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股溝的內部結構
inguinal canal
各局部關系為:
整個前壁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構成,並形成腹股溝管淺環 saperficial inguinal ring (又稱皮下環)即出口。
整個後壁由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構成,並形成腹股溝管深環 deep inguinal ring (又稱腹環)即入口。
整個下壁由腹股溝韌帶 inguinalo ligament 構成。
整個上壁由腹內斜肌 oblibuus internus abdominis 和腹橫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構成。二肌最初位於管最外側部之前,繼拱越腹股溝管的上方即形成上壁,最後,形成聯合腱 conjoined tendon 居於管最內側部之後,亦即位於深環之前和淺環之後;如此,二肌是加強前、後壁,開、閉管的最關鍵者,支配該局部肌纖維的髂腹下神經 iliohypogastric nerve 位於肌性拱緣淺面之上。
腹股溝管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是由外上方斜向內下方的肌肉筋膜裂隙,長4-5cm,內有精素或
子宮圓韌帶通過。腹股溝管有四個壁及內、外兩個口。前壁:淺層為腹外斜肌腱膜,深層在管的外1/3處有腹內斜肌的起始部。後壁:為腹橫筋膜,在管的內側1/3處有聯合腱。上壁:為腹內斜肌 與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內口為深環,位於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一橫指處,是腹橫筋膜的一個卵圓形孔。孔的內側為腹壁下動脈,淺層有腹內斜肌,深層為腹 膜所覆蓋。外口為淺環,是腹外斜肌腹膜在恥骨結節外上方的一個三角形裂隙。男性腹股溝管內有精索、髂腹股溝神經等。精索由輸精管、輸精管動脈、睾丸動脈、蔓狀靜脈叢、生殖股神經的生殖支、淋巴管及腹膜鞘突的殘余部分等所組成。精索入腹股溝 管內口後,即有來自腹橫筋膜的精索內筋膜所包繞,當通過外口時,又有來自腹外斜肌腹膜淺面很薄的精索外筋膜包繞精索。腹股溝區的內下部雖然缺乏肌性結構,但仍有一定的生理保護作用。由於腹股溝管是一斜行的肌筋膜裂隙,在腹壓增加時,管的前、後壁靠攏;腹壁扁肌收縮時,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緣與腹股溝韌帶相接近,而使弓狀緣下方的半 月形缺口近於消失;又由於腹橫肌的收縮,腹股溝管深環也移向外上方,使環口縮小。
2、腹肌的正確位置是從哪裡到哪裡算
腹肌的位置在心窩到肚臍之間的肚皮下。
腹肌是人體結締組織組成中的重要部分,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當它們收縮時,可以使軀干彎曲及旋轉,並可以防止骨盆前傾。腹部肌肉對於腰椎的活動和穩定性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還可以控制骨盆與脊柱的活動。軟弱無力的腹肌可能導致骨盆前傾和腰椎生理彎曲增加,並增加腰背痛的幾率。
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構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和腹直肌等。
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壁肌的淺層,為寬闊扁肌,以8個肌齒起自下8個肋骨的外面,與前鋸肌、背闊肌的肌齒交錯,肌束由外上斜向前內下,後下部肌束止於髂峪前部,其餘肌束向內下移行為腱膜,經腹直肌的前面,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至腹正中線終於白線。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緣增厚捲曲,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稱為腹股溝韌帶inguinalligament、腹股溝韌帶的內側端有一小束腱纖維向下後方返折至恥骨梳,稱腔隙韌帶(陷窩韌帶)lacunarligamento,腔隙韌帶延伸並附於恥骨梳的部分稱恥骨梳韌帶pectinealligament(即cooper韌帶)。腹股溝韌帶和恥骨梳韌帶都是腹股溝疝修補術時用來加強腹股溝管壁的重要結構。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三角形的裂孔,為腹股溝管淺(皮下)環superficialinguinalringo。
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峪和腹股溝韌帶的外側1/2,肌束呈扇形,後部肌束幾乎垂直上升止於下位3個肋骨,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延為腱膜,在腹直肌外側緣分為前、後兩層包裹腹直肌,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及後層,在腹正中線終於白線。腹內斜肌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越過精索前面,延續為腱膜,與腹橫肌的腱膜會合,形成腹股溝鐮inguinalfalx,或稱聯合腱conjointtendon,止於恥骨梳的內側端及恥骨結節附近。腹內斜肌的最下部分出一些細散的肌束,與腹橫肌最下部的肌束一起包繞精索和睾丸等,稱為提睾肌,收縮時可上提睾丸。
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起自下6個肋軟骨的內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溝韌帶的外側1/3,肌束橫行向前延為腱膜,腱膜越過腹直肌後面參與組成腹直肌鞘後層,止於白線。腹橫肌最下部的肌束和腱膜下緣的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構成提睾肌和腹股溝鐮
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上寬下窄,起自恥骨聯合和恥骨嶠,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tendinousintersection分成多個肌腹。腱劃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在腹直肌的後面,腱劃不明顯,不與腹直肌鞘的後層癒合,因而腹直肌的後面是游離的。
腹直肌
鞘包繞腹直肌,分前、後兩層。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構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的後層與腹橫肌腱膜構成。在臍下4、5cm以下,由於腹直肌鞘後層的腱膜全部轉到腹直肌的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使後層缺如,因此,腹直肌鞘的後層由於腱膜中斷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線稱弓狀線arcuateline或半環線semicircularline。
白線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上,介於左右腹直肌鞘之間,由兩側三層扁肌腱膜的纖維交織而成。上方起自劍突,下方止於恥骨聯合。白線堅韌而缺少血管,上部較寬,自臍以下變窄成線狀。在白線的中點有臍環umbilicalring,為在胎兒時期臍血管通過0處,是腹壁的一個薄弱點,若腹部臟器經此處膨出,則稱為臍疝。
後群
後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將在下肢肌中敘述。腰方肌quadratuslumborum,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內側有腰大肌,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的後部,向上止於第12肋和第1、4腰椎橫突,作用是下降和固定第12肋,並使脊柱側屈。
(2)腹內斜肌下緣和聯合肌腱擴展資料
腹股溝管
腹股溝管inguinalcanal,為腹前外側壁三層扁闊肌和腱之間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由外上斜向內下,長約4、5cm,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宮圓韌帶由此通過。
腹股溝管有兩口、四壁。內口稱腹股溝管深(腹)環deepinguinalring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cm處,為腹橫筋膜向外的突口,其內側有腹壁下動脈;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皮下)環superficialinguinalringo前壁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後壁為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腹股溝管是腹壁的薄弱區,為疝的好發部位。
腹股溝三角
腹股溝(海氏)三角inguinal(Hesselbach)triangle是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的三角區,位於腹前壁下部。
腹部筋膜
腹部筋膜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1、淺筋膜在腹上部為一層,臍以下分為淺、深兩層。淺層內含脂肪,稱Camper筋膜深層為膜性層,含有彈性纖維,稱Scarpa筋膜,向下與大腿的闊筋膜愈著向內下與會陰淺筋膜、陰囊肉膜相續。
2、深筋膜可分為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3、腹內筋膜貼附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大多與所覆蓋的肌相同,如膈下筋膜、腰方筋膜、髂腰筋膜、盆筋膜和腹橫筋膜等。
參考資料
腹肌-網路
3、腹內斜肌的解剖位置
1、解剖:位於腹外斜肌深面,起於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溝韌帶外側半,肌纖維呈扇形展開,上部止於下3對肋,中部斜向內上方,下部斜向內下方。後兩部肌纖維至腹直肌的外側緣處移行為腱膜,分前、後兩層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最後止於白線。腹內斜肌下緣部分肌纖維呈弓狀跨過精索上方移行為腱膜,在腹直肌外側緣與腹橫肌的腱膜結合,形成腹股溝鐮(聯合腱),附於恥骨梳。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下緣的部分肌纖維,一起沿精索向下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形成提睾肌。
2、形狀:扁闊肌肉。
3、作用:收縮時可使脊柱前屈或者控制身體體轉。
4、腹股溝斜疝怎麼治
除部分嬰兒外,腹股溝斜疝不能自愈,且隨著疝塊增大,必將影響勞動和治療效果,並因常可發生嵌頓和絞窄而威脅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除少數特殊情況外,均應盡早施行手術修補。
(一)非手術治療
1.嬰兒在長大過程中,腹肌逐漸強壯,部分有自愈可能,一般主張在一周歲內的嬰兒,可暫不手術,先用棉線束帶或綳帶壓迫腹股溝管內環,以防疝的突出。
2.對於年老體弱或伴其它嚴重疾病不宜手術者,可配用疝帶。方法是回納疝內容物後,將疝帶一端的軟壓墊對著疝環頂住,可阻止疝塊突出。疝帶可以白天佩帶,晚間除去。長期使用疝帶可使疝囊頸經常受到摩擦變得肥厚堅韌而增高疝嵌頓的發病率,並有促使疝囊與疝內容物粘連的可能。這是使用疝帶的缺點。
3.嵌頓性疝手法復位法:嵌頓性疝原則上應緊急手術,以防止腸管壞死。但在下列少數情況下:①如嵌頓時間較短(3~5小時內),局部壓痛不明顯,沒有腹部壓痛和腹膜刺激症狀,估計尚未形成絞窄。尤其是小兒,因其疝環周圍組織富於彈性,可以試行復位;②病史長的巨大疝,估計腹壁缺損較大,而疝環鬆弛者。復位方法:注射杜冷丁以鎮靜、止痛、鬆弛腹肌,讓病人取頭低腳高位,醫生用手托起陰囊,將突出的疝塊向外上方的腹股溝管作均勻緩慢、擠壓式還納,左手還可輕輕按摩嵌頓的疝環處以協助回納。手法復位,切忌粗暴,以免擠破腸管。回納後,應反復嚴密觀察24小時,注意有無腹痛、腹肌緊張以及大便帶血現象,也須注意腸梗阻現象是否得到解除。手法復位成功,也僅是一種姑息性臨時措施,有一定的危險性,須嚴格控制應用,成功後建議病人盡早進行手術治療,以防復發。
(二)手術治療
術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難、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內壓增加情況,應先予處理,否則,手術治療易復發。斜疝的手術方法很多,但可歸為高位結扎術、疝修補術和疝成形術三類。
1.高位結扎術:手術在內環處顯露斜疝囊頸,在囊頸根部以粗絲線作高位結扎或貫穿縫合術,隨即切去疝囊。此手術沒有修補腹股溝區的薄弱區,因此僅適用於嬰幼兒,因其在發育中腹肌逐漸強壯可使腹壁加強;但對成年人不能預防其復發。疝囊切除高位結扎術也適用於斜疝絞窄發生腸壞死局部有嚴重感染的病例。因當時不能進行疝的修補手術。
2.疝修補術:是治療腹股溝斜疝最常見的手術。修補在高位切斷、結扎疝囊頸後的基礎上進行的。修補應包括內環修補和腹股溝管壁修補兩個主要環節。內環修補只適用於內環擴大、鬆弛的病例;它是在疝囊頸高位結扎後,把內環處腹橫筋膜間斷縫合數針或作一「8」字縫合,以加強因疝內容物經常通過而鬆弛、擴大了的內環。這是疝修補術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可以減少手術後疝復發;但對於內環區缺損不明顯的病人,並無必要。而腹股溝管壁的加強或修補是絕大部分腹股疝手術的主要步驟。但迄今尚無一種術式適用各種情況,故而方法很多,通常有加強腹股溝前壁和後壁兩類手術。(各種術式依主張如何修補的創制者而命名的)。
加強腹股溝前壁的方法有佛格遜(Ferguson)法。在切斷疝囊頸作高位結扎後,不游離精索,將腹內斜肌下緣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在精索前面縫至腹股溝韌帶上,目的是消滅上述兩者間的空隙薄弱區。這是一種加強腹股溝管前壁的修補術。此法適用於腹橫腱膜弓無明顯缺損,腹股溝管後壁尚腱合的兒童和年青人的小型斜疝。
加強腹股溝後壁的方法有三種:①
巴西尼(Bassini)法、是切斷並高位結扎疝囊頸部後,將精索游離提起,在精索後面將腹內斜肌下緣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縫至腹股溝韌帶上,以加強腹股溝管後壁。經此手術後,精索移位,處於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間。此法應用最廣,適用於成人腹股溝斜疝,腹壁一般性薄弱者。②赫爾期坦(Halsted)法。此法也是加強腹股溝管後壁。不同之處,在於精索稱位於皮下,在其深面先和腹內斜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與腹股溝韌帶的對合縫合,再做腹外斜肌腱膜縫合。此法也適用於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於精索移位較高,可能影響其發育,不適用於兒童與年青患者,適於老年人大斜疝。③麥克凡(Mc
Vay)法。此法與巴西尼氏法唯一區別處,是將腹內斜肌下緣、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縫於恥骨梳韌帶上,以達到加強腹股溝管後壁的目的。此法如同Bassini手術,將精索移位於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間。此式適用於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大疝、老年人和復發性斜疝。加強後壁的方法亦宜於不同情況的腹股溝直疝修補術。
3.疝成形術:適用於巨型斜疝、復發性疝、腹股溝管後壁嚴重缺損,腹橫腱膜弓完全萎縮,不能用於縫合修補的病例。手術步驟按Bassini法進行,在精索深面用同側腹直肌前鞘瓣,向外下方翻轉縫於腹股溝韌帶上;或用移植游離的自體闊筋膜以修補腹股溝管後壁,也可用各種人工製品材料如尼龍布、不銹鋼絲網、鉭絲網等。
(三)嵌頓性和絞窄性疝的處理原則
嵌頓性疝需要緊急手術,以防止疝內容物壞死並解除伴發的腸梗阻,絞窄性疝的內容物已壞死,更需手術。術前應做好必要的准備。如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應迅速補液或輸血。這些准備工作極為重要,可直接影響手術效果。手術的主要關鍵在於正確判斷疝內容物的生命力,然後根據病情確定處理方法。判斷嵌頓腸管的生命力應先擴張或切開疝環,在解除疝環壓迫前提下,根據腸管的色澤、彈性、蠕動能力以及相應腸系膜內是否有動脈搏動等情況加以判定。凡腸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澤和彈性,刺激後無蠕動和相應腸系膜內無動脈搏動者,即屬已經壞死。如判定腸管尚未壞死,則可將其送回腹腔,按一般易復性疝處理。但如嵌頓的腸袢較多,應特別警惕逆行性嵌頓的可能。所以,不僅要檢查疝囊內腸袢的生命力,還應檢查位於腹腔內的中間腸袢是否壞死。
如果檢查後認為腸袢生命力可疑,可在其系膜根部注射0.25%普魯卡因60~80ml,再用溫熱等滲鹽水紗布覆蓋該段腸管,或將該段腸管暫時送回腹腔,10~20分鍾後,再行觀察。如果腸壁轉為紅色,腸蠕動和腸系膜內動脈搏動恢復,則證明腸管尚具有生命力,可回納入腹腔。如腸管確已壞死,或經上述處理後病理改變未見好轉,或一時不能肯定腸管是否已失去生命力時,則應在病人全身情況允許的前提下,切除該段腸管並進行一期吻合。病人情況不允許腸切除吻合時,可將壞死或生命力可疑的腸管外置於腹外,並在其近側段切一小口,插入一肛管,以期解除梗阻;7~14日後,全身情況好轉,再施行腸切除吻合術。切勿把生命力可疑的腸管送回腹腔,以圖僥幸。
少數嵌頓性或絞窄性疝,臨手術時因麻醉的作用而回納腹內,以致在術中切開疝囊時無腸袢可見。遇此情況,必須仔細探查腸管,以免遺漏壞死腸袢於腹腔內。必要時另作腹部切口探查之。
凡施行腸切除吻合術的病人,因手術區污染,在高位結扎疝囊後,一般不宜作疝修補術,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補失敗。
絞窄的內容物如系大網膜,可予切除。
(四)修補術手術步驟(以常見的Bassini法為例)
1.麻醉:多選用局麻,也可用腰麻,小兒宜用乙醚全麻。局部麻醉方法:1%普魯卡因溶液,約100毫升左右,首先在髂前上棘內側約2橫指處做皮內小丘,隨即浸潤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組織,用來阻滯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再在恥骨結節外側,即相當於外環的內上側,做皮下小丘,注入普魯卡因溶液於恥骨骨膜附近及精索周圍組織以阻滯局部神經。然後,在兩注射點之間,行菱形的浸潤麻醉(從皮膚、皮下組織、筋膜到肌層),必要時,再加沿切口作各層浸潤。
2.切口:在腹股溝韌帶上2厘米,切口起自腹股溝韌帶中點稍外斜行至恥骨結節上方(相當於外環處),切口與腹股溝韌帶平行,切開皮膚與皮下組織,顯露出銀白色的腹外斜肌腱膜與外環。
3.以手指找到外環,用有齒鑷在外環處提起腹外斜肌腱膜,以彎血管鉗細心分開深層組織,推開在腱膜下面的髂腹股溝神經,沿著纖維方向用直剪刀將腱膜剪開。然後用鈍力將腱膜兩葉分離、推開,內側顯露腹內斜肌、腹橫肌及其腱膜弓(或為聯合肌腱),外側顯露腹股溝韌帶的內面。
4.用牽開器將骼腹股溝神經和腹內斜肌、腹橫肌及其腱膜弓(或聯合肌腱)一起拉開,充分顯露提睾肌,沿肌纖維分開提睾肌,看到疝囊。有時,為了幫助辨識,囑病人用力咳嗽,可使疝囊沖動而鼓動起來。術者用有齒鑷輕輕提起疝囊,第一助手在離0.5cm處提起疝囊另一點,在此二點之間切開疝囊。將疝囊內的小腸、大網膜等內容物回納入腹腔,如有粘連,宜先分離。
5.以血管鉗夾位疝囊切口邊緣幾點,術前左手提起疝囊,左示指伸進疝囊內頂住囊壁,右手示指裹以鹽水紗布,用鈍力將疝囊與其周圍組織和精索分離。精索動靜脈與輸精管位於疝囊外側,與疝囊粘連,宜細心推開,特別要注意不可損傷靜脈引起出血。大此處,不可盲目動力,以免切斷或誤傷輸精管。
6.游離疝囊頸部一圈,然後在中間橫形切斷,分疝囊為近、遠兩部分。術前細心用鈍力或以剪刀分離近側囊壁,直至內環。然後將疝囊用血管鉗向四周牽開,再將探查疝囊內的內臟組織確已全部回納入腹腔後,用絲線在疝囊頸部(內環處)作荷包口或貫穿縫合。剪去多餘的疝囊壁,荷包口的遠端再以絲線貫穿縫合一次。將兩根縫合線分別以彎針從腹橫肌腱膜弓深面穿過腹橫肌、腹內斜肌兩肌淺面結扎,以期達到將疝囊殘端向高處移位,避免成為腹內壓直接壓住點的目的。如查得內環鬆弛寬大者,可將其附近腹橫筋膜縫合數針以修補加固。
7.遠側疝囊應根據粘連程度,可以全部、部分剝離,或者全部不剝離。但需檢查剝離的邊緣以及疝囊與精索的剝離面、予以妥善和嚴密的止血。
8.腹股溝管管壁修補(Bassini法):游離並以紗布條提起精索。在其深面用粗絲線將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與腹股溝韌帶內側面作間斷縫合,自上而下縫合3~4~
5針。最後一針應將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縫於恥骨結切的骨膜上,以防止最內端殘留三角形空隙,術後易引起疝的復發。近內環一針與精索間的距離可通過一小指尖為宜,避免過緊,引起精索血液循環障礙。
9.將精索放置於新位,再次檢查無出血後,以粗絲線間斷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分層縫合皮下及皮膚層。
其它的腹沒溝斜疝修補術1~7和9的步驟均相同,僅在第8項腹股溝管壁修補有異。如Mc
Vay法,在完成前7項後,將精索牽開,在恥骨上支的淺面切開腹橫筋膜,推開疏鬆組織,以顯示恥骨梳韌帶。術者左手示指沿恥骨梳韌帶由內向外側移動,直到觸到股靜脈,固定不動,以擋開股靜脈。此時將腹內斜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的游離緣縫穿一針於恥骨梳韌帶上。然後,在第一針縫合和恥骨結節之間,再縫合2~3針。縫合完畢後,放回精索,在精索淺面縫合腹外斜肌腱膜。
5、這張圖片中腹內斜肌的方向畫反了吧。應該從內上至外下吧!求證實
沒錯啊,是你把髖關節看錯內外了!
腹內斜肌解剖:位於腹外斜肌深面,起於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溝韌帶外側半,肌纖維呈扇形展開,上部止於下3對肋,中部斜向內上方,下部斜向內下方。後兩部肌纖維至腹直肌的外側緣處移行為腱膜,分前、後兩層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最後止於白線。腹內斜肌下緣部分肌纖維呈弓狀跨過精索上方移行為腱膜,在腹直肌外側緣與腹橫肌的腱膜結合,形成腹股溝鐮(聯合腱),附於恥骨梳。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下緣的部分肌纖維,一起沿精索向下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形成提睾肌。
6、請問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在哪,謝了
腹內斜肌,位於腹外斜肌的深面,肌纖維方向與腹外斜肌相反,是從後上方斜向前下方,自髖結節下行,肌質逐漸為腱膜,與腹外斜肌腱膜相交織,止於腹白線。——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在外,一個在內。
7、腹內斜肌及其腱膜不參與形成?
腹肌可分為前外側群和後群。
1.前外側群
前外側群形成腹腔的前外側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等。
⑴腹直肌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中,為上寬下窄的帶形肌,起自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之間,肌束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及其附近肋軟骨的前面。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多個肌腹,腱劃由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
⑵腹外斜肌 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為一寬闊扁肌,起於下8肋,肌束由後外上斜向前內下方,一部分止於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側緣處移行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參與腹直肌鞘前壁的構成,腱膜的下緣捲曲增厚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形成腹股溝韌帶。在恥骨結節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稱為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⑶腹內斜肌 位於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下部肌束向內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內斜肌腱膜。腱膜向內側分為前後兩層並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腱膜下內側部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聯合腱,止於恥骨,又稱腹股溝鐮。腹內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隨精索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而成為提睾肌。
⑷腹橫肌 位於腹內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內橫行,在腹直肌外側緣移行為腹橫肌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腹橫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內側部分,分別參與提睾肌和聯合腱的構成。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共同保護腹腔臟器,收縮時可以縮小腹腔,增加腹壓以協助排便、分娩和嘔吐,又可使脊柱前屈和旋轉等。
2.後群 腰方肌。
腰方肌位於腹後壁,在脊柱兩側,其後方有豎脊肌,起自髂嵴,向上止於第12肋。
作用:使脊柱側屈。
3.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厘米以下,腹內斜肌腱膜後層與腹橫肌腱膜全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貼。
4.腹筋膜 包括淺筋膜、深筋膜和腹內筋膜。
⑴淺筋膜 在腹上部為一層,在臍以下分淺、深二層。淺層含有脂肪,稱脂肪層;深層內有彈性纖維,稱為膜性層。
⑵深筋膜 可分數層,分別覆蓋在前外側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⑶腹內筋膜 附貼在腹腔各壁的內面。各部筋膜的名稱和所覆蓋的肌相同。其中腹橫筋膜范圍較大,貼在腹橫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環線以下的腹直肌的內面。
5.白線 為兩側三層腹壁闊肌腱膜的纖維在正中線交織而成,其上方起自劍突,下抵恥骨聯合,約在白線中部有-臍環。在胎兒時期,有臍血管通過,此處也是腹壁的薄弱處,可形成臍疝。
6.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裂隙,位於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厘米。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厘米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
8、腹內斜肌屬於哪類肌肉
腹內斜肌,位於腹外斜肌的深面,肌纖維方向與腹外斜肌相反,是從後上方專斜向前下方,自髖結節下行,肌屬質逐漸為腱膜,與腹外斜肌腱膜相交織,止於腹白線。
1、解剖:位於腹外斜肌深面,起於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溝韌帶外側半,肌纖維呈扇形展開,上部止於下3對肋,中部斜向內上方,下部斜向內下方。後兩部肌纖維至腹直肌的外側緣處移行為腱膜,分前、後兩層包裹腹直肌,參與腹直肌鞘前、後壁的構成,最後止於白線。腹內斜肌下緣部分肌纖維呈弓狀跨過精索上方移行為腱膜,在腹直肌外側緣與腹橫肌的腱膜結合,形成腹股溝鐮(聯合腱),附於恥骨梳。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下緣的部分肌纖維,一起沿精索向下出腹股溝管淺環進入陰囊,包繞精索和睾丸形成提睾肌。
2、形狀:扁闊肌肉。
3、作用:收縮時可使脊柱前屈或者控制身體體轉。
9、腹外斜肌和腹直肌的位置關繫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腹內斜肌深層肌肉 在腹外斜肌和腹直肌之下 皮膚之下不是看到第一張圖 腹直肌表面還有腱鞘 一般的圖都會去掉腱鞘方便看腹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