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生物治療頸椎

生物治療頸椎

發布時間:2021-02-08 22:03:58

1、生物電理療頸椎病一次應該做多長時間

你的情況出現了頸椎病,一般進行物理治療效果是可以的,你說的這種治療方法,每次治療時間是20分鍾左右。

2、生物電理療能不能治療頸椎病 

頸椎網回答你:

頸椎病的治療不是哪一種辦法解決的。你說的生物理療只是一種方法,可以對頸椎病有一定的方法。

頸椎病的康復常用治療方法:

1、葯物康復治療:

中葯內取按中醫辨證論治,椎動脈型頸椎病,應以祛瘀和營,平肝熄風為主,可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2、穴位封閉治療:

根據病症辨證選穴進行注射及封閉治療

3、手術康復治療:

臨床常用的方法有前路手術和後路手術治療。對於綜合治療症狀無改善者,應根據患者身體健康狀況,找出有關手術治療的具體方法及早對症治療。   

4、物理康復治療:

可結合臨床適當選用石蠟療、磁療、水療、坎離砂療、電療、超聲療、光療、冷療、空氣浴和森林浴及日光浴等。物理康復療法有消除患部水腫,緩解肌肉痙攣、疼痛,改善患部血循環,恢復頸部功能的功效。


不同的頸椎病症狀採取的治療方法也有一定的差異,按照病理學基礎症狀可分為:


(1)頸椎各椎間關節及周圍肌肉、韌帶、筋膜等組織損傷或炎症。


導致頸、肩、背酸楚、疼痛和頸活動受限等。


(2)頸叢和臂叢神經根受刺激或壓迫。


造成頸、肩、臂、手放射性麻木、疼痛、無力和肌肉萎縮等。


(3)頸脊髓受刺激或壓迫。


造成下肢無力、走路不穩、癱瘓、大小便障礙等。


(4)椎動脈、脊髓前動脈、脊髓後動脈供血不足。


導致記憶力減退、頭暈、耳鳴、猝倒、肢體運動障礙和深感覺缺失性共濟失調等。


(5)頸交感禪經受刺激或壓迫。


導致頑固性頭痛;心悸、心動過緩、偽心絞痛、霍納征等。


(6)椎體前緣食管、喉返神經、膈神經受刺激或壓迫。


導致咽部異物感,吞咽困難、聲嘶、呃逆、嘆息樣呼吸等。


(7)腦干、頸脊髓內網狀結構功能障礙。


造成睡眠障礙、腦子不清解.神志迷亂、咽部分泌物增多、手蒼白或發紺等。

而不同的症狀的治療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對於頸椎病的分型,雖然目前仍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大多數醫生都認為可以分為5型。


(1)頸型頸椎病:


即局部型,由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引起頸椎局部或反射性地引起枕頸肩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主要症狀是頸肩部、枕部的疼痛,並可反復出現「落枕」。


(2)神經根型頸椎病:


是由於骨刺或其他原因刺激或壓迫了頸神經根,使病人發生頸部疼痛。人的上肢由頸神經支配,所以疼痛可以一直放射到手部。個別病人疼痛很劇烈,以至夜不能寐,日久產生手指麻木。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脊神經根,引起感覺、運動功能障礙者,又分為急性、慢性兩種。

在頸椎病中,以神經根型的發生最多,大約佔到病人中的半以上。一開始,病人多為脖子和肩膀痛,並且在短期內加重。疼痛還可以向胳膊放射,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同時還覺得上肢肌力下降,手指頭動作不靈活。當頭部或者上肢姿勢不當、突然受到牽拉或撞擊時,患側上肢可以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痛。
醫生檢查時,能發現病人的頸部有肌肉痙攣,頸部和肩部有壓痛。病程較長的病人,上肢的肌肉有萎縮。如果牽拉患肢或者做「壓頭頂試驗」,病人會感到疼痛。


(3)椎動脈型頸椎病:


由於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現在也越來越多見,主要症狀是眩暈。個別病人有時可以突然失去知覺後摔倒,但一般很短時間內就會自然蘇醒。

如果病人原來就有動脈硬化,就容易發生本型頸椎病。病人的症狀表現為眩暈,尤其是在旋轉或屈伸頭部時,眩暈還會加重。可以出現發作性頭痛,突發性弱視、復視或失明,但是在短期內可以自行恢復。有的病人在突然旋轉頭部時,會出現猝倒,倒地後再站起來立即可以繼續進行正常的活動。這種由於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狀,常為突發性,並且有反復發作的傾向。檢查神經可能正常。


(4)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狀。本型頸椎病較少見,病人可有耳嗚、頭痛、視物模糊、多汗或少汗,有時還能出現心前區疼痛、心跳加速等類似心臟病的症狀。這一型的病入,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頭昏、視物模糊、眼睛脹痛、耳嗚、聽力下降、心慌、多汗、胃腸脹氣等。    


(5) 脊髓型頸椎病:


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造成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

又分為中央型和周圍型兩種:


中央型:


發病是從上肢開始,向下肢發展;


周圍型:


的發病是從下肢開始,向止肢發展;


此兩型又可分為輕、中、重三度。


主要病因是頸段的脊髓受到壓迫。 壓迫來自兩個方向,即前方的椎體後緣骨刺、椎間盤或骨化的後縱韌帶,以及後方增厚、折疊的黃韌帶。有的病人只有一方受壓,而另一些人則有前後方同時受壓。脊髓受壓使神經的傳導受到障礙,病人走路時下肢發飄,有踩棉花感,手變笨拙,不能做精細動作,同時病人肢體出現病理反射,醫生稱為「錐體束征陽性」。病情發展到最嚴重時,可出現癱瘓。

 脊髓型的病人,佔全部頸椎病病人的1/10 左右。病人的四肢麻木、乏力,走路或者拿東西不穩,胸部和腰部有一種緊束感,好像纏著布條帶一樣。隨著病情逐漸加重,病人可能發生自上而下的肢體癱瘓,大小便也會失禁。

 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頸椎的骨質增生是一個比較常見的退行性改變,並不是每介有頸椎骨刺的人都是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它還與頸椎椎管的容量有關。目前,醫學上用測量椎管正中矢狀徑的方法來間接判斷椎管容量的大小,也就是確定是否有椎管狹窄。在頸椎側位X 線片上,椎管正中矢狀徑與椎體正中矢狀徑的比值大於0.75時,被認為正常,占對有正常椎管容量的人而言,輕度頸椎增生並不會直接壓迫脊髓。而在人群中大多數人的椎管容量是正常的所以,對頸椎的輕度骨質增生,不必過度驚慌。

與生物治療頸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