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病起病時初期症狀輕微時該怎麼辦,不想延誤治療,加重。延誤了就不可逆了。
買個磁療頸椎枕睡,花一次錢,永久保健。預防發生頸椎病。體力高品牌挺好的。
2、早上起床後覺得昏眩,走路東倒西歪
建議你去找醫生看看最好,因為昏眩有很多原因。
3、二十四節氣與人體24節脊椎的對應關系
二十四節氣和人體有什麼關系?季節的變化對人體有哪些影響
4、關於頸椎,你了解多少?
頸椎是每個人身體最重要的部位之一,每個頸椎都由椎體和椎弓兩部分組成。椎體呈橢圓形的柱狀體,與椎體相連的是椎弓,二者共同形成椎孔。所有的椎孔相連就構成了椎管,脊髓就容納其中。
1-寰椎
寰椎即第一頸椎,因為像個「環」一樣,所以叫 huan 椎,直接與枕骨相連,沒有椎體和棘突,由前後弓和側塊組成。前弓較短,其後(內)面中部有關節面與第二頸椎的齒狀突構成寰齒關節;前面中部有前結節,是兩側頸長肌的附著處。後弓較長,其後方有一結節而無棘突;此後結節突向上、後方,是兩側頭小直肌的附著處。
第一頸椎段:主要關聯頭、耳、鼻、喉、臉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頭痛、失眠、視力下降、記憶減退、眩暈、高血壓和面癱等症。
2-樞椎
樞椎即第二頸椎。它和一般的頸椎相似,但椎體上方有齒狀的隆突稱為齒突,此齒突可視為寰椎的椎體。齒突根部的後方,有寰橫韌帶,但此韌帶較細小;齒突前面有一關節面與寰椎前弓構成寰齒關節。
第二頸椎段:主要關聯耳、鼻、喉、舌、聲帶、口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昏眩、偏頭痛、耳鳴、胸悶、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竇炎、過敏、失聲等症。
注意
寰椎下關節凹和樞椎上關節突構成了寰樞關節。
與頸椎相關的頭暈——指向的就是寰樞關節。
3~6-典型頸椎
第3—6頸椎為我們常規的典型頸椎。
特點:椎體小,左右徑寬於前後徑。前面和後面均平坦,等深。
前者稍低於後者,且其下緣向下延伸,與下一椎體前上部交疊。上面側向凹陷,有邊緣向一側突出。
下面從前向後凹,從一端凸向另一端,有側向淺凹與下一椎體承接。
椎弓根斜向後,上下緣間中途附於椎體,因此上一椎骨之椎切跡與下一椎體等深,但更為狹窄。
椎弓板自上而下變窄薄;椎孔大,呈三角形。棘突短而分叉,分支通常長短不一。
上6個頸椎之橫突孔提供椎動脈、椎靜脈和交感神經之通道。每個突起分前後部,兩部借一骨塊連接,該骨塊上方有一深溝以為脊神經之通道。
第三頸椎段:主要關聯咽、頰、肩、橫膈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咽喉炎、咽喉部異物感、牙痛、頸肩酸痛、呼吸困難、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症。
第四頸椎段:主要關聯頸部肌肉、咽、臂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肩酸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甲狀腺功能亢進、胸悶、呃逆(打呃)等症。
第五頸椎段:主要關聯手肘、食道、氣管、橫膈膜、心臟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氣管炎、咽喉炎、哮喘、手臂酸痛、心動過速或過緩等症。
第六頸椎段:主要關聯甲狀腺、食道、氣管、心肺、上肢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上臂或手腕痛、甲狀腺炎、低血壓、心律失常、五十肩、大拇指酸麻痛等症。
7-隆椎
隆椎即第七頸椎。除了它伸向後方的棘突很長外,其餘的結構和普通頸椎一樣。
由於其棘突很長,末端不分叉而呈結節狀,隆突於皮下,而被稱為隆椎,它隨著頸部的轉動而轉動,是臨床上作為辨認椎骨序數的標志。
我們在低頭時看到和摸到頸部最高突起的部位,就是第七頸椎,這是第七頸椎的生理特點。我們常說的清熱要穴「大椎」就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第七頸椎段:主要關聯甲狀腺、食管、氣管、心肺、肱肌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甲狀腺炎、低血壓、心律失常、手臂外側、中指、肱肌、無名指酸麻痛等症。
5、為什麼睡下後腦袋會有一種昏眩的感覺?
頭暈又稱為眩暈,是一種主觀的感覺異常。可分為兩類: 一為旋轉性眩暈,多由前庭神經系統及小腦的功能障礙所致, 以傾倒的感覺為主,感到自身晃動或景物旋轉。二為一般性暈,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頭昏的感覺為主,感到頭重腳輕。 分類及常見疾病 ~ 頭暈是一種常見症狀,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因此,我們可將引起頭暈的疾病進行分類敘述,使大家對「頭暈」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旋轉性眩暈 按其病因可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兩類。 (1)周圍性眩暈:是指內耳迷路或前庭神經的病變導致的眩暈症。常見於梅尼埃病<曾譯美尼爾病)、迷路炎、葯物性眩暈(用鏈黴素或慶大黴素等葯後引起的)及前庭神經炎等。 (2)中樞性眩暈:是指腦干、小腦、大腦及脊髓病變引起的眩暈。常見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顱內腫瘤、顱內感染、多發性硬化、眩暈性癲癇及外傷性眩暈等。 2.一般性眩暈 (1)心源性眩暈:常見於心律失常、心臟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暈:可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暈:常見於屈光不正、眼底動脈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壓性眩暈:高血壓或低血壓均可引起眩暈。 (5)其它:貧血、頸椎病、急性發熱、胃腸炎、內分泌紊亂及神經官能症等均可引起頭暈 1. 貧血 老人如有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的表現,應去醫院檢查一下,看是否貧血。老年人如果不注意營養保健,很容易患貧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繼發貧血。 2. 血粘度高 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緩慢,造成腦部供血足,發生容易疲倦、頭暈、乏力等症狀。其中造成高血脂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時飲食結構的不和理。 3. 腦動脈硬化 患者自覺頭暈,且經常失眠、耳鳴、情緒不穩、健忘、四肢發麻。腦動脈硬化使血管內徑變小,腦內血流下降,產生腦供血、供氧不足,引起頭暈。 4. 頸椎病 常出現頸部發緊、靈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發麻、發涼,有沉重感。頸椎增生擠壓頸部椎動脈,造成腦供血不足,是該病引起頭暈的主要原因。 5. 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除頭暈之外,還常伴隨頭脹、心慌、煩躁、耳鳴、失眠等不適。 6. 心臟病 冠心病早期,有的人可能感覺頭痛、頭暈、四肢無力、精神不易集中等。主要是因心臟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造成供血不足而引起頭暈。 1. 對頭暈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預防。老人應定期作血壓、心音、心律,以及血常規、血脂、血黏度、腦電圖、腦血流圖、頸部x線等檢查,防患於未然 頭暈怎麼辦? 北京市朝陽區安貞西里徐女士:我今年55歲,近段時間臉部右邊摸上去很 麻,像打過麻葯。以前因為頭暈去拍過頸椎片子,片子拍出來醫生說還可以, 不是很厲害,醫生就叫我枕頭枕得低一點。現在效果有一點,但不是很明顯, 現在我覺得頭頸很難過,頭暈是從今年5月開始,暈了已經四個多月了,請問 我這是什麼毛病?怎樣治療? 答: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詹淑琴副主任醫師認為,從徐女士描述的症狀 看,需要注意兩個問題:1.血壓是否正常?2.睡眠有無障礙?徐女士為中老年 女性患者,頸椎病也是頭暈常見的誘因。面部麻木與頸椎病沒有關系,一般與 腦部症狀有關。引起頭暈的疾病也很多,常見的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美尼 爾病、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失眠症,以及某些抑鬱焦慮症。如果表現為一過性 眩暈、嘔吐,要重視,以腦供血不足多見。如果長時間頭暈、頭昏,伴睡眠不 好,或者伴有其他身心症狀如面部及肢體發麻,頸部酸痛,甚至出現心慌、氣 短、乏力等症狀,要是單在內科各項檢查差不出毛病要想到植物神經功能失調 (過去也稱為神經官能症)。如果伴有情緒低落,易激動、悲觀,要小心抑鬱 症。建議徐女士到醫院神經內科進行相關檢查,以進一步找出頭暈的原因。 治療頭暈方法 方法一: 雞蛋紅糖治頭暈 豆油適量放鍋內燒熱,將2個雞蛋、30克紅糖(放一點水攪拌)倒入鍋內煎熟,空腹服用,連服10天。為鞏固療效,也可多服幾天。 方法二: 籬欄葯膳治頭暈 用中草葯籬欄25克,帶殼雞蛋一個,大米50克,煮成稀粥,可加適量油、鹽、味精調味。煮熟後,去籬欄渣和蛋殼,一天分2次食用葯粥和雞蛋,一般連續食用3天,頭暈頭痛症狀即有明顯好轉。此葯粥不僅香甜可口,可治療頭暈頭痛,還具有輔助降壓作用。 方法三: 鴨蛋赤豆治頭暈 鴨蛋一個、赤豆20粒,攪勻蒸熟,早晨空腹服,每日一次,連用7天有特效 方法四: 枯草湯治頭暈 夏枯草25克,生白芍15克,生杜仲25克,黃芩10克。 用法:先煎前3味葯,放入3茶盅水,熬30分鍾,從火上拿下來,稍停再加入黃芩,煎5分鍾即成,每天早晚各服1次。服後即能感覺頭輕眼亮,沒有其他副作用。 方法五: 菊花治頭暈 菊花功能降血壓、明目解毒、治頭暈、頭痛、耳鳴目眩,能使小便清長。高血壓的人可用菊花枕頭,對婦女肝陽火盛引致頭暈、晚間煩躁不能成眠者有幫助。可將野菊花加入油柑子葉、綠豆殼或通草絲,曬干待冷裝入枕袋內再縫密即可。 方法六: 茉莉花燉雞蛋 用黑布蒙住眼睛休息,早餐吃燉鷓鴣和茉莉花燉雞蛋。 方法七: 運動治頭暈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經常頭暈的長者,只需持續進行一些簡單、輕松的運動,情況便可獲得極大的改善。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心理學家約妮在最新一期《內科年鑒》中發表其研究報告時表示,運動療法可以減少慢性眩暈的症狀和身體不適,而運動療法開始得愈早,效果會愈好,最理想是在首次出現頭暈後立即開始。 她說,頭暈是一種常見情況,通常是因為內耳的問題而造成,但這將對病患者,特別是長者,造成很大的不便,例如容易跌倒、或因害怕跌倒而不願外出甚至無法獨立生活。現時,醫生除了向病患者提供一些效果有限的處方葯外,很少有其他治療眩暈的方法。其實,一些簡單的運動,例如眼部、頭部、身體運動是可以治療頭暈,而且不需要任何設備,人人都可做到,但醫生卻通常不向病人作出介紹。 她領導進行的一項研究,將一百七十名平均年齡為六十歲而經常有頭暈的病人,分為兩組,分別接受運動訓練或是一般的醫療照顧;其中,運動組有護士教導他們進行半天的運動。在幾個星期後,護士約晤每個病人兩次,提供建議並助加強信心;然後在滿三個月和滿六個月時,測試每個病患者的狀況。 在三個月後,三分之二的運動組成員,頭暈情況有明顯改善,而「標准照顧組」到六個月後,才有三分之一人的情況有改善。 約妮表示,運動組的病患有比較多的誘因參加頭暈治療,因此他們十分願意每天做頭部運動。她說,只要讓病患者真正體驗到運動的好處和壞處,可以幫助他們繼續做頭暈治療。!
6、脖子後哪裡是迷走神經
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02個穴位。
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
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尾閭不還鄉,章門被擊中,十人九人亡,太陽和啞門,必然見閻王,斷脊無接骨,膝下急亡身。」
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人體的兩個長壽穴: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長壽穴」:一個是「湧泉穴」,另一個是「足三里穴」。
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盤壯骨之功效。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發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臟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里則能擔此重任。每晚以指關節按壓足三里,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
致暈11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附: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迷走神經為第10對腦神經,是腦神經中最長,分布最廣的一對,含有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
迷走神經支配呼吸、消化兩個系統的絕大部分器官,如心臟等器官的感覺、運動以及腺體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經損傷可收起循環、消化和呼吸系統功能失調。
參考資料:
迷走神經(n.vagus) 為混合神經,含有四種纖維成分。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延髓的疑核,支配咽、喉的橫紋肌。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延髓的迷走神經背核,此核發出的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在臟器內或其附近的副交感神經節內換神經元後,發出副交感節後神經纖維分布到胸、腹腔的臟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活動。一般內臟感覺纖維的胞體位於頸靜脈孔下方的下神經節內,其中樞突止於孤束核,周圍突也分布於胸、腹腔的臟器。一般軀體感覺纖維數量最少,胞體位於頸靜脈孔內的上神經節內,中樞突止於三叉神經脊束核,周圍突分布於硬腦膜以及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膚。
迷走神經是腦神經中行程最長,分布范圍最廣的神經,於舌咽神經根絲的下方自延髓橄欖的後方出入腦,經頸靜脈孔出顱腔。之後下行於頸內、頸總動脈與頸內靜脈之間的後方,經胸廓上口入胸腔。在胸部,左、右迷走神經的走行和位置各異。左迷走神經在左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之間下降至主動脈弓的前面,經左肺根的後方,分出數小支分別加入左肺叢,然後在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細支參與構成食管前叢,並向下延續成迷走神經前干。右迷走神經經右鎖骨下動脈的前面,沿氣管右側下降,繼在右肺根後方分出數支,參加右肺叢,然後分出分支在食管後面構成食管後叢,在食管下端合成迷走神經後干。迷走神經前、後干向下與食管一起穿膈的食管裂孔進入腹腔,至賁門附近,前、後干分為終支。迷走神經的分支如下。
1. 頸部的分支
(1) 喉上神經 始於下神經節,沿頸內動脈與咽側壁之間下行,在平舌骨大角處分為內、外二支。內支含一般內臟感覺纖維,穿甲狀舌骨膜入喉,分支分布於聲門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細小,含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環甲肌。
(2) 頸心支 一般有上、下兩支,下降入胸腔參加心叢的組成。
(3) 咽支 主含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常為兩支,起自下神經節,參加咽叢的組成。
(4) 耳支 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發自上神經節,向後外分布於耳廓後面及外耳道的皮膚。
(5) 腦膜支 含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發自上神經節,分布於顱後窩硬腦膜。
2. 胸部的分支
(1) 喉返神經 發自迷走神經的胸段,但立即向上返至頸部,左右兩側的返回部位有所不同。左喉返神經發出的位置較低,從前向後繞過主動脈弓返至頸部。右喉返神經發出的位置略高,從前向後繞過右鎖骨下動脈返至頸部。在頸部,喉返神經於氣管與食管之間的溝內上行,經環甲關節的後方入喉,支配除環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並分布於聲門裂以下的喉粘膜 。喉返神經的末支稱喉下神經。
喉返神經含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和一般內臟感覺纖維,是喉肌的重要運動神經,在其入喉前與甲狀腺下動脈的終支互相交錯,神經多數經過動脈後方,但也有經過動脈前方的,所以在甲狀腺手術結扎動脈或用止血鉗夾血管時,應注意避免損傷此神經。
(2) 支氣管支、食管支和胸心支 是迷走神經在胸部發出的數條小支,分別加入肺叢、食管叢和心叢。
3. 腹部的分支 迷走神經前、後干於賁門附近分別發出分支分為胃前支和肝支、胃後支和腹腔支。含一般內臟運動和感覺纖維。
(1) 胃前支 在小網膜內循胃小彎向右行,分支分布於胃前壁和十二指腸上部。有以下諸分支:賁門支,分布於賁門附近;前胃壁支,常為3~4小支,分布到胃體前壁;「鴉爪」形支,分布於幽門竇、幽門管、幽門及十二指腸上部,此支與胃的排空運動有密切關系。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經。
(2) 肝支 行於小網膜內,隨肝固有動脈走行,參與形成肝叢,分布至膽道和肝,與肝的分泌活動有關。
(3) 胃後支 循胃小彎深面向右行,分支分布至胃後壁。有以下諸分支:胃底支,後胃壁支,常為數支,分布於胃後壁;「鴉爪」形支,分布於幽門竇和幽門管。前二支是胃蠕動、胃感覺和胃酸的分泌神經。
(4) 腹腔支 較粗大,行向後下方,加入腹腔叢。以後與交感神經纖維一起隨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和腎動脈及它們的分支分布於肝、脾、胰、小腸、結腸左曲以上的大腸、腎以及腎上腺等。
在甲狀腺手術中,有可能誤傷喉上神經外支和喉返神經。喉上神經外支損傷後表現為聲調降低。喉返神經損傷時,由於大部分喉肌癱瘓,可致聲音嘶啞或發音困難。雙側損傷時,如聲門裂閉合可造成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掏耳朵為什麼會引起咳嗽?
有些人在掏耳朵時,嗓子卻感到發癢,甚至會引起一陣咳嗽。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人的耳道皮膚和咽喉粘膜在神經分布上還有一段「親緣」關系哩。人體內的第10對腦神經(共有2對腦神經),也就是迷走神經,它包含有運動和感覺兩種神經纖維,與其它腦神經相比,迷走神經行程最長,分布也廣,從運動器官到感覺器官從頸部到胸腔,直至腹腔,因其「遠走他鄉」,「容易迷路」,所以叫迷走神經。它不僅分支管理喉頭粘膜傳來的感覺,而且還分出小支延伸到外耳道,特別是外耳道後壁的皮膚上有不少它的小分支。人體神經的傳導線路比任何精密電路的電線分布還要復雜。
當刺激神經「總電纜」里的任何一根分支時,同時就有可能牽動其他部分。
有些人掏耳朵時,由於刺激了耳道皮膚內的迷走神經的細小分支,大腦一時錯誤地認為,迷走神經的其它分支也受到了刺激。這樣,使人感覺到似乎喉頭也有東西在刺激發癢,於是「假情報」傳至大腦便會引起咳嗽,以清除可能闖進來的「異物」或「粘痰」。
相反,當咽喉粘膜有了毛病的時候,也會影響到耳朵,這就是有些嗓子痛的病人(象患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喉炎、氣管炎等)為什麼同時會引起耳朵癢或痛的道理。遇到這種情況,只有等嗓子的毛病痊癒後,耳朵癢痛的感覺自然也就消失了。
搜索 52健康資訊 更多健康知識
7、我媽48歲最近兩個月昏眩頭暈全身沒勁是怎麼了
建議查看是否頸椎處又增生,此處血管受到壓迫,可能出現上述情況
8、為什麼頭一轉動就感覺有點昏眩呢?
根據你的情況判斷,可能是位置性眩暈,即頭的位置發生快速變化導致,或者是專耳石症,平時頭部動屬作慢些,急性期可以吃治頭暈的葯,一般是增加內耳供血的。不過我建議你最好去醫院檢查下,因為還有可能是頸椎病和心臟病引起的。
9、頸椎病如何保健??
頸椎病如何保健。尊敬的患者朋友您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可以去,針灸,推拿,拔罐,牽引等。自己平時也要注意,不要長時間的低頭,或坐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睡覺的枕頭不要太高
10、躺著玩手機會致頸椎退化,是真的嗎
躺著玩手機確實會導致頸椎退化
南京中大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陳輝表示,長時間躺著玩手機確實有可能導致頸椎退化。
記者從南京多家醫院的骨科了解到,頸椎退化原本是一種中老年頸椎病變,是隨著身體機能下降引發的自然病變。不過,近年來,醫院收治了越來越多低齡化的頸椎退化患者。
江蘇省中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陳剛告訴記者,他剛剛收治了一名年僅16歲的患者。這位患者平時經常在床上玩智能手機,前來就診時,頸椎退化症狀已經非常明顯,患者頭頸無法自由活動,一側肩膀僵硬酸痛,還會出現頭暈目眩的情況。陳剛表示,這是很明顯的頸椎退化症狀,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治療才可能康復,引發這個病症的關鍵原因就是患者長時間躺著玩手機、iPad等電子設備。
陳剛表示,中老年患者誘發頸椎退化的因素很多,但是低齡頸椎退化的患者,絕大多數是由於躺著玩手機導致的。陳剛說,人的脊柱不是直線,而是存在一條自然彎曲的生理曲線,當人躺著玩手機時,頸椎會處在一個非生理彎曲的狀態,這種非生理狀態會導致人體頸椎後側的肌肉和韌帶受到過度牽拉,會造成局部炎症,導致疼痛,時間久了,就會使頸椎產生實質性退化和病變。
南京中大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陳輝也表示,長時間躺著玩手機確實有可能導致頸椎退化。由於很多人躺著玩手機時,會左右側卧,甚至會翻過身來趴著玩。有些人認為這樣會對頸椎的影響小一些,但是陳輝表示,盡管左右翻滾會使頸椎部位的肌肉產生一定的運動,化解身體長時間僵化產生的疲勞,但是側卧玩手機對頸椎的傷害也不小,還會影響胸椎和脊柱,使人的整條脊柱都會處於重力影響下的非正常狀態,對人體造成的影響會更大。
專家:頸椎退化危害大
江蘇省中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陳剛強調,青少年處於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不正確的坐卧方式都會對脊柱和頸椎的健康產生更嚴重的影響,而且由於頸椎退化並不能完全根治,這種影響將會伴隨一生,所以青少年一定要養成良好習慣,不要在床上玩手機。
據了解,頸椎退化對人體健康影響極大。陳剛介紹,頸椎退化會發生病變,頸椎的病變不僅會導致人體上肢和肩背部麻木,由於頸椎病變影響腦部供血,還會導致患者出現頭痛、頭暈、昏眩以及四肢麻木的症狀。
更嚴重的是,頸椎病會引發心血管疾病,其中就包括健康第一大殺手——頸源性心臟病。其主要症狀包括心前區疼痛、心律失常、胸悶不適、心悸、氣促等。由於頸源性心臟病的某些症狀與冠心病相似,所以可能會發生誤診,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陳剛還強調,青少年處於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不正確的坐卧方式都會對脊柱和頸椎的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而且由於頸椎退化並不能完全根治,這種影響將會伴隨一生。所以青少年一定要養成良好習慣,不要在床上玩手機。
躺著玩手機會導致頸椎退化,這是真的。專家提醒,從小就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姿勢,如果確實有這種習慣,在躺著玩手機一定不能超過半小時,半小時之後要活動脖子,使頸部肌肉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