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扁平足導致腓骨肌腱

扁平足導致腓骨肌腱

發布時間:2021-04-21 17:59:25

1、扁平足有什麼影響

扁平足(骨科),平足症主要是由於某些原因使足骨形態異常、肌肉萎縮、韌帶攣縮或慢性勞損造成足縱弓塌陷或彈性消失所引起的足痛,又稱為扁平足。其病因主要有:(1)遺傳因素;(2)先天性足骨畸形;(3)足部外傷或慢性勞損;(4)足內在肌或外在肌力弱或麻痹、痙攣。臨床上分為姿勢性平足症和痙攣性平足症。臨床表現主要為久站或行走時足部疼痛或不適,站立時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展,舟骨結節處腫脹壓痛,休息減輕,晚期發展為痙攣性平足,並可引起骨性關節炎並發症。部分病人有家族史。 本症可發生於兒童及青壯年,若為先天性者則多在10歲以後出現症狀,常因各種損傷和勞累、肥胖而誘發,雙側多見。本症重在預防,一般行非手術療法多能奏效,少數患者則需手術治療,亦可獲得較好療效。療效欠佳者多數是未經正規治療或伴有合並症、並發症者。

症狀表現:

1.姿勢性平足症:為初發期,足弓外觀無異常,但行走和勞累後感足疲勞和疼痛,小腿外側踝部時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腳背可有腫脹,舟骨結節處腫脹及壓痛明顯,局部皮膚可發紅,足活動內翻輕度受限。站立時,足扁平,足外翻。經休息後,症狀、體征可消失。

2.痙攣性平足症:好發於青壯年,部分由姿勢性平足處理不當發展而來。主要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可呈八字腳步態。腓骨長肌呈強直性痙攣,足內、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足跟變寬,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結節完全塌陷,向內突出。嚴重者,足部僵硬。固定於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動明顯受限。即使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也難改善。部分病人可繼發腰背痛及髖、膝關節疼痛。

診斷依據:

1.部分病人有家族史或先天性足骨畸形或外傷史。

2.久站或行走時足部疼痛或不適,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翻,舟骨結節處腫脹和壓痛,休息可減輕或消失。晚期為痙攣性平足,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亦難改善。

3.站立位X線足正側位片可見舟骨結節完全塌陷,與載距突的距離增加。自跟骨結節底部至第一距骨頭底部作連線,並從舟骨結節至此連線作垂直線,其長度多小於1cm。

治 療:

治療原則

1.預防措施:有遺傳傾向或經常站立工作者,要常用足底外緣著地練習行走,避免足部長期處於一種姿勢。防止疲勞。適當的跑跳動作有助於鍛煉足部肌肉,減輕韌帶負擔。穿有跟的鞋或在鞋的中部加一個薄墊。

2.非手術療法:適用於姿勢性平足症和大多數痙攣性平足症。可以理療、按摩、加強足內、外在肌鍛煉,穿用平足矯形鞋或平足鞋墊矯正。但應以加強肌力鍛煉為主。對痙攣性平足症病人應注意休息,嚴重者可在麻醉下先行手法矯枉過正,爾後用小腿石膏靴固定足於內翻內收位。症狀消失後,再穿平足矯形鞋和鞋墊。

3.手術療法:少數病人經各種非手術療法不見效者,可行三關節固定術(即跟骰關節、距舟關節和距跟關節)。

用葯原則

1.對大多數病人,不需葯物治療,主要進行足內、外在肌功能鍛煉為主;

2.對少數需行手術治療者,術後要應用抗生素和支持對症治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抗生素。必要時輸血或人體白蛋白;

預防常識:

本症主要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縱弓塌陷或彈性消失而引起足部疼痛。扁平足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於形成足弓的結構發育不良及各種損傷和勞累所致。父母有平足者,其子女往往也有平足。有些人雖有平足,但並不感不適。只有那些感到疼痛,影響行走者才能稱為病態。本症主要在於預防,有先天性平足或遺傳傾向者,幼年起即應鍛煉小腿和足部肌肉,增強其肌力,同時減少負重過度或防止疲勞。穿用平足矯形鞋或鞋墊。

2、平底足為什麼走多了腳疼?

是不是扁平足呢?
扁平足是指足弓消失。足弓是由足骨、韌帶肌肉共同構成的,正常時有橫弓和縱弓。人體足部的小骨搭積成拱形而成為足弓。當人體站立、行走和負重時,足部不是全部負重的,以跖骨和足跟主要負重,足弓常懸空以緩沖震盪,保護大腦和內臟,並使人具有很好的彈跳性。如果形成足弓的結構發育不良或是由於各種損傷,足弓消失即形成扁平足。有的有遺傳性。有的扁平足沒有不適感,有的則會出現疼痛,影響行走。
扁平足重在預防。有平足家族史的,自幼開始預防,不穿平底鞋,穿有跟鞋或在鞋中部加墊。平時不要行走過久,負重過多。足部結構發育不好,如第一跖骨過短、舟骨結節過長、副舟骨、先天性仰趾外翻足等也易引起扁平足,也需採取上面介紹的措施加以預防。青少年應注意營養和休息,避免站立、行走過久,負重過多。扁平足患者可以加強足跖肌鍛煉,屈曲足跖,讓足底外緣著地行走5分鍾,每日數次。
穿平足鞋矯正也很有必要。鞋底跟部及中部應稍窄,使足跟較為固定,防止行走時足跟搖擺。鞋底內側部(即足弓部)比外側厚5~10mm,使足部略內翻,以防止距骨頭下陷內傾,將負重線由足內緣向足外緣移動。類似的鞋墊墊於鞋內也有較好的作用。

看到「扁平足」這個名詞,有些少年朋友會感到不以為然:扁平足不就是平腳嗎?這么一點小小的身體構造變化,對身體健康會有什麼了不起的影響呢?

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扁平足,意味著足弓的塌陷,也就是說正常的足弓構造被破壞了,所以足部的彈性會減小或消失,致使不能長時間地走路或站立。同時,因為足底變平,使人的下肢對全身的支撐機能明顯降低,身體的重心偏向內側,由此迫使全身和脊柱的機能都發生改變。因此,小小的扁平足對人的健康,尤其是體力和耐久力照樣會有明顯不良影響。

好好的足弓為什麼會塌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先天性骨發育不全是產生足弓塌陷的原因之一。這些青少年通常第一跖骨較短,第二跖骨過長,或者舟骨發育不良,所以負重時肌肉支持力很低,韌帶穩固性也差。還有一些青少年的扁平足是有家族史的,他們的韌帶和肌肉先天發育很差,或者有遺傳性的跟鍵過短,以致稍加負重,即出現足弓塌陷,時間則大多是在剛剛學會走路時。

負重不當造成足弓韌帶勞損,是產生足弓塌陷的另一原因。長時間地站立在過硬的地面上;鄉村青少年過早參加體力勞動,身體負重量超過足弓負荷能力;未經訓練就驟然參加長途跋涉等活動;肥胖或超重;經常穿太窄或鞋跟太高的鞋等,也常會造成扁平足。

體質不良也是引起足弓塌陷的重要原因。諸如肺結核、風濕病、心臟病和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常引起肌肉營養不良性萎縮,韌帶細長而鬆弛,也致稍加負重和較長時間走路,就會造成足弓下塌。形體瘦長、肌肉無力的「體質發育不良綜合症」少年中,扁平足的發生率也很高。

青春期是扁平足最高發的階段。原因是,青少年此時身高、體重都正在生長突增;突增高峰時一年內身高可增加10~15厘米,體重增加8~10千克,身體負重量因此而大大增加。然而,肌肉(尤其足部小肌肉)的發育常常要滯後1~2年,換言之,足弓的負荷力的增加和形體的增長往往有一段不相適應的階段。這時如果負荷過重或靜力性活動時間(如站立)過長,體重和維持足弓的肌肉力量間就會失去平衡,導致足弓埸塌陷。當然,青少年中那些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人,是很少有扁平足發生的。

要有效預防和治療扁平足,首先要設法消除各種易使足部韌帶勞損、肌肉過度疲勞的生活環境因素。例如,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時,中間應適當休息或變換體位;發育尚未完全的青少年,要避免參加負荷過重的勞動(如挑擔)和體育運動(如舉重);沒有經過適當鍛煉者,不要驟然參加長途步行,尤其要避免長時間在硬水泥地和柏油路上行走;已經有扁平足症狀的青少年,每天臨睡前最好用熱水浸泡雙腳10~15分鍾,浸泡後立即作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加快足弓的疲勞恢復。

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注意加強足部肌肉鍛煉,是最重要的預防措施。例如,在沙灘或草地等柔軟地面赤足步行,行走時盡量讓足底外緣著地,並使足趾屈曲;也可以赤足在斜板上做步行練習;盡量以足尖或弓起足背的方式站立;用足底滾動木板;利用足背抬動小鉛球,或者足趾練習抓取圓彈子等,以鍛煉足部肌肉。

除此之外,還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尤其要加強高抬腿及跳躍運動(如跳繩、跳遠、跳高、垂直起跳等),以及攀登活動(如肋木、爬梯、平衡木、爬繩、爬竿等),使足弓的肌肉和韌帶充分鍛煉。還有些專家主張,應盡量練習踮足尖走的舞蹈動作,或者以踮足尖方式跳繩,以加強足弓韌帶韌度及足部肌肉的緊張性收縮,幫助恢復已塌陷的足弓。

3、為什麼有扁平足的人比較容易腳痛?

因為足底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扁平足行走和站立時直接和地面接觸,會壓迫血管和神經造成腳痛。

4、右腿中下段軟組織包括腓骨肌腱和跟腱曾經意外受傷應該如何去鍛煉。(主要是玻璃劃破的)

康復訓練是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本人是跟腱斷裂患者,目前術後4個半月,我在一個康復公益群里得到他人的幫助,受益匪淺,先介紹給你,如有興趣,也可去交流。
群號是68941703

5、扁平足兩只腳的內側骨頭凸出,腳面比較平

這種特徵是典型的扁平足,症狀有點重。我先給你價紹一下其特徵:
 1.姿勢性平足症:為初發期,足弓外觀無異常,但行走和勞累後感足疲勞和疼痛,小腿外側踝部時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腳背可有腫脹,舟骨結節處腫脹及壓痛明顯,局部皮膚可發紅,足活動內翻輕度受限。站立時,足扁平,足外翻。經休息後,症狀、體征可消失,這是扁平足的症狀之一。
2.痙攣性平足症:好發於青壯年,部分由姿勢性平足處理不當發展而來。主要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可呈八字腳步態。腓骨長肌呈強直性痙攣,足內、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足跟變寬,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結節完全塌陷,向內突出。嚴重者,足部僵硬。固定於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動明顯受限。即使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也難改善。部分病人可繼發腰背痛及髖、膝關節疼痛,這是扁平足的症狀之一。
3、治療方法,目前國內外大多採用矯正法。就是腳部用扁平足鞋墊類利用力學原理支起足弓部,從而減輕或達到治癒的目的。原則上症狀輕的或年輕人治癒的機率比較大。

6、腳板無力上翻,做肌腱圖結果是腓總神經異常,右側腓總運動神經傳導腓骨小頭下髁速度稍減慢。其它都正常。

?

7、生物題目:扁平足對人體會造成哪些不利影響?

1.姿勢性平足症:為初發期,足弓外觀無異常,但行走和勞累後感足疲勞和疼痛,小腿外側踝部時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腳背可有腫脹,舟骨結節處腫脹及壓痛明顯,局部皮膚可發紅,足活動內翻輕度受限。站立時,足扁平,足外翻。經休息後,症狀、體征可消失。
2.痙攣性平足症:好發於青壯年,部分由姿勢性平足處理不當發展而來。主要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可呈八字腳步態。腓骨長肌呈強直性痙攣,足內、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足跟變寬,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結節完全塌陷,向內突出。嚴重者,足部僵硬。固定於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動明顯受限。即使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也難改善。部分病人可繼發腰背痛及髖、膝關節疼痛。

扁平足可引起哪些並發症?
扁平足可並發拇外翻.胼胝.雞眼.走路疼痛等。故影響運動。
扁平足影響運動嗎?
根拒運動員扁平足調查,扁平足學生的運動能力不低於非扁平足學生,全國田徑競走馬拉松優秀運動員不少有扁平足,其成績名列前茅。
扁平足能當運動員嗎?
凡有明顯的扁平足體征,走路時有疼痛.感覺不適,跗骨橋.距舟關節退變關節炎改變,距骨頭發育異常等從事運動員職業。

8、扁平足有什麼危害嗎?分男女嗎?

扁平足又稱平足,指任何骨、韌帶肌肉生理異常,導致足內則、外則縱弓和橫弓出現塌陷或消失,常伴患足外翻。扁平足出現了足部疼痛症狀的,稱為平足症

先天性因素:包括遺傳、先天性足骨畸形(第一跖骨發育過短)等

獲得性因素:慢性勞損或外傷;足內在肌或外在肌肌力弱或麻痹痙攣等。例如脛後肌腱功能不全、關節退變、創傷、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神經性病變和腫瘤等;肥胖、營養不足、負重活動頻繁等。

可塑性扁平足:站立時足弓塌陷或消失,抬起足部時(不負重時)足弓回復到正常,嬰幼兒時期的扁平足多屬於可塑性扁平足(由於足部的脂肪較厚,肌肉力量較小而造成的)

僵硬性扁平足:無論負重與否,足弓塌陷或消失,足部結構出現異常。

要了解扁平足,首先要了解「足弓」的結構和作用。

(足部骨骼結構圖)

足弓是由跗骨、跖骨通過韌帶、關節及肌肉、肌腱相互配合形成的拱門型結構。

人體有2條足橫弓和2條足縱弓。人在正常行走時,足的某一著地角度的負重約為自身體重的3-4倍。這時足弓的作用就好比汽車的輪子,由於足弓具有柔韌型和柔軟性的特點,能幫助我們適應不同的地面,緩沖地面對身體的沖擊力,減輕對內臟器官及骨骼的震盪,並且保護足底重要的血管神經免受地面沖擊力的壓迫,幫助我們正常走路、跑跳等活動。

所以,當足弓缺失,就好比車胎沒氣了,強行開上路,就容易磨損。

扁平足患者走路易疲憊、進行體育活動時彈跳力及平衡力差、足部不美觀、走路外八字等;距下關節等足關節更早出現退形性變及關節炎;後期可能出現下肢或脊柱代償性改變,如脊柱傾斜、腿型不直、膝踝關節疼痛不適、足底筋膜炎等。

注意:新生兒沒有足弓,足弓在7~10歲時逐漸形成。

(一)病史

綜合考量年齡、家族史、相關病因、早期治療、足以外症狀等情況.

(二)查體

1、負重和非負重時表現:負重時(站立時)可見足弓塌陷,足底與地板間完全沒有縫隙,伴有副舟骨,同時前足外翻及後足外展。

患者自查方法:

1)找張干凈的A4紙放在地上,腳底沾水,踩在紙上,觀察上面的足印,對照下面這張圖,可知屬於哪個程度的扁平足。

a、輕型:足縱弓降低

b、中型:足縱弓消失

c、重型:足縱弓消失,並有足內側緣凸,起距骨頭移位至足跖側即內踝的前下方。


2)拿幾雙自己經常穿的鞋,觀察鞋底,扁平足患者鞋跟內側磨損較多(而高弓足患者外側磨損嚴重)。

2、壓痛點

按壓檢查足、踝和腿是否有壓痛感,尤其是脛後肌腱、足背外側、跖腱膜處。

疼痛部位:

· 內側:脛後肌腱、彈簧韌帶、三角韌帶

· 外側:腓骨撞擊、跟骰關節、跗骨竇、舟骨

3、僵硬和柔韌的活動程度

提踵試驗:光腳站在地上,大拇指使勁向上翹,或抬高大拇指,觀察有沒有足弓形成。然後原地踏步走,觀察抬腳後,就是不負重的時候有沒有足弓形成,以及是否有足跟外翻。如果不負重時有足弓形成,則為可塑性扁平足,否則為僵硬性扁平足。

抗阻試驗:測試脛後肌腱、腓骨肌腱緊張程度及是否有攣縮。

4、步態特徵:多為外八字步態。

5、其他受影響的體征:如下肢立線、脊柱等

(三)X線檢查

便於測量跟骨高度的降低、距骨頭的包容度、Cyma關節線連續性中斷、跟骰角的增大

距跟角的增大、距骨-第1跖骨角的增大等等具體的影像學參數。

有時需CT、MRID等輔助確診,需與垂直距骨、斜形距骨、跗骨聯合等鑒別診斷,幾者在治療上有所區別。

(四)評價

1、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

測量參考:

4°~-4°:正常足

4°~15°:輕度扁平足

15°~30°:中度扁平足

>30°:重度扁平足

2、跟骨傾斜角(Picth角)

測量數據參考:

10°~20°:足弓降低

20°~30°:正常足弓

>30°:足弓升高

3、距周覆蓋角

測量數據參考:

正常足平均:10°(14°)

扁平足平均:≥22°

4、距骨第2跖骨角

測量數據參考:正常足平均:小於16°(3~6°)

5、CYMA線

與扁平足導致腓骨肌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