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皮下出血

頸椎皮下出血

發布時間:2021-02-05 23:31:34

1、脖子後面有一塊一塊紅色的是什麼原因?

脖子後面有一塊一塊紅色可能是斑疹,具體介紹如下:

只有局部皮膚顏色變化,既不高起皮面也無凹陷的皮膚損害,見於斑疹傷寒、丹毒、風濕性多形性紅斑等:由於血管擴張而發紅的紅斑(猩紅熱、麻疹、葯疹等),發生皮下出血的紫斑,等等。紫斑又分為小型的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點狀出血或稱淤點和直徑在5毫米以上的淤血斑或稱紫癜。這些斑疹,常由紅色或紫色再變為褐色、黃色,直至最後消失。從發疹到消失,有的要兩星期,有的只要2-3天。

皮膚色素增多改變皮膚者,叫做色素斑。和色素斑相反,皮膚變白者叫做白斑,其代表是白癜風(尋常性白斑)。


皮疹丘疹

丘疹(Papules)是一種較小的實質性皮膚隆起伴有顏色改變的皮膚損害,見於葯物疹、麻疹、猩紅熱、濕疹等。


皮疹玫瑰疹

玫瑰疹(roseolas)常與胸腹部出現的一種鮮紅色、小的(直徑多為2~3mm)、圓形斑疹,壓之退色。這是對傷寒和傷寒具有重要診斷價值的特徵性皮疹。


皮疹斑丘疹

斑丘疹(maculopapulae)在斑疹的底盤上出現丘疹為斑丘疹,見於猩紅熱、風疹及葯疹等。


皮疹蕁麻疹

蕁麻疹(urticaria)又稱風團,是局部皮膚暫時性的水腫性隆起,大小不等,形態不一,顏色或蒼白或淡紅,消退後不留痕跡,是皮膚速發型變態反應所致,見於異性蛋白性食物、葯物或其他物質過敏、蟲咬傷等。


皮疹意義

皮疹作為一種皮膚變化,特別是對急性傳染病的診斷很重要。根據皮疹的出現情況和形狀,有時可以對疾病作出診斷,而且還能成為採取相應治療措施的依據,中醫推薦衛膚霜治療。 由於因服葯和使用化妝品而出現皮疹的很多,需要注意鑒別。


皮疹原因及特點


皮疹急性發疹性傳染病

恙蟲病、傷寒、副傷寒、丹毒、野兔熱、馬鼻疽等多種疾病。其特點是發疹多伴有不同形式的發熱。由於病種的不同,此類疾病又各有特色。如猩紅熱的皮疹常於發病第1~2天,先出現於胸上部與頸底部,繼而迅速蔓延全身,面部發紅而唇周蒼白,有脫屑現象,發病以急性發熱、咽喉炎開始,可伴有白細 胞增多及典型的楊莓樣舌;麻疹的皮疹常發於病後的第3-4天,發疹開始於面 部、耳後、發際、以後遍布全身,呈斑疹或斑丘疹,後期有脫屑及色素沉著、伴有白細胞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及口腔內的麻疹粘膜症狀;風疹發疹於病後第1~2天,皮疹迅速出現迅速消退,呈散在性小斑丘疹,由面部向下蔓延,無脫屑及色素沉著,一般病程短而症狀輕;水痘的皮疹常於發病數小時或1~2天內分批陸續出現,初為紅斑,次為斑疹,再次為丘疹,繼後則轉為水疤。此外,斑疹傷寒、傷寒、恙蟲病、副傷寒、野兔熱也為發疹伴有發熱的傳染性疾病,但發病率較低,其典型的發熱類型及病史可協助診斷。


皮疹結締組織疾病


主要見於急性播散性紅斑狼瘡。其典型的皮膚損害為鼻樑或雙頰出現蝶形紅斑,其他皮膚損害如可出現滲出性多形性紅斑、丘疹、紫癜、蕁麻疹等,同時伴有發熱、皮疹脾腫大、關節痛等症狀:實驗室檢查可發現血沉加快、 血清蛋白降低、抗核抗體試驗呈陽性,狼瘡細胞的發現對確診此病有決定性意義。


皮疹變態反應與過敏

此病多伴發熱、汗多、關節痛及血沉加快等反應。葯物熱通常伴有葯疹,但多呈對稱性分布且呈多形性,往往伴有痙癢感、燒灼感。常見的發疹類型為猩紅熱樣紅斑、蕁麻疹、麻疹樣紅斑、固定性紅斑等,其發病前有服用抗菌素、水楊酸制劑、魯米那等史。蕁麻疹也由過敏所致,可由寒冷刺激及其他過敏原所致,其特徵與暫時性水腫性皮膚隆起,頂面齊平,常伴有瘙癢和灼熱感,通常突然發生,經過數十分鍾或數小時後即迅速消失。


皮疹血液病

急性發疹也可見於某些血液病。往往伴有發熱,可見於急性白血病、何傑金氏病及惡性網狀細胞病。骨髓象檢查可幫助診斷。

2、一個人死了,身上無任何傷口,面色紅潤,屍斑在脖子上出現呈櫻桃紅色。問她的致死

屍斑不能直接判斷,你說的可能是皮下出血,如果是皮下出血,就是勒住脖子窒息而死,面色紅潤說明,頸部血液循環阻斷,靜脈不能迴流,毛細血管膨脹破裂
在法醫鑒定中,常有將屍斑當做皮下出血,也有將皮下出血誤認為是屍斑。
下面附上屍斑和皮下出血的概念:

屍體上的圖案——屍斑
人死後,在屍體低下部位皮膚出現的紫紅色斑塊,稱為屍斑。屍斑的形成,是由於人死後血液循環停止,心血管內的血液缺乏動力而沿著血管網墜積於屍體低下部位,屍體高位血管空虛、屍體低下位血管充血的結果,屍體低下部位的毛細血管及小靜脈內充滿血液,透過皮膚呈現出來的暗紅色到暗紫紅色斑痕,這些斑痕開始是雲霧狀、條塊狀,最後逐漸形成片狀,即為屍斑。
屍斑的分布位置,與屍體的姿勢直接相關。如仰面平卧的屍體,屍斑出觀在枕部、頂部、背部、腰部、臀部兩側和四肢的後側,有時也見於屍體側面,甚至上面的傾斜區如鎖骨上部。俯卧的屍體,屍斑分布在顏面、胸部、腹部和四肢的前面,此時兩側眼結膜也往往呈瘀血狀。處於立位的屍體,如懸吊的屍體,屍斑出現在下肢、下腹部和上膠的遠端。因此,法醫檢驗屍體時,往往根據屍斑的分布位置來判斷屍體停放的位置。屍斑是較早出現的屍體現象之一,通常是在死亡後2~4小時出現,經過12~14小時發展到最高度,24~36小時固定下來不再轉移,一直持續到屍體腐敗。它的形成和發展分為下面三個時期:
1.墜積期。
人死後,血液下墜於屍體低下部位血管中,此時血液還僅限於血管內,尚未擴散到血管外。這個時期是屍斑墜積期。在這個時期,如果用手指按壓屍斑,則被按壓地方毛細血管的血液即向周圍流動,屍斑暫時消失;但放開手指解除壓力後,血液流回原處,屍斑又重新出現。不僅如此,在墜積期內,如果翻動屍體位置,則原來的屍斑逐漸不明顯,甚至消失,而在屍體新的低下部位又重新出現新的屍斑。切開墜積期屍斑處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可見血液從血管斷面流出。此時流出的血液易被紗布擦掉,但擦去後還能流出血液。
屍斑墜積期一般在死後2~4小時開始出現,但也有早在死後半小時或遲至6~8小時出現的。極少數瀕死期遷延的病人,由於循環衰竭,在死亡前便可見到少許屍斑。
2.擴散期
人死後,除了血液循環,組織液也同樣向屍體低下部位墜積,沉降於血管周圍的組織中,透過血管壁而進入血管內,與血液相混合而促進死後溶血,然後被組織液稀釋,並被血紅蛋白染紅的血漿向血管外滲出,這就是屍斑擴散期。屍斑發展到擴散期一般需要12小時,進展快的也需要8~10小時,擴散期是墜積期的延續。在這個時期,用手指按壓屍斑稍有退色,變更屍體的位置後,原有屍斑不易消失,新的屍斑也不易形成。切開擴散期屍斑處的皮膚,則在切開的血管斷處慚漸流出血滴,從組織中有少量談紅色液體溢出。

3.濕潤期
從擴散期開始,被血紅蛋白染色的液體就滲入組織間,至第二天後更加明顯,不僅滲入組織間隙,而且滲入組織細胞內,使組織著色,這就是屍斑發展過程中的浸潤期。
浸潤期是擴散期的延續,持續時間較長,以後由於細菌的作用而轉為屍體腐敗。在浸潤期內,壓迫不能使屍斑消退,更不能形成新的屍斑。用刀切開屍斑處,可見組織呈紫色或淺紫色,血管中無血液流出。
上面談的是屍斑出現和發展的一般情況。此外,屍斑出現的速度和程度還要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的有外力壓迫、血液性狀、血量及皮膚色澤等。
在法醫屍體檢驗的實踐中,常常有在屍體低下部位見不到屍斑的情況。這主要是受壓的緣故。屍體低下部位受壓處,如與硬面接觸被壓成扁平狀的胛部、背部、骶骨部、臂部及腳後跟部等,由於毛細血管內的血液被壓到其他地方而沒有屍斑形成,檢驗中見到的往往呈蒼白色,若襯墊物的硬面不平,則屍體受壓處的皮膚可留下與襯墊硬面相一致的蒼白區,而沒有受壓的地方仍有屍斑。這樣,暗紫紅色的屍斑與蒼白色的印痕相映,更加清晰。此外,褲帶結扎的地方,衣服折疊的地方,或者皮膚皺褶的地方等,也因壓迫而無屍斑的形成,並可留下與壓迫物相一致的印痕。溺死的屍體由於毛細血管受冷水刺激發生收縮,加之屍體在水中浮動翻轉,所以,屍斑常常出現得較慢,而且比較弱。
屍體的血液性狀是死因決定的,它對屍斑出現的速度和程度也有直接的關系。窒息死或者急死的屍體,因其死亡是極短時間的事情,血液呈暗紅色流動性,所以屍斑出現的速度快,程度強,多呈暗紫紅色。這類屍體屍斑常出現於死後1~1.5小時,早者30分鍾即可出現,8~10小時就可發展到擴散期。由於屍斑出現的速度快、程度強,這類屍體的屍斑處還常見斑點狀出血。與此相反,死者若是死於嚴重貧血和急性失血,則因其血量少,故屍斑出現速度慢程度弱,顏色也淺,甚至可以不顯現。
皮膚色素的深淺,對屍斑的顏色也有影響,膚色淺的屍體,屍斑顏色就要鮮明些,膚色深的屍體,屍斑顏色就要暗淡些。
屍斑的顏色取決於血液和皮膚的顏色。我國人的屍斑通常是紫紅色,一氧化碳中毒的屍體,因為血液中含有大量鮮紅色的一氧化碳血紅蛋白,故其通過皮膚透出的屍斑呈櫻紅色。凍死、氰化物中毒的屍體,因其體內氧利用不足,血液中含有較多的氧合血紅蛋白,故其透過皮膚呈現出來的屍斑呈鮮紅色。在水中或處於冷凍條件下的屍體,因氧氣滲透入皮下血管內,形成氧合血紅蛋白,故其屍斑呈紅色或淡紅色。燒死屍體因生前吸入一氧化碳,未燒焦部分的屍斑呈櫻紅色。氯酸鉀和亞硝鹽中毒時,因形成高鐵血紅蛋白,故屍斑呈灰褐色。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膚色不同,屍斑的呈現程度也不同。黑色皮膚可以掩蓋屍斑顏色。隨著死後變化的發展,屍斑的暗紫紅色逐漸轉為淺綠色和綠色,與腐敗屍體的顏色相融合。
在法醫檢驗實踐中,還經常遇到把屍斑誤作皮下出血引起糾紛,要求鑒定的情況。
血斑是生前皮下血管破裂出血或患有如血友病、出血性紫癜、壞血病、敗血症等疾病,血液聚集凝固於皮下組織內,從皮膚表面觀看呈暗紅色或青紫色的斑塊。法醫檢驗時,必須把屍斑、血斑這兩種本質不同的觀象嚴格地區別開來。一般說來,屍斑與血斑至少有下列幾點可供區別。從成因上看,屍斑是因血液墜積而成,而血斑是因打壓而成;從分布位置看,屍斑分布在屍體低下而末受壓迫的部位,而血斑可以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形成;屍斑的邊緣界線不清楚,而血斑的邊緣界線十分清楚,屍斑在墜積期和擴散期被壓迫可以退色,而血斑在任何時候被壓迫都不退色;屍斑表面有表皮剝脫及腫脹等損傷的特徵,而血斑有時伴有表皮剝脫及腫脹等暴力損傷的特徵;切開屍斑皮膚觀察,組織呈均勻的紫紅色,而血斑皮內或皮下有凝固或流動性血液,其界線清楚;顯微鏡下觀察,屍斑無組織和細胞的破壞,而血斑則有明顯的組織和細胞的破壞。

關於屍斑與血斑或者說皮下出血的區別,我國古典法醫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洗冤錄集證》中早就論述了這點,而且有精確的鑒別法。《洗冤錄集證》的「驗屍」節內記載:「驗傷,須用手指,按其青紅處,是傷堅硬,指一起仍然青紅,……便是真傷。如系發變處,將指一點,起指即是白色。……發變是人腹內之血,死後發散於外,不能聚結,故浮泛。傷系生前受打,氣絕血聚成傷。」「凡死人,項後、背上、兩肋後、商臂上、兩腿後、……兩腳肚子上下,有微赤色,系本人一面仰卧停泊,血墜所致,不是別故身死。」「自縊」節內記載:「吊後血脈不行,身上紫黑,如雲凝結,有類發變,謂之血障。與毆傷青赤浮腫,則血障或少。」這里的「發變」、」血墜」、「血障」,
都是指的屍斑。
屍斑在法醫學上有其重要的意義:明顯的屍斑可以作為診斷死亡的確證;屍斑的分布位置、反映壓迫物的花紋,能夠提供死亡時屍體的位置、姿式、停屍物表面形狀的情況,還可以判明屍體有無變動和變動的時間;根據屍斑發展的規律,可以比較准確地判斷死亡時間;屍斑的顏色、濃談、程度,可以為死亡分析提供依據;根據屍斑的范圍、濃淡,可以判斷屍體內的血液量,等等。

3、頸椎血管瘤是一種什麼病

椎體的骨血管瘤是肌骨系統中常見的良性腫瘤,好發下段胸椎、上段腰椎,其次是頸椎和骶椎。 一、臨床表現:局部酸脹痛,脊柱僵直,活動受限,累及脊神經時可表現所支配區域的疼痛,如上肢痛、下肢痛或肋間神經痛或胸腹痛。當血管瘤侵入椎管壓迫脊髓,可表現進行性截癱。

與頸椎皮下出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