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上肢肌腱解剖

上肢肌腱解剖

發布時間:2020-04-18 09:09:36

1、從解剖學來講上肢神經的分布及支配? 求答案拜託拜託

(1) 胸長神經(C5、7)於鎖骨上方發於臂叢,沿前鋸肌表面下降並支配此肌。此神經損傷,前鋸肌麻痹,表現為「翼狀肩」,上肢上舉困難。

(2) 胸背神經(C6、8)起自後束,沿肩胛骨外側緣下行,分布於背闊肌。

(3) 肌皮神經(h.musculocutaneus)(C5、7)(圖10—85、86)自外側束發出後,斜穿喙肱肌,經肱二頭肌與肱肌之間下行,並發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終支在肘關節稍上方的外側,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為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於前臂外側皮膚。

(4)正中神經(n.medianus)(C5、7)(圖10—85、86)由來自臂叢內側束和外側束的兩個根合成,沿肱二頭肌內側溝,伴肱動脈下行到肘窩,繼在前臂指淺、深屈肌之間沿前臂正中下行。經腕至手掌,發出正中神經掌支(返支),進入魚際,發出3條指掌側總神經,再各分為2~3條指掌側固有神經至1~4指相對緣。(圖10-87) 正中神經在臂部無分支。在肘部和前臂發肌支:支配除肱橈肌,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以外所有前臂屈肌及旋前肌。在手掌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魚際肌和第一、二蚓狀肌。發皮支:支配手掌橈側2/3的皮膚,橈側三個半指的掌麵皮膚,以及其背面中節和遠節的皮膚。 正中神經損傷可致:①運動障礙: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減弱,拇指、食指及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做對掌動作。②感覺障礙:上述皮膚分布區感覺障礙,尤以拇、食、中指遠節關節最為明顯。③肌肉萎縮:魚際肌萎縮,手常變平坦稱為「猿手」。

(5)尺神經(n.ulnaris)(C7、T1)(圖10-85、86)發自臂叢內側束,沿肱二頭肌內側溝,隨肱動脈下行,在臂中部轉向後下,經肱骨內上髁後方尺神經溝,進入前臂。在溝中尺神經位置表淺,緊貼骨面,骨折時易受損傷。尺神經在前臂尺側腕屈肌深面隨尺動脈下行,至橈腕關節上方約5cm處,發出尺神經手背支,本干下行稱尺神經掌支,經豌豆骨橈側分淺、深支入手掌(圖10—88.89)。 尺神經在前臂發出肌支,支配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深支支配小魚際肌,拇收肌、全部骨間肌及第三、四蚓狀肌。淺支在手掌分布於小魚際的皮膚和尺側一個半指皮膚。手背支分布於手背尺側半及尺側二個半指皮膚(第3、4指相鄰側只分布於近節背面的皮膚)。 尺神經損傷後可致:①運動障礙:屈腕力減弱,拇指不能內收,其它各指不能內收與外展,環指與小指末節不能屈曲。②感覺障礙:尺神經分布區感覺遲鈍,而小魚際及小指感覺喪失。③肌肉萎縮:小魚際平坦,由於骨間肌及蚓狀肌萎縮,掌骨間隙出現深溝,各掌指關節過度後伸,第 4、5指的指間關節屈曲,表現為「爪形手」。

(6)橈神經(n.radialis)(C5、8)(圖10—89、91)發自臂叢後束的粗大神經,初在腋動脈後方,繼而伴隨肱深動脈向後,在肱三頭肌深面緊貼肱骨體的橈神經溝向下外行,到肱骨外上髁前方分為淺支與深支。 ①淺支:在肱橈肌深面,伴橈動脈下行,至前臂中、下1/3交界處轉向手背,分布於手背橈側半的皮膚以及橈側二個半指背面的皮膚(圖10—86、88)。 ②深支:較粗、主要為肌支。穿旋後肌至前臂背側,在深、淺肌之間下降,分數支,其長支可達腕部。(圖-89) 橈神經肌支:支配肱三頭肌、肱橈肌及前臂後群所有伸肌和旋後肌。 橈神經皮支:分布於臂、前臂背側和手背橈側半及橈側二個半手指皮膚(圖10—88)。 肱骨幹骨折易傷及橈神經,表現為①運動障礙:不能伸腕和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後功能減弱。②感覺障礙:前臂背側皮膚及手背橈側半感覺遲鈍,「虎口」區皮膚感覺喪失。③抬前臂時,由於伸肌癱瘓及重力作用,出現「垂腕征」(圖10—90)。 7.腋神經(n.radialis)(圖10—89)發自臂叢後束,伴旋肱後動脈向後,繞肱骨外科頸至三角肌深面。其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圓肌;皮支繞三角肌後緣分布於肩部和臂部上1/3外側麵皮膚。 肱骨外科頸骨折時,可損傷腋神經,表現為:①運動障礙:肩關節外展幅度減小。②三角肌區皮膚感覺障礙。③三角肌萎縮,肩部失去圓形隆起的外觀,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2、解剖學姿食指位於上肢什麼側?

上肢遠側端,中指外側

3、從解剖學來講上肢神經的分布及支配? 求解答!拜託拜託

由第5~8頸神經前支、第1胸神經部分前支組成。穿斜角肌間隙,經鎖骨後方入腋窩。分為外側束、內側知束和後束。主要分支有:
(1)肌皮神經
由臂叢外側束發出,沿肱二頭肌深面下行,肌支支配前臂前群肌,皮支布於前臂前外側半皮膚。
(2)正中神經
由來自於外側束和內側束的兩個根合成,伴肱動脈下行至肘窩,在前臂前群肌深淺兩層之間下降,經腕管入手掌。肌支主要支配前臂大部屈肌,皮支主要布於手掌橈側三個半指及相應手掌皮膚。損傷後表現為「猿手」。
(3)尺神經
由臂叢內側束發出,初道伴肱動脈下降,繼而繞過尺神經溝至前臂伴尺動脈入手掌。肌支主要支配前臂尺側一個半屈肌(尺側腕屈肌和指深肌尺側半,簡稱一尺半深)和大多數手肌。皮支主要分布手掌尺側一個半指、手背尺側二個半指及相應手掌、手背皮膚。肱骨髁上骨折最易損傷尺神經,表現為專「爪形手」。
(4)橈神經
由臂叢後束發出屬,沿橈神經溝下行至前臂及手背。肌支主要支配臂和前臂後群肌及前群的肱橈肌。皮支主要布於手背橈側兩個半指及相應手背皮膚。損傷後表現為「垂腕」。
(5)腋神經
由臂叢後束發出,繞肱骨外科頸行向後外,肌支支配三角肌,皮支布於肩部皮膚。損傷後表現為「方肩」。
望採納,謝謝

4、人體肌肉分布圖

人體肌肉分布圖如下:


人體的主要七大肌肉群有——腿部肌群〈thighs〉,胸部肌群〈chest〉,背部肌群〈back〉,腹部肌群〈abdominal〉,肩部肌群〈shoulder〉,肱三頭肌〈triceps〉,肱二頭肌〈biceps〉。


擴展閱讀:

肌肉(muscle),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 肌細胞的形狀細長,呈纖維狀,故肌細胞通常稱為肌纖維。中醫理論中,肌肉指身體肌肉組織和皮下脂肪組織的總稱。脾主肌肉,肌肉的營養從脾的運化水谷精微而得。

肌肉:解剖結構名。故肌肉豐滿與否,與脾氣盛衰有密切關系。《素問·平人氣象論》:「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素問·痿論》:「脾主身之肌肉。」

肌肉群是指相同或鄰近部位肌肉組成的功能統一的群體。了解人體各部位肌肉群的目的,是為了弄明白每肌肉在類型、作用及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區別,從而做到正確完成各種健美動作,促進各部位肌肉的發展,增大肌肉塊的體積,使肌肉隆起,線條清晰。

肌肉在人的身體中分布很廣泛,全身約有520塊肌肉,幾乎占體重的40—50%,可見人體肌肉是身體的主體。其名稱一般來說都是按肌肉的類型、形狀、位、功能等分類起名。

參考資料:網路-肌肉群

5、解剖上肢它有哪些血管,肌肉,神經.起於哪,止於哪

 (1) 胸長神經(C5、7)於鎖骨上方發於臂叢,沿前鋸肌表面下降並支配此肌。此神經損傷,前鋸肌麻痹,表現為「翼狀肩」,上肢上舉困難。
(2) 胸背神經(C6、8)起自後束,沿肩胛骨外側緣下行,分布於背闊肌。
(3) 肌皮神經(h.musculocutaneus)(C5、7)(圖10—85、86)自外側束發出後,斜穿喙肱肌,經肱二頭肌與肱肌之間下行,並發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終支在肘關節稍上方的外側,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為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於前臂外側皮膚。
(4)正中神經(n.medianus)(C5、7)(圖10—85、86)由來自臂叢內側束和外側束的兩個根合成,沿肱二頭肌內側溝,伴肱動脈下行到肘窩,繼在前臂指淺、深屈肌之間沿前臂正中下行。經腕至手掌,發出正中神經掌支(返支),進入魚際,發出3條指掌側總神經,再各分為2~3條指掌側固有神經至1~4指相對緣。(圖10-87) 正中神經在臂部無分支。在肘部和前臂發肌支:支配除肱橈肌,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以外所有前臂屈肌及旋前肌。在手掌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魚際肌和第一、二蚓狀肌。發皮支:支配手掌橈側2/3的皮膚,橈側三個半指的掌麵皮膚,以及其背面中節和遠節的皮膚。 正中神經損傷可致:①運動障礙: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減弱,拇指、食指及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做對掌動作。②感覺障礙:上述皮膚分布區感覺障礙,尤以拇、食、中指遠節關節最為明顯。③肌肉萎縮:魚際肌萎縮,手常變平坦稱為「猿手」。
(5)尺神經(n.ulnaris)(C7、T1)(圖10-85、86)發自臂叢內側束,沿肱二頭肌內側溝,隨肱動脈下行,在臂中部轉向後下,經肱骨內上髁後方尺神經溝,進入前臂。在溝中尺神經位置表淺,緊貼骨面,骨折時易受損傷。尺神經在前臂尺側腕屈肌深面隨尺動脈下行,至橈腕關節上方約5cm處,發出尺神經手背支,本干下行稱尺神經掌支,經豌豆骨橈側分淺、深支入手掌(圖10—88.89)。 尺神經在前臂發出肌支,支配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深支支配小魚際肌,拇收肌、全部骨間肌及第三、四蚓狀肌。淺支在手掌分布於小魚際的皮膚和尺側一個半指皮膚。手背支分布於手背尺側半及尺側二個半指皮膚(第3、4指相鄰側只分布於近節背面的皮膚)。 尺神經損傷後可致:①運動障礙:屈腕力減弱,拇指不能內收,其它各指不能內收與外展,環指與小指末節不能屈曲。②感覺障礙:尺神經分布區感覺遲鈍,而小魚際及小指感覺喪失。③肌肉萎縮:小魚際平坦,由於骨間肌及蚓狀肌萎縮,掌骨間隙出現深溝,各掌指關節過度後伸,第 4、5指的指間關節屈曲,表現為「爪形手」。
(6)橈神經(n.radialis)(C5、8)(圖10—89、91)發自臂叢後束的粗大神經,初在腋動脈後方,繼而伴隨肱深動脈向後,在肱三頭肌深面緊貼肱骨體的橈神經溝向下外行,到肱骨外上髁前方分為淺支與深支。 ①淺支:在肱橈肌深面,伴橈動脈下行,至前臂中、下1/3交界處轉向手背,分布於手背橈側半的皮膚以及橈側二個半指背面的皮膚(圖10—86、88)。 ②深支:較粗、主要為肌支。穿旋後肌至前臂背側,在深、淺肌之間下降,分數支,其長支可達腕部。(圖-89) 橈神經肌支:支配肱三頭肌、肱橈肌及前臂後群所有伸肌和旋後肌。 橈神經皮支:分布於臂、前臂背側和手背橈側半及橈側二個半手指皮膚(圖10—88)。 肱骨幹骨折易傷及橈神經,表現為①運動障礙:不能伸腕和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後功能減弱。②感覺障礙:前臂背側皮膚及手背橈側半感覺遲鈍,「虎口」區皮膚感覺喪失。③抬前臂時,由於伸肌癱瘓及重力作用,出現「垂腕征」(圖10—90)。 7.腋神經(n.radialis)(圖10—89)發自臂叢後束,伴旋肱後動脈向後,繞肱骨外科頸至三角肌深面。其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圓肌;皮支繞三角肌後緣分布於肩部和臂部上1/3外側麵皮膚。 肱骨外科頸骨折時,可損傷腋神經,表現為:①運動障礙:肩關節外展幅度減小。②三角肌區皮膚感覺障礙。③三角肌萎縮,肩部失去圓形隆起的外觀,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6、人體解剖學的第二章

肌學
第一節 概述
一、百肌的形態和結構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功能
三、肌的命名原則
四、肌的輔助結構
第二節 頭肌
一、面肌
二、咀嚼肌
第三節 頸肌
一、頸淺肌群度
二、頸深肌群
第四節 軀干肌
一、背肌
二、胸肌
三、膈
四、腹肌知
五、盆底肌
第五節 上肢肌
一、肩肌
二、道臂肌
三、前臂肌
四、手肌
五、上肢的筋膜和版腱鞘
六、上肢的局部結構
第六節 下肢肌
一、髖肌
二、大腿肌
三、小腿肌
四、足肌
五、下肢筋膜
六、下肢的局部結構
第七節 全身重要的肌性標志
一、頭頸權部
二、軀幹部
三、上肢
四、下肢
第二篇 內臟學
一、內臟器官的一般形態和結構
二、胸部的標志線和腹部的分區

7、引體向上運動解剖學分析

引體向上

其作用肌肉包括肱二頭肌、前臂肌群、胸肌、肩部三角肌,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上身肌群。

只要掌握科學的方法稍加運用並堅持下去,引體向上一個動作就能幫你搞定上身肌肉。
不幸的是,它的難度很大,非常大。如果你剛開始練習,很可能一次動作都完成不了。事情往往就是這樣,越是困難的越是能和別人拉開差距的事情,當你能夠獨立完成15次的標准動作時,你會發現在上肢的鍛煉中你已經落下別人一大截兒了。

引體向上屬於復合訓練動作,長期堅持此動作能全面提升力量水平,不斷提升自己的肌肉力量和肌肉體積,從而在使自己在力量和形體上都得到改觀。
引體向上的動作十分簡單,雙手寬握單杠,兩臂伸直,身體懸垂,腰背部以下放鬆,兩小腿伸直或交叉。吸氣上拉,呼氣還原。

從手握杠的方向上,引體向上分為正握和反握兩種方法。

可以簡單理解掌心向前握杠的握法叫做正握;掌心向後的握法叫做反握;
掌心向後的動作一般握距與肩同寬,這個動作這要參與的肌肉是背闊肌、三角肌後束、肱二頭肌、前臂肌;
掌心向前的動作一般握距都比肩寬,這個動作主訂用到的肌肉是背闊肌、肱二頭肌、前臂肌;

正手引體向上,掌心向前,肱二頭肌用力更少,背部用力更多,難度更大;
反手引體向上,掌心朝向自己,肱二頭肌用力更多,難度更小。所以一般反手是比正手做的次數多;

從握距的寬度上引體向上分寬握和窄握,寬握主要是增加背闊肌寬度;
窄握主要是練部內側肌肉、肱二頭肌和三角肌前束的;

8、運動解剖學中身體上肢持啞鈴屈伸運動有哪些大肌肉

肱肌,三角肌,肱橈肌

9、上肢淺靜脈穿刺求解剖應用要點(熟悉不同病人的靜脈壁結構特點、靜脈的變異、穿刺層次)

病情分析:你好,拔知出來的階段,漏在空氣中沒和采血管連接時,它裡面的血是不會流出來的。因為現在采道血都是採用負壓管,只有將采專血管插進采血針的管負壓力才會將血液抽出來。不插負壓管沒有負壓力血液是不屬會流出來的。

與上肢肌腱解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