後寫溪流,最後用「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引出描寫的重點,雙龍洞。

第三段(第4、5、6、7小節),分別寫作者游覽外洞、孔隙、內洞的情景。

第4節先寫在洞口觀山的感受,然後具體描寫外洞,寫出外洞口「寬」內「大」的特點。最後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第5節寫作者從外洞通過孔隙進入內洞的情形,這一節寫得很詳細,可分為五層:

第一層寫泉水的來路,承接上文,自然過渡,引出下文。第二層介紹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層寫小船的形狀,使人對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確的認識。

第四層介紹穿過孔隙進入內洞的辦法。第五層寫穿過孔隙進入內洞的感覺。先寫作者穿過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備,再寫作者穿過孔隙時的感覺,讀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6、7小節寫作者游覽內洞時的情景。

2、頸椎的椎間孔狹小是指椎間隙狹小還是指椎管狹小?

都不是。椎間隙是指頸椎與頸椎之間的間隙;椎管是指脊椎內部的管腔,即中樞神經的通道。而椎間孔是兩節椎體椎板間形成的孔隙,周圍神經從椎管出來的通道。椎間孔狹小會引起周圍神經壓迫症狀。

3、孔-滲與孔隙結構特徵參數的關系

圖6-6 富縣地區延長組儲層孔-滲關系圖

富縣地區延長組砂岩中,孔隙度與滲透率之間及其二者與孔隙結構參數間均存在著復雜的關系(表 6-8~6-10;圖 6-6~6-8),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儲層物性和孔隙結構的復雜性及其影響因素的多樣性。

圖6-7 長6油層組儲層孔滲與孔隙結構特徵參數的關系

1.孔隙度與滲透率、孔隙結構特徵參數

孔隙度與對數滲透率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性反映了本區延長組砂岩主要為孔隙型儲層,裂縫不發育。但局部孔隙度相對較低的樣品卻具有較高的滲透率,可能是因次生溶蝕作用形成較粗喉道的結果。同時,少量高孔隙度樣品的滲透率卻較低,喉道較窄,說明孔隙主要為粒間微孔等非連通孔隙。

圖6-8 長6油層組儲層砂岩孔滲與孔隙結構特徵參數的關系

孔隙度與排驅壓力、中值毛管壓力有強的對數負相關性,滲透率值較高的砂岩,孔隙主要由半徑大於0.125 μm的喉道連通,並具相對較大的喉道半徑均值。孔隙度與偏態、最大連通孔喉半徑、平均喉道半徑、退汞率等具較好的正相關,但相關性差。而孔隙度與分選系數關系不明顯,可能是因為晚期溶蝕作用或破裂作用對新增孔隙的貢獻有限,但對喉道不均一的改造作用較強。這種現象亦可佐證,晚期溶蝕作用或破裂作用對孔喉的不均一改造作用,是造成砂岩孔隙度較小而滲透率較大這一非均質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滲透率與孔隙結構特徵參數

對數滲透率與分選系數、偏態、最大連通孔喉半徑、平均喉道半徑具有較好的正相關性,滲透率高的樣品具有粗喉、孔喉分選好、孔隙結構好的特點。滲透率與中值毛管壓力、排驅壓力成負相關,與退汞率正相關。當滲透率小於0.1×10-3μm2,隨滲透率的微小增加而退汞率呈指數升高;當滲透率大於0.1×10-3μm2時,退汞率可能達到最大值而不隨滲透率的變化而變化。總體上,滲透率和孔隙結構特徵參數對儲層孔隙結構特徵的反映是一致的,都表明本區延長組儲層低孔低滲、孔隙結構較差的特點。

4、形容孔隙窄小的句子有哪些

4、記金華的雙龍洞
描寫孔隙窄小的句子: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卧,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謝謝】

5、孔隙的特點是小。表現在什麼地方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第五自然段表現了孔隙窄小的特點。課文通過三個方面來表現孔隙的窄小,一是船的小,二是船靠兩頭繩子拉的進出方式,三是仰卧在小船里進洞的感受。

希望採納

6、頸椎病懂的來

你好:
頸椎病不會引起持續低燒,可能是頸椎勞損,建議避免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適當做頸部體操:(l)仰頭:立姿,兩手拇指頂住下顎,慢慢往後始,使頭部保持仰伸狀態,堅持6~10秒鍾。重復6次。 (2)抱項:立姿,雙手十指交叉抱頭後部,使勁將頸部往前拔,堅持6~10秒鍾。重復6次。 (3)抖肩:立姿,兩手自然下垂,慢慢自然地抖動肩頸部15~20次。
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頭頸正確的姿勢,睡眠時要選擇合適的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一般枕頭以10厘米的高度為宜。注意避免頸部的劇烈轉動。 (2)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者,要注意每工作一小時左右就要適當地活動頸部,以消除頸部肌肉、韌帶的疲勞,防止勞損。 (3)平時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寒涼。

7、人體頸椎的解剖結構 急

頸段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1、第2頸椎間無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1胸椎,周圍為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

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向後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對合,構成鉤椎關節(亦稱椎體半關節——Iuschka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頸脊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通常頸脊神經僅占推間孔的一半,在骨質增生或韌帶肥厚時,孔隙變小、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和壓迫.產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頸椎的橫突較短,其中間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可導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惡心等症狀。

頸段各椎骨間以韌帶、椎間盤和關節等互相連結。椎體自第2頸椎下面起,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結;椎弓間則通過關節突關節、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相連結。頸椎的韌帶多數由膠原纖維組成,承擔頸椎的大部分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餘大部分韌帶延展性低,是頸椎內在穩定的重要因素。韌帶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頸椎生理范圍內的活動;一方面又有效地維持各節段的平衡。黃韌帶在頸椎後伸運動時縮短、變厚,屈曲時延伸、變薄。年輕人的黃韌帶在壓應力作用下縮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隨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降低,則易折曲而不縮短,突入椎管產生脊髓壓迫。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除了連接相鄰頸椎外,更重要的是減輕和緩沖外力對脊柱、頭顱的震盪,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參與頸椎的活動,並可增加運動幅度。

在頸椎中,我們將第1、第2頸椎,即寰、樞椎稱為特殊頸椎。寰椎呈不規則環形,由一對側塊、—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其解剖特點有:位於側塊兩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橫突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對頭頸部的旋轉起平衡作用;橫突孔位於其基底部偏外,較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行;後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溝通向橫突孔,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後沿此溝走行;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相連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而獲名。其解剖特點有:齒突原為寰椎椎體的一部分,發育中發生分離且與樞椎融合,所以較易出現齒突缺如、中央不發育、寰椎與枕骨融合、寰樞融合等畸形和變異,並由此引起該區域不穩定而壓迫脊髓;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頸椎之外,第7頸椎的棘突也與其它頸椎有所不同。該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而有小結節,明顯隆起於頸椎皮下,成為臨床上辨認椎管的骨性標志,因此,人們也稱其為隆椎。第7頸椎橫突若過長,或有肋骨出現(稱為頸肋)時,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

8、主要孔隙類型

按照孔隙成因、產狀及幾何形態等分類,本區延長組碎屑岩孔隙類型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及裂縫三大類(表6-7)。

1.原生孔隙

原生孔隙是岩石在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孔隙。嚴格地講,它是在沉積形成之後沒有遭受過溶蝕或膠結等重大成岩作用的改造的孔隙。但是,人們在生產和科研中常常把岩石沉積形成之後經過機械壓實和膠結等作用改造後而形成的減小了的殘余粒間孔隙,也歸為原生孔隙(劉寶珺等,1992;鄭榮才,1996;裘懌楠等,1997;王允誠,1999)。因此,原生孔隙主要包括原生粒間孔隙、殘留粒間孔隙及雜基內微孔隙3類。研究表明,富縣地區延長組中原生孔隙主要發育殘留粒間孔隙和雜基內微孔隙兩種。

1)殘余粒間孔隙:沉積期形成並受機械壓實和化學膠結作用改造充填,但未完全填塞的原生粒間孔隙,它是富縣地區延長組儲層的主要孔隙類型之一(圖版Ⅳ-5,Ⅳ-6,Ⅵ-3—Ⅵ-8,Ⅶ-3,Ⅶ-6,Ⅶ-7,Ⅷ-7,Ⅷ-8)。該類孔隙呈三角形和不規則多邊形,包括早期綠泥石包膜或包殼膠結後的殘余粒間孔隙、石英和長石次生加大後的殘余粒間孔隙、濁沸石或粘土礦物充填膠結後的殘余粒間孔隙等。前兩類孔徑較大,為0.06~0.10 mm,最大可達0.02 mm,面孔率較高(6%~8%);後者孔徑較小,面孔率低。

表6-7 富縣地區延長組砂岩孔隙分類表

2)雜基內微孔隙:區內延長組中較為常見,一般賦存於伊利石、蒙脫石、綠泥石基質與蝕變火山岩、泥質岩屑中(圖版Ⅷ-6),孔徑一般小於0.001 mm。在原生孔隙粒間孔隙不發育的低滲透砂岩中,這類孔隙可為儲層提供一定數量孔隙度,因而對低滲透砂岩儲層而言,它是一類不可忽視的原生孔隙。

2.次生孔隙

次生孔隙主要是在原生孔隙基礎上進一步經過成岩演化、尤其是溶蝕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孔隙。區內延長組砂岩中次生孔隙較為發育,主要是由岩石顆粒、填隙物等發生的多類溶解溶蝕、破裂等作用形成的。

1)粒間溶孔:系由粒間膠結物、雜基及顆粒邊緣選擇性溶蝕形成的孔隙。區內主要為長石顆粒、方解石膠結物的溶蝕孔隙,孔隙多呈不規則狀,邊緣為鋸齒狀或港灣狀(圖版Ⅳ-1,Ⅶ-7)。孔喉相對較粗大,連通性好,孔隙直徑一般為 0.02~0.4 mm,面孔率一般為1%~10%。這類孔隙可大大改善儲層物性條件。

2)粒內溶孔:主要是在酸性水介質中,沿長石解理和雙晶面選擇性溶蝕和由岩屑中不穩定組分溶蝕而成的孔隙,系顆粒本身發生部分溶解形成,或顆粒被交代後交代物局部或全部溶解形成(圖版Ⅴ-4,Ⅶ-4,Ⅶ-5)。孔隙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邊緣為鋸齒狀或港灣狀。區內延長組中,此類孔隙直徑一般為0.02~0.2 mm,面孔率較低。

(3)膠結物內溶孔:主要包括早期方解石膠結物被溶蝕形成的孔隙(圖版Ⅳ-1,Ⅶ-6),以及少量濁沸石溶蝕孔,孔徑一般為0.005~0.05 mm。但由於該區延長組儲層經歷了早、晚兩次方解石膠結,同時形成濁沸石和綠泥石等自生礦物,因此該類孔隙在區內不很普遍。

4)晶間微孔:包括晶間孔和晶間溶孔。晶間孔主要包括石英、長石次生加大膠結物形成的晶間孔、自生綠泥石葉片狀晶間微孔、伊利石不規則片狀及絲縷狀晶間網狀微孔,以及伊矇混層礦物晶體間的微孔隙(圖版Ⅷ-6),孔徑大小為 0.001~0.01 mm,因其孔隙細小且連通性差而意義不大。晶間溶孔是結晶顆粒內部被溶或晶體間被溶而形成的孔隙,主要是方解石、自生石英、長石晶體晶間孔溶蝕擴大改造而成(圖版Ⅶ-7),孔隙形態復雜,大小差異明顯,一般為0.01~0.03 mm,大者0.1 mm。

3.微裂隙和裂縫

區內延長組砂岩中,可見顆粒因機械壓實破裂或沿解理縫裂開形成的裂隙,岩石被擠壓或拉張形成的構造縫以及沉積物沉積時形成的層理縫。構造裂縫主要有垂直和斜交兩組,其中垂直裂縫較發育(圖版Ⅰ-5,Ⅰ-12,Ⅱ-5,Ⅲ-9,Ⅳ-3,Ⅶ-8,Ⅷ-7);延伸長一般為1.5~15 cm,寬一般小於1 mm,但是區內裂隙、微裂縫數量總體較少且縫較窄,且幾乎全被方解石等膠結物所充填,提供的面孔率非常小,對儲層改善意義不明顯,僅可能對孤立溶孔發育的岩石的滲透率改善有一定貢獻。

9、在「過孔隙」這一段里,作者是通過寫_、_、_、_這四方面來襯托出孔隙「窄小」這一特點

這句復話寫出作者通過孔隙時的真實感制受,「稍微」「一點兒」告訴我們只有一動不動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過孔隙,以此說明孔隙小的特點,非常逼真。運用「要是……准」的假設句式,准確地表達了作者當時受「擠壓」的感覺。

10、後背脊椎,大概是腰上部,感覺脊椎之間的空隙有點大,別人的都摸不出有間隙,可我的能摸到有間隙,

有些是先天的,可不用管他,有些有問題,在代償期也可不用管他,只要你腰和背部沒有外傷史,同時那個位置又沒有不舒服,沒有壓痛點。就沒有問題。至於椎間盤的問題,只要坐的時間不要太長,經常運動就不會出現的。

與頸椎間孔隙窄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