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推拿是推肌腹和肌腱嗎

推拿是推肌腹和肌腱嗎

發布時間:2021-02-12 22:04:30

1、什麼叫做推拿與按摩

推拿古稱按摩、按蹺等,是在人體體表上運用各種手法以及作某些特定的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的中醫外治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 疏通經絡,滑利關節,調整臟腑氣血功能和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的作用。據考證 早在兩千多年前先秦兩漢時期,當時有兩部醫學巨著,即《黃帝內經》和《黃帝岐伯按摩十卷》,這兩部書第一次完整地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確立了按摩作為一門學科在中醫學體系中的地位。迄今已積累了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
推拿療法,是對患者施行各種手法的治療方法。但須根據病情,藉手掌或手指等的按壓、推運力量,運力輕重緩急,在患者身上進行操作,以便治癒某些疾病。
推拿所具有的獨特醫療作用,已引起國際醫務界的重視,許多國家都開展對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古老的推拿療法,正在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推拿,是術者運用雙手,在患者身體及表的點、線、面上進行推拿操作,創造積極的外因條件,通過患者自身的內因變化:調和營衛、疏通氣血,是經絡暢通,功能恢復,從而是體內各種器官相互關系得以協調,人體內部生理機能趨於正常,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就局部疾患來說,某些病變出現皮膚顏色蒼白、枯燥、萎縮、馳緩的症狀,通過推拿使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增強病患部氣血的供養,使之逐漸變為紅潤、光澤、豐滿,恢復了機體應有的生理狀態;再就一般全身性疾病和內臟疾病來說,如因寒邪侵入人體後,營衛失調,氣血受阻,經絡澀滯,發生怕冷、寒戰,身體疼痛等症狀,應用推拿治療,患者有汗出和疼痛緩解等現象,這是因為通過推拿可以促使衛氣恢復其溫分肉、充皮膚和司開合的功能,所以能夠產生溫熱,驅散寒邪外出而取得出汗、止痛等治療效果。其他如擰胃脘以增強消化機能,治療食滯、嘔吐;按膏肓、肺兪調整膈上和肺臟的氣血關系而有祛痰、鎮咳作用,治療咳嗽等。
推拿能改善肌肉、筋腱的機能,使肢體伸縮活動功能恢復。如骨折、脫臼整復後期及痿躄的患者,經常進行推拿,有利於患肢功能的逐漸恢復而使動作轉為靈活,。又如田徑運動員於運動之前在上、下的肌群進行輕度的推拿,可提高肌肉的活動能力,運動時感到矯健輕快,且可防止運動後發生肌肉疲勞症。臨床推拿進行拍、打手法時,患者反映拍、打肌膚常感到有沖擊性的快感。我們認為:人體內經絡徑路以及某些腺、管的阻塞現象,可通過推拿受到沖擊性震盪而疏通。如乳腺炎初期,乳房腫痛,經拍、打肩臂,振動胸大肌而使乳腺瘀積暢通,因此推拿後可產生腫脹消退,疼痛減輕或消失等效果。又如推拿某一部位時,常可影響周圍肌群收縮活動,這是肌肉肌腱活動力增強的具體反映,所以推拿療法能改變肌肉鬆弛等現象,消除病理狀態,促進正常生理功能和運動機能的恢復。
推拿的適應症比較廣泛。如外感的發冷發熱、頭痛、頭暈,以及昏厥的急救,飲食積滯的腹痛、腹瀉,風、寒、濕侵犯人體出現的三痹、腰痛,中風偏癱,高血壓病,失眠健忘等等。外傷科的扭、挫傷,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症。小兒科的疳積、急慢驚風、小兒麻痹後遺症,婦科的痛經等。
推拿的禁忌症,一般有:
1、病程已久,患者體弱,經不起最輕微的推拿、按壓,如不注意這些情況,過於大意地進行推拿操作,就會出現眩暈、休克的症狀。
2、傳染性或潰瘍性的皮膚病如疥瘡、惡性腫瘍和開放性創傷,不宜推拿;但輕症或局限性的皮膚病,可不受這種限制。
3、湯火傷患部不宜推拿;患部周圍忌重力推拿。
4、懷孕五個月以下,或有懷孕徵象的;經期、產後惡漏未凈時(子宮尚未復原),小腹部不得推拿,以免發生流血或大出血。
5、小兒體質嫩弱,5歲以下的,除四肢、腹、背可輕按摩外,其他部位均忌重按或擰、拿。
6、急性傳染病(如傷寒、白喉等)、各種腫瘤以及其他病情嚴重的患者,都不要推拿。
7、極度疲勞和酒醉的患者,不宜推拿。
推拿按摩療法,是在人體體表上運用各種手法以及作某些特定的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的中醫外治法,具有疏通經絡,滑利關節,調整臟腑氣血功能和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的作用。據考證推拿按摩療法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迄今已積累了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一般來說,中風患者多數具有氣血不和、經絡不通等病理改變,故按摩法能疏通經脈,以行氣血,增加局部皮膚和肌肉的營養,並同時加強肌肉和韌帶的伸縮性,已達解除肢體的攣縮,畸形及肌肉痙攣的效果。臨床上我們注意到,由於中風患者常主訴肢體僵硬、痙攣疼痛、活動不利,按摩之後,局部表現為毛細血管擴張、皮膚溫度升高、血流豐富、汗腺分泌多,從而消除了肌肉疲勞,增加了皮膚彈性,通利了周身關節,使痙攣的組織得到了充分的血供,從而有助於偏癱肢體功能的恢復,亦有助於預防並發症和肢體畸形和攣縮的發生。今天,按摩已發展成為我國康復療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多種疾病有良好的康復效果。當然,中風患者通過按摩而獲得康復的人數也確實不少。我們認為,按摩康復對中風患者很有益處。

2、推拿學的作用原理

<

3、是肌肉,肌腱,還是韌帶拉傷

很多人分不清肌肉拉傷與肌肉酸痛的區別,覺得疼了就用力甩甩胳膊,或是不管他過幾天就好。如果是肌肉酸痛的話這樣做沒錯,不過如果是拉傷的話,隨意處理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要想知道每種情況該如何處理,我們就必須知道肌肉拉傷和肌肉酸痛的區別。
實際上肌肉酸痛與拉傷是有明顯區別的。肌肉酸痛是一種正常的、積極的生理表現。人們往往在力量訓練或一個不太適應(運動量偏大或新的運動項目等)的運動練習後,產生明顯的肌肉酸痛和不適。而這些症狀在休息一段時間後會自然消失,當再次進行同樣的運動時肌肉酸痛症狀會明顯減輕或不產生。而運動導致的肌肉拉傷就不同了,肌肉或韌帶拉傷會造成骨骼肌大面積的病理性改變,如細胞變性、細胞壞死等等,不僅影響繼續運動或訓練,還可能會帶來較嚴重的後果。

怎樣鑒別肌肉拉傷和肌肉酸痛
肌肉和韌帶拉傷,會因一個損傷性動作而突然出現,而肌肉酸痛則是逐漸加重的。有一個辦法可以鑒別二者:肌肉酸痛通過牽拉能得到緩解,而如果是運動損傷,牽拉反而會使疼痛加重。總之,運動後肌肉酸痛和肌肉(或韌帶)的損傷性質完全不同。肌肉酸痛可以通過休息、牽拉、按摩等得到緩解。而肌肉(或韌帶)損傷,就必須用醫學手段解決了。

如果肌肉拉傷該怎麼辦?
肌肉拉傷後,要立即進行冷處理——用冷水沖局部或用毛巾包裹冰決冷敷,然後用綳帶適當用力包裹損傷部位,防止腫脹。在放鬆損傷部位肌肉並抬高傷肢的同時,可服用一些止疼、止血類葯物。24小時至48小時後拆除包紮。根據傷情,可外貼活血和消腫脹膏葯,可適當熱敷或用較輕的手法對損傷局部進行按摩。肌肉拉傷嚴重者,如將肌腹或肌腱拉斷者,應抓緊時間去醫院作手術縫合。

怎樣預防肌肉拉傷
不少人健美運動中都出現肌肉拉傷,不管怎樣來講,肌肉拉傷都是健美訓練的大敵,往往讓你很長一段時間放棄該部位的肌肉訓練。所以我們要提早預防肌肉拉傷。
休息
如果健美訓練中身體某部位感到某種異常的疼痛,就別再做下去了,應該徹底放鬆和休息。
弄清傷勢
將受傷部位輕輕轉動,隨便做一些輕柔動作以確定哪些肌肉、肌腱、韌帶疼痛或受了傷,這樣就能知道治療動作應該集中在何處,並在強烈健美訓練時應該避開哪些動作。
不增加傷處的負擔。
弄清受傷部位後,不僅僅不要做影響這些傷痛處的健美訓練動作,就是在日常活動中,也須注意不給傷處增加負擔,例如,後腰疼痛就別去提起重物,腳疼就要避免跑步。
繞過傷處鍛煉
採取「積極休息法」。人體有600多塊肌肉,因此,即使你傷了 100塊肌肉,你還有500多塊肌肉可練,應該鍛煉全部肌肉,才能改善你的健康,取得均勻發展,同時又能加強主要負重的股骨,例如,受傷或接任脛部肌肉阻礙整個下蹲的動作,但還允許做到半蹲動作,但必須小心從事,若活動時,有所不適,就應該讓整個傷處肌群都得到休息。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必須很仔細的測定受傷的部位,尋找一種能很輕柔地活動受傷部位的健美訓練動作,用這種動作促進血液循環,以補充新鮮養料,清除廢棄物質。
輕輕伸展
慢慢伸展傷處,直到一遇到有輕微抵觸處即停止,然後試著放鬆損傷部位。這樣做時,試試作進一步的伸展,當肌肉達到伸展和輕松時,起治療作用的血液會更多的流往該處,就能更快得到治癒,但如伸展過分,就會導致創傷的惡化,甚至再受傷。
按摩
輕輕的按摩能直接增進血液流量,可以自我搓揉,但更有效的解痛辦法是自己放鬆,讓一位懂推拿術的人給你推拿。

熱力
熱力能憑借人體自然的冷卻反應而促進血液湧向身體表面,熱力也能減緩受傷肌肉的緊張狀態,從而使血液循環加速,給肌肉帶來更多的營養物質。
冰敷
熱力作用往往用於長期的受傷後的養治,而不能用作臨場的急救,剛受傷即加熱能造成傷處腫脹而引起組織進一步損傷,一般受傷後的48小時內,用冰敷可減輕腫脹。

4、肌腱與肌腹的作用

5、有關骨骼肌的敘述正確的是() A.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兩部分組成 B.骨骼肌的收縮和舒張既能牽

骨骼肌由肌腱來和肌腹兩部分組成自,肌腹內分布有許多的血管和神經.同一塊骨骼肌的兩端跨過關節分別固定在兩塊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縮的特性,骨骼肌收縮,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產生了運動.一塊骨骼肌分別附著在不同的骨上才能牽引所附著的骨,繞關節完成運動.如果一塊骨骼肌附著在同一塊骨上的話,那麼骨骼肌收縮,只會導致骨的彎曲,這在人的運動中是不存在這樣現象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由骨骼肌、關節、骨協調配合,在神經系統的支配和其他系統的輔助下完成的.因此,選項A符合題意.
故選:A

6、桑拿推拿按摩有什麼秘笈?

一、十指梳搔頭皮法

頭為「諸陽之會」,腦為髓之海,乃諸陽經氣的匯聚處。每日早晚以十指向後梳搔前額發際至枕後發際各60次。
本法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治腦血管病變等。

二、搓掌揉臉法

人們到了老年經脈氣血不足,面色少華。每天早晚雙手搓掌至發熱,揉面部各60次,激發面部氣血,使面部充盈紅潤,面肌富有彈性,有防老祛皺、精神煥發之功能。

三、搓揉耳廓法

「耳為腎之竅」,腎開竅於耳,耳為六條陽經經脈所聚。每日早晚搓揉耳廓各60次,使耳部發熱有燒灼感為宜。本法有防治耳聾、耳鳴和耳源性疾病等功能(有耳病、化膿性中耳炎者禁用)。

四、扣齒彈舌法

齒屬腎,「腎主骨,腎氣虛,齒不健,八八則齒發去」。老年者常扣齒則健齒,齒健則福。每日早晚扣齒各60次,可健齒防牙病和牙齒脫落等。

「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每日早晚彈舌各60次,彈舌是對腦的良性按摩,有健腦護腦之功。

五、頸項部按摩法

頸項部是人體經脈通往頭部和肢體的重要通道。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頸椎病、血管性頭痛、腦血管病的功能。

六、肩胛部按摩法

肩胛部是手足之三陽經脈交會之處,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肩周炎、頸椎病的功能。

七、上肢部按摩法

上肢部位為「手三陰手三陽之脈」的要道,是內連臟腑外絡肢節的重要部位。每日早晚按揉各60次,即從上內側腋下(極泉穴)至腕部內側(內關穴);從外側腕部(外關穴)至肩部(肩井穴)。此法有疏通上肢經脈、調和氣血之功能,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疾病及上肢病痛有良效。

八、脅肋部按摩法

脅肋部位為肝膽經脈(期門、章門)所交會,每日早晚按揉60次,有舒肝理氣、清肝利膽之效。對治療肝膽疾病和岔氣、肋間神經痛有效。

九、腹部穴位按摩法

腹為任脈經過之處,每日早晚雙手重疊放在臍部(神厥穴),上下左右順時針方向按揉60次,然後再以同樣手法逆時針方向按揉60次,可改善消化系統、生殖泌尿系統的功能。

十、腰部按摩法

「腰者腎之府」,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藏精。每日早晚按摩腰部(腎俞穴、命門穴等),使腰部發熱,則能強腎壯腰,對治療腎虛腰痛、風濕腰痛、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症等腰部疾患有良效。

十一、骶尾部按摩法

骶尾部為人體「大樹之根」,按摩骶尾部八骨?穴和長強穴,每日早晚各60次,有治療腰骶痛、改善性功能之療效。

十二、下肢部按摩法

下肢部位為「足三陰足三陽」之脈的要道。每日早晚拍打由下(三陰交穴—懸中穴)向上(足三里—陰陵泉)和股下段(梁丘穴—血海穴)至股上段(風市、環跳穴),如此反復拍打60次,對活血理氣、舒筋通絡、調理脾胃效果尤佳。

晚睡前溫水泡腳30分鍾(冬季水溫42~45℃),兩足稍晾乾後反復搓推足心(湧泉穴)60次,湧泉穴為腎經之源,對溫腎補腎健腦、改善血液循環有效
1 成人按摩推拿手法總論
面部按摩常用的穴位有:

承漿 在頜唇溝的中央,當下唇下陷中。主治口眼歪斜,面腫,齦腫,齒痛,流涎,癲狂。

地倉 在口角旁開4分處。主治口眼歪斜,流涎。

人中 在人中溝上中1/3處。主治口眼歪斜,流涎,鼻塞。

迎香 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5分,當鼻唇溝中。主治鼻塞,鼻淵,口眼歪斜,面癢,面腫。

四白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顴骨上方凹陷中。主治目赤癢痛,目翳,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承泣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主治目赤腫痛,夜盲,迎風流淚,口眼歪斜。

睛明 目內眥上方1分處。主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目內眥癢痛,目眩,近視,色盲。

攢竹 眉毛內端,當眶上切跡處。主治視物不明,流淚,口眼歪斜。

魚腰 在眉毛的中點。主治目赤腫痛,眼瞼下垂,眉棱骨痛。

絲竹空 在眉梢的凹陷中。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齒痛,癲癇。

印堂 在兩眉連線的中點。主治頭痛,眩暈,鼻淵,鼻衄,小兒驚風,產後血虛。

角孫 將耳廓前後對折,在耳尖所到的顳頜部。主治耳部腫痛,目翳,齒痛,唇燥,頸項強直。

耳門 在耳屏上切跡前方,當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凹陷中。主治耳鳴,耳聾,齒痛。

聽宮 在耳屏前下頜關節髁狀突的後緣,張口呈凹陷處。主治耳鳴,耳聾。

聽會 在耳屏切跡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有孔。主治耳聾,耳鳴,齒痛,口眼歪斜,下頜關節脫臼。

翳風 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後下緣的凹陷中。主治耳鳴,耳聾,口眼歪斜,牙關緊閉,頰腫。

下關 在顴弓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主治齒痛,耳鳴,耳聾,口眼歪斜,牙關開合不利。

頰車 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咬緊牙齒時,當咬肌的最高隆起處。主治口眼歪斜,頰腫,齒痛,口噤不語。

大迎 在下頜角前1寸3分,當咬肌附著部前緣。主治口噤,頰腫,齒痛。

陽白 目正視,瞳孔直下,在眉上1寸處。主治頭痛,目痛,目眩,外眥疼痛,夜盲。

太陽 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的凹陷中。主治頭痛,牙痛,目赤腫痛,面癱。

手法就是用手或肢體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於患者體表,使產生的力達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們將這種特定的技巧稱為「手法」。之所以稱為「手」是因為:主要以手著力,故統稱為「手」。之所以稱為「法」是因為:雖然各種手法都來源於日常生活,但又區別於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其區別點就在於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醫療手段,故稱為「法」。古人稱:「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法也」。

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從而達到深透和滲透的目的。所謂「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一段時間。所謂「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達到一定的層次。在用力時應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選擇適當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時力量可達肌肉、骨骼;小時僅達皮膚和皮下。也就是說力量並不是越大越好。所謂「均勻」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勻。在操作時力量不可時輕時重,速度不可時快時慢,幅度不可時大時小。在改變力量、速度、幅度時要逐漸地、均勻地改變。所謂「柔和」是指手法要輕柔緩和,不使用蠻力、暴力,做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松而不懈,緊而不僵」。所謂「深透」是指每個手法應用完之後,均能使該部位淺層組織和深層組織得到充分放鬆。所謂「滲透」是指一些手法產生的效果是從淺層組織滲透到深層組織,如應使按摩法產生的熱逐漸滲透到深層組織,這稱為「透熱」。

手法是防病、治病、保健的關鍵,因此要達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須熟練掌握每個手法的操作、動作要領、作用及作用層次、手法的特點及手法的注意事項。其次應該細心揣摩練習,達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並能得心應手地運用。

手法的作用可以概括為:①緩解肌肉痙攣;②放鬆止痛;③活血祛瘀;④消除腫脹;⑤溫通經絡;⑥疏通狹窄;⑦分解粘連;⑧滑利關節;⑨整復錯位。我們又可把①至④概括為放鬆作用;⑤可以概括為溫通作用;⑥至⑧可概括為助動作用;⑨可概括為整復作用。以下成人按摩推拿手法部分按這四種作用,將手法分為放鬆類手法、溫通類手法、助動類手法、整復類手法共四類,進行論述。

2 小兒按摩推拿手法總論

小兒推拿學形成於明朝,是按摩推拿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小兒具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的生理特點,同時又具有抵抗力差,容易發病,傳變較快,易趨康復的病理特點,因此小兒推拿與成人按摩推拿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小兒推拿手法的要求是:輕快,柔和,平穩,著實,適達病所,不可竭力攻伐。

小兒推拿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1.推法,揉法次數較多;摩法時間長;掐法則重快少;

2.小兒推拿的手法常和穴位結合在一起,如補脾經;

3.掐拿捏等重手法多在最後使用;

4.小兒推拿在操作時常用一些介質,如薑汁,滑石粉以滑潤皮膚,提高療效;

5.小兒推拿的穴位有點狀,線狀面狀;

6.小兒推拿的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但習慣上推拿左手;

1 一指禪推法

(1)指端一指禪推法:以拇指指端著力於一定部位或穴位,通過指間關節的屈伸和腕關節的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在操作時應注意沉肩、垂肘、懸腕、掌虛、指實、緊推、慢移。

(2)偏峰一指禪推法:以拇指的偏峰著力於一定部位或穴位,通過指間關節的屈伸和腕關節的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在操作時應注意沉肩、垂肘、指實、緊推、慢移。

(3)羅紋面一指禪推法:以拇指的羅紋面著力於一定部位或穴位,通過指間關節的屈伸和腕關節的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在操作時應注意沉肩、垂肘、懸腕、掌虛、指實、緊推、慢移。本法亦可以用拇指的羅紋面著力於一定部位,其餘四指附著於肢體的另一側,通過指間關節的屈伸和腕關節的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

(4)跪推法:以拇指指間關節的背側著力於治療部位,通過腕關節的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

(5)蝶推法:以兩手同時在患者前額部做偏峰一指禪推法稱為蝶推法。

2 滾法

(1)側滾法:用手背近小指側著力於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關節背側為支點,肘關節微屈並放鬆,靠前臂的旋轉及腕關節的屈伸,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

(2)立滾法:用小指、無名指、中指背側及其掌指關節著力於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關節背側為支點,肘關節伸直,靠前臂的旋轉及腕關節的屈伸,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

3 揉法

(1)指揉法:用指端著力於一定的部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

(2)掌揉法:用掌著力於一定的部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

(3)魚際揉法:用大魚際或小魚際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

(4)掌根揉法:用掌根著力於一定的部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亦可雙掌重疊,以掌根著力於一定部位,左右方向地用力按揉。

(5)前臂揉法:用前臂的尺側著力於一定的部位,用力做環旋揉動或左右揉動。

(6)肘揉法:用尺骨鷹嘴著力於一定的部位,用力做環旋揉動或左右揉動。

4 纏法

以拇指指端著力於一定部位或穴位,沉肩、垂肘、掌虛,指端貼住治療部位,靠腕關節和拇指指間關節以每分鍾250~300次的頻率快速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

5 拿法

拇指與其餘四指對合呈鉗形,施以夾力,以掌指關節的屈伸運動所產生的力,捏拿治療部位,即捏而提起稱為拿。

6 撥法

(1)拇指撥法:以拇指羅紋面按於施治部位,以上肢帶動拇指,垂直於肌腱、肌腹、條索往返用力推動。本法用於肌腱、肌腹、腱鞘、神經乾等部位。也可以兩手拇指重疊進行操作。

(2)掌指撥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於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置於該拇指之上,以掌發力,以拇指著力,垂直於肌腱、肌腹、條索往返推動。本法用於肌腱、肌腹、腱鞘等部位。

(3)肘撥法:以尺骨鷹嘴著力於施治部位,垂直於肌腹往返用力推動。本法用於臀部環跳穴。

7 捋法

(1)拇指捋法:以單手或雙手拇指羅紋面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沿著腱鞘、條索、骨縫、脊柱兩側往返推動。本法用於腱鞘、條索、骨縫、脊柱兩側。

(2)掌指捋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於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按於該拇指之上,以掌發力,以拇指著力,沿著脊柱兩側、肌腹、骨縫走行方嚮往返推動。本法用於肌腹、骨縫、脊柱兩側。

8 搓法

(1)掌搓法:以兩手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動,同時上下往返移動。本法主要用於上肢部。

(2)虎口搓法:以兩手虎口置於頸肩部快速搓動,本法用於頸肩部。

9 擊法

(1)掌根擊法:手指微屈,腕略背伸,以掌根著力,有彈性、有節律地擊打體表。本法用於腰背部。

(2)側擊法:五指伸直分開,腕關節伸直,以手的尺側(包括第5指和小魚際)著力,雙手交替有彈性、有節律地擊打體表。也可兩手相合,同時擊打施治部位。本法用於頸肩、腰背及下肢後側。

(3)指尖擊法:兩手五指屈曲,以指尖著力,有彈性、有節律地擊打患者頭部。本法用於頭部。

(4)拳擊法:以拳面、拳背、拳底有彈性地擊打患者的體表。本法用於背部、腰骶、下肢。

(5)桑枝棒擊法:醫生手握拍打棒的手柄,有彈性、有節律地擊打患者的腰背部及下肢的後側。

10 拍法

五指並攏且微屈,以前臂帶動腕關節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後落;腕先抬,指後抬,虛掌拍打體表。

11 彈法

醫生先用拇指指腹按壓住食指的指甲,然後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依次快速地彈出,有彈性地擊打患者的頭部。

12 梳頭櫛發

兩手十指屈曲,從前至後做梳頭動作。

13 摩掌熨目

兩掌相互摩擦,搓熱後將兩手掌心放置在患者兩眼上,使眼部有溫熱舒適感。
溫通類手法

1 摩法

(1)掌摩法:以掌置於腹部,做環形而有節律撫摩,亦稱摩腹。在摩腹時,常按如下順序進行摩腹:胃脘部=>上腹=>臍=>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指摩法: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指面附著在治療部位上,做環形而有節律撫摩。本法用於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2 擦法

(1)掌擦法:用掌著力於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大,產熱低且慢,主要用於腰骶、四肢、肩部。

(2)側擦法:用手的尺側著力於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小,產熱高且快,主要用於腰骶、肩背及四肢。

(3)魚際擦法:用大魚際著力於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小,產熱較快,主要用於上肢及頸肩部。

3 推法

(1)掌推法:用掌著力於治療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推動時應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多用於背部、胸腹部、季肋部、下肢部。

(2)指推法:用指著力於治療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本法用於肌腱及腱鞘部位。

(3)肘推法:用肘著力於治療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本法用於脊柱兩側。

(4)拇指分推法:以兩手拇指的橈側置於前額部位,自前額正中線向兩旁分推。

(5)十指分推法:十指微屈,自胸部正中線沿肋間隙向兩側分推,亦稱開胸順氣。

(6)魚際分推法:以兩手拇指橈側及大魚際著力於腹部,自腹部正中線沿肋弓向兩側分推。

(7)合推法:以兩手拇指或掌從施治部位的兩邊向中間推動稱為合推法。

4 抹法

用雙手拇指的羅紋面著力於一定部位,以拇指的近端帶動遠端,做上下或左右的單方向移動。本法用於前額部。

5 掃散法

醫生手指屈曲置於患者頭部兩側,做前後方向的快速滑動。

6 點法

以指端著力,持續按壓人體的穴位,即為點法,也稱點穴。在點穴時也可瞬間用力點按人體的穴位。點穴時可單用拇指點,也可食指或食中指一起點按穴位。在做點法時還可用點穴槍點按人體的一定部位,如足底。

7 捏法

(1)三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背伸,拇指橫抵於皮膚,食中兩指置於拇指前方的皮膚處,以三指捏拿肌膚,兩手邊捏邊交替前進。

(2)二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尺偏,食指中節橈側橫抵於皮膚,拇指置於食指前方的皮膚處,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膚,邊捏邊交替前進。

8 捻法

用拇指羅紋面與食指橈側緣夾住治療部位,做上下快速揉捻。本法用於手指部和耳部。

9 掐法

(1)雙手掐法:以兩手的拇食指相對用力,擠壓人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

(2)單手掐法;以單手拇指指端掐按人體的穴位,如掐人中。

10 振法

(1)掌振法:以掌置於一定部位,做連續、快速、上下顫動。掌振法主要作用於腹部,作用於腰部時也稱為顫腰。

(2)指振法:以食中指指端置於穴位,做連續、快速、上下顫動。本法主要用於百會、膻中、中脘、關元等穴。

11 推橋弓(掃橋弓)

橋弓穴是指翳風至缺盆的連線。推橋弓時應以拇指著力,壓力適中,兩側交替,大約1分鍾。

12 雙鳴天鼓

患者取仰卧位。醫生將兩掌按於兩耳,兩手置於後枕部。醫生兩掌輕輕用力,按壓患者兩耳,然後用手指輕彈枕後風池穴數次,然後兩掌放鬆。如此反復操作數次。

13 刮法

以食指中節的橈側在患者體表進行單方向的刮稱刮法,亦可用刮板(可用穿山甲片、牛角製成的刮板,古時也用錢幣)在患者體表做刮法。
助動類手法

-搖法
-背法
-抖法
-屈伸法

1 搖法

(一)頸部搖法

(1)患者取坐位,頸部放鬆。醫生站在患者的側後方,一手扶住患者的後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頜,做緩慢的環旋搖動,並使其搖動的范圍逐漸加大。亦可用肘夾住患者的下頜,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後枕部,做緩慢的環旋搖動。

(2)醫生站在患者的後方,兩手托住患者的頭部(拇指在後,其餘四指在前),醫生用兩前臂的尺側壓住患者的肩部。醫生兩肘與兩手相對用力,邊向上拔伸,邊緩慢地做環旋搖動,並使其搖動的范圍逐漸加大。

(二)腰部搖法

(1)患者坐於床邊。一助手雙手按壓患者的大腿以固定。醫生站於患者背後,雙手從腋下穿過抱住患者,然後環旋搖動患者的腰部,並使其搖動的范圍逐漸加大。

(2)患者站立,彎腰扶住床邊。醫生站在患者的側後方,一手扶住患者的腹部,另一手扶住患者的腰部,兩手相對用力,環旋搖動患者的腰部,並使其搖動的范圍逐漸加大。

(三)肩部搖法

以右肩為例。

(1)患者取坐位。醫生站於患者左後方,以腹部頂住患者背部,右手托住患者右肘,左手握住患者右手手指或右手的尺側,使肩關節沿前下=>前上=>後上=>後下=>前下的方向搖動,並使其搖動的范圍逐漸加大。

(2)醫生站在患者的右後方,左手扶按患者的右肩,右手握住患者的右腕部,環旋搖動患者的肩關節。亦可用右手托住患者的右肘,環旋搖動患者的肩關節。

(3)醫生站在患者的右後方,左手扶住患者的右肩,右手虎口經患者的腋下握住患者的右前臂下段的橈側,做前下=>前上=>後上=>後下的搖動,亦可做水平方向的搖動。

(4)醫生站在患者的右後方,左手置於患者的右肩後,右手從患者的腋下繞過置於患者的右肩前,醫生左右手與右臂協同用力搖動患者的肩關節,並使其搖動的范圍逐漸加大。

(四)前臂搖法

醫生一手托住患者的肘關節,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腕部,旋前或旋後搖動患者的前臂。

(五)腕部搖法

醫生一手握住患肢前臂下段,另一手五指與患者的五指交叉握住,環旋搖動腕關節。

(六)髖部搖法

患者取仰卧位,兩下肢伸直。醫生站在患側,一手扶患側膝部,另一手扶踝;先使膝關節屈曲,同時使患側髖關節外展、外旋至最大限度,然後使髖、膝關節極度屈曲;再使髖關節極度內收、內旋,最後伸直患側下肢。

(七)膝部搖法

患者取仰卧位。醫生站在患側,一手扶膝,一手托踝,環旋搖動膝關節。或者:患者取俯卧位,醫生站在患者的側方,一手扶患者大腿下段的後側,另一手扶患者的足跟部,環旋搖動患者的膝關節,並使其搖動的范圍逐漸加大。

(八)踝部搖法

患者取仰卧位。醫生一手托患者的足跟部,另一手握患者的前足部,環旋搖動踝關節,並使其搖動的范圍逐漸加大。

2 背法

(一)後伸背法

醫生與患者背靠背地站立,醫生兩肘套住患者兩肘(醫生兩肘在里),以臀部頂住患者腰部,彎腰、屈膝,將患者反背起,先左右水平方向搖動數次,待患者放鬆後,醫生迅速伸膝挺臀,同時加大腰部前屈的角度,隨即將患者放下。

(二)側背法

以腰部右側屈受限為例。患者站立,右側上肢置於醫生頭後。醫生站於患者右側,以左髖頂住患者右髖,左手扶住患者腰部,右手握住患者右手,醫生右腳向右跨出一步並帶動患者做右側屈,至最大限度時,醫生以左髖向左頂患者的右髖,用以加大患者腰部右側屈的角度。

3 抖法

(一)肩部抖法

患者取坐位。醫生站在患側,雙手握住患者的手指並使患者肩關節外展,先牽引,在牽引的情況下,做連續、小幅度、均勻、快速的上下抖動並使肩關節抖動的幅度最大。在抖動過程中,可以瞬間加大抖動幅度3至5次,但只加大抖動的幅度,不加大牽引力。

(二)腰部抖法

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腋下。醫生雙手托住患者兩個踝關節,兩臂伸直,身體後仰,與助手相對用力,牽引患者的腰部,待患者腰部放鬆後,醫生身體先向前,然後身體後仰,瞬間用力,上下抖動3~5次,使患者腰部抖動的幅度最大。

(三)髖部抖法

患者取側卧位。醫生雙手握住患者踝關節,先牽引,在牽引的情況下,做上下、快速的抖動。

4 屈伸法

(一)單純屈伸法:使患者關節沿冠狀軸進行運動的手法,稱屈伸法。屈伸法可用於各關節,使關節加大屈伸運動幅度。

(二)屈轉伸法:先使關節極度屈曲,再突然使該關節極度伸直。本法用於治療關節伸直(背伸、後伸)功能受限。如在治療急性腰部軟組織損傷致腰部後伸功能受限時,可先使患者腰部前屈,患者手扶床邊。醫生一手扶患者腹部,另一手扶患者腰部。先使患者腰部極度前屈,在患者放鬆的情況下,醫生一手改放在患者胸部,另一手向前推按患者腰部,兩手協調用力,使患者腰部迅速後伸以恢復腰部後伸功能。

(三)伸轉屈法:先使關節極度伸直,再突然使該關節極度屈曲。本法用於治療關節屈曲功能受限。如治療患者腰部前屈功能受限時,使患者站立,醫生站於患者身後,用身體的右側頂住患者身後,右手置於患者腹部,左手置於患者肩部。當患者放鬆後,醫生用右手虛掌扣打患者小腹部,右肩撞擊患者背部,同時左手推按患者背部正中。以上3個動作同時進行,使患者腰部迅速前屈,用以治療腰部前屈功能受限。
整復類手法

-按法
-拔伸法
-牽拉法
-扳法

1 按法

(1)普通按法:以掌著力於一定部位,垂直向下按壓。本法多與其他手法結合應用,如與揉法結合應用稱為按揉;與摩法結合應用稱為按摩。

(2)背部按法:以兩掌重疊置於背部正中,先囑患者用力吸氣,再囑患者用力呼氣,醫生雙手也隨之向下按壓,至呼氣末,瞬間用力,聽到彈響即表明復位。

(3)交叉分壓法:(以棘突向右偏為例)患者取俯卧位。醫生站於患者的右側,右手掌根置於脊柱的右側(靠近脊柱),左手掌根置於脊柱的左側(略遠離脊柱),兩手交叉,待患者呼氣末,分別向外下方瞬間用力(左手之力大於右手),聽到彈響即表明復位。

(4)按動脈法:以拇指或掌按於人體大動脈幹上並持續一段時間,至肢體遠端有涼感,或麻木感,或蟻走感,或有邪氣下行感時,將拇指或掌輕輕抬起,使熱氣傳至肢體遠端。

2 拔伸法

(一)頸部拔伸法

①頸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醫生站在患者側後方,腹部頂住患者的背部,用一手托住患者後枕部,用另一肘夾住患者下頜,反復用力,緩慢向後上方拔伸患者頸部。

②頸部仰卧位拔伸法:患者取仰卧位。醫生一手托患者後枕部,另一手置於患者下頜處,兩手用力拔伸患者頸部。

③頸部端提法:患者坐於低凳上,兩腿向前伸直,兩手置於大腿上。醫生站於患者側後方,一手托後枕部,用另一肘夾住患者的下頜,先緩慢向上拔伸,並維持一定牽引力,待患者頸部相對放鬆時,瞬間向上用力,拔伸患者頸部。

(二)腰部拔伸法

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肩部。醫生雙手托住患者的兩個踝關節。醫生兩臂伸直,身體後仰,與助手相對用力,拔伸患者的腰部。

(三)肩部拔伸法

患者取坐位。醫生站在患者患側的前方,雙手握住患者腕部(患者手掌朝里),逐漸向上拔伸患肢。拔伸過程中,也可瞬間加大拔伸的力量。

(四)手指拔伸法

醫生一手拿住患者的腕部,另一手手握空拳,拇指蓋於拳眼,食中兩指夾住患者的指端,然後迅速地拔伸,並能聽到一聲清脆的響聲。

(五)膝關節拔伸法

患者取仰卧位,醫生一手托患者足跟,另一手握患肢足部。先使患側膝關節屈曲,然後迅速拔伸,使患膝伸直。如此反復進行數次。

3 牽拉法

牽拉法是使肌肉或神經根受牽拉的方法。如使頸部極度屈曲牽拉頸肩部肌肉;使膝、髖關節極度屈曲對腰背肌進行牽拉;肩關節上舉、肘關節伸直、腕關節背伸可牽拉臂叢,分解頸部神經根與周圍組織的粘連;使踝關節極度背伸、膝關節伸直、髖關節屈曲,可牽拉坐骨神經,分解腰部神經根與椎間盤的粘連;患者俯卧,將患者膝關節極度屈曲,以牽拉股神經及股四頭肌。

4 扳法

(1)頸部扳法

①頸椎定位旋轉扳法:以棘突向右偏為例。患者取坐位。醫生站於患者右後方,用左手拇指頂住偏歪棘突的右側,先使患者頭部前屈至要扳動椎骨的棘突開始運動時,再使患者頭向左側屈、面部向右旋轉至最大限度,然後醫生用手托住患者下頜,待患者放鬆後,做一個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間的旋轉扳動,同時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聽到彈響即表明復位。亦可用肘夾住患者下頜做此扳法。

②頸部側扳法:以頭向右側屈受限為例。醫生站在患者的左側,以右肘壓患者的左肩,右手從患者頭後鉤住患者的頸部,左手置於患者頭側(左耳上方)。先使患者頭右側屈至最大限度,然後瞬間用力,加大側屈(5~10),隨即鬆手。

③頸部仰卧位

與推拿是推肌腹和肌腱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