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肌腱受傷有什麼比較全面的恢復方法?
肌肉拉傷的主要原因多半是肌肉的准備不夠,像是受傷尚未復原、暖身不足等等;肌肉使用太過度而失去應有的彈力和協調性而受傷。肌肉拉傷的部位以大腿後的股二頭肌最為常見,其次是小腿的腓腸肌和大腿的股四頭肌。 拉傷的症狀主要有疼痛、腫脹、肌肉緊綳,倒不一定會皮下出血。它的嚴重度可以分成三個等級。 第一度〔輕度〕。只有一小部份肌纖維斷裂,當用力時或按壓時才會引起疼痛,外表看起來還好。這時的處理也是冰敷和綁彈性綳帶,並輕輕的活動肌肉,讓它不要變硬。大概2~3天就可以熱敷和開始恢復運動。 第二度〔中度〕。有部份的肌纖維斷裂,皮下出血明顯,患部外表腫脹。這時的處理是冰敷和綁彈性綳帶24~48小時,並輕輕的活動患部。大約3~4周可以回復到原來的運動量。 第三度〔重度〕。肌纖維全部斷裂,患部大量出血,從外觀上可以看出斷裂部位凹下去,而兩旁則凸起來。遇到這種傷害,要先予以冰敷和彈綳,再送到醫院手術治療。肌肉斷裂手術後的復原期大約要4~6周才會長好。 早期治療原則是制動、止血、防腫、鎮痛。首先做冷敷,用冰塊敷患處,或將傷肢放入冷水中,或在自來水下沖洗。冷敷後加壓包紮,抬高肢體,這種方法有止血、鎮痛、防腫的作用。包紮 時先用海綿墊敷傷部,再行彈力綳帶包紮,松緊度適中。包紮24小時後拆除,視其傷情再作處理。早期不宜作按摩和理療,否則會加重出血和組織的滲出,使腫脹加重。傷後三天內避免重復致傷動作,三天後可進行功能性練習。一周後,可逐漸恢復鍛練,但伸展時以不引起傷處疼痛為度。 葯物使用:雲南白葯,負他林,紅花油,搓抹。 物品使用:在肌肉拉傷除使用彈力綳帶,睡覺都帶著。恢復效果很好。 追問: 腳踝 肌腱..... 回答: 1.第一階段—休息、 冰敷 、壓迫、抬高(RICE):RICE可說是所有 運動傷害 急救的通則。(1)休息:於受傷時即刻停止患部動作;(2)冰敷:接著,藉由冰敷促使局部 血管收縮 ,以抑制 皮下出血 和減少發炎腫脹;(3)壓迫:以 彈性綳帶 包紮患部亦有消腫之功效,但切記勿捆綁過緊,以免阻絕 血液循環 ;(4)抬高:將患部抬高則可促進血液及 淋巴循環 ,防止充血及消腫。 2.第二階段—有限的活動:在完成急救和消腫手續後,接下來便須將焦點轉向患部的治癒上。首先,必須了解血液於患部復原中所扮演之角色。血液中的 白血球 具有防禦 病菌 、清除壞死組織、和增進機體 免疫力 的功能,因此患部復原的時間遂與血液之供給量成正比。舉例而言,皮膚與肌肉具有綿密的 微血管 組織,故復原期較短;但 韌帶 與 肌腱 的微血管分布稀疏,因而至少須費時六 周方 能痊癒;至於保護關節的 軟骨 ,由於其全然無血液供給,故唯有動手術方能治癒。此外,除血管分布的疏密, 運動量 之多寡亦會影響血液循環的程度。復原初期,患部尚無法承受劇烈運動,故宜采熱敷或按摩之方式促使血液流通。但當受創組織較健全、且使用患部不再感到 刺痛 時,便可進入第二階段,即藉由適度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所謂適度,是指在患部自主(不 施壓 )與正常的范圍內進行活動,且不致感到不適。 3.第三階段—漸進式施壓:當患部於自主范圍內進行活動而不致感到疼痛時,便可對受創組織施壓,使其強化。但施壓之強度須適中,一旦感到疼痛便須停止,否則將引起二度傷害。其次,應注意在對患部施以抗壓訓練時,須避免於訓練後12小時內采熱敷。此外,此階段亦可借機糾正肌群的不平衡發展,藉施壓之方式強化原本較弱的部位。 4.第四階段—患部之癒合:隨著第三階段的完成,患部將回復其原有肌力的2/3,此時可轉以實際攀登之方式幫助癒合。由於患部已久未使用,故須經過一段重新適應期,方能與其餘肌群協調運作。起初可進行一些難度易、強度低的 攀登訓練 ,使患部適應各種不同的姿勢與動作,再將強度逐步提升。相對於第三階段,此階段可幫助選手審視自身的攀登技巧。倘若平日傾向於以固定動作攀登或攀爬特定地形,此階段多元化的攀登訓練將可降低同類型傷害再度發生的可能性。
2、手部肌腱損傷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指屈肌肌腱損傷的康復A制動期的康復:術後用石膏托製作Kleinert夾板固定患手,保持腕關節屈曲20~30度,MP關節屈曲45~60度,指間關節伸直位術後2~3天拆去輔料及石膏,改戴手支架將手及手腕置於腕關節屈曲30度,掌指關節屈曲70度,受傷手指加上橡皮條牽引近端關節屈曲80度,末端關節屈曲40度,必須全日穿戴可以開始早期活動,利用橡皮筋的彈性將手指帶回屈曲位,每小時10次,治療師進行指間關節的被動活動,防止關節僵硬
B主動活動期術後4~6周,佩戴腕關節伸展矯形器,指示患者自由活動手指,包括手指的屈曲和握拳,配合壓力衣控制瘢痕增生,預防關節攣縮
C手握力練習及功能訓練期術後7~12周,肌腱已基本癒合,可以進行抗阻力運動或活動,以增強肌力,做較大幅度的關節伸展,增加肌腱滑動,減少粘連開始進行手指靈巧性訓練如皮革工藝陶藝彈琴刺綉等(見圖10-2-8圖10-2-9),12周後大部分患者可以重返工作崗位,少部數患者需接受第二期重建手術,如肌腱松解術
(2)指伸肌腱的康復:肌腱修復術後,需要將關節固定在伸展位如DIP關節水平的肌腱損傷可引起杵狀指畸形,將DIP關節固定在伸展位制動期佩戴相應的矯形器,將手和腕關節處於適當位置,做主動屈指被動伸指練習(圖10-2-10)5~6周練習腕關節主動伸展及屈曲7周後,開始漸進式抗阻力運動和練習如做拼圖下棋拍球等作業活動(圖10-2-11)
圖10-2-10手指背伸矯形器
圖10-2-11拼圖
3、肌腱損傷的治療
如果是經常過多過度的鍛煉活動,那麼多會拉傷和拉松韌帶和肌腱,韌帶肌腱有損傷,那麼關節彎曲活動時多有受限,嚴重的會有腫的現象,
如果確診韌帶肌腱有拉傷,建議早期用中草葯外敷治癒,20天左右可以恢復,
如果韌帶肌腱損傷,早期不治癒,以後韌帶肌腱因這多鍛煉或扭傷,導致韌帶肌腱松馳,那麼就容易形成習慣性扭傷,對以後治療恢復就沒有那麼好.
韌帶肌腱有拉傷時,不修復好之前,禁吃薑和牛肉.
4、肌腱損傷如何復健
你好,看你的傷勢特別嚴重,那麼大的傷口真嚇人,肌腱損傷是比較難恢復的,骨折了傷筋動骨一百天,多靜養不要動,肌腱復健要等你的骨頭都長好了,才能開始復健,不然骨頭會很容易出現二次受傷的,再次骨折非常難再好的。筋骨要復健你要准備好,會很難受疼痛感很強,要拉伸運動,疼也要堅持,准備迎接新的開始,有專業的康復教練會給你專業指導,是要有階段性一步步來。
5、周圍神經損傷的作業治療方法是什麼?
(一)康復的分期和作業治療原則
1.I期(傷後0~3周)康復目的是:消炎消腫鎮痛促進損傷癒合保護修復後的神經可行理療(超短波微波紅外線紫外線等)功能位固定,可利用支具來限制關節活動,以防突然牽伸而引起神經縫合口離斷炎症期間選擇高能量飲食和復合維生素B治療注意:神經修復術後3周,運動療法禁忌
2.II期(傷後3~6周)康復目的是:預防粘連攣縮和繼發畸形,提高神經的抗張力,改善感覺功能可逐漸減少關節制動,開始關節活動,增加關節活動范圍可用中頻電超聲波蠟療等軟化瘢痕,松解粘連按摩可降低皮膚皮下組織粘連及瘢痕和神經瘤形成的機會,以防神經再生受阻壓力治療有助於抑制瘢痕增生進行感覺再訓練,教育患者保護患肢注意:傷肢仍然疼痛,或仍有開放性傷口,或腫脹和過敏,則要先探明原因,進行脫敏,葯物如酒精注射維生素B12和酚止痛,或手術治療,再行感覺再訓練
3.III期(6周以後)康復目的是:矯正畸形,增加關節活動范圍肌力手的靈敏性和協調性,恢復手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繼續增加活動范圍和增加肌力訓練,系統地進行感覺再訓練及功能性訓練
(二)治療方法
1.保持或恢復關節活動度
周圍神經損傷後,正常拮抗肌過度牽拉已麻痹和萎縮的肌肉,引起神經再生出現時肌肉功能無效,或引起拮抗肌和一些活動不受對抗的關節攣縮如正中神經麻痹時,第一指蹼間隙攣縮;尺神經麻痹時,固定爪形手;橈神經麻痹時,腕關節屈曲攣縮故應早期使用矯形器將關節固定於功能位,維持肢體良好的肌肉平衡,在可能引起畸形期間應堅持使用盡早進行被動或主動運動如果已產生關節攣縮或畸形,則應採取主動被動運動和關節功能牽引,矯形器亦可起到矯正攣縮畸形的作用
注意矯形器重量宜輕,尺寸要合適,避免壓迫感覺喪失部位
2.改善局部浮腫
浮腫是周圍神經損傷後常見症狀之一水腫引起的腫脹是創傷後必然出現的組織反應積極消腫可減少纖維組織沉著,是預防組織粘連和攣縮的重要一環體位性水腫可採取以下措施:①抬高患者;②用彈力硼帶包紮壓迫;③為患肢做被動運動或輕柔向心按摩一般不採用冰袋冷卻方法懸吊帶也不是一個好的消腫方法,反而會引起患者惰性而忽視康復訓練
3.夾板的使用
夾板固定對周圍神經損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必須了解每種夾板的作用夾板的使用應達到三個目的:①防止畸形它是一種外在力量,如夾板上的橡皮帶可替代癱瘓的肌肉,直至功能恢復②矯正畸形若關節或肌腱有攣縮,動力性夾板可達到牽伸的目的③協助功能它可提供癱瘓肌肉已失去的肌力由於神經損傷常伴有肌腱血管和骨骼的損傷,故夾板應是多功能的穿戴的夾板應合適,患者應懂得為什麼要用夾板,如何正確處理使用夾板,何時使用,使用多久應注意夾板的壓迫區,特別是無感覺區不是相同的神經損傷都用一種夾板,應按具體情況採用相應的最合適的夾板
夾板使用的時間,通常是神經修復的部位至少需在術後固定3周,使吻合處消除張力若存在張力,應延長固定時間至6周
4.促進感覺功能的恢復
(1)感覺再訓練:隨著神經損傷的修復和恢復,感覺皮層接受到的來自患手感覺神經的沖動刺激發生了改變盡管感覺刺激被接受,但神經沖動的新模式不同,不能正確表達感覺再訓練的目的,是幫助患者重新正確表達接受到他意識中的不同的感覺脈沖患者的潛在功能恢復,將通過感覺再訓練計劃得到促進
感覺再訓練是患者在神經修復後,通過注意生物反饋綜合訓練和回憶,提高感覺功能的訓練這種訓練不是感覺的恢復,而是大腦對感覺的再學習再認識過程通過感覺再訓練程序,可使大腦重新理解這些改變的信號此方法強調康復要配合神經再生的時間當觸覺在手指的近節關節恢復時,即可開始感覺再訓練程序更確切地說,當移動輕觸感恢復後,或有保護性感覺(深壓覺和針刺覺)和觸覺恢復時,或30Hz震動感恢復時,即可開始感覺再訓練但對於上肢近端神經損傷來說,等候期可能太長故亦有建議提早進行感覺再訓練,可在傷後3周即開始Dellon描述的感覺再訓練可分成早期和晚期,計劃的改進基於恢復過程可通過專門的感覺測試來決定神經恢復感覺再訓練的重點,是根據神經恢復的進程給予分級刺激如觸覺定位,移動性觸覺,持續觸覺,持續壓力,震動,通過形狀質地物體識別的觸覺辨別來訓練要求患者一天中短時間訓練幾次先用健側,後用患側,先睜眼,再閉眼注意感覺過敏感覺再訓練計劃的一個重要部分是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加強
早期訓練:當還未能分辨30Hz震動之前,即可以進行早期訓練集中在移動性觸覺,持續觸覺,壓覺和觸覺定位①移動性觸覺:可用鉛筆橡皮或指尖在治療區域上下移動
囑患者觀察刺激,閉眼,將注意力集中在刺激上,然後睜眼,證實發生的一切,並口述感覺到什麼,如「我感覺到一個柔軟的物體在我的手掌上上下移動」②持續觸壓覺:用鉛筆橡皮壓在手指或手掌的一個地方,產生持續觸壓覺訓練程序同移動性觸覺③觸覺定位:訓練觸覺定位,WynnParry建議通過下列程序:患者閉眼,治療師觸碰手掌的不同地方,要求患者用健手的食指指出每次觸的部位如果反應錯誤,患者可直接注視觸碰的部位,要求患者敘述觸碰部位的感覺使用軟膠棒(如鉛筆的橡皮頭)壓於掌上,或來回移動,囑患者注意壓點,以視覺協助判斷壓點位置,然後閉眼感受壓點的觸感如此反復練習④觸覺的靈敏:感覺減退或消失實體感缺失者,往往很難完全恢復原來的感覺,需要採用感覺重建訓練法進行訓練,即訓練大腦對新刺激重新認識可讓肢體觸摸或抓捏各種不同大小形狀和質地的物品來進行反復訓練刺激強度逐漸從強到弱,來增加分辨能力
訓練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讓患者睜眼看著治療師用物品分別刺激其健側和患側肢體的皮膚,要求患者努力去體驗和對照;第二階段,讓患者先睜眼看著治療師用物品刺激其患側肢體的皮膚,然後閉眼,治療師繼續在同一部位以同樣物品去刺激,要求患者努力去比較和體會或讓患者先閉眼,治療師用物品刺激其患側肢體的皮膚,然後再睜眼看著治療師繼續重復剛才同樣的刺激,要求患者努力去回憶和比較第三階段,讓患者閉上眼睛,治療師用物品同時刺激其健側和患側肢體的皮膚,要求患者去比較和體會
上述三個階段的訓練可依次進行,也可一天當中一起重復訓練鼓勵患者一天四次,每次至少5分鍾實施這些再教育技術,而不用其他東西刺激手掌,因為,這將給大腦兩套感覺刺激再訓練活動有患者閉眼識別物體形狀和質地如果反應錯誤允許患者睜眼看物體,用健手比較感覺,即允許觸覺和視覺整合如用質地不同的多米諾骨牌棋子圖形和從大到小的普通物體,藏在米袋和裝有豆子的容器中或許有幫助一天訓練3~4次,一次45分鍾訓練中也可用雙側活動去變換,如陶土和面和編織活動鼓勵患者在雙側活動時應用患手,並與健手比較對工具和材料的感覺
後期訓練:當觸覺已能分辨30Hz震動,以及256Hz的震動時,或當移動性觸覺和持續觸覺在手指被感知時,即可開始後期感覺再教育此期的目標是:促進實體覺的恢復,鍛煉涉及一系列的觸覺辨別任務①形狀辨別:從辨別形狀明顯不同的大物體開始,逐漸過渡到形狀只有細微差別的小物體循序漸進地訓練患者恢復精細感覺可從熟悉的普通物體開始,先看著抓握物體,然後閉眼,將注意力集中在感知上,最後,再睜眼看物體,以加強感知亦可囑患者閉眼,一個木塊放在患手,要求患者去感覺,並描述形狀,一塊木塊放在健手,比較重量如果給出不正確的反應,允許患者看木塊,重新操縱,整合觸覺和視覺信息然後患者用正常的手去比較感覺體驗,用不同形狀的木塊繼續訓練,②質地辨別:形狀辨別掌握後,可要求患者區別表面質地不同的木塊,如羊皮皮革絲帆布橡皮塑料毛線毛毯和砂紙等最後,使用普通物體,要求患者閉眼識別如果對物體或質地反應錯誤,允許患者看著物體操作,說出看到的物體感覺物體從大到小分級,可以將物體藏在裝著沙的碗里,讓患者重新得到特殊的物體用某種形狀的木板放成特殊形狀,或用木製的字母拼出單詞一天2~4次,每次10分鍾
在初次評定後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分別進行再次評定和訓練,評定再教育的效果評定訓練效果的標准,是定時記錄識別的物體名稱質地正確定位為避免訓練影響,可用不同的物體和新的物品測試並訓練
(2)脫敏治療:皮膚感覺過敏是神經再生的常見現象它可能是由於不成熟的神經未梢的敏感度增加,以及感覺器容易受刺激患者常為皮膚敏感而感到困惑,不願活動,若這種現象不克服,很難進一步做其他的康復治療
脫敏治療包括兩個教育措施:一是指導患者如何保護和使用敏感區,告訴患者這種敏感是神經再生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和過程待神經端修復後,敏感區會自然減輕,減少患者的恐懼心理二是在敏感區逐漸增加刺激量可先用無刺激的媒體,待脫敏後,可用不同的接觸措施來刺激例如,採用的方法包括震動按摩叩擊浸入療法或使用冰水等
待患者能耐受觸覺刺激後,可選用不同質地不同材料的物品,如棉球棉布毛巾毛刷豆子米粒沙子等刺激敏感區,刺激量逐漸加大,使之產生適應性和耐受力或使用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法,或超聲波療法等如疼痛劇烈,可注射酒精維生素B12和酚來減輕疼痛
訓練計劃的實施需要患者的積極配合
5.感覺再教育
需要讓患者了解感覺缺失的特殊性,教會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動中的自我保護等安全知識在存在潛在危險的雙側活動中避免使用患肢
一般應在以下幾方面引起注意:①受累區域避免暴露,以及與熱冷和銳利的物體等接觸②當抓握一個工具和物體時,有意識地避免用比需要更大的力③應注意:物體的把柄越小,壓力在抓握表面分布越小所以可以設法加粗把柄,或選擇其他工具④避免要求長時間使用一種工具的工作,尤其是手不能通過改變抓握方式來適應⑤在工作中通過頻繁改變工具以使受壓組織休息⑥觀察皮膚受壓的症狀,如是否因過分受力或重復受壓後出現紅斑水腫發熱等情況,如果症狀出現要及時休息⑦如果發生水皰破潰或其他創傷,應盡早治療,以免皮膚進一步損傷和感染⑧保持皮膚的柔潤性,禁忌潮濕,要對皮膚進行日常護理,包括浸漬油按摩
由於認知功能未受損,周圍神經損傷功能障礙的患者,也許比中樞神經損傷功能障礙患者更容易學會和掌握代償技術6.改善作業活動能力
在運動神經細胞修復的過程中,適當的治療性作業不僅能增強肌力和耐力,同時還能改善患肢的血運和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掌握實用性動作技巧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神經損傷和功能障礙的部位程度,治療的目標和個人愛好等,選擇適宜的作業活動上肢常用的作業活動有:木工(拉鋸刨削砂磨錘打),纏線編織刺綉泥塑修配儀器組裝投擲套圈擰螺絲插板打字書法繪畫彈琴珠算下棋活動等下肢常用的作業活動有:踏自行車踏縫紉機使用落地式織布機使用萬能木工機等進行ADL訓練,必要時可配製輔助器具
7.促進心理功能恢復
周圍神經損傷的患者,往往伴有心理問題,可採用醫學宣教心理咨詢集體治療患者示範等方式,來消除或減輕患者的心理障礙,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地配合康復治療也可通過作業治療來改善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
6、手損傷康復中常用的作業療法有哪些
手損傷康復中常用的作業療法
康復,有著「恢復健康」的意思。由受傷當日,或手術後的第一天起,復康的程序亦隨著開始。在這過程中,由促進受傷組織癒合,功能訓練,以至協助病人重新投入社會,包括了五個階段:1) 組織癒合;2) 功能恢復;3) 職能重建;4) 就業輔導;5) 重返社會。在手創傷康復過程中,組織癒合及功能恢復兩步驟的成功與否,更奠定整個復康過程的重要基礎。
手康復治療目的是恢復一個無痛性、全范圍活動的手,醫療康復期的目標主要是幫助組織癒合及手功能恢復。在手創傷後的處理中,骨是優先較先考慮的組織,因為骨提供了堅實的框架給其它組織活動。所以骨折後首先是復位和固定,康復治療一般分為兩個階段進行:骨折固定期和骨折臨床癒合期。骨折固定時間因損傷部位與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長時間固定和持續水腫是關節僵硬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早期康復重點是控制水腫,作業治療處理水腫的方法包括抬高患肢、主動活動不受影響的關節、按摩和壓力治療。
除了水腫,肌腱粘連也是引致關節僵硬的主要原因。肌腱修復後,需制動以防止縫口在關節活動時撕裂,從而導致關節僵硬。如果肌腱損傷合並骨折等因素,會延長關節的制動時間,更加重關節僵硬的程度,所以早期肌腱康復的重點是防止或減少肌腱粘連,以預防關節僵硬。事實上,肌腱的康復治療可從手術後第一至第三天開始,加上復康支具(夾板)後,進行受控制的被動活動(controlled passive motion) 或是受控制的主動活動(controlled active motion),很多文獻已證實早期活動能減少肌腱粘連及加強肌腱的堅韌度。
周圍神經損傷的早期康復跟骨折一樣,在修復後須要固定相近關節,以免神經因關節活動而受拉動,減少血液供應受損處而影響癒合。神經損傷修復後固定期約一至三周。很多手康復課本的第一課都和傷口護理有關,如果傷口處理不當會引至感染而影響康復的進度。治療師應充份理解細胞組織的癒合過程,以在適當時間提供適當的處理。因為神經細胞的生長很慢,所以周圍神經受損者的康復期也較長。當周圍神經有一定生長時,作業治療師會為病人提供感覺再訓練。
當固定期過後,便是組織的癒合期,這時期康復的目標是消除殘存的腫脹、軟化松解纖維瘢痕組織、增加關節活動幅度、恢復正常的肌力和耐力及恢復手功能協調性和靈活性。癒合期初期的主動、被動運動應該輕柔緩慢,任何情況下,運動不應該增加病人的疼痛和腫脹。增生瘢痕常常影響關節活動幅度,所以要及早處理。作業治療處理瘢痕的方法主要通過壓力治療和復康支具。
功能恢復的第一步是恢復關節幅度,接著是力的恢復,而第三步是感覺(觸覺)的恢復。當手的力度,活動和感覺(觸覺)都配合得恰當,那就構成手的靈巧性。所以,手部各種功能的恢復也就構成了靈巧性恢復的基本。功能恢復的步驟,是要配合漸進式的活動治療,由非阻抗性主動式活動作關節幅度訓練開始,循序漸進地升級至阻抗性手握力/揑力訓練,由輕至重,由淺入深。
「職能」是個人應付工作的能力。工作能力是多面的,包括體能、智能、控制情緒的能力、溝通及組織能力等,所以職能復康不單是體能的復康,而是整體的訓練,目的是幫助病者回到工作崗位及重返社會。當一個病患者的功能恢復到合理水平時,治療師就按其工作的特性及要求,提供特別設計的職能復康計劃,重建病患者的職能,尤其當他們因傷員離開工作崗位一段頗長的時間後,一個特別設計的職能重建程序,能有效協助病人重新提起他們工作的意識、意志及體能。對於一些永久性功能缺乏的人士,他們更需要重新評估職能,重新選擇其能力所及的工作。
在整個重返工作上的歷程中,以輔助就業這階段最為艱辛及困難。治療師會實地前往工作地點作工作環境評估及探訪,以了解及協助解決所遇到的實際困難。透過人體功效學改善及重組其工作程序,如需要額外的輔助用具,治療師亦會替病人設計及製造,籍以加強工作效率,減少受傷機會以保留其工作。當然社會發展的因素,社會大眾對病患者的接受程度,及賦與合理的機會和幫助是整個職能復康最後亦是重要的一環。
現代康復概念強調全人康復,除了治療病者身體上的殘損,還主動處理病者心在心理、社交和心靈上的問題。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 的概念與作業治療的理念非常配合,作業治療師會從病人的角度出發,理解他在生活上的問題,包括自理、工作和余閑。治療的結果也不再停留在關節幅度、肌力、耐力等體能范疇,甚至超出功能層面,達到積極參與及提高主觀幸福感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