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身上的脊椎和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詳細都說一下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知骨,下端達尾骨尖。
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著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著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道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專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屬,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
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
2、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尾椎的特點
頸椎:橫突上有橫突孔
胸椎:有肋凹 即錐體肋凹和橫突肋凹
腰椎:錐體肥大 際突呈板狀水平後伸 相鄰脊突間隙大
骶骨:5塊骶錐融合而成,呈倒置三角形
尾骨:4~5塊尾椎融合而成倒置三角形 上為尾骨底下為尾
骨尖易骨折
3、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尾椎的特點 准確點 是動物的
?
4、連接頸椎和尾椎的神經是什麼神經
椎骨包括頸椎,胸椎,腰椎和骶椎
椎骨上下貫穿形成椎管,內有脊髓,脊髓從顱底一直到第一腰椎體下緣
而以下就沒有脊髓了,是馬尾神經。
所以椎管里是脊髓和馬尾神經。
5、人體的頸椎、胸椎、腰椎、尾椎分別是幾塊
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4塊.
成人後,骶椎和尾椎分別融合為1塊骶骨和1塊尾骨.
6、說明椎骨的一般形態,怎樣區別頸椎與其他椎骨?
椎骨的一般形態:椎骨由前方的椎體和後方的椎弓兩部分組成。椎體約呈短圓柱狀,內部為骨松質,外為薄層骨密。上、下椎體以軟骨連成柱狀,是椎骨承重的主要部分。椎弓在椎體後方。與椎體相連的部分叫椎弓根,稍細,上下各有一切跡,分別稱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椎下切跡較明顯。相鄰椎骨之間在椎弓根處的上、下切跡共同圍成形成椎間孔。椎弓的後部呈板狀,叫椎弓板。左右椎弓板相連形成完整的椎弓。椎體和椎弓共同圍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連成貫穿脊柱的椎管以容納保護脊髓。椎弓上有七個突:向後方伸出的一個叫棘突,多數可在背部正中線摸到;左右各伸出一個橫突,棘突和橫突都有韌帶和肌肉附著;椎弓上下各有一對突起,叫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相對,以關節面組成關節突關節。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徵
頸椎
頸椎共7個,第1、2頸椎屬特殊椎骨。一般頸椎的椎體較小,近似長方形;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幾乎呈水平位;椎孔大,呈三角形。橫突根部生有橫突孔,是頸椎最顯著的特點。橫突孔內有椎動脈和靜脈穿行。橫突末端分為前、後結節,第6頸椎橫突的前結節較大,頸總動脈經其前面上行,故稱為頸動脈結節,當頭部受傷嚴重出血時,可在此壓迫頸總動脈暫時止血。第2~6頸椎棘突短而分叉。第7頸椎棘突則長而水平,末端不分叉,容易捫到,故又名隆椎,是臨床上計數椎骨序數和針灸取穴的標志。第3~7頸椎體上面側緣向上突起,稱椎體鉤。椎體鉤與上位椎體兩側的唇緣相接,形成鉤椎關節,又稱「Luschka」關節。如「Luschka」關節過度增生肥大,可使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產生相應症狀,為頸椎病的病因之一。第1頸椎又稱寰椎,呈環狀。主要由前弓、後弓及側塊組成:側塊上面的橢圓形上關節面與枕骨髁相關節,下面稍凹的圓形下關節面與第2頸椎相關節,前弓後面有齒突凹。上關節凹後方有椎動脈溝,椎動脈出橫突孔經此溝而入枕骨大孔。後弓長,中點略向後方突起,叫做後結節。寰椎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第2頸椎又稱樞椎,椎體向上有指狀突起,稱齒突,與寰椎的齒突凹相關節。在發生學上齒突來自第1頸椎椎體。樞椎其餘形態同一般頸椎。
胸椎
胸椎共12個。從上向下椎體逐漸增大,橫截面近三角形。椎體的後外側上下緣處有與肋骨頭相接的半關節面叫肋凹,分為上肋凹和下肋凹。橫突的前面也有橫突肋凹,與肋結節形成關節。棘突長,伸向後下方,鄰位椎骨的棘突依次掩疊。呈瓦楞狀排列。關節突明顯,其關節面位於冠狀方向。第1胸椎體的肋凹有一個圓形的全肋凹和一個半圓形的下肋凹;第10胸椎只有一個上肋凹;第11、12胸椎各有一個全肋凹,橫突無肋凹。
腰椎
腰椎共5個。椎體粗壯,橫斷面呈腎形,椎孔大而呈三角形,關節突關節面幾呈矢狀位,棘突寬而短,呈板狀,幾乎水平地伸向後。
骶骨
骶骨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骶骨底前緣向前突出稱骶岬,是產科骨盆測量的一個重要標志。骶骨前面有4對骶前孔。骶骨後面的骶正中嵴兩旁有4對骶後孔。骶前、後孔均與骶管相通,分別有骶神經的前支和後支通過。骶管為椎管的下段,其下端的裂孔稱骶管裂孔。裂孔兩側有向下突出的骶角,臨床上,常以骶角作為確定骶管裂孔位置的標志進行骶管麻醉。骶骨的外側面有耳狀面與髂骨的耳狀面相關節。
尾骨
尾骨由3~4塊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離為尾骨尖。
基本就是這些了,要是做簡答題就摘抄著寫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