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來源

頸椎病來源

發布時間:2021-01-08 14:26:44

1、頸椎病的由來

頸椎病的由來:不良的姿勢是頸椎損傷的另外一大原因。長時間低頭工作,躺在版床上看電視權、看書,喜歡高枕,長時間操作電腦,劇烈的旋轉頸部或頭部,在行駛的車上睡覺,這些不良的姿勢均會使頸部肌肉處於長期的疲勞狀態,容易發生損傷。頸椎的發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頸椎病發生不可忽視的原因。

2、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有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症狀:頭、肩、頸、臂的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椎體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

3、得頸椎病的來源是什麼?

頸椎病的瀕因很廣泛.現在臨床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抄不良的姿勢體位導致.例如.枕頭放在床頭.後腦靠在枕頭上看書.看電視等等.還有睡覺時的枕頭太高.太硬.太軟.另外長期伏案工作和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的人群也容易患上頸椎病.由於長時間保持不良的姿勢體位.或者同一個姿勢保持時間太長.會導致頸椎椎體周圍軟組織變鬆弛襲.繼而發生椎體失穩.偏移.刺激神經根或脊髓引起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例如:頭暈.頭痛.猝倒(突然暈倒)視力下降.惡心.雙上肢出現麻木.疼痛.頸部有不適等等.
另外,臨床上還有些先天發育畸形.不過很少見.再有就是zd外傷了.總之現在有這類疾病的患者最好是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避免疾病的困擾

4、頸椎病的發病機制是怎樣的?

頸椎病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但從病理角度看,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1)椎間盤變性階段
椎間盤的變性從20歲即已開始。纖維環變性所造成的根節不穩是髓核退變加速的主要原因。可見纖維變性、腫脹、斷裂及裂隙形成;髓核脫水、彈性模量改變,內部可有裂紋形成,變性的髓核可隨軟骨板向後方突出。若髓核穿過後縱韌帶則稱為髓核脫出。後突之髓核既可壓迫脊髓,也可壓迫或刺激神經根。從生物力學角度看,此期的主要特徵是:椎間盤彈性模量改變、椎間盤內壓升高、椎節間不穩和應力重新分布。
2)骨刺形成階段骨刺形成階段也是上一階段的延續。
骨刺形成本身表明所在節段椎間盤退變引起椎節應力分布的變化,從生物力學看,
骨贅的形成以及小關節、黃韌帶的增生肥大均為代償性反應。其結果是重建力學平衡。這是人體的一種防禦機制。從病理角度看,多數學者認為骨贅來源於韌帶——椎間盤間隙血腫的機化、骨化或鈣化。病程較久的骨刺堅如象牙。
由於頸5-6處於頸椎生理前屈的中央點,椎間盤所受應力較大,所以頸5-6椎間盤的骨贅最多見,其次為頸4-5及頸6-7 。
3)損害階段
前面已述及,單純的退變不一定產生臨床症狀和體征,這也是頸椎病與頸椎退變之間的區別。只有當以上兩個病理階段的變化對周圍組織產生影響而引起相應變化才具有臨床意義。
脊柱對脊髓的壓迫可來自前方和後方,也可兩者皆有。前方壓迫以椎間盤和骨贅為主。前正中壓迫可直接侵犯脊髓前中央動脈或溝動脈。前中央分或前側方的壓迫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與前索,並出現一側或兩側的錐體束症狀。側方和後側方的壓迫來自黃韌帶、小關節等,主要表現以感覺障礙為主的症狀。
脊髓的病理變化取決於壓力的強度和持續時間。急性壓迫可造成血流障礙,組織充血、水腫,久壓後血管痙攣、纖維變、管壁增厚甚至血栓形成。脊髓灰質和白質均萎縮,以脊髓灰質更為明顯,出現變性、軟化和纖維化,脊髓囊性變、空腔形成。
對脊神經根的壓迫主要來源於鉤椎關節及推體側後緣的骨贅
。關節不穩及椎間盤側後方突出也可造成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早期根袖處可發生水腫及滲出等反應性炎症。繼續壓迫可引起蛛網膜粘連。蛛網膜粘連使神經根易於受到牽拉傷,發生退變甚至華勒變性。
椎動脈真正由於增生和壓迫導致椎動脈狹窄很少見。由於MRI及血管減數造影(DSA)技術的發展,目前發現椎動脈在頸椎退變過程中常發生扭曲,甚至呈螺旋狀。椎節活動時刺激椎動脈,使之發生不同程度的痙攣,使顱內供血減少,產生眩暈甚至摔倒。
後方小關節的松動和變位,關節軟骨的破壞和關節突增生,關節囊的鬆弛和肥厚均可刺激位於關節周圍的末梢神經纖維,產生頸部疼痛。頸椎間盤後壁也有神經末梢支配,纖維環及後縱韌帶的鬆弛和變性均使末梢神經受刺激產生頸部疼痛和不適。

5、頸椎為什麼會痛?

頸椎痛有許多原因,首先要排除是否有外傷,若無外傷,大多是由頸椎病引起的疼痛,如常見的是頸型頸椎病,長期低頭、枕頭過高、過軟等,都容易引起頸部肌肉充血、水腫,形成無菌性炎症,造成肌肉疼痛,注意多休息,避免勞累及長時間低頭,適當運動,不要久坐,可到醫院做針灸或按摩,緩解症狀。
頸椎痛考慮可能是頸部的筋膜炎,比如長時間處在一個緊張的位置,會使筋膜長期緊張,出現粘連和炎症。
頸椎痛建議:可以採用頸部的保健操進行治療。如果症狀緩解緩慢,可以進行頸部筋膜炎的康復治療,比如說推拿、針灸、紅光照射等。

6、頸椎病有什麼症狀?

7、頸肩綜合症的疾病概述

頸肩綜合症的發生,與經筋的生理結構特點,及肩頸的活動關系密切。肩頸的經筋,皆由起自上肢指爪,循行而上的經線所組成。其中手三陰經筋循至腋下後,呈向胸性分布於胸廓及缺盆(鎖骨);手三陽經跨越肩頸,向頭部上行,終止於頭面,而手陽明自肩部分出向背胸支筋終止於上胸脊椎。上述的經筋走向及分布特性,說明肩頸的經筋具有下列特點:
(1)頸至掌指的線力群結構,經筋自指爪遠端呈向心性行走,表明自掌、腕、肘、肩達頸,在機體動態活動時,具有向心性的線力群引力作用。這同上肢的活動實際功能吻合。例如.指掌的握力,表面的動作在指掌,但實際的最終應力點在頸椎與胸椎。這一連線中的任何環節切斷,指掌的功能便完全喪失。因此、頸肩綜合征是頸至掌指動力連線的病變,但病情輕重,具有節段性的區別。
頸肩綜合症
(2)頸胸背三角分力線與肩關節集合力線的構成。以頸及胸椎為縱軸,作矢狀切面,則胸在前、背在後,形成八字開的三角形兩個邊的構體;肩袖,在三角形的外下方,構成該三角的底邊,這便是頸胸背三角的上身構體(簡稱頸三角)。頸三角雖然是非等邊三角,但無論從肌筋器質的分布及經筋線的結構分布,都客觀存在這一構形。例如,從頸向背胸斜行方向行走者,有斜方肌、肩胛提肌等;從頸向前胸呈斜行走向者,有胸鎖乳突肌、上斜角肌、中斜角肌、下斜角肌,分別終止於胸鎖關節及l~2肋骨表面。前述的手陽明經分支向背(洋見附圖)及手三陰經向胸分布,無疑表明,經筋線的分布結構,也構成上述的三角形構體。上胸三角形的結構,是人體的自然結構,具有分力線的作用,這便是頸胸背三角分力線。按照三角形定律,三角形的任何一邊發生變化,都直接產生對其他兩邊數值的影響。因此,頸三角的任何活動,都存在互相連帶關系,肩關節線力集合,來源於:①頸肩線,主要肌筋有斜方肌;②胸肩線,主要肌筋有胸大肌、胸小肌及喙肱肌等;③背肩線,直接來源於肩袖(由崗上肌、崗下肌、大圓肌及肩胛下肌組成),間接線來源於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鋸肌等;④遠端線,即上肢遠端的引力線。由於肩部的線力集中,加上肩關節活動度大,負荷重,受損傷機遇較多等,故肩周炎成為臨床的常見疾患,成為頸肩綜合的潛伏隱患。
頸肩綜合症是以頸椎退行性病變為基礎(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以及由此引起的頸肩部酸麻、脹痛症狀的總稱。頸肩病的發展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常和身體素質、職業、生活習慣、寒冷有明顯關系。胃腸吸收差、生活不規律、長期緊張工作、思想高度集中者,是頸椎病的高發人群,如財務人員、電腦人員、駕駛員、教師、辦公室工作人員、縫紉工等等。頸肩病本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常見病,但是社會工作節奏的加快、復雜程度的提高,使頸椎病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由於頸椎的急慢性損傷、退變或頸項部軟組織病損,激壓頸脊神經,導致其所支配的肩周有關肌肉痙攣、攣縮,引起肩關節疼病、活動障礙等綜合症,多見於中老年人。青壯年在外傷後出現經久不愈的肩痛症狀,可能因外傷時伴發的頸椎損傷未獲得及時、合理的治療有關。臨床對此類病症多診為「肩周炎」,常忽略對頸椎病的檢查和治療,更因患者懼痛而制動,最終導致肩關節粘連的嚴重後果。
檢查:頸椎中下段棘旁可觸及肌緊張、壓痛、患者活動受限。若未發生粘連,則其肩肱角為90-100°。
治療:針對病因,以頸椎旋轉復位手法糾正偏移的頸椎,消除其對頸脊神經的激壓,是減輕或消除疼痛的關鍵。配合推拿、針灸、燙療、穴注等方法可舒筋活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炎症的消退和功能的恢復。對於病程較長,肩關節已發生不同程度粘連的患者,如無禁忌,在就診前或治療過程中,需堅持進行「忍痛」的功能鍛煉,逐步加大肩關節的活動范圍,不宜盲目制動,以免發生肩關節粘連的嚴重後果。

與頸椎病來源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