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肌腱袖的構成及意義

肌腱袖的構成及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4 17:31:41

1、肩袖肌肉群包括那些?

肩袖肌群包括: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等4塊肌肉的肌腱

肩袖又叫旋轉袖,是包繞在肱骨頭周圍的一組肌腱復合體,肱骨頭的前方為肩胛下肌腱 ,上方為岡上肌腱,後方為岡下肌腱和小圓肌腱,這些肌腱的運動導致肩關節旋內,旋外和上舉活動,但更重要的是,這些肌腱將肱骨頭穩定於肩胛盂上,對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和肩關節活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肌腱袖的構成及意義擴展資料

肩袖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組成,附著於肱骨大結節和肱骨解剖頸的邊緣,其內面與關節囊緊密相連,外面為三角肌下滑囊。其環繞肱骨頭的上端,可將肱骨頭納入關節盂內,使關節穩定,協助肩關節外展,且有旋轉功能。岡上肌附著於肱骨大結節最上部,經常受肩峰喙肩韌帶的磨損,從解剖結構和承受的機械應力來看,該部位為肩袖的薄弱點,當肩關節在外展位做急驟的內收活動時,易發生破裂,因肢體的重力和肩袖牽拉使裂口愈拉愈大,而且不易癒合。

【病因病機】

多見於40歲以上男性,如為青年人,絕大多數伴有嚴重外傷史。由於肩袖受肩峰保護,直接暴力很少造成肩袖破裂。間接暴力多因肩袖隨年齡增長發生退行性變後上肢外展,手掌扶地驟然內收而破裂,尤因岡上肌肌力薄弱,而承受牽拉力最大,故易破裂,約佔50%.

肩袖損傷依破裂程度可分為部分破裂和完全破裂兩類。若處理不當,部分破裂可發展為完全破裂。

【診斷】

(一)臨床表現

多見於40歲以上的男性,如為青年人必有嚴重外傷史,當肩袖破裂時,患者常自覺有撕裂聲響,局部腫脹,皮下出血,傷後局部疼痛限於肩頂,並向三角肌止點放散,大結節與肩峰間壓痛明顯,患者不能主動外展肩關節。

(二)檢查

1.壓痛大結節與肩峰間壓痛明顯,根據壓痛部位的大小,可以確定肩袖破裂范圍的大小。局部壓痛點用1%普魯卡因封閉,待疼痛消失以後患者可以主動外展肩關節,表明肩袖未破裂或僅為部分破裂,若封閉後仍不能主動外展,則表明嚴重破裂或完全破裂。

2.彈響肩袖裂口經過肩峰下時則彈響,尤其完全破裂者更為明顯。

3.疼痛弧部分破裂者肩關節外展60°~120°范圍內出現疼痛。

4.裂隙完全破裂者,可以摸到破裂的裂隙。

5.肌肉萎縮早期因有豐滿的三角肌遮蓋不明顯,日久同現岡上肌、岡下肌失用性萎縮,尤以岡下肌明顯。三角肌有時不但不萎縮反而肥大。

6.關節活動異常肩袖破裂較大時患臂不能外展,而由聳肩活動代替。由於肩袖破損,三角肌的收縮,肱骨沿其垂直軸向上,迫使肩胛骨在胸壁上滑動並旋轉,出現肩關節活動異常,同時抗阻力外展力量減弱。

7.上臂下垂試驗行局部麻醉後,將患側上臂被動外展至90°,如不加以支持,患肢仍能保持這一位置,表示肩袖無嚴重損傷,如不能維持被動外展位置則表明肩袖嚴重破裂或完全破裂。

(三)X線檢查

可關節內充氣亦可碘油造影,如發現肩關節腔與三角肌下滑囊陰影相互貫通,表示肩袖完全破裂。

(四)鑒別診斷

1.肩部骨折脫位。

2.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斷裂,斷裂部多位於肱骨結節間溝處。急性外傷破裂時劇痛,肘部屈曲無力。慢性破裂者,屈肘力量逐漸減弱。抗阻力屈肘試驗無力感或疼痛加重。

3.牽拉肩。

【辨證論治】

(一)手法治療

急性期忌用手法治療,在功能恢復期可在肩關節周圍使用穴位點按、拿捏、彈撥、搖肩、牽抖等手法,並配合肩外展及上舉被動運動,爭取及早恢復肩關節功能。

(二)固定療法

不完全破裂者大多不需要手術治療,多採用在局部封閉下將肩部外展、前屈、外旋,用「人」字形石膏或外展夾板支架固定3~4周,以使肩袖破裂部分接近而獲得癒合。

(三)葯物治療

1.內服葯初期活血行氣、消腫止痛,可用雲南白葯、跌打丸,後期舒筋、活絡、止痛,口服舒筋丸。

2.外用葯外用消瘀止痛膏、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接骨續筋膏等。

(四)功能鍛煉

在疼痛可以耐受的情況下可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開始時以被動活動為主,3個月內應避免做提舉重物等動作。

(五)其他療法

1.局部封閉療法局部疼痛較劇烈的患者,可在肩峰下間隙行局部封閉。

2.手術療法肩袖部分破裂經4~6周非手術治療,仍不能恢復肩關節有力、無痛、主動的外展活動及完全破裂和陳舊性破裂的患者,應行手術修補。

參考資料:網路—肩袖

2、手指血管和神經的走行特點和臨床意義

手指的血管神經是走在手指的兩側的...
意義在於手在抓握別的東西的時候不容易損傷神經,並且保持血供不被壓迫

3、肩袖組成及哪些運動方式極易受損

羽毛球,網球排球等肩關節活動較多要求較高的運動項目損傷會多一些內。
岡上容肌,岡易班肌,肩胛下肌,小圓肌。任何運動都會造成一定的損傷,所以不能單從這個方面去看,要從整體去看。在運動技術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如果肩袖肌群相對薄弱或者過度疲勞會造成損傷,反過來如果肩袖肌群強大,到運動技術不良同樣會造成損傷。還有受過大外界應力沖擊會損傷。

4、肌腱袖名詞解釋

肌腱袖,又稱肩袖(shouldercuff)或稱旋轉袖(rotatorcuff),是由起於肩胛骨止於肱骨上端的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構成,上述4塊肌的肌腱經過肩關節的上、後和前方時與肩關節囊緊貼,並互相連接形成一近似環形的腱板圍繞肩關節,對肩關節的穩定起重要的作用。

由於肩關節囊很鬆弛,肩關節周圍這些小肌的收縮,可保持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面相接觸,此作用較為重要。

在組織學結構上,肩袖可視為3層構造,即滑囊層、中間層和關節面層。肩袖及其表面結構是由大束腱纖維、小束腱纖維和疏鬆結締組織構成。肩袖損傷的修復可分為外在修復方式(Ⅰ型)和內在修復方式(Ⅱ型)。

Ⅰ型修復是指肩袖損傷後依靠滑膜組織及血管增生來修復。病變區大量血管增生,滑膜長入,纖維母細胞形成大量膠原,通過纖維的編織來完成肩袖的連續性,此過程多發生在滑膜層。

Ⅱ型修復是指肩袖損傷後依靠腱細胞本身的分化來修復。一部分腱細胞演化為纖維母細胞,而另一部分細胞分化形成軟骨細胞,從而修復肩袖的損傷,此變化多發生在肩袖的中間層和關節面層。

5、局解的實驗課考試都讓找什麼結構?

緒 論
一、 了解局部解剖學的定義和學習目的。
二、 了解解剖器械的准備和使用。
三、 掌握各種結構的解剖要領。
四、 掌握解剖操作的具體要求。
五、 了解局部解剖學的學習方法。
第一章 頭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頭部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頭部的表面解剖。
第二節 面 部
一、面部的淺層結構
(一)了解面部的皮膚、淺筋膜和肌肉配布特點。
(二)了解面部血管和神經的行程、分布及特點。
(三)掌握三叉神經末支的出顱腔位置及分布。
二、面側區
(一)掌握腮腺的形態、分部、腮腺鞘及穿過腮腺的結構,了解腮腺管的體表投影。
(二)了解面神經的分段、分支及其分布。
(三)了解面側深區的位置、境界及面部間隙之間的交通。
第三節 顱 部
一、顱頂
(一)了解額頂枕區的境界、層次,掌握頭皮的概念、腱膜下間隙、顱骨外膜的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二)了解顳區的境界和層次。
二、顱底內面
(一) 了解顱底各窩境界、特點及臨床意義。
(二) 掌握海綿竇的位置、構成、穿行結構及交通。
第二章 頸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頸部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頸部的表面解剖及重要結構的體表投影。
第二節 頸部層次結構
一、了解頸部淺層結構中的淺靜脈和皮神經。
二、了解頸部筋膜的層次、附著和筋膜間隙及其交通。
第三節 頸前區
一、舌骨上區
了解頦下三角和下頜下三角的構成及內容。
二、舌骨下區
(一)了解頸動脈三角的境界、內容、毗鄰關系。
(二)掌握甲狀腺前面的層次結構及甲狀腺的位置、被膜、毗鄰、血管和神經。
(三)掌握氣管頸部前面的層次結構及毗鄰關系。
第四節 胸鎖乳突肌區及頸根部
一、胸鎖乳突肌區
(一) 了解胸鎖乳突肌區的范圍、內容及毗鄰。
(二) 了解頸根部的范圍、內容及毗鄰。
第五節 頸外側區
了解枕三角和肩胛舌骨肌鎖骨三角的境界、內容及毗鄰。
第六節 頸部淋巴
一、了解頸上部和頸前區的淋巴結位置和收集范圍。
二、了解頸外側區的淋巴結位置、收集范圍及其臨床意義。
第三章 胸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胸部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胸部的體表標志和標志線。
第二節 胸 壁
一、了解胸壁的淺層結構,掌握女性乳房的位置、淋巴迴流及其臨床意義。
二、了解胸壁深筋膜及肌層的分布,掌握肋間隙內的走行結構及排列。
三、了解胸廓內動脈的行程及胸內筋膜的分布。
第三節 膈
一、了解膈的位置、分部,掌握膈裂孔的位置及穿行結構。
二、了解膈的血管、淋巴和神經。
第四節 胸膜和胸膜腔
一、掌握胸膜的分部、胸膜腔和胸膜隱窩的構成、胸膜頂和肋膈隱窩的位置和臨床意義。
二、掌握壁胸膜返折線的體表投影。了解胸膜的血管、淋巴和神經。
第五節 肺
一、 掌握肺的位置和體表投影。
二、 掌握肺門的走行結構、肺根的構成及各結構的毗鄰關系。
三、 了解支氣管肺段的概念。
第六節 縱 隔
一、了解縱隔的位置、境界與分區。
二、上縱隔
(一)了解胸腺位置、毗鄰和上腔靜脈及其屬支。
(二)了解主動脈弓的位置、毗鄰及其三大分支,掌握動脈韌帶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三)了解迷走神經、膈神經、氣管、食管和胸導管的排列關系。
三、下縱隔
(一)掌握心包腔的構成和心包斜竇、橫竇、前下竇的位置與臨床意義。
(二)掌握心的體表投影及其臨床意義。
(三)掌握心、食管、胸主動脈、胸導管等器官的毗鄰關系及其臨床意義。
(四)了解奇靜脈、半奇靜脈的行程以及與食管靜脈的關系。
(五)了解縱隔間隙和縱隔內淋巴結的位置。
第四章 腹 部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腹部的境界與分區,掌握腹部的表面解剖。
二、了解腹膜腔與腹腔臟器的關系。
第二節 腹前外側壁
一、掌握腹前外側壁的皮膚及淺筋膜的特點,了解淺靜脈的流注和皮神經的分布。
二、了解肌層各肌配布特點、血管和神經的分布,了解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和壁腹膜的分布及形成物,掌握腹直肌和腹直肌鞘的位置、形態。
三、了解腹股溝區的境界與層次,掌握腹股溝管的位置、構成及其內容。
四、了解腹股溝區的薄弱處與疝形成的關系。掌握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及腹壁下動脈的行程和分布。
第三節 結腸上區
一、掌握胃的位置與毗鄰、韌帶與網膜、淋巴迴流、血管與神經的分布。
二、掌握十二指腸的分部、毗鄰及其與腹膜的關系、十二指腸乳頭和十二指腸懸肌的位置。
三、掌握肝的位置、毗鄰及體表投影。了解肝的韌帶與膈下間隙的位置,肝門與肝蒂的位置及內部的結構關系。了解肝的分葉和分段。
四、掌握肝外膽道的組成、胰的位置、分部和毗鄰,了解其血管分布和淋巴迴流。
五、掌握脾的位置,了解脾的毗鄰、韌帶及血管。
六、掌握肝門靜脈的組成類型、位置、毗鄰、屬支與迴流范圍。
第四節 結腸下區
一、了解空、回腸的形態結構及區別。
二、了解盲腸的位置、形態,掌握闌尾的位置、形態、根部的體表投影及闌尾動、靜脈的走行。
三、掌握結腸的分部、位置和血管,了解各部的毗鄰及其淋巴迴流。
第五節 腹膜後間隙
一、了解腹膜後間隙的范圍及內容。
二、掌握腎的位置和毗鄰,掌握腎門、腎蒂和腎竇的位置、結構及排列,掌握腎被膜的層次。了解腎的血管與腎段,腎的淋巴迴流與神經支配。
三、了解輸尿管的位置和毗鄰。
四、了解腎上腺的形態、位置及血管。
五、了解腹主動脈的位置、分支及分布。
六、 了解下腔靜脈的位置、屬支、睾丸靜脈(卵巢靜脈)的行程和注入部位。
七、了解腰交感乾的位置。
第七章 上 肢
第一節 概 述
一、 了解上肢的境界與分區。
二、 掌握上肢的表面解剖。
第二節 肩 部
一、掌握腋窩的構成、內容,腋鞘及其交通。
二、了解三角肌區及肩胛區的血管、神經分布,掌握肌腱袖的構成及其意義。
第三節 臂 部
一、了解臂前區淺層結構的皮神經分布和淺靜脈的行程、注入,了解肱動脈的行程及分支,了解正中、尺、肌皮神經的行程。
二、了解臂後區四條皮神經的分布,掌握肱骨肌管的構成及內容,橈血管神經束的組成及內容。
第四節 肘 部
一、掌握肘前區淺靜脈的吻合類型及臨床應用,掌握肘窩的境界及內容。
二、了解肘後三角和肘外側三角的構成及臨床意義。
三、了解肘關節動脈網的構成。
第五節 前臂部
一、了解前臂前骨筋膜鞘的構成和肌肉配布。掌握尺、橈血管、神經及正中神經的行程與分布。了解旋前圓肌的起止意義。
二、了解前臂後骨筋膜鞘的構成及肌肉配布,骨間後血管、神經的行程和分布。
第六節 手 部
一、掌握腕管的構成及其內容物的排列關系。
二、了解手掌皮膚、皮下組織的特點和手掌筋膜。
三、了解掌腱膜的構成及手掌筋膜鞘的構成,了解手掌的結構層次。
四、了解掌中間隙、魚際間隙的位置和交通。
五、掌握手背的淺靜脈和皮神經的分布。了解肌腱的排列及結構特點和筋膜間隙的交通。
六、了解手指皮膚、淺筋膜、神經和血管,了解腱纖維鞘和腱滑膜鞘。
第八章 下 肢
第一節 概 述
一、了解下肢的境界與分區。
二、掌握下肢的表面解剖。
第二節 臀 部
一、了解臀部皮膚、淺筋膜和皮神經及其分布范圍。
二、了解臀部深筋膜及臀肌,掌握梨狀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結構。
三、了解坐骨小孔及其穿行結構,了解髖周圍動脈網的形成。
第三節 股 部
一、掌握大隱靜脈及其屬支。了解腹股溝淺淋巴結、闊筋膜、髂脛束及隱靜脈裂孔。
二、了解骨筋膜鞘、肌腔隙與血管腔隙。
三、掌握股三角的境界、內容和股管與股鞘,了解收肌管及閉孔血管。
四、掌握坐骨神經的行程、分支及分布。
第四節 膝 部
一、了解膝前區的淺、深層結構。
二、了解膝後區的淺層結構,掌握腘窩的境界及內容。
三、了解膝關節動脈網的形成。
第五節 小腿部
一、了解小腿前外側區淺層結構,前骨筋膜鞘內脛前血管和腓淺、深神經的起止、行程及分布。
二、了解小腿後區淺層結構,掌握小隱靜脈的起止、行程和注入。
三、掌握脛後血管、脛神經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
第六節 踝與足部
一、了解踝前區與足背皮膚、淺筋膜的特點,淺靜脈及皮神經的分布,足背動脈的位置、分支、分布及其與腓深神經的關系。
二、掌握踝管的構成及內容物的排列,了解腓骨上、下支持帶,踝關節內、外側韌帶的位置及作用。
三、了解足底腱膜及筋膜鞘,了解足底的血管及神經。
四、了解足內、外側弓及橫弓的構成及作用。

6、肩袖肌群由哪些肌肉組成?

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

主要起到穩定肩關節的作用。

如果可以請採納

與肌腱袖的構成及意義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