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足拇趾伸肌腱解剖

足拇趾伸肌腱解剖

發布時間:2020-10-12 09:27:58

1、左足骰骨的解剖位置

足部的基本結構、名稱及注意事項每側足部有26塊骨,分為跗骨、跖骨和趾骨3組(圖1——1)。足部的關節多達數十個。(一)足部的骨骼1.跗骨 位於足的後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塊。(1)跟骨 位於足部的後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塊骨,後端向下突出稱為跟骨結節。(2)距骨 位於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3)楔骨 有3塊。第一換骨位於內側,第二楔骨位於中間,第三楔骨位於外側,分別位於舟骨與第—- 第五跖骨之間。(4)骰骨 位於跟骨之前,足外側緣,其後方突起為骰骨。(5)舟骨 位於距骨與3塊楔骨之間,內側有一向下方的圓形突起,稱舟骨粗隆或結節。2.跖骨 位於足的中部,共5塊。由內向外,分別稱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塊跖骨又分為底(近足跟的一端)、體及頭(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側有一乳狀突起稱為第五跖骨粗隆(位於足外側中部)。3.趾骨 共14塊。包括:(1)拇趾2塊(近節趾骨、遠節趾骨)。(2)第二至第五趾 各3節(分別稱為近節趾骨、中節趾骨、遠節趾骨)。每塊趾骨仍可分為底、體、頭3部分。(二)足部可觸及的骨性標志1.足內側 可觸及內踝、舟骨粗隆(約內踝前方2.5 cm處)、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頭(圖1——2)。2.足外側 可觸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頭(圖1——3)。3.足底部 可觸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結節、第一至第五跖骨小頭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4.足背部 可觸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5.足弓 由跗骨和跖骨被韌帶、肌肉、筋膜牽拉形成一個凸向背面的弓,稱為足弓。主要的弓是內側的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構成。人站立時,足部僅以跟骨結節及第一、第五跖骨頭三處著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圖1——4)。(三)足部的關節小腿的脛腓骨下端與距骨構成足部最大的關節——踝關節,也是足部最後面的關節。跗骨之間、跗骨與跖骨之間都形成關節。跖骨與趾骨之間形成跖趾關節,趾骨與趾骨之間又形成趾間關節。第二至第五趾,可稱為近節趾間關節與遠節趾間關節。無論關節大小、活動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結構均應包括關節面、關節囊及關節腔 3部分,均有韌帶加強其穩定性。(四)足的各局部名稱足部是人體最下部的運動器官,針對足部反射區的定位及按摩方向的要求,須明確足部各局部的名稱和方位。根據正常人體解剖學的規定:足趾為前方,足跟為後方;足拇趾一側為內惻,小趾一側為外惻;足底面為下,足背面為上,足底面又稱足的掌跖面;足背的後面與小腿相連接,足和小腿之間構成踝關節。足的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內側、外側、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足趾的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稱趾腹或趾端掌跖面。足的底面由前向後,分為掌跖前部、足心、足跟3部分。

2、解剖學的屈和伸是什麼樣的動作?腳掌的屈和伸是怎樣的動作?

解剖學的屈和伸:是關節圍繞冠狀軸的運動,運動時相關節的兩骨之間的角度變小稱屈,反之角度增大稱伸。

腳掌的屈伸:足尖上提,足背向小腿前面靠攏為距小腿關節的伸,習慣上稱背屈,足尖下握,是屈,習慣上稱為跖屈。

拓展資料

解剖學是涉及生命體的結構和組織的生物學分支學科,可以分為動物解剖學和植物解剖學。解剖學的主要分支有比較解剖學、組織學和人體解剖學。

解剖學的革新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學科之一 ,要想查清病因和有效治療,首先應了解、熟悉正常人體的結構,解剖學就是了解正常人體結構的學科。


3、大拇指長伸肌腱與短伸肌腱和長展肌健的區別和各自的作用

大拇指長伸肌腱與短肌腱和長展肌腱的區別和各自的做用

4、手的內在肌有哪些,具體解剖特點是什麼

(1)大魚際肌包括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對掌肌和栂內 收肌。
拇短展肌由正中神經支配,其功能除使拇指外展之外,述 有部分纖維止於拇伸肌腱膜,故有協助伸栂作用。在重新拇外展 功能時,移位腱止點應從拇指深頭及近節指骨基部橈側越過指背 固定在尺側,以保證伸栂力量不致減弱。拇短屈肌淺頭為正中神 經支配,而拇內收肌為尺神經支配。此外,由於栂短展肌、栂短 屈肌、拇對掌肌及拇內收肌斜頭纖維走行方向與虎口較為垂直, 僅拇內收肌橫頭和第1骨間背側肌與虎口方向平行,故虎口擴大 矯形術中,以切斷後兩部分肌肉的腱止點為主。如剝離肌止點太 多,術後栂內收能力將減弱,且重建的虎口呈深凹的「V」形, 影響外形。

(2)小魚際肌包括淺層的掌短肌和小指展肌、深層的小指 短屈肌和小指對掌肌,均由尺神經支配。掌短肌收縮可使小魚際 皮膚下凹,並有輕度外展小指作用;小指展肌除外展小指外,還 因部分纖維止於小指指背腱膜,故可協助屈掌指關節和伸指間關 系,表現出類似蚓狀肌的作用;

與足拇趾伸肌腱解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