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拿法中的足陰三經與足陽三經分別具體是有哪些穴位?
【足三陰經】十二經脈中的三條經脈。即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分布在腿的內側,屬里。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經過下肢內側、腹部抵止於胸部。
足太陰脾經脈腧穴有: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若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主治概要: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等。
足少陰腎經 簡稱腎經。循行部位起於足小趾下面,斜行於足心(湧泉穴)出行於舟狀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後緣,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至腘內側,上股內側後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本經脈直行於腹腔內,從腎上行,穿過肝和膈肌,進入肺,沿喉嚨,到舌根兩旁。本經脈一分支從肺中分出,絡心,注於胸中,交於手厥陰心包經。
本經脈腧穴有:湧泉、然谷、太溪、大鍾、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經脈循行:起於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出於腘窩內側半腱肌腱與半膜肌之間,上經大腿內側後緣,通向脊柱,屬於腎臟,聯絡膀胱,還出於前(中極,屬任脈),沿腹中線旁開0.5寸、胸中線旁開2寸,到達鎖骨下緣(俞府)。腎臟直行之脈:向上通過肝和橫膈,進入肺中,沿著喉嚨,挾於舌根兩側。肺部支脈:從肺出來,聯絡心臟,流注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主治概要:本經主要治療婦科、前陰、腎、肺、咽喉病證。如月經不調、陰挺、遺精、小便不利、水腫、便秘、泄瀉,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
足厥陰肝經左右各14穴: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中都、膝關、 曲泉、 陰包、足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足厥陰肝經之支脈、別絡,和太陽少陽之脈,同結於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間,經氣不利則腰痛不可以俯仰;
足厥陰肝脈過陰器,抵小腹,布脅肋,肝脈受邪,經氣不利,則胸脅脹滿,少腹疼痛,疝氣;肝脈上行者循喉嚨,連目系,上出額至巔頂,本經經氣不利則巔頂痛,咽干,眩暈;肝主疏泄,肝氣郁結,郁而化火則口苦,情志抑鬱或易怒。
該經主治 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證。
【足三陽經】十二經脈中的三條經脈,即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分布在腿的外側和後側,屬表。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頭部經過軀幹部、下肢外側抵止於足部。
足陽明胃經簡稱胃經。
本經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於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本經脈腧穴有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共45穴,左右合90穴。
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症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足少陽膽經簡稱膽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共四十四穴,原穴為丘墟穴,絡穴為光明穴,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他能治療發熱病,主要大致在足部以下,他的性質介於陰陽明之間。
循行路線起於眼外角(瞳子 ),向上達額角部,下行至耳後(風池穴),由頸側,經肩,進入鎖骨上 窩。直行脈再走到腋下,沿胸腹側面,在髖關節與眼外角支脈會合,然後沿下肢外側中線下行。經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側端(竅陰穴)。有三分支;一支從耳(風池穴)穿過耳中,經耳前到眼角外;一支從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於目眶下,下經頰車和頸部進入鎖骨上窩,繼續下行胸中,穿過膈肌,絡肝屬膽,沿脅肋到恥骨上緣陰毛邊際(氣沖穴),橫入髖關節(環跳穴);一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間到大拇指甲後(大敦穴),交與足厥陰肝經。
本經脈腧穴有:瞳子髎、聽會、上關、頜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液、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鍾、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共44穴,左右合88穴。
主要證候寒熱,口苦,脅痛,偏頭痛,外眼角痛,頸及鎖骨上窩腫痛,腋下淋巴結腫大,股、膝、小腿外側疼痛及第四足趾運動障礙。主治側頭、眼、耳、鼻、喉、胸脅等部位病症,肝膽、神經系統疾病,發熱病,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足太陽膀胱經簡稱膀胱經。循行部位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達額部,左右交會於頭頂部(百會穴)。本經脈分支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脈從頭頂部分別向後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別下行到項部(天柱穴),下行交會於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一寸五分),到達腰部(腎俞穴),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本經脈一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後側外緣下行至腘窩中(委中穴)。另一分支從項分出下行,經肩胛內側,從附分穴挾脊(三寸)下行至髀樞,經大腿後側至腘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後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於足外踝後,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交於足少陰腎經。
穴位 本經脈腧穴有: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 、秩邊 、合陽、 承筋、承山、飛揚、跗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共67穴,左右合134穴。本經共有67個穴位,其中有49個穴位分布在頭面部、項背部和腰背部,18個穴位分布在下肢後面的正中線上和足的外側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陰。
本經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精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的病症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症。例如:癲癇、頭痛、目疾、鼻病、遺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後側部位的疼痛等症。
2、胳膊三條陽經分別那三條?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手厥陰心包經
3、十二條經絡是那幾條是陽經條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4、陽明,太陽,少陽三經究竟哪條經的陽氣最多
1/指十二條經絡: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手少陽三焦,版足少權陽膽;足太陰脾,手太陰肺,手少陰心,足少陰腎,足厥陰肝,手厥陰心。2;首先分清陰陽,太陽指含陽氣最多的(太者比大還要多一點),陽明含量陽氣居中比太陽少,少陽含陽氣最少(少者小也);厥陰陰氣最極(厥者極也盡也),少陰陰氣居中,太陰陰氣最少。3,可以配合十二經絡的循經路線去記憶,這里的陰陽標準是結合人體各經絡接受太陽照射面的多少,比如足太陽膀胱經在人體背部至腿外側為人體中接受陽光最多的地方。
5、頸椎上有幾條經絡
?
6、背部有幾條經絡作用是什麼?
1、背部的經絡名稱及位置
十二經脈對稱的分布於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於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經脈分別屬於一個臟或一個腑,因此,十二經脈中每一經脈的名稱,包括手或足、陰或陽、臟或腑三個部分。手經行於上肢,足經行於下肢;陰經行於四肢內側,屬臟,陽經行於四肢外側,屬腑。其中腰背部共2條經和5條脈,督脈位於後正中線,膀胱經第一側線旁開後正中線1.5寸,為全身背俞穴所在,膀胱經第二側線-旁開後正中線3寸,沿肩胛骨內側線下行。
2、背部經絡疏通的好處
背部經絡疏通是一種保健性的治療,主要適用於感染治療、背部疾病治療等,通過背部經絡疏通能治療很多疾病。使用此項治療好處也是很多的,患者做此治療多是拔罐治療,治療時通過背部的穴位刺激,使用背上的經絡全部打開,就有疏通的功效。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脈的循行線,它總督一身之陽經,有統帥、調節、聯絡其它陽經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兩側的膀胱經又貫通全身上下,五臟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應的反應點,臟腑機能發生的病理性變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應出來。
如果經常在背部正中或兩側拔罐。這種特有的刺激,不僅有利於快速疏通經絡、平衡陰陽,而且能調節臟腑,促進血液循環,通過神經系統的傳導作用增強內分泌功能,激活免疫細胞,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可見,背部拔罐好處多多,喜好拔罐的朋友,不妨在背部拔罐。拔罐背部經絡疏通的好處有哪些呢?可治療疾病也可預防疾病,拔罐是中醫里很經典的治療方式,多數人都進行使用。
7、頸椎病有哪些經絡而引起呢?
因為頸椎病是有很多種不同的類型的,所以可以引起不同的一些症狀,椎動脈型頸椎病就可以引起頭暈、惡心、眩暈、視力模糊等等,這些症狀,主要是造成了頭部的供血不足情況。而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會引起上肢的麻木疼痛,肩頸部位的不適等等這些症狀,這是典型的神經根型頸椎病。另外還有一些普通型的頸椎病會引起頸部的不適,尤其是肌肉的僵硬等等這些表現。
8、三經一脈在哪個位置?
在頸椎周圍呀!是頸椎兩側及正中的經筋:膀胱經、膽經、三焦經、督脈,稱之為頸椎病的三經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