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吊引的頸托用法
頸椎牽引療法
頸椎牽引療法對頸椎病是較為有效且應用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療法適用於各型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更為有效。對病期較久的脊髓型頸椎病進行頸牽引,有時可使症狀加重,故較少應用。 頸椎牽引的作用機制是:
(一) 限制頸椎活動,有利於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
(二) 解除頸部肌肉痙攣,從而減少對椎間盤的壓力。
(三) 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使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和,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粘連也可能得以松解。
(四) 緩沖椎間盤組織向周緣的壓力,並有力於已經向外突出的纖維環組織消腫。
(五) 使扭曲於橫突孔間的椎動脈得以伸張。 每次時間20-30分鍾;每天1-2次就可以了;牽引的力度以自己適應為好;有牽拉感;不宜太緊太松.緩慢加大力度;頸托上墊以柔軟的毛巾,會減輕壓力,舒服點.老年人做牽引時最好有家人陪伴;防止發生意外.
2、頸椎病的牽引治療怎麼做
1 頸椎牽引治療頸椎病的機理 頸椎病的病因病理較為復雜,與椎體、椎間盤、周圍軟組織的退變和慢性勞損等密切相關。其發生主要是由於頸肌的勞損導致肌張力下降,伸屈肌之間動力平衡失調;椎間盤的退變導致椎間盤膨出,椎間隙變窄,並引起椎體及韌帶的退變,出現椎體及小關節增生,椎間孔相應變小;膨出的椎間盤纖維環、增生的椎體和增生肥厚的韌帶使椎管、椎間孔、橫突孔出現相對狹窄,刺激或壓迫頸椎周圍的神經、血管組織或脊髓,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 〔1、2〕 。這些病理變化最易在活動度和受應力較大的下頸椎發生,導致頸椎的生物力學變化、局部壓迫刺激和無菌性炎症反應。因此,頸椎牽引通過調節和恢復頸椎生物力學的平衡,拉大狹窄的椎間隙和椎間孔,降低椎間盤內壓,使纖維組織復位,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解;限制頸椎活動,有利於神經肌肉組織水腫和炎症的吸收,解除頸部肌肉痙攣,減少對椎間盤的壓迫力,松解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粘連,使扭曲的椎動脈伸張,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1、3〕 。 2 頸椎牽引的牽引體位及牽引角度 2.1 牽引體位 頸椎牽引臨床多用枕頜布帶牽引,體位有坐位和卧位,均包括重錘滑輪牽引及牽引機牽引兩種方式。對於兩種體位,大多根據各自的臨床條件、傳統習慣選擇,認為療效並無太大的差異。但霍紅等 〔4〕 通過臨床對比觀察認為,卧式牽引無痛苦又少疲勞感,可適當增加牽引重量和延長牽引時間,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2.2 牽引角度 牽引角度是目前研究較多的問題。很多學者經過力學試驗和臨床觀察總結認為,根據不同類型頸椎病及主要病變位置,採用相應角度牽引,其療效較固定角度牽引佳;頸椎牽引的角度與牽引最大應力作用有關。牽引角度多數報道為頸前屈20°左右到0°(垂直位),也有報道認為後伸位牽引較前屈合適 〔5〕 。主張頸前屈位牽引的學者認為,前屈位牽引更易使力點直接落在頸椎後側 〔6〕 ,力直接落在頸椎的中後柱或鉤椎關節上,可使椎管和椎間孔相對增大,從而使脊椎和神經根所處的有效間隙增大 〔7〕 。李晶等 〔3〕 通過光彈性實驗認為,牽引角度小時,最大應力位置靠近頸椎上段,而隨著牽引角度的增大,最大應力位置逐漸下移。因此,建議牽引時可按病變在頸椎上段以小角度牽引,病變在下段用較大角度牽引的原則,結合病情適當調整牽引角度。高楚榮等 〔8〕 通過X線觀察認為,牽引前傾角度小於10°或垂直位,頸椎後緣不能充分伸展,大於20°則牽引力減小,只有15~20°前傾位牽引才符合力學要求,效果最佳。張希利等 〔9〕 統計分析認為,牽引角度應結合臨床表現,對照頸椎X線片所見選擇,直線型的多採用直立或前傾角度,反弓型的牽引角度為直立或後仰,而神經根型多採用頸前屈20~30°角,頸型採用頸前屈20°以下,脊髓型採用頸後仰10~15°角,椎動脈型採用5°以下。邵建萍 〔7〕 對神經根型、椎動脈型採用頸前屈30°牽引,認為可以使椎間隙距離拉大,頸椎弧度變直,使扭曲的椎動脈變直,鉤椎關節的骨贅遠離椎動脈;脊髓型採用中立位牽引,順應原頸椎的生理弧度,比屈曲牽引療效突出,混合型以偏重於某一型而採用相應的牽引角度。姜瑛等 〔10〕 根據X線改變及症狀,採用病變位於C 4~5 牽引角度為0°;位於C 5~6 前屈5~10°;位於C 6~7 前屈15°;位於C 7 T 1 前屈20~30°;位於上頸椎時多為後伸5~20°。與李晶等 〔3〕 的結果相似。周章武等 〔5〕 主張仰卧後伸牽引。認為牽引時將在牽引狀態下的各個頸椎骨最大限度地維持或近乎維持其生理狀態,是最為理想的牽引方式;仰卧後伸牽引的牽引力是通過頸椎及其周圍組織的均勻布散,較集中地作用於中段頸椎,中段頸椎恰好是頸椎病的好發部位,因此,這種牽引能直達病所。另外,頸椎後伸時脊髓、神經根處於鬆弛狀態,有利於無菌性炎症減輕;後縱韌帶緊張,椎間隙的前方開大,髓核有向前滑移之勢,不易引起後方的纖維環損傷;頸後方的肌肉及韌帶處於鬆弛狀態,牽引力作用於頸椎骨本身,不致於加重對頸部肌肉及韌帶(後方的)的副損傷;頸後伸,橫突之間的距離縮短,牽拉力不會作用到椎動脈,不會影響到其血液供應。對於牽引角度,認為在治療初期宜選用較小的後伸度數,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增加牽引時的後伸角度,直到15°為止。後伸15°牽引力正好沿中上段頸椎的軸線,對維持頸椎的弧度及調節頸椎的內外平衡最為合適。 3 頸椎牽引的牽引量及牽引時間 3.1 牽引量 頸椎牽引的牽引量多採用傳統定量牽引,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史、分型等選擇適合的重量。李恭等 〔11〕 認為調整牽引量到患者感到舒適的程度。隋孝忠等 〔12〕 認為,牽引量調到病人牽引過程中患肢麻木消失,並出現灼熱感,脈搏加快,掌心出汗等表現為最有效。通常坐式牽引牽引量為3~12kg 〔8、11〕 或體重的15%~20% 〔10〕 ,卧位牽引則牽引量多為5~20kg 〔4〕 。另外,有人主張超體重牽引 〔13〕 ,重量可達60kg。但成鵬等 〔14〕 經過對比觀察認為,在5~10kg范圍內,牽引重量對頸椎病療效的影響不顯著。何慧等 〔15〕 認為,頸椎牽引的重量對療效無顯著影響。姜瑛等 〔10〕 認為,牽引力小於體重的10%或大於體重的20%,椎間隙無明顯改變。因此,牽引量應根據具體情況調節。 3.2 牽引時間 牽引時間一般為每次牽引15~30分鍾,每日牽引1或2次,以7~20次為1療程。孟慶明 〔16〕 經統計學處理認為,牽引60分鍾與牽引30分鍾椎間隙拉開程度無差別,沒有必要延長1次的牽引時間。王斌等 〔6〕 認為,臨床牽引不一定要牽引到症狀、體征完全消失。李恭等 〔11〕 則認為,治療次數多則效果明顯而且鞏固。在牽引方式上主要為持續牽引和間歇牽引 〔12、17〕 。持續牽引多是小重量牽引時採用,王斌等 〔6〕 認為,稍長時間的小重量維持牽引能有效地消除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調整頸部的內在平衡,緩解臨床症狀。間歇牽引多在大重量牽引時採用,能有效拉開椎間隙。姜瑛等 〔10〕 還認為,持續牽引配合間歇牽引效果好,可克服持續牽引造成的一些副作用。 總之,頸椎牽引治療頸椎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史、分型、牽引後的反應等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牽引角度、牽引重量、牽引方式、牽引時間,才能充分發揮其治療作用。頸椎病的發生與頸椎的退變和慢性勞損等有關,為了預防其發病,減輕病人痛苦,方便平時治療,我們認為可依據生物力學原理,設計製作一類簡便有效的家庭用牽引裝置,使廣大頸椎病患者治療家庭化。
3、撐拉、牽拉頸椎治療病注意什麼
撐拉、牽拉頸椎的器具,作用的主要原理是: 1、限制頸椎活動,解除頸部肌肉痙攣,有利於肌肉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2、解除對椎間盤的壓力,促進頸間盤突出組織消腫、還原。3、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解除對血管、神經的刺激、壓迫,使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粘連得到松解。4、使扭曲的椎動脈得以伸張。5、促進頸椎結構恢復正常。
在低頭狀態,頭顱對頸椎體、椎間盤產生的壓力、剪應力,能達到二十多公斤。低頭時頸部肌肉、頸椎承受重力負荷很大,更容易受損傷。頸椎壓力損傷是頸椎形態改變的根本原因,而頸椎形態的病變,頸椎形態改變以頸椎骨質增生最常見。當骨質增生擠壓到神經血管時,直接導致了頸椎病症狀的發生。
牽引或撐拉的反向用力,可以拉開椎間隙,解除了對神經血管對擠壓,頸椎病的症狀自然而然就減輕了。
頸椎有生理曲度,直線牽拉解除擠壓神經的血管肯定不好,撐拉的過程要兼顧了頸曲,翹首松頸器就是這樣的器具,它沿著頸椎彎曲處撐拉頸椎,彷彿是在自主昂起頭(翹首),頸椎的拉升過程保持在頸椎的正常生理狀態,這種狀態撐拉頸椎的治療效果無疑是較理想的。
4、象寶佳頸椎牽引固定帶的作用原理是啥?
可以將頸椎牽開,減輕椎間盤對其他組織的壓迫,增加頸椎的穩定性。
(一) 限制頸椎活動,有利於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
(二) 解除頸部肌肉痙攣,從而減少對椎間盤的壓力。
(三) 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使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和,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粘連也可能得以松解。
(四) 緩沖椎間盤組織向周緣的壓力,並有利於已經向外突出的纖維環組織消腫。
(五) 使扭曲於橫突孔間的椎動脈得以伸張。
(六) 牽引被嵌頓的小關節滑膜
5、頸闊肌的功能
受面神經(頸支)支配,拉口角向下,並使頸部皮膚出現皺褶,使嘴向下伸張的肌肉。
6、頸椎病最好治療方法;到現在都解決不了?
對於治療頸椎最好的方法這個問題你需要正確認識, 頸椎病的最好治療方法,很回多人都覺得答是選用外用葯,治療頸椎病治療效果比較好的,治療頸椎病有很多種方法,但是頸椎病也分為幾種病因,有些人是因為身體勞累,長時間不活動而導致的頸椎病,有些人是因為經常負重物,使頸椎變形而導致的頸椎病,所以治療頸椎病也有不同的方式,以上是我對於你請問治療頸椎最好的方法這個問題的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7、頸椎牽引有什麼作用?
牽引可能理解成頸椎的拉升,能過拉伸,讓你的頸椎恢復到原來挺直的狀態。屬於力學治療技術,那種斜面護脊床墊就能用來做頸椎牽引 ,都屬於一種物理療法。如下,請參考:
8、頸椎牽引療法的作用?
頸椎牽引療法
頸椎牽引療法對頸椎病是較為有效且應用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療法適用於各型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更為有效。對病期較久的脊髓型頸椎病進行頸牽引,有時可使症狀加重,故較少應用。 頸椎牽引的作用機制是:
(一) 限制頸椎活動,有利於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
(二) 解除頸部肌肉痙攣,從而減少對椎間盤的壓力。
(三) 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使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和,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粘連也可能得以松解。
(四) 緩沖椎間盤組織向周緣的壓力,並有力於已經向外突出的纖維環組織消腫。
(五) 使扭曲於橫突孔間的椎動脈得以伸張。
(六) 牽引被嵌頓的小關節滑膜。
牽引方法:通常採用枕頜布帶牽引法。輕症患者採用間斷牽引,每日1~3次,每次1/2~1小時;重症者可行持續牽引,每日牽引6~8小時。牽引重量可自3~4公斤開始,年齡,體質強弱,頸部肌肉發育情況以及患者對牽引治療的反應等,適當增加牽引重量和延長牽引時間。療程:小重量牽引30次為一療程。如果有效,可繼續牽引1~2療程或更長。兩療程之間休息7~10天。在進行牽引治療的同時,若能配合其它治療措施,可以提高療效。
9、翹首松頸器,翹首如「仙鶴飲水」的招式
當我們低頭時間長了,頸子有點兒不舒服時,多不由自主地將頭昂起來(翹首),這樣頸子就會感到舒服些。這是本能的翹首動作,頸椎(肌肉、椎間盤)能得到全部的放鬆,這種狀態能使頸椎回歸正常彎曲度,頸子自然會感到很舒服。
無獨有偶,在頸椎保健操中,就有這樣一個放鬆頸椎的翹首動作。在傳統的頸椎保健操中,有一個「仙鶴飲水」招式,也類似於這種放鬆頸椎的動作。
當頸椎病變以後,「仙鶴飲水」的翹首動作,就能使頸子舒服一些。如果在這個動作的基礎上,用器具拉升(伸)頸椎,這模仿生理動作的器具,無疑能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翹首松頸器,就是根據這個理念發明的產品。在佩戴時,器具抵住後腦勺為支點,頸椎彎曲處被抵在器具的曲面上,下頜被托住由下而上上升,直至頭顱昂起。病變的椎間盤、頸曲形態都有改變,器具沿著頸曲的拉升頸椎,是對椎間盤、頸曲形態改變的修復有利。
器具在「仙鶴飲水」招式基礎上,向上拉升頸椎,1,限制頸椎活動,解除頸部肌肉痙攣,放鬆肌肉,使其充血,水腫的消退。2,解除頸椎壓力,促進頸間盤突出組織消腫、還原。3、增大椎間隙、孔,解除對血管、神經的刺激、壓迫,松解對神經根和組織的粘連。4、使扭曲的椎動脈得以伸張。5、促進頸椎結構恢復正常。
所以說,翹首松頸器,是受到「仙鶴飲水」的啟發的產物,用器具重現了「仙鶴飲水」的動作。堅持長期使用器具,對於預防和輔助治療頸椎病,無疑是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