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出腹直肌,腹內斜肌和豎脊肌的主要運動功能
腹橫肌:沿肌纖維方向,鈍性分離腹內斜肌可見腹橫肌,位於腹部諸肌的最內層,肌纖維方向自上向下幾乎是平行走向,該肌起於腰椎橫突和肋弓內側面,與膈的附著部相接。該肌較薄,肌質部分不發達,向下以腱膜止於腹白線。 腹外斜肌:為寬闊扁肌,...7413
2、膜外斜肌腱膜形成的結構有哪些?
腹股溝韌帶、腹直肌鞘、精索外筋膜、腹股溝管前壁、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其中腹股溝韌帶內側參與圍成腹股溝三角。腹股溝韌帶內側一小部分腱膜會形成腔隙韌帶及恥骨梳韌帶。腹股溝管淺環外側腳形成反轉韌帶(Colles韌帶)。
----整理自人衛《局部解剖學》第7版
3、什麼是肌齒?
您好,肌齒就是延伸的肌纖維。
4、氣腹肌發生嘀嘀嘀的響聲什麼原因?
分類
按驅動方式分類,氣腹機主要分為兩類[1]:
1. 氣動式氣腹機。氣動式氣腹機為連續送氣方式,當腹腔內壓達到預定壓力後停止送氣。氣動式氣腹機通常最高流量僅為4L/min。
2. 電子式氣腹機。電子式氣腹機的送氣流量遠大於氣動式,其最高流量可達到30L/min(甚至40L/min),且腹內壓、流量可以自動控制與調節,並能顯示數字。臨床主流的氣腹機都是電子式。
基本構造和工作原理
氣腹機主要包括進氣管路、主機、出氣管路和氣腹針[1]。如圖1所示。
圖1 氣腹機的基本結構
圖1 氣腹機的基本結構
1. 進氣管路
1)CO2氣源:可以使用CO2集中供氣或CO2儲氣罐,醫院的手術室多採用用集中供氣方式。氣源的輸出壓力一般要求為1~16MPa。
2)減壓閥:進氣管路的減壓閥是氣腹機的第一級減壓裝置,它的作用是可以將氣腹機主機的輸人壓力降低到0.6MPa。減壓閥上有2個表頭,分別顯示進氣壓(量程0~16MPa)和減壓後的輸出氣壓(量程0~0.6MPa)。減壓表的輸出氣壓可以手動調節,通常生用的范圍是0.4~0.55MPa。
減壓閥的工作原理是,順時針轉動調節旋鈕、通過調節螺桿壓縮調節彈簧,傳動彈簀壓塊、橡膠墊和頂桿,使活門克服活門彈簧力而開啟。進口的高壓氣體由高壓艙經活門的節流間隙進入低壓艙擴散減壓,高、低壓室的壓力分別由高壓表和低壓表指示。
安全閥是減壓器安全使用的卸壓裝置,也是減壓器出現故障的信號裝置。當輸出壓力由於活門密封墊、閥座損壞或其他原因自行上升到超過最大輸出壓力的1.3~2倍時,安全閥會自動打開排氣,當壓力降低到許用值時則會自動關閉。
2. 氣腹機主機
1) 減壓系統:從安全性考量,氣腹機建立人工氣腹的最大腹內壓通常定義為30~40mmHg(4.0~5.22kPa),所以,氣腹機一般採用3級減壓閥系統。如圖5所示,第1級減壓閥在機外,可以將CO2氣源輸出的氣體減壓為0.4~0.6MPa。機內安裝有第2級減壓閥、第3級減壓閥,可以分別將氣體壓力進一步降低至0.34MPa和0.08~0.14MPa,第3級減壓閥的輸出氣壓為氣腹機的供氣壓力。
5、腹肌可以干什麼?
沒有什麼部位比堅實的腹肌更吸引人了。它代表著健美、苗條,還有性的誘惑!腹橫肌的作用是保持軀干穩定並在站立、舉重物、打噴嚏、咳嗽、大笑的時候保持內臟的穩定。這部分肌肉經常被人們忽視,實際上我們做任何運動都有腹橫肌的參與,尤其是做大肌肉群運動時,例如下蹲、硬拉與卧推。
1.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2.後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4.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5.白線 為兩側三層腹壁闊肌腱膜的纖維在正中線交織而成,其上方起自劍突,下抵恥骨聯合,約在白線中部有-臍環。在胎兒時期,有臍血管通過,此處也是腹壁的薄弱處,可形成臍疝。
6.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厘米。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厘米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腹股溝管有四個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是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在病理情況下,腹腔內容物若經腹股溝管深環進入腹股溝管,還可經淺環突出,下降入陰囊,為腹股溝斜疝。如不經過深環而經腹股溝管後壁直接向淺環突出者則為腹股溝直疝
6、腹外斜肌腱膜可形成哪些結構
<
7、腹內斜肌及其腱膜不參與形成?
腹肌可分為前外側群和後群。
1.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2.後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4.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5.白線 為兩側三層腹壁闊肌腱膜的纖維在正中線交織而成,其上方起自劍突,下抵恥骨聯合,約在白線中部有-臍環。在胎兒時期,有臍血管通過,此處也是腹壁的薄弱處,可形成臍疝。
6.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厘米。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厘米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