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骨刺是什麼?怎麼引起的啊?
很多人對頸椎骨刺都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了解,因此在檢查出有骨刺時都會比較擔心,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大家要明確的是,頸椎骨刺與疼痛並不是等同的,二者之間不存在必然性,也就是並非有骨刺就會有疼痛。臨床研究表明,人的椎體易生骨刺,椎體增生通常以前緣為主,其附近沒有引起疼痛的敏感組織,也就是說,椎體前方是比較安全的地方,骨刺再「長」亦不會使人有疼痛感。椎體後緣的增生有可能會壓迫鄰近組織,但也不一定會壓迫神經,引起疼痛。
頸椎部位是骨刺的常見部位,這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頸椎骨刺,但是具體到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對此,專家指出,如果骨刺壓迫了血管,可影響血液循環,特別是壓迫供應腦部血液的血管椎動脈,可造成眩暈、走路不穩、語言不清等症狀;如果骨刺伸向椎管內壓迫了脊髓,還可導致四肢麻木等更加嚴重的後果。
趕緊到張氏骨筋丸的官網了解一下吧!
2、頸椎骨刺的原因是什麼
頸椎骨刺又名頸椎骨質增生,它是指骨關節邊緣上由於長期慢性損傷引起瘢痕組織增生,天長日久可產生鈣質沉著變成骨質而形成的。頸椎骨質增生是中老年時期骨關節的生理性退行性變化,是人體衰老的必然結果。它的形成與不同年齡、職業的人的骨關節及椎體承受的壓力和解剖生理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
病因
頸椎骨質增生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在骨質增生疾病當中佔得比重比較大。頸椎骨質增生如不及時治療,後患無窮,引起該病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頸椎退行性改變
隨著年齡的不同階段發展,頸椎及椎間盤可發生不同的改變,在頸椎體發生退行性改變的同時,椎間盤也發生相應改變。
二:勞損與不良姿勢
頭頸部長期處於單一姿勢位置,喜歡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人群容易患頸椎骨質增生;常見人群如會計、作家、軟體開發人員等需要長時間低頭工作者;學生,由於功課負擔過重、看書寫字坐姿不當、長時間地吹空調或無節制地操作電腦,少運動。如果加上長期攝取的含鈣食物又少,頸椎很容易產生骨刺增生現象。
三:頭頸部外傷
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症狀的產生。
病理
頸椎出現退行性變,椎間盤變薄,椎體間隙變窄,韌帶鬆弛,曲度改變,椎體間活動度增大,在椎體邊緣出現微小的、反復的、積累性損傷,導致微小的局部出血及滲出,出血及滲出逐步鈣化,從而在局部,也就是椎體上下緣出現骨的增生性反應。頸椎骨質增生主要與年齡、勞損、外傷、姿勢不正確等有直接的關系。頸椎骨質增生多發生在第4-6節,以第5節的發病率最高,達83%。各部位增生率以鉤突、椎體上下緣和關節突為最多。患者常常感到頸椎局部疼痛,脖子僵硬,活動受限及上肢沉重、無力、手指麻木及頭暈惡心,視物模糊、失眠健忘、胸悶、精神煩躁等症狀。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中老年都會出現,猶如人老了眼睛會"老花"一樣,不能一概認為是一種疾患;其次,就大多數人而言,有頸椎骨質增生不等於有病,沒有症狀就不需要進行治療;頸椎骨質增生產生壓迫症狀輕的可以進行適當休息、理療、封閉及服葯來緩解。頸椎骨質增生產壓迫症狀嚴重的病人,則需要通過醫生的認真診斷。
3、頸椎骨質增生是怎麼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頸椎骨質增生即俗稱為骨刺,又稱骨贅。它是指骨關節邊緣上由於長期慢性損傷引起瘢痕組織增生,天長日久可產生鈣質沉著變成骨質而形成的。
頸椎骨質增生的原因:
1.頸椎退行性改變:隨著年齡的不同階段發展,頸椎及椎間盤可發生不同的改變,在頸椎體發生退行性改變同時,椎間盤也發生相應改變。
2.勞損與不良姿勢:頭頸部長期處於單一姿勢位置,喜歡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人群容易患頸椎骨質增生;常見人群如會計、作家、軟體開發人員等需 要長時間低頭工作者、學生,由於功課負擔過重、看書寫字坐姿不當、長時間地 吹空調或無節制地操作電腦,少運動,如果加上長期攝取的含鈣食物又少,頸椎很容易產生骨刺增生現象。
3.頭頸部外傷: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椎管內軟組頸椎骨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症狀的產生。
4.風寒濕因素:外界環境的風寒濕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迴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而產生無菌性炎症。因此,風寒濕因素不僅是誘因,也可作為病因引起病變產生症狀。
5.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頸椎退變等是一些頸椎病發病基礎。
4、頸椎骨質增生突出起因
免疫力的降低和缺鈣是主要原因。
5、骨刺形成應該如何預防?
1.避免長時間久站或久坐 :久站或久坐會使承重關節長期承受過重的壓力,增加骨刺形成的機會。 尤其是,如果姿勢不良時,受力不正常,骨刺更容易產生。
2.避免長時間低頭、仰頭、或者歪著頭 :這些情形會使頸椎長時承受不正常的壓力,容易引發頸椎骨刺的形成,可能造成頸部神經、血管的壓迫症狀。 3.避免經常彎腰取物 :經常彎腰取物,尤其是下腰抬提重物,會增加腰椎骨刺形成的機會。應養成曲膝蹲下取物的習慣,而不要直接下腰取物,以避免腰椎經常承受過重的壓力。 4.維持理想體重 :體重過重會使腰椎及下肢關節(尤其是膝關節)長期承受過大的壓力,進而造成關節退化及骨刺形成。 5.經常運動 :經常運動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及骨質的強度,幫忙分攤關節面的負擔,因而減少骨刺形成的機會。
6、骨刺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骨刺形成的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脊椎構造也會跟著退化,當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因長期承受壓力、拉力、損傷,造成脊椎與脊椎間的軟骨漸漸失去水分與彈性。
致使骨骼出現退化性改變,這種骨骼退化性改變就會導致骨質增生,而形成骨疣。另外,反復活動或不適當的運動,也常會使關節部位的骨骼及軟組織過度磨損,而長出骨刺。
骨刺誘發因素:
1、增齡
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
張乃錚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41~50歲、51~60歲、大於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 .1%、5 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2、性別
從資料分析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6)頸椎骨刺形成擴展資料
骨刺臨床表現:起病緩慢,無全身症狀,多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常為多關節發病,也有單關節發病者。受累關節可有持續性隱痛,活動增加時加重,休息後好轉。疼痛常不嚴重,氣壓降低時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
有時可有急性疼痛發作,同時有關節僵硬感,偶爾可發現關節內有磨擦音。久坐後關節僵硬加重,稍活動後好轉,有人稱之為「休息痛」。後期關節腫脹、增大及運動受限,很少完全強直,一般表現為骨阻滯征。
7、頸椎骨刺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頸椎骨質增生即俗稱為骨刺,又稱骨贅。它是指骨關節邊緣上由於長期慢性損傷引起瘢痕組織增生,天長日久可產生鈣質沉著變成骨質而形成的。頸椎骨質增生是中老年時期骨關節的生理性退行性變化,也是人體衰老的必然結果。研究表示,它的形成與不同年齡和職業人的骨關節及椎體承受的壓力和解剖生理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頸椎骨刺是由於年齡增長、長期勞累等原因而導致的骨關節退行性改變、韌帶鬆弛、肌肉力量下降、關節的周圍形成骨刺的臨床症狀。另外骨質增生也可以是因關節創傷、發育畸形等導致關節面不平、受力不均的症狀。
8、頸椎骨刺的原因是什麼?
骨質增生是人體退行性變引起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與鈣的流失有關。骨質增生後會刺激周圍的組織出現炎症,多見於關節部位。增生的骨質是不能退去的,只能解除骨質增生引起的症狀和減緩骨質增生的繼續出現。
平時要注意減少關節的活動,膝關節增生時要注意減少蹲起的動作,注意保暖,避免受涼,晚上可以做關節的熱敷或烤電治療,疼痛厲害時可外敷頸椎gu方世醫貼,適當的補鈣可減緩骨質增生的出現。出現骨質增生後一般先做保守治療,如出現活動受限嚴重時可做手術治療。
9、頸椎骨刺的病因病理
頸椎骨質增生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在骨質增生疾病當中佔得比重比較大。頸椎骨質增生如不及時治療,後患無窮,引起該病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頸椎退行性改變
隨著年齡的不同階段發展,頸椎及椎間盤可發生不同的改變,在頸椎體發生退行性改變的同時,椎間盤也發生相應改變。
二:勞損與不良姿勢
頭頸部長期處於單一姿勢位置,喜歡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人群容易患頸椎骨質增生;常見人群如會計、作家、軟體開發人員等需要長時間低頭工作者;學生,由於功課負擔過重、看書寫字坐姿不當、長時間地吹空調或無節制地操作電腦,少運動。如果加上長期攝取的含鈣食物又少,頸椎很容易產生骨刺增生現象。
三:頭頸部外傷
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症狀的產生。 1、 常見於中年以上患者。
2、 頸椎骨質增生頸、肩部症狀:頸、肩疼痛;頸部活動動能障礙,尤其是後伸及旋轉功能受限等。
3、 頸椎骨質增生四肢症狀:臂部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且其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四肢麻木、酸脹、燒灼、疼痛、行走時有「踩棉花感覺」,身體重心不穩定,易摔倒;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膝反射減弱,出現病理反射。
4、 頸椎骨質增生頭部症狀:眩暈、偏頭痛、視力障礙、發音障礙、耳鳴、耳聾、眼裂一側大一側小、瞳孔不等大,有時視物不清。半邊顏面部乾燥,出汗少等。
5、 其它頸椎骨質增生症狀:咽喉不適、異物感、吞咽困難等症。 頸椎骨質增生症,輕則可見頸項不適,酸楚疼痛;重則可合並脊髓、椎動脈、神經根等受累而成為各種類型的頸椎病,出現相應的以下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症狀:頸後與肩背部疼痛,有針刺樣或觸電樣的麻木感;頸部活動受限,握力減弱,手指活動不靈,精細動作困難等。手握不住東西。
(2)脊髓型症狀:此型最易導致癱瘓,多表現為步態不穩,行走笨重,感覺腳底好似踩在棉花上,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手無力,或持物易失落等。
(3)交感神經型症狀:視力模糊,眼瞼無力,眼窩腫痛,流淚;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前區痛和血壓高,肢體發涼,體溫下降。遇冷肢體有針刺感,繼而出現紅腫或疼痛加重;頭、面、頸部也可發麻或疼,耳鳴、耳聾、舌麻木等。
(4)椎動脈型症狀:頭痛、頭暈、腦缺血;頭轉向某一方位時,即感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突然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無力或突然摔倒等。 臨床實踐也證明,人體有了骨刺,並不都會出現臨床症狀。骨刺在多數情況下並不一定意味著是病,而是一種生理的組織反應。僅有骨刺而無臨床症狀,就不必刻意進行治療。只有確認骨刺是造成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時,才需針對治療。如果是骨質增生增生的骨質壓迫脊髓,可以手術取出增生的骨質。
10、頸椎骨刺的原因
頸椎骨質增生的原因:
1、勞損:頸部肌肉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的情況下極易勞損,如長期坐辦公室,在電腦前日復一日低頭伏案工作等,如晨沒有頸部鍛煉,肯定會得頸椎病。
2、不良姿勢:如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在車上睡覺,睡著時肌肉保護作用差,剎車時極易出現頸部損傷。
3、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為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這些部位的炎症會刺激頸部軟組織或通過豐富的淋巴系統引起頸枕部軟組織病變。有人認為,慢性咽喉部感染是頸椎病重要發病因素,這可能與軟組織慢性勞損炎症相互影響而加重病情的原因。
4、頭頸部外傷:50%髓型頸椎病與頸部外傷有關。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症狀的產生。
5、風寒濕因素:外界環境的風寒濕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迴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而產生無菌性炎症。因此,風寒濕因素不僅是誘因,也可作為病因引起病變產生症狀。
6、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頸椎退變等是一些頸椎病發病基礎。國外統計40-50歲有退變者佔25%,55歲以上有退變者佔85.5%。頸椎中央椎管、神經根管狹小者頸椎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
頸椎骨質增生的治療方法:
1、止疼西葯:內服止疼西葯,對於治療起到緩解治療的效果,適合在急性發作期使用,但是不要長期使用,會對肝腎造成損傷。
2、牽引治療: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善。
3、中醫中葯:中醫中葯《骨質骨fang世醫帖》是從病因入手,雖然起效慢但是標本兼治,是治療的好方法。
4、針灸治療:針灸可痛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
5、礦泉水治療:礦泉水中的化學成分及各種微量元素可加速血液循環,有利於增加受損組織修復,礦泉水的溫熱作用,可止疼、消炎、改善由於椎動脈引起的腦供血不足症狀。
6、手術治療:當頸椎骨質增生症狀嚴重,且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醫生會建議採用手術治療。
頸椎骨質增生的注意事項:
1、睡覺時不可俯著睡,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平。在生活中也要避免抬重物等。特別是在工作的時候改正不良姿勢,要改善坐姿。
2、平時要加強鍛煉身體,提高免疫力。同時還要注意外傷,比如坐車打瞌睡,遇到急剎車,頭部突然後仰,可造成頸椎揮鞭性損傷等。
3、天氣寒冷時要注意頸腰部保暖,減少縮頸、聳肩、彎腰等不良姿勢,尤其睡眠時頸肩部要保暖,以避免因冷刺激而發生落枕,誘發頸椎病和肩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