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關節囊腫
肌腱和腱鞘是人體運動系統中的二種重要結構,二者之間的關節猶如"劍"和"鞘"。正常生理情況下,腱鞘除保證肌腱有效滑動外,還能分泌少量滑液營養肌腱。然而近來研究表明,腱鞘炎與肌腱炎則是二種不同的病理改變。腱鞘炎是肌腱在腱鞘內長時間的機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無菌性炎症,其病理改變主要是腱周組織出現炎性細胞。而肌腱炎則是一種肌腱本身的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變主要是組成肌腱的膠原纖維發生退變,常與年老、顯微損傷和血液損傷有關。至於腱鞘囊腫則是一種發生於手和足部的良性腫塊,其發病機理多數學者認為是關節囊或腱鞘中多餘的結締組織發生粘液樣變性所形成。
1.屈指肌腱腱鞘炎 本病多見於拇指、中指和環指,發病部位在掌骨頭相對應的屈指肌腱腱鞘起始部。當手掌握物時,腱鞘受到物體和掌骨頭的擠壓而損傷,腱鞘長期摩擦而逐漸形成狹窄,相對應的肌腱亦可變成梭形或葫蘆開膨大,肌腱滑動發生困難,手指屈伸時產生板機樣動作或彈響聲,故本病又稱為板機指或彈響指。本病治療早期可採用保守治療包括局部固定、理療、熱敷、中葯熏洗等。亦可腱鞘內注射類固醇類葯物,但注射時應注意無菌操作。一般每周一次,3~5次為一療程。如仍無效者,可考慮手術縱行切開狹窄腱鞘,必要時可縱物切除一小條腱鞘。術後24小時後練習手指屈伸活動。
2.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腕部橈骨莖突骨槽與上方腕背側韌帶共同形成一骨纖維性管道,拇短伸肌腱和拇長展肌腱經過這一鞘管後折成一定角度,當拇指及腕部活動時,肌腱與鞘管摩擦而易產生腱鞘炎。如果同時存在鞘管內迷走肌腱,則更易產生腱鞘炎,本病女性多於男性,主要表現為橈骨莖突處局限性疼痛,有時可放射至手、肘、肩部、腕部及拇指活動時可加重疼痛,握拳尺偏試驗陽性。本病早期保守治療同前。保守治療無效者建議手術治療。術中注意探查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腱兩個腱鞘。如有迷走肌腱,須切除之。術中還應注意勿損傷神經和血管,術後鼓勵早期活動。
3.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肱二頭肌長頭位於肱骨大、小結節之間形成的結節間溝內。當肩關節活動時,此肌健即在溝內滑動和摩擦,過度活動可引起腱鞘炎。本病也可因肩袖損傷、鈣鹽沉著,肩關節內病變等累及腱鞘而造成腱鞘炎。本病多見於中年人,是肩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多數學者認為是單一疾病,應與肩周炎分開。主要臨床症狀為肱骨結節間溝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受限,抗阻力屈肘和前臂旋後時疼痛加劇。早期治療除上述保守治療外,還應避免提拳重物及外傷。手術治療僅適用於個別病例。手術將肱二頭肌長頭切斷,遠端與肱二頭肌短頭縫合或固定於肱骨上端,效果很好,但肩部功能完全恢復需6個月。
4.肌腱炎 肌腱炎是肌腱組織內發生退行性改變,單純肌腱炎是跟腱和肱二頭肌腱等發生自發性斷裂的主要原因。其典型的病理改變包括肌腱細胞內細胞器減少,粘多糖和水分減少,膠原纖維直徑增粗和明暗帶增加。一般認為上述病理改變與肌腱內血供減少有關,上述病理改變結果導致膠原纖維的力學性能下降,最終導致肌腱發生自發性斷裂。臨床上常見的跟腱和肱二頭肌腱斷裂多發生於運動員和中年以上病人。對於急性完全性肌腱斷裂者,應予手術修補。而對慢性部分損傷者可予保守治療。
5.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臨床比較常見,好發於足部,多見於青壯年。囊腫一般發展緩慢,除局部腫塊外,很少有症狀,偶爾局部酸痛。個別囊腫發生於腕管或踝管內,可壓迫神經引起相應症狀。少數囊腫能自行消失,亦不再復發。多數囊腫可持續增大或存在,應予治療。早期可予保守療法,常用局部擠壓破裂或用針頭將囊液抽出後注射類固醇類葯物。保守治療無效者可予手術切除。
由於腱鞘炎、肌腱炎和腱鞘囊腫是臨床上運動系統的常見病、多見病,而且這些疾病與某些職業和操作技術有關,因此除對這些疾病予以有效治療外,還應注意防治結合,增加療效,預防復發。在防治這類疾病中應注意下述幾點:①局部制動,動靜結合。限制損傷的動作,鼓勵其他方面的動作。②局部注射類固醇類葯物,劑量及次數要適當控制,特別注意不要將葯物注射到肌腱內。③對於局部有細菌性炎症及有糖尿病和消化道潰瘍等疾病的患者,應局部禁用類固醇葯物。
腱鞘囊腫是關節附近的一種囊性腫塊,病因尚不太清楚。慢性損傷使滑膜腔內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結締組織粘液退行性變可能是發病的重要原因。目前臨床上將手、足小關節處的滑液囊疝(腕背側舟月關節、足背中跗關節等處)和發生在肌腱的腱鞘囊腫統稱為腱鞘囊腫。而大關節的囊性疝出又另命名,如膝關節後方的囊性疝出叫腘窩囊腫,或叫Baker囊腫,故存在混亂之處,尚待商榷。
臨床表現:
1.本病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見。腕背、腕掌側橈側屈腕肌腱及足背發病率最高,手指掌指關節及近側指間關節處也常見到。偶爾在膝關節前下方脛前肌腱膜上也可發生這類粘液退行性變囊腫,但因部位較深,診斷較困難。
2.病變部出現一緩慢長大包塊,小時無症狀,長大到一定程度活動關節時有酸脹感。檢查發現0.5~2.5cm的圓形或橢圓形包塊,表面光滑,不與皮膚粘連。因囊內液體充盈,張力較大,捫之如硬橡皮樣實質性感覺。如囊頸較小者,略可推動;囊頸較大者,則不易推動,易誤為骨性包塊。重壓包塊有酸脹痛。用9號針頭穿刺可抽出透明膠凍狀物。
治療與預防:
腱鞘囊腫有時可被擠壓破裂而自愈。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復發率高。
1.非手術治療 原理是使囊內容物排出後,在囊內注入葯物或留置可取出的無菌異物(如縫扎粗絲線),並加壓包紮,使囊腔粘連而消失。通常是在囊內注入醋酸強的松龍0.5ml,然後加壓包紮。本方法簡單、痛苦較少,復發率也較低。
2.手術治療 手指腱鞘囊腫——般較小,穿刺困難;其他部位多次復發的腱鞘囊腫,都可手術切除。術中應完整切除囊腫,如系腱鞘發生者,邊同時切除部分相連的腱鞘;如系關節囊滑膜疝出,應在根部結扎切除,以減少復發機會。
腕部腱鞘囊腫
腕部腱鞘囊腫,是一種常見的傷病,多發生於關節的肌腱滑動處。臨床常見於舟、月骨關節的背面,位於拇長伸肌腱及指總伸肌腱之間;其次是腕部掌面橈側,位於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古稱「腕筋瘤」。本症多見於青壯年女性。
(病因病理) 一般認為多由於局部氣血凝聚而成,與外傷沉寂和慢性勞損有關。也有認為是因局部膠樣變性所引起。囊腫壁的外層是由緻密的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白色光滑的滑膜覆蓋,囊腔內充滿蛋清樣稠密或稀薄的膠凍狀粘液。有時囊腔可與腱鞘或關節腔相通(有人認為囊腫的形成與關節或腱鞘內壓力增大有關),也有的囊腔呈封閉狀態,囊腫根部與腱鞘或關節囊緊密粘連。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症的主要表現是局部有一個發展緩慢的半球形包塊凸起。
2.病人感覺囊腫局部輕度酸脹、疼痛,腕手部無力。患部遠端出現軟弱無力感者,提示囊腫與腱鞘相連所致。但亦有部分病例,無任何不適感,僅覺是一種累贅,不美觀。但腕部活動過度(由於內壓加大),可出現酸脹無力感。
3.檢查囊腫觸之表面光滑與皮膚無粘連,早期質軟有輕度波動感;後期因纖維化改變,而顯得小而堅硬,用力按壓時則有酸脹感,或向囊腫周圍放散性疼痛。若囊腫生長於小魚際近端或腕管內,可壓迫尺神經或正中神經,則出現相應部位的肌肉麻痹或感覺異常。
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
(治療)
(一)手法治療
1.原則 溫經鎮痛,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
2.施術部位 囊腫局部及其周圍。
3.取穴 囊腫上部相應穴位及局部壓痛點。
4.施術手法 按、揉、擠、壓。
5.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治療5到7分鍾,刺激量應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驟施術)
(1)對壓內外關穴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拇、中指重疊,相對擠壓內關、外關穴半分鍾。
(2)屈腕按揉推擠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托握腕部,將腕關節略向囊腫的對側屈曲,使囊壁緊張,雙拇指在囊腫局部及其周圍按揉數分鍾,或以局部充血、麻木為度;繼之,雙手拇指重疊撳定囊腫近端推擠,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本法適用於一般的囊腫。
(3)針刺推擠按揉法 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膚消毒後,用毫針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頂刺)後,再用雙拇指強力推擠(方法同上法),然後加以按揉,囊腫即可消散,本法適用於質硬、較小而扁平的囊腫。 以上手法使囊腫消散後,隨即加壓用綳帶包紮固定3日。
(二)手術治療
經數次手法治療無效,或經常復發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2、左手腕關節囊破損,肌腱斷了,要多久才會恢復啊?
?
3、將骨骼肌連接在骨上的結構是()A.關節囊B.韌帶C.肌腱D.肌
骨骼肌通過兩端的白色的肌腱連接在不同的骨上,關節囊和韌帶不是骨骼肌的結構.
故選:C
4、一塊骨骼肌中,能夠收縮和舒張的部分是()A.肌腱B.關節囊C.神經D.肌
A、骨骼肌兩端較細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屬於結締組織),分別附著在相鄰的兩塊骨上,不能夠收縮和舒張,A錯誤.
B、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包繞著整個關節,把相鄰的兩骨牢固地聯系起來,B錯誤.
C、神經在運動中有協調作用,C錯誤.
D、肌腹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能夠收縮和舒張,D正確.
故選:D
5、關節囊腫有什麼更好的治療方法?
肌腱和腱鞘是人體運動系統中的二種重要結構,二者之間的關節猶如"劍"和"鞘"。正常生理情況下,腱鞘除保證肌腱有效滑動外,還能分泌少量滑液營養肌腱。然而近來研究表明,腱鞘炎與肌腱炎則是二種不同的病理改變。腱鞘炎是肌腱在腱鞘內長時間的機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無菌性炎症,其病理改變主要是腱周組織出現炎性細胞。而肌腱炎則是一種肌腱本身的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變主要是組成肌腱的膠原纖維發生退變,常與年老、顯微損傷和血液損傷有關。至於腱鞘囊腫則是一種發生於手和足部的良性腫塊,其發病機理多數學者認為是關節囊或腱鞘中多餘的結締組織發生粘液樣變性所形成。
1.屈指肌腱腱鞘炎 本病多見於拇指、中指和環指,發病部位在掌骨頭相對應的屈指肌腱腱鞘起始部。當手掌握物時,腱鞘受到物體和掌骨頭的擠壓而損傷,腱鞘長期摩擦而逐漸形成狹窄,相對應的肌腱亦可變成梭形或葫蘆開膨大,肌腱滑動發生困難,手指屈伸時產生板機樣動作或彈響聲,故本病又稱為板機指或彈響指。本病治療早期可採用保守治療包括局部固定、理療、熱敷、中葯熏洗等。亦可腱鞘內注射類固醇類葯物,但注射時應注意無菌操作。一般每周一次,3~5次為一療程。如仍無效者,可考慮手術縱行切開狹窄腱鞘,必要時可縱物切除一小條腱鞘。術後24小時後練習手指屈伸活動。
2.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腕部橈骨莖突骨槽與上方腕背側韌帶共同形成一骨纖維性管道,拇短伸肌腱和拇長展肌腱經過這一鞘管後折成一定角度,當拇指及腕部活動時,肌腱與鞘管摩擦而易產生腱鞘炎。如果同時存在鞘管內迷走肌腱,則更易產生腱鞘炎,本病女性多於男性,主要表現為橈骨莖突處局限性疼痛,有時可放射至手、肘、肩部、腕部及拇指活動時可加重疼痛,握拳尺偏試驗陽性。本病早期保守治療同前。保守治療無效者建議手術治療。術中注意探查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腱兩個腱鞘。如有迷走肌腱,須切除之。術中還應注意勿損傷神經和血管,術後鼓勵早期活動。
3.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肱二頭肌長頭位於肱骨大、小結節之間形成的結節間溝內。當肩關節活動時,此肌健即在溝內滑動和摩擦,過度活動可引起腱鞘炎。本病也可因肩袖損傷、鈣鹽沉著,肩關節內病變等累及腱鞘而造成腱鞘炎。本病多見於中年人,是肩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多數學者認為是單一疾病,應與肩周炎分開。主要臨床症狀為肱骨結節間溝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受限,抗阻力屈肘和前臂旋後時疼痛加劇。早期治療除上述保守治療外,還應避免提拳重物及外傷。手術治療僅適用於個別病例。手術將肱二頭肌長頭切斷,遠端與肱二頭肌短頭縫合或固定於肱骨上端,效果很好,但肩部功能完全恢復需6個月。
4.肌腱炎 肌腱炎是肌腱組織內發生退行性改變,單純肌腱炎是跟腱和肱二頭肌腱等發生自發性斷裂的主要原因。其典型的病理改變包括肌腱細胞內細胞器減少,粘多糖和水分減少,膠原纖維直徑增粗和明暗帶增加。一般認為上述病理改變與肌腱內血供減少有關,上述病理改變結果導致膠原纖維的力學性能下降,最終導致肌腱發生自發性斷裂。臨床上常見的跟腱和肱二頭肌腱斷裂多發生於運動員和中年以上病人。對於急性完全性肌腱斷裂者,應予手術修補。而對慢性部分損傷者可予保守治療。
5.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臨床比較常見,好發於足部,多見於青壯年。囊腫一般發展緩慢,除局部腫塊外,很少有症狀,偶爾局部酸痛。個別囊腫發生於腕管或踝管內,可壓迫神經引起相應症狀。少數囊腫能自行消失,亦不再復發。多數囊腫可持續增大或存在,應予治療。早期可予保守療法,常用局部擠壓破裂或用針頭將囊液抽出後注射類固醇類葯物。保守治療無效者可予手術切除。
由於腱鞘炎、肌腱炎和腱鞘囊腫是臨床上運動系統的常見病、多見病,而且這些疾病與某些職業和操作技術有關,因此除對這些疾病予以有效治療外,還應注意防治結合,增加療效,預防復發。在防治這類疾病中應注意下述幾點:①局部制動,動靜結合。限制損傷的動作,鼓勵其他方面的動作。②局部注射類固醇類葯物,劑量及次數要適當控制,特別注意不要將葯物注射到肌腱內。③對於局部有細菌性炎症及有糖尿病和消化道潰瘍等疾病的患者,應局部禁用類固醇葯物。
腱鞘囊腫是關節附近的一種囊性腫塊,病因尚不太清楚。慢性損傷使滑膜腔內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結締組織粘液退行性變可能是發病的重要原因。目前臨床上將手、足小關節處的滑液囊疝(腕背側舟月關節、足背中跗關節等處)和發生在肌腱的腱鞘囊腫統稱為腱鞘囊腫。而大關節的囊性疝出又另命名,如膝關節後方的囊性疝出叫腘窩囊腫,或叫Baker囊腫,故存在混亂之處,尚待商榷。
臨床表現:
1.本病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見。腕背、腕掌側橈側屈腕肌腱及足背發病率最高,手指掌指關節及近側指間關節處也常見到。偶爾在膝關節前下方脛前肌腱膜上也可發生這類粘液退行性變囊腫,但因部位較深,診斷較困難。
2.病變部出現一緩慢長大包塊,小時無症狀,長大到一定程度活動關節時有酸脹感。檢查發現0.5~2.5cm的圓形或橢圓形包塊,表面光滑,不與皮膚粘連。因囊內液體充盈,張力較大,捫之如硬橡皮樣實質性感覺。如囊頸較小者,略可推動;囊頸較大者,則不易推動,易誤為骨性包塊。重壓包塊有酸脹痛。用9號針頭穿刺可抽出透明膠凍狀物。
治療與預防:
腱鞘囊腫有時可被擠壓破裂而自愈。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復發率高。
1.非手術治療 原理是使囊內容物排出後,在囊內注入葯物或留置可取出的無菌異物(如縫扎粗絲線),並加壓包紮,使囊腔粘連而消失。通常是在囊內注入醋酸強的松龍0.5ml,然後加壓包紮。本方法簡單、痛苦較少,復發率也較低。
2.手術治療 手指腱鞘囊腫——般較小,穿刺困難;其他部位多次復發的腱鞘囊腫,都可手術切除。術中應完整切除囊腫,如系腱鞘發生者,邊同時切除部分相連的腱鞘;如系關節囊滑膜疝出,應在根部結扎切除,以減少復發機會。
腕部腱鞘囊腫
腕部腱鞘囊腫,是一種常見的傷病,多發生於關節的肌腱滑動處。臨床常見於舟、月骨關節的背面,位於拇長伸肌腱及指總伸肌腱之間;其次是腕部掌面橈側,位於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古稱「腕筋瘤」。本症多見於青壯年女性。
(病因病理) 一般認為多由於局部氣血凝聚而成,與外傷沉寂和慢性勞損有關。也有認為是因局部膠樣變性所引起。囊腫壁的外層是由緻密的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白色光滑的滑膜覆蓋,囊腔內充滿蛋清樣稠密或稀薄的膠凍狀粘液。有時囊腔可與腱鞘或關節腔相通(有人認為囊腫的形成與關節或腱鞘內壓力增大有關),也有的囊腔呈封閉狀態,囊腫根部與腱鞘或關節囊緊密粘連。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症的主要表現是局部有一個發展緩慢的半球形包塊凸起。
2.病人感覺囊腫局部輕度酸脹、疼痛,腕手部無力。患部遠端出現軟弱無力感者,提示囊腫與腱鞘相連所致。但亦有部分病例,無任何不適感,僅覺是一種累贅,不美觀。但腕部活動過度(由於內壓加大),可出現酸脹無力感。
3.檢查囊腫觸之表面光滑與皮膚無粘連,早期質軟有輕度波動感;後期因纖維化改變,而顯得小而堅硬,用力按壓時則有酸脹感,或向囊腫周圍放散性疼痛。若囊腫生長於小魚際近端或腕管內,可壓迫尺神經或正中神經,則出現相應部位的肌肉麻痹或感覺異常。
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
(治療)
(一)手法治療
1.原則 溫經鎮痛,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
2.施術部位 囊腫局部及其周圍。
3.取穴 囊腫上部相應穴位及局部壓痛點。
4.施術手法 按、揉、擠、壓。
5.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治療5到7分鍾,刺激量應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驟施術)
(1)對壓內外關穴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拇、中指重疊,相對擠壓內關、外關穴半分鍾。
(2)屈腕按揉推擠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托握腕部,將腕關節略向囊腫的對側屈曲,使囊壁緊張,雙拇指在囊腫局部及其周圍按揉數分鍾,或以局部充血、麻木為度;繼之,雙手拇指重疊撳定囊腫近端推擠,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本法適用於一般的囊腫。
(3)針刺推擠按揉法 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膚消毒後,用毫針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頂刺)後,再用雙拇指強力推擠(方法同上法),然後加以按揉,囊腫即可消散,本法適用於質硬、較小而扁平的囊腫。 以上手法使囊腫消散後,隨即加壓用綳帶包紮固定3日。
(二)手術治療
經數次手法治療無效,或經常復發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6、左手無名指手筋斷了關節囊破裂肌腱斷裂,屬於幾級工傷?
如果喪失功能,構成十級傷殘。
職工工傷致左手無名指關節囊破裂、肌腱斷裂,無名指不屬於四肢大關節,不夠成傷殘等級。但如果經過治療,因此手指喪失功能,符合國家標准《勞動能力鑒定 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GB/T16180-2014「5.10十級」5)一手指除拇指外,任何一指遠側指間關節離斷或功能喪失」之規定,應評定為十級傷殘。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勞動能力鑒定 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
GB/T16180-2014
5.10 十級
5.10.1定級原則
器官部分缺損,形態異常,無功能障礙,無醫療依賴或者存在一般醫療依賴,無生活自理障礙。
5.10.2十級條款系列
凡符合5.10.1或下列條款之一者均為工傷十級。
5)一手指除拇指外,任何一指遠側指間關節離斷或功能喪失;
11)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未做手術者;
12)身體各部位骨折癒合後無功能障礙或輕度功能障礙者;
13)四肢大關節肌腱及韌帶撕裂傷術後遺留輕度功能障礙;
7、我媽在竹製品廠上班,左手無名指全沒了,中指和小指關節囊破裂,肌腱受損,算幾級工傷
1、按實際原因填寫,只要是在工傷時間、工作場所,工作原因受到的事故傷害,無論勞動者是否有過失,都可以認定為工傷。如果你改成在其他地方不小心摔倒,寫好後單位反悔不予以賠償,想通過認定工傷獲得賠償就很難了。
2、如果單位不給蓋章,可以收集證據證明存在勞動關系,以及收集相關工傷證據。單位在一個月內不申請工傷認定的,勞動者可以在一年內向勞動保障部門申請認定,通過認定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相關費用全部由單位承擔。
3、工傷認定後,待傷情穩定可以申請勞動能力鑒定,評定傷殘等級。從你的情況看估計在9級左右。賠償標准根據傷殘等級確定,各地有差異,建議咨詢當地律師。
8、運動解剖簡答題:膝關節的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有那些?
一、膝關節的關節囊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關節面的周緣,周圍有韌帶加固,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主要結構有:
1、髕韌帶
為股四頭肌腱的中央部纖維索,自髕骨向下止於脛骨粗隆。髕韌帶扁平而強韌,其淺層纖維越過髕骨連於股四頭肌腱。
2、腓側副韌帶
為條索狀堅韌的纖維索,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延伸至腓骨頭。韌帶表面大部分被股二頭肌腱所遮蓋,與外側半月板不直接相連。
3、脛側副韌帶
呈寬扁束狀,位於膝關節內側後份。起自股骨內上髁,向下附著於脛骨內側髁及相鄰骨體,與關節囊和內側半月板緊密結合。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在伸膝時緊張,屈膝時鬆弛,半屈膝時最鬆弛。因此,在半屈膝位允許膝關節作少許旋內和旋外運動。
4、斜韌帶
由半膜肌腱延伸而來,起自脛骨內側髁,斜向外上方,止於股骨外上髁,部分纖維與關節囊融合,可防止膝關節過伸。
5、膝交叉韌帶
位於膝關節中央稍後方,非常強韌,由滑膜襯覆,可分為前、後兩條:
前交叉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降起的刖方內側,與外側半月板的前角愈著,斜向後上方外側,纖維呈扇形附著於股骨外側髁的內側。
後交叉韌帶.較前交叉韌帶短而強韌,並較垂直。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斜向前上方內側,附著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
膝交叉韌帶牢固地連結股骨和脛骨,可防止脛骨沿股骨向前、後移位。前交叉韌帶在伸膝時最緊張,能防止脛骨前移。後交叉韌帶在屈膝時最緊張,可防止脛骨後移。
二、輔助結構:
膝關節的滑膜層是全身關節中最寬闊最復雜的,附著於該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周緣,覆蓋關節內除了關節軟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結構。滑膜在髕骨上緣的上方,向上突起形成深達5cm左右的髕上囊於股四頭肌腱和股骨體下部之間。
在髕骨下方的中線兩側,部分滑膜層突向關節腔內,形成一對翼狀襞alar folds,襞內含有脂肪組織,充填關節腔內的空隙。還有不與關節腔相通的滑液囊,如位於髕韌帶與脛骨上端之間的髕下深囊。
(8)關節囊內有肌腱關節是擴展資料:
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外側髁及髕骨的關節面構成.結構特點:
1、關節囊:廣闊而鬆弛。
2、韌帶:分囊內韌帶和囊外韌帶。囊內韌帶有膝交叉韌帶,它包括前方的前交叉韌帶,後方的後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外側髁內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前部;後交叉韌帶起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囊外韌帶主要有髕韌帶、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
髕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前方,由股四頭股包髕骨的前方和二側向下止於脛骨粗。脛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內側,連於股骨內上髁與脛骨內側髁之間.腓側副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外側,連於股骨外上髁與腓骨頭之間。
3、半月板:它可分為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內側半月板較大而窄,呈「C」字形;外側半 月板較小而寬,近似環形,有時也呈盤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膝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