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節及肌肉檢查有哪些步驟?
①視診。
首先應該觀察病人的整體,包括骨骼發育、肌肉狀態、身體姿勢、步態等,然後針對患部畸形、腫脹、皮膚情況,如顏色、瘢痕、創面、分泌物等仔細觀察。
身體姿勢:冠狀面觀。病人直立時,脊柱呈一條直線,雙肩和胸部對稱,兩髂棘連線與軀干垂直,雙下肢靠攏,大腿呈輕度內收,髕骨向前,足跟直立,足平地面,內側顯足縱弓,懸起。姿勢異常時有下列表現:脊柱側彎。根據原發部位、范圍和程度不同。在頸胸段可見斜頸、雙肩高低不對稱、顱面變形等。在中胸段和胸腰段,除少數極嚴重者外,常代償較好,即胸廓畸形明顯,而頸和骨盆仍近乎正常體位。在胸腰段,胸廓和骨盆皆傾斜,下肢不等長;骨盆傾斜。一側髂前上棘高於另一側,可因脊柱側彎、髂內收或外展畸形,或下肢不等長所致;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畸形、足內外翻畸形等;
矢狀面觀。軀干呈4折曲線,即頸前突、胸後突、腰前凸和骶後突。雙下肢直立位,由乳突作一垂線,通過肩外側、胸側中線、髂嵴中部、股骨大轉子前、髂外側中線,達外踝前方。姿勢異常可有下列表現:駝背。胸後突曲線加大。腰前凸代償性加大;閃腰。為胸陷腹挺姿勢;腰前突加大。駝背、閃腰、髖屈曲畸形,皆引起腰前凸代償性加大;腰前凸消失或後凸。與腰前凸相反的姿勢;下肢畸形,如膝關節屈曲或反屈、畸形、足馬蹄、高弓、仰趾、跟足畸形等。
步態:雙腿走路時,總是一條腿離地,另一條腿負重,相互交替,軀干即向前移動。離地的動作稱擺動期,負重的動作稱負重期。
擺動期。先靠髖和膝關節屈曲足尖離地,然後膝關節伸直,軀干向前移動,足跟向前著地。髖關節由屈曲位轉向近伸直位,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輕度內收或外旋位。
負重期。由足跟著地到足尖離地的動作中,足由近中立位轉向跖屈,膝關節保持伸直位,髖關節由近伸直位轉向過伸,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外展內旋位。
步態異常。即所謂跛行,根據髖、膝、足的畸形和下肢肌肉麻痹的范圍和程度,表現出不同的形態來。
②觸診。
檢查者以手指按壓病變部位,尋找壓痛點,了解腫塊的大小形態、軟硬度、與皮膚和骨骼的聯系等,對腫脹部位,檢查皮膚溫度,有無可凹陷性水腫和波動感等,以及對肌張力、肌腱滑動、關節摩擦、骨折端異常活動的檢查。
③叩診。
很少使用這種方法,有時為了判斷骨骼有無損傷或疾病,以資區別軟組織病變,可用此法。如沿下肢軸線叩擊足跟,或輕叩骨突如棘突、掌骨頭、大轉子等處來尋找壓痛點。
④聽診。
當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可聽到一些聲音,如膝關節盤狀軟骨和肥厚肌腱摩骨突的彈響,肌腱通過肥厚腱鞘和粗糙關節軟骨面相互摩擦的捻發音。有時可用聽診器檢查腫塊有無血管雜音,或干骨端聞聽由另一骨端輕叩的骨傳導音,骨折時此音明顯減弱。
⑤關節活動。
主要指被動活動,了解各關節的活動范圍,如屈曲、伸直、外展、內收、旋轉等方面的角度。
⑥肌力。
通過各關節的主動抗阻力運動,來檢查各組肌群有無麻痹,並分為6級分類判斷肌力。
0級:完全麻痹。
1級:肌肉微動。
2級:無地心引力運動。
3級:抗地心引力運動。
4級:次於正常。
5級:正常。
⑦測量。
軸線的測量:上肢屈曲時,手正對肩,而伸肘時,上臂與前臂並非直線,後者橈側,在肘部形成10度左右的「攜物角」。下肢也非直線,膝關節有10度左右的外翻,小腿本身輕度向內側彎曲。下肢正常軸線的測量是由髂前上棘,通過髕骨中線,達足趾和二趾間隙,連成一條直線。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時,軸線即變位。
下肢長度的測量:尺量法。病人平卧,雙腿並攏,由髂前上棘達足內踝的距離可代表長度;墊高法。對下肢不等長病人,在站立位,用不等厚度類似的鞋底形狀的木板,墊高短腿,使兩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所墊木板厚度即等於腿短的長度。
四肢周徑的測量:選擇肢體腫脹或萎縮明顯的部位,用皮尺測量周徑。再於同一水平位測量健側周徑,以資對比。
關節活動范圍和畸形角度的測量:用各種類型的角尺來測量關節的活動范圍。一般以肢體伸直位為起點,皆按0度計算,僅踝關節由90度位按0度位計算,另外前臂以中立位為0度。
根據病情,有些固有的體征,可用特殊體檢的方法顯示出來。如X線、CT、MR等檢查。
⑧神經系統檢查。
對骨科病人來說,主要了解脊髓和周圍神經的功能障礙,通過感覺、肌力、反射等檢查進行判斷神經有無損傷等。
⑨頸椎檢查。
視診:有無斜視、有無後突等畸形。急性病人常以手托下頜,頸呈僵硬狀態。疑有頸椎結核時,須讓病人張口檢查咽後壁有無膿腫。
觸診:沿棘突、棘間和椎旁肌群尋找壓痛點、肌痙攣和腫脹等。在鎖骨上窩作同樣檢查。有時按壓痛點引起肩胛內緣或上肢放射痛。在定位上,頸2頸7和胸1棘突顯著,下頜角平頸3,甲狀軟骨上緣平頸5椎,可作參考。
活動:作前屈、後伸、側傾或旋轉活動,觀察有無不對稱性受限,即某幾方面較好,另幾個方面較差,或均勻受限或僵硬。正常屈頸時,下頜角可觸胸骨,後伸時可望天花板,側傾和旋轉都有60度在右的活動范圍。
⑩腰背部檢查。
腰背部包括肋骨、胸椎、腰椎、骶椎和髂骨大部,有胸肋關節、椎間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以及附著其上的韌帶和肌肉等軟組織。
視診:一般在站位和坐位檢查,觀察姿勢有無異常,如脊柱側彎或傾斜、駝背、腰前凸增大或相反減少(平腰)、骨盆傾斜等。注意棘突後凸的局部成角畸形,常屬椎骨破壞後遺現象。肩胛骨和肋骨的位置變異或畸形,可繼發於脊柱側彎或胸腔內疾病,也可能是本病疾患如高肩胛症、佝僂病、纖維異樣增殖症等。腰前凸的加大除為姿勢異常、代償胸椎或髖關節畸形外,也可能是腰骶椎本身的畸形,如水平骶椎、脊椎滑脫等;注意下肋與髂嵴縮短的現象。
常見的腰部軟組織腫脹,一為中線凸出的硬脊膜膨出,一為側方腰三角區的流注膿腫。有的背腰部不同表狀的咖啡斑點反映了神經纖維病變或纖維異樣增殖貫綜合征的存在。
觸診:在站位或俯卧位檢查,沿棘突、棘間、椎旁尋找壓痛點。肩胛骨相當於第2胸椎水平,肩胛骨下角相當於第7胸椎平面,第12肋與胸椎交角相當於第12胸椎,髂嵴連線相當於第3、4腰椎間隙平面,髂後上嵴連線相當於腰椎關節,而骶髂關節在髂後上嵴下方,相當於第2腰椎水平。下腰痛時,壓痛點多在位於腰骶髂三角區,有時臀部有反射點,該處可有壓痛。
檢查椎旁肌肉有無痙攣時,痙攣的骶棘肌較健側肥厚,且常有壓痛。有時發現索條和結節,為肥厚筋膜或痙攣的肌纖維。相當腰椎橫突處,可有壓痛和肥厚感,額似腫塊,但界限不清,乃因腰椎輕度側彎,凸側橫突向後外側突起所致。
叩診:有時為了尋找深在壓痛點,按壓尚不能引起,可用拳輕叩棘突。
活動:病人站立位,作前屈、後伸、側彎和旋轉活動前屈時棘突間距離應加大,腰椎應呈弧度彎曲。若前屈時,棘突間距離不變,腰椎直立位曲線不變,病人由髖關節屈曲,說明腰部僵硬。用角度尺測量各方向活動角度,也可作粗略估計,注意腰部僵硬和腰活動均勻受限、不對稱受限的區別。
有些畸形如脊柱側彎,在脊柱前屈時,表現胸廓不對稱的情況,更為明顯。
2、法醫如何檢驗出手指肌腱神經斷裂?用什麼儀器檢查?
先說明一點 手指肌腱中不含神經 只有手指神經(尺 橈 正中等神經),檢測肌腱是否斷裂很簡單 從懷疑有肌腱斷裂的上端分離出懷疑的肌腱 用鑷子拉動 如果對應手指也做相關移動提示肌腱完好 反之者否 神經是否斷裂比較難檢測 可以解剖暴露清楚來鑒別 儀器貌似以前聽說過國外用電刺激做過實驗 不知道現在使用化沒有
哦是大活人呀 這好辦呀 這個不用儀器檢測的 就是讓你做各種動作 如果根據不能完成的動作推斷相應出受損的神經(如尺神經損傷爪形手畸形及手指內收、外展障礙和Froment征以及手部尺側半和尺側一個半手指感覺障礙)
3、病人的關節及肌肉觸診檢查怎麼做?
檢查者以手指按壓病變部位,尋找壓痛點,了解腫塊的大小形態、軟硬度、與皮膚和骨骼的聯系等,對腫脹部位,檢查皮膚溫度,有無可凹陷性水腫和波動感等,以及對肌張力、肌腱滑動、關節摩擦、骨折端異常活動的檢查。
2.叩診。
很少使用這種方法,有時為了判斷骨骼有無損傷或疾病,以資區別軟組織病變,可用此法。如沿下肢軸線叩擊足跟,或輕叩骨突如棘突、掌骨頭、大轉子等處來尋找壓痛點。
3.聽診。
當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可聽到一些聲音,如膝關節盤狀軟骨和肥厚肌腱摩骨突的彈響,肌腱通過肥厚腱鞘和粗糙關節軟骨面相互摩擦的捻發音。有時可用聽診器檢查腫塊有無血管雜音,或干骨端聞聽由另一骨端輕叩的骨傳導音,骨折時此音明顯減弱。
4.關節活動。
主要指被動活動,了解各關節的活動范圍,如屈曲、伸直、外展、內收、旋轉等方面的角度。
5.肌力。
通過各關節的主動抗阻力運動,來檢查各組肌群有無麻痹,並分為6級分類判斷肌力。
0級:完全麻痹。
1級:肌肉微動。
2級:無地心引力運動。
3級:抗地心引力運動。
4級:次於正常。
5級:正常。
4、怎樣來判斷膝蓋處患有肌腱炎,需要做什麼檢查
對本病的診斷主要是依靠其臨床表現和體格檢查,常使用肌腱觸診:,肌腱觸診:觸診屈腕肌主要為橈側腕屈肌、掌長肌、尺側腕屈肌;伸腕肌主要為橈側腕長、短伸肌及尺側腕伸肌;觸診伸指肌,依次檢查指總伸肌腱、食指固有伸肌腱、小指固有伸肌腱。接著觸診拇長展肌、拇短伸肌、拇長伸肌。注意其肌張力有無變化,有無觸痛,運動有無障礙。,而輔助檢查使用較少,但X線檢查可見肌腱及其腱鞘有鈣質沉積.也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5、肌腱圖怎麼查法
檢查法
即使手部沒有明顯的畸形,手的姿勢也常能提示是哪條屈肌腱損傷。
習慣上常說 「手指可以指路」,即手指的狀態可以提示損傷的結構。但是,在檢查指屈肌腱損傷時卻常常會出偏差,這是由於在病人或檢查者活動傷手時可能引起疼痛,從而造成活動受限和判斷失誤。這種情況也見於神經損傷後的手部檢查中。
當一個手指的深、淺屈肌腱都斷裂時,手指處於非自然的過伸位置,與正常指比較將更加明顯。指屈肌腱損傷時,可以試用以下幾種被動的手法檢查加以確定。當被動伸腕時,傷指不會出現正常的「腱固定」性屈指。如果屈曲腕關節,則傷指出現比正常手指更大的、無拮抗的過伸。輕壓前臂肌肉,有時正常指關節會隨之屈曲,而傷指則無此反應,提示屈肌腱斷端已分離。輕壓指尖,可感覺到傷指喪失了正常的張力。
通過手指的隨意主動活動通常可判斷肌腱的功能情況,這項檢查常常在檢查者指導下進行。如果患者是一個激動的、不合作的兒童,或是過度緊張、不配合的或酗酒的成人,這種檢查方法就不可靠,也就可能沒有什麼價值。檢查者可用自己的手或用患者的健康手來演示、說明擬採用的檢查方法,這可能有助於患者的配合。如果損傷在腕部以遠,應該固定傷指使指定的關節活動。當固定近側指間關節時,如果遠側指間關節不能主動屈曲,說明指深屈肌腱斷裂(圖63-3);當固定掌指關節時,如果近、遠側指間關節都不能主動屈曲,提示指深和淺屈肌腱可能均已斷裂。
證明單純指淺屈肌腱橫斷而指深屈肌腱完好的方法:保持傷指的鄰指處於完全伸直位,使指深屈肌腱固定於伸展位以及消除近側指間關節對它的影響。如此,當患指的兩鄰指處於完全伸直位時,如果患指指淺屈肌腱斷裂,近側指間關節通常不能屈曲(圖63-4)。這種檢查方法不適於食指,因為該指指深屈肌腱單獨起作用。Lister所倡導的方法對判斷是否存在該肌腱孤立性損傷很有幫助。檢查時要求病人用每個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並拉出一紙片。在正常食指,此動作由指淺屈肌完成,而指深屈肌處於放鬆狀態,允許遠側指間關節過伸,這樣手指與紙片有最大的接觸;如果指淺屈肌腱損傷,傷指即出現遠側指間關節過屈和近側指間關節呈伸直狀態。
在拇指,檢查拇長屈肌腱時,應穩定拇指掌指關節。如果拇長屈肌腱斷裂,指間關節即不能屈曲。
如果損傷位於腕部,即使有某指的屈肌腱斷裂,指間關節仍能主動屈曲,這是因為在腕部指深屈肌腱互相交連的結果,特別是在環指和小指。
有時,可能根本無法對屈肌腱斷裂作出明確的診斷。上述方法不能診斷指屈肌腱的部分斷裂,因為此時指屈肌腱仍有功能。但是,手指的活動會因疼痛而受限,因此物理檢查法雖不能確定肌腱是否斷裂,但可以提示肌腱有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