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右手神經肌腱斷裂手術後如何進行恢復治療
建議:你好,這種情況現在應該加強手部的功能練習,防止肌腱粘連,對於神經損傷則應該服用神經營養葯物,局部理療、針灸,一般情況下神經損傷的恢復期為三至六個月左右。
2、手指肌腱神經損傷沒知覺,單位沒交保險,能向單位索要賠償嗎?要多少合適?
如果符合工傷情形,且單位未依法辦理工傷保險,可向單位要求賠償各項工傷保險待遇。具體能獲賠多少,可參考《工傷保險條例》和所在省份工傷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並綜合個人平均工資、傷殘等級等情況核算。
3、神經和肌腱損傷吃什麼葯恢復?
肌腱損傷用舒筋活血葯大活絡丸等,唯神經損傷恢復慢,一般用維生素B1、B12、C等,神經恢復葯,中醫的推拿按摩、針灸、中葯熏蒸等特別有效。
4、外傷導致肌腱神經損傷?
外傷是很容易導致肌腱神經損傷的,影響功能,可以做一些康復治療,加強鍛煉,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做到最好的療效。
5、我一個月前被砍了手,斷了4根肌腱2根神經,現在只要按傷口,好像是神經損傷的地方就會跟手指麻木。
前面給你回答的那個人有些危言聳聽了,首先神經和肌腱斷裂必須要做手術,手術做得好可以恢復,不過神經的生長速度很慢,你5個手指在做完手術後能動那就說明接好了,因為神經是支配肌肉的運動和皮膚感覺之類的,如果神經沒接好怎麼可能能動呢;其次,你按傷口手指麻木是會有的,並且還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神經接好後在接的地方會有異常的神經沖動,就像異常的電視信號一樣,會有麻木的感覺,另外神經的恢復速度很慢很慢,只要能活動,慢慢的麻木才能減退直至消失。祝早日康復,還有不要相信非科學的謬論。
6、右手手臂肌腱斷裂神經損傷大拇指受限工傷算幾級
最多可以評定為十級傷殘,甚至不夠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
GB/T16180-2014
5.10十級
5.10.1定級原則
器官部分缺損,形態異常,無功能障礙,無醫療依賴或者存在一般醫療依賴,無生活自理障礙。
5.10.2十級條款系列
凡符合5.10.1或下列條款之一者均為工傷十級。
13)四肢大關節肌腱及韌帶撕裂傷術後遺留輕度功能障礙;
7、正中神經損傷後功能如何重建?
正中神經是臂叢神經的最大分支,臨床上常將肘關節及其以上部位的正中神經損傷稱為高位損傷,腕關節部位的損傷稱為低位損傷。要確定神經損傷後,神經一肌肉運動終板是否可逆,困難很大,常常是根據時間的長短來估計。神經修復後生長速度緩慢,平均每天1mm,既使神經終板已再生,但肌肉的收縮功能仍需較長時間才能恢復,有時神經的再生已完成,而肌肉仍不能收縮。神經損傷後其所支配的肌肉完全麻痹,並出現進行性萎縮變性,對於手部內在肌而言其功能更為精細,但其變性程度也更為迅速和嚴重。津下認為肌肉的恢復開始於神經縫合3~4個月後[1],末梢側則需要1~2年或更長的時間。雖然神經修復已再生均良好,但其神經終板形成時,肌肉已因萎縮變性而失用。關節也因失去正常的動力而出現各種繼發畸形。所以我們對低位正中神經損傷縫合3~4個月,仍無恢復跡象或有所恢復但未見有效的肌肉功能恢復者,積極進行手術重建功能。對於正中神經損傷後拇外展功能仍存在者,應考慮拇短展肌受正中神經和尺神經雙重支配的情況。Rowntree認為[2],拇短展肌受正中神經支配者佔95%,尺神經支配者佔2.5%,雙重支配者佔2%。
3.2 動力腱的選擇 拇短展肌功能重建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合適的功能腱選擇(正常肌力和腱的完整性)和合適的角度,使之產生正常功能。肌腱移位後其肌力一般要丟失1~2級,所以不能選擇Ⅲ級以下的肌腱作為動力,對於單純低位正中神經損傷後功能重建的動力選擇,雖有拇固有肌(拇短伸肌、拇長展肌)等和拇外肌兩大類,但我們仍首選以環指屈指淺肌做為動力的方法。與其他動力腱相比其肯有以下優點:①肌腱移位後對環指的功能丟失很少;②以尺側屈腕肌止點作滑車重建後,其近端肌走行方向基本無改變,遠端循拇短展肌走行,基本符合生物力學要求,肌力丟失可減少到最低程度;③自環指掌 關節處切斷屈指淺肌腱,其長度已足夠,無需再行游離肌腱移植。
3.3 手術注意事項 ①移位腱張力的調整:要求肌腱移位縫合完畢,在手術台上,腕關節屈曲20°,拇指應能穩定在外展60°以上,寧緊勿松。本組有3例因術中張力調整稍松,致術後效果不佳。②皮下隧道應在魚際肌筋膜淺層形成,如果魚際處有瘢痕,應先行切除,使有一良好的肌腱床。並用筋膜形成1~2個滑車,寬窄更適度,太窄更引起粘連,太寬則橫向滑動范圍增大,術後效果不佳。③移位腱有固定:單束固定於近節指骨基底的拇長伸肌腱上,對掌指關節的穩定性影響較大,而且對拇長伸肌腱的牽拉作用過強,易引起指間關節屈曲障礙和繼發的「鵝頸」畸形,本組中即有3例出現指間關節輕度屈曲障礙,因隨訪時間尚短(12~16月,平均13.4月),尚未發現有其它並發症。而雙束固定(津下法)既可增加第一掌骨的旋轉工,又穩定了掌指關節,符合拇指對掌的力學原理。本組57例,尚未見有並發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