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肱二頭肌肌腱滑脫復位

肱二頭肌肌腱滑脫復位

發布時間:2020-10-13 00:13:58

1、肩關節 習慣性 脫位 治療方法

1.肩關節脫位,經回納後,因為上肢下垂的重量,會令關節向下離位,韌帶及肌筋會被拉長。出現鬆弛,不利復完。

2.因為穩固度不足,稍大動作,又再脫出,成為慣性。反復的損傷,會令關節更松及更難穩固復完。而患者變成上臼專家。

3.較合理處理方法是於回納後,縛一薄墊於腋下。此措施可起「支點」作用,令上肢變成「扛桿」。手(力點)下墜時,薄墊反會抬起肩骨(重點)入盂,形成良好接觸,方便復修。

4.要注意的是:墊不可太厚,厚了會壓住神經,令手覺麻。但又不能太薄,薄了起不到升骨入盂的效果。總之,經數次調整,便能得到最合適,最舒服,最有用的矯正墊。

5.如果是青年人,一般用墊十五天便足夠。

6.有些場合,不方便縛墊,可曲左肘以指觸左肩,再以右掌置左肘下,與肩對抗用力三數分鍾,加強回納。

2、二頭肌是什麼部位?

肱二頭肌長腱是肩部的重要肌肉。
肱二頭肌長腱起自盂上粗隆及關節盂的後層,因而也視為盂緣的一部分,它向下越過肱骨頭進入結節間溝。
肱二頭肌長頭腱分3部分:
(1)關節內部分,由盂上隆至結節間溝上界;
(2)管狀部分,即為滑膜鞘包圍部分;
(3)關節外部分,由結節間溝下界至腱與肌的移行部。結節間溝前有肱骨橫韌帶,防止肱二頭肌長頭腱向外脫位。肱骨外旋時,肱二頭肌長頭腱橫過肱骨頭的上部,因而是肱骨頭良好的掛韌帶,同時也是手術時判斷肱骨大小結節的良好標志。

3、三角肌和肱二頭肌不能活動是哪裡出問題了?

一、肱二頭肌損傷肱二頭損傷的常見病症有肱二頭肌短頭腱損傷、長頭腱滑脫和長頭腱鞘炎。肱二頭肌位於上臂的前面,起始端為長、短兩個頭,長頭位於外側,以細長的腱起於肩胛骨關節盂上的盂上結節;經關節囊內沿肱骨結節間溝下降,溝的前方有肩橫韌帶附著,以防止長頭腱滑脫,此腱有懸吊肱骨頭及防止肱骨頭向外、向上移位的作用;短頭在內側,起時於肩胛骨的喙突部,在肱骨中下段與長頭匯合,形成同一肌腹,抵止於前臂上端的橈骨粗隆。該肌受肌皮神經支配,收縮時除有屈肘功能外,對肩肱頭節的前屈運動也可起到一定作用。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一)肱二頭肌短頭腱損傷
【診斷要點】
1、病史 多由上肢外展位猛力後伸,或長期用力作外展後伸活動及肩部受風著涼,而引起肱二頭肌短頭急、慢性損傷。
2、症狀 肩前部劇痛或峻痛、疼痛常在夜間加重;肩關節活動受限制,尤其是上臂在外展位後伸時痛劇。嚴重病例,傷側手不能觸及對側肩峰部,不能梳頭、系腰帶等。
3、檢查 可在傷側肩胛骨喙突處觸及該肌腱隆起、增粗、變硬和壓痛。將傷肢高舉、外展、後伸或手摸棘突等動作時,常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制及肩部疼痛,肩關節詈於內收,內旋位時,則疼痛減輕。
抗阻力屈肘試驗,肩前部疼痛增劇。
【治療】
1、原則 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解痙止痛。
2、手法操作(分以下四個步驟)
(1)壓天鼎肩內俞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立其前方,一手拇指按壓傷側天鼎穴,另手多指輕扶頭部腱側將其向傷側微屈,持續半分鍾;繼之,一手健側肩部,另手拇指端壓傷側肩內俞穴(腋前縫盡頭凹陷處)半分鍾。常用於疼痛劇烈的病例。
(2)彈撥肩前理筋法 病人端坐位。術者立於傷側,用一手拇指在肩胛骨喙突處彈撥肱二頭肌短頭腱(急性撥3到5次,慢性十幾次至數十次),另手托氣傷側肘部,在彈撥的同時將上臂外展並前後活動;繼之,在上臂外展後伸位,用一手拇指順該肌纖維方向施推理滑按手法數次。急性損傷,以理筋手法為主;慢性損傷,以彈撥手法為主。
(3)屈肘抬臂頓拉法 病人端坐位。術者立於傷側(以右側為例),左手拇指壓於喙突部、手掌固定肩峰,右手握拿傷肢腕部,將肘關節屈曲、臂抬起平肩、掌心朝後,然後向右斜前四十五度方向頓拉數次。一般急性損傷頓拉次數宜少,慢性損傷可適當增加頓拉次數。
(4)摩揉病變局部法 緊接上法,病人仍取坐位。術者用左手托其肘部,將上臂稍外展,右手掌順該肌纖維方向摩揉病變局部數分鍾。急性損傷,手法宜輕;慢性損傷,手法宜重,或以熱為度。
【注意事項】
1、急性損傷 施手法後應囑病人肩部制動2到3日,以利於損傷組織修復。
2、慢性損傷 手法治療後,應讓病人主動進行肩部活動,以利於肩部功能的恢復。
3、注意肩部保溫及其它療法的配合,如中草葯熏洗或用強的松龍作痛點封閉。

(二)肱二頭肌長頭腱滑脫
【診斷要點】
1、病史 多由於先天性肱骨小結節發育不良,結節間溝變淺,或長頭腱本身及周圍肌腱、韌帶鬆弛、變性,當肩關節過度外展外旋時,致肩橫韌帶斷裂,肱二頭肌長頭腱移位於結節間溝前方或小結節內側。
2、症狀 傷後局部疼痛、腫脹,上臂呈內旋位,肘關節屈曲。病人多用健手托扶傷肢前臂,保持肘關節屈曲位以使痛肩。伸肘外旋前臂,肩部疼痛加重,若移位的長頭腱發生交鎖,則肩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功能均喪失。
3、檢查 將上臂外展外旋位時,可觸及該肌腱偏離結節間溝(多位於小結節內側),壓痛明顯;上臂由前屈位至外展外旋位時,可觸摸到長頭腱在小結節上滑動,或聞彈響聲,肩部疼痛亦加重。肩關節各個方向(除內收內旋外)的被動活動時,均可使症狀加重。
【治療】
1、原則 整復移位,舒筋止痛。
2、手法操作(分以下三個步驟)
(1)按壓缺盆巨骨法 病人端坐位。術者立其前方,用一手拇指按壓傷側缺盆穴1分鍾,同時另手固定病人頭部;繼之,術者立於病人傷側,用拇指端按壓巨骨穴半分鍾(深壓後,指端向外用力),以達到止痛的目的。
(2)牽臂迴旋推撥法 病人取座位。術者立於傷側,一手拇指抵住肱骨小結節內側緣、手掌固定肩部,另手握傷肢腕部作對抗牽引,在牽引下將肩關節外展六十度左右,再外旋至最大限度,而後迅速內旋,同時拇指從小結節前內緣用力向外上方推撥肱二頭肌長頭腱,可重復3到5次,指下有跳動感,示筋復原位,隨即將上傷肢內收內旋。
3)推摩傷部舒筋法 病人取坐位。數者仍立於傷側,用一手托其前臂,將肩關節輕度外展內旋位,另手大魚際(或重個手掌)部著力自上臂中段向上推理、滑按該筋數次,而後撫摩數分鍾,以達到舒筋活血,緩解術後不適之目的。
【注意事項】
1、施手法後,將傷肢內收內旋位,用頸腕吊帶(三角巾)把前臂固定於胸前2到3周,以減少肩部活動。
2、施「牽臂迴旋推撥法」時,兩手動作要協調,肩關節急速內旋與拇指推按動作須在同一時間進行。
3、肩關節脫位所致的肱二頭肌長頭腱滑脫,則在脫位關節復位後,施理筋手法即可使長頭腱歸位。
4、急性長頭腱滑脫者,施手法後應配合冷敷2日(每日3到4次,每次4到7分鍾);而後改為熱敷或中葯熏洗(每日2次,1次25分鍾為宜)。

(三)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診斷要點】
1.病史可由於急性損傷遷延日久,或長期作肩部外展外旋活動,肌腱與腱鞘經常發生摩擦,造成腱鞘的滑膜層慢性損傷,水腫,使肌腱在鞘管內滑動不利;亦可因退行性改變,導致肱骨結節間溝變粗糙或狹窄,增加了肩關節在外展外旋活動時肌腱與腱鞘的摩擦機會,形成腱鞘炎。
2.症狀肩前部外側或整個肩部疼痛,受涼加重,遇熱則痛減,肩部無力,外展及向後背伸活動明顯受限且痛劇。
3.檢查可在肱骨結節間溝處觸及該肌睫增粗、變硬與明顯壓痛;肩外展外旋高舉時痛著,過度內旋試驗、抗阻力試驗均陽性。
【治療】
1.原則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2.手法操作(分以下三個步驟)
(1)撫摩揉搓肩臂法病人取正坐位。術者立於傷側,一手托握肘部將肩夫節外展。另手沿肩部三角肌與肱二頭肌長頭腱纖維方向施撫摩、揉、搓手法數分鍾,同時配合活動肩關節,以達到活血祛瘀之目的。
(2)彈撥動肩頓拉法病人取坐位。術者立於傷側,一手托握肘部使肩關節外展、內收活動,同時用另手拇指沿肱二頭肌長頭鍵彈撥至結節間溝處數分鍾;而後,一手固定肩部,另手握拿腕部,屈肘抬臂活動肩關節並施向側方頓拉手法數次,以達到舒筋通絡之目的。
(3)滾揉上臂動肩法病人取坐位。術者仍立於傷側,一手握拿肘部並托起前臂活動肩關節,另手自下而上滾揉上臂至肩部數分鍾;繼之,用拇指按壓天鼎、巨骨、肩、曲池等穴,以達到通經絡,行氣血之目的。
【注意事項】
1.疼痛劇烈時,施手法後應注意減少肩部活動,尤其不宜主動進行肩關節的外展、外旋活動。疼痛不甚時,應主動加強肩關節功能鍛煉。
2.注意肩部保暖,可配合局部熱療及痛點封閉。

4、手臂肱骨脫落嚴重嗎?

能啊
1.手法復位
脫位後應盡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患者仰卧,術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2)科氏法此法在肌肉鬆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鬆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後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並可聽到響聲。
(3)牽引推拿法傷員仰卧,一助手用布單套住胸廓向健側牽拉,第二助手用布單通過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牽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牽引並外旋內收,三方面同時徐徐持續牽引。術者用手在腋下將肱骨頭向外推送還納復位。二人也可做牽引復位。
復位後肩部即恢復鈍園豐滿的正常外形、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再摸不到脫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變為陰性,X線檢查肱骨頭在正常位置上。如合並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因骨折片與肱骨幹間多有骨膜相連,在多數情況下,肩關節脫位復位後撕脫的大結節骨片也隨之復位。
復位後處理:肩關節前脫位復位後應將患肢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置,腋部放棉墊,再用三角巾,綳帶或石膏固定於胸前,3周後開始逐漸作肩部擺動和旋轉活動,但要防止過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脫位。後脫位復位後則固定於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後伸拉)。
2.手術復位
有少數肩關節脫位需要手術復位,其適應證為:肩關節前脫位並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向後滑脫阻礙手法復位者;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骨折片卡在肱骨頭與關節盂之間影響復位者;合並肱骨外科頸骨折,手法不能整復者;合並喙突、肩峰或肩關節盂骨折,移位明顯者;合並腋部大血管損傷者。
3.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
肩關節脫位後超過三周尚未復位者,為陳舊性脫位。關節腔內充滿瘢痕組織,有與周圍組織粘連,周圍的肌肉發生攣縮,合並骨折者形成骨痂或畸形癒合,這些病理改變都阻礙肱骨頭復位。
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處理:脫位在三個月以內,年輕體壯,脫位的關節仍有一定的活動范圍,X線片無骨質疏鬆和關節內、外骨化者可試行手法復位。復位前,可先行患側尺骨鷹嘴牽引1~2周;如脫位時間短,關節活動障礙輕亦可不作牽引。復位在全麻下進行,先行肩部按摩和作輕輕的搖擺活動,以解除粘連,緩解肌肉痙攣,便於復位。復位操作採用牽引推拿法或足蹬法,復位後處理與新鮮脫位者相同。必須注意,操作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和腋部神經血管損傷。若手法復位失敗,或脫位已超過三個月者,對青壯年傷員,可考慮手術復位。如發現肱骨頭關節面已嚴重破壞,則應考慮作肩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肩關節復位手術後,活動功能常不滿意,對年老患者,不宜手術治療,鼓勵患者加強肩部活動。
4.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的治療
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多見於青壯年,究其原因,一般認為首次外傷脫位後造成損傷,雖經復位,但未得到適當有效的固定和休息。由於關節囊撕裂或撕脫和軟骨盂唇及盂緣損傷沒有得到良好修復,肱骨頭後外側凹陷骨折變平等病理改變,關節變得鬆弛。以後在輕微外力下或某些動作,如上肢外展外旋和後伸動作時可反復發生脫位。肩關節習慣性脫位診斷比較容易,X線檢查時,除攝肩部前後位平片外,應另攝上臂600~70°內旋位的前後X線片,如肱骨頭後側缺損可以明確顯示。

5、傷筋的相關資料

書 名: 傷筋
作 者:武春發
出版社: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4月
ISBN: 9787530431207
開本: 16開
定價: 36.00 元 《傷筋》共分五大部分:即卷1為總論,其內容為手法、手技圖示,詳細介紹接骨、上骱、理筋手法的操作規范及要領和各部位(關節)的練功術式;卷2為骨折,以圖示例,使之易學、易懂、易練、易用;卷3為脫位·錯縫,介紹各部關節脫位及上骱之法;卷4為傷筋,內容豐富,其中有法,往往用之得心應手;卷5內傷雜病,在骨傷基本治法的基礎上,「博採眾法」之長。此書其本上體現了骨傷治法的全貌,是一部以圖為主、文字為輔的大型骨傷治療手法圖譜。
此書旨在強調非手術療法,不見血療法,突出中醫骨傷科手法治療特色,法治療特色,以利於監床應用。在這里作者引用我國老一輩骨科專家孟繼懋教授的一段話:「必須指出,大多數骨折如閉合復位方法可能獲得滿意的療效,用切開復位來治療也不能創造更優越的結果。切開復位手術還是有它一定的弱點,因為切開手術存在感染的機會,剝離骨膜影響局部的血運;同時骨折周圍血腫的去除都會影響骨痂的生長。在一個經驗較少的醫師手中,切開復位失敗的結果較閉合復位失敗的結果更要壞些。因此我們強調對於骨折的治療,一般外科醫師應認真鍛煉和掌握閉合復位的技術,根據骨折治療的基本原則來處理大多數骨折,無原則地採用切復位術應予糾正。」 第一章 傷筋概論
第二章 頭部傷筋
第一節 頭部綜合手法
第二節 顳凳關節內紊亂
第三章 頸部傷筋
第一節 落枕
第二節 寰樞推錯縫傷筋
第三節 頸椎
第四章 肩部傷筋
第一節 肩部扭挫傷
第二節 岡上肌腱炎
第三節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
第四節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滑脫
第五節 肩峰下滑囊炎
第六節 肩關節周圍炎
第五章 肘、前臂傷筋
第一節 肱骨外上髁炎
第二節 肱骨內上髁炎
第三節 尺骨鷹嘴滑囊炎
第四節 肘關節攣縮症
第五節 旋後肌綜合征
第六節 前臂伸肌腱周圍炎
第七節 下尺橈關節損傷
第六章 腕、手部傷筋
第一節 腕部扭傷
第二節 掌指關節扭傷
第三節 腕管綜合征
第四節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第七章 胸背部傷筋
第一節 胸椎棘突炎
第二節 岔氣
第八章 腰部傷筋
第一節 腰肌勞損
第二節 急性腰部扭傷
第三節 腰椎間盤突出症
第四節 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
第五節 骶髂關節扭傷
第六節 尾骶部挫傷
第七節 臀上皮神經炎
第九章 髖部傷筋
第一節 梨狀肌綜合征
第二節 髖關節內收傷筋
第三節 髖關節外展傷筋
第四節 股四頭肌捩傷
第十章 膝關節傷筋
第一節 膝內側副韌帶損傷
第二節 外側副韌帶損傷
第三節 髕軟骨軟化症
第四節 膝關節脂肪墊肥厚症
第五節 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
第六節 膝關節外傷性粘連
第十一章 踝、足部傷筋
第一節 跟腱部損傷
第二節 外踝部軟組織損傷
第三節 內踝部傷筋
第四節 外側跗跖關節部傷筋
第五節 足舟骨周圍軟組織損傷
第六節 跗骨關節挫傷
第七節 踝部軟組織粘連
第八節 跟痛症
第九節 足趾部傷筋
……

6、陳舊性肩關節脫臼能否復位

中文名稱:肩關節脫位 英文名稱:scapular dislocation 定義:肱骨頭與肩胛盂發生脫移位。 所屬學科: 中醫葯學(一級學科) ;骨傷科疾病(二級學科) ;脫位(三級學科)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肩關節是全身大關節中運動范圍最廣而結構又最不穩定的一個關節,外傷時很容易引起脫位,在全身關節脫位的發身率中,肩關節居第二位,它可分為前脫位於後脫位兩種,常見的時前脫位。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編輯本段]治療措施

手法復位

  脫位後應盡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如75~100毫克杜冷丁)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Hippocrate's法) 患者仰卧,術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2)科氏法(Kocher's法) 此法在肌肉鬆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鬆弛肩關節脫位,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後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並可聽到響聲。   (3)牽引推拿法 傷員仰卧,一助手用布單套住胸廓向健側牽拉,第二助手用布單通過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牽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牽引並外旋內收,三方面同時徐徐持續牽引。術者用手在腋下將肱骨頭向外推送還納復位。二人也可做牽引復位。   復位後肩部即恢復鈍園豐滿的正常外形、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再摸不到脫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變為陰性,X線檢查肱骨頭在正常位置上。如合並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因骨折片與肱骨幹間多有骨膜相連,在多數情況下,肩關節脫位復位後撕脫的大結節骨片也隨之復位。   復位後處理:肩關節前脫位復位後應將患肢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置,腋部放棉墊,再用三角巾,綳帶或石膏固定於胸前,3周後開始逐漸作肩部擺動和旋轉活動,但要防止過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脫位。後脫位復位後則固定於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後伸拉)。

手術復位

  有少數肩關節脫位需要手術復位,其適應症為:肩關節前脫位並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向後滑脫阻礙手法復位者;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骨折片卡在肱骨頭與關節盂之間影響復位者;合並肱骨外科頸骨折,手法不能整復者;合並喙突、肩峰或肩關節盂骨折,移位明顯者;合並腋部大血管損傷者。   3.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 肩關節脫位後超過三周尚未復位者,為陳舊性脫位。關節腔內充滿瘢痕組織,有與周圍組織粘連,周圍的肌肉發生攣縮,合並骨折者形成骨痂或畸形癒合,這些病理改變都阻礙肱骨頭復位。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處理:脫位在三個月以內,年輕體壯,脫位的關節仍有一定的活動范圍,X線片無骨質疏鬆和關節內、外骨化者可試行手法復位。復位前,可先行患側尺骨鷹嘴牽引1~2周;如脫位時間短,關節活動障礙輕亦可不作牽引。復位在全麻下進行,先行肩部按摩和作輕輕的搖擺活動,以解除粘連,緩解肌肉痙攣,便於復位。復位操作採用牽引推拿法或足蹬法,復位後處理與新鮮脫位者相同。必須注意,操作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和腋部神經血管損傷。若手法復位失敗,或脫位已超過三個肩關節脫位月者,對青壯年傷員,可考慮手術復位。如發現肱骨頭關節面已嚴重破壞,則應考慮作肩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肩關節復位手術後,活動功能常不滿意,對年老患者,不宜手術治療,鼓勵患者加強肩部活動。   4.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的治療 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多見於青壯年,究其原因,一般認為首次外傷脫位後造成損傷,雖經復位,但未得到適當有效的固定和休息。由於關節囊撕裂或撕脫和軟骨盂唇及盂緣損傷沒有得到良好修復,肱骨頭後外側凹陷骨折變平等病理改變,關節變得鬆弛。以後在輕微外力下或某些動作,如上肢外展外旋和後伸動作時可反復發生脫位。肩關節習慣性脫位診斷比較容易,X線檢查時,除攝肩部前後位平片外,應另攝上臂60~70°內旋位的前後X線片,如肱骨頭後側缺損可以明確顯示。   對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如脫位頻繁宜用手術治療,目的在於增強關節囊前壁,防止過分外旋外展活動,穩定關節,以避免再脫位。手術方法較多,較常用的有肩胛下肌關節囊重疊縫合術(Putti-Platt氏法)和肩胛下肌止點外移術(Magnuson氏法)

與肱二頭肌肌腱滑脫復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