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您踝關節的關節活動得怎麼樣了,怎麼鍛煉的啊
建議到康復科去康復一下,那裡有專業的理療師,還有專業設備,應該很快有效果。自己鍛煉很難,一是下不了手,二是不專業,別把肌腱拉傷了,更麻煩。
2、什麼是壓接介面啊?與螺紋介面相比有什麼優缺點。(festo的氣動肌腱類型)
壓接介面就是為了便捷安裝而設計的連接形式,工藝簡單。
螺紋介面就是通過螺紋旋轉的方式實現連接,耗時長,製作工藝復雜。
壓接的形式,最初是應用於電路和線束連接上,與SMT,焊接等安裝方式不同之處:
壓接, 用在帶有電線為主的連接,能夠大批量快速生產,同時保證氣密連接。 在線對線,線對板的連接上非常實用,很多家電產品和高電流產品都是用這種工藝。
SMT是焊接的一種,將元器件焊接到PCB上,所用的焊盤比較小,連接器的體積也比較小,方便客戶縮小產品體積,簡化生產工藝,但是一般而言,SMT的結構抗拉力要差一點。
焊接, 對於導線與觸點之間的焊接,現在已經不是普遍使用了。因為質量不能很好的保證,有時候會出現虛焊情況,生產工藝效率不高。
--------------------
後來,壓接形式被設計在各種介面的連接上,工藝也各不相同,特點就是便捷。
3、腳踝肌腱損傷應該怎麼治療
肌腱、韌帶俗稱筋,筋一旦斷裂拉傷後,都會引起關節彎曲、伸直活動受限或者是腫脹不適等現象,損傷後其再生能力弱,自身很難修復癒合,所以就會出現彎曲困難,不能達到正常的幅度,有僵硬拉緊感。筋沒有得到修復治癒,關節彎曲受限或者是輕腫現象就會很難消除,只要修復損傷的筋,這些症狀才能消除。
現在對軟組織損傷的方法,一般都是開刀手術縫合,開刀手術針線縫合,也就是把斷裂的肌腱兩端用針線縫合在一起,實際上它們並沒有真正生長連接在一起,只是假相而已,筋再生能力弱,就算縫合得再好,它們沒有真正生長相連在一起的,病人關節彎曲同樣還是受限的(就如同骨折,雖然上了鋼板、鋼釘固定,但斷骨並沒有癒合相連,所以需要用葯修復癒合),肌腱斷裂不但不能真正生長在一起,而且患者會以為肌腱已經縫合,以後會慢慢長好,而造成了誤導,使得患者大大的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要想快速修復軟組織損傷,建議選用傳統中醫治療,幫助損傷的組織快速生長修復,建議越早治療越好,時間耽誤越久越麻煩。
更多常識請到百度空間
祝早日康復!!
4、就人體單腿而言,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共有7.5個自由度,是怎麼算的?
你自己先找出那幾個整的自由度,我再告訴你那半個自由度。
剩下那「半個」在膝關節。
膝關節在半屈狀態下能做輕度的旋轉運動(脛骨上端與半月板之間)。
5、腳踝處肌腱斷裂嚴重嗎,需要多長時間恢復?已經做了手術兩個禮拜了
1.肌腱的修復時間是三周,一般石膏拆除後就要行鍛煉,一是恢復功能,二是防止肌腱粘連,建議使用CPM機,不過CPM機只有醫院里有,骨科和康復科都有。
2.CPM(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即關節持續被動活動,是患者術後起始康復階段的一個重要鍛煉手段,可以加速關節軟骨以及周圍的韌帶和肌腱的癒合和再生,有利於關節的活動。
CPM的作用機制
1. 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和代謝活動
2. 加速關節軟骨和關節周圍組織如肌腱、韌帶的損傷修復
3. 刺激具有重要分化能力的細胞向關節軟骨轉化
4. 緩解關節損傷或術後引起的疼痛
CPM的優點
1. 無痛苦
2. 消腫快
3. 傷口癒合快
4. 消除關節粘連,改善關節活動角度
5. 促進關節軟骨損傷的自身修復
6. 利於移植骨膜或軟骨膜轉化成透明樣關節軟骨
CPM的適應症
1. 四肢骨折,行切開復位牢固內固定術後
2. 關節粘連松解術後
3. 髖膝人工關節置換術後
4. 關節軟骨大面積損傷,自體游離骨膜或軟骨膜移植修復術後
CPM的使用方法
1. 術後當日或第二天開始使用CPM裝置鍛煉
2. 術後肢體活動角度從30度開始,逐漸增加,每天增加10-20度,並爭取在一周內達到90度。
3. 全日鍛煉,每次1-2小時,每次間隔5-10分鍾
6、什麼是踝關節的伸展運動?
踝關節
跪在墊上,臀部壓在踝關節處,向下振壓。此外,還可用腳外側、腳尖、腳跟和腳內側行走,以牽拉踝關節。但要注意不要崴了腳。
可以分為主動柔韌性和被動柔韌性。主動柔韌性是指主動利用肌肉收縮使關節活動的范圍增加,被動則單純是關節活動的最大范圍。影響柔韌性的因素中,除了骨和關節的結構外,韌帶、肌腱和肌肉的伸展性佔有重要的地位。提高柔韌性的目的恰恰是為了提高跨關節的肌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伸展性。
柔韌性的練習方法主要有兩種,即被動或主動形式的靜力拉伸法和主動或被動形式的動 力拉伸法。
被動靜力拉伸法
靠同伴的幫助或藉助外力的拉伸緩慢地將肌肉、肌腱、韌帶拉伸到一定酸、脹、痛的感覺位置並略有超過,然後停留一定時間,一般6秒~8秒,重復6~8次。可避免超過關節伸展能力,防止拉傷。
主動動力拉伸法
靠自己的力量,速度較快地、有節奏地、幅度逐漸加大地多次重復一個動作,一般每個動作重復5~10次,用力不宜過猛,幅度由小到大,先做幾次小幅度的預備拉長,然後加大幅度,以免拉傷。上述方法可單獨或混合運用。
考慮中老年人的特點,涉及不同部位關節、韌帶的柔韌性鍛煉的具體方法有:
手指、手腕關節
1.握拳、張開,反復練習。
2.手腕屈伸、繞環。
3.用左手掌心壓右手四指,連續推壓,右手交替。
4.面對牆站立,連續做手指推撐。
5.左、右手指交替抓握下落的棒球(或小鉛球)。
肩關節
1.面對肋木,手扶一定高度,上體前俯,做下振壓肩動作。
2.雙人手扶對方肩部,身體前屈,伸直手臂,向下壓肩。
3.練習者背對鞍馬並仰卧其上,同伴在後面扶著練習者的上臂輕輕下壓。4.側向肋木,一手上握一手下握肋木向側面拉伸。
腰椎關節
直坐墊上,兩腿伸直,挺胸,塌腰,上身向前彎折,兩手盡量伸向前方,使胸部貼近腿部,持續一定的時間。
膝關節
面對肋木,左腿提起,腳跟放在肋木上,兩腿伸直,立腰,收髖,上身前傾,向前向下壓振,左右腿交替進行。
踝關節
跪在墊上,臀部壓在踝關節處,向下振壓。此外,還可用腳外側、腳尖、腳跟和腳內側行走,以牽拉踝關節。但要注意不要崴了腳。
特別提示:
為了使柔韌性鍛煉更科學有效,應注意的是:
1.要循序漸進,牽拉肌肉不要過分用力,以被牽拉肌肉、韌帶有輕微不適感即可。
2.遵循主動性練習與被動性練習相結合、動力性練習與靜力性練習相結合的原則。
3.伸展肌肉韌帶時不要屏住呼吸,動作要緩慢,可採用伸展—放鬆—再伸展的方法。
4.柔韌性練習可在健身活動前或後進行,健身前做有助於熱身,防止受傷;健身後做有助於放鬆肌肉,消除疲勞。
太極拳是柔韌性鍛煉的好方法
國外的統計表明,65歲以上老人的意外死亡,有75%與跌跤有關,且年齡越大,跌跤後骨折、致殘率和死亡率都越高。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歷經3年的研究證實:經常練習太極拳的老年人,他們的跌跤率降低了47.5%,太極拳是防老年跌跤最好的鍛煉方法之一。其主要的理論根據是:太極拳動作輕柔緩和,能強化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相互聯系,改善整體的協調性。從另一個角度看,太極拳也不失為一種身體柔韌性鍛煉的運動,其強調的動中放鬆,用意不用力,意守丹田和先意動而後體動的基本運動原則,使得年高體弱或慢性病患者都能夠承受。
如果您不但從思想上重視保持身體柔韌性的重要性,而且在日常的運動鍛煉中有意識地加入柔韌性練習,相信您的身體素質一定會有新的改善!
7、踝關節活動度如何鍛煉
這取決於你受傷的情況。骨折如果傷及關節了,即使痊癒後也多會留下後遺症,如創傷性關節炎,踝關節活動度差等。如果沒有傷及關節面,一般預後較好則考慮復查後遵醫囑加大活動度,拉開粘連的肌腱,去康復科進行康復治療,盡早恢復正常生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