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肱二頭肌腱膜臨床意義

肱二頭肌腱膜臨床意義

發布時間:2021-07-06 01:25:44

1、肱二頭肌在哪兒,肱二頭肌的起止點及功能

肱二頭肌(Musculus biceps brachii)位於上臂前側,肱二頭肌是上臂屈肌肌群,止點止於撓骨粗隆和前臂筋膜,撓骨粗隆位於肘關節外側,起點長頭和短頭分別起於肩胛骨盂上結節和肩胛骨喙突,主要作用是屈前臂,肱二頭肌收縮使前臂屈曲。

肱二頭肌腱膜是覆蓋在前臂屈肌表面的薄筋膜,並與前臂筋膜融合,在前臂屈曲、旋後時具有穩定尺骨、支持前臂屈肌的作用。

(1)肱二頭肌腱膜臨床意義擴展資料

二頭肌訓練:

1、站立杠鈴彎舉

反握杠鈴,兩手距離與肩膀同寬,膝蓋略微彎曲。保持身體不動,用力彎舉杠鈴至胸前,然後緩慢放下,注意不要接觸到大腿。

2、曲桿杠鈴彎舉

通過斜面的皮墊固定住手臂和上身,雙手反握曲桿杠鈴,用力拉起,達到最高,然後緩慢回原位,注意手臂要略彎曲。

3、面對牆站立,兩臂前平舉

以指尖將觸而未觸牆為度。全身挺直,上身前傾,兩手掌扶牆,指尖朝上。屈肘,上臂與前臂成90度角,上身用力靠近牆,兩臂保持屈肘姿勢撐住上身,不使身體靠牆,胸大肌極度綳緊,保持此靜止姿勢8~10秒或稍長時間,然後放鬆。

2、肱二頭肌在哪

所謂的肱二頭肌就是指長頭起於肩胛骨盂上粗隆,短頭起於肩胛骨喙突.長,短二頭於肱骨中部匯合為肌腹

肱二頭肌,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於橈骨粗隆和前臂筋
腱膜.近固定時.肱二頭肌使前臂在肘關節處屈和旋外.使上臂在肩關節處屈.遠固定時,肱二頭肌使上臂向前臂靠攏.肌電觀察表明,當前臂旋外使掌心向前並屈肘時,肱二頭肌才有明顯的肌電活動.而當前臂旋內即使掌心側向身體或身後屈肘時,肱二頭肌的電位活動很小或不出現電位活動.這也是肱二頭肌練習基本上皆使掌心向前握持器械的主要原理之一,位於上臂前群肌淺層。作用:屈肩、屈肘及使前臂旋後。
訓練方法:
斜板彎舉
確保在每次肱二頭肌訓練中都包括斜板彎舉,這個動作能提供其它姿勢無法做到的借力與孤立的組合。在肘關節被支撐的情況下,它是個借力練習,但由於肩膀也被支撐著,故它又是個孤立練習。我喜歡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做斜板彎舉,當墊子保持傾斜時,我藉助墊子的支撐,後拉身體以產生更多杠桿作用;當墊子垂直時,手臂筆直向下,杠桿作用減小,可迫使肪二頭肌更孤立地做練習。
斜板彎舉應該用單臂和啞鈴來做,或者用雙臂和杠鈴或曲柄杠鈴來做。啞鈴可使你轉到手心向上或者進行直握彎舉,刺激二頭肌的不同區域。採用杠鈴時,所有的壓力都集中施加在二頭肌的肌腹上。
https://gss0.baidu.com/-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pic/item/.jpg

3、肱二頭肌的臨床意義

練肌肉點發熱點漲能累覺宜

4、肱二頭肌的好處

肱二頭肌的關鍵作用是什麼呢?假如練好肱二頭肌,除開對我們的人體還有哪些好處呢呢,它是一些喜好健體的盆友常常問起的一個問題,肱二頭肌在我們的工作中和日常生活起著十分關鍵功效,由於一個健壯的肱二頭肌,會讓一些能量性的姿勢變的更輕輕鬆鬆,練好肱二頭肌能讓它與別的肌肉更融洽。

肱二頭肌主要功能是什麼

肱二頭肌歸屬於肌肉三大肌群中的四肢肌。長頭源於鎖骨盂上粗隆,短頭源於鎖骨喙突.長,短二頭於肱骨中間匯聚為肌腹,下行到肱骨下方,集成化筋腱止於橈骨粗隆和上臂肌腱膜。

近固定不動時.肱二頭肌使上臂在腕關節處屈和旋外.使手臂在肩關節脫位處屈.遠固定不動時,肱二頭肌使手臂往前臂看齊。肌電觀查說明,當今臂旋外使手心往前並屈肘時,肱二頭肌才有顯著的肌電活動。而當今臂旋內即便手心側面人體或背後屈肘時,肱二頭肌的電位差活動不大或不出現電位差活動。這也是肱二頭肌訓練基本上皆使手心往前抓握器材的關鍵基本原理之一,坐落於手臂前群肌淺部。功效:屈肩、屈肘及使上臂旋後。當肱二頭肌收攏時,使腕關節曲屈;當肱二頭肌左室時,使腕關節屈伸或上臂松馳。

訓煉肱二頭肌

高運動量

在肱二頭肌訓煉中,非常少有些人練到充足的幾組。擔心艱難訓煉的人常說,肱二頭肌是個小位置,每一次訓煉不可以超出9組。事實上即便做20組你都沒法「震撼人心」它,而只是是在「撓癢」。一個高效率的震撼人心訓煉最少要做20組,並且這20組都務必是宣布組,每一組都得保證力竭。

超級組訓煉規律對擴大肱二頭肌非常合理,它能刺激性大量的肌肉組織,造就更強的血腫。我還在每一次訓煉上都選用超級組訓煉規律。選用超級組訓煉規律時要留意以下內容。

1.不必每一個訓練都做超級組,僅是每一組的最終2個訓練選用。

2.杠鈴彎舉不必選用超級組訓煉規律。由於這一復合型訓練需要強勁的動能和充足的修復。

3.除開肱三頭肌以外,不必把肱二頭肌與其他位置協同在一起做超級組。二頭肌與三頭肌作用反過來,輪著訓煉可確保充裕的修復時間。二頭肌訓煉的最後一個訓練與三頭肌訓煉的第一個訓練協同做超級組,恰好能銜接到三頭肌訓煉中去。

4.再用超級組規律協同練二頭肌和三頭肌時,應盡可能挑選同樣用勁水準的訓練,如杠鈴斜柱彎舉與雙臂杠鈴伸屈,或座姿杠鈴更替彎舉與坐姿頸後臂屈伸的組成。

5.能用以超級組訓煉的肱二頭肌訓練僅有啞鈴彎舉、斜柱啞鈴彎舉、座姿杠鈴彎舉和拉索彎舉。比較之下,坐姿杠鈴彎舉過重了、杠鈴集中化彎舉過輕了,設備彎舉又太獨立了。

啞鈴彎舉往往變成鍛練肱二頭肌的理想化訓練,是由於他們一般 是更替開展,容許每一個手臂有大量的修復時間,使你可以選用盡可能大的訓煉凈重。

杠鈴集中化彎舉是個列外,這一姿勢過度獨立,並且沒法應用大凈重,因此難以變成合理的擴大肌肉塊姿勢。我一般 用它來熱身運動,喜愛每一次都遲緩地彎舉到手心往上並開展頂峰收縮,那樣能造成明顯的血腫。同二頭肌訓煉的其他訓練一樣、選用金字塔體重增加做5組,每一組68次,它是個合理的訓煉姿勢,但我依然不把它記入宣布訓煉。

健美教練建議一些喜好健體運動健身的小夥伴們,在鍛練肱二頭肌的情況下,能夠與肱三肌一同訓煉,可是不必與別的位置肌肉一同訓煉,例如將肱二頭肌和胸大肌一同訓煉時,會耗費我們十分大的動能,可是肱二頭肌的鍛練實際效果確經常不顯著,目的性的訓煉實際效果會更好。

5、肱二頭肌反射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肱二頭肌反射正常深反射是由肌皮神經傳入,經頸髓5-6,仍由肌皮神經傳出。肱二頭肌反射異常,提示上述反射弧有損害。需要檢查的人群:懷疑肌皮神經有損害的患者。

6、何為肱二頭肌腱膜,有何臨床表現,為什麼

肱二頭肌位於上臂前側,整肌呈梭形。肱二頭肌有長,短二頭故名。長頭起於肩胛骨盂上粗隆,短頭起於肩胛骨喙突.長,短二頭於肱骨中部匯合為肌腹,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於橈骨粗隆和前臂筋腱膜。

7、泰醫局解名詞解釋

翼靜脈叢
位於翼內,外肌與顳肌之內,收納於上頜動脈分支伴行的靜脈,最後匯合成上頜靜脈,迴流至下頜

後靜脈。翼靜脈叢通過面部的深靜脈與面靜脈交通,並經過卵圓孔網及破裂孔導血管與海綿竇交通

,故口,鼻,咽等部的感染,可沿上述途徑蔓延至顱內。
咬肌間隙
是位於咬肌與下頜支之間的狹隙。咬肌的血管和神經通過下頜切跡穿入此隙,從深面進入咬肌。咬

肌間隙下部前鄰下頜第三磨牙,後為腮腺。許多牙源性感染,如第三磨牙冠周炎,牙槽膿腫和下頜

骨髓炎等均有可能擴散至此間隙
翼下頜間隙
位於下頜支與翼內肌之間,與咬肌間隙僅隔下頜支,兩間隙經下頜切跡想通。前鄰頰肌,後為腮腺

。此間隙內有舌神經,下牙槽神經和下牙槽動,靜脈通過。下牙槽神經阻滯,即注射麻醉葯液於此

間隙內,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間隙。
鎖骨上大窩
位於鎖骨中1/3上方。在窩底可觸及鎖骨下動脈的搏動,臂叢和第1肋
神經點
頸叢皮支從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淺出時,位置表淺且相對集中,常為頸部手術阻滯麻醉的穿刺點
咽後間隙
位於椎前筋膜與頰咽筋膜之間,其延伸至咽外側壁的部分為咽旁間隙
鎖胸筋膜
位於喙突,鎖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間的筋膜,胸肩峰動脈的分支和胸外側神經穿出該筋膜,分布於胸

大,小肌。頭靜脈和淋巴管穿該筋膜分別注入腋靜脈和腋淋巴結。手術切開胸鎖筋膜時應注意保護

胸外側神經和頭靜脈。
胸膜隱窩
在某些部位,壁胸膜互相反折形成的胸膜腔隱窩成為胸膜隱窩,即使深吸氣,肺也不能進入期間。

肋胸膜與隔胸膜轉折形成半環形的肋膈隱窩,在平靜呼吸時的深度約為5cm,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

胸膜腔積液首先積聚於此。在肺前緣的前方,肋胸膜與縱膈胸膜轉折形成肋縱隔隱窩。由於左肺心

切跡的存在,左側肋縱膈隱窩較右側大。
動脈導管三角
由左膈神經,左迷走神經和左肺動脈圍成,內有動脈導管(韌帶),左喉返神經和心淺叢,是手術

中尋找動脈導管的標志
食管後隱窩
右側縱膈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入食管與奇靜脈和胸導管之間,形成食管後隱窩,故經胸做食管下段

手術時,可能破入右側胸膜腔,導致氣胸
腹股溝管
位於腹股溝韌帶內測半上方約1.5CM處由肌與筋膜形成的潛在性裂隙,長約4~5cm,與腹股溝韌帶平

行。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宮圓韌帶經過。腹股溝管是腹前壁外側的重要薄弱部位,有兩口四壁
腹股溝三角
又稱Hesselbach三角,有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三角區內無腹肌,腹橫筋

膜又較薄弱,加之腹股溝管淺環也位於此區,因此是腹前外側壁的又一薄弱部位
左,右腸系膜竇
腸系膜根將橫結腸及其系膜與升,降結腸之間的區域分為左,右腸系膜竇。左腸系膜竇介於腸系膜

根,橫結腸及其系膜的左1/3部,降結腸,乙狀結腸及其系膜之間,略呈向下開口的斜方形,竇內感

染時易蔓延入盆腔;右腸系膜竇位於腸系膜根,升結腸,橫結腸及其系膜的右2/3部之間,呈三角形

,周圍近乎封閉,竇內感染積膿時不易擴散
腹膜後隙
位於腹後壁,介於壁腹膜與腹內筋膜之間。此間隙上至膈,經腰肋三角與後縱隔想通;向下在骶岬

平面與盆腔腹膜後隙相延續;兩側向前連於腹前外側壁的腹膜外組織。因此,腹膜後隙的感染可向

上,下擴散
盆膈
又稱盆底,它由肛提肌和尾骨肌及覆蓋其上,下面的筋膜構成。上表面的筋膜稱之為盆膈上筋膜,

下表面的筋膜稱之為盆膈下筋膜。盆膈封閉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僅在其前方兩側肛提肌的前內側緣

之間留有一狹窄裂隙,稱盆膈裂孔,由下方的尿生殖膈封閉。盆膈有支持和固定盆腔內臟器的作用

,並可以與腹肌和膈協同增加腹內壓
會陰深隙
又叫會陰深袋。深隙內的主要結構為一層扁肌,張於恥骨弓。前面的大部分圍繞尿道膜部稱為尿道

括約肌,後面的纖維起自坐骨支內側面,行向內附著於會陰中心腱,稱為會陰神橫機。尿道括約肌

和會陰深橫肌與覆蓋他們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構成尿生殖膈。
會陰中心腱
又稱會陰體,男性位於肛門與陰囊根之間,女性位於肛門與陰道前庭後端之間。附著於此處的肌肉

有:肛門外括約肌,球海綿體肌,會陰淺橫肌,會陰深橫肌,尿道陰道括約肌(男性為尿道括約肌

)和肛提肌。會陰中心鍵具有加固盆底承托盆內臟器的作用,分娩時此處受到很大的張力而易於破

裂,所以要注意保護
腋鞘
為頸深筋膜深層延續至腋窩,包裹腋動,靜脈和臂叢鎖骨下部所形成的筋膜鞘,臨床上作臂叢鎖骨

下部麻醉時,應將葯液注入腋鞘內
肌腱袖
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連成腱板,圍繞肩關節的上,後和前方,並於肩關節囊

愈著,又叫肩袖,對肩關節起穩定作用,肩關節脫位或扭傷,常導致肌腱袖破裂
肱骨肌管
又稱橈神經管,由肱三頭肌與肱骨橈神經溝圍成,管內有橈神經和肱深血管通過
肘窩
1境界:上界為肱骨內,外上髁的連線,下側界為肱橈肌,下內側肌為旋前圓肌,頂由淺入深依次為

皮膚,淺筋膜,深筋膜和肱二頭肌腱膜,底是肱肌,旋後肌和肘關節囊
2內容:由尺側向橈側依次為正中神經,肱動脈和兩條伴行靜脈,肱二頭肌腱和橈神經及其分支。肘

深林巴結位於肱動脈分叉處
前臂屈肌肌後間隙
是指前壁遠側1/4段的潛在性疏鬆結締組織間隙,位於指深屈肌和拇長屈肌腱的後方,旋前方肌的前

方,間隙的內側界為尺側腕屈肌和前臂深筋膜,外側界為橈側腕屈肌和前臂深筋膜。此間隙向遠側

經腕管可與掌中間隙相通。前臂遠段或手掌間隙感染時,炎症可經過此間隙互相蔓延
腕管
由屈肌支持帶與腕骨溝共同圍成。管內有指淺,深屈肌腱及屈肌總腱鞘,拇長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

中神經通過。在管內,各指淺,深屈肌腱被屈肌腱總鞘包囊,拇長屈肌腱被拇長屈肌腱鞘包繞。
坐骨小孔
由骶棘韌帶,坐骨小切跡,骶結節韌帶圍成,其間通過的結構由外側向內側依次為:陰部內動,靜

脈和陰部神經。這些結構由坐骨小孔進入坐骨直腸窩,分布於會陰部的結構
血管腔隙
前界為腹股溝韌帶內側部,後界為恥骨肌筋膜及恥骨疏韌帶,內側界為腔隙韌帶,外界為髂恥弓。

腔隙內有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動,靜脈,生殖股神經股支和淋巴管通過
收肌管
又稱Hunter管,位於股中前1/3段前內側,縫匠肌的深面,大收肌和股內側肌之間。前壁為張於股內

側肌與大收肌間的收肌腱板,淺面覆以縫匠肌;外側壁為股內側肌;後壁為長收肌和大收肌。上口

與股三角尖相通,下口為收肌腱裂孔,通腘窩上角,所以收肌管又稱股腘管。股三角或腘窩的炎症

,可藉此相互蔓延。收肌管內的結構:前為股神經的股內側肌支和隱神經,中為股動脈,後為股靜

脈以及淋巴管和疏鬆結締組織。股動脈在管下段發出膝降動脈。
踝管
踝後區的深筋膜在內踝和跟結節內側面之間的部分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帶,又稱分裂韌帶。此韌帶

與根骨內側面和內踝共同圍成踝管。

8、人體解剖學學什麼

從課件上COPY下來的.- -|你看看..

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
第一章 頭 部
第一節 概 述
1、境界與分區
2、表面解剖
2.1 體表標志
2.2 體表投影
第二節 面 部
1、面部淺層結構
1.1 面部皮膚及淺筋膜
1.2 面肌、面部血管及神經: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點,面神經的分布,三叉神經末支出顱部位及分布
2、面側區
2.1 腮腺咬肌區:腮腺咬肌筋膜,腮腺的位置和形態及穿經腮腺的結構,腮腺管。
2.2 面側深區:上頜動脈和下頜神經的分布。
3、面部的間隙
第三節 顱 部
1、顱頂
1.1 額頂枕區:境界及層次
1.2 顳區:境界及層次
2、顱底內面:12對腦神經出顱部位,海綿竇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第二章 頸 部
第一節 概 述
1、境界與分區
2、表面解剖
第二節 頸部層次結構
1、淺層結構: 頸闊肌、淺靜脈及皮神經的分布
2、頸筋膜的層次、附著及筋膜間隙交通關系
第三節 頸前區
1、 舌骨上區
1.1 頦下三角
1.2 下頜下三角:下頜下腺及其毗鄰的血管、神經
2、舌骨下區
2.1 頸動脈三角:境界及內容
2.2 肌三角:甲狀腺的位置、被膜、毗鄰、固定裝置,甲狀腺的血管及喉的神經。甲狀旁腺。氣管及食管頸部的毗鄰。
第四節 胸鎖乳突肌區及頸根部
1、胸鎖乳突肌區
1.1 境界
1.2 內容及毗鄰
2、頸根部
2.1 境界
2.2 內容及毗鄰
第五節 頸外側區
1、枕三角
1.1 副神經的走行和分布
1.2 頸叢和臂叢的分支
2、 肩胛舌骨肌鎖骨上三角
第六節 頸部淋巴
頸部淋巴結群的名稱、位置流注關系及臨床意義
第三章 胸 部
第一節 概 述
1、境界與分區
2、表面解剖
第二節 胸 壁
1、淺層結構
1.1 皮膚、淺筋膜、淺血管及皮神經
1.2 乳房位置、形態結構及淋巴迴流
2、深層結構
2.1 深筋膜及胸廓外肌層
2.2 肋間隙的構成
2.3 胸廓內動脈的行程及其臨床意義,肋間血管、神經的排列位置及關系
第三節 膈
膈的毗鄰關系,主動脈裂孔、食管裂孔、腔靜脈裂孔的位置
第四節 胸膜和胸膜腔
胸膜及其血管和神經,胸膜腔及胸膜竇,胸膜的體表投影
第五節 肺
1、位置和體表投影,肺門和肺根
2、肺葉和肺段
3、肺的血管和神經
第六節 縱隔
1、概述
1.1 縱隔的境界、位置與分區
1.2 縱隔側面觀
2、上縱隔
2.1 上腔靜脈及其屬支,主動脈弓及其分支。動脈韌帶和動脈導管三角。
2.2 氣管胸部和支氣管
3、下縱隔
3.1 心包的組成,心包竇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3.2 心的位置和毗鄰,心的血管和神經。
3.3 食管的血管、神經及毗鄰,奇靜脈、半奇靜脈、副半奇靜脈的行程及其與食管靜脈的關系。胸導管和胸交感乾的行程及毗鄰。
3.4 縱隔間隙
第四章 腹 部
第一節 概 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3、腹膜腔與腹腔臟器
第二節 腹前外側壁
1、 淺層結構
1.1 皮膚
1.2 淺筋膜:層次,淺血管及皮神經
2、深層結構:腹直肌及腹直肌鞘,三層扁肌及腱膜,腹壁深層血管及神經,腹股溝管的構成,腹股溝三角。
第三節 結腸上區
1、 胃
1.1 胃的毗鄰和韌帶
1.2 胃的血管和神經。
1.3 胃的淋巴
2、 十二指腸
2.1 十二指腸的分部和毗鄰
2.2 十二指腸的血管和神經
2.3 十二指腸懸韌帶。
3、 肝
3.1 肝的體表投影,肝蒂
3.2 肝的分葉與分段,肝的韌帶。
3.3 肝的淋巴
4、 肝外膽道
4.1 肝外膽道的構成
4.2 膽囊三角、膽囊底的體表投影
4.3 膽總管的分段
5、胰
5.1 胰的位置及毗鄰
5.2 胰的血管及神經
5.3 胰管與副胰管
6、脾
6.1 脾的位置、毗鄰及體表投影
6.2 脾的血管和韌帶
7、肝門靜脈
第四節 結腸下區
1、 空腸及回腸
1.1 空、回腸位置、形態結構及腸系膜
1.2 空、回腸血管及神經
2、盲腸和闌尾:回盲部、闌尾根部體表投影、闌尾常見位置
2、 結腸
2.1 結腸分部、位置、毗鄰及血液供應
2.2 結腸淋巴
第五節 腹膜後隙
1、 概述
2、 腎
2.1 腎的毗鄰、腎蒂、腎被膜
2.2 腎的位置、腎門、腎竇
3、 輸尿管
4、 腎上腺
5、 腹主動脈
6、 下腔靜脈
7、 腰交感干
第五章 盆部與會陰
第一節 概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盆部
1、 骨盆整體觀
2、 盆壁肌
3、 盆底肌與盆膈
4、 盆筋膜
5、 盆筋膜間隙
6、 盆部的血管和神經,盆部的淋巴
7、 盆腔臟器與腹膜
7.1 盆腔臟器的位置安排
7.2 盆腔腹膜的配布
7.3 直腸毗鄰、血管及淋巴
7.4 膀胱、前列腺及精囊
7.5 子宮的毗鄰及血管,子宮韌帶及子宮附件
第三節 會陰
1、肛區:肛管及坐骨直腸窩
2、男性尿生殖區
3、女性尿生殖區
第六章 脊柱
第一節 概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層次結構
1、 淺層結構
2、 深筋膜
3、 肌層
4、 血管和神經
5、 椎管及內容物
第七章 上 肢
第一節 概 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肩 部
1、 腋區
1.1 腋窩的構成:頂、底、前、後壁層次,三邊孔、四邊孔的構成及穿行內容。
1.2 腋窩的內容:腋動脈的分段、分布及毗鄰,腋靜脈及臂叢,腋鞘和腋窩蜂窩組織,腋淋巴結。
2、 三角肌區及肩胛區
3、 肩胛動脈網
第三節 臂 部
1、 臂前區
1.1 淺層結構
1.2 深層結構:深筋膜和骨筋膜鞘,血管和神經。
2、 臂後區
2.1 淺層結構
2.2 深層結構:深筋膜和骨筋膜鞘,血管神經束。
第四節 肘 部
1、 肘前區
1.1 淺層結構
1.2 深層結構:肱二頭肌腱膜,肘窩的境界和內容。
2、 肘後區
3、 肘關節動脈網
第五節 前臂部
1、 前臂前區
1.1 淺層結構
1.2 深層結構:深筋膜,前臂肌前群,血管神經束
2、 前臂後區
2.1 淺層結構
2.2 深層結構:深筋膜,前臂肌後群,骨間後血管神經束。
第六節 手 部
1、 手掌
2、 手背
3、 手指
第八章 下 肢
第一節 概 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臀 部
1、 境界
2、 淺層結構
3、 深層結構
3.1 深筋膜
3、2 臀肌
3.3 梨狀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結構
第三節 股 部
1、 股前內側區
1.1 淺層結構:淺動脈及大隱靜脈,淺淋巴結及皮神經。
1.2 深層結構:髂脛束及隱靜脈裂孔,肌腔隙與血管腔隙,股三角的境界與內容,收肌管,股內側區的血管和神經。
2、 股後區
1、 淺層結構
2、 深層結構
2.1 後骨筋膜鞘
2.2 坐骨神經
第四節 膝 部
1、 膝前區
2、 膝後區:腘窩的境界和內容
3、 膝關節動脈網
第五節 小腿部
1、 小腿前外側區
1.1 淺層結構:淺靜脈與皮神經
1.2 深層結構:脛前血管神經素數束,腓淺神經。
2、 小腿後區
2.1 淺層結構:小隱靜脈和腓腸神經
2.2 深層結構:脛後血管神經束
第六節 踝與足部
三、學時分配
章 序 講 授 內 容 理 論 學 時 實驗、實習、
討論學時
第 一 次 頭部 (一) 1 3
第 二 次 頭部 (二) 1 3
第 三 次 頸部 (一) 1 3
第 四 次 頸部 (二) 1 3
第 五 次 胸 壁 1 3
第 六 次 腋 窩 1 3
第 七 次 上 肢 1 3
第 八 次 胸 腔 1 3
第 九 次 腹前外側壁 1 3
第 十 次 結 腸 上區 1 3
第 十 一 次 結 腸 下區 1 3
第 十 二 次 腹膜後隙及脊柱 1 3
第 十 三 次 盆部與會陰脊柱 1 3
第 十 四 次 下肢 (一) 1 3
第 十 五 次 下肢 (二) 1 3

與肱二頭肌腱膜臨床意義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