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椎內鏡手術多少錢
不同級別的醫院,由於設備、用葯以及手術醫生的不同,收費標准略有差異,建議就近到正規的二甲以上綜合醫院就診治療比較穩妥
2、頸椎的核磁共振都能看出哪幾項指標?
磁共振成像術(MRI)也有稱之為核磁共振,英文縮寫為MRI。其基本原理是在強大磁場的作用下,記錄組織器官內氫原子的原子核運動,經計算和處理後獲得檢查部點陣圖像。
檢查目的:
顱腦及脊柱、脊髓病變,五官科疾病,心臟疾病,縱膈腫塊,骨關節和肌肉病變,子宮、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腎、胰等部位的病變。
優點:
1.MRI對人體沒有損傷;
2.MRI能獲得腦和脊髓的立體圖像,不像CT那樣一層一層地掃描而有可能漏掉病變部位;
3.能診斷心臟病變,CT因掃描速度慢而難以勝任;
4.對膀胱、直腸、子宮、陰道、骨、關節、肌肉等部位的檢查優於CT。
缺點:
1.和CT一樣,MRI也是影像診斷,很多病變單憑MRI仍難以確診,不像內窺鏡可同時獲得影像和病理兩方面的診斷;
2.對肺部的檢查不優於X線或CT檢查,對肝臟、胰腺、腎上腺、前列腺的檢查不比CT優越,但費用要高昂得多;
3.對胃腸道的病變不如內窺鏡檢查;
4.體內留有金屬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注意事項:
1.檢查前須取下一切含金屬的物品,如金屬手錶、眼鏡、項鏈、義齒、義眼、鈕扣、皮帶、助聽器等;
2.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禁止做MRI檢查;
3.做盆腔部位檢查時,需要膀胱充盈,檢查前不得解小便。有金屬節育環者須取出才能進行;
4.體內有彈片殘留者,一般不能做MRI;
5.手術後留有金屬銀夾的病人,是否能做MRI檢查要醫生慎重決定;
6.胸腹部檢查時,要保持呼吸平穩,切忌檢查期間咳嗽或進行吞咽動作;
7.MRI對飲食、葯物沒有特別要求;
8. 檢查時要帶上已做過的其他檢查材料,如B超、X線、CT的報告。
核磁共振檢查對中樞系統(腦梗塞)、椎體疾病(腰椎胸椎脊椎等積水性病變)、腹部(肝、膽等)、關節部位病症等最合適。
核磁共振和CT都有其適應症,選擇的原則是先簡單、後復雜,也就是說,當CT(做一次頭部CT需350元左右)能解決問題的,就不應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不論有多先進,也只起到幫助診斷的作用"。
成本不是很好計算,可能不超過500元,但有的可能也會超過。
3、目前最先進的脊柱微創技術是什麼?
首先這個提問是不科學的。因為作為一種技術,在脊柱微創這個領域還沒有最先進這種說法。
比較而言,脊柱微創技術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領域發展較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先後誕生了經皮椎間盤切吸術(PLD)、側路椎間盤鏡、椎間孔鏡(PELD)、後路椎間盤鏡(MED)、激光(PLDD)、針鏡及後來的椎板間鏡、二代椎間孔鏡、射頻纖維針鏡、纖維椎間孔鏡等。2010年頸椎間盤鏡也問世了,雖然時間有先後,這不能說明什麼技術是先進的、什麼技術不先進這個問題,只是人們在實際中對技術的理解和總結不同而已,不能說頸椎間盤鏡就是最先進的技術。
PLD技術是盲切,不能針對突出物實行摘除,只能經盤內進行所謂減壓。即使如此,其療效還是不錯的,目前使用這種技術的還大有人在。特別是在頸椎間盤鏡沒有問世的時候,PLD是頸椎間盤突出的唯一微創治療技術。
和PLD相似的技術還有側路椎間盤鏡、激光、射頻等。激光、射頻和所謂臭氧、溶盤等也許算不得微創技術,但為了比較,還是一並列上。早年的楊式鏡也是從PLD轉化而來,雖然加了支同軸內窺鏡,其操作原理也沒有什麼兩樣。
德國胡蘭德在楊氏鏡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增大了手術器械通道,操作上採用椎間孔入路的方式,這就是後來的椎間孔鏡。以提斯技術為代表的椎間孔鏡能夠摘除突出的髓核,應該說在楊氏鏡技術的基礎上的一大進步。但過於粗大的內窺鏡直徑限制了其技術的發展,進入椎間孔必須先進行椎間關節的打磨,多數人認為這是危險和不必的。其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的能力也較弱,鮮見成功的報導。
MED即後路椎間盤鏡克服了椎間孔鏡的弱點,從椎板間入路進行操作能成功的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等,處理脫垂游離的髓核也較為簡單。由於其較大的手術切口(大約20mm)和術中出血難以有效解決等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
二代椎間孔鏡在提斯椎間孔鏡的基礎上有效的降低了內窺鏡直徑,進入椎間孔不必打磨椎間關節的特徵使得這款內窺鏡更受歡迎。其配套電動手術工具也較原始的提斯椎間孔鏡有了很大進步,對鈣化的髓核、狹窄的椎間孔的處理也相當容易了許多。由此衍生的頸椎間盤鏡為脊柱微創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MED傷害較大的特點不為非專業的脊柱科醫生喜愛,專業的脊柱科大夫更鍾愛可以靈活掌握的傳統小切口技術。這項技術特點啟發了開發人員,新型椎板間鏡應運而生了。靈活的椎板間鏡在手術切口上可以運用自如。改進後的後路技術即椎板間鏡技術既可以採用經皮穿刺也可以根據需要採用小切口並支持脊柱其他微創技術和鏡下內固定等,操作簡單安全。這種靈活的技術應該是目前脊柱微創發展的方向,即所謂最先進的技術吧。
值得一替的是,針鏡技術目前發展迅速。這種模塊化設計的產品使用方便靈活,具有上述技術的所有有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中國特色的技術必將大放異彩。
至於射頻、激光、臭氧、溶盤等,前文有所提及,這項技術還算不得真正的微創技術。其不能准確針對病灶治療或者不能成功處理病灶的特點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溶盤甚至是一種即將淘汰的技術。但這項技術操作簡單、損傷較小,在非專業的脊柱醫生和基層醫生中仍然享有市場。但過份商業化的神化這項技術是有害無益的。
4、經皮內窺鏡髓核摘除術;可以用於頸椎嗎
內窺鏡下髓核摘除術常見問題與對策
作者:王麓山(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用冰鹽水沖洗有助於止血及防止神經再灌注損傷,術後及時使用激素和脫水葯物亦有助於減輕再灌注損傷程度。
術後出現神經根性損傷的症狀處理起來十分棘手,脫水及大量的激素沖擊治療是常規方法,後期切開松解神經外膜的方法療效目前不十分肯定,理療及神經營養葯物可以對神經功能恢復有所幫助。
1 5 腦脊液漏
比較常見的並發症,本組出現了4例,佔15 4%。尤其在之前的治療過程中作過膠原酶注射的病例,更易發生,應該注意如下幾點:開窗進入時第1點靠近中線,這里有無效腔,特別在L3、4、L4、5,可避免撕破硬膜;第1點進入後可做黃韌帶與硬膜潛行分離,松解和去除粘連帶;牽拉神經根時應注意根袖與周圍的粘連,應該仔細分離。如術中發現硬脊膜已破,可用明膠海綿壓迫,關閉傷口應更緊密,拔除引流管也應縫合,術後應俯卧,頭低足高位。如仍出現腦脊液漏,可置管引流〔3〕,同時加強抗生素應用防止感染。
1 6 椎間隙感染
較開放手術雖發生率更低,但一旦出現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本組發生1例。對椎間隙感染的原因還有爭議〔4〕。預防應注意無菌操作、止血、沖洗椎間隙、術後引流及抗生素的預防使用。處理上早發現十分重要,患者疼痛緩解後加重、拒動,可無發熱,患者抬臀試驗、振床試驗陽性,一般血沉升高,應馬上使用大量抗生素、制動、軸線翻身,第2 d加用地塞米松,但不能長時間應用。對於經上述治療無效、反復者,考慮經皮穿刺椎間隙沖洗〔5〕,只有極少的需病灶清除,抗生素的使用時間要長,一般在4~6周以上。
2 遠期並發症
2 1 術後症狀復發
這是MED術最常見並發症,本組出現8例,占所有並發症的30 7%,要防止這種情況出現從3個方面考慮。
2 1 1 手術中變性髓核取出量不夠與後縱韌帶下殘留
在這個問題上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張朝躍〔6〕認為年輕人因活動量大,殘余的髓核再突出的可能性大,應該盡量多取。而年齡大的患者活動量小,可少取。作者認為髓核的性狀和變性程度是決定髓核取出量的依據〔7〕,對於術前MRI顯示髓核脫水、變性不嚴重,僅有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者,一般是病程短、起病急或年輕有腰部扭傷史的患者,術中將突出直接壓迫物取出,神經根鬆弛即可;但對於MRI顯示髓核變性嚴重、碎裂,合並後縱韌帶鈣化,CT片上見纖維環破口大、基底較寬者,一般是病程長、反復,治療過程復雜的患者,術中需進入椎間隙掏取,應盡量摘除干凈。在一些椎間盤突出症反復發作的病例,變性髓核可向一側脫出,也可以是脫出並附著於後縱韌帶下並與之緊密粘連,沒有完全取出,這樣術後再次突出的可能性較大。因此熟練的「神經根下技術」和「後縱韌帶下技術」可有效地達到徹底減壓目的。
2 1 2 術後的康復及下床的時間
目前認為MED對腰椎結構破壞少,可早期下床,有的人認為第2 d可以下床,但作者認為在這個方面應適當保守些,因為纖維環的牢固再封閉需要2~3周,作者主張根據術中的情況不同指導病人在床上行腰背肌功能鍛煉,相對卧床時間長些,同時避免過早扭曲彎屈及負重等動作有助於防止復發。
對於術後症狀已緩解,有誘因或沒有誘因再次出現了根性症狀的患者,應行MRI或CT檢查,一旦確認為再突出後,應果斷再次手術,最好選擇開放手術,本組8例復發病例經再次手術後均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
2 2 術後腰椎失穩症
較之開放手術,MED對腰椎骨性結構破壞少,從而對於腰椎穩定性的影響亦相對較小。對於腰痛大於腿痛的患者,術前腰椎動力位片檢查可以排除下腰椎失穩、機械性腰痛的存在,從而幫助確定手術適應證。最新開展的椎間盤鏡下Cage置入術,既可去除變性、突出的椎間盤髓核,又可解決腰椎失穩的問題,有望擴大MED術式的適應范圍。
MED術者術前嚴格培訓〔6〕、手術正規帶教是避免手術失敗的重要經驗。多中心臨床研究表明,一般而言,前50例出錯的可能性遠遠大於技術成熟後出錯的可能性〔9〕。因此,了解可能出現的並發症有助於初學者少走彎路盡快成熟,同時,正確、及時地處理並發症,對於患者的康復和醫生技術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開林.後路顯微椎間盤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圍手術期並發症的防治[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2,10(9):879 881.
〔2〕劉成,卡索,陳德玉,等.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後馬尾神經損傷綜合征[J].頸腰痛雜志,2003,24(1):33 34.
〔3〕張海兵,王文軍,易紅衛.持續腰穿引流治療脊柱手術後腦脊液漏[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4,14(11):656 657.
〔4〕宋超敏,趙呂國,蔚凡.腰椎間盤炎的預防及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3,11(23):1592 1593.
〔5〕劉雷,張聰,衡代忠.經皮穿刺腰椎間盤切吸術後椎間隙感染[J].臨床骨科雜志,2001,4(2):106 107.
〔6〕張朝躍,詹瑞森,彭耀慶.顯微內窺鏡椎間盤突出症鏡下手術標準的探討[J].中國內窺鏡雜志,2001,7(6):23 24.
〔7〕王文軍,周江南,余建民.經皮穿刺間盤鏡下髓核分級摘除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症[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1,26(4).
5、健康北京:頸椎微創內鏡手術上海哪個醫院?
我覺得像你這個問題的話,應該在當地的相關人員咨詢一下就知道哪家醫院好了。
6、椎間盤內窺鏡微創手術有什麼後遺症
熟練的手術者施行的手術出現並發症和後遺症的機會並不多
文獻上能夠看到的並發症和後遺症有以下這些:
手術中發生的,大出血
手術後出現的,椎間盤感染,椎間盤炎
脊神經損傷
術後慢性腰痛
椎間不穩定等
7、椎間孔鏡和椎板間鏡的比較誰更好
首先這個提問是不科學的。因為作為一種技術,在脊柱微創這個領域還沒有最先進這種說法。比較而言,脊柱微創技術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領域發展較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先後誕生了經皮椎間盤切吸術(PLD)、側路椎間盤鏡、椎間孔鏡(PELD)、後路椎間盤鏡(MED)、激光(PLDD)、針鏡及後來的椎板間鏡、二代椎間孔鏡、射頻纖維針鏡、纖維椎間孔鏡等。2010年頸椎間盤鏡也問世了,雖然時間有先後,這不能說明什麼技術是先進的、什麼技術不先進這個問題,只是人們在實際中對技術的理解和總結不同而已。總不能說頸椎間盤鏡就是最先進的技術吧。PLD技術是盲切(和內窺鏡影像相當而言),不能針對突出物實行摘除,只能經盤內進行所謂減壓。即使如此,其療效還是不錯的,目前使用這種技術的還大有人在。特別是在頸椎間盤鏡沒有問世的時候,PLD是頸椎間盤突出症的唯一微創治療技術。德國胡蘭德在楊氏鏡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增大了手術器械通道,操作上採用椎間孔入路的方式,這就是後來的椎間孔鏡。以提斯技術為代表的椎間孔鏡能夠摘除突出的髓核,應該說在楊氏鏡技術的基礎上的一大進步。但過於粗大的內窺鏡直徑限制了其技術的發展,進入椎間孔必須先進行椎間關節的打磨,多數人認為這是危險和不必的。其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的能力也較弱,鮮見成功的報導。MED即後路椎間盤鏡克服了椎間孔鏡的弱點,從椎板間入路進行操作能成功的處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黃韌帶肥厚等,處理脫垂游離的髓核也較為簡單。由於其較大的手術切口(大約20mm)和術中出血難以有效解決等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MED傷害較大的特點不為非專業的脊柱科醫生喜愛,專業的脊柱科大夫更鍾愛可以靈活掌握的傳統小切口技術。這些技術特點啟發了開發人員,新型椎板間鏡應運而生就不足為奇了。靈活的椎板間鏡在手術切口上可以運用自如。改進後的後路技術即椎板間鏡技術既可以採用經皮穿刺也可以根據需要採用小切口並支持脊柱其他微創技術和鏡下內固定等,操作簡單安全。這種靈活的技術應該是目前脊柱微創發展的方向,即所謂最先進的技術吧。值得一替的是,針鏡技術目前發展迅速。這種模塊化設計的產品使用方便靈活,具有上述技術的所有有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中國特色的技術必將大放異彩。至於射頻、激光、臭氧、溶盤等,前文有所提及,這些技術還算不得真正的微創技術。其不能准確針對病灶治療或者不能成功處理病灶的特點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發展,溶盤甚至是一種即將淘汰的技術。但這項技術操作簡單、損傷較小,易掌握,在非專業的脊柱醫生和基層醫生中仍然享有市場。但過份商業化的神化這些技術是有害無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