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速叩擊肌腱時,刺激哪一種感受器引起牽引反射?
肌梭
2、膝跳反射發生的順序是 ①扣打的刺激使股四頭肌的肌腱和肌肉內的感受器產生神經沖
答案C
此題考查對神經沖動在反射弧中傳導途徑的掌握。神經沖動在反射弧上傳導的順序是:感受器接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沿傳人神經元傳到神經中樞,神經中樞把神經沖動沿傳出神經元傳導到效應器,引起大腿相應肌肉的收縮,結果產生了運動,表現為小腿前伸。
3、眼球震顫中醫治療效果怎麼樣?
眼球震顫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在針對原發病因進行治療無效後,可選擇改善臨床症狀的治療方法。
一般治療先天性眼球震顫可採取光學治療,包括屈光矯正、三棱鏡治療。
屈光矯正
散瞳後如有明顯屈光不正,應配鏡矯正。
接觸鏡與眼球同步運動,能夠使鏡片的光學中心始終與眼周保持一致,屈光矯正效果較好。
也可配戴負度數鏡片,刺激調節性集合,減弱眼震,改善視力。
三棱鏡
同向三棱鏡先天性眼球震顫可存在靜止眼位(中間帶),即在向某一方向注視時,眼球震顫的幅度及頻率明顯減輕,因此在中間帶位置的視力較佳。治療時,患者雙眼配戴同向三棱鏡,利用三棱鏡的折射將靜止眼位由側方移向正前方,從而消除代償頭位、提高正前方視力。
異向三棱鏡患者雙眼配戴基底向外的三棱鏡,可誘發輻輳以刺激調節性集合,從而減輕眼震,改善視力。
葯物治療目前尚無明確安全有效的專門葯物供臨床使用。
目前成人眼球震顫患者可根據醫生建議,應用抗癲癇葯加巴噴丁,肌肉鬆弛劑巴氯芬、肉毒桿菌毒素等進行治療,但兒童禁用。
臨床也有用肉毒素注射眼外肌治療者,但效果短暫,而且可能出現復視、上瞼下垂等副作用。
手術治療中間帶移位術可通過手術將中間帶由側方移向中央正前方,使正前方獲得較好的視力。從而能改善或消除代償頭位,對兒童患者的面部及脊柱發育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手術不能根治眼球震顫。
本體感受器切除術本體感受器主要集中於眼外肌肌腱與肌肉的連接處,部分先天性眼球震顫患者本體感受器功能異常,當切除眼外肌本體感受器及縫線引起局部機械性變形、充血、炎症反應及瘢痕形成,本體感受的反射環路被改變。
本體感受器切除術可同時聯合眼外肌縮短手術,從而減輕眼球震顫的頻率和幅度,提高視覺質量。
對伴有斜視的眼球震顫,醫生可能在移動中間帶或者切除本體感受器的同時把斜視矯正計算到手術量內,再進行手術。
手術年齡目前未有嚴格限制,建議在眼球震顫病情穩定後再接受治療。考慮到低齡患者不易配合檢查和治療,醫生普遍建議 6~10 歲是最適合進行手術的年齡。
部分嬰幼兒年齡較小,手術以後,視功能還在發育階段,需要進行視覺功能的康復訓練。若先天性眼震患兒等成人後再手術,此時弱視等視力損害已經形成,手術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中醫治療目前臨床上也有通過中葯、針灸治療眼球震顫者,但療效尚缺乏大樣本數據統計。
4、解剖學上的第一、二、三級神經元胞體是什麼?
一級: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位置感覺、運動感覺、負重感覺;
二級:前庭的平衡感覺和小腦的運動協調感覺;
三級:大腦皮質綜合運動感覺。
骨損傷病人的本體感覺缺失主要是一級缺失,運動損傷病人的本體感覺缺失主要是一級、二級缺失;神經損傷病人的本體感覺缺失主要是三級缺失。
(4)肌腱感受器擴展資料
非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通路
非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通路實際上是反射通路的上行部分,為傳入小腦的本體感覺,由兩級神經元組成。第一級神經元為脊神經節細胞,其周圍突分布於肌、腱、關節的本體感受器,中樞突經脊神經後根的內側部進入脊髓,終止於C8~L2的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層外側部。
由胸核發出的2級纖維在同側側素組成脊髓小腦後束,向上經小腦下腳進入舊小腦皮質;由腰骰膨大第V~VII層外側部發出的第2級纖維組成對側和同側的脊髓小腦前束,經小腦上腳止於舊小腦皮質。以上第2級神經元傳導軀干(除頸部外)和下肢的本體感覺。
傳導上肢和頸部的本體感覺的第二級神經元胞體在頸膨大部第VI、VII層和延髓的楔束副核,這兩處神經元發出的第2級纖維也經小腦下腳進入歸小腦皮質。
5、肌緊張的感受器位於
腱反射,又稱深反射,其實是指快速牽拉肌腱時發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縮,其實是肌牽張反射的一種(另一種為肌緊張)。腱反射的傳入纖維直徑較粗(12至20微米),傳導速度較快(90m/s以上)。腱反射是單突觸反射,反射的潛伏期很短(約0.7ms)。例如膝反射,叩擊膝關節下的股四頭肌肌腱,股四頭肌即發生一次收縮。腱反射是體內唯一的單突觸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