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骨標本

頸椎骨標本

發布時間:2021-02-14 22:29:47

1、脊椎動物的頭骨骨骼標本製法

?

2、誰知道這是什麼動物的脊椎骨?

sir,你應該在圖上放把尺子,好知道他的大概尺寸,另外拍照注意按照三視圖來拍,圖片上棘突高度不太好判斷

從外觀看,橫突突出,棘突較小,是腰椎,但好像不是馬的,

這是我們實驗室馬的骨骼標本

3、脊椎柱 脊椎骨 脊椎的概念

脊椎動物(Vertebrata )
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動物的總稱。數量最多,結構最復雜,進化地位最高。形態結構彼此懸殊,生活方式千差萬別。除具脊索動物的共同特徵外,其他特徵還有:①出現明顯的頭部,中樞神經系統成管狀,前端擴大為腦,其後方分化出脊髓。②大多數種類的脊索只見於發育早期(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例外),以後即為由單個的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③原生水生動物用鰓呼吸,次生水生動物和陸棲動物只在胚胎期出現鰓裂,成體則用肺呼吸。④除圓口綱外,都具備上、下頜。⑤循環系統較完善,出現能收縮的心臟,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提高生理機能。⑥用構造復雜的腎臟代替簡單的腎管,提高排泄機能,由新陳代謝產生的大量廢物能更有效地排出體外。⑦除圓口綱外,水生動物具偶鰭,陸生動物具成對的附肢。該亞門包括:圓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各綱的特徵雖然有顯著差別,但組成軀體的器官系統及其功能基本一致。
脊椎動物 盾皮類是戴盔披甲的魚類,它們是甲胄和化石無合類不同,是由覆蓋頭部的頭甲和包裹軀乾的軀甲兩個單元組成,展出的東生清鱗魚就是很好的例子,盾皮類是一支古老的有合脊椎動物,和其它魚類及高等脊椎動物一樣,最前面的鰓弓發展成攝取食物的合,合上裝備了牙齒。合的出現是脊椎動物進化中的一次重大革命,無合類只能被動地過濾水中的細小有機體,而有合類可用合主動攝取食物。盾皮類是一個種類繁紛的家族,在泥盆紀為其全盛時期,但隨著泥盆紀的結束而趨於消亡。展出的雲南魚、武定魚、般溪魚,是部份不同種類的盾皮類的頭甲。
魚類中獲得最大成功的要屬硬骨魚和軟骨魚類,二者在泥盆紀時雖在種類和數量上還遠不能與無頜類的盾皮類匹比,在隨後的時間里它們欲日益繁盛,現生的魚類都屬於這兩類。
硬骨魚類的一支,稱為肉鰭類,包括終鰭類的肺魚,因為它們的鰭具有發達的肉質柄,柄 內的骨骼和高等脊椎動物的四肢骨相似,所以科學家們相信它們中的一支是四足脊椎動物的祖先,在泥盆紀晚期發展出兩棲類。因此早期終鰭魚類特別受到古生物學家的青睞。發現於中國雲南早泥盆世的著名的揚氏先驅魚乃是當前所知最早的終鰭類代表。肉鰭類在中晚泥盆世甚是繁盛,以後逐漸衰落,現在殘存的僅有南美洲肺魚、澳洲肺魚和極為罕見的終鰭類拉蒂曼魚。
另一支硬骨魚類在古生代時身體都覆蓋厚重的菱形鱗片,因為鱗片表面敷以發亮的名為硬質的物質,所以它們被稱為硬鱗魚類。像吐魯番鱈、長興魚、重慶魚、中華弓鰭魚都是這類的代表。至中生代後期,硬鱗魚類日趨衰落,現在還生存的硬鱗魚極為稀少,生活在中國長江的中華鱘堪你硬鱗魚類中的活化石,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生存競爭、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下,到中生代後期硬鱗魚逐漸被它們的後裔真骨魚取代。真骨魚類的鱗片由於硬質退化只保留骨質基屑,因此薄而富有韌性,既不失去鱗片保護作用,又擁脫了硬鱗的沉重負擔,增加了靈活性。所以從中生代後期至今,真骨魚類的進化中不斷完善自己,長盛不衰,由海洋到江湖河流無處不在,成為世界上最寵大的脊椎動物。展現中的狼鰭魚和昆都倫魚都是原始的真骨魚類代表。
軟骨魚類除了覆蓋身體的細小盾鱗,所有骨胳都是由軟骨組成,從不骨化。現海洋中的各種鯊魚和銀鮫,就是這類魚的代表。軟骨魚類從泥盆紀出現至今,在數量上一直沒有大起大落,只有少數種類在古生代後期至中生代早期曾入侵到淡水中。軟骨魚類局限於海洋。軟骨魚類所以能夠一直延續下來,是得益於它們是個內受精和富含蛋黃的卵,這是繁衍後代的有力保證。因為軟骨魚類骨骼為軟骨性,在化石中不易保存,所以常見的化石是牙齒和鱗片。展出的中華旋齒鯊,乃是其齒旋的一部份,這類牙齒旋的一部份,這類牙齒在西藏珠峰也有發現。
脊椎動物起源可能分五步
王百戰 高立勛
2003年2月28日美國《科學》雜志發表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教授舒德乾等研究者與英、日等國學者合作完成的重要成果《雲南蟲類的一個新種及其對後口動物演化的重要意義》。該成果的發布,標志著脊椎動物實證起源研究取得了進一步的重要進展。
高階元生物類別的起源歷來是進化生命科學的核心命題。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譜系總根底起源,涉及到脊椎動物兩大類群間的演化關系,因而不僅是學術界長期探索的一個焦點問題,也是大眾普遍關注的一個科學熱點。現代動物學從各個不同層次進行探索,近年來取得了較為廣泛認同的脊椎動物起源分「四步走」的假說。該假說認為,在動物演化大樹的兩大基本分支譜系中,位於後口動物譜系頂端的脊椎動物與原口動物譜系沒有直接聯系,它根植於後口動物脊椎系的演化輪廓是:從現在最低等的後口動物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為始點,先後經由僅在尾部具有脊索的尾索動物和脊索縱貫全身的頭索動物,最後通過脊椎和頭部構造的出現,誕生出該譜系的終端產物脊椎動物。然而學術界的共識是,這一基於現代動物學信息間接推測出來的假說到底是否可靠,還必須得到真實歷史資料的檢驗、修正和補充。
要在古生物學上進行有效的脊椎動物起源研究,應該以現代動物學信息為重要線索,在盡可能靠近脊椎動物起源的「源頭」時段探尋時做好兩件工作:首先是力求發現最古老、最原始的脊椎動物,接著便是以這些脊椎動物始祖為起點,向前逐步追溯它們在無脊椎後口動物中的完善的祖先序列。我國保存了五億三千萬年前的眾多精美後口動物軟軀體構造化石的澄江化石庫,恰好靠近這樣的「源頭」。為中國學者揭開這一謎團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1999年昆明魚和海口魚的發現被英國《自然》雜志評論為「逮住第一魚」,為難題的破解投進了一縷曙光。2003年初,舒德乾等人再度在《自然》雜志著文,他們通過對數百枚海口魚標本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它們一方面已經開始演化出原始脊椎骨和眼睛等重要頭部感官,另一方面卻仍保留著無頭類的原始性器官,從而證實了它們不僅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而且還屬於地球上一類最原始的脊椎動物。早期後口動物的系列性發現,不僅與現代動物學關於脊椎動物起源分「四步走」假說相一致,更重要的是添加了比這「四步走」更為原始的「第一步」,從而首次提出了脊椎動物起源至少分「五步走」的新假說。這些始見於澄江化石庫地層最底部的「第一步」動物群古蟲類和雲南蟲類,是一些創生出咽腔型鰓系統的原始分節後口動物,極可能代表著學術界期盼已久的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分節的共同祖先與由於軀體特化而喪失分節性的後口動物(包括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十分有趣的是,盡管它們由於咽鰓的出現而引發了動物體在取食、呼吸等新陳代謝方式的重大革新而成為真正的後口動物,但其軀體卻仍保留著其祖先的分節性特徵。舒德干解釋說:「實際上,既出現創新特徵又繼承祖先某些原始性狀的鑲嵌演化是生物界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
在這分「五步走」的演化系列中,「第一步」的動物類群十分奇特:對1400多枚海口蟲標本進行比較解剖學研究表明,它們不僅缺少脊索構造,而且在皮膚、肌肉、呼吸、循環、神經等器官系統上與脊索動物存在著根本區別;其中最為獨特的是其由6對外鰓組成的呼吸系統,這與較為高等的後口動物的內鰓迥然有別。海口蟲與同處「第一步」的古蟲動物門在軀體構型上卻相當一致:兩者皆明顯分節,而且軀體也都呈獨特的「雙重二分型」,即身體沿縱軸分為前體和後體兩大部分,而前體又被一個能自由擴張的「中帶」構造分為背、腹兩個單元。所不同的是,海口蟲兼具背神經索和腹神經索,這顯示出它比古蟲動物門稍略進步些,從而更靠近「第二步」中的半索動物。
舒德干指出,盡管我們提出了脊椎動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說,但這仍只給出了一個演化輪廓,在其相鄰演化步驟之間仍缺乏中間環節的證據。
分類
動物界: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魚綱 兩棲綱 爬行綱 鳥綱 哺乳綱
無脊椎動物:原生動物門 多孔動物門 腔腸動物門 扁形動物門 線形動物門 環節動物門 軟體動物門 棘皮動物門 節肢動物門
爬行綱
喙頭目(楔齒蜥)、龜鱉目(龜)、有鱗目(蜥蜴)和鱷
魚綱
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鰓裂5對,鰓間隔寬大,板狀,如各種鯊、鰩。
全頭亞綱(Holocephali):頭大而側扁,鰓裂4對,上頜骨與腦顱癒合,故稱全頭類,如我國產的黑線銀鮫(Chimaeraphantasma)。
二、硬骨魚系(Osteichthyes)骨骼一般為硬骨,體被骨鱗,少數種類為硬鱗或無鱗。口位於頭部前端,有骨質鰓蓋,腸內常無螺旋瓣,多數有鰾。一般體外受精,卵生。海淡水均產,常分三個亞綱:
肺魚亞綱(Dipnoi)具有內鼻孔,除用鰓呼吸外,還能以鰾代替肺呼吸。現存的種類全世界僅三屬,如分布南美洲、非洲和澳洲的肺魚。
總鰭亞綱(Crossopterygii):偶鰭為帶鱗的肉葉,內部骨骼的排列與陸生脊椎動物肢骨的排列極為近似,是動物界「活化石」之一,如矛尾魚(Latimeriachalumnae)。
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占現代魚類的90%以上,骨骼系統幾乎全由硬骨組成,鰭條呈輻射狀,無內鼻孔,體被圓鱗或櫛鱗。現將我國重要經濟魚類及名貴珍稀魚類所屬的目,簡介如下:
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吻長,口在吻的腹面,體表棵露或覆有5行縱列的硬鱗(硬甲),骨骼大多為軟骨,因而又稱軟骨硬鱗魚。本目都是名貴珍稀魚類,因當前數量稀少,已列為保護對象。例如,中華鱘(Acipenser。sinensis)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游水域,近年來四川省試驗拴養和人工催產獲得成功,為馴化定居,擴大養殖對象作了良好的准備。此外,還有分布於長江和黃河流域的白鱘(Psephurusgladius)以及黑龍江流域的史氏鱘(A.schrenski)等。
鯡形目(Cluupeiformes):頭骨骨化不完全,尚保留軟骨,背鰭無硬棘,鰭條柔軟分節,所以也稱軟鰭類;因所有的椎骨構造都相同,故又稱等椎類,鰾管發達,體被圓鱗,如鰣魚(Hilsareeuesii)、鯡魚(Clupeapallasi)、鱭(Coiliomystus)、大銀魚(Prootosalanxhyalocranius)、大麻哈魚(Oncorhynchusketa)等,均為名貴魚類。
鰻鱺目(Aaguilliformes):體呈棍棒形,體前部圓而後部側扁,一般無腹鰭,背、臀、尾三鰭完全相連。鱗小或無,如鰻鱺(Anguillajaponica)。鰻鱺為降河洄遊性魚類,在淡水中生長,入海產卵,是一種食用價值較高的經濟魚類,在我國和日本成為養殖對象。
鯉形目(Cypriniformes):為魚綱中第二大目,具有韋伯氏器(為內耳與鰾連系的一種器官),有鰾管,體被圓鱗或裸露,如青魚(Mglopharyngodonpiceus)草魚(鯇)(Cten-opharyngodonidellus)、鰱(Hypophthalmichysmolitrix)、鱅(Aristichthysnobilis)等四大家魚,此外還有鯉魚(Cyprinuscarpio)、鯽魚、團頭魴(Megalobramaamblycepha-la)、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等都是淡水養殖中常見的魚類。
鱸形目(Percifofmes):為魚綱中最大的一個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水中,通常有兩個背鰭,多數被櫛鱗,無鰾管。我國海產食用魚類多屬本目,如大黃(花)魚(Pseudosciaenacrocea)、小黃(花)魚(P.polyctis)、帶魚(Trichiurushaumela),連同軟體動物中的烏賊合稱「四大海產」。其他還有鱸魚(Lateolabraxjaponicus)、鱖魚(Sinipercachuatsi)(淡水產)。鮐魚(Pneumatophorusjaponicus)、銀鯧(Stromateoidesargenters)以及引入的尼羅羅非魚(Tilapianilotica)等。
此外,常見的經濟魚類還有:鱧形目(Ophiocephaliformes)的烏鱧(Ophiocephalusargus)、合鰓目(Symbranchiformes)的黃鱔(Monopterusalbus)、鰈形目(Pleuroecti-formes)的牙鮃(Paralichthysolivaceus)、魨形目(Tetraodontiformes)的蟲紋東方魨(Fnguvermicularis)等。
兩棲綱
無足目、有尾目和無尾目。
無足目或稱裸蛇目(Gymnophiona),為原始的,同時又是極端特化的一類。特化的構造是和它們營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聯系的。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無尾,無四肢及帶骨。皮膚裸露,有許多環狀皺紋,富於粘液腺。眼睛退化,隱於皮下,實際上是盲目的,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間有一能收縮的觸角,可以收縮進一特殊的凹陷內,很敏感,有助於鑽穴活動。聽覺器官中沒有鼓膜,聽神經退化。嗅覺發達。體內受精,雄性的泄殖腔能向外突出,起著交配器的作用,能將精液輸入雌體內。脊椎骨的數目很多,蚓螈多達250塊。
無足類除具有上述的特化性特徵外,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徵,如蚓螈(Caecilia)有退化的骨質鱗陷在真皮之內,外表並不顯露,這代表著古代堅頭類體表鱗甲的遺跡。現代的有尾類和無尾類體表光滑無鱗,只有無足類尚保存著這種種承前的原始性特徵。此外,椎骨為雙凹型,無胸骨,心房間隔發育不完全,頭骨膜原骨非常發達和堅頭類有相似之處,這些特徵皆反映出其原始性。
本目多數種類終生棲於水中,也有些種類變態後離水而棲於濕地。體長形,多數具四肢,少數種類僅具前肢。尾很發達,且終生存在。有些種類身體兩側具明顯的側線。皮膚裸露無鱗片,富於皮膚腺。水棲的種類眼睛小,無活動的眼瞼。脊椎骨的數目很多,有些種類脊椎骨多達100塊。椎體為雙凹型或後凹型,軀椎具不發達的肋骨。有些種類尚沒有薦椎的分化。腰帶連接脊柱的部位尚不固定,如泥螈(Necturus)的腰帶有些連在第18椎骨上,有些連在第19或第20椎骨上,甚至一側連第18,另一側連第19椎骨上。這說明後肢支持身體的能力較弱。肩帶與腰帶大部分仍為軟骨,肩帶完全缺少膜原骨,鎖骨也不存在。有尾類中有些種類,如洞螈(Proteus)、三指螈(Amphiuma)等,不具胸骨;有些種類雖具胸骨,但僅是一塊簡單的軟骨板(如蠑螈),或僅是在肩帶區肌隔上一些零散的軟骨化中心。前肢的橈骨與尺骨,後肢的脛骨與腓骨分離,都不象青蛙那樣癒合成橈尺骨與脛腓骨。
多數有尾類幼時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也有些種類終生具鰓,肺很不發達或無肺,而皮膚呼吸和口咽腔呼吸卻佔有重要地位。循環系統比較原始,無肺的低級有尾類,心房尚未分隔,多數有尾類的心房間隔不完整,在間隔上有些穿孔,使左右心房相通。心室中無海綿狀的肌肉網柱,動脈圓錐中也無螺旋瓣。不少有尾類和無尾類的蝌蚪一樣,保存著4對動脈弓,相當於胚胎期的第III、IV、V、VI對動脈弓。在靜脈系統中,既有後腔靜脈,又終生保留著後主靜脈,顯示了比無尾類更為原始的性質。
無尾目是現存兩棲類中結構最高級、種類最多且分布最廣的一類。體形寬短。具發達的四肢,後肢特別強大,適於跳躍。成體無尾。皮膚裸露,富於粘液腺,有些種類具有發達的毒腺。具可活動的下眼瞼及瞬膜。鼓膜明顯,鼓室發達。椎體前凹型、後凹型或參差型。一般不具肋骨。頭骨的額骨和頂骨癒合成額頂骨。肩帶分為弧胸型和固胸型兩種類型。具鎖骨和胸骨。橈骨與尺骨癒合成橈尺骨,脛骨與腓骨癒合成脛腓骨。成體以肺呼吸,絕無外鰓或鰓裂。成體一般營水陸兩棲生活,但生殖時必須回到水中。雄性大多具聲囊,不具交配器,通常為體外受精。幼體稱蝌蚪。蝌蚪從外形到內部結構都和魚近似,仍以鰓呼吸,以鰭游泳。蝌蚪經變態後轉變為陸生類型的成體。
無尾兩棲類的分類標准主要是根據肩帶類型、椎體類型以及外部形態特徵,包括聲囊、舌、牙齒、指趾末端、皮膚光滑或粗糙、皮膚褶以及身體顏色等。
本目在全世界有16科167屬2600餘種,我國有7科23屬172種,約佔世界種類的6%。
編輯本段概念
脊椎動物依次 順序為:魚類——兩犧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兩犧類:
有尾無四肢,幼體用腮呼吸,生活在水中。它們成體生活在陸地或水中,無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在水中時,可以用皮膚呼吸。卵生動物,體溫不恆定。
常見動物:蛙,蠑螈,大鯢(娃娃魚)等
爬行類:
皮膚表面有角質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卵生動物,陸地生活,體溫不恆定。
常見動物:陸龜,變色龍,鱷魚等
鳥類:
體形特點: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體溫恆定,胸肌發達,骨骼癒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卵生動物
有喙無齒,身體表面有羽毛,用肺呼吸,大都能夠飛翔。
常見動物:鴨子,家鴿,鵝,鸚鵡等
哺乳動物:
全身被毛,體溫恆定,胎生,哺乳,用肺呼吸。
蝙蝠 是 哺乳動物中,唯一能夠飛翔的動物。
哺乳動物是所有的動物中最高級的動物。
最早的哺乳動物大約出現在2億年前,目前它們是動物界中分布最廣,功能最完善的動物。

4、動物死了怎麼處理可以把骨頭做成標本?

?

5、如何製作動物骨骼標本

步驟一:剝皮、去內臟:用剪刀剪開腹部皮膚,注意不要剪壞劍胸軟骨。然後向兩側剪開,分別向前後四肢各方向拉下皮膚,要小心不要拉斷指、趾骨。剪開體壁,取出全部內臟。

步驟二:剔除肌肉:將體壁及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按順序逐步剔除。

步驟三:腐蝕及脫脂:把骨骼浸泡在0.5%~0.8%氫氧化鈉溶液中1~3天,去除一些難以除去的肌肉,脫去骨骼中的油脂。在浸泡過程中應經常檢查,以防骨骼脫散。後取出在清水中漂洗干凈。

步驟四:漂白:用0.5%~1%的過氧化氫漂白30min,或用1%~3%的漂白粉水溶液浸泡1~3天。浸泡時間應靈活掌握,主要看骨骼是否已變白,變白後馬上撈出,否則,骨面會被腐蝕而變得粗糙,失去骨骼的光澤。撈出的骨骼用清水沖洗干凈並晾乾。

步驟五:整形和裝架:取一塊泡沫塑料板,將骨骼放在上面。整形時,把軀體和四肢的姿態整理好並按骨骼相應的位置用大頭針固定,以免在乾燥過程中變形。離散的骨骼可用乳膠將其粘連起來。

兩塊上肩胛骨應附著在第二、三椎骨橫突的兩側,頭部略抬起呈傾斜狀,前肢的腕骨和後肢的趾骨可用乳膠粘在泡沫板上。骨骼標本製成後,最好裝入標本盒中保存。

(5)頸椎骨標本擴展資料:

①剝皮、去內臟時要小心不要拉斷指、趾骨。

②剔除肌肉時要注意:不要將各關節 間相連的韌帶破壞掉。

兩側前肢帶骨與脊柱間無韌帶相連,可把左、右上肩胛骨的肌肉從第2、3脊椎骨橫突上剝離,左右前肢與肩帶之間不要分開,仍藉助韌帶保持相連。

應保留四肢指趾骨關節的完整性。

剔除薦椎椎骨橫突與髂骨相關節處肌肉時應保留些肌肉和韌帶,避免中軸骨與腰帶的脫離。

③骨骼標本要防止震動和撞散,用後蓋好。受潮脫膠,關節容易掉落。陽光久射要發黃變色。骨骼斷裂或脫落時,可用聚醋酸乙烯膠帖(用線固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物標本

6、家兔的骨骼標本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家兔骨骼標本的製作
1.處死 此類標本使用的家兔不宜用窒息的方法處死,以免淤血積 於骨髓中,使骨骼不易漂白。可採用剪斷頸動脈放血的方法殺 死動物。
2.解體 將家兔的皮膚自腹面剪開,然後使其和軀干肌分離,最後 將皮膚完全剝下,注意不要損壞尾椎骨。剪開腹壁去除內臟, 此時需注意保護肋骨,尤其是軟肋部分。初步去掉四肢及其他 部位的大塊肌肉。去肉過程並無一定次序,但應注意勿損傷各 關節之間的韌帶。 按照家兔骨骼構造上的特點,把屍體分解成頭部、軀幹部 和附肢部。在分開頭部和軀干時,先把兩者間的肌肉剝除,找 到枕骨髁和寰椎的關節部位,割斷彼此間的韌帶,即可達到分 離的目的。此時注意保留鎖骨,以免丟失或損壞。
3.剔除肌肉 剔除肌肉、剝凈骨骼是件細致的工作。頭骨上的肌肉不易 剔除,可將頭骨稍煮。在熱水中浸煮的時間應根據不同部位的 骨骼分別對待,如不熟練,可試探性地進行,切勿粗心,以致 於骨片煮久了而全部分散。家兔四肢骨中的腕、掌、指骨、跗、 跖、趾骨等部位及肋骨的肋軟骨部分都不宜在沸水中久浸。骨 面凹凸不平部位的碎小肌肉可用牙刷洗刷,以便清除干凈。剔 除肌肉時注意不要把膝蓋骨失落。 腦和脊髓必須除凈。去腦時可先用鑷子或解剖針自枕骨大 孔插人,將腦搗碎,然後再用鑷子卷一團棉花伸入顱腔,把腦 擠出,最後用清水沖洗。脊髓可用小鑷子分段自椎間孔中取出, 或用細長的小刷伸人椎管中來回刷洗,直到清除干凈為止。 長骨中的骨髓也必須去掉。清除的方法:先在長骨的兩端 各鑽一孔,用注射器吸滿水自一端注人骨髓腔中,骨髓則從另 一孔中隨水流出,經幾次沖洗,大部分骨髓可以除凈。此項工 作應較早進行,時間久了骨髓會和骨骼干結在一起。 剝凈後的骨骼可用清水沖洗。如有剝散的小骨片,要注意 保存,留待以後使用。
4.腐蝕和脫脂 腐蝕和脫脂的目的在於將不易剔除的殘留肌肉去掉及除去 骨骼中的脂肪,以免在長期保存中骨骼發霉及變黃。將骨骼浸 於0.7%~0.9%氫氧化鈉溶液中數日,並隨時觀察腐蝕的情況。 殘留在骨骼上的肌肉膨脹成半透明狀態時,把骨骼取出用清水 沖洗,再剔除殘留肌肉。在浸泡過程中,經常拿出用水沖洗, 直到完全剔除干凈。最後,將骨骼浸泡在汽油中脫脂7~10天。 用汽油作脫脂劑時,容器應密閉,以防汽油揮發。用到一定時 候的汽油,因脂肪已達飽和狀態,應及時更換,以保證去脂效 果。
5.漂白 將骨骼浸在10%過氧化氫中1~2天。漂白時間取決於標本的 大小及當時的氣溫,以漂到潔白為度,時間不宜過長,否則較 小的骨片易脫落。漂白後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並晾乾。
6.整形和裝架 先用一根粗細適宜的鐵絲,前端打結纏上棉花,蘸些乳膠, 從頭骨的枕骨大孔處插人顱腔內固定。然後把另一端由頸椎經 胸椎穿入尾椎,穿的時候要注意隨體形的彎曲而彎曲。可用2 條自製的小彈簧把下領鉤在眼眶上方,這時下領就可以上下活 動了。再用較細的鐵絲或細銅絲按原距離把浮肋扭結起來,末 端固定於腰椎上。四肢骨在各骨兩頭鑽孔,而後將鐵絲插人, 穿連起來。前肢連於肩腳骨上,肩腳骨用細鐵線和第一肋骨連 接。後肢從髖臼處用已穿人後肢內的鐵絲和腰帶相連接。 整個骨架連好以後,放置在台板上,用兩根長短適宜的粗 鐵絲支撐標本,一根固定在頸椎後部,一根固定在腰椎上,前、 後肢關節自然彎曲,將穿人四肢骨的鐵絲下端固定在台板上。

7、標本怎麼做?

幫你找了詳細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標準的標本製作方法

科研用的標本必須用正規的方法製作,方會被國際科研單位所接受。其步驟是:

1.插針取已還軟的標本,用鑷子輕輕壓開四翅,選適當大小的蟲針,端正地從中胸背面正中垂直插入,穿透到腹面,蟲針尾部在胸部背面處留出smm。如不能正確掌握長度,可用三級板來量。因為三級板每級的高度是8mm。

2·展翅、整姿首先整理六足,使其緊貼在身體的腹面,不要伸展或折斷,其次使觸角向前,腹部平直向後,然後將插有蝴蝶的蟲針插入展翅板溝槽內,使蝴蝶的身體正好處在溝槽中,插入的深度使蝶翅基部與身體聯接處正好和板面在同一水平上。然後雙手各用1枚細蟲針同時將一對前翅向前拔移,使兩前翅的後緣連成一條直線,並與身體的縱軸成直角(細蟲針拔的位置最好在剪邊前緣的中部、第一條脈紋的後面,因為前翅第一條脈最粗,不致將蝶翅撕破)。暫時將此二針插在展翅板上固定。然後另取2枚細蟲針左右同時拔移後翅向前,使後翅的前緣多少被前翅後緣所蓋住,那時後翅暴露面最廣,也符合蝴蝶飛翔時的自然姿態,將此兩細針插在展翅板上臨時固定。

將薄而光滑的紙用剪子剪出若干一定寬度的狹條,放在蝶翅的上面,將紙條絆緊,兩頭用大頭針釘住,再將觸角及腹部撥正,也可用大頭針插在那些部位的旁邊板上,使蝴蝶全體保持最優美的狀態,然後將四翅上的細蟲針小心拔去(只留胸部1枚蟲針),原先翅上所刺的孔會自然合起,不會留下小孔。

大頭針切不可插在蟲體或翅上,否則會留下孔洞。

原來包蝴蝶的三角紙上,通常記有採集地點、日期等字樣,注意剪下,附插在旁邊,不要弄錯。

展有蝴蝶的展翅板應放在避塵、防蟲的地方(如紗櫥)陰干,或在溫箱中烘乾。如果不是霉雨天,一星期大約可以陰干。小心除去大頭針和紙條,將蟲針連標本從展翅的溝槽中取出即成。

為了加速乾燥,也有人使用理發用的暖風機吹乾,則一會工夫就能將標本做好。

3.上標簽 標本制好,必須立即在蟲針上附上標簽。最上一級的標簽為採集標簽,其大小中國有統一的規定,為15X10mm,標簽上要寫上採集地、採集日期及採集者姓名,這是一個科學標本所必須具備的。這么多字可用繪圖用的細鋼筆寫,也可用照相或靜電復印或鉛字排印。

再低一級為編號或保藏單位的標簽;每級距離也8mm。鑒定標簽(學名「及鑒定人的簽名)則緊貼在標本盒底面。所有原始記錄,如海拔高度、生態環境、寄主等記載應盡量插在針的最下面。這樣標本即可裝盒。

淺盒標本製作方法

如果作為生活史標本(用淺的玻盒填襯棉花,並附幼蟲、蛹、卵的標本及寄主的枝葉干標本,教學或科普宣傳用),或專為藝術欣賞、展覽用,為攜帶、運輸方便,常用淺盒裝置,盒的厚度低於40mm,有的薄如鏡框,則其展翅方法略有不同。

1.所有展翅板為一平板,不挖溝槽。

2.蟲針從中胸腹面插入,將蝴蝶標本反釘在展翅板上。

3.依正規方法展開四翅並用紙條及大頭針壓住體,整好觸角、腹部及足。

4.拔去所有的蟲針,連刺在胸部的那一枚也拔去。

5.經過乾燥的過程,除去大頭針及紙條,即得不附蟲針的標本。

6.用有機膠將標本正面或反面粘住在淺盒或鏡框的底板上,或放在棉花上。

這樣的標本不適宜作科學研究用。因其須、足等常被粘住。不能觀察,且少採集地等原始記錄。

與頸椎骨標本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