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拇長伸屈肌腱通過籽骨的解剖圖

拇長伸屈肌腱通過籽骨的解剖圖

發布時間:2020-11-09 18:42:48

1、大家幫幫忙 誰有局部解剖學的知識點總結 謝謝

腹部
1.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的腱性結構,在腹直肌前面的稱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組成;(1分)在腹直肌後面的稱後層,由腹橫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的後層組成。(1分)
2.幽門平面
臍與胸劍結合處連線的中點平面,在此平面上有幽門、腎門、膽囊底和胰體等。(2分)
3.網膜孔
位於小網膜游離緣的後方,是網膜囊通向腹膜腔的唯一通道。(1分)前界是肝十二指腸韌帶,後界是下腔靜脈表面的腹膜,上界是肝尾葉,下界是十二指腸上部。(1分)
4.回盲瓣
回腸末端與盲腸交界處的黏膜皺襞向腸腔突出形成回盲瓣,(1分)有防止腸內容物由盲腸逆流入回腸的作用。(1分)
5.Oddi括約肌
存在於肝胰壺腹、膽總管末端和胰管末端的括約肌,(1分)有控制膽汁排出的作用。(1分)
6.腹腔神經節
為交感神經的椎前神經節,位於腹腔干周圍,(1分)接受內臟大、小神經的纖維。其節後纖維分布至結腸左曲以上的腹腔消化管及腹腔臟器。(1分)
7.腸系膜下神經節
為交感神經的椎前神經節,位於腸系膜下動脈根部,(1分)接受腰內臟神經的纖維。其節後纖維分布至結腸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及盆腔臟器。(1分)
8.腹腔叢
圍繞在腹腔干周圍的植物性神經叢,(1分)由腹腔神經節,主動脈腎節、交感神經節的節前纖維和節後纖維、迷走神經的腹腔支等組成。(1分)
9.乳糜池
為胸導管的起始部,位於第1-2腰椎平面,腹主動脈的右後方。(1分)左、右腰乾和腸干匯入乳糜池。(1分)
10.腰骶干
由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分和第5腰神經前支組成,向下加入骶叢。(2分)
11.腎門
腎內側緣的中部凹陷,有腎靜脈、腎動脈、腎盂、神經和淋巴管等進出,稱之腎門。(1分)腎門的體表投影稱腎區,位於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的夾角處。(1分)
12.脾腎韌帶
由脾門連到左腎的腹膜皺襞,內有脾動脈和胰尾通過。(2分)
13.腎竇
腎門向腎實質內延伸的部分,(1分)內有腎靜脈及其分支、腎動脈及其分支、腎盂、腎大盞、腎小盞、結締組織、神經、淋巴等。(1分)
14.腹膜腔
壁腹膜和臟腹膜之間的腔隙稱之,內有少量液體。(1分)男性腹膜腔是封閉的,女性腹膜腔通過輸卵管腹膜口、輸卵管、子宮和陰道與外界相通。(1分)
15.小網膜
由肝門至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雙層腹膜形成,(1分)分為左側的肝胃韌帶和右側的肝十二指腸韌帶。(1分)
16.大網膜
由胃大彎下降至臍以下的前二層腹膜和折返至橫結腸的後二層腹膜組成,並與橫結腸系膜相延續。(1分)含有大量的吞噬細胞,是腹膜腔重要的防禦器官。(1分)
17.腹股溝內側窩
位於臍內側壁和臍外側壁之間,相當於腹股溝淺環的位置。(2分)
18.腹股溝外側窩
位於臍外側壁的外側,相當於腹股溝深環的位置。(2分)
19.肝胃韌帶
為小網膜的左側部分,由肝門連於胃小彎的雙層腹膜組成。其中有胃左血管和胃右血管。(2分)
20.肝十二指腸韌帶
為小網膜的右側部分,由肝門連於十二指腸上部的雙層腹膜構成,其右緣游離(1分),內有進出肝門的膽總管、肝固有動脈和門靜脈通過。(1分)
21.聯合腱
呈弓狀;位於腹直肌下部的外側緣;由腹內斜肌腱膜和腹橫肌腱膜互相融合而成。構成腹股溝管內側部分的後壁。(2分)
22.腹膜
覆蓋於腹腔內面、盆腔內面、膈下面及返折到腹、盆腔臟器表面的一層漿膜。(2分)
23.十二指腸懸韌帶
連於十二指腸空腸曲與右膈腳之間的腹膜皺襞,內有十二指腸懸肌,(1分)對十二指腸空腸曲有固定作用,是手術時確定空腸起始部的標志。(1分)
24.肝胰壺腹
位於胰頭與十二指腸降部之間,(1分)為膽總管末端與胰管末端匯合後的膨大處,開口於十二指腸乳頭。(1分)
25.腹橫筋膜
位於腹橫肌深面的深筋膜,是腹內筋膜的一部分,其深面即為腹膜外組織和腹膜壁層。(2分)
26.十二指腸乳頭
位於十二指腸降部中、下1/3的後側壁上,是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開口。(2分)
27.十二指腸空腸曲
十二指腸升部末端與空腸起始部形成一個向上的彎曲,(1分)位於第二腰椎的左側,是上、下消化道的分界處。(1分)
28.直腸子宮陷凹
盆腔內,直腸與子宮之間的腹膜腔陷凹,(1分)是站位和坐位時,女性腹膜腔的最低部位。經過陰道後穹穿刺,可達到此陷凹。(1分)
29.胃脾韌帶
由胃底連於脾門的雙層腹膜,內含胃短血管和胃網膜左血管,參與網膜囊左界的組成。(2分)
30.肝腎隱窩
位於肝右葉與右腎之間,是平卧時腹膜腔的最低部位。(2分)
31.小腸系膜根
由第2腰椎左側斜向右下至右骶髂關節,長約15cm,內含腸系膜上血管等。(2分)
32.腎角(脊肋角)
為腎門在腹後壁的體表投影,位於第12肋下緣和豎脊肌外緣的交角處。(2分)
33.Retzius靜脈
門靜脈系所引流的消化器官的腹膜後部分(如肝的裸區、胰、十二指腸.升結腸和降結腸等)的小靜脈支,在腹膜後與腔靜脈系的腰靜脈、低位肋間靜脈、膈下靜脈及睾丸(卵巢) 靜脈等相吻合。(1分)在門靜脈高壓症時,可成為側支循環的途徑。這些位於腹膜後連通門靜脈系與腔靜脈系的小靜脈統稱為Retzius 靜脈。(1分)
34.腎段
每一腎段動脈分布的腎實質區域,稱為腎段。(1分)腎段有五個。腎段的劃分,為腎局限性病變的定位及腎段或腎部分切除提供了解剖學基礎。(1分)
35.腎門
位於腎內緣中部凹陷處,是腎血管、腎盂、神經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2分)
36.左腸系膜竇
由內側界為小腸系膜根,外界為降結腸,上為橫結腸及其系膜的左1/3部,下為乙狀結腸及其系膜,後界為腹後壁所圍成向下開放的斜方形間隙,稱為左腸系膜竇。(2分)
37.右腸系膜竇
由內側界為小腸系膜根,外界為升結腸,上界為橫結腸及其系膜的右2/3部,後界為腹後壁所圍成的約呈三角形的間隙,稱右腸系膜竇。(2分)
38.回盲部
臨床上通常將回腸末段、盲腸及闌尾統稱為回盲部。(2分)
39.脾蒂
是出入脾門的脾血管,淋巴管及神經等結構的總稱。(2分)
40.脾門
在脾的臟面中央,為脾血管、淋巴管、神經等出入處。(2分)
41.胰的鉤突
胰頭的下部,向左下方突出的部分稱為鉤突,位於腸系膜上動、靜脈的後方。(2分)
42.Harlmann囊
膽囊頸起始部膨大,形成Hartmann囊,膽囊結石多停留於此囊中(2分)
43.膽囊三角(Calot三角)
由膽囊管、肝總管和肝下面圍成的區域。(1分)膽囊動脈常於三角內起自肝固有動脈右支,膽囊手術中一般在膽囊三角內尋找、結扎膽囊動脈。(1分)
44.Glisson系統
門靜脈、肝動脈及肝管三個系統在肝內伴行,三者與包繞它們的結締組織鞘共同構成G1isson系統。(1分)肝內若干平面缺少G1isson系統分布,稱這些平面為肝裂,並作為肝分葉。分段的自然境界。(1分)
45.肝蒂
為出入肝門的肝管、肝固有動脈、門靜脈、淋巴管和神經等的總稱,走行於肝十二指腸韌帶內。(2分)
46.第三肝門
在肝的腔靜脈溝下部,有右半肝臟面的副肝右靜脈肝短靜脈及尾狀葉的一些肝小靜脈出肝處稱第三肝門。(2分)
47.第二肝門
在肝膈面腔靜脈溝的上部,(1分)肝左、中、右靜脈出肝處稱第二肝門。(1分)
48.第一肝門
肝的臟面,有左、右兩條縱溝和介於二者之間的一條橫溝,三條溝呈H形。橫溝稱肝門或第一肝門,(1分)有肝管、肝固有動脈和門靜脈的分支、淋巴管及神經等出入。(1分)
49.膈下腹膜外間隙
冠狀韌帶兩層間的肝裸區與膈之間稱膈下腹膜外間隙。(2分)
50.膈下間隙
是介於橫結腸及其系膜與膈之間的腹膜腔,又稱結腸上區。(2分)
51.Treitz韌帶
臨床常將由十二指腸空腸曲左緣張至橫結腸系膜根下方的半月形皺襞,即十二指腸空腸襞,習慣稱為Treitz韌帶。(1分)手術時常用它來確認空腸的起始部。好多作者認為:Treitz韌帶是指在十二指腸空腸襞內部深處的纖維性肌束,即十二指腸懸肌。(1分)
52.十二指腸球
十二指腸上部近側部分(約占上部的3/5),腸粘膜無環形皺襞,較平坦,鋇餐X線透視時,該處呈一底向幽門的三角形或圓錐形陰影,稱為十二指腸球。(1分)十二指腸潰瘍好發於此部的前壁。(1分)
53.腹膜腔
由臟、壁兩層腹膜之間所圍成的腔隙。(2分)
54.腹膜鞘突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伴隨睾丸下降,腹膜出現一個袋形突起,經腹股溝管到達陰囊,稱為腹膜鞘突。(1分)在正常情況下,睾丸降入陰囊後,鞘突除包繞睾丸部分形成睾丸固有鞘膜外,其它部分完全閉鎖。如果腹膜鞘突未閉,仍為長袋狀與腹膜腔相通,則可形成先天性腹股溝斜疝或交通性鞘膜積液(1分)
55.腹股溝管深環
位於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一橫指處,是腹橫筋膜的一個卵圓形孔。(2分)
56.腹股溝區
為下腹部兩側的三角形區域,其內側界為腹直肌外緣,上界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緣的水平線,下界為腹股溝韌帶。此區較為薄弱,疝多發生於此。(2分)
57.腹股溝三角(Hesselbach三角)
腹壁下動脈、腹直肌外側緣和腹股溝韌帶內側半所圍成的三角形區地稱為腹股溝三角(Hesselbach三角),(1分)腹股溝直疝即由此三角區突出。(1分)
58.恥骨梳韌帶(Cooper韌帶)
腔隙韌帶向外側延續附於恥骨梳上的部分,稱恥骨梳韌帶(Cooper韌帶)。(2分)
59.腔隙韌帶(陷窩韌帶)
腹股溝韌帶內側端一小部分纖維向下後方,並向外側轉折附於恥骨梳,形成腔隙韌帶(陷窩韌帶)。(2分)
60.腹股溝韌帶
腹外斜肌腱膜下緣在髂前上棘至恥骨結節間向後上方反折形成腹股溝韌帶。(2分)
61.腹股溝管淺環
是腹外斜肌腱膜在恥骨結節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有精索或子宮圓韌帶走行。(2分)
62.腹股溝管
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1/2的上方,是由外上方斜向內下方的肌內筋膜裂隙,長4—5cm,(1分)內有精索 (男)或子宮圓韌帶(女) 通過。(1分)
63.白線
位於腹前正中線上,由兩側的腹直肌鞘纖維彼此交織而成。(1分)臍以上的白線寬約l cm,臍以下者因兩側腹直肌相互靠近而不甚明顯。(1分)
64.半月線
腹直肌鞘前、後兩層在腹直肌外緣合攏在一起,由上到下構成一略彎形凸向外的結構,稱半月線。(2分)
65.弓狀線
腹前外側壁三層扁肌的腔膜包裹腹直肌形成腹直肌鞘,在臍下4~5cm處以下,三層扁肌的腹膜均移行於腹直肌鞘前層,鞘後層缺如,形成一弓狀游離緣,稱弓狀線。(2分)
66.腎旁脂體
在腎後筋膜的後面,有大量的脂肪組織,稱腎旁脂體。(2分)
67.腸系膜上靜脈外科干
位於回結腸靜脈與Henle干之間的一段腸系膜上靜脈。由於該段腸系膜上靜脈與下腔靜脈距離很近,且該干有足夠的長度(2cm以上)及管徑,當門靜脈高壓症時,可用此處進行分流術。(2分)
68.系膜三角
空、回腸幾乎完全被腹膜包繞,僅在腸管系膜緣處無腹膜。(2分)
69.Scarpa筋膜
腹前外側壁的淺筋膜,在腹壁的下份分為兩層,深層為 ScarPa筋膜,為富有彈性纖維的膜樣層,在中線處附著於白線,其兩側向下於腹股溝韌帶下方一橫指處,附著於股部深筋膜。但在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間繼續向下至陰囊,與淺會陰筋膜(Col— Ies筋模)相連。(2分)
70.Camper筋膜
腹前外側壁的淺筋膜在腹壁的下份分為兩層,淺層為 ℃ampe r筋膜,含有脂肪組織又稱脂肪層,向下與股部的淺筋漠相連續。(2分)

頭,頸部
1.甲狀腺被囊
有由頸臟筋膜臟層形成的假被囊及腺葉纖維囊形成的真被囊。(2分)
2.海綿竇綜合征
支配眼內、外肌的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和三叉神經的眼神經與上頜神經均穿經海綿竇,加之眼靜脈向後也注入海綿竇,(1分)因此,海綿竇的病變或損傷可導致上述神經痛、眼肌麻痹、眼靜脈淤血、結膜眼瞼水腫、眼球突出等癥候群稱之為海綿竇綜合征。(1分)
3.硬腦膜靜脈竇
硬腦膜分內、外兩層,兩層間大部分密切貼附著,僅在某些部位有間隙存在,並襯以內皮,充滿靜脈血,故稱硬腦膜靜脈竇。其竇壁無平滑肌,竇內無瓣膜。(1分)顱內重要的靜脈竇有:海綿竇與上、下矢狀竇、橫竇、乙狀竇等。硬腦膜靜脈竇既是腦靜脈血的迴流徑路,又是腦脊液的迴流之路。(1分)
4.腮腺床
與腮腺深面相鄰貼的結構統稱為「腮腺床」,這些結構包括莖突諸肌,頸內動、靜脈和末四對腦神經。(2分)
5.翼靜脈叢
位於顳下窩內,居翼內、外肌與顳肌之間,凡與上頜動脈及其分支伴行的靜脈均參與構成此叢。(1分)翼靜脈叢向後匯集成上頜靜脈,向上經眼下靜脈、卵圓孔及破裂孔導血管與海綿竇相通, 借面深靜脈與面靜脈交通。因翼靜脈叢無瓣膜,血液可逆流,故面深部的感染亦可逆行蔓延入海綿竇。(1分)
6.導血管
是貫穿顱骨直接連接顱內各靜脈竇與顱外靜脈的血管,(1分)是顱外感染向顱內蔓延擴散的直接通道。(1分)
7.板障靜脈
顱骨板障中呈樹狀或網狀分支的特殊靜脈。其壁由海綿骨質構成,並襯以內皮,管腔不能收縮,(1分)外傷或手術損傷時出血嚴重,需用骨蠟填塞止血。各部板障靜脈與相應區域的顱內.外靜脈交通,是顱外感染向顱內蔓延的途徑之一。(1分)
8.面部「危險三角
由口裂及兩側口角至鼻根的連線所圍成,內有面靜脈通過。面靜脈借內眥靜脈、眶內的眼上靜脈與海綿竇相通,(1分)此三角內靜脈無瓣膜,故此三角區內的感染易循上述途徑逆行至海綿竇而導致顱內感染。(1分)
9.顱頂部「危險區」
是位於帽狀腱膜與顱骨外膜間的疏鬆組織間隙,又稱腱膜下隙。此部在顱頂部范圍較廣,前至眶上緣,後達上項線。(1分)內有若干導靜脈與顱骨的板障靜脈及顱內的硬腦膜靜脈竇相通,若發生感染,可經此通道繼發顱骨骨髓炎或向顱內擴散。(1分)
10.翼點
翼點位於顴弓中點上方約3.8cm處,由蝶、額、頂、顳四骨連接而成,多數呈「H」形,少數呈「N」形,是顱骨的薄弱部分,內面有硬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1分)此處受暴力時易骨折,並常伴動脈斷裂出血,形成硬腦膜外血腫。(1分)
11.頸動脈竇
是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部的膨大處,(1分)竇壁上有壓力感受器,受壓後可出現頸動脈竇綜合征。(1分)
12.Horner綜合征
為頸交感干受壓症狀,(1分)表現為:瞳孔縮小、眼瞼下垂及眼球內陷。(1分)
13.頸袢
由第1~3頸神經前支構成。第l頸神經前支隨舌下神經走行,然後離開沿頸動脈鞘淺面下行稱為頸袢上根(又名舌下神經降支);在2、3頸神經前支的分支聯合下降稱為頸袢下根,(1分)上、下兩根在頸動脈鞘淺面合成頸袢,由此發出神經支配舌骨下肌群。(1分)
14.靜脈角
頸內靜脈與鎖骨下靜脈交角處(1分),胸導管及右淋巴導管分別注入左、右靜脈角。(1分)
15.斜角肌間隙
為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與第1肋之間的空隙,(1分)內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從通行。(1分)
16.甲狀腺懸韌帶
甲狀腺的假被膜在側葉內側、峽部後面與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及氣管軟骨膜愈著,構成甲狀腺懸韌帶。(1分)故當吞咽時,甲狀腺可隨喉上下移動。(1分)
17.頸動脈鞘
頸筋膜包繞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內靜脈及迷走神經的筋膜鞘。(2分)
18.神經點
是頸叢皮支淺出頸筋膜的集中點,約在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處,(1分)是頸部皮神經阻滯麻醉的部位.(1分)
19.椎前間隙
位於脊柱頸部與椎前筋膜之間,頸椎結核膿腫多積於此間隙.(2分)
20.封套筋膜
亦稱頸筋膜淺層,包繞兩肌(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兩肌的鞘;包繞兩腺(下頜下腺和腮腺),形成兩腺的筋膜鞘(2分)

上肢
1.掌深弓
掌深弓由橈動脈末端和尺動脈掌深支組成,位於指屈肌腱和掌骨及骨間肌之間,(1分)其分支為三條掌心動脈,至掌指關節附近匯入相應指掌側總動脈。弓的凸緣在掌淺弓近側,約平腕掌關節高度。(1分)
2.正中神經返支
在屈肌支持帶下份的橈側,正中神經發出的一粗短的正中神經返支,行於橈動脈掌淺支的外側並進入魚際,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魚際肌。其表面定位是魚際肌內側緣的中點。(2分)
3.四邊孔
在腋窩後壁,由肩胛下肌(小圓肌)、大圓肌、肱三頭肌長頭和肱骨上段之間圍成間隙,內有腋神經及旋肱後動、靜脈穿過。(2分)
4.三邊孔
在腋窩後壁由肩胛下肌(小圓肌)、大圓肌和肱三頭肌長頭和圍成一三角形間隙稱三邊孔,內有旋肩胛血管經過。(2分)
5.腋淋巴結群
腋淋巴結埋藏於腋窩內的結締組織中,可分為五群。外側群位於頭靜脈注入腋靜脈處周圍;前群(胸肌淋巴結)位於胸小肌下份,胸大肌深面,胸外側動脈和胸長神經周圍;後群(肩胛下淋巴結)位於肩胛下動脈和胸背神經周圍;(1分)中央群:位於腋窩中央結締組織中;尖群位於鎖骨下方、胸小肌上方,沿腋靜脈近側端排列。腋淋巴結收納上肢、胸前外側區、乳房的淋巴結管。尖群的輸出淋巴管為鎖骨下干。(1分)
6.掌淺弓
掌淺弓由尺動脈末端和橈動脈掌淺支吻合而成,其位於掌腱膜和指屈肌腱、蚓狀肌之間,約與拇指掌指關節同高。(1分)其主要分支指掌側總動脈和小指掌尺側動脈至手指。掌淺弓和掌深弓之間有吻合。(1分)
7.魚際間隙
魚際間隙又稱拇收肌間隙,位於手心外側半。前界為示指屈肌腱,第1蚓狀肌及掌中隔,後界為拇收肌筋膜,內側以掌中間隙為界,外側是掌外側肌間隔。(1分)魚際間隙近側是密閉的,遠側經第1蚓狀肌管與示指背側相交通。(1分)
8.肘窩
肘窩位於肘關節的前方,為三角形陷凹,其上界為肱骨內、外上髁的連線,外側界為肱橈肌,內側界為旋前圓肌,窩底為肱肌的下份。(1分)肘窩內有肱二頭肌腱,肱動、靜脈的下端和橈、尺動、靜脈的上端,此外還有正中神經及繞神經上端。(1分)
9.腕管
位於腕掌側,由屈肌支持帶(腕橫韌帶)與腕骨溝共同圍成,(1分)管內有指淺屈肌腱(4條),指深屈肌腱,拇長屈肌腱及正中神經通過。(1分)
10.翼狀肩
胸長神經支配前鋸肌,前鋸肌主要功能為使肩胛骨緊貼於胸廓。(1分)當胸長神經受損傷時,發生前鋸肌麻痹而使肩胛骨不能緊貼胸廓,肩胛下角及肩胛骨內側緣可特別明顯突起如翼狀,故稱為「翼狀肩」。(1分)
11.方肩
肱骨外科頸骨折,肩關節脫位或腋杖的壓迫,都可損傷腋神經而致三角肌癱瘓,臂不能外展及三角形區皮膚感覺喪失。(1分)由於三角肌癱瘓萎縮,肩部骨突聳起,失去圓隆的外觀而呈「方肩」。(1分)
12.橈側囊
橈側囊即拇長屈肌腱鞘,包繞拇長屈肌腱延伸於拇指末端。(2分)
13.腋窩
當上肢外展時,向上呈穹隆狀陷凹,稱腋窩,腋窩上方呈四棱錐體形腔隙。腔前壁由胸大、小肌、鎖骨下肌及筋膜構成;外側壁為肱骨結節間溝;內側壁由前鋸肌及肋間隙構成;(1分)後壁由肩胛下肌、大圓肌、背闊肌及肩胛骨構成。腋腔內容包括腋動、靜脈、臂叢及腋淋巴結等。(1分)
14.掌腱膜
掌腱膜是手掌深筋膜淺層的中央部分,呈尖端朝向近側的三角形,厚而堅韌,由縱、橫纖維構成,為腱性組織。(1分)尖端經屈肌支持帶前面與掌長肌腱相續;遠端分為4束行向第2~5指。在指蹼深面圍成3個指蹼間隙是手指血管、神經出入的門戶。掌腱膜可協助屈指。(1分)
15.爪形手
尺神經受傷後,小魚際肌和骨間肌麻痹並萎縮,各指不能內收,第2~5指不能外展,第4、5指掌關節過伸,指間關節過屈,其形狀如爪,故稱「爪形手」。(2分)
16.手背皮下間隙
手背皮下間隙是手背淺筋膜與手背腱膜之間的間隙(2分)
17.骨筋膜鞘
骨筋膜鞘在四肢是由深筋膜借肌間隔連接長骨骨膜圍成的鞘,以分隔不同的肌群。(2分)
18.臂腋角
臂腋角是指大圓肌外端下緣與肱骨交角處,肱動脈於此上續腋動脈。(2分)
19.肘關節動脈網
肘關節周圍動脈網由肱動脈、尺動脈及橈動脈的幾條分支在肘關節前後吻合而成。(1分)在肘關節前面結扎橈動脈時,此動脈網可起到側支循環作用。(1分)
20.提攜角
提攜角亦稱肘外偏角,是臂軸與前臂軸的延長線構成向外側開放的角(165度~170度)的補角,一般為10—25度。(2分)
21.肘後三角
正常用肘至90度時,肱骨內、外上側和尺骨鷹嘴三者形成一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此即肘後三角。(1分)肘關節脫位時,三點關系常呈尖朝上的三角形。(1分)
22.手背腱膜
手背深筋膜的淺層較厚,是伸肌支持帶的延續部分,(1分)它與伸指肌腱結合共同形成手背腱膜。(1分)
23.掌中間隙
掌中間隙位於掌中間鞘的內側半,前界為第3~5指的屈肌腱、屈肌總腱鞘及第2~4蚓狀肌,後界是骨間掌側筋膜,外側以掌中隔與魚際間隙為界,內側是掌內側間隔,(1分)近側經腕管與前臂屈肌後間隙相通,遠側經蚓狀肌管達指蹼間隙,並與指背相交通。(1分)
24.橈側囊
橈側囊是包裹拇長屈肌腱的腱鞘(2分)
25.伸肌支持帶
伸肌支持帶由腕背深筋膜增厚而成(亦稱腕背側韌帶),曲側附著於橈、尺骨莖突和腕骨。(1分)
26.解剖學「鼻煙壺」
解剖學「鼻煙壺」位於腕和手背的橈側,當伸、展拇指時,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其橈側界為拇長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側為拇長伸肌腱,(1分)近側界為橈骨莖突,窩底為舟骨及大多角骨,窩內可觸及橈動脈搏動。(1分)
27.肱骨肌管
肱骨肌管(橈神經管)為肱三頭肌的內、外側頭,長頭與肱骨橈神經溝之間形成的一個旋繞肱骨中份後面的管道,(1分)有橈神經及伴行的肱深血管通過。(1分)
28.指蹼間隙
指蹼間隙又稱聯合孔,在第2~5指間掌骨頭處,由位於指蹼深面的掌淺橫韌帶與掌腱膜的縱、橫纖維所圍成,(1分)是手指血管、神經等出入的部位,又是手掌、於背與手指三者間的通道。(1分)
29.魚際鞘
魚際鞘或稱外側鞘,由魚際筋膜、外側肌間隔和第一掌骨圍成,(1分)內有魚際肌(拇收肌除外)、拇長屈肌腱及其膜鞘以及拇指的血管、神經等。(1分)
30.指髓間隙
在指深屈肌腱抵止處遠側,皮膚和遠節指骨遠側4/5的骨腹之間有纖維隔相連,此隔將指腹的脂肪分成小葉,形成指髓間隙,又稱密閉間隙,內有皿管和神經。(2分)
31.指背腱膜
指背腱膜(外科常稱為伸肌腱帽)主要由指伸肌腱延續而來。(1分)指伸肌腱在越過掌骨頭後向兩側擴展,包繞近節指骨背面,並向遠側分為三束,有骨間肌和蚓狀肌的腱纖維參加。(1分)
32.腋鞘
腋鞘亦稱頸腋管,由椎前筋膜延續包繞腋血管及臂叢而成.(1分)鎖骨下臂叢麻醉時,需將葯液注入此鞘內。(1分)
33.肌腱袖(肩袖)
又稱肩袖或旋轉袖,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在肩關節囊周圍聯成腱板,分別止於肱骨大、小結節,(1分)圍繞肩關節的前、後和上方,並與關節囊愈著,對肩關節起重要的穩定作用。(1分)

2、籽骨的生理作用是什麼?人體大約有多少塊籽骨,都在什麼解剖位置?臨床意義是什麼?

籽骨是指由人體肌腱骨化而成的骨。
每人都有的籽骨只有一對,即膝蓋前方的髕骨,由股四頭肌肌腱骨化而成。
其他部位的籽骨是不恆定的,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一般而言,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的人較多,多位於足底,肌腱通過關節的附近。
籽骨的出現可以強化肌腱,避免在運動或重體力勞動過程中出現肌腱磨損,是一種人體自我保護功能。但也可能因過度負重或外傷而出現撕脫、骨裂等病症。

3、肌腱圖怎麼查法

檢查法
即使手部沒有明顯的畸形,手的姿勢也常能提示是哪條屈肌腱損傷。
習慣上常說 「手指可以指路」,即手指的狀態可以提示損傷的結構。但是,在檢查指屈肌腱損傷時卻常常會出偏差,這是由於在病人或檢查者活動傷手時可能引起疼痛,從而造成活動受限和判斷失誤。這種情況也見於神經損傷後的手部檢查中。
當一個手指的深、淺屈肌腱都斷裂時,手指處於非自然的過伸位置,與正常指比較將更加明顯。指屈肌腱損傷時,可以試用以下幾種被動的手法檢查加以確定。當被動伸腕時,傷指不會出現正常的「腱固定」性屈指。如果屈曲腕關節,則傷指出現比正常手指更大的、無拮抗的過伸。輕壓前臂肌肉,有時正常指關節會隨之屈曲,而傷指則無此反應,提示屈肌腱斷端已分離。輕壓指尖,可感覺到傷指喪失了正常的張力。
通過手指的隨意主動活動通常可判斷肌腱的功能情況,這項檢查常常在檢查者指導下進行。如果患者是一個激動的、不合作的兒童,或是過度緊張、不配合的或酗酒的成人,這種檢查方法就不可靠,也就可能沒有什麼價值。檢查者可用自己的手或用患者的健康手來演示、說明擬採用的檢查方法,這可能有助於患者的配合。如果損傷在腕部以遠,應該固定傷指使指定的關節活動。當固定近側指間關節時,如果遠側指間關節不能主動屈曲,說明指深屈肌腱斷裂(圖63-3);當固定掌指關節時,如果近、遠側指間關節都不能主動屈曲,提示指深和淺屈肌腱可能均已斷裂。
證明單純指淺屈肌腱橫斷而指深屈肌腱完好的方法:保持傷指的鄰指處於完全伸直位,使指深屈肌腱固定於伸展位以及消除近側指間關節對它的影響。如此,當患指的兩鄰指處於完全伸直位時,如果患指指淺屈肌腱斷裂,近側指間關節通常不能屈曲(圖63-4)。這種檢查方法不適於食指,因為該指指深屈肌腱單獨起作用。Lister所倡導的方法對判斷是否存在該肌腱孤立性損傷很有幫助。檢查時要求病人用每個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並拉出一紙片。在正常食指,此動作由指淺屈肌完成,而指深屈肌處於放鬆狀態,允許遠側指間關節過伸,這樣手指與紙片有最大的接觸;如果指淺屈肌腱損傷,傷指即出現遠側指間關節過屈和近側指間關節呈伸直狀態。
在拇指,檢查拇長屈肌腱時,應穩定拇指掌指關節。如果拇長屈肌腱斷裂,指間關節即不能屈曲。
如果損傷位於腕部,即使有某指的屈肌腱斷裂,指間關節仍能主動屈曲,這是因為在腕部指深屈肌腱互相交連的結果,特別是在環指和小指。
有時,可能根本無法對屈肌腱斷裂作出明確的診斷。上述方法不能診斷指屈肌腱的部分斷裂,因為此時指屈肌腱仍有功能。但是,手指的活動會因疼痛而受限,因此物理檢查法雖不能確定肌腱是否斷裂,但可以提示肌腱有損傷。

4、腕管是如何構成的?通過哪些結構

腕管是一個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帶組成的骨纖維管道。前者構成腕管的橈、尺及背側壁,後者構成掌側壁。正中神經和屈肌腱(屈拇長肌腱、4條屈指淺肌腱、4條屈指深肌腱)一起由腕管內通過。正中神經走行在屈肌支持帶下方,緊貼屈肌支持帶。

在屈肌支持帶遠端,正中神經發出返支,支配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淺頭和拇對掌肌。其終支是指神經,支配拇、示、中指和環指橈側半皮膚。

(4)拇長伸屈肌腱通過籽骨的解剖圖擴展資料

正常腕管內組織液壓力卻是穩定的。無論是腕管內的內容物增加,還是腕管容積減小,都可導致腕管內壓力增高。

最常見的導致腕管內壓力增高的原因是,特發性腕管內腱周滑膜增生和纖維化,其發生的機制尚不明。

有時也可見到其他一些少見病因,如屈肌肌腹過低,類風濕等滑膜炎症,創傷或退行性變導致腕管內骨性結構異常卡壓神經,腕管內軟組織腫物如腱鞘囊腫等。

5、三邊孔,四邊孔,肘窩的位置及通行結構

四邊孔和三邊孔:三邊孔是肱三頭肌長頭內側的間隙,有旋肩胛動脈通過.四邊孔是肱三頭肌長頭外側的間隙,有旋肱後動,靜脈和腋神經通過
肘窩:位於肘關節前面.為三角凹窩.外側界為肱橈肌.內側為旋前圓肌,上界為肱骨內.外上髁之間的連線.窩內主要結構自外向內有肱二頭肌腱. 肱動脈及其分支,正中神經.
腕管:位於腕掌側.由屈肌支持帶即腕橫韌帶和腕骨溝圍成.管內有指淺.深屈肌腱.拇長屈肌腱和正中神經通過

與拇長伸屈肌腱通過籽骨的解剖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