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跟痛是怎麼回事?
足跟痛指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
2、肩膀酸痛怎麼辦
你好,你這個應該是肩周炎的症狀吧,一般來說,肩膀疼痛,通常是肩周炎的症狀引起的,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炎的簡稱,是肩關節的關節囊及其周圍的肌腱、腱鞘、滑囊等軟組織產生局部無菌性炎症,以引起肩關節周圍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要症狀的綜合征。它的平時的表現症狀:1、活動受限:向前和向側方上舉活動困難。2、壓痛:肩關節周圍有壓痛點。3、疼痛:肩周圍廣泛刺痛、酸痛,夜間可能加重。對於這種肩周炎引起的肩部疼痛,你可以在肩部疼痛採取苗。父肩周 貼身 上,也就是肩膀疼痛部位,在疼痛的地方外fu就行的,在逃,寶 上去 能找著,另外多運動多熱敷,一般堅持1個月左右的時間,肩周問題,可以消失掉的,問題不大,不過得注意堅持才行的,
3、小腿骨膜炎怎麼樣治療好?
骨膜炎是比較多見的骨科疾病,在中老年人群當中的發病幾率極高。而一旦患上骨膜炎,患者就會出現嚴重的疼痛麻木等多種不良症狀,所以最好及時治療,否則還可能會影響到正常的肢體活動。那麼骨膜炎如何醫治有希望痊癒呢?
一、骨膜炎的西葯療法
骨膜炎患者可選擇服用西葯進行治療,在臨床方面一般需要使用非類固醇類的消炎葯,且可搭配口服頭孢氨苄緩釋片。而如果疼痛比較嚴重,可小劑量服用抗生素。
二、骨膜炎的中葯療法
1.實熱痹阻型
如果骨膜炎患者選擇採用中醫療法來治,就一定要做到辨證施治。如果是屬於實熱痹阻型,就需要堅持以清熱解毒和社濕宣痹為治療原則,可用水煎服退熱通絡湯,其中需要用到的中草葯有雙花、生石膏、龍膽草、土茯苓、虎杖、生地、赤芍、蟬蛻以及炙水蛭等中草葯。
2.寒濕風邪型
若患者是屬於寒濕風邪型,則需以祛風散寒和除濕通絡為原則,可用水煎服由海風藤、威靈仙、吊子風、苡仁、防風、豹皮樟以及山楂肉組成的風靈湯進行調理。
3.氣滯血瘀型
氣滯血瘀所致的骨膜炎患者需要堅持服用具有活血祛風和散寒除濕作用的方劑進行調理,具體需使用防風、羌活、秦艽、當歸、制川草烏和甘草製成的三痹湯。
三、骨膜炎的針灸療法
中醫針灸可起到去瘀消腫的功效,因此可作為骨膜炎的輔助治療方法。患者具體可針對於脛骨內緣阿是穴以及足三里穴等多個穴位進行針灸,每次留針20分鍾左右,連續進行5-7天可有明顯緩解。
四、骨膜炎的手術療法
若骨膜炎症狀較為嚴重,最好是及時做切開引流手術,對不能消除跛行的骨贅症狀,可以選擇做骨贅切除手術。
4、側副韌帶拉傷的恢復
葯酒大部分的功效是活血,而你們平時的軟組織損傷時多為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Ø 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是而由於某一刻的受力或非生理性運用而導致的局部軟組織損傷,皮膚及粘膜保持完整,,傷處與外界沒有相通。
Ø 處理原則:
ü 早期:傷後24—48小時內,局部組織缺血,急性無菌性反應劇烈,大量組織滲出水腫為主要病理改變。處理原則主要是制動、止血、防腫、鎮痛和緩解炎症反應。損傷後即刻採用制動、冷敷、加壓包紮和抬高患肢等一系列處理。嚴禁嚴傷處按摩和熱療。
ü 中期:損傷24—48後,出血停止,急性炎症消退,局部淤血,肉芽組織正在形成,組織正在修復。此期可持續1—2周。處理原則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可採用熱療、按摩、葯物及傳統中醫葯方法等多種方法交替進行,同時安排小運動量的功能康復練習。
ü 後期:損傷基本恢復,腫脹、壓痛等局部徵象已經基本消失,但局部肉芽組織攣縮形成的瘢痕組織的強度和彈性均低於正常組織水平,組織粘連仍然存在,再生的新組織也仍未達到正常組織的物理特性水平。處理原則是增強肌肉力量,恢復關節活動度,松解粘連。通常以功能鍛煉為主,治療可採用理療、按摩及其他中醫葯方法。
外用葯酒,主要用於運動系統的損傷治療。使用時,先將葯酒塗擦患處,然後在患處及其周圍反復按、揉、撫摩,並配合捏壓、彈撥、捋順、旋轉等輔助手法,以提高療效。
塗擦時以溫擦為宜,這樣有利於葯酒滲透到皮下組織,發揮葯物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功效。按摩時間每次約15—20分鍾,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每5次為一療程。
外用葯酒時應注意:
1.外用葯酒多數為活血化瘀、行血止痛類葯物,因而切忌內服,以免引起中毒反應;
2.按摩手法宜先輕後重,臨近結束時再逐漸減輕;
3.軟組織損傷在2天內出現局部出血、紅腫,如果在患處用力按摩,會使症狀加重,故不宜使用;
4.用葯酒按摩握拿組織時,注意不要直接按擦骨凸部,以免損傷骨面的軟組織和骨膜組織而加重病情;5.葯酒按摩方法不宜用於新鮮的骨折、關節脫位、表皮破損,對心、肝、肺、腎有嚴重疾患者也應禁止用該法治療;
6.對有骨腫瘤、骨結核、軟組織化膿性感染等,只可在疼痛較重處作表面塗抹,不要推拉重壓,以免病灶擴散。
小腿由脛骨和腓骨組成,在前而粗者為脛骨,在後而細者為腓骨,腳的足弓頂部有一塊骨頭叫距骨。踝關節就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由於外側的韌帶較內側的韌帶弱,加上內踝較短,所以易發生足內翻(腳心朝內側)而損傷外側副韌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無活動餘地,但在跖屈(提起腳跟)時,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所以踝關節往往在跖屈位發生內翻位扭傷。
青少年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5、肌腱炎如何治療
肌腱和腱鞘是人體運動系統中的二種重要結構,二者之間的關節猶如"劍"和"鞘"。正常生理情況下,腱鞘除保證肌腱有效滑動外,還能分泌少量滑液營養肌腱。然而近來研究表明,腱鞘炎與肌腱炎則是二種不同的病理改變。腱鞘炎是肌腱在腱鞘內長時間的機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無菌性炎症,其病理改變主要是腱周組織出現炎性細胞。而肌腱炎則是一種肌腱本身的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變主要是組成肌腱的膠原纖維發生退變,常與年老、顯微損傷和血液損傷有關。至於腱鞘囊腫則是一種發生於手和足部的良性腫塊,其發病機理多數學者認為是關節囊或腱鞘中多餘的結締組織發生粘液樣變性所形成。
1.屈指肌腱腱鞘炎 本病多見於拇指、中指和環指,發病部位在掌骨頭相對應的屈指肌腱腱鞘起始部。當手掌握物時,腱鞘受到物體和掌骨頭的擠壓而損傷,腱鞘長期摩擦而逐漸形成狹窄,相對應的肌腱亦可變成梭形或葫蘆開膨大,肌腱滑動發生困難,手指屈伸時產生板機樣動作或彈響聲,故本病又稱為板機指或彈響指。本病治療早期可採用保守治療包括局部固定、理療、熱敷、中葯熏洗等。亦可腱鞘內注射類固醇類葯物,但注射時應注意無菌操作。一般每周一次,3~5次為一療程。如仍無效者,可考慮手術縱行切開狹窄腱鞘,必要時可縱物切除一小條腱鞘。術後24小時後練習手指屈伸活動。
2.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腕部橈骨莖突骨槽與上方腕背側韌帶共同形成一骨纖維性管道,拇短伸肌腱和拇長展肌腱經過這一鞘管後折成一定角度,當拇指及腕部活動時,肌腱與鞘管摩擦而易產生腱鞘炎。如果同時存在鞘管內迷走肌腱,則更易產生腱鞘炎,本病女性多於男性,主要表現為橈骨莖突處局限性疼痛,有時可放射至手、肘、肩部、腕部及拇指活動時可加重疼痛,握拳尺偏試驗陽性。本病早期保守治療同前。保守治療無效者建議手術治療。術中注意探查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腱兩個腱鞘。如有迷走肌腱,須切除之。術中還應注意勿損傷神經和血管,術後鼓勵早期活動。
3.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肱二頭肌長頭位於肱骨大、小結節之間形成的結節間溝內。當肩關節活動時,此肌健即在溝內滑動和摩擦,過度活動可引起腱鞘炎。本病也可因肩袖損傷、鈣鹽沉著,肩關節內病變等累及腱鞘而造成腱鞘炎。本病多見於中年人,是肩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多數學者認為是單一疾病,應與肩周炎分開。主要臨床症狀為肱骨結節間溝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受限,抗阻力屈肘和前臂旋後時疼痛加劇。早期治療除上述保守治療外,還應避免提拳重物及外傷。手術治療僅適用於個別病例。手術將肱二頭肌長頭切斷,遠端與肱二頭肌短頭縫合或固定於肱骨上端,效果很好,但肩部功能完全恢復需6個月。
4.肌腱炎 肌腱炎是肌腱組織內發生退行性改變,單純肌腱炎是跟腱和肱二頭肌腱等發生自發性斷裂的主要原因。其典型的病理改變包括肌腱細胞內細胞器減少,粘多糖和水分減少,膠原纖維直徑增粗和明暗帶增加。一般認為上述病理改變與肌腱內血供減少有關,上述病理改變結果導致膠原纖維的力學性能下降,最終導致肌腱發生自發性斷裂。臨床上常見的跟腱和肱二頭肌腱斷裂多發生於運動員和中年以上病人。對於急性完全性肌腱斷裂者,應予手術修補。而對慢性部分損傷者可予保守治療。
5.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臨床比較常見,好發於足部,多見於青壯年。囊腫一般發展緩慢,除局部腫塊外,很少有症狀,偶爾局部酸痛。個別囊腫發生於腕管或踝管內,可壓迫神經引起相應症狀。少數囊腫能自行消失,亦不再復發。多數囊腫可持續增大或存在,應予治療。早期可予保守療法,常用局部擠壓破裂或用針頭將囊液抽出後注射類固醇類葯物。保守治療無效者可予手術切除。
由於腱鞘炎、肌腱炎和腱鞘囊腫是臨床上運動系統的常見病、多見病,而且這些疾病與某些職業和操作技術有關,因此除對這些疾病予以有效治療外,還應注意防治結合,增加療效,預防復發。在防治這類疾病中應注意下述幾點:①局部制動,動靜結合。限制損傷的動作,鼓勵其他方面的動作。②局部注射類固醇類葯物,劑量及次數要適當控制,特別注意不要將葯物注射到肌腱內。③對於局部有細菌性炎症及有糖尿病和消化道潰瘍等疾病的患者,應局部禁用類固醇葯物。
腱鞘囊腫是關節附近的一種囊性腫塊,病因尚不太清楚。慢性損傷使滑膜腔內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結締組織粘液退行性變可能是發病的重要原因。目前臨床上將手、足小關節處的滑液囊疝(腕背側舟月關節、足背中跗關節等處)和發生在肌腱的腱鞘囊腫統稱為腱鞘囊腫。而大關節的囊性疝出又另命名,如膝關節後方的囊性疝出叫腘窩囊腫,或叫Baker囊腫,故存在混亂之處,尚待商榷。
臨床表現:
1.本病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見。腕背、腕掌側橈側屈腕肌腱及足背發病率最高,手指掌指關節及近側指間關節處也常見到。偶爾在膝關節前下方脛前肌腱膜上也可發生這類粘液退行性變囊腫,但因部位較深,診斷較困難。
2.病變部出現一緩慢長大包塊,小時無症狀,長大到一定程度活動關節時有酸脹感。檢查發現0.5~2.5cm的圓形或橢圓形包塊,表面光滑,不與皮膚粘連。因囊內液體充盈,張力較大,捫之如硬橡皮樣實質性感覺。如囊頸較小者,略可推動;囊頸較大者,則不易推動,易誤為骨性包塊。重壓包塊有酸脹痛。用9號針頭穿刺可抽出透明膠凍狀物。
治療與預防:
腱鞘囊腫有時可被擠壓破裂而自愈。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復發率高。
1.非手術治療 原理是使囊內容物排出後,在囊內注入葯物或留置可取出的無菌異物(如縫扎粗絲線),並加壓包紮,使囊腔粘連而消失。通常是在囊內注入醋酸強的松龍0.5ml,然後加壓包紮。本方法簡單、痛苦較少,復發率也較低。
2.手術治療 手指腱鞘囊腫——般較小,穿刺困難;其他部位多次復發的腱鞘囊腫,都可手術切除。術中應完整切除囊腫,如系腱鞘發生者,邊同時切除部分相連的腱鞘;如系關節囊滑膜疝出,應在根部結扎切除,以減少復發機會。
腕部腱鞘囊腫
腕部腱鞘囊腫,是一種常見的傷病,多發生於關節的肌腱滑動處。臨床常見於舟、月骨關節的背面,位於拇長伸肌腱及指總伸肌腱之間;其次是腕部掌面橈側,位於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古稱「腕筋瘤」。本症多見於青壯年女性。
(病因病理) 一般認為多由於局部氣血凝聚而成,與外傷沉寂和慢性勞損有關。也有認為是因局部膠樣變性所引起。囊腫壁的外層是由緻密的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白色光滑的滑膜覆蓋,囊腔內充滿蛋清樣稠密或稀薄的膠凍狀粘液。有時囊腔可與腱鞘或關節腔相通(有人認為囊腫的形成與關節或腱鞘內壓力增大有關),也有的囊腔呈封閉狀態,囊腫根部與腱鞘或關節囊緊密粘連。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症的主要表現是局部有一個發展緩慢的半球形包塊凸起。
2.病人感覺囊腫局部輕度酸脹、疼痛,腕手部無力。患部遠端出現軟弱無力感者,提示囊腫與腱鞘相連所致。但亦有部分病例,無任何不適感,僅覺是一種累贅,不美觀。但腕部活動過度(由於內壓加大),可出現酸脹無力感。
3.檢查囊腫觸之表面光滑與皮膚無粘連,早期質軟有輕度波動感;後期因纖維化改變,而顯得小而堅硬,用力按壓時則有酸脹感,或向囊腫周圍放散性疼痛。若囊腫生長於小魚際近端或腕管內,可壓迫尺神經或正中神經,則出現相應部位的肌肉麻痹或感覺異常。
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
(治療)
(一)手法治療
1.原則 溫經鎮痛,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
2.施術部位 囊腫局部及其周圍。
3.取穴 囊腫上部相應穴位及局部壓痛點。
4.施術手法 按、揉、擠、壓。
5.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治療5到7分鍾,刺激量應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驟施術)
(1)對壓內外關穴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拇、中指重疊,相對擠壓內關、外關穴半分鍾。
(2)屈腕按揉推擠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托握腕部,將腕關節略向囊腫的對側屈曲,使囊壁緊張,雙拇指在囊腫局部及其周圍按揉數分鍾,或以局部充血、麻木為度;繼之,雙手拇指重疊撳定囊腫近端推擠,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本法適用於一般的囊腫。
(3)針刺推擠按揉法 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膚消毒後,用毫針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頂刺)後,再用雙拇指強力推擠(方法同上法),然後加以按揉,囊腫即可消散,本法適用於質硬、較小而扁平的囊腫。 以上手法使囊腫消散後,隨即加壓用綳帶包紮固定3日。
(二)手術治療
經數次手法治療無效,或經常復發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6、關節囊腫有什麼更好的治療方法?
肌腱和腱鞘是人體運動系統中的二種重要結構,二者之間的關節猶如"劍"和"鞘"。正常生理情況下,腱鞘除保證肌腱有效滑動外,還能分泌少量滑液營養肌腱。然而近來研究表明,腱鞘炎與肌腱炎則是二種不同的病理改變。腱鞘炎是肌腱在腱鞘內長時間的機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無菌性炎症,其病理改變主要是腱周組織出現炎性細胞。而肌腱炎則是一種肌腱本身的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變主要是組成肌腱的膠原纖維發生退變,常與年老、顯微損傷和血液損傷有關。至於腱鞘囊腫則是一種發生於手和足部的良性腫塊,其發病機理多數學者認為是關節囊或腱鞘中多餘的結締組織發生粘液樣變性所形成。
1.屈指肌腱腱鞘炎 本病多見於拇指、中指和環指,發病部位在掌骨頭相對應的屈指肌腱腱鞘起始部。當手掌握物時,腱鞘受到物體和掌骨頭的擠壓而損傷,腱鞘長期摩擦而逐漸形成狹窄,相對應的肌腱亦可變成梭形或葫蘆開膨大,肌腱滑動發生困難,手指屈伸時產生板機樣動作或彈響聲,故本病又稱為板機指或彈響指。本病治療早期可採用保守治療包括局部固定、理療、熱敷、中葯熏洗等。亦可腱鞘內注射類固醇類葯物,但注射時應注意無菌操作。一般每周一次,3~5次為一療程。如仍無效者,可考慮手術縱行切開狹窄腱鞘,必要時可縱物切除一小條腱鞘。術後24小時後練習手指屈伸活動。
2.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腕部橈骨莖突骨槽與上方腕背側韌帶共同形成一骨纖維性管道,拇短伸肌腱和拇長展肌腱經過這一鞘管後折成一定角度,當拇指及腕部活動時,肌腱與鞘管摩擦而易產生腱鞘炎。如果同時存在鞘管內迷走肌腱,則更易產生腱鞘炎,本病女性多於男性,主要表現為橈骨莖突處局限性疼痛,有時可放射至手、肘、肩部、腕部及拇指活動時可加重疼痛,握拳尺偏試驗陽性。本病早期保守治療同前。保守治療無效者建議手術治療。術中注意探查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腱兩個腱鞘。如有迷走肌腱,須切除之。術中還應注意勿損傷神經和血管,術後鼓勵早期活動。
3.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肱二頭肌長頭位於肱骨大、小結節之間形成的結節間溝內。當肩關節活動時,此肌健即在溝內滑動和摩擦,過度活動可引起腱鞘炎。本病也可因肩袖損傷、鈣鹽沉著,肩關節內病變等累及腱鞘而造成腱鞘炎。本病多見於中年人,是肩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多數學者認為是單一疾病,應與肩周炎分開。主要臨床症狀為肱骨結節間溝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受限,抗阻力屈肘和前臂旋後時疼痛加劇。早期治療除上述保守治療外,還應避免提拳重物及外傷。手術治療僅適用於個別病例。手術將肱二頭肌長頭切斷,遠端與肱二頭肌短頭縫合或固定於肱骨上端,效果很好,但肩部功能完全恢復需6個月。
4.肌腱炎 肌腱炎是肌腱組織內發生退行性改變,單純肌腱炎是跟腱和肱二頭肌腱等發生自發性斷裂的主要原因。其典型的病理改變包括肌腱細胞內細胞器減少,粘多糖和水分減少,膠原纖維直徑增粗和明暗帶增加。一般認為上述病理改變與肌腱內血供減少有關,上述病理改變結果導致膠原纖維的力學性能下降,最終導致肌腱發生自發性斷裂。臨床上常見的跟腱和肱二頭肌腱斷裂多發生於運動員和中年以上病人。對於急性完全性肌腱斷裂者,應予手術修補。而對慢性部分損傷者可予保守治療。
5.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臨床比較常見,好發於足部,多見於青壯年。囊腫一般發展緩慢,除局部腫塊外,很少有症狀,偶爾局部酸痛。個別囊腫發生於腕管或踝管內,可壓迫神經引起相應症狀。少數囊腫能自行消失,亦不再復發。多數囊腫可持續增大或存在,應予治療。早期可予保守療法,常用局部擠壓破裂或用針頭將囊液抽出後注射類固醇類葯物。保守治療無效者可予手術切除。
由於腱鞘炎、肌腱炎和腱鞘囊腫是臨床上運動系統的常見病、多見病,而且這些疾病與某些職業和操作技術有關,因此除對這些疾病予以有效治療外,還應注意防治結合,增加療效,預防復發。在防治這類疾病中應注意下述幾點:①局部制動,動靜結合。限制損傷的動作,鼓勵其他方面的動作。②局部注射類固醇類葯物,劑量及次數要適當控制,特別注意不要將葯物注射到肌腱內。③對於局部有細菌性炎症及有糖尿病和消化道潰瘍等疾病的患者,應局部禁用類固醇葯物。
腱鞘囊腫是關節附近的一種囊性腫塊,病因尚不太清楚。慢性損傷使滑膜腔內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結締組織粘液退行性變可能是發病的重要原因。目前臨床上將手、足小關節處的滑液囊疝(腕背側舟月關節、足背中跗關節等處)和發生在肌腱的腱鞘囊腫統稱為腱鞘囊腫。而大關節的囊性疝出又另命名,如膝關節後方的囊性疝出叫腘窩囊腫,或叫Baker囊腫,故存在混亂之處,尚待商榷。
臨床表現:
1.本病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見。腕背、腕掌側橈側屈腕肌腱及足背發病率最高,手指掌指關節及近側指間關節處也常見到。偶爾在膝關節前下方脛前肌腱膜上也可發生這類粘液退行性變囊腫,但因部位較深,診斷較困難。
2.病變部出現一緩慢長大包塊,小時無症狀,長大到一定程度活動關節時有酸脹感。檢查發現0.5~2.5cm的圓形或橢圓形包塊,表面光滑,不與皮膚粘連。因囊內液體充盈,張力較大,捫之如硬橡皮樣實質性感覺。如囊頸較小者,略可推動;囊頸較大者,則不易推動,易誤為骨性包塊。重壓包塊有酸脹痛。用9號針頭穿刺可抽出透明膠凍狀物。
治療與預防:
腱鞘囊腫有時可被擠壓破裂而自愈。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復發率高。
1.非手術治療 原理是使囊內容物排出後,在囊內注入葯物或留置可取出的無菌異物(如縫扎粗絲線),並加壓包紮,使囊腔粘連而消失。通常是在囊內注入醋酸強的松龍0.5ml,然後加壓包紮。本方法簡單、痛苦較少,復發率也較低。
2.手術治療 手指腱鞘囊腫——般較小,穿刺困難;其他部位多次復發的腱鞘囊腫,都可手術切除。術中應完整切除囊腫,如系腱鞘發生者,邊同時切除部分相連的腱鞘;如系關節囊滑膜疝出,應在根部結扎切除,以減少復發機會。
腕部腱鞘囊腫
腕部腱鞘囊腫,是一種常見的傷病,多發生於關節的肌腱滑動處。臨床常見於舟、月骨關節的背面,位於拇長伸肌腱及指總伸肌腱之間;其次是腕部掌面橈側,位於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古稱「腕筋瘤」。本症多見於青壯年女性。
(病因病理) 一般認為多由於局部氣血凝聚而成,與外傷沉寂和慢性勞損有關。也有認為是因局部膠樣變性所引起。囊腫壁的外層是由緻密的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白色光滑的滑膜覆蓋,囊腔內充滿蛋清樣稠密或稀薄的膠凍狀粘液。有時囊腔可與腱鞘或關節腔相通(有人認為囊腫的形成與關節或腱鞘內壓力增大有關),也有的囊腔呈封閉狀態,囊腫根部與腱鞘或關節囊緊密粘連。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症的主要表現是局部有一個發展緩慢的半球形包塊凸起。
2.病人感覺囊腫局部輕度酸脹、疼痛,腕手部無力。患部遠端出現軟弱無力感者,提示囊腫與腱鞘相連所致。但亦有部分病例,無任何不適感,僅覺是一種累贅,不美觀。但腕部活動過度(由於內壓加大),可出現酸脹無力感。
3.檢查囊腫觸之表面光滑與皮膚無粘連,早期質軟有輕度波動感;後期因纖維化改變,而顯得小而堅硬,用力按壓時則有酸脹感,或向囊腫周圍放散性疼痛。若囊腫生長於小魚際近端或腕管內,可壓迫尺神經或正中神經,則出現相應部位的肌肉麻痹或感覺異常。
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
(治療)
(一)手法治療
1.原則 溫經鎮痛,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
2.施術部位 囊腫局部及其周圍。
3.取穴 囊腫上部相應穴位及局部壓痛點。
4.施術手法 按、揉、擠、壓。
5.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治療5到7分鍾,刺激量應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驟施術)
(1)對壓內外關穴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拇、中指重疊,相對擠壓內關、外關穴半分鍾。
(2)屈腕按揉推擠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托握腕部,將腕關節略向囊腫的對側屈曲,使囊壁緊張,雙拇指在囊腫局部及其周圍按揉數分鍾,或以局部充血、麻木為度;繼之,雙手拇指重疊撳定囊腫近端推擠,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本法適用於一般的囊腫。
(3)針刺推擠按揉法 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膚消毒後,用毫針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頂刺)後,再用雙拇指強力推擠(方法同上法),然後加以按揉,囊腫即可消散,本法適用於質硬、較小而扁平的囊腫。 以上手法使囊腫消散後,隨即加壓用綳帶包紮固定3日。
(二)手術治療
經數次手法治療無效,或經常復發者,可考慮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