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肌分為哪些?
腹肌分類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2、主要腹肌的名稱?
腹肌可分為前外側群和後群。
1.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2.後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4.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5.白線 為兩側三層腹壁闊肌腱膜的纖維在正中線交織而成,其上方起自劍突,下抵恥骨聯合,約在白線中部有-臍環。在胎兒時期,有臍血管通過,此處也是腹壁的薄弱處,可形成臍疝。
6.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厘米。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厘米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3、腹肌種類有哪些?
腹肌分類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7a686964616f31333337626137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後群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4、肌腱和韌帶有什麼區別
一、作用:
1.韌帶:
限制骨骼活動范圍以免損傷
2.筋:
起到收縮肌肉、活動關節和固定的作用。
二、位置:
1.韌帶:
位於關節腔周圍的稱囊外韌帶。位於關節腔內的稱囊內韌帶。位於關節囊上的,即關節囊纖維層增厚部分稱關節囊韌帶。還有一種韌帶是由腹膜皺襞形成的,它是由腹膜壁層與臟層之間或腹膜臟層與臟層之間移行而成的。
2.筋:
大多看不見,它附著在骨頭上。
(4)聯合肌腱與腹直肌擴展資料
韌帶的主要成分為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膠原纖維使韌帶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彈力纖維則賦予韌帶在負荷作用下延伸的能力。韌帶大多數纖維排列近乎平行,故其功能多較為專一,往往只承受一個方向的負荷。
由於韌帶很堅韌,因此可以加強骨的穩定性,可使內臟固定於正常位置,限制其活動范圍。人體內的主要韌帶有膝關節交叉韌帶、腹股溝韌帶、喙肩韌帶、肘關節的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等。有些韌帶是胚胎器官的殘存遺跡,如動脈韌帶是胎兒時期的動脈導管封閉而成,肝圓韌帶則由臍靜脈萎縮形成。
5、腹肌的正確位置是從哪裡到哪裡算
腹肌的位置在心窩到肚臍之間的肚皮下。
腹肌是人體結締組織組成中的重要部分,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當它們收縮時,可以使軀干彎曲及旋轉,並可以防止骨盆前傾。腹部肌肉對於腰椎的活動和穩定性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還可以控制骨盆與脊柱的活動。軟弱無力的腹肌可能導致骨盆前傾和腰椎生理彎曲增加,並增加腰背痛的幾率。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構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和腹直肌等。
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壁肌的淺層,為寬闊扁肌,以8個肌齒起自下8個肋骨的外面,與前鋸肌、背闊肌的肌齒交錯,肌束由外上斜向前內下,後下部肌束止於髂峪前部,其餘肌束向內下移行為腱膜,經腹直肌的前面,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至腹正中線終於白線。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緣增厚捲曲,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稱為腹股溝韌帶inguinalligament、腹股溝韌帶的內側端有一小束腱纖維向下後方返折至恥骨梳,稱腔隙韌帶(陷窩韌帶)lacunarligamento,腔隙韌帶延伸並附於恥骨梳的部分稱恥骨梳韌帶pectinealligament(即cooper韌帶)。腹股溝韌帶和恥骨梳韌帶都是腹股溝疝修補術時用來加強腹股溝管壁的重要結構。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三角形的裂孔,為腹股溝管淺(皮下)環superficialinguinalringo。
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峪和腹股溝韌帶的外側1/2,肌束呈扇形,後部肌束幾乎垂直上升止於下位3個肋骨,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延為腱膜,在腹直肌外側緣分為前、後兩層包裹腹直肌,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及後層,在腹正中線終於白線。腹內斜肌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越過精索前面,延續為腱膜,與腹橫肌的腱膜會合,形成腹股溝鐮inguinalfalx,或稱聯合腱conjointtendon,止於恥骨梳的內側端及恥骨結節附近。腹內斜肌的最下部分出一些細散的肌束,與腹橫肌最下部的肌束一起包繞精索和睾丸等,稱為提睾肌,收縮時可上提睾丸。
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起自下6個肋軟骨的內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溝韌帶的外側1/3,肌束橫行向前延為腱膜,腱膜越過腹直肌後面參與組成腹直肌鞘後層,止於白線。腹橫肌最下部的肌束和腱膜下緣的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構成提睾肌和腹股溝鐮
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上寬下窄,起自恥骨聯合和恥骨嶠,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tendinousintersection分成多個肌腹。腱劃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在腹直肌的後面,腱劃不明顯,不與腹直肌鞘的後層癒合,因而腹直肌的後面是游離的。
腹直肌
鞘包繞腹直肌,分前、後兩層。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構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的後層與腹橫肌腱膜構成。在臍下4、5cm以下,由於腹直肌鞘後層的腱膜全部轉到腹直肌的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使後層缺如,因此,腹直肌鞘的後層由於腱膜中斷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線稱弓狀線arcuateline或半環線semicircularline。
白線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上,介於左右腹直肌鞘之間,由兩側三層扁肌腱膜的纖維交織而成。上方起自劍突,下方止於恥骨聯合。白線堅韌而缺少血管,上部較寬,自臍以下變窄成線狀。在白線的中點有臍環umbilicalring,為在胎兒時期臍血管通過0處,是腹壁的一個薄弱點,若腹部臟器經此處膨出,則稱為臍疝。
後群
後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將在下肢肌中敘述。腰方肌quadratuslumborum,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內側有腰大肌,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的後部,向上止於第12肋和第1、4腰椎橫突,作用是下降和固定第12肋,並使脊柱側屈。
(5)聯合肌腱與腹直肌擴展資料
腹股溝管
腹股溝管inguinalcanal,為腹前外側壁三層扁闊肌和腱之間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由外上斜向內下,長約4、5cm,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宮圓韌帶由此通過。
腹股溝管有兩口、四壁。內口稱腹股溝管深(腹)環deepinguinalring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cm處,為腹橫筋膜向外的突口,其內側有腹壁下動脈;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皮下)環superficialinguinalringo前壁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為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腹股溝管是腹壁的薄弱區,為疝的好發部位。
腹股溝三角
腹股溝(海氏)三角inguinal(Hesselbach)triangle是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的三角區,位於腹前壁下部。
腹部筋膜
腹部筋膜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1、淺筋膜在腹上部為一層,臍以下分為淺、深兩層。淺層內含脂肪,稱Camper筋膜深層為膜性層,含有彈性纖維,稱Scarpa筋膜,向下與大腿的闊筋膜愈著向內下與會陰淺筋膜、陰囊肉膜相續。
2、深筋膜可分為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3、腹內筋膜貼附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大多與所覆蓋的肌相同,如膈下筋膜、腰方筋膜、髂腰筋膜、盆筋膜和腹橫筋膜等。
參考資料
腹肌-網路
6、輸尿管切開取石術的手術步驟
顯露上段輸尿管:
(1)切口:上起第12肋尖或略下,下至髂前上棘內上方。
(2)切開肌層:切開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及腹橫肌。在切斷腹橫肌時,注意避免損傷肋下神經、血管、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
(3)顯露上段輸尿管(圖1):進入腹膜後間隙之後,可見輸尿管位於腹膜後的腰大肌之前,精索內動、靜脈(或卵巢動、靜脈)橫越輸尿管,應加保護,避免損傷。 顯露中段輸尿管:
(1)切口:上起髂嵴中點上方兩橫指,順腹外斜肌紋至腹直肌外緣半月線處。
(2)切開肌層:切開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及腹橫肌,進入腹膜後間隙。
(3)顯露中段輸尿管(圖2):將腹膜及腹腔內容物向內拉開,此處輸尿管常與腹膜粘膜,易與腹膜一起被拉開而不易找到。精索內(或卵巢內)血管在此段輸尿管的外下側跨過髂動、靜脈。 顯露下段輸尿管:
(1)切口:上起髂前上棘內側約2cm處,向下向腹中線作弧形切口,至恥骨聯合上1cm處。
(2)切開肌層:沿肌紋切開腹外斜肌,切斷腹內斜肌及腹橫肌,再橫行切斷聯合肌腱,必要時可切開腹直肌前鞘。肌肉切開後,在切口下角可看到腹壁下動、靜脈(圖3),應避免損傷。必要時也可將其結扎、切斷,以利手術進行。
(3)顯露下段輸尿管(圖4):在輸尿管下段,女性有子宮動、靜脈,男性有輸精管和精索內動、靜脈跨越,分離時應注意保護。
用小彎針穿3-0腸線,間斷縫合輸尿管2~3針(概述圖片)。縫線僅可穿過外層和肌層,而不穿過粘膜,以免結石再發。取出切口周圍的保護紗布墊,用周圍的脂肪組織覆蓋輸尿管縫合處,用1~2針腸線固定脂肪組織。
若輸尿管結石部位炎症較重,需在輸尿管切口上端另作一小切口,插入4~5號輸尿管導管至腎盂作為引流,由腹壁原切口或另作的一小切口引出。 檢查傷口無出血及異物存留後,在輸尿管切口旁放置香煙引流。將手術台放平,逐層縫合肌肉、皮下組織及皮膚。
7、腹直肌鞘是哪些肌肉的膜腱構成的,是怎樣構成的?
腹直肌鞘 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分前後兩葉。
前葉由腱膜形成,但其厚度在3個局部發生變化。上部最薄鞘僅由腹外斜肌腱膜一層構成;下部最厚,由三層扁肌肌腱全部構成;而中部則是真正的兩層腱膜。
後葉在4個不同平面(a、b、c、d)由4種不同組織形成。在臍周圍即b平面,由兩層腱膜形成與鞘前葉構成相同;在臍與劍突間即c平面,有部分腹橫肌加入;在劍突下部分即d平面為軟骨(肋軟骨及劍突);臍與恥骨聯合間以下即a平面,腱膜移行於前葉同時形成弓狀線 arcuate line ,後葉由腹橫筋膜構成。
肌鞘的內側形成白線 linea alba ,在臍下白線是名符其實的線狀,在臍以上白線形成一帶,寬約半寸或更多。
在鞘的外側形成半月線 linea semilunaris ,與腰椎橫突尖及輸尿管處於同一垂線上。
8、腹直肌有幾塊?起止點在哪?
所有人的腹肌(確切的說是腹直肌)數量都是一樣的——一塊!沒錯!就是一塊!所謂的六塊腹肌八塊腹肌都是腹直肌上的肌腱勾勒出來的,而橫行的肌腱有的人是3條有的人是4條,疏密分布也不相同,甚至兩側的對稱度都不相同,這個就像人的長相,和遺傳有關。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內,為上寬下窄的帶形多腹肌,起自恥骨聯合和恥骨嵴,肌纖維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前面。與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等同屬腹肌前外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