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跟腱肌腱炎艾灸哪個穴位

跟腱肌腱炎艾灸哪個穴位

發布時間:2020-12-02 19:33:18

1、艾灸治療腳扭傷灸哪幾個穴位?

腳踝扭傷
艾灸治太溪穴可以加速好轉;太溪穴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艾灸可以溫通經絡,溫陽補氣,活血補血,對舊的經絡不通所致的作痛,艾灸有很好的效果的

2、艾灸補腎灸哪些地方? 艾灸哪裡對腎最好?

艾灸腎俞穴-益腎助陽 腎俞取穴:取坐位,兩手中指按著肚臍正中,平行移向背後,兩指會合之處為命門穴(此穴正對臍中),由此旁開兩指處即為腎俞。

艾灸功效:益腎助陽,強腰利水。

主治疾病:腎絞痛,腎炎,遺尿,尿路感染,陽痿,早泄,遺精,腰痛,哮喘,貧血,肋間神經痛,腦血管病後遺症等。

2.艾灸太溪穴-補腎壯陽

太溪取穴:位於足內側,取穴時,平放足底,由足內踝尖往後推至凹陷處(大約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即為本穴。

艾灸功效:清熱生氣,補腎壯陽。 主治疾病:月經不調,遺精,陽痿,失眠,健忘,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咳嗽,氣喘,咯血,胸痛,腰脊痛,泄瀉,大便困難等症。

3 命門取穴:在人體的後腰部,採用俯卧姿勢,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處,指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

艾灸功效:助陽補腎, 主治疾病:頭暈,耳鳴,遺尿,早泄,陽痿,赤白帶下,虛損腰痛等症。

4.艾灸關元穴-調補肝腎

關元取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採用仰卧的姿勢,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3/5處,即是該穴。

艾灸功效:調補肝腎,回陽固脫,調經止帶,調理腸道,強身健體。

主治疾病:遺尿,尿失禁,尿瀦留,尿路感染,小便赤澀,遺精,陽痿,性功能減退,前列腺炎,月經不調,盆腔炎,眩暈,虛勞,腰痛,低血壓,類風濕關節炎等症。

5 湧泉取穴:抬起腳,腳趾彎曲,足底最凹陷處即為該穴。

艾灸功效:回陽救逆,開竅蘇厥,鎮痙定眩,益腎清心。

主治疾病:頭痛目眩,癲癇,失眠,腎結石等症。

6.補腎艾灸常用方法 

1.取腎俞,命門,膏肓,按從上到下的順序艾灸10-20分鍾。

2取關元穴艾灸10-20分鍾。

3.取太溪,湧泉,艾灸10-20分鍾。 上述艾灸方法隔日或3日1次,1-3個月為一個療程。


3、中脘 陰陵泉 太溪 合谷治療什麼艾灸這幾個穴位

艾灸中脘,可以通過深部經絡的感測,調整腸胃消化系統的生理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強化新陳代謝,協調臟腑及各組織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
此外,刺激中脘不但能調理腸胃,還能提高人體功能的免疫功能,增加肺部的通氣量。
肋痛與肝膽關系密切,肝脈布滿脅肋,膽脈循行脅里。遵循中醫
「經絡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循經取穴陽陵泉是非常科學的。艾灸陽陵泉能激活膽經氣血,舒緩膽經循行之處,由肩膀到肋骨,至腹下,能達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的功效,從而起到止痛的作用。
太溪是人體的穴位之一,是足少陰腎經的原穴和俞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和跟腱之間的凹陷處,艾灸太溪可治療腎臟的一些疾病,比如陰虛所致的咽喉疼痛、牙疼、氣喘、支氣管炎等等,以及女性的一些生理性疾病,因為腎主骨、主生殖、主發育,另外對對風濕疼痛及不孕有輔助作用,特別是現在保健方面,如手腳冰涼,都可以有很好的療效。
艾灸合谷穴可以鎮靜止痛,如牙痛,頭痛,肩痛,腹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
艾灸合谷穴的時候,會感覺到熱力沿經絡上行,可以促進上肢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加速脂肪分解及廢物排出,起到排毒養顏的效果。
合谷穴本身就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因此,艾灸合谷穴還能起到緩解便秘的好處。
多汗或武漢都是人體汗液代謝失常的表現,通過刺激合谷穴還能將人體異常的排汗功能調整至正常。

4、跟腱進行針灸治療對跟腱有沒有什麼損傷?

沒有損傷的,但是治療效果不好,不如外用的中葯效果好

5、立春艾灸養生應該灸那些穴位,都有什麼作用

1.灸神闕穴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症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神闕穴多採用隔鹽灸,還有一種叫做神闕灸臍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乳香3克、沒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蔥頭6克、麝香少許,研成細末備用(以上諸葯在中葯店有售)。施灸時取麵粉適量,用水調和作圈置於臍周。取葯末6克,另用槐樹皮剪成圓幣形,將臍上的葯末蓋好,每歲一壯,灸治一次換一次葯末,每月可灸1次,午時灸為宜,多用於身體虛弱者,並可強健脾胃功能,預防疾病。

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發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竇材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治療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可以灸20~3O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 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3.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艾灸穴位的順序
古代著作中關於艾灸的順序都有詳細的論述,被後人譽為「葯王」的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清楚地記載著:艾灸應當遵循先陽後陰,先左後右,向上後下的原則。中國古代先民多以農耕為作,臉朝黃土背朝天,因此,中醫將背部、上身歸之於陽;腹部、下身歸之於陰。在陰陽學說中,頭為陽、足為陰;左為陽、右為陰。

所以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施行灸療的順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先灸左側,後灸右側。中醫講究辯證施治,有些疾病的調理灸療順序也不是一成不變,可以先緩解症狀,比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點穴位等。總之是以人為本,患者舒適為宜。

據《內經·靈柩》記載:古人又將一天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時期,早晨為春、日中為夏、日落為秋、半夜為冬。一般來說,晚9點到凌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早晨人的精氣神開始生發,病易人體;日中人的精氣神最旺,能戰勝病邪。所以在一天中灸療的最佳時間,是在午時(中午11~1點)前後。這段時間人體與自然的陽氣逐漸轉旺,並在正午的時候達到頂點,此時療效最好;所以古人講"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這個道理。而清晨卯時、辰時(上午5~9點)與傍晚酉時(下午5-7點)、戌時(下午7-9點),人體與自然均處於陰陽之氣交接的時候,此時灸療,效果會因環境氣溫偏低稍有降低。

所以,葯物加穴位,再加上一個較為恰當的治療時機,三者完美地結合,才能讓灸療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日常養生穴位

第1大穴位——足三里

足三里可謂是女人養顏的第1大「保鏢」了,為什麼這么說?足三里屬於胃經,是治療脾胃疾病的常用穴位。脾胃是後天之本,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和水,都要經過脾胃運化出營養,然後供應全身。脾胃在身體里的作用,就好像是食品加工廠,食品加工廠工作不正常,食物供應不足,身體就會忍飢挨餓,進而容顏憔悴、面色無華。人的呼吸、心血管、泌尿系統的疾病、婦科疾病、虛勞羸瘦、諸虛不足等,都有可能因為脾胃功能不好而引發,所以,但凡由於脾胃功能不足引起的健康問題,都可以用足三里保健、治療。人體好比一個摩天大廈,脾胃就是大廈的根基,脾胃好,人的健康才能根基永固。足三里就是脾胃的貼身「保鏢」,所以,愛美的女士們要用好足三里。

足三里在哪裡呢?你可以坐著找它。先正坐,膝部成直角,用自己的手掌按在與手掌同側的膝蓋上,虎口圍住膝蓋上緣,除大拇指外的其餘四指朝下,食指按住膝蓋下的脛骨,中指尖處就是足三里。

這個穴位很好用,沒事了按揉按揉就行,不用在意按摩的手法和次數。也可用艾灸。買根艾條,然後將艾條點燃,點燃的一端對著足三里,離皮膚3厘米左右遠,以該處皮膚感到溫熱為度,每次灸15分鍾左右,可以經常灸。

第2大穴位——血海

女子以血為本,若要面若桃花,不可不養血補血。怎麼養血呢?除了日常注重飲食營養,保證生產血液的物質供應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穴位,血海就是個養血補血的「明星」。血海屬於脾經,中醫認為脾統血,該穴位是血所匯集之處,統治各種與血相關的病症,沒病的時候養血補血效果自不待言。

血海怎麼找呢?它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取穴時可仰卧床上,用力伸直腿大腿和小腿,髕骨內上緣往上2寸處有一塊鼓起的肌肉,該肌肉的中點處就是血海。

怎麼使用血海呢?最簡單的就是自我按摩,沒事的時候經常揉按就可以了。

第3大穴位——太溪
我們先來看看太溪這個名字。「太」,是大、多的意思;「溪」,是溪水。合起來的意思大致就是溪水很多。這對女人養顏有什麼好處呢?不是有那句話嗎?「女人是水做的」,肌膚要水嫩,自然離不開水的滋養。太溪就是身體里提供「水源」的重要穴位。

在人的五臟六腑中,腎屬水,藏精,如果腎虛,身體里的水不足以控制住火,心火旺盛,人就會出現諸如失眠、上火、口渴、便秘、皮膚乾燥、面色晦暗等一系列問題,養顏便無從談起。太溪是腎經的原穴,就好像是儲藏腎氣的倉庫,人體腎氣不足,從倉庫里調撥就可以了。所以,美女養顏,不可不用太溪。另外,太溪也是補元氣的大穴,常用太溪,人體元氣充足,整個身體狀態都會好。

太溪的位置很好找。它在足內側,足內踝的後方。跟腱與內踝尖之間的凹陷處就是太溪。
太溪的使用方法也很簡單,按摩和艾條灸都可以。沒事的時候就多按摩按摩,或者用艾條灸15分鍾,經常艾灸它,自然腎氣充足,面色紅潤水嫩。

第4大穴位——神門

神門,聽名字就知道,它是養心安神的重要穴位。神門屬於心經,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藏神,凡是與神志有關的各種健康問題都可以用神門治療。神門是心經的原穴,其作用大約相當於儲藏心經之氣的倉庫。現代女士,工作壓力大,常常會有一些神志方面的問題,如失眠、健忘、煩躁等,時間一久,人便會神疲乏力、容顏憔悴。怎麼辦呢?養心安神啊,神門這個穴位「保鏢」就可以隨時派上用場。

神門在哪裡?它在手腕上,手掌小魚際上角有一個突起的圓骨,其後緣向上能夠摸到一條大筋,其外側緣與手腕上靠近手掌的那條橫紋的尺側端(小拇指那側)的交點處就是。經常按揉神門,既安心神,又養容顏,一舉多得。

6、請問這個方法「用艾灸條灸太溪穴、涌全穴」具體是要怎麼做?這兩個穴位在哪裡?這樣治療感覺寒冷有效嗎?

太溪,湧泉是腎經穴位,強身健體,可以艾灸的,
太溪在外腳踝下的凹陷地方,
湧泉在足底靠前,腳心中間凹陷地方,
你可以直接穴位艾灸,
長期使用,有一定效果的。

7、腳踝扭了 按哪幾個穴位好的快?

1.內庭(在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
2. 昆侖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版陷處。布有腓腸神經,小隱靜權脈及外踝後動、靜脈。主治頭痛,目眩,項強,鼻衄,腰痛,腳跟痛,小兒癲癇,難產,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癱瘓,及坐骨神經痛,足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鍾。

8、消水腫的艾灸最快的穴位

復溜穴抄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襲,在太溪上2寸,當跟腱之前緣處取穴。
取穴時,患者應正坐或者仰卧。復溜穴位於人體的小腿里側,腳踝內側中央上二指寬處,脛骨與跟腱間。(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鍾。

與跟腱肌腱炎艾灸哪個穴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