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偏癱病人為什麼肱二頭肌肌腱反射存在那麼肱三頭肌肌腱反射必然存在?
一、肱二頭肌位於臂前,其長頭起自肩胛骨關節盂的上方、短頭起自肩胛骨喙突,兩頭於臂前中部合成一個肌腹、向下延續為肌腱,經肘關節前方止於橈骨粗隆,所以肱二頭肌收縮時肘關節屈,此時其對抗肌肱三頭肌伸。二、肱三頭肌位於臂後,其長頭起自肩胛骨關節盂的下方、外側頭起自肱骨後面橈神經溝的外上方、內側頭起自橈神經溝的內下方,三頭合為一個肌腹、向下以扁腱止於尺骨鷹嘴,所以肱三頭肌收縮時肘關節伸,此時其對抗肌肱二頭肌退行舒張。
2、深反射異常的肱二頭肌腱反射異常
biceps reflex abnormalitg (一)格林—巴利綜合征(Guillian-Barre』s syndrome) 多有感染病史,主要表現四肢遠端對稱性無力,可波及軀乾和顱神經,四肢末梢手套、襪套樣的感覺減退或消失。嚴重的可累及肋間肌和隔肌導致呼吸肌麻痹。癱瘓為弛緩性,肌張力低,肱二頭肌肌腱反射及其它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伴有遠端肢體麻木、燒灼感、神經根性痛、感覺過敏、可有植物神經損害。口腔分泌物增多、血壓升高、出汗、流涎、皮膚潮紅、心律不齊及皮膚營養障礙,少數病例有括約肌功能障礙。腦脊液呈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二)多發性神經炎(polyneuritis) 多有感染、中毒、營養缺乏、代謝障礙等病史。急性或慢性起病,肢體遠端感覺、運動障礙,輕癱或完全癱、肌張力減低,肱二頭肌及其它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後期可出現肌萎縮、肢體攣縮與畸形。早期感覺障礙為肢體遠端觸痛、蟻走感、燒灼痛和感覺異常,以後可出現深、淺感覺減退或消失。感覺障礙程度可不同,典型患者呈手套、襪套狀分布。皮膚光滑、乾燥或菲薄、指(趾)甲鬆脆、多汗或無汗等植物神經症狀常明顯。
(三)臂叢上干型損害 表現為上肢近端損害,而手及手指的機能保留,主要是三角肌、肱二頭肌、肱肌及肱橈肌癱瘓和萎縮,有時崗上肌、崗下肌和肩胛下肌亦可波及。出現上肢不能上舉、不能屈肘、外展、內旋與前收。肱二頭肌反射消失,橈骨膜反射也可能減弱。因感覺纖維重疊支配,所以感覺保存,也可出現上臂與前臂外側有部分缺失。
(四)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pathy) 多發於40~50歲,男性多於女性,起病較緩慢,壓迫5~6頸神經根引起臂神經痛。壓迫感覺神經根時產生根性神經痛,壓迫運動神經根時產生肌痛性疼痛。根性為發麻或確電樣疼痛,位於上肢遠端,多在前臂橈側及手指。肌痛性常在上肢近端、肩部及肩胛等區域,表現為持續性的鈍痛及短暫的深部鑽刺樣不適感。多數肩部運動受限,病程較短者常有肩部附近肌腱的壓痛。肱二、三頭肌腱反射可減低或喪失。
3、深淺反射的臨床意義
一、神經反射包括淺反射及深反射。
二、淺反射是刺激皮膚、粘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縮反應。
1.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門反射等。
2.多數淺反射實質是傷害性刺激或觸覺刺激作用引起的屈曲反射,其反射弧包括一較長復雜的徑路,後根節前感覺神經元傳入的沖動循脊髓上升達大腦皮質,可能到達中央前回、中央後回、再下降經錐體束至脊髓的前角細胞。
因此當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及周圍神經系統病變均出現淺反射減弱或消失。
三、深反射: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應是通過深部感覺器官完成的,稱為深反射,也叫腱反射。
1.包括:肱二頭肌腱反射、肱三頭肌腱反射、橈骨膜反射、霍夫曼氏征、膝反射異常、踝反射異常、髕陣攣、踝陣攣。
2.肌牽張反射的幅度大小依賴於傳導反射的上下運動神經元的完整程度。①一個反射的下運動神經元包括它的周圍神經和脊髓節段,它們任何一個病變都會導致相關反射的減低和消失;②上運動神經元皮質脊髓束下行支配反射,這個傳導通路任何病變均可導致反射增加;③脊髓疾病:由於上下運動神經元均存在,可出現損害水平的反射消失(下運動神經元反應)而損害水平以下的反射增加(上運動神經元反應)。
3.反射本身的增加和消失並不能確定神經疾病,因此必須雙側對比,上下對照。正常人群中極少數人可有反射亢進。實際上,只有在伴隨以下臨床症狀中的一個時,反射增強和消失才有意義:①反射消失伴有其他的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表現,如無力、萎縮、束顫。②反射增高伴有其他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表現,如癱瘓、痙攣、Babinski征陽性。③反射的幅度是不對稱的,這就提示:要麼反射低的一側是下運動神經元損害,要麼反射高的一側是上運動神經元損害。④與稍高脊髓水平的反射相比反射異常增高,這就更加提示在反射減退的脊髓水平和反射增高的脊髓水平之間有損害。
4、【人體生理】內感受器參與的反射活動是?
按感受器(sensory
receptor)在身體上分布的部位和接受刺激的來源可區分為:內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體感受器三大類。外感受器包括:光感受器、聽感受器、味感受器、嗅感覺器和分布皮膚、粘膜(包括嗅粘膜、味蕾)、視器、聽器等處。內感受器包括:心血管壁的機械和化學感受器,胃腸道、輸尿管、膀胱、體腔壁內的和腸系膜根部的各類感受器。本體感受器:分布於骨骼肌肌腹、肌腱、關節囊、韌帶和內耳味覺器等處,接受機體運動和平衡時產生的刺激。
我覺得是D排尿反射。答案可能出錯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縮手反射是皮膚,瞳孔反射是光感受器,允吸反射是粘膜。
5、【分析題】股四頭肌的本體感覺傳導通路(意識性本體)
股四頭肌的本體感覺傳導通路第一級神經元的細胞體也位於脊神經節內,其樹突分布於肌肉、肌腱及關節內,軸突隨脊神經根進入脊髓後,在同側後索內上行組成薄束和楔束,終止於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此更換第二級神經元後,纖維交叉到對側,組成內側丘系。再上行經腦干到達丘腦,並在丘腦外側核的腹後部更換第三級神經元。換元後的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經內囊投射至中央後回、中央前回上/2/3處和下肢運動感覺區。
如果滿意我的回答請您及時給予好評或收藏,萬分感謝!
6、腱反射指的是什麼?
腱反射是被快速牽拉肌腱時所發生的牽張反射。例如,叩擊膝關節以下的股四頭肌肌腱,使該肌受到牽拉,則股四頭肌發生一次快速收縮,稱為膝跳反射;叩擊跟腱使小腿腓腸肌受到牽拉,則該肌發生一次快速收縮,稱為跟腱反射。腱反射的特點是,叩擊肌腱時,肌肉內的肌梭(一種本體感受器)幾乎同時受到牽拉,其傳入沖動進入中樞後又幾乎同時使該肌的運動神經元發生興奮,於是該肌的肌纖維幾乎同時發生一次收縮。臨床上常檢查腱反射來了解脊髓的功能狀態,如果某一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則提示相應節段的脊髓功能受損;如果腱反射亢進,則提示相應節段的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樞的制約。所以,腱反射明顯與否就能看出你的身體是否處於正常狀態。
7、牽張反射有兩種類型,肌緊張和腱反射,各有何生理意義?
1.腱反射 腱反射是指快速牽拉肌腱時發生的牽張反射。例如,叩擊膝關節以下的股四頭肌肌腱,使該肌受到牽拉,則股四頭肌發生一次快速收縮,稱為膝跳反射;叩擊跟腱使小腿腓腸肌受到牽拉,則該肌發生一次快速收縮,稱為跟腱反射。腱反射的特點是,叩擊肌腱時,肌肉內的肌梭(一種本體感受器)幾乎同時受到牽拉,其傳入沖動進入中樞後又幾乎同時使該肌的運動神經元發生興奮,於是該肌的肌纖維幾乎同時發生一次收縮。臨床上常檢查腱反射來了解脊髓的功能狀態,如果某一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則提示相應節段的脊髓功能受損;如果腱反射亢進,則提示相應節段的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樞的制約。是體內唯一的單突觸反射2.肌緊張:肌緊張是由於肌肉受到緩慢而持續的牽拉而發生的,整個肌肉處於持續的、微弱的收縮狀態,以阻止肌肉被拉長。肌緊張的意義在於維持身體的姿勢,而不表現明顯的動作。在肌緊張發生過程中,同一肌肉內的不同肌纖維輪換地進行收縮,因而能持久維持著肌緊張而不易疲勞。在正常情況下,人和動物的骨骼肌在無明顯的運動表現時,也處於持續的、微弱的收縮狀態,伸肌和屈肌都有一定的緊張性。但在直立姿勢時,伸肌緊張處於主要地位;因為直立時,由於重力的影響,支持體重的關節趨向於被體重所彎曲,被彎曲的關節勢必使伸肌受到牽拉,從而引起牽張反射使伸肌的肌緊張加強,以對抗關節的屈曲來維持直立姿勢。由於重力持續作用於關節,肌緊張也就持續地發生。
肌緊張的意義在於維持身體的姿勢,而不表現明顯的動作。
8、什麼是本體覺?
本體覺是指能告訴我們關於位置、力量、方向和身體各部位的動作,以及有助於統合觸覺與前庭覺的一種感覺訊息。
本體覺又稱深感覺,是指來自肌、腱、關節等的位置覺、運動覺和震動覺。此傳導路受損時,患者閉目不能確定其相應部位的位置、姿勢和運動的方向,震動覺消失,同時精細觸覺也喪失。深感覺是指感受肌肉、肌腱、關節和韌帶等深部結構的本體感覺,即肌肉是處於收縮或舒張狀態;肌腱和韌帶是否被牽拉以及關節是處於屈曲還是伸直的狀態等的感覺。
(8)本體感覺深層肌腱反射療法擴展資料:
意識性本體覺傳導路 能將本體覺傳至大腦皮質而引起感知機體在空間的位置和運動的方向。此傳導路還傳導精細觸覺。它由三級神經元組成。
1、第1級神經元胞體位於脊神經節內,為假單極神經元,其周圍突組成脊神經的感覺纖維,分布至軀干、四肢的肌、腱、關節等處的本體覺感受器和皮膚的精細觸覺感受器。中樞突經後根,進入脊髓同側的後索上行,其中來自第4胸節段以下的纖維在後索中形成薄束,傳導軀干下部及下肢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來自第4胸節段以上的纖維,在薄束的外側形成楔束,傳導軀幹上部及上肢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薄束和楔束上升到延髓,分別止於薄束核和楔束核。
2、第2級神經元胞體位於薄束核和楔束核,它們發出的纖維呈弓形前行至中央管的腹側,在中線與對側纖維交叉,稱為內側丘系交叉,交叉後的纖維在中線兩側上行,稱為內側丘系,經過腦橋和中腦止於背側丘腦。
3、第3級神經元胞體在背側丘腦,它們發出軸突組成丘腦皮質束,經內囊後肢投射到中央後回的上2/3和中央旁小葉的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