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中醫治療方法

頸椎病中醫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0-03-08 23:25:58

1、頸椎病中葯方有哪些

頸椎病屬中醫學痛證范疇,由於外感風寒合而為痹,或勞損、外傷,或姿勢不良等引起頸部經絡失常而發病。中葯治療則採用補肝益腎、益氣活血、祛風通絡方法治療。

葯方一
組成: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功效:羌活、靈仙、天麻、秦艽可祛寒除濕止痛;川芎、天麻治療頭痛;桂枝、川芎、歸尾、赤芍、炮甲珠有溫經活血、通絡作用;葛根用於解痙;神曲用以健脾和胃;甘草起到調和諸葯作用。
適應證:多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頭痛、枕部疼痛、頸部僵硬,肩臂及手指酸痛發麻;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身體冷濕,畏寒,頸椎旁可觸到軟組織腫脹結節。
葯方二
組成:天麻、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熟地、砂仁、當歸、白芍、雞血藤。
功效: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用於補氣;熟地、川芎、白芍、當歸有養血功效;天麻、川芎、雞血藤可安神健腦、通血活絡;砂仁有理氣和胃導滯作用。
適應證:多用於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
葯方三
組成:威靈仙50g,當歸15g,細辛15g,乳香15g,姜黃15g,丹參15g,白芷15g,透骨草15g,自然銅15g,木瓜15g,三七10g,冰片5g,紫草5g,蜈蚣3條。
製法:將上述葯材浸泡於2000ml、75%酒精中,4天後過濾,留取葯液備用,過濾後葯渣用2000ml75%酒精浸泡4天,然後過濾,過濾後於葯液混合攪勻。
用法:用時取葯酒加熱塗於患處。
葯方四
組成:當歸50g,川芎50g,葛根50g,紅花50g,白芷50g,羌活50g,乳香50g,沒葯50g,伸筋草50g,大腹皮50g,澤瀉50g,丹參50g,透骨草50g,威靈仙50g,熟地黃50g,桂枝30g,麻黃30g,白芍30g,川烏30g,細辛25g,全蠍20g。
製法:將上述葯物製成細末,混勻,用時取50-100g加陳醋調勻,放置20-30分鍾。
用法:外敷於頸後部。塗葯後用燈照射30分鍾,每日1次。
葯方五
成分:威靈仙、當歸、赤芍各12g,五加皮、五味子、生山楂各15g,紅花、羌活、獨活、防風各10g,制附子5g,花椒30g。
製法:將上述葯裝入紗布袋,放入盆中,加水煎煮30分鍾。
用法:稍涼後,托敷患部,每次30分鍾,每日2次。

2、頸椎病理療法?頸椎病中醫治療方法謝謝?

中醫治療頸椎病,推拿治療療效可靠,值得推廣。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分型治療比較穩妥。一。頸型頸椎病。
早期以頸項痛部疼,反復發作為主,逐漸頸項部疼痛,延及上背肩部,頭頸部,不能仰俯,旋轉,個別人伴有眩暈或偏頭痛。
治法:按揉肌痙攣處,和穴位。
1.先按肩部一指禪推法,先推健側再推患側。
2.滾指頸肩部,以充分放鬆肩部肌肉。
3.彈撥按揉頸項部肌肉,重點在肌肉痙攣處,按揉彈撥條索狀反應物。
4.拿肩井,拿頸項部。
5.頸部斜扳法。
二。神經根型頸椎病:
持續一側或兩側肩臂放射痛,並伴有手指麻木,亦可表現為陣發性劇痛,當頸部疼痛及復壓增高時,症狀加重。有時患肢及手握力減弱,手中持物有忽然落地現象,多為單側也可為雙側。
治法:
常規手法加按揉天宗,點按上肢穴位,滾上肢,搓抖上肢。
1.頸項部一指禪推法。
2.頸項肩部拿法。
3.滾頸項肩部。
4.搖頸椎。
5.頸部定位扳法。
增加下列手法:
按揉天宗穴
滾上肢 3-5分鍾
按揉上肢穴位 曲池穴 手三里穴 外關穴 合谷穴 落枕穴
搓抖上肢三遍 扦抖上肢一分鍾
撥伸五指。
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發作時眩暈、惡心、嘔吐症狀。每於頭部後伸或轉動到某一特定方位時出現。甚至有摔倒,頭部沉悶,視目不清,偶然雙目發黑,肢體麻木。
治法:常規手法,減搖頸椎,加開天門,推坎宮,揉眼眶,按太陽,運耳輪,掃散法,拿五經。
1.頸項部一指禪推法。
2.滾指項肩背部。
3.彈撥按揉頸項肩部。
4.拿肩井,頸項肩部。
5.開三門一分鍾。
6.推坎宮一分鍾。
7.按揉太陽穴一分鍾。
8.揉眼眶一分鍾。
9.運耳輪半分鍾。
10.掃散顳部半分鍾。
11.拿五經五遍,從頭向外。
12.頸部定位扳法。
四.脊髓型頸椎病。
初期頸部僅有輕度異樣感覺,或完全沒有症狀,一側或雙側上下肢有疼痛,麻木,發強,無力等症狀。大多先發生於下肢,然後發展到上肢,部分病人出現胸悶或腹部束帶感。行走笨拙,甚至四肢癱瘓,二便失禁。
治法:
常規手法減頸椎扳法和搖法,加滾拿四肢,頸部撥伸。
1.頸項部一指禪推法。
2.滾頸項肩背部。
3.拿肩井,頸項部。
4.滾上肢,一手托患肢,另一手用滾法,沿上肢治療,上下往返三次。
5.拿上肢,一手托患肢,另一手拿患肢肌肉,從上到下往返三次。
6.滾下肢,上下往返三次。
7.拿下肢,從上往下,往返三次。
8.頸部撥伸。
五.交感型頸椎病。
項枕部疼痛,或偏頭痛,目眩,伴耳鳴,心悸,感覺過敏,眼脹,咽部不適。
治法:常規手法,減搖頸椎,加開天門,推坎宮,揉眼眶,按太陽,運耳輪,掃散法,擦背部,按揉背腧,擦胸脅,推橋弓。
1.頸項部一指禪推法。
2.滾頸項肩部。
3.拿肩井,頸項部。
4.彈撥按揉頸項肩部。
5.開天門。
6.推坎宮。
7.揉太陽。
8.揉眼眶。
9.運耳輪。
10.掃散顳部。
11.拿五經。
12.頸椎撥法。
13.擦背部2-3分鍾。
14.按揉肺俞,心俞,膈俞,三焦俞。
15.橫擦胸脅2-3分鍾。
16.推橋弓,自上而下20次。不可同時操作兩邊。
注重事項:
一.頸椎結核,腫瘤等,禁用推拿手法。
二.手法要均勻,柔和,深透,切忌暴力。
三.扳法要嚴格把握分寸。
四.脊髓型頸椎病,慎用推拿。禁用頸椎扳法,和搖法。
五。配合牽引、針灸、現療,以加強療效。

3、頸椎病的常見治療方法有哪些?

4、頸椎病中醫推拿治療好嗎

按摩推拿效果比其他療法好得多,好的按摩師一次就能減輕,按摩結束立感頭腦清新、輕松舒服。 我是一個按摩師,說實在的,按摩只能控制症狀,減輕病痛,徹底治好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頸椎病是世界一大難題。不過你還年輕,通過一段按摩,待病情減輕後還可以作頸椎功能鍛煉(頸椎病的自我按摩).頸椎病發病原因,主要是長期伏案工作勞累而引起,雖然好了還要注意頸部的合理休息,(工作一段時間,頸椎出現酸脹時,將頸椎活動一下。) 頸椎病自我按摩 頸椎病為中老年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自覺症狀與體征】 頸部甚至至肩背部有酸脹、沉重等不適感,經常有落枕的表現,也可有一側上肢及手指麻木,嚴重者可伴有肌肉萎縮或無力,經醫院檢查頸椎有退行性變或確診頸椎病。 【動作要領】 患者坐位,健側手施術於頸部患處,揉摩1-2分鍾。 如有條索、硬結,於局部指揉並彈撥1分鍾。間插推法。 點按雙側風馳、肩井、缺盆穴各1分鍾。 若出現患肢麻竄感時,重點捏拿。彈撥及揉頸外側的前、中斜角肌。 如伴有頭痛,加點按該側完骨、風馳穴。 【頸椎功能鍛煉操】 我國古代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成語,《內經》有「導引按驕」,華佗有「五禽戲,均為全身性的鍛煉,可以強身防病。對於頸椎病既可通過太極拳、廣播操等作全身性的鍛煉,也可通過頸項功能的鍛煉,增強局部肌力,滑利頸椎關節,緩解症狀,使病變逐步好轉。這里介紹三種鍛煉頸項功能的鍛煉方式。一 、「與項爭力」 先作立正姿勢,兩腳稍分開,兩手撐腰。練習時①頭頸向右轉,雙目向右後方看。②還原至預備姿勢。③低頭看地(下頒能觸及胸骨柄為佳) ④還原動作宜緩慢進行,以呼吸一次作一個動作為宜。 二、 「往後觀看」 預備姿勢同上,練習時①頭頸向右轉,雙目向右後方看。②還原至預備姿勢.③頭頸向左轉,雙目向左後方看。④還原。動作也要配合呼吸,緩慢進行。 三 、「回頭望月」 預備姿勢同上。練習時①頭頸向右後上方盡力轉,上身軀干也隨同略向右轉,雙目轉視右後上方,仰望天空。②還原至預備姿勢。③頭頸向左同略向右轉,雙目轉視右後上方,仰望天空。②還原至預備姿勢。③頭頸向左後上方盡力轉,上身軀干也隨同略向左轉,雙目轉視左後上方,仰望天空。④還原。呼吸一次作一個動作。 上面三個鍛煉動作,主要是練習頸部的伸屈與旋轉功能。沒有練習頸部側彎 的動作因側彎動作可使一側椎間孔受壓,產生副作用。對於輕症患者,側彎無副作用時,可以加練側彎動作「往後觀看」及「回頭望月」,都是練習頸項旋轉的動作。「往後觀看」的 旋轉角度更大,眩暈型患者如有副作用,以暫停為宜 【注意事項】 1、 操作時以自身能耐受為度。 2、 要堅持操作,每天1-2次 除了以上頸椎病自我按摩外,還要注意晚上睡覺枕枕頭「怎樣枕枕頭」 有頸椎病的人怎麼墊枕頭? 對於枕頭的高矮軟硬,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但是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頸椎部勞損,以至形成頸椎病。那麼怎樣使用枕頭最科學呢?對於喜歡使用硬枕頭的人來說,應該在大枕頭靠脊背一側的邊緣上,再加上一個厚約5厘米的小枕頭,睡覺時,將頭放在大枕頭上,頸椎部則靠在小枕頭上。這樣,頭和頸部枕墊妥貼,既保持了頸椎的正常生理狀態,也避免了頸部裸露、受涼。對於喜歡軟枕頭的人來說,只准備一個大枕頭就可以了,只是在睡眠時頭放在枕頭上時,應該把枕頭靠脊背後側推得高一些,使其與頸部的生理彎曲相吻合,以保持頸椎的自然弧度,這樣,也可以達到既防止頸椎病發生,又有利於睡眠和解除疲勞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喜歡仰卧的人來說,最好選擇低一些的枕頭,在6~9厘米較為適合;喜歡側卧的人,則適合使用高一些的枕頭,大約在9~12厘米左右。 好了暫不多說,祝你早日康復!

5、中醫如何治療頸椎病

6、頸椎病的中葯治療方法是什麼?

(一)風寒濕痹

[辨證要點]由於病人長期伏案低頭工作或感受風寒濕邪而致,發病較急,頸部酸痛沉重,肩臂疼痛、麻木、酸脹,畏風怕寒,得溫則舒,舌質淡,苔白,脈象浮緊。

[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加葛根湯加減:防風10g,麻黃3g,川芎10g,當歸10g,秦艽10g,肉桂3g,片姜黃10g,羌活10g,威靈仙10g,白芷10g,葛根10g,茯苓10g,生薏苡仁12g,芍葯10g,甘草6g,生薑6g,大棗6g。

方中以防風、麻黃祛風散寒;川芎、當歸、秦艽、肉桂、片姜黃活血通絡;羌活、威靈仙、白芷、葛根散風解肌止痛;茯苓、生薏苡仁健脾滲濕;芍葯、甘草緩急止痛;生薑、大棗和中調營。

(二)氣虛血瘀

[辨證要點]頭暈,頭脹痛或跳痛,轉動頭部即發生眩暈,甚至發生暈厥、跌倒,以中老年為多發,舌質暗淡,苔白,脈細弱或細弦。

[治法]益氣活血。

[方葯]補中益氣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人參6g,白術12g,黃芪12g,當歸12g,川芎9g,赤芍9g,紅花9g,桃仁9g,麝香100mg,生蔥10g,柴胡6g,升麻3g,蔓荊子9g,甘草9g,生薑9g,大棗9g。

方中以人參、白術、黃芪益氣;當歸、川芎、赤芍、紅花、桃仁活血通絡;麝香、生蔥通竅;柴胡、升麻、蔓荊子具升提之力;甘草、生薑、大棗和中。

(三)腎精不足

[辨證要點]頭暈,耳鳴,疲倦乏力,健忘,頭空痛,視物模糊,聽力下降,轉頭時加重。偏於陰虛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弦細數;偏於陽虛者,四肢不溫,形寒怯冷,舌淡,脈沉細無力。

[治法]偏陰虛者治以補腎滋陰,偏陽虛者治以溫腎助陽。

[方葯]補腎滋陰宜左歸丸為主方:熟地15g,山葯10g,構杞子15g,山萸肉15g,菟絲子15g,鹿角膠10g,龜板膠10g。

方中熟地、山萸肉、菟絲子、龜板膠補益腎陰;鹿角膠可填精補髓。五心煩熱可加知母、黃柏、丹皮、菊花、地骨皮滋陰清熱。

溫腎助陽宜右歸丸:熟地15g,山葯10g,構杞子15g,山萸肉15g,絲子15g,鹿角膠10g,杜仲15g,肉桂10g,當歸15g,炮附子8g。

方中熟地、山萸肉、杜仲、構杞子、山葯、菟絲子補腎,附子、肉桂、鹿角膠益火助陽,當歸補血。形寒肢冷用附子、肉桂,辛溫剛燥,不宜久服,可改用仙靈脾、巴戟天等溫潤之品。兩方用於治療頸性眩暈多配合活血化瘀葯物,如當歸、川芎、丹參、葛根等。

(四)痰濁中阻

[辨證要點]眩暈,頭痛,困重如蒙,胸悶惡心,食少多寐,身體肥胖,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方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陳皮12g,法半夏12g,茯苓12g,炙甘草9g,白術9g,天麻9g,蔥白9g,鬱金9g,石菖蒲9g。

本方用二陳湯燥濕祛痰,白術健脾,天麻熄風而治眩暈,加蔥白、鬱金、菖蒲以通陽開竅。

(五)肝腎虧損

[辨證要點]發病緩慢,肢體沉重,肌肉萎縮,運動無力,持物及走路不穩,甚至癱瘓,二便失禁,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補益肝腎。

[方葯]虎潛丸加減:狗骨10g,牛膝10g,鎖陽10g,陳皮10g,白芍12g,黃柏20g,知母10g,熟地12g,龜板20g。

方中狗骨與牛膝合用可壯筋骨;鎖陽溫腎益精;白芍養血柔肝;黃柏、知母、熟地、龜板滋陰清熱;陳皮理氣。可酌加鹿角膠10g溫腎補陽,炙黃芪20g、黨參12g、當歸12g、雞血藤30g補氣養血。

與頸椎病中醫治療方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