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異物入體,為避免它的發生應注意什麼
異物入體後的急救方法
1.氣管異物
學前兒童將小物件如紐扣、珠子等放入口中,或在進食花生米等食物時說笑哭鬧而做呼吸動作,由於喉的保護性反射較差,常將這些異物吸人氣管,造成氣管異物。異物進入氣管後,學前兒童常有劇烈的刺激性嗆咳、嘔吐、面色發紫、呼吸困難等症狀出現。
一旦發生氣管進入異物,要進行及時急救,
方法是:
救護者站在孩子的背後,摟住他的腰,用右手大拇指的背頂住上腹部,左手重疊於右手之上,間斷地向上後方用力推壓,使膈肌擠壓肺,產生氣流,將氣管異物沖出。若病兒已昏迷,可採用仰卧體位,在其上腹部進行沖擊性推壓。經上述方法,若不能迅速排出異物,速送醫院急救。
2.外耳道異物
外耳道異物多由於學前兒童自行放入,
或由他人放入。異物在耳道,會引起異物感,如觸及鼓膜,可發生耳鳴,異物還可引起局部感染。較小的異物可用袖珍鑷子取出,豆類等植物性異物忌用水灌沖,因為遇水後發生膨脹,更不易取出,引起感染。
小蟲爬人外耳道,則應讓幼兒身處黑暗之中,用手電筒照射外耳道,誘使小蟲自行爬出,也可用酒精滴入耳內,殺死小蟲,再用鑷子取出。
3.鼻腔異物
幼兒常將異物放入鼻腔,常見的異物有花生米、豆類、小物件等。鼻腔異物
可引起小兒鼻塞、流涕、打噴嚏,異物長期存留在鼻腔,鼻腔黏膜潰爛感染,發
生鼻炎。
如幼兒將異物塞入一側鼻孔,可用手壓住另一側鼻孔,讓幼兒用力向外擤,
使異物隨氣流沖出,也可刺激小兒的鼻黏膜,使其打噴嚏,使異物噴出。這些方
法均無效時,應送醫院處理。
4.眼內異物
眼內異物多因灰沙落入眼中所致。幼兒常感覺有異物刺激,感到疼痛,睜不開眼,流淚不止。處理眼內異物,不能用手或手帕揉擦,可讓幼兒眨眼,利用淚水帶出,也可用溫水或蒸餾水沖洗眼睛,還可翻開上、下眼瞼,找到異物後,用干凈的棉簽、紗布或手帕輕輕擦去。
5.咽部異物
骨頭碴、魚刺、棗核等扎在嗓子上,不能用力往下吞咽以求將異物咽下的辦法。硬吞食物可能將異物推向深處,若扎破大血管,十分危險。發生咽部異物,要去醫院處理。
2、運動損傷中常見的開放性軟組織有哪些?
開放性軟組織損傷中最常見的有擦傷、切傷、刺傷和撕裂傷等。
1.擦傷
概念:機體表面與粗糙的物體相互摩擦而引起的皮膚表層損傷。
徵象:A.傷口淺,面積大,邊緣不整。B.表皮脫落,點狀出血,組織液滲出。C.無感染時,傷口易乾燥結痂而癒合。D.傷口感染後易化膿,有較稠的滲出液。
處理:A.創口淺、面積小的擦傷:用生理鹽水清洗後直接外塗2%的碘酊. 無須包紮讓其暴露在空氣中即可。B.創口內有異物的擦傷:用生理鹽水或自來水沖洗創口,創口用雙氧水、創口周圍用75%的酒精消毒,然後消炎粉、無菌敷料處理。C.創口較深,污染嚴重的擦傷:除消毒、包紮等處理外,應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T.A.T) 。D.關節部位的擦傷:經消毒後,上消炎軟膏或抗菌素軟膏,並用無菌敷料覆蓋,一般不用暴露療法。
注意事項:面部/關節部位不宜使用龍膽紫。大面積傷口不宜使用碘酊。酒精、紅汞與碘酊不宜同時使用。感染傷口每日或隔日換葯
2. 裂傷
概念:指身體受鈍性暴力打擊引起的皮膚、皮下組織撕裂。
運動中頭部裂傷最多,約占整個裂傷的61%,其中額部和面部居多。如籃球運動中,眉弓被對方肘部碰撞即可引起眉際裂傷。
3.刺傷
概念:尖銳細物刺穿皮膚及皮下組織器官的損傷。
特點:傷口細小,但較深,可能傷及深部組織或器官,或者將異物帶入傷口深處,容易引起感染。例如田徑運動中鞋釘與標槍的刺傷。
4.切傷
概念:指銳器切入皮膚及皮下組織所致的損傷。
處理:注意檢查傷口,觀察污染情況,判斷有否神經、血管、肌腱等組織的損傷。
較淺、小、干凈傷口,可用碘酊或其它消毒,然後用創可貼或消毒紗布覆蓋。
較大、深、不潔傷口,應現場加壓包紮後送醫院進行清創、止血、縫合。
口服或注射抗菌素,常規注射破傷風抗毒素預防破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