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手部解剖特點怎麼樣的?
這是我的收集:
http://hi.baidu.com/loveing_lcl/blog 上肢部分,具體你得找相關圖片結合理解~
三、手背
皮膚和皮下組織都較薄。伸指肌腱在皮膚表靳的隆起清晰可見。全部掌骨也皆可觸及。當拇指內收時,第】骨間背側肌隆起,其近端恰為橈動脈人掌處,故可在此觸及橈動脈。
(一)淺層結構
皮膚薄而柔軟.富有彈性,移動性較大..有毛發和皮脂腺。手背的淺筋膜也很薄而疏鬆.其內布滿淺靜脈、淺淋巴管和皮神經。
l手背靜脈網dorsal v…s即…f hand淺筋膜內豐富的淺靜脈互相吻合形成手背靜脈網。其橈側*與拇指的靜脈匯集形成頭靜脈t尺側半與小指的靜脈會台形成貴要靜脈。 『
2淺淋巴管手背的淋巴凰流與靜脈相似,也形成=#富的淋巴管網。手掌遠端的淺淋巴管網在指蹼間隙處流向手背淋巴管網。因此,手郫感染時-於背較手掌腫脹明顯。
3橈神經淺支分布於手背橈側半皮膚,並發出5條指背神經dorsal dIg陽l……分布於拇指、示指和中指近節橈側緣的皮膚。
4尺神經手臂支分印於手背尺側半皮膚,再分出j條指背神經分布於小指、環指和中指尺側綠的皮膚(圖7 29)。
(二)深層結構
1手背腱膜dorsal ap……s…f hand指伸肌腱與手背筋膜的淺層結合形成手背腱
膜。艟膜的兩側分別附於第2、5掌骨。
2骨間背側筋膜dorsaHnt…sseous f一1a 為覆蓋在第2~5掌骨和第2~4骨間背側
肌表面的手背筋膜深層。在各掌骨近端,骨間背側筋膜以纖維隔與手背腱膜相連結,遠端
在指蹼處手背筋膜的兩層相結合。
3.筋膜間隙由於手背筋膜在掌骨的近、遠端被此結合,因此在淺筋膜、手背腱膜和骨問背側筋膜之間形成2個筋膜間隙。
(1)手背皮下問隙d…l subcut—o…p—t為淺筋膜與手背腱膜之閘的間隙。
(2)腱胰下間豫subap。…rot…pace:為手背腱膜與骨問背側筋膜之間的間隙。
兩個聞隙相互交通,故手背感染時,整個手背腫脹明顯(圖7—24)。
4指伸肌腱tendo…f ext…or dlgi【o… 在手背有4條,分別走向第2~5指,並在近節指骨底移行為指背腱膜。
四、手指
手指借掌指關節與手掌相連.運動靈活。手指分掌側和背側。拇指腕掌關節為鞍狀關節•能完成拇指的對掌運動,運動范圍最大。是實現手的握、持、捏、章功能的重要結構。
(一l淺層結構
I_皮膚掌側的皮膚厚於背側,富有汗腺。
2.淺筋膜手指掌面的淺筋膜較厚,疏鬆結締組織常聚積成球狀,有許多纖維隔介於其問,將皮膚直接連於指屈肌腱鞘。手指被刺傷感染時.常導致腱鞘炎。
3.指髓間隙pulp sPace 又稱指髓pulp 0{frager.位於各指遠節指骨遠側4/5段掌側的骨膜與皮膚之間。間隙兩側、掌面和各指末端都是緻密的皮膚,近側有纖維隔連於指遠紋和指深屈肌腱的 末端,將指髓封閉成密閉的間隙。指髓內有豐富的血管、神經未梢和脂肪,許多纖維隔連於遠節指骨骨膜和指腹的皮膚之間。將指腹的脂肪分成許多小葉。當指端感 染、腫脹時,局部壓力升高,壓迫神經末梢和血管,會引起劇烈疼痛;如遠節指骨的滋養動脈受壓.還會導致遠節指骨遠側部壞死。此時.應及時行指端側方切開引 流術,只有切斷纖維隔,才能引流通暢(圈7 30)。
4手指的血管和神經各手指均有2條指掌側固有動脈和2條指背動脈,井分別與同名神經伴行於指掌側面與背側面交界線上的前後方。手指的淺靜脈主要位於指背。淺淋巴管與指腱鞘,指骨骨膜的淋巴管交通•一旦有感染可相互蔓延。
l二)深層結構
1_指淺、深屈肌腱拇指有一條屜肌腱,其餘各指均有淺、深兩條屈肌腱,行於各指的指腱鞘內。在近節指骨處,指淺屈肌腱位於指深屈肌腱的掌側,沿兩側包繞指 深屈肌艟,繼而向遠側分成兩股,附於中節指骨的兩側緣.其中間形成腱裂孔,容指深屈肌腱通過。指深屈肌腱出腱裂孔後,止於遠節指骨底。指淺屈肌主要屈近側 指間關節,而指辣屈肌可同時屈遠、近側指間關節(圖7—31)。兩肌腱各有獨立的活動范圍t叉互相協同增強肌力。 。
2.指腱鞘tendII】。us sheaths 0f^ngers包繞指淺、深屈肌的鞘管,由腱纖維鞘和腱滑膜鞘兩部分構成。
(1)腱纖堆鞘tendlnous fib咖sheath:手指深筋膜增厚.附著於指骨及其關節囊的兩側,形成的骨纖維性管道,對肌腱起約束、支持和滑車作用,並增強肌拉力-
(2)腱滑廈鞘tendinous sync•viaI.~heath:為包繞各指屈肌腱的雙層滑膜所形成的囊管狀結構.位於腱纖維鞘內。此鞘由滑膜構成,分臟、壁兩層。臟屢包繞肌腱表面, 壁層貼附於腱纖維鞘的內面和骨面。腱滑膜鞘的兩端封閉,從骨面移行到肌腱的雙屢滑膜部分稱為腱系旗…otendon,內有出入肌腱的血管和神經。由於肌腱 經常恬動,腱系膜大部分消失,僅在血管出入處保留,稱為腱紐vt…la tendinum。拇指與小指的滑膜鞘分別與橈側囊和恩側囊柵,第2~4指的滑膜鞘從遠節指骨底向近僦延伸.直達掌指關節處(圉732)。
3.指伸肌腱越過掌骨頭後向兩側擴展,包繞掌骨頭和近節指骨背面,形成指背麓膜dorsd aponeumsis,l又稱腱帽。指背腱膜向遠側分成3束.中間柬止於中節指骨底,2條側柬在中節指骨背面台並後,止於遠節指骨底。各束都有肌腱加強。 指伸肌腱斷裂,各指關節星屈曲狀態,中間柬斷裂近側指問關節不能伸直,2條側束斷裂.遠側指間關節不能伸直。
2、按壓手上哪些位置有助於身體健康
醫養生-5種手指按摩法能治病養生
當人們在重視足療這樣的保健養生的同時,也就表明著經絡按摩對於身體有不可替代的養生作用。其實人的手部也有狠多經絡,經常按摩手指也能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還能有效的預防疾病的發生。任何人都適合做的保健操,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看下手指到底怎麼樣按摩,以及按摩對我們人體到底有什麼好處?
在中醫中就有明確的記載人的手部有六條經脈,它貫通身體五臟六腑,一個手掌大約有99個穴位,它能明確的反應身體健康狀況。按摩這些穴位不僅可以有效的緩解身體的疾病,對身體同時還能起到養生保健的效果,下面這五種手指按摩手法,一起學習下吧。
雙手十指交叉,互相用力活動手腕1—2分鍾
手指按摩有5種方式
1、雙手十指交叉,互相用力活動手腕1—2分鍾,並在夾緊指間的情況下,用力拔伸,反復進行10—20次。
2、用右手拇指、食指分別捏住左手每一手指,捻動指間關節並搖轉之,然後以左手拇、食指分別捏住右手手指,捻動指間關節並搖轉,如此交替輪換重復3—5遍。
3、將雙手的拳頭握緊,接著緩慢的將手指逐一松開,盡量的向後伸直,將手指與手面呈現扇形樣。
4、用一隻手用力拉另一隻手的每一個手指,兩手相互交替地拉。
5、模仿彈鋼琴的動作或打字的動作,手腕放鬆,五指松開,上下甩動。
手指穴位按摩
按穴防百病 說說手指上5大養生穴位及功效。中醫認為,身上到處都是阿是穴。無論是腳上,還是手上都有很多的養生穴位。常按摩或針刺這些穴位,具有防病祛病之功效。下面為您介紹手指上的5大養生穴位及功效。
少商穴是肺經中最靠後的一個穴位。它的位置在大拇指上,也是肺部精氣傳達到大腸的起始點
1、少商穴
少商穴是肺經中最靠後的一個穴位。它的位置在大拇指上,也是肺部精氣傳達到大腸的起始點。名字的由來主要是肺經的經氣到達手部時,已呈微弱之勢命名的。能夠有效的治療精神分裂症、扁桃體炎、中風、昏迷等症狀。
要按摩少商穴位,可以找一根棉棒,或者將牙簽倒過來,或者用筆的尾端,只要是圓鈍頭的東西都可以為我們所用。
2、商陽穴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商陽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井穴。該穴位於人體的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主要治療耳聾,齒痛,咽喉腫痛,頜腫,青盲,手指麻木,熱病,昏迷等疾病。
3、中衡穴
中衡穴位於中指。中指對應心包經絡及五官、肝臟。常按摩此養生穴位及整個中指,主治肝臟疾患、疲勞、食慾旺盛、耳鳴、頭暈等症。
4、關沖穴
在手無名指末節尺側,距指甲根角0.1寸處。此養生穴位為急救穴之一,主要功效為瀉熱開竅,清利喉舌,活血通絡。其主治病症為:一是頭面部疾病:頭痛,喉炎,結膜炎,角膜白斑等症;二是其他疾病:腦血管病、熱病、小兒消化不良等。
此養生穴位位於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l寸
5、少澤穴
此養生穴位位於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l寸。治療熱症,通常刺血方法比較好。咽喉痛、發燒、牙腫點刺,滴一滴血就可緩解。需注意的是,此穴位不適合按摩。
6、手指瑜伽——肩膀酸痛
在食指和無名指手指根部周圍,關節的內側及外側,手指與手指間位置,用手去按壓。在感覺到疼痛的部位集中進行揉按。將食指及無名指向左右方向扭轉,然後向手背方向按壓手指。
以中指所在直線為「背骨」,按壓兩側手背,集中加強對感到疼痛部位的按摩。
7、腰痛
背骨附近感到疼痛:按壓中指骨骼兩側位置,集中針對感覺疼痛的部位進行按壓。
大拇指和食指手指跟、無名指及小手指手指跟附近按壓
腰部外側感到疼痛:大拇指和食指手指跟、無名指及小手指手指跟附近按壓,集中針對感覺疼痛部位進行按壓。
8、手指瑜伽——頭痛
第一關節處連接著頭部。手背就是代表身體的後方,手心就代表身體的前方及體表。
9、頭痛
手指中指第一關節處於頭部向呼應,指甲處對應頭部後方位置。由中指第一關節開始,向指甲方向擴展按壓,慢慢的按壓手指。中指指紋中央位置靠上,是連接眼睛的部位。
10、眼睛疲勞
手掌心,中指指紋的中央偏上位置是與眼部連接向呼應的。中指收件,反方向大拇指的直接,手平側、中指指紋中央上部分相。
慢慢按壓中指指尖的指甲部位,加重對於疼痛感部位的按摩。有效的按摩手指指尖部位。
11、手指瑜伽——足部寒症
用一隻手的無名指及中指的指腹,去按摩另一隻手的小拇指及大拇指,手心手背兩側同時進行按摩,待手掌處變成健康的粉紅色為宜。手心偏寒者,建議按摩至手心發熱為止。
手掌正中心,即中指手指根部至手腕的中心位置,「丹田」位於「肚臍」的下方。
焦慮、失眠、倦怠感
12、焦慮、失眠、倦怠感
調節自律神經、讓身體能量集中、平和身心,集中刺激手掌「肚臍」及「丹田」位置。
慢慢的吐氣,按壓「肚臍」位置10秒鍾。慢慢的吐氣,按壓「丹田」位置10秒鍾。
按摩手指有什麼好處
1、緩解壓力是首先浮現在腦海中想按摩治療時的好處之一。這也是一個人試圖實現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研究表明,即使是單一1個半小時的按摩,可以顯著降低心跳率,皮質醇水平和胰島素水平,其中通過按摩療法幫助減輕壓力。
2、身體可以產生不健康的激素積累,當我們在擁擠的車流,或滿足工作的最後期限。壓抑已久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可導致失眠,頭痛,甚至消化問題。按摩已被證明,以減少身體的皮質醇。這使身體進入一個輕松的休息和恢復模式。事實上,按摩觸發了大腦的化學反應,可能導致持久的鬆弛的感情,降低了壓力和改善情緒。
3、按摩可以放鬆,放鬆不良姿勢導致疼痛的肌肉,讓你的身體本身定位在其自然的和痛苦的自由姿態。與正在進行的按摩肌肉的放鬆,放鬆關節有更大的自由和壓力點。這讓身體自己定位在一個健康的和自然的姿勢,從而避免隨著時間的推移的運動和對疼痛的反應的立場。
比皮膚更深層的按摩療法的長期效果
4、比皮膚更深層的按摩療法的長期效果。更好的血液循環是定期接受按摩治療的結果,在體內發生的連鎖反應的一部分。
5、按摩療法是一種有利於保持和提高靈活性和運動治療。通過對肌肉,結締組織,肌腱,韌帶及關節的工作,經常按摩可以提高你的靈活性和范圍的議案,讓你的關節更流暢,使他們不太容易受傷。
6、臨床研究已表明,經常按摩不僅有助於減輕壓力,但可以自然增加免疫系統的殺傷能力(對人體的天然「殺手細胞」活動的水平)和降低的T細胞,數量提高了機體的免疫功能的整體。
總結:人體有很多的經絡,經常按摩經絡可以起到養身保健的效果,是非常適合終老年人用學習的。上面小編詳細的介紹了手指經絡養生的按摩手法,以及詮釋了經絡養生的好處,平時沒事的時候可以多做做保健操,活動手指關節,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3、人體各個穴位的功能和位置
頭頸部
1、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即後發際正中上七寸。
2、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
3、印堂:在面部、兩眉內側端聯線的中間。
4、聽宮:在耳屏的前方、下頜關節後方的凹陷處。
5、魚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視時下對瞳孔處。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發際一寸五分處。
7、晴明:在內眼角上方0.1寸處。
8、耳門:在聽宮穴上方,耳屏上切跡的前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9、素髎:在鼻尖端正中處。
10、頰車: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當用力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的交界處。
12、承泣:眼平視時,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緣上。
13、下關:在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
14、風府:在後發際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處,即兩筋之間陷中。
15、風池:平風府穴,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處,
16、腦戶:在後發際正中上量二寸五分,當枕骨粗隆之上緣陷中。
17、上廉泉:在頜下正中一寸,舌骨與下頜緣之間凹陷處。
18、頸臂:在鎖骨上方,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處。
19、啞門:在項後發際上五分,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處。
20、缺盆:在頸外側處部、鎖骨上窩之中點處。
21、天容:在下頜角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前緣。
22、廉泉:在頸前部正中線、喉頭結節上方陷處。
23、扁桃:在下頜角下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近發際處。
25、天柱:在啞門穴旁開三寸處。
26、人迎:在結喉旁開一寸五分、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7、翳風: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頜骨之間的凹陷處。
28、扶突:在胸鎖乳突肌後緣與結喉相平處。
29、天窗:在頸外側部、下頜角下,扶突穴後、胸鎖乳突肌後緣處。
30、天鼎: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穴下一寸處。
軀幹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跡上緣凹陷處。
32、膻中: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
33、氣海:在腹部正中線、臍下一寸五分處。
34、大包:在極泉穴與第十一浮肋端之中點處。
35、腹哀:在大橫穴上三寸、即劍突尖下。
36、期門:在臍上六寸、巨闕穴旁開三寸五分處。
37、鳩尾:在臍上七寸,即劍突尖下。
38、神闕:在腹部、臍窩中央處。
39、步廊:在中庭穴旁開二寸處。
40、極泉:舉臂開腋時,在腋窩中間、腋動脈內側。
41、日月: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即期門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上五寸處。
43、京門:在第十二肋骨頭下。
44、急脈:在大腿內側面上部,從恥骨聯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門:在腹上部、臍上四寸、中脘穴旁開二寸處。
46、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緣。
47、庫房:在鎖骨中線第一肋間隙處,即華蓋穴旁開四寸。
48、維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樞前下五分處。
49、淵腋:在腋下三寸,乳頭旁開四寸陷中。
50、中府:在雲門穴下方約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間,距胸骨正中線六寸處。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線,臍上二寸處。
52、不容:在幽門穴旁開一寸五分,即巨闕穴旁開二寸處。
53、帶脈:在章門穴下與臍相平處。
54、乳中:在乳頭中央處。
55、乳根:在乳頭直下第五肋間。
56、關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臍下三寸處。
57、中極:在臍下四寸處。
58、曲骨:在臍下五寸,恥骨聯合上緣。
59、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處。
60、天樞:在肚臍旁開二寸處。
61、食竇:在任脈旁開六寸的第五肋間。
62、會陰:在大便前(指肛門)小便後兩陰之間。
63、大椎: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間正中處。
64、風門: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65、天宗:在肩胛崗下窩的中央。
66、至陽: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間。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間。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69、魂門: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開三寸處。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處。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2、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73、胃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三至四寸處。
76、命門:在第二、三椎之間。
77、肩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肩部高處。
78、長強:在尾骨尖與肛門之間。
四肢部
79、巨骨:在鎖骨肩胛崗之間凹陷處。
80、臂臑:在上臂外側、三角肌止點稍前處、肩(骨禺)與曲池的連上。
81、尺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號肌腱外側處。
82、曲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近尺側緣。
83、曲池:屈肘時,在肘橫紋頭與肱骨外上髁之中點處。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處。
85、少海:屈肘時,在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86、青靈:在少海穴上三寸處。
87、內關:在腕橫紋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側,當第五掌骨與鉤骨、碗豆骨之間凹陷處。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處。
90、陽溪:拇指向上撓時,在腕關節橈側凹陷處。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頭之間、掌指關節上方一寸凹陷處。
92、八邪:握拳時,每個掌骨小頭之間處。
93、風市:在直立兩手自然下垂時,在大腿外側中指尖所到之處。
94、陰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95、陰廉:在大腿內側、氣沖穴直下二寸動脈處。
96、血海:在大腿內側面下部、髕骨內上緣上二寸處。
97、箕門: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處。
98、承扶:在臀部下緣橫紋中點處。
99、委中:在窩部橫紋中點處。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脛骨前肌上。
101、膝陽關:在陽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處。
102、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出現"人"字形凹陷處,即委中穴與足跟之中處。
103、懸鍾:在外踝高點直上三寸,腓骨前緣。
104、三陰交: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關節橫紋中點、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
106、昆侖:在外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7、太溪:在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8、湧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
4、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是什麼?
十二經脈的名稱是根據經脈循行上下肢內外的部位以及經脈與臟腑絡屬的關系確定的。凡是循行於上肢內側(掌心一側)與五臟相連屬的經脈叫做手的陰經,如與肺相連屬的叫手太陰肺經,與心相連屬的叫手少陰心經,與心包相連屬的叫手厥陰心包經;凡是循行於上肢外側(手背一側)與六腑相連屬的經脈叫做手的陽經,如與大腸相連屬的叫手陽明大腸經,與小腸相連屬的叫手太陽小腸經,與三焦相連屬的叫手少陽三焦經;凡是循行於下肢內側與五臟相連屬的叫足的陰經,如與脾相連屬的叫足太陰脾經,與肝相連屬的叫足厥陰肝經,與腎相連屬的叫足少陰腎經;凡是循行於下肢外側與六腑相連屬的叫足的陽經,如與膀胱相連屬的叫足太陽膀胱經,與胃相連屬的叫足陽明胃經,與膽相連屬的叫足少陽膽經。
(二)十二經脈體表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是以正立姿勢,兩臂下垂拇指向前的體位為准。十二經脈在體表是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乾和四肢,縱貫全身。十二經脈在頭面軀幹部分的分布是:手三陰經均聯系胸部,足三陰經聯系胸或腹部,陽明行於身前,少陽行於身側,太陽行於身後。
六條陽經均上行頭面部。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陰經行於四肢內側,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陽經行於四肢外側,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只有足厥陰和足太陰在內踝上八寸以下的一段循行為厥陰在前、太陰居中,屬特殊情況。
(三)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與交接規律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胸腹。其交接規律為:陰經與陰經(即手足三陰經)在胸部交接,陰經與陽經多在四肢部銜接,陽經與陽經多在頭面部相接。如足太陰脾經與手少陰心經交接於心中,手厥陰心包經在無名指與手少陽三焦經交接,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在鼻旁相接。
(四)十二經脈的表裡屬絡關系
十二經脈在體內分別與相關臟腑發生屬絡關系。臟與腑有表裡相合的關系,陰經與陽經也有表裡絡屬關系。如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臟腑以臟為陰、腑為陽,故陰經從其類而屬臟絡腑,陽經則屬腑而絡臟。如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而絡於肺,手太陰肺經則屬肺絡大腸。
(五)十二經脈的循環流注
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是循環往復,如環無端的,其流注順序有一定的規律。根據「肺朝百脈」和將十二經脈之開端定在化生水谷精微之中焦的理論,故氣血流注從手太陰肺經開始,到肝經為止,依次相傳,使氣血周流全身,維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其流注次序如下:
(六)循行部位與病候
1.手太陰肺經
循行分布如下(圖2-1):
圖2-1手太陰肺經
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環循胃口,向上通過橫膈,屬肺,至喉部,橫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出腋下,沿上臂內側前下行過肘窩,沿前臂內側前緣進入寸口,經過魚際肌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商)。
分支:手腕後(列缺)分出,直出食指內側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主要病候: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及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臂部寒冷疼痛等。
2.手陽明大腸經
循行分布如下(圖2-2):
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通過第1、2掌骨間,向上進入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沿著上肢外側前緣上肩,交會於督脈(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肺,下橫膈,屬大腸。
分支:從缺盆上行,過頸至面頰,進入下齒,環繞口角,在人中部左右經脈交叉,抵鼻旁(迎香)(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主要病候: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咽喉腫痛,齒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腫或寒冷等。
圖2-2手陽明大腸經
3.足陽明胃經
循行分布如下(圖2-3):
圖2-3足陽明胃經
起於鼻外側(迎香),交鼻根部(與足太陽經相交會),循鼻外,入上齒,出口角,環繞口唇,交於任脈於頦唇溝處(承漿),沿下頜(過大迎、頰車),上行至耳前,經過足少陽經上關穴,沿發際,至前額角。
分支:從大迎穴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嚨,入缺盆,通過橫膈,屬胃,絡脾。
直行經脈:從缺盆向下,經乳頭下行,挾肚臍旁(2寸),進入少腹兩側,進入腹股溝(氣沖)。
分支:從胃下口分出,沿腹腔內向下行,至氣沖穴而合,再下至大腿外側前方(髀關),直抵伏兔穴部,至膝蓋部,沿著脛骨外側下行,至足跗背部,進入第二趾外側端。
分支:從膝下三寸(足三里)分出,進入足中趾內側端。
分支:從足背(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主要病候: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飢、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
4.足太陰脾經
循行分布如下(圖2-4):
圖2-4足太陰脾經
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過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至內踝前,上行小腿內側脛骨後側,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經大腿內側前緣,入腹,屬脾,絡胃,通過橫膈,沿食道兩旁上行,連舌體,分散在舌下。
分支:從胃,上橫膈,注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
5.手少陰心經
循行分布如下(圖2-5):
圖2-5手少陰心經
起於心中,出走後屬心系(心與其他與心有關的組織器官)。
分支:從心系分出,挾食道上行,連系目系。
直行的經脈:從心系出來,上行經過肺,向下淺出腋下,循上肢內側後廉(行手太陰、厥陰經之後),至手掌內後廉,出手小指內側端(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
6.手太陽小腸經
循行分布如下(圖2-6):
圖2-6手太陽小腸經
起於小指外側端(少澤),沿著手背外側,至腕部,上經前臂外側後緣,沿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出於上臂外側後緣,繞肩關節、肩胛部,交會於督脈(大椎),前行進入缺盆,深入體腔,絡心,經過食管,穿過膈肌,屬小腸。
分支:從缺盆出來,沿頸部上行到面頰,至眼外角,入耳中。
分支:從面頰,斜向抵於目眶下,經鼻旁,至眼內角(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肩臂臑外側後緣痛等。
7.足太陽膀胱經
循行分布如下(圖2-7):
圖2-7足太陽膀胱經
起於眼內角(睛明),上前額,交會於巔頂。
分支:從頭頂部分出,至耳上角。
直行經脈:從頭頂部分出,向後行至枕骨處入腦,下行出項後,沿著肩胛部內側,挾脊柱(旁開1.5寸)下行,抵腰中,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
分支:從腰中分出,沿著脊柱兩旁挾脊(1.5寸)下行,過臀部,進入腘窩中。
分支:從肩胛骨內緣(挾脊3寸)下行,直下至臀部,沿大腿後側下行,合於腘窩部,下行通過腓腸肌,出於外踝後,沿足外側,至小趾外側端(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見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8.足少陰腎經
循行分布如下(圖2-8):
圖2-8足少陰腎經
起於足小趾之下,斜行於足心部(湧泉),出足舟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部,上行於下肢內側後緣,通向脊柱,屬於腎,絡於膀胱。
直行的經脈:從腎上行,通過肝和膈肌,入肺,沿喉嚨,到舌根部。
分支:從肺分出,絡心,注於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主要病候:咳血、氣喘、舌干、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秘結、泄瀉、腰痛、脊股內後側痛、痿弱無力、足心熱等。
9.手厥陰心包經
循行分布圖如下(圖2-9):
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通過橫膈肌,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分支:從胸分出,沿胸淺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上腋窩中,沿上臂內側中間下行,行於手太陰經、少陰經之間,入肘中,下行前臂兩筋的中間(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入手掌中,出中指端(中沖)。
分支:從掌中(勞宮)分出,沿無名指出尺側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腋腫、肘臂攣急、掌心發熱等。
圖2-9手厥陰心包經
10.手少陽三焦經
循行分布如下(圖2-10):
圖2-10手少陽三焦經
起於無名指末端(關沖),向上行第4、5掌骨之間,循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側尺、橈骨之間,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至肩部,交出足少陽膽經之後,向前進入缺盆,分布胸中,絡心包,通過膈肌,從胸至腹屬上、中、下三焦。
分支:從膻中分出,上行出於缺盆部,至肩部,會於督脈(大椎),上項,沿耳後直上,出耳上角,至額角,下行至面頰部,抵達目眶下。
分支:從耳後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與足少陽膽經交叉於面部,至眼外角(絲竹空,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主要病候: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等。
11.足少陽膽經
循行分布如下(圖2-11):
圖2-11足少陽膽經
起於眼外角(瞳子髎),上達額角,下行至耳後,沿頸部行手少陽經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進入缺盆部。
分支:從耳後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後方。
分支:從眼外角分出,下大迎,會合手少陽三焦經,抵達目眶下,經過頰車,至頸,合於手少陽經,至缺盆,進入胸中,通過橫膈肌,絡肝,屬膽,沿脅肋內部,下少腹兩側腹股溝部,出外陰部毛際處,橫入經過髖關節部。
直行經脈:從缺盆下行至腋部,沿胸側,過季脅,下行合前條分支於髖關節部(環跳),下行大腿外側,出膝外側,行於腓骨前面,直下達腓骨下端,出外踝之前,沿足背部,進入第四趾外側。
分支:從足背上分出,沿著第1、2跖骨之間,出足大趾端,穿過趾甲,折回行至大趾甲後的毫毛部(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頜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
12.足厥陰肝經
循行分布如下(圖2-12):
圖2-12足厥陰肝經
起於足大趾背上毫毛部,上行足跗背部,至內踝前一寸處(中封),向上沿脛骨內上行,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足太陰經後面,上行過膝內側,沿大腿內側進入陰毛部,繞陰器,抵小腹,挾胃旁,屬肝,絡膽,通過橫膈肌,分布於脅肋,沿咽喉後上行,至鼻咽部,聯接於目系(眼球連系於腦的部位),進入前額,上行交會於督脈巔頂。
主要病候: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
5、人體死穴詳細位置
頭頸部 1、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即後發際正中上七寸。 2、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 3、印堂:在面部、兩眉內側端聯線的中間。 4、聽宮:在耳屏的前方、下頜關節後方的凹陷處。 5、魚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視時下對瞳孔處。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發際一寸五分處。 7、晴明:在內眼角上方0.1寸處。 8、耳門:在聽宮穴上方,耳屏上切跡的前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處。 10、頰車: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當用力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的交界處。 12、承泣:眼平視時,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緣上。 13、下關:在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 14、風府:在後發際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處,即兩筋之間陷中。 15、風池:平風府穴,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處, 16、腦戶:在後發際正中上量二寸五分,當枕骨粗隆之上緣陷中。 17、上廉泉:在頜下正中一寸,舌骨與下頜緣之間凹陷處。 18、頸臂:在鎖骨上方,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處。 19、啞門:在向後發際上五分,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處。 20、缺盆:在頸外側處部、鎖骨上窩之中點處。 21、天容:在下頜角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前緣。 22、廉泉:在頸前部正中線、喉頭結節上方陷處。 23、扁桃:在下頜角下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近發際處。 25、天柱:在啞門穴旁開三寸處。 26、人迎:在結喉旁開一寸五分、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7、翳風: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頜骨之間的凹陷處。 28、扶突:在胸鎖乳突肌後緣與結喉相平處。 29、天窗:在頸外側部、下頜角下,扶突穴後、胸鎖乳突肌後緣處。 30、天鼎: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穴下一寸處。 軀幹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跡上緣凹陷處。 32、膻中: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 33、氣海:在腹部正中線、臍下一寸五分處。 34、大包:在極泉穴與第十一浮肋端之中點處。 35、腹哀:在大橫穴上三寸、即劍突尖下。 36、期門:在臍上六寸、巨闕穴旁開三寸五分處。 37、鳩尾:在臍上七寸,即劍突尖下。 38、神闕:在腹部、臍窩中央處。 39、步廊:在中庭穴旁開二寸處。 40、極泉:舉臂開腋時,在腋窩中間、腋動脈內側。 41、日月: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即期門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上五寸處。 43、京門:在第十二肋骨頭下。 44、急脈:在大腿內側面上部,從恥骨聯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門:在腹上部、臍上四寸、中脘穴旁開二寸處。 46、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緣。 47、庫房:在鎖骨中線第一肋間隙處,即華蓋穴旁開四寸。 48、維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樞前下五分處。 49、淵腋:在腋下三寸,乳頭旁開四寸陷中。 50、中府:在雲門穴下方約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間,距胸骨正中線六寸處。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線,臍上二寸處。 52、不容:在幽門穴旁開一寸五分,即巨闕穴旁開二寸處。 53、帶脈:在章門穴下與臍相平處。 54、乳中:在乳頭中央處。 55、乳根:在乳頭直下第五肋間。 56、關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臍下三寸處。 57、中極:在臍下四寸處。 58、曲骨:在臍下五寸,恥骨聯合上緣。 59、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處。 60、天樞:在肚臍旁開二寸處。 61、食竇:在任脈旁開六寸的第五肋間。 62、會陰:在肛門前陰部後兩陰之間。 63、大椎: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間正中處。 64、風門: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65、天宗:在肩胛崗下窩的中央。 66、至陽: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間。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間。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69、魂門: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開三寸處。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處。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2、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73、胃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三至四寸處。 76、命門:在第二、三椎之間。 77、肩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肩部高處。 78、長強:在尾骨尖與肛門之間。 四肢部 79、巨骨:在鎖骨肩胛崗之間凹陷處。 80、臂口:在上臂外側、三角肌止點稍前處、肩(骨禺)與曲池的連上。 81、尺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號肌腱外側處。 82、曲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近尺側緣。 83、曲池:屈肘時,在肘橫紋頭與肱骨外上髁之中點處。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處。 85、少海:屈肘時,在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86、青靈:在少海穴上三寸處。 87、內關:在腕橫紋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側,當第五掌骨與鉤骨、碗豆骨之間凹陷處。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處。 90、陽溪:拇指向上撓時,在腕關節橈側凹陷處。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頭之間、掌指關節上方一寸凹陷處。 92、八邪:握拳時,每個掌骨小頭之間處。 93、風市:在直立兩 手自然下垂時,在大腿外側中指尖所到之處。 94、陰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95、陰廉:在大腿內側、氣沖穴直下二寸動脈處。 96、血海:在大腿內側面下部、髕骨內上緣上二寸處。 97、箕門: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處。 98、承扶:在臀部下緣橫紋中點處。 99、委中:在窩部橫紋中點處。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脛骨前肌上。 101、膝陽關:在陽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處。 102、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出現「人」字形凹陷處,即委中穴與足跟之中處。 103、懸鍾:在外踝高點直上三寸,腓骨前緣。 104、三陰交: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關節橫紋中點、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 106、昆侖:在外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7、太溪:在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8、湧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
請慎用
6、救命!!!!我的左手在手腕處(手背的那一面,手錶戴的位置),手彎曲的有很明顯的突起!感覺是骨頭似的
是左手腕關節綜合症或者是腱鞘炎,本病的治療方法為腱鞘內注射醋酸氫化可的松或確炎舒松,每周1次,為減少注射時疼痛,可與1% 普魯卡因或鹽酸利多卡因混合後注射。一般注射4~6次即可洽愈。對早期腱鞘炎效果甚好。也可採用針刺、推拿、中草葯和患手制動,都有一定療效。如經上述治療無效時,可採用手術治療,即在無菌條件下,將狹窄的腱鞘切開,稱健鞘切開術。不過,手術後有可能會復發的。 二,針灸治療:針灸治療腱鞘炎效果很好。 針法取所屬經脈標本根結,以以五輸穴和絡穴為主,局部禁針。 葯物:葯物可選用舒筋活血葯物,如紅花、三七、麝香、七厘散等,可以用葯酒。一般葯物配合手法推拿效果更佳。 三,家庭治療措施 ●用溫水洗手 養成勞作後用溫水洗手的習慣,不宜用冷水,適時活動手,並自行按摩。得了此病,貴在早治,以免遷延成慢性。 ●旋轉手腕 當刺痛開始時,可以做些溫和的手部運動以緩解疼痛。旋轉手腕是簡單的運動之一。轉動手腕約2分鍾。可以運動所有的腕肌肉,恢復血液循環,並消除手腕的彎曲姿勢,此彎手姿勢常引起手腕痛等症狀。 ●抬起手臂 抬起手,高過頭部,一邊旋轉手臂一邊旋轉手腕。如此幫助你的肩膀、頸部、上背調整位置,並紓解壓力及張力。 ●轉動頭頹 工作間隙應休息一會,將手擺在桌面,旋轉頭部2分鍾。向前及向後彎脖子,用頭點兩肩,扭一扭脖子,看左肩、看右肩。 ●定時運動 每天運動及鬆弛所有酸痛肌肉是很重要的,即使你未感覺疼痛。前面介紹過的局部運動,每天至少應練習4次。 ●服用止痛葯 服用非類固醇的消炎葯,例如阿司匹林及ibuProfen,以消炎止痛。但勿使用撲熱息痛,此消炎葯適用於頭痛。 ●冰敷 冰敷可消腫。切勿以熱敷袋敷手腕,以免擴大發腫部位。 ●將手抬高 當你休息時,避免使手低於肩膀。以桌面支撐手肘,或將手肘靠在椅把上。保持手朝上。這是有益的休息姿勢。 ●握拳練習 輕輕握起拳頭,然後張開,將手指伸直。如此反復練習有助於紓解刺痛。 ●避免手臂下垂 睡覺時,保持手臂靠近身體,且手腕不彎曲。假使讓手垂在床邊,將增加手的壓力。 ●小心使用工具 使用工具時,勿將壓力集中於手腕基部。盡量使用手肘及肩膀。 ●葯酒敷搽患處 用地鱉蟲50克,京半夏35克,紅花15克,全蠍10克,研成細粉,加米酒浸泡2周,外搽患處,以局部發熱為度,可以活血消腫。 ●多食蔬萊 多食蔬菜,如油菜、青菜、芹菜等,多食富含蛋白質及鈣質食物和瘦肉、雞肉、蛋、豆漿等。 ●多食水果 可以吃一些桔子、蘋果、生梨、山楂等,以補充維生素和均衡營養。 ●營養素 維生素B6 用量依產品標示,有助於緩解手腕痛。 四,透骨熏洗液 組方:水煎至2000—3000毫升,倒入臉盆中,患部放在盆口上,上面覆蓋毛由熏蒸浸洗,每次30分鍾,每日2次,洗後用綳帶和瓦形硬紙殼固定。 制用法:桂枝、紫蘇葉各15克 麻黃、紅花各88克 伸筋草20克 透骨草、鮮桑枝各30克 2、復方川草烏液 組方:將上葯加水3500毫升煎煮,開鍋後再煎15—20分鍾,然後蔣上葯液倒入盆內,先熏後浸洗,每次30分鍾,1日2次。也可將上葯裝入布袋內入鍋內加少量水煎煮,開鍋後15分鍾,將布袋拿出待溫和時置於患部熱敷,葯液可用紗布蘸洗患部,1日3次,每次15—20分鍾即可。5劑為1療程。 制用法:川烏、草烏各20克 川芎30克 川斷30克 當歸30克 艾葉20克 伸筋草30克 薄荷20克 威靈仙30克 青風藤30克 你可以上網查查的
7、簡述手的皮神經分布
手主要由正中神經及尺神經支配,橈神經僅支配部分手背感覺。
一、手部的感覺神經支配
正中神經在腕上發出一掌皮支,支配手掌橈側及大魚際部感覺,主幹在掌長肌深面進入腕管,剛出腕橫韌帶就分出大魚際肌支,支配在魚際諸肌(拇內收肌除外,拇短屈肌深頭偶爾由尺神經支配)(圖二)。正中神經回出腕管後,相繼發出感覺支配橈側三個半手指。
二、手部的運動神經分布
尺神經在腕上分出一感覺支到手背,支配背面尺側兩個半手指。主幹在豆狀骨的橈側進入尺神經管。在管內分成淺支和深支。淺支靠橈側,主要是感覺支,支配掌短肌、手掌尺側及尺側一個半手指的感覺。深支是運動支,與尺動脈伴行答,穿過小魚際進入手掌,在屈指肌腱的深面,骨間肌的淺面與掌深弓伴行,沿途發出肌支,支配小魚際肌、骨間肌及3、4蚓狀肌,最後支配拇內收肌,偶爾支配拇短屈肌的深頭。在腕部尺神經干內,深淺支有5~6厘米的自然分束,在腕部吻合神經時,可按自然分束,分別吻合感覺、運動支。
手部感覺的神經支配有較多變異。拇指掌指關節背側及大魚際一部分偶可由肌皮神經終支支配。
8、手筋在哪裡?
手筋實際上就是肌腱,手筋是肌腱的通俗說法,在肌肉和骨骼之間。
肌腱較肌肉堅韌而體積小,它的擴張強度為611~1265公斤/平方厘米,肌腱主要由平行的膠原纖維束構成,沒有收縮能力。它的表麵包有結締組織膜,膠原纖維之間有少量結締組織相連接。
雖然構成肌腱的膠原纖維束彼此是平行的,但每個膠原纖維束都是互相交織的,所以肌纖維的拉力傳布到整個肌腱而不是單根腱束。
(8)手背肌腱分布圖擴展資料
肌腱的組織結構
1、肌腱較肌肉堅韌而體積小,它的擴張強度為611~1265公斤/平方厘米,肌腱主要由平行的膠原纖維束構成,沒有收縮能力。它的表麵包有結締組織膜,膠原纖維之間有少量結締組織相連接。
雖然構成肌腱的膠原纖維束彼此是平行的,但每個膠原纖維束都是互相交織的,所以肌纖維的拉力傳布到整個肌腱而不是單根腱束。
2、復合三維培養的肌腱細胞骨架平行支架纖維長軸,細胞捲曲包裹支架纖維。肌腱細胞核位於纖維一側。肌腱細胞圍繞纖維呈復層生長,這與活體肌腱上肌腱細胞分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