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微小錯位

頸椎微小錯位

發布時間:2021-02-16 10:05:09

1、頸椎錯位怎麼才能復位

找醫生吧。
小關節錯位很容易復位,但頸椎很脆弱,別讓不懂的人給你用力扭,鬧不好會把你弄癱瘓的。尤其是第一第二關節,容易損傷引起高位截癱。

2、頸椎錯位了,怎麼治療才能好

頸椎錯位能治好。但是只是治好頸椎錯位,如果是合並有頸部脊髓損傷的,一般來說脊髓損傷很難完全恢復好。這個單純的頸椎錯位裡面,常見的寰樞椎的半脫位,這個是可以沒有頸部脊髓的損傷的,輕度的,一般是可以用顱骨牽引2周後改石膏或者是頸托固定4-6周,這個就可以癒合恢復好了的,有些小的關節突錯位,也是可以予以頸椎牽引而自動復位的。但是對於嚴重外傷導致的頸椎錯位並合並有頸髓損傷的,這個頸椎錯位本身是可以通過手術復位和固定治療的,但是頸髓是神經損傷,損傷後及時治療,有些恢復效果也不理想。

3、頸椎小關節紊亂,要怎麼辦

您這種現象,屬於典型的頸椎病。牽引按摩康復理療,局部熱敷。口服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葯物。能夠逐漸恢復。

4、頸椎小關節紊亂怎麼辦?

頸椎小關節紊亂通俗一點來講就是頸椎錯位,那麼大家知道頸椎錯位了,我們應該怎麼辦嗎?

頸椎小關節紊亂,全稱應該是頸椎小關節紊亂綜合征,一般稱為頸椎輕度脫位,也稱為小關節滑膜嵌頓,即中醫所指的“骨錯位,筋出溝”。這意味著頸椎的小關節超出了正常的活動范圍,小關節之間會發生輕微的錯位,這種錯位經常會復發,從而影響頸椎的穩定性。長期反復發能促進頸椎的退行性改變,加速頸椎病的發展。

1.有長期工作緊張的病史,或頸部過度彎曲和過度扭轉的病史;2.頸部疼痛不適,項韌帶及兩側有壓痛點;觸診可以有頸椎曲度;4.頸部活動受限且僵硬,頸部後部有一個固定的壓痛點。當頸部移動時,可能會有一個小的關節反彈,並且頸部會碰到臍帶、結節和粘連增厚點;5.x光片顯示生理屈曲變直,頸椎前凸減少或消失,或屈曲線逆轉,或椎間隙後緣變寬,椎體可側向移位。x線側位片顯示雙側陰影。

按摩針灸也可以治療頸椎小關節紊亂1)按摩:採用經絡按摩,即頸椎小關節紊亂患者採取坐姿,操作者站在他的身後,一隻手握住患者的額頭,另一隻手用拇指點壓痛點;然後在患側的肩部和背部做自上而下的按摩,重復4-5次,並要求他做一些活動,如低頭和旋轉頭部;然後,操作者用左手托住患者的頭枕,用另一隻手托住患者的下領,同時用雙手慢慢向上拉,在拉的過程中使頭部和頸部向後傾斜,或左右旋轉3-4次;最後,用輕柔的手法做3-5分鍾的局部按摩。這種方法可以放鬆肌肉和肌腱,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頸部肌肉痙攣和疼痛。2)針灸:選擇風池、大椎、外關、局部壓痛點等。強烈刺激,保持針刺5-10分鍾。

5、頸椎小關節錯位了復位後需要做什麼運動嗎

頸椎錯位後進行復位術後不需要進行任何運動,相反要注意休息,適當限制活動。

6、什麼是頸椎錯位?

「 頸椎錯位」,臨床上稱為「頸椎小關節錯位」亦稱「頸椎小關節功能紊亂」;是指骨與骨之間關系的微小改變,幅度很小,屬頸椎小關節囊內的微小移位。 椎間盤由於退變而變薄,患椎失去正常活動度,相應的小關節突關節受到異常應力,可引起小關節軟骨軟化、骨質增生、關節滑膜腫脹或肥厚,關節囊內可發生積液。這常常會引起小關節的錯位(頸椎錯位)。上一頸椎的下關節突突向後下移位後,頸椎做後伸運動時下關節突抵於下一頸椎關節突背側以致活動受限;頸椎的上關節突突向椎間孔,可刺激或壓迫根功脈。 隨著椎間盤、小關節錯位(頸椎錯位),位於椎弓間的黃韌帶可呈現纖維變性或增生。當頸部後伸時頸髓稍變粗,由於椎弓間距變短,退變的黃韌帶可凸向椎管,使脊髓受到壓迫性損傷。 頸椎的周圍韌帶因椎間盤、小關節錯位(頸椎錯位)等組織變性而鬆弛,加重了患椎的失穩程度。頸椎橫突周圍的韌帶,受到牽扯性傷力可引起骨質增生,橫突孔周圍骨贅可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纖維,引起椎動脈痙李,影響腦幹部的供血。

7、頸椎移位是怎麼回事?

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外傷 頸椎位於頭顱和胸椎之間,是人體脊柱活動范圍最大的部位,受傷的機會也較多,青少年時頸部外傷是導致中年後發病的重要因素。據報道5%~15%的頸椎病人有急性外傷史。特別是頸椎骨折、脫位後出血、水腫波及椎間孔,骨折碎片移位直接壓迫脊髓或血管神經而引起的病理變化,或骨折後局部形成的骨痂刺激脊神經根、脊髓,椎體脫位或半脫位,使椎管變窄等均可產生脊髓的壓迫而引起臨床症狀。

(二)頸部的慢性勞損 長期低頭工作或姿勢不良,引起頸部的肌肉、韌帶與關節的勞損,患椎骨關節增生炎性退變,頸椎生理曲度後凸,頸椎失穩、錯縫,與相應患椎後方骨贅突入椎管內,均可導致脊髓受壓發病。

(三)頸椎退行性變 年老體弱,肝腎不足,筋骨懈惰,可引起頸部韌帶鈣化。頸椎間盤、椎體、椎間小關節等的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若頸椎間盤突出物突向椎體後方,則壓迫脊髓,造成脊髓型頸椎病。

(四)椎管狹窄 由於頸椎間盤退變,纖維環向椎管內膨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突向椎管內,導致椎管狹窄。同時,椎間隙發生變窄時,黃韌帶鬆弛、頸椎骨關節錯位、失穩,可發生代償性韌帶增厚及骨質增生,加重頸椎狹窄的發生。有的由於先天胚胎發育過程中椎孔本身狹窄,加之移位,可造成相鄰椎孔間狹窄,而使脊髓受壓發生病理變化。這是脊髓型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當脊髓受壓時間長,病變繼續發展時,可出現脊髓變性、軟化,甚至出現脊髓空洞,病變區神經根也因受壓而使神經根袖纖維化,嚴重壓迫可發生瓦勒變性。

(五)髓內血循環受阻 脊髓型頸椎病在病理變化中,如果引起的椎管狹窄改變到一定程度時,脊髓可受到壓迫性損害,壓迫應力耐受較弱的髓中心部灰質及側索等部位,使髓內血循受阻,受壓部位發生血管擴張,甚至斷裂。局部病變組織因血瘀氣滯,組織血氧供應減少,可出現神經細胞萎縮壞死,空胞變性及出血等。說明脊髓由於受壓、缺血可引起組織病理性改變。

服部根據文獻報道,病變部在頸椎5~7的13具屍體標本,經病理解剖學研究,發現受累部相當於頸6髓節平面;由於頸髓缺血,引起受損的神經組織依次為灰質、錐體側束、脊髓丘腦束和後索。

(六)生物運動力學的影響 頸椎椎管狹窄而導致的脊髓型頸椎病,在不明確診斷之前,若頸椎伸屈過度時,可引起其繼發性的病理變化。由於頸椎上部和延髓及顱內腦干相連,當頸前屈度較大,頸髓受到較大的牽扯應力從偏後椎管內拉向前移,使頸髓變細,椎體後緣突入椎管內,骨贅或椎間盤組織就可壓迫磨擦頸髓致傷。頸後伸度較大時,頸髓增粗並貼向後方,椎管內前方的後縱韌帶變性增厚,後方黃韌帶向椎管內隆起皺褶,使椎管前後徑減小0.5~1.0毫米。在椎管狹窄壓迫頸髓時,反復作頸椎的前屈、後伸,范圍較大時,頸髓隨之向上向下移動,可導致頸髓運動性摩擦創傷。所以說,頸椎在前屈後伸生物運動力學的影響下,常促使頸髓病損加重。
【臨床表現及診斷】

(-)臨床表現 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發抖、無力、顫抖,行走困難,繼而雙側上肢發麻,握力減弱,容易失落物品。上述症狀加重時,可有便秘、排尿困難與尿瀦留或尿失禁症狀,或卧床不起,也可並發頭昏、眼花、吞咽困難,面部出汗異常等交感神經症狀。

1、中央型病變初期頸髓灰質的前角和後角運動神經細胞的損害較突出。上肢麻木、力弱,手部小肌肉受累,手部動作遲鈍,精細運動功能障礙,無名指、小指麻木明顯。常累及骨間肌。魚際肌萎縮等。屬下運動神經無病損。為周圍型麻痹,受累肌張力、腱反謝減弱或消失,受累前角細胞支配肌萎縮和變性反應。

2、錐體束型病變 中央型病變發展,錐體束常受累,下肢麻木、力弱、踏棉感。甚者下肢發緊,行走困難,易摔倒,或痙攣等。

早期錐體側束上肢傳導束部分缺血病變,因支配下肢傳導束後索動脈較豐富,病損較輕,肢體肌張力僅有不同程度增高。當病變累及3、4頸髓節時Hoffmann征陽性,錐體側束的下肢傳導束所缺血性病變加重,下肢肌張力明顯增高,腱反謝亢進,各部分位置覺、振動覺減弱或喪失,對側身體相應部痛覺、溫覺減低或喪失。

3、橫貫型病變 為錐體束病變向周圍擴展,位於前、側索部的脊髓丘腦束發生缺血病損。脊髓型各病型的主要症狀和體征如下表(表5-1):

與頸椎微小錯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