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病分為哪三種類型?
2、頸椎病分為哪幾個類型
頸椎病在醫學上的獨立性已得到公認,其發病機理:臨床表現以及治療原則已經有了統一的概念及標准。目前通用的頸椎病診斷標准及類型如下: 一般原則: ①臨床表現與X線片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 ②具有典型頸椎病臨床表現,而X線片上尚未出現異常者,應在排除其它疾患的前提下,診斷為頸椎病。 ③對臨床上無主訴及體征,而在X線片上出現異常者,不應診斷為頸椎病。可對X線片上的異常所見加以描述。 除以上原則外,各型頸椎病的診斷如下: (1)頸型頸椎病 ①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 ②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定,具有「雙邊」、「雙突」、「切凹」、「增生」等表現。 ③除外頸部扭傷(俗稱「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炎、神經衰弱及其它非因頸椎間盤退行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 (2)神經根型頸椎病 ①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其范圍與受累的神經根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②X線片上顯示頸椎曲度改變、不穩或骨質增生。 ③壓頸試驗或上肢牽拉試驗陽性。 ④痛點封閉治療效果不明顯。 ⑤臨床表現與X線片上的異常所見在節段上相一致。 ⑥除外頸椎骨實質性病變(如結核、腫瘤等)、胸廓出口綜合征、肩周炎、網球時、膠二頭肌膽鞘炎等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3)脊髓型頸椎病 ①臨床上有脊髓受壓表現,分為中央及周圍兩型。中央型症狀先從上肢開始,周圍型者則從下肢開始,又分為輕、中、重三度。 ②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多有骨質增生,誰管前後徑出現狹窄。 ③除外肌萎縮型脊髓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 ④個別鑒別診斷困難者,可作脊髓造影檢查。 ⑤有條件者,可做CT,掃描攝查。 (4)椎動脈型頸椎病 ①曾有摔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 ②旋頸試驗陽性。 ③X線片顯示椎間關節失穩或鉤推關節骨質增生。 ④除外耳源性及眼源性眩暈。 ⑤除外椎動脈I段(即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頸椎動脈皿段(即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⑥除外神經官能症、顱內腫瘤等。 ⑦確診本病,尤其是手術前定位,應根據椎動脈造影檢查。 ⑧推動脈血流圖及腦電圖只有參考價值。 (5)交感型頸椎病。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上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6)其它型。如食道型頸椎病,頸椎椎體前烏嘴樣增生壓迫食道引起吞咽困難等。此經食道鋇劑造影可證實。
3、有頸椎病買什麼類型頸托比較好?求高手支招
您好,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有骨質增生的。不知道增生到幾度了?頸椎病有好多種分形的,你是走路有「踩棉花感」嗎?還是有滑脫呢?不是所有的頸椎病都是需要頸托的。
4、頸椎病如何分類?
頸椎病分類的依據主要是症狀學和病理學兩個方面。但症狀學分類受一定限制,早期所謂的「交感型頸椎病」就是例證,很難根據臨床標准確定診斷,而病理學分類比較側重於病變的病理學實質,以分期的方法對頸椎病的各個病理階段進行分類。在實際工作中,有時不易掌握這種專業分類法,仍宜以症狀學分類為主。1、頸型頸椎病主要表現為枕頸部疼照,頸活動受限,頸肌僵硬。頸型頸椎病又稱局部型。即症狀和體征局限於頸部。2、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較多見的—種,主要表現為與脊神經根分布區相一致的感覺、運動陳礙及反射變化。神經根症狀的產生與以下因素有關:髓核的突出與朋出,椎休後骨贅形成。後縱韌帶的局限性肥厚等。但後方小關節的骨質增生,鉤椎關節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鄰3個關節的松動和移位刺激並壓迫脊神經根,可能是引起症狀和體征的重要因家。此外,根袖處蛛網膜粘連也與神經根症狀有關。3、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比較多見,月症狀嚴重,一旦延誤診治,常發展成為不可逆件神經損害。由於主要損害脊髓,且病程慢性進展,遇誘因後加重。臨床表現為損害平面以下的感覺減遲及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症狀。多表現為麻木、肌力下降、肌張力增加等特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多有椎管狹窄。加之前後方的壓迫因素而發病。突出的惟間投、骨贅、後縱韌帶及黃韌帶造成了椎管的繼發性狹窄。若合並椎節不穩,更增加了對脊髓的刺激或壓迫。4、推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第二段通道頸椎橫突孔。在椎體旁走行。當鉤椎關節增生時,可對推動脈造成擠壓和刺激,引起腦供血不足,產生頭暈、頭病等症狀,當頸椎退變。椎節不穩時,橫突孔之間的相對位移加大。穿行其間的椎動脈受刺激機會較多。推動脈本身可以發生扭曲。甚至吳螺旋狀與增生的鉤椎關節相接觸。5、混合型頸椎病臨床上經常發現有些患者早期為頸型,以後為神經根型。神經根型與脊髓型並存者亦不少見。單獨出現食管壓迫型相當少。因此,同時合並兩種或兩種以上症狀者稱為混合型。專業分類法又將此型稱為彌漫型。混合型的患者多病程長,年齡較大,大多數超過50歲。
5、不同類型的頸椎病表現症狀有哪些?
我看過《頤而康百問百答》中提到過,頸椎病主要分類與症狀:
1、神經根型頸椎病
患者早期症狀為頸部疼痛、發僵;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可沿著受壓神經根的走向放射;
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扯患肢時,可發生劇烈的放電樣銳痛;
嚴重時患者感覺上肢沉重、無力、握力減退,有時可出現持物墜落。
2、脊髓型頸椎病
患者下肢多有麻木、沉重,行走時雙腳有如踩在棉花上的感覺;
上肢麻木、疼痛,雙手無力、不靈活,難以完成寫字、系扣、持筷等精細動作,持物易落;
軀幹部出現感覺異常,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下肢有如皮帶樣捆綁感。
3、交感型頸椎病
患者常有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
耳鳴、耳堵、聽力下降;
鼻塞、口乾、聲帶疲勞等;
惡心甚至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噯氣等;
心悸、胸悶、心率變化、心律失常、血壓變化等;
面部或某一肢體多汗、無汗、畏寒或發熱。
4、椎動脈型頸椎病
患者可有發作性眩暈、復視伴有眼震;
有時伴惡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這些症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
頭頸處於某一特定位置時患者可發生下肢突然無力猝倒,但是意識清醒。
5、食管型頸椎病
吞咽時有梗阻感,甚至出現進行性吞咽困難。這是由於頸椎前緣巨大骨贅直接壓迫食管後壁,引起食管狹窄,也可能是由於骨刺形成速度過快,刺激食管周圍軟組織所致。
6、頸椎病的症狀分類及治療方法有哪些
1.頸型頸椎病症狀:較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以頸部症狀為主,以青壯年發病居多,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或活動受限等,此時百洋黃葯師建議大家可以在家常備一款頸椎牽引器,可以有效改善頸部血液循環,緩解頸部疼痛。
2.神經根型頸椎病症狀:此型發病率最高,先有頸痛及頸部發僵;繼而有肩背痛或上肢疼痛。上肢有沉重感,握力減退,有時持物墜落,手指有麻木感等。
3.脊髓型頸椎病症狀: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10℅15℅,以中老年以上人為多,急性發病多為外傷所致,可出現截癱或偏癱。多數發病緩慢,先有上肢症狀,手部發麻或活動不靈;或先有下肢症狀,如發麻及行走不穩,軀干有緊束感等。
4.椎動脈型頸椎病症狀:發病率與脊髓型相近。多見頭昏、眩暈、甚至摔倒;有時出現惡心、嘔吐、視物不清、耳鳴、耳聾。當頭頸處於某一位置時,常可誘發上述表現。
5.交感型:臨床表現較復雜,常見有偏頭痛、枕後痛;或有視物不清,畏光、流淚、眼球發脹、眼瞼下垂;或有耳鳴、聽力障礙、面部發麻等。
6.其他型:又稱混合型,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症狀同時出現。
這六種不同的頸椎病的類型,就是i我們今天主要要進行了解的,它們各自的症狀都會有著比較明顯的地方,也是對其進行定義的一個標准,了解到每一種頸椎病的類型的相應症狀以後,我們就會對其更加的熟悉和熟知。
7、頸椎病可以分為哪些種類分類?
頸椎病的分類,我們是根據頸椎的壓迫來進行分類,它包括頸型頸椎病,它主要表現就是反復的頸部的,包括肩部的肌肉的僵硬,甚至於我們有很多的患者出現反復的落枕,其實這個都是頸型頸椎病。再有就是神經根型頸椎病,這是我們臨床上最常見的頸椎病。 它主要表現就是頸肩部的僵硬,伴有上肢的放射性的疼痛、麻木。時間長了以後可以出現神經支配區的肌肉的萎縮。再有就是脊髓性頸椎病,它是壓迫脊髓,會出現上肢的持物不穩,然後走路有踩棉花一樣的感覺,走平地愛摔跟頭,甚至於大小便失禁。
再有是椎動脈型頸椎病,它主要表現就是由於體位改變,可以出現陣發性的眩暈,可以出現突然的猝倒。再有就是刺激交感神經可以出現交感神神經型頸椎病,它可以出現心律失常、心慌、胸悶、腹脹,還有甚至於血壓高這些個症狀。那麼食管壓迫型頸椎病,它主要是出現吞咽困難。當然我們在臨床上還有就是叫混合性頸椎病,它可能會出現兩種甚至於三種頸椎病的一種混合症狀。
8、頸椎病手術的基本種類?
按頸椎病的臨床分類有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四種。就手術途徑而言將頸椎病手術分為前路手術、前外側路手術和後路手術三種。
(1)前路手術。經頸前方切口、入路進行的手術,具有減壓和穩定脊柱兩種作用,即通過發病的椎間隙,從椎體前方鑽洞或切骨,從骨洞中切除退變的和突出的椎間盤,甚至椎體後緣的骨贅一並切除,以解除對脊髓和神經根的壓迫。然後在骨洞中植骨,使該段頸椎融合,以增強脊柱的穩定性。多個椎間盤受累者,可在同一手術中一起切除和融合。前路手術具有手術創傷小,可切除椎間盤及骨贅而不直接干擾脊髓,同時施行椎體間植骨,除去脊椎不穩的動力因素,術後功能受到的干擾小,恢復快等優點。其缺點是不能在直視下看到椎管內病變,手術范圍有限度,骨贅切除不易徹底,不適用於發育性椎管狹窄患者。
(2)前外側手術。手術途徑同前路手術,但其顯露范圍更大,包括椎體前方、前外側方的椎體橫突及鉤椎關節等,可開放橫突孔,切除增生的鉤狀突,擴大椎間孔,松解椎動脈的粘連狹窄,解除椎動脈、神經根或脊髓的受壓症狀,消除病理性刺激,增強脊柱的穩定性。
(3)後路手術。是指經頸後方切口入路進行的手術,具有在直視下明確病變部位及性質,減壓充分等優點。後路手術的目的是擴大椎管矢狀徑,解除對脊髓的壓迫,改善血液循環,擴大椎間孔後壁,解除神經根所受壓迫,包括各種椎板切除術、椎板成形術、關節突切除術等。但後路手術解剖結構復雜,操作困難,手術破壞性較大,術後易發生脊柱不穩,術後形成的骨窗瘢痕可繼續壓迫脊髓等,手術效果有時不甚理想。
總之,對於不同的頸椎病患者,可根據不同的需要採取不同的手術方式,只要嚴格掌握適應證,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9、頸椎病的症狀包括哪些方面?
頸椎病分為四種類型,每種類型的症狀不一樣。第一種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其主要表現為頸肩部疼痛,並向上肢呈放射樣疼痛,手及手臂的皮膚感覺麻木,上肢肌肉力量有所下降,當頭頸部活動到某個位置時,可突然誘發劇烈的閃電樣銳痛。
第二種類型為脊髓型頸椎病,這種類型的頸椎病疼痛並不明顯,主要以四肢乏力、行走或持物不穩為主要表現。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的肌肉力量進一步下降,手指活動不靈活,下肢感覺無力發沉,有踩棉花感,臨床查體時,Hoffmann征以及Babinski征可表現為陽性。
第三種類型為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這類頸椎病又分為交感神經抑制和交感神經興奮兩種類型,交感神經興奮性頸椎病表現為頭痛、偏頭痛、看東西模糊、視力下降、心慌、血壓升高、耳鳴。交感神經抑制性頸椎病表現為頭暈、眼花、流眼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下降、胃腸脹氣等等。
第四種類型的頸椎病為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表現為眩暈、頭痛、眼花、耳鳴、有時眼前會發黑甚至猝倒。上述四種類型的頸椎病可以單一存在,也可以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同時存在。
10、頸椎病分幾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