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按摩手法視頻

頸椎病按摩手法視頻

發布時間:2020-03-30 20:54:14

1、頸椎病能通過按摩治好嗎?

由於推拿痛苦小,簡便易行,療效有時立竿見影,深受頸椎病患者的歡迎。但是按摩也僅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不能完全依靠通過推拿按摩治好頸椎病!怎麼有效治療頸椎病? 推拿治療頸椎病的作用和目的 ①疏筋通絡,緩解疼痛和麻木。 ②加寬椎間隙,擴大椎間孔.整復椎體和小關節滑脫,解除神經壓迫。 ③緩解肌肉緊張和痙攣,有利於頸椎活動。 ④松解神經根和軟組織粘連,緩解症狀。 盡管推拿在緩解頸推病症狀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由於頸椎病發病原因復雜.病理改變多種多樣,頸部又有十分復雜的結構如脊髓、神經根、推動脈等。推拿醫生對頸椎病病人不僅要有熟練的推拿手法,還要對頸椎疾病有一定認識。 強力的粗暴的推拿手法完全有害。頸推病病人大多年齡偏大,往往伴有動脈硬化,骨質增生韌帶彈性下降甚至鈣化、骨化,故強力的頸部被動活動可能會造成韌帶、肌肉、骨質的損傷,加重疼痛,也可能因椎動脈的突然阻斷使腦部缺血產生眩暈甚至昏厥。尤其對脊髓型頸椎病病人.由於椎管容量本身小,已受到不同程度壓迫,受到突然沖擊可能會產生癱瘓。所以推拿宜採用輕柔和緩的放鬆手法,來達到對頸椎病的疏筋通絡、止痛止麻、解痙和最後緩解症狀的目的。對於不適合使用推拿治療的頸椎病患者,應及時選擇其它療法來治療。

2、自我按摩頸椎

3、頸椎病有什麼可以按摩的方法嗎?

4、頸椎病各型的手法治療怎樣進行?

對於頸椎病的按摩手法,有一些通用的手法,如揉按頸肌,提拿斜方肌,沿棘突和椎板方向的分筋和理筋手法,點按風池和肩井等穴位。但由於頸椎的分型不同,各型頸椎病的手法亦有不同。

(1)神經根型。應主要以上肢手法為主,根據神經孔狹窄的位置,沿上肢的三陽經或三陰經循經推按;牽抖上肢;點按臂月需,手三里,小海,外關,陽溪等穴位;彈拔、牽抖指間關節;彈響各指末端。

(2)椎動脈型。應主要在椎板和橫突孔周圍施以手法,沿椎板與關節突之間的間隙行拔筋、分筋手法;從頸6 橫突開始深按,沿椎動脈走行方向向頭部方向推分,刺激椎動脈起始部位,增加椎動脈血流量。上述手法效果不佳時,可以施以扳法治療。

(3)交感型。主要手法在頭部和頸前部。伴有頭暈、耳鳴、失眠、煩躁等症狀者,主要在頭部施以手法,開天門,推坎宮,揉印堂,分推高骨,點按風池、頭維、安眠、神門、內關等穴位;同時沿胸鎖乳突肌前緣按揉,通過刺激頸部交感神經節和小關節囊的深部感受器,達到調節自主神經的功能。

(4)脊髓型。主要以下肢手法為主,以強筋健骨,滋肝益腎為法,主要點按和推擦昆侖、絕骨、承山、陽陵泉、腎俞、膈俞,至這些穴位感到發熱為度。

5、(比較急額~~!)我想知道一些比較簡單的「推拿頸椎病的按摩」手法

我聽我爺爺說是在中央電視台上看到的:坐在椅子上,頭低下,接觸大腿,頭再側左側右〔向左向右轉頭,腿跟著動的〕,動作的快慢由你自己的情況定的 很有科學性的呀!!

6、頸椎按摩的按摩手法

手法:用指、掌、肘部等著力,在一定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運動,稱為推法。操作時指、掌、肘等要緊貼體表,緩慢運動,力量均勻、滲透。
作用:具有消積導滯、解痙鎮痛、消瘀散結、通經理筋的功能,可提高肌肉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 手法: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作相對用力,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進行一緊一松的捏提,稱為拿法。力量應由輕而重,連續而有節奏,緩和而連貫,接觸點在指腹而不應在指尖,腕部放鬆。
作用:拿法刺激較強,常配合其他手法用於頸項、肩部和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風散寒、舒筋通絡、緩解痙攣、消除肌肉酸脹和精神疲勞的作用,在頸椎按摩中應用較多。 手法: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用力擠壓肌膚,稱捏法,用力要求均勻而有節律。
作用: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調理脾胃的功能,常用於頭面、腰背、胸脅及四肢部位。 手法:用指、掌、肘等按壓體表,稱按法。力量應由輕而重,穩而持續,垂直向下,不可使用暴力。著力點應固定不移。
作用:按法是一種較強刺激的手法,有鎮靜止痛、開通閉塞、放鬆肌肉的作用。指按法適用於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常用於腰背及下肢部;肘按法壓力最大,多用於腰背、臀部和大腿部。 手法:用指端、屈曲之指間關節或肘尖,集中力點,作用於施術部位或穴位上,稱點法。操作時要求部位準確,力量深透。
作用:具有開通閉塞、活血止痛、解除痙攣、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適用於全身各部位及穴位。 手法:以手掌或大魚際、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進行直線往返摩擦,稱擦法。運動的幅度較大,緊貼皮膚,力量應較小,運動均勻,頻率每分鍾100次左右。
作用:本法可提高局部溫度,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環,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 手法:以指、掌等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作旋轉運動,稱摩法。肘關節應自然屈曲,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動作緩和,保持一定節律。
作用:本法刺激輕柔和緩,配以潤滑性質的按摩劑,可很好地改善頸椎病患者皮膚狀況。 手法:以拇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為著力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屈伸活動,稱一指禪推法。肩、肘、腕、指各關節必須自然放鬆,拇指要吸定在皮膚上,不能摩擦及跳躍。力量均勻深透,保持一定的壓力、頻率及擺動幅度,頻率每分鍾120~160次。總的來說本法的操作要領在於一個「松」字,只有將肩、肘、腕、掌各部位都放鬆才能使功力集中於拇指,做到「蓄力於掌,發力於指,著力於羅紋」,使手法動作靈活,力量沉著,刺激柔和有力,剛柔相濟才稱得上一指禪功。
作用:本法具有調和營衛、行氣活血、健脾和胃、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 手法:以前臂和腕部的自然擺動,通過手指、魚際、掌等部位對一定部位或穴位旋轉施壓,稱揉法。
作用:本法輕柔緩和,刺激量小,適用於全身各部位,具有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消積導滯、緩解肌痙攣、軟化瘢痕的作用。 手法:由腕關節的屈伸運動和前臂的旋轉運動帶動空拳滾動,在頸椎按摩中,分為側掌磙法、握拳磙法兩種。
側掌磙法:肩、肘、腕關節自然放鬆,以小指掌指關節背側為著力點,吸定於治療部位,不應拖動和跳躍,保持一定的壓力、頻率和擺動幅度。
握拳磙法:手握空拳,用食、中、無名、小指四指的近側指間關節突出部分著力,附著於體表一定部位,腕部放鬆,通過腕關節做均勻的屈伸和前臂的前後往返擺動,使拳做小幅度的來回滾動,滾動幅度應控制在60°左右。作用:磙法壓力較大,接觸面較廣,適用於肩背、腰及四肢等肌肉豐厚部位,具有舒筋活血緩解肌肉和韌帶痙攣、增加肌筋活力、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肌肉疲勞的作用。 手法:以關節為軸心,使肢體作被動的環轉活動,稱搖法。適用於頸、肩、肘、腕、掌指關節或指間關節、髖、膝、踝等關節,動作要緩和,用力沉穩,搖動方向及幅度須在生理范圍內,由小到大。
作用:本法常用於頸項、腰部及四肢關節,具有滑利關節、松解粘連、整復錯位的作用。 手法:用單手或雙手拇指羅紋面緊貼皮膚,作上下或左右往返運動,稱為抹法。動作宜輕巧,靈活。
作用:本法具有開竅鎮靜、清醒頭目、行氣散血的作用,常用於頭部、頸項部。適宜於頸椎病引起的頭痛、頭暈等症的治療。 手法:用虛掌拍打體表,稱拍法。手指自然並攏,掌指關節微屈,用力平穩而有節奏。
作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絡、解痙止痛、消除疲勞的作用,適用於肩背、腰臀及下肢部。 手法:用拳背、掌根、掌側小魚際、指尖或器具叩擊體表,稱擊法。用力快速、短暫、垂直向下,速度均勻而有節奏。
作用:本法具有調和氣血、安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拳擊法常用於腰背部;掌擊法常用於頭頂、腰臀及四肢部;側擊法常用於腰背及四肢部;指尖擊法常用於頭面、胸腹部;棒擊法常用於頭頂、腰背及四肢部。 手法:固定肢體或關節的一端、牽拉另一端的方法,稱拔伸法。用力應均勻持續,忌用暴力。可用於頭頸部、肩部、腰部、腕部及手指。
作用:本法具有整復錯位、矯正畸形、增大關節間隙、減輕壓迫刺激的作用,常用於扭錯的肌腱和移位關節的整復。

7、求關於頸椎病的按摩方法,最好是視頻!

以下方法可以幫助舒緩一下: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
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
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
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
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8、求頸椎病按摩治療手法的書或視頻

頸椎病的按摩手法:
1、患者取坐位。操作者先以拇指沿督脈自風府、啞門、大椎穴反復按揉
2、再沿兩側膀朧經按揉天柱、大杼的酸痛區及小腸經的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穴。然後用滾法放鬆頸部、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
3、拿頸項部並配合推橋弓、推肩臂部,在頸部向左右各搖轉數次,動作要輕巧。
4、配合提拿兩側肩井穴,搓患肩到前臂反復數次。

9、如何用按摩手法治療頸椎病?

按摩治療頸椎病屬於患者可以接受,具有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滑利關節、整復錯縫等作用,對神經根型的效果較為明顯,對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也有一定的療效。對脊髓型頸椎病,按摩療法應慎用。

(1)患者正坐,醫者站在背後施按揉法於風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絡,使頸肩部痙攣的肌肉得以放鬆。再用按揉法於頸肩部,以斜方肌為重點,施法3 ~ 5 分鍾後,醫者一手扶頭頂,一手施法於頸胸椎部,在施法的同時,配合頸椎屈伸被動運動3 ~ 5次。接著按揉頸及患側肩部,配合頸椎側屈被動運動3 ~ 5 次。最後醫者一手托住健側下頜,一手按揉頸肩部,配合頸椎旋轉被動運動。本法是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手法,其功能為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使局部血液循環加速,促進新陳代謝,有利於消除神經根炎症和水腫,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改善病灶部的缺氧狀態。

(2)坐位,醫者立於患者後方,施拿法於風池、風府、肩井部以舒筋通絡,進一步緩解痙攣的肌肉,能通經絡而行氣血,使頸肩部僵硬痙攣的肌肉逐漸趨於柔軟。

(3)坐位,醫者立於患者側方,一手虎口托住患者枕部,一手以肘部托住其下頜,手掌環抱其頭部向上牽引,利用患者的體重對抗,使椎間隙增寬,椎間孔擴大。

(4)坐位,醫者一手扶住頭頂,一手托住患者下頜作抱球勢,徐徐搖動頸椎,待患者肌肉放鬆後,突然作頸椎伸位斜扳法,往往可聽到彈響聲。本法功能為滑利關節,整復錯縫,扳法拉開椎間隙,突發性動作可糾正後關節錯縫,增加頸椎的活動范圍,同時能改變骨贅和神經根的相對位置,以減少刺激和壓迫,從而緩解和消除臨床症狀。

10、頸椎病的最簡單按摩治療方法

最簡單的就是自己在家寫「米字操」,勤奮點不要懶,一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與頸椎病按摩手法視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