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發布時間:2020-04-26 14:40:13

1、人體的穴位

解溪穴,位於小腿與足背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或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足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為人體足陽明胃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定位】 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主治】 ①下肢痿痹、踝關節病、垂足等下肢、踝關節疾患。 ②頭痛,眩暈。 ③癲狂。 ④腹脹,便秘。 昆侖穴在外踝後方,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①後頭痛,項強,腰骶疼痛,足踝腫痛。 ②癲癇。 ③滯產。(昆侖穴圖)懸鍾穴,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部;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版皮神經。深層有腓深神經的分支。【主治】 ①頸項強痛,胸脅脹痛,下肢痿痹。 ②痴呆,中風。 陽陵泉,採用仰卧位或側卧位取穴,陽陵泉穴位於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仰卧時對下肢微屈,在腓骨小頭前下凹陷中取之。主治疾病:
陽陵泉穴的主治疾病為:腰痛、權膝蓋疼痛、腳麻痹、消化不良、關節筋遲緩或痙攣腫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勞、胃潰瘍、坐骨神經痛、膽囊炎、高血壓、遺尿等。

2、趾短伸肌很痛

種一般在鍛煉後24小時後出現的肌肉酸痛在運動醫學上稱為"延遲性肌肉酸痛症"。鍛煉後24-72小時酸痛達到頂點,5-7天後的疼痛基本消失。除酸痛外,還有肌肉僵硬,輕者僅有壓疼,重者肌肉腫脹,妨礙活動。任何骨骼肌在激烈運動後均可發生延遲性肌肉酸痛,尤其長距離跑後更易出現。長跑者可出現髖部、大腿部和小腿部前側伸肌和後側屈肌的疼痛,在肌肉遠端和肌腱連接處症狀更顯。在炎熱夏天進行極量運動後,除肌肉疼痛外,還可出現脫水、低鈣、低蛋白等症狀。 這種肌肉酸痛的確切原因還未完全清楚。
多數人認為,肌肉的過度使用可造成肌肉酸痛症,
其原因為:
1、肌肉的張力和彈性的急劇增加,可引起肌肉結構成分的物理性損傷。
2、新陳代謝的增加,代謝廢物對組織的毒性增加。
3、肌肉的神經調節發生改變,使肌肉發生痙攣而致疼。
應怎樣防止?
1、鍛煉安排要合理。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後,原先出現的肌肉酸痛症的運動量,就較少出現症狀了。並且表現有特異性。例如下坡運動鍛煉一段時間後能減輕下坡鍛煉帶來的肌肉酸痛症。
2、局部溫熱和塗擦葯物。鍛煉後用溫熱水泡洗可減輕肌肉酸痛。局部塗擦油劑、糊劑或按摩擦劑也可減輕疼痛。
3、牽伸肌肉的運動可減輕酸疼。牽伸肌肉可加速肌肉的放鬆和拮抗肌的緩解,有助於緊張肌肉的恢復。這種肌肉牽伸練習也為預防鍛煉時的拉傷打下基礎
4、做好鍛煉時的准備活動和整理活動。准備活動做得充分和整理運動做得合理有助於防止或減輕肌肉酸痛

3、腱鞘康復組合貼是真的嗎?

.局部症狀 檢查時可摸到一外形光滑、邊界清楚的圓形包塊,表麵皮膚可推動,無粘連。囊腫多數張力較大,腫塊堅韌,少數柔軟,但都有囊性感。囊腫的根基固定,幾乎沒有活動。B超檢查可幫助確定腫塊的性質。可選用傳統骨碎寧。效果不錯
(1)手腕部腱鞘囊腫:多發生於腕背側,少數在掌側。最好發的部位是指總伸肌腱橈側的腕關節背側關節囊處,其次是橈側腕屈肌腱和拇長展肌腱之間。在腕關節掌側的腱鞘囊腫,有時需與橈動脈瘤相鑒別,在切除該處囊腫時要保護好橈動脈、頭靜脈和橈神經淺支。腕管內的屈指肌腱鞘亦可發生囊腫,壓迫正中神經,誘發腕管綜合征。少數腱鞘囊腫可發生在掌指關節以遠的手指屈肌腱鞘上,米粒大小,硬如軟骨。
(2)足踝部腱鞘囊腫:足踝部共有8個腱鞘:前方3個(脛前肌腱、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內側3個(脛後肌腱、拇長屈肌腱和趾長屈肌腱)、外側1個(腓骨長、短肌腱)、後側1個(跟腱)。以足背腱鞘囊腫較多見,多起源於足背動脈外側的趾長伸肌腱腱鞘。跗管內的腱鞘囊腫可壓迫脛神經,是跗管綜合征的原因之一。

4、大拇指長伸肌腱與短伸肌腱和長展肌健的區別和各自的作用

大拇指長伸肌腱與短肌腱和長展肌腱的區別和各自的做用

5、請問胃經都有哪幾個位置?具體位置怎麼找?我只知道足三里。謝謝!

16.膺窗:
[定位] 第三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第三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咳嗽,氣喘,胸脅脹痛,乳癰.
[操作] 平刺或斜刺0.5~0.8寸.
17.乳中:
[定位] 乳頭中央.
[說明] 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志.
18.乳根:
[定位] 在第五肋間隙,乳頭直下.
[解剖] 在第五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干.
[主治] 咳嗽,氣喘,呃逆,胸痛,乳癰,乳汁少.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不容:
[定位] 臍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 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布,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胃痛,吐血,食慾不振,腹脹.
[操作] 直刺0.5~0.8寸.
20.承滿:
[定位] 臍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 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布,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胃痛,吐血,食慾不振,腹脹.
[操作] 直刺0.8~1寸.
21.梁門:
[定位] 臍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 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八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部)
[主治] 胃痛,吐血,食慾不振,腹脹,泄瀉.
[操作] 直刺0.8~1.2寸.
22.關門:
[定位] 臍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腹脹,腹痛,腸鳴泄瀉,水腫.
[操作] 直刺0.8~1.2寸.
23.太乙:
[定位] 臍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 (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胃痛,心煩,癲狂.
[操作] 直刺0.8~1.2寸.
24.滑肉門:
[定位] 臍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分支. (內部為小腸)
[主治] 胃痛,嘔吐,癲狂.
[操作] 直刺0.8~1.2寸.
25.天樞:
[定位] 臍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 (內部為小腸)
[主治] 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月經不調,症瘕.
[操作] 直刺1~1.5寸.
[說明] 1.大腸的募穴;2.《千金》孕婦不可灸.
26.外陵:
[定位] 臍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 (內部為小腸)
[主治] 腹痛,疝氣,痛經.
[操作] 直刺1~1.5寸.
27.大巨:
[定位] 臍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分支. (內部為小腸)
[主治]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泄.
[操作] 直刺1~1.5寸.
28.水道:
[定位] 臍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二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分支. (內部為小腸)
[主治]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不孕,疝氣.
[操作] 直刺1~1.5寸.
29.歸來:
[定位] 臍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在腹直肌外緣,有腹內斜肌,腹橫肌腱膜,外側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 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陰挺.
[操作] 直刺1~1.5寸
30.氣沖:
[定位] 臍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主治] 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
[操作] 直刺1~1.5寸.
[說明] 沖脈所起.
31.髀關:
[定位] 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平臀溝處.
[解剖] 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操作] 直刺1~2寸.
32.伏兔:
[定位] 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
[解剖] 在股直肌在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氣,腳氣.
[操作] 直刺1~2寸.
33.陰市:
[定位] 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氣,腹脹腹痛
[操作] 直刺1~1.5寸.
34.梁丘:
[定位] 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血尿.
[操作] 直刺1~1.2寸.
[說明] 足陽明經郄穴.
35.犢鼻:
[定位] 髕骨下緣,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解剖] 髕韌帶外緣,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主治] 膝痛,下股麻痹,屈伸不利,腳氣.
[操作] 向後內斜刺0.5~1寸.
36.足三里:
[定位] 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解剖]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布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羸瘦.
[操作] 直刺1~2寸.
[說明] (1)足陽明經所入 為「合」.(2)本穴有強狀作用,保健要穴.
37.上巨虛:
[定位] 足三里下3寸.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腸鳴,腹痛,泄瀉,便秘,腸癰,下肢痿痹,腳氣.
[操作] 直刺1~2寸.
[說明] 大腸經下合穴.
38.條口:
[定位] 上巨虛下2寸.
[解剖] 同上巨虛穴.
[主治] 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轉筋,跗腫,肩臂痛.
[操作] 直刺1~1.5寸.
39.下巨虛:
[定位] 上巨虛下3寸.
[解剖] 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拇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小腹痛,泄瀉,痢疾,乳癰,下肢痿痹,腰脊痛引睾丸.
[操作] 直刺1~1.5寸.
[說明] 小腸經下合穴.
40.豐隆:
[定位] 外踝高點上8寸,條口穴外1寸.
[解剖] 在趾長伸肌腱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主治] 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狂癇,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說明] 足陽明經絡穴.
41.解溪:
[定位] 在足背踝關節橫紋在中央,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 在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1寸.
[說明] 足陽明經所行為「經」.
42.沖陽:
[定位] 在解溪穴下方,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當二、三跖骨與楔狀骨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趾長伸肌腱外側,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當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第二支本干處,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面腫,齒痛,癲狂癇,胃痛,足痿無力.
[操作] 避開動脈,直刺0.3 ~0.5寸.
[說明] 足陽明經所過為「原」.
43.陷谷:
[定位] 足背第二、三跖趾關節後凹陷中.
[解剖] 在第二跖骨間隙間,有骨間肌,有足背靜脈網,深層有第二跖背脈,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主治] 面浮身腫,目赤腫痛,腸鳴腹痛,熱病,足背腫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1寸.
[說明] 足陽明經所注為「輸」.
44.內庭:
[定位] 足背第二、三趾間縫紋端.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主治] 齒痛,咽喉腫痛,鼻衄,胃痛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說明] 足陽明經所溜為「滎」.
45.厲兌:
[定位] 第二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主治] 鼽衄,齒痛,咽喉腫痛,腹脹,熱病,多夢,癲狂.
[操作] 淺刺0.1寸.
[說明] 足陽明經所出為「井」.

6、刮痧如何治療足跟痛?

足跟痛臨床表現為早晨起床後站立時疼痛較重,行走片刻後疼痛減輕,但行走過久後疼痛加重。局部檢查無紅腫,在跟骨跖面的跟骨結節壓痛或可觸及骨性隆起。X線攝片示足跟底部有骨質增生。一、治療(一)症狀本病多見於中老年,輕者走路、久站才出現疼痛,重者足跟腫脹,不能站立或行走,常伴有腰膝酸軟,神疲倦怠,肢冷等症狀。(二)治法(1)選穴 昆侖、解溪、申脈、照海、太溪、阿是穴。(2)定位昆侖: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解溪: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申脈: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照海:內髁尖正下方凹陷處。太溪: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3)刮拭順序 先刮足內側的照海,再刮昆侖、解溪、太溪、申脈,最後刮阿是穴。(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足部內側的照海穴,宜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來回刮動,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然後繼續刮拭足部昆侖、解溪、太溪、申脈穴,自上而下來回刮動,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最後刮拭足部阿是穴,出痧為度。

7、腿部的穴位有幾個?在哪裡?

1.膝眼穴
〖標準定位〗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髕韌帶與髕內側支持帶之間、膝關節囊。分布有隱神經的髕下支。
〖功用〗活血通絡,疏利關節。
〖主治疾病〗各種原因引起的膝關節病,髕骨軟化症等。
〖刺灸法〗屈膝,從前外向後內或從前內向後外斜刺0.5-1寸,可灸。
2.梁丘穴 Liáng Qīu(ST34)
〖取穴方法〗 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疾病〗 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尿血。
〖人體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 1~1.2寸。
〖附註〗 足陽明經郄穴。
梁丘穴足陽明郄穴。
〖別名〗鶴頂穴,跨骨穴。
〖穴義〗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泄。3.復溜穴Fù liū(KI7)
〖取穴方法〗位於人體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在比目魚肌下端移行於跟腱處之內側;前方有脛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主治疾病〗泄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足痿,盜汗,脈微細時無,身熱無汗,腰脊強痛。
〖人體穴位配伍〗 配後溪穴、陰郄穴治盜汗不止;配中極穴、陰谷穴治癃閉。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附註〗腎經經穴。
〖別名〗伏白穴,昌陽穴。
〖穴義〗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再次吸熱蒸發上行。4.陰谷穴Yīn gǔ(KI10)
〖取穴方法〗位於腘窩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
〖解剖〗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間;有膝上內側動、靜脈;布有股內側皮神經。
〖主治疾病〗陽痿,疝痛,月經不調,崩漏,小便難,陰中痛,癲狂,膝股內側痛。
〖人體穴位配伍〗 配照海穴、中極穴治癃閉;配大赫穴、曲骨穴、命門穴治寒疝、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崩漏。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註〗腎經合穴。
陰谷穴合穴,屬水。
〖穴義〗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匯合並形成大范圍的水濕雲氣常5.血海穴 Xuè hǎi(SP10)
〖取穴方法〗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簡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於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
〖解剖〗 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
〖主治疾病〗 月經不調,崩漏,經閉,癮疹,濕疹,丹毒。
〖人體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穴治月經不調;配曲池穴治癮疹。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別名〗百蟲窩穴,血郄穴。
〖穴義〗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6.承山穴 Chéng shān(BL57)
〖取穴方法〗 人體承山穴位於小腿後面正中,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解剖〗 在腓腸肌兩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股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
〖主治疾病〗 痔疾,腳氣,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人體穴位配伍〗 配大腸俞穴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1~2寸。
〖別名〗魚腹穴,肉柱穴,傷山穴,魚腸穴,腸山穴,魚腹山穴,玉柱穴,魚腰穴。
〖穴義〗隨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7.解溪穴 Jiě Xī(ST41)
〖取穴方法〗 位於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 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疾病〗 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
〖人體穴位配伍〗 配陽陵泉穴、懸鍾穴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註〗 足陽明經所行為「經」。
解溪穴經穴,屬火。
〖別名〗草鞋帶穴,鞋帶穴。
〖穴義〗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流四方。8.委中穴 Wěi zhōng(BL40)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解剖〗 在腘窩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靜脈,深層內側為腘靜脈,最深層為腘動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脛神經處。
〖主治疾病〗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人體穴位配伍〗 配大腸俞穴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1~1.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腘靜脈出血。
〖附註〗 足太陽經所入為「合」。
委中穴合穴,屬土。
〖別名〗腘中穴,郄中穴,血郄穴。
〖穴義〗膀胱經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
9.足三里穴 Zú sān lǐ(ST36)
〖取穴方法〗 位於人體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布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疾病〗 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贏瘦。
〖人體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內關穴治嘔吐;配氣海穴治腹脹;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配陽陵泉穴、懸鍾穴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養志保健。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註〗 (l)足陽明經所人為「合」。 (2)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3)參考資料:a.據報道,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痙攣。 b.據報道,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據報道:針刺人及家兔的該穴,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在針後12小時增加最顯。 d.據報道:針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升,增強其免疫能力。
〖別名〗三里穴,下陵穴,胃管穴,鬼邪穴,下三里穴。
〖穴義〗胃經氣血在此形成較大的氣血常
10.陽陵泉穴 Yáng líng quán(GB34)
〖取穴方法〗位於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
〖主治疾病〗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人體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配日月穴、期門穴、膽俞穴、至陽穴治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脅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陽陵泉穴合穴,屬土,筋會。
〖別名〗筋會穴,陽陵穴。
〖穴義〗膽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11.陰陵泉穴 Yīn líng quán(SP9)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踝後下方凹陷處。
〖解剖〗 在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後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本干,最深層有脛神經。
〖主治疾病〗 腹脹,腹痛,泄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人體穴位配伍〗 配肝俞穴、至陽穴治黃疸;陰陵泉透陽陵泉穴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 1~2寸。
〖附註〗 足太陰經所人為「合」。
〖別名〗陰陵穴。
〖穴義〗脾經氣血在此會合。
12.三陰交穴 Sān yīn jiāo(SP6)
〖取穴方法〗 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解剖〗 在脛骨後緣和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屈趾長肌;有大隱靜脈,脛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
〖主治疾病〗 腸鳴腹脹,泄瀉,月經不調,帶下,陰挺,不孕,滯產,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失眠,下肢痿痹,腳氣。
〖人體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腸鳴泄瀉;配中極穴治月經不調;配子宮穴治療陰挺;配大敦穴治疝氣;配內關穴、神門穴治失眠。
〖刺灸法〗 直刺 1~1.5寸。
〖附註〗 (1)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交會穴。(2)孕婦禁針。
三陰交穴足少陰厥陰太陰之會,足太陰絡。
〖別名〗承命穴,太陰穴,下三里穴。
〖穴義〗足三陰經氣血在此交會。
13.百里穴 取穴方法:
百里穴位於腿的後側,從彎曲膝蓋時的皺紋5厘米左右下中央稱為「百里穴」。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指壓此穴可以治療風濕疼痛,對於懶散性格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詳情見於相關網頁:治療懶散、治療風濕疼痛。

 補充內容:
內踝尖穴
【標準定位】內踝尖位於足內側面,內踝的凸起處。
【取穴】患者正坐位或側卧位取穴。
【功用】舒筋活絡。
【主治病症】牙痛,腓腸肌痙攣。
【刺灸法】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外踝尖穴
【標準定位】外踝尖位於足外側面,外踝的凸起處。
【取穴】患者正坐位或側卧位取穴。
【功用】舒筋活絡。
【主治病症】牙痛,腓腸肌痙攣。
【刺灸法】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太淵穴(手太陽之腧、肺之原穴)
定位:仰掌,腕橫紋之橈側凹陷處。
主治病症:支氣管炎、百日咳、流感、哮喘、肺結核、多種原因所致的胸痛。橈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備考:八會穴之一,脈會太淵。別名太泉、大泉、鬼心。太,大也;淵,深也。位於寸口為諸脈之匯,通達諸經。《針灸甲乙經》:「咳逆煩悶不得卧,胸中滿,喘不得息,背痛,太淵主之。」

與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