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側束

頸椎側束

發布時間:2021-01-29 13:50:02

1、錐體束征是什麼表現?

錐體束征復指病理反射,主要是制錐體束受損時的表現,故稱病理反射。出現病理反射肯定為中樞神經系統受損,但在1歲以下的嬰兒則是正常的原始保護反射。

以後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錐體束和錐體外系逐漸完善起來形成。以後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錐體束和錐體外逐漸完善起來形成髓鞘,使這些反射被錐體束所抑制。

當錐體束受損,抑製作用解除,病理反射即出現。病理反射主要是巴彬斯基征及其有關的一組體征。巴彬斯基征的出現絕大多數情況下均表示錐體束有器質性病變。

(1)頸椎側束擴展資料:

病因和機理

1、吸吮反射:傳入神經為三叉神經第一支,中樞在前橋三叉神經感覺主核—網狀結構—面神經核,傳出神經面神經。此反射出現多見於額葉病變、假性球麻痹。

2、強握反射:多見於額葉病變:尤其見於運動的前區病變。一側存在時意義較大,提示對側額葉病變。兩歲以下的兒童有此反射為生理性的,無臨床意義。強直性跖反射多見於病變對側,偶見於同側,此反射屬原始反射。

2、頸椎移位是怎麼回事?

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外傷 頸椎位於頭顱和胸椎之間,是人體脊柱活動范圍最大的部位,受傷的機會也較多,青少年時頸部外傷是導致中年後發病的重要因素。據報道5%~15%的頸椎病人有急性外傷史。特別是頸椎骨折、脫位後出血、水腫波及椎間孔,骨折碎片移位直接壓迫脊髓或血管神經而引起的病理變化,或骨折後局部形成的骨痂刺激脊神經根、脊髓,椎體脫位或半脫位,使椎管變窄等均可產生脊髓的壓迫而引起臨床症狀。

(二)頸部的慢性勞損 長期低頭工作或姿勢不良,引起頸部的肌肉、韌帶與關節的勞損,患椎骨關節增生炎性退變,頸椎生理曲度後凸,頸椎失穩、錯縫,與相應患椎後方骨贅突入椎管內,均可導致脊髓受壓發病。

(三)頸椎退行性變 年老體弱,肝腎不足,筋骨懈惰,可引起頸部韌帶鈣化。頸椎間盤、椎體、椎間小關節等的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若頸椎間盤突出物突向椎體後方,則壓迫脊髓,造成脊髓型頸椎病。

(四)椎管狹窄 由於頸椎間盤退變,纖維環向椎管內膨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突向椎管內,導致椎管狹窄。同時,椎間隙發生變窄時,黃韌帶鬆弛、頸椎骨關節錯位、失穩,可發生代償性韌帶增厚及骨質增生,加重頸椎狹窄的發生。有的由於先天胚胎發育過程中椎孔本身狹窄,加之移位,可造成相鄰椎孔間狹窄,而使脊髓受壓發生病理變化。這是脊髓型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當脊髓受壓時間長,病變繼續發展時,可出現脊髓變性、軟化,甚至出現脊髓空洞,病變區神經根也因受壓而使神經根袖纖維化,嚴重壓迫可發生瓦勒變性。

(五)髓內血循環受阻 脊髓型頸椎病在病理變化中,如果引起的椎管狹窄改變到一定程度時,脊髓可受到壓迫性損害,壓迫應力耐受較弱的髓中心部灰質及側索等部位,使髓內血循受阻,受壓部位發生血管擴張,甚至斷裂。局部病變組織因血瘀氣滯,組織血氧供應減少,可出現神經細胞萎縮壞死,空胞變性及出血等。說明脊髓由於受壓、缺血可引起組織病理性改變。

服部根據文獻報道,病變部在頸椎5~7的13具屍體標本,經病理解剖學研究,發現受累部相當於頸6髓節平面;由於頸髓缺血,引起受損的神經組織依次為灰質、錐體側束、脊髓丘腦束和後索。

(六)生物運動力學的影響 頸椎椎管狹窄而導致的脊髓型頸椎病,在不明確診斷之前,若頸椎伸屈過度時,可引起其繼發性的病理變化。由於頸椎上部和延髓及顱內腦干相連,當頸前屈度較大,頸髓受到較大的牽扯應力從偏後椎管內拉向前移,使頸髓變細,椎體後緣突入椎管內,骨贅或椎間盤組織就可壓迫磨擦頸髓致傷。頸後伸度較大時,頸髓增粗並貼向後方,椎管內前方的後縱韌帶變性增厚,後方黃韌帶向椎管內隆起皺褶,使椎管前後徑減小0.5~1.0毫米。在椎管狹窄壓迫頸髓時,反復作頸椎的前屈、後伸,范圍較大時,頸髓隨之向上向下移動,可導致頸髓運動性摩擦創傷。所以說,頸椎在前屈後伸生物運動力學的影響下,常促使頸髓病損加重。
【臨床表現及診斷】

(-)臨床表現 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發抖、無力、顫抖,行走困難,繼而雙側上肢發麻,握力減弱,容易失落物品。上述症狀加重時,可有便秘、排尿困難與尿瀦留或尿失禁症狀,或卧床不起,也可並發頭昏、眼花、吞咽困難,面部出汗異常等交感神經症狀。

1、中央型病變初期頸髓灰質的前角和後角運動神經細胞的損害較突出。上肢麻木、力弱,手部小肌肉受累,手部動作遲鈍,精細運動功能障礙,無名指、小指麻木明顯。常累及骨間肌。魚際肌萎縮等。屬下運動神經無病損。為周圍型麻痹,受累肌張力、腱反謝減弱或消失,受累前角細胞支配肌萎縮和變性反應。

2、錐體束型病變 中央型病變發展,錐體束常受累,下肢麻木、力弱、踏棉感。甚者下肢發緊,行走困難,易摔倒,或痙攣等。

早期錐體側束上肢傳導束部分缺血病變,因支配下肢傳導束後索動脈較豐富,病損較輕,肢體肌張力僅有不同程度增高。當病變累及3、4頸髓節時Hoffmann征陽性,錐體側束的下肢傳導束所缺血性病變加重,下肢肌張力明顯增高,腱反謝亢進,各部分位置覺、振動覺減弱或喪失,對側身體相應部痛覺、溫覺減低或喪失。

3、橫貫型病變 為錐體束病變向周圍擴展,位於前、側索部的脊髓丘腦束發生缺血病損。脊髓型各病型的主要症狀和體征如下表(表5-1):

3、頸椎病正確睡姿圖片

1.糾正不良的坐姿
長時間地伏案工作、打撲克、打麻將、操作電腦、看書等,均會改變頸椎的正常曲度,導致頸椎出現慢性勞損。可外付(頸*椎順*古*貼)灰付因此,在進行上述活動時要保持脊柱的正直。在長時間低頭工作和學習時,應每隔 10分鍾就活動一下頸部,適時伸展四肢。
2.並科學地選用枕頭
人在睡覺時,若睡眠姿勢不正確,就會使頸椎之間的韌帶處於緊張的狀態。一定要保持正確的睡姿,即以側卧位為主,以仰卧位為輔。另外,枕頭的高低和質量對人的頸椎也有很大的影響,標准枕頭的高度應該在10厘米左右,枕芯的材料應以柔軟、彈性好為佳。
3.加強頸部的鍛煉
加強頸部肌肉的鍛煉是預防頸椎病的重要措施。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科學的頸部運動反而會加劇頸椎的勞損。正確的頸椎鍛煉法應該是用肩部和上肢的運動來帶動頸部的肌肉,如進行慢跑、做甩手運動、練瑜伽和游泳等。
4.注意保暖
臨床研究發現,受涼會引起頸部肌肉的痙攣或小關節的緊張。因此,人們應盡量避免呆在潮濕和寒冷的環境中,並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調整衣被的厚度,以防止頸部受涼。
5.保持樂觀情緒
有研究表明,人們長期處在感情壓抑、煩悶等精神狀態下易患神經衰弱。而神經衰弱會影響骨關節及肌肉的休息。所以,除了要在平時保持正確的姿勢、加強鍛煉外,還要保持健康快樂的心情。

4、脊椎側彎的鍛煉方法 詳細的

5、什麼叫「錐體束征」,陽性的臨床意義是什麼?

錐體束是下行運動傳導束,包括皮質脊髓束和皮質腦干束兩種。因其神經纖維主要起源於大腦皮質的錐體細胞,故稱為錐體束。錐體束在離開大腦皮質後,經內囊和大腦腳至延髓(大部分神經纖維在延髓下段交叉到對側,而進入脊髓側柱),終於脊髓前角運動細胞。病損時常出現上運動神經元麻痹(亦稱中樞性麻痹或強直性麻痹)及錐體束征等。
什麼是錐體束征呢?主要是指大腦皮質中的椎體細胞及其軸突(像觸手一樣)和脊髓聯系的一種網路系統,主要支配四肢及軀干運動。錐體束存在於脊髓外周的表淺部位,因此最容易受個力壓迫而受損。在頸椎病時,由於骨刺或髓核等直接壓迫而受損。在頸椎通過減少局部血供而出現椎體束症狀:先是下肢無力、雙腿發緊(如縛綁腿)、抬步沉重,不能離地、步態笨拙及束胸感等症狀。醫生檢查時常可發現肢體反射亢進、踝關節和膝關節陣攣及肌肉萎縮等典型的椎體束症狀。
http://www.91985.com/jibing/jinzhui/jz_shi.asp?jbzq_id=3

6、什麼是錐體束?

錐體束是下行運動傳導束,包括皮質脊髓束和皮質腦干束兩種。因其神回經纖維主要起答源於大腦皮質的錐體細胞,故稱為錐體束。錐體束在離開大腦皮質後,經內囊和大腦腳至延髓(大部分神經纖維在延髓下段交叉到對側,而進入脊髓側柱),終於脊髓前角運動細胞。病損時常出現上運動神經元麻痹(亦稱中樞性麻痹或強直性麻痹)及錐體束征等。錐體束征主要是指大腦皮質中的椎體細胞及其軸突(像觸手一樣)和脊髓聯系的一種網路系統,主要支配四肢及軀干運動。錐體束存在於脊髓外周的表淺部位,因此最容易受個力壓迫而受損。在頸椎病時,由於骨刺或髓核等直接壓迫而受損。在頸椎通過減少局部血供而出現椎體束症狀:先是下肢無力、雙腿發緊(如縛綁腿)、抬步沉重,不能離地、步態笨拙及束胸感等症狀。醫生檢查時常可發現肢體反射亢進、踝關節和膝關節陣攣及肌肉萎縮等典型的椎體束症狀。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在臨床上引起的隨意運動麻痹,伴有肌張力增高,呈痙攣性癱瘓;深反射亢進;淺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減弱或消失;可出現病理反射(如Babinshi 征);因為下運動神經元正常,病程早期肌不出現萎縮。

7、正常人的頸椎活動范圍有多大?

頸椎為了適應視覺、聽覺和嗅覺的刺激反應,需要有較大而敏銳的可動性。因此,頸椎的活動范圍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如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以及上述運動綜合形成的環轉運動。

在醫學上,關節活動范圍稱為關節活動度,一般用量角器進行測定。測量時頸部自然伸直,下頜內收。一般情況下,頸椎的前屈、後伸(俗稱低頭、仰頭)分別為45 度頸椎的前屈、後伸運動是上下椎體的椎間關節前後滑動的結果。過度前屈受後縱韌帶、黃韌帶、項韌帶和頸後肌群限制;過度後伸則受前縱韌帶和頸前肌群的約束。

頸椎的屈伸活動主要由第二至第七頸椎完成。左右側屈各為45 度,主要依靠對側的關節囊及韌帶限制過度側屈,側屈主要由中段頸椎完成。左右旋轉各為75 度,主要由寰樞關節來完成。環轉運動則是上述活動的連貫作用來完成。點頭動作發生在寰枕關節;搖頭動作發生在寰樞關節。頸椎的活動度個體差異較大,與年齡、職業、鍛煉情況有關。一般隨年齡增長,頸部活動亦漸受限制。

與頸椎側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