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足踇長屈肌腱解剖圖

足踇長屈肌腱解剖圖

發布時間:2020-09-23 11:37:02

1、足底部肌肉組織的作用

分群肌的名稱起點止點作用內側群拇展肌跟骨、舟骨拇趾近節趾骨底外展拇趾拇短屈肌內側楔骨屈拇趾拇收肌第2、3、4跖骨底等內收和屈拇趾 中間群趾短屈肌跟骨第2~5趾的中節趾骨底屈第2-5趾足底方肌跟骨趾長屈肌腱蚓狀肌趾長屈肌腱趾背腱膜屈跖趾關節、伸趾間關節骨間足底肌第3~5跖骨內側緣第3~5趾近節趾骨底和趾背腱膜內收第3~5趾骨間背側肌跖骨的相對緣第2~4趾近節趾骨底和趾背腱膜外展第2~4趾外側群小趾展肌跟骨小趾近節趾骨底屈和外展小趾小趾短屈肌第5跖骨底屈小趾 1.內側群 為運動拇趾的肌肉,共3塊。淺面並列的兩塊為拇展肌和拇短屈肌。拇展肌位於足底內側緣皮下,為羽狀肌。拇短屈肌位於拇展肌的外側及深面,直接與第一跖骨相貼。拇收肌位於深面,緊貼骨間肌。 2.外側群 為運動小趾的肌肉,共2塊,小趾展肌在外側,小趾短屈肌位於內側。 3.中間群 可分淺、中、深三層。 淺層叫趾短屈肌,位於足底腱膜的深面,遠端分為4個肌腱分別至2-5趾。 中層為足底方肌(跖方肌),起自跟骨結節,止於趾長屈肌腱。 深層由淺向深排列著4塊蚓狀肌,3塊骨間足底肌(骨間跖側肌)和4塊骨間背側肌。蚓狀肌起於趾長屈肌各趾腱的腓側,止於趾背腱膜。骨間足底肌3塊,分別起自第3~5跖骨內側緣,止於第3~5趾趾背腱膜。骨間背側肌各以兩頭起自相鄰跖骨相對緣,分別止於第2趾近節趾骨底的兩側和第3、4趾近節趾骨底的外側。足趾的收展運動以第二趾為中心,所以骨間足底肌使第3~5趾內收,而骨間背側肌則使第2~4趾外展(第2趾向兩側側動)。

2、和踝關節有關的肌肉有哪些?

腳踝前側疼痛

相關肌肉:脛骨前肌、第三腓骨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這4塊肌肉組成小腿前側肌間隙)

脛骨前肌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行走時,當腳後跟著地時腳掌突然失控著地,是踝關節背屈肌。當脛骨前肌過於緊張時,會引起足踝前內側、拇趾背側和內側的疼痛,甚至腳尖下垂或踝關節無力,以及走路時背屈無力而導致絆倒。

第三腓骨肌的主要功能是:足背屈並輔助足外翻,與脛骨前肌、趾長伸肌、拇長伸肌一起組成小腿前側肌間隙。這塊肌肉損傷會引起踝關節前側和外側疼痛。

趾長伸肌的主要功能是:伸展四個腳趾並使足背屈和外翻。當這塊肌肉損傷時,會引起腳踝前外側、腳趾背部以及靠近中間三個腳趾趾尖痛,並會引發典型的錘狀趾。

拇長伸肌的主要功能是:強有力地拉伸拇趾的近節趾骨,同樣協助足部的背屈和外翻。當這塊肌肉損傷時,會引起腳踝前側、腳背、第一跖骨遠端和拇趾底部疼痛,向下可擴散至拇趾趾尖。

腳踝外側疼痛

相關肌肉:腓骨長肌、腓骨短肌和第三腓骨肌(腓骨長、短肌組成小腿外側肌間隙)

腓骨長、短肌位於小腿側面(如上圖),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在步態的中期防止固定腳的腿向內側傾斜,並能控制足的跖屈和旋後。當肌肉損傷時,會引起踝關節的外踝上方、後方及下方疼痛,還可沿足的外側延伸一段,導致踝關節的無力。

腳踝內側疼痛

相關肌肉:拇外展肌、趾長屈肌

拇外展肌的主要功能是:為扁平足的人靜止時提供足弓平衡,還能在大腳趾的的近端趾骨中起到屈曲和外展的作用。當這塊肌肉損傷時,會引起足踝內側和足跟中線處疼痛。

趾長屈肌的主要功能是:穩定中後期足和踝關節的作用,保持內外側平衡,協助其它跖屈肌使人體將重量轉移到前腳,並可以屈曲四個腳趾末端關節,還能協助跖屈和內翻。當這塊肌肉損傷時,會導致腳踝內側、足底疼痛。

腳踝後側疼痛

相關肌肉:比目魚肌、脛骨後肌

比目魚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足跖屈以及協助腓腸肌使膝關節屈曲。當這塊肌肉損傷時,會導致足後部和足內側以及跟腱遠端的疼痛,甚至腳跟痛,小腿痛。

脛骨後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足旋後且跖屈。當這塊肌肉損傷時,會導致從小腿中部到腳跟到腳和腳趾的跖面疼痛。

3、提足跟使足跖屈的肌是?

提足跟的是脛骨後肌、趾長屈肌、拇(應為足字旁,但輸入法中無此字)長屈肌,

4、肌腱圖怎麼查法

檢查法
即使手部沒有明顯的畸形,手的姿勢也常能提示是哪條屈肌腱損傷。
習慣上常說 「手指可以指路」,即手指的狀態可以提示損傷的結構。但是,在檢查指屈肌腱損傷時卻常常會出偏差,這是由於在病人或檢查者活動傷手時可能引起疼痛,從而造成活動受限和判斷失誤。這種情況也見於神經損傷後的手部檢查中。
當一個手指的深、淺屈肌腱都斷裂時,手指處於非自然的過伸位置,與正常指比較將更加明顯。指屈肌腱損傷時,可以試用以下幾種被動的手法檢查加以確定。當被動伸腕時,傷指不會出現正常的「腱固定」性屈指。如果屈曲腕關節,則傷指出現比正常手指更大的、無拮抗的過伸。輕壓前臂肌肉,有時正常指關節會隨之屈曲,而傷指則無此反應,提示屈肌腱斷端已分離。輕壓指尖,可感覺到傷指喪失了正常的張力。
通過手指的隨意主動活動通常可判斷肌腱的功能情況,這項檢查常常在檢查者指導下進行。如果患者是一個激動的、不合作的兒童,或是過度緊張、不配合的或酗酒的成人,這種檢查方法就不可靠,也就可能沒有什麼價值。檢查者可用自己的手或用患者的健康手來演示、說明擬採用的檢查方法,這可能有助於患者的配合。如果損傷在腕部以遠,應該固定傷指使指定的關節活動。當固定近側指間關節時,如果遠側指間關節不能主動屈曲,說明指深屈肌腱斷裂(圖63-3);當固定掌指關節時,如果近、遠側指間關節都不能主動屈曲,提示指深和淺屈肌腱可能均已斷裂。
證明單純指淺屈肌腱橫斷而指深屈肌腱完好的方法:保持傷指的鄰指處於完全伸直位,使指深屈肌腱固定於伸展位以及消除近側指間關節對它的影響。如此,當患指的兩鄰指處於完全伸直位時,如果患指指淺屈肌腱斷裂,近側指間關節通常不能屈曲(圖63-4)。這種檢查方法不適於食指,因為該指指深屈肌腱單獨起作用。Lister所倡導的方法對判斷是否存在該肌腱孤立性損傷很有幫助。檢查時要求病人用每個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並拉出一紙片。在正常食指,此動作由指淺屈肌完成,而指深屈肌處於放鬆狀態,允許遠側指間關節過伸,這樣手指與紙片有最大的接觸;如果指淺屈肌腱損傷,傷指即出現遠側指間關節過屈和近側指間關節呈伸直狀態。
在拇指,檢查拇長屈肌腱時,應穩定拇指掌指關節。如果拇長屈肌腱斷裂,指間關節即不能屈曲。
如果損傷位於腕部,即使有某指的屈肌腱斷裂,指間關節仍能主動屈曲,這是因為在腕部指深屈肌腱互相交連的結果,特別是在環指和小指。
有時,可能根本無法對屈肌腱斷裂作出明確的診斷。上述方法不能診斷指屈肌腱的部分斷裂,因為此時指屈肌腱仍有功能。但是,手指的活動會因疼痛而受限,因此物理檢查法雖不能確定肌腱是否斷裂,但可以提示肌腱有損傷。

5、腳下老有腳肌是有病嗎?腳下老有硬的肌肉

你好,以您所說,有可能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腳跟的疼痛與不適,同時它也是引起腳跟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一般而言,疼痛在早晨下床時的第一步最為明顯,這主要是因為經過一個晚上的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負重,會處在較為縮短的狀態。因而當早晨下床踩地時,會對足底筋膜產生較大較快的牽拉,進而引起疼痛。但在行走一段時間後,足底筋膜會變得較松,因而症狀會緩解。但若過度行走,足底筋膜被牽拉的次數漸增,症狀又會再現。在足底近足跟處,您通常可以按壓到明顯痛點。有時壓痛較劇烈,且持續存在。
理學檢查可發現,病患最疼痛處在跟骨的前內側,被動地往上牽拉病人腳趾,或請病人用腳尖站立,會引發足跟疼痛。足部的X光片有時可以見到跟骨處產生骨刺,但骨刺的程度與足底筋膜炎無絕對關系,故其診斷是以臨床症狀為主,並可輔以超音波影像。一般而言,足底筋膜炎的較常見於女性、肥胖者、及老年人。
足底筋膜炎最主要的症狀:行走時足跟底疼痛;足底有明顯壓痛點。嚴重患者站立甚至休息時也會有疼痛感。
足底筋腱出現無菌性炎症,屬於足跟痛的一種。
足底靠近足跟或足部中央等有疼痛感,通常發病緩慢。好發於較肥胖中年婦女和喜愛運動者,如長時間跑跳的專業運動員、舞蹈家以及長距離行走的普通人。另外喜好穿軟底鞋和大運動量的人也多見。在早晨下床或行走頭幾步時感疼痛較重,進一步活動後疼痛可部分緩解,但長時間活動後又可加重症狀。檢查時可見足跟部前內側腫脹。跟骨內側結節及跖腱膜起點2-3厘米處有明顯壓痛。還要觀察有無足部力線異常,有無脛骨內翻,足內翻及平足、高弓足,跟腱有無攣縮等。X線檢查:約50%病人可見跟骨結節跖側有骨刺。B超及MRI檢查可見跖腱膜增厚,水腫。
以下這些原因可能引起足底筋膜炎:
1、穿著高跟鞋
2、體重增加
3、走路及爬樓梯的次數增加,以及長時間站立
如果您經常長時間穿著高跟鞋,包括西式長靴,那麼在您足底有一層類似肌腱的組織將會因此發生攣縮。醫學上稱這層組織為足底筋膜。在你活動的時候,牽拉這層已經短縮的筋膜就會產生疼痛。尤其在早晨起床時,光腳踩地行走時常會發生這種痛性牽拉。
在體重增加時,你也很可能患上足底筋膜炎。特別是走路走多了或者穿著後跟較淺又不堅固的鞋長時間站立。正常情況下,在你的足跟骨下方有一層脂肪組織。體重增加時,在進行雙足站立負重活動中,過多的重量會增加對這層組織的壓力,而使其遭受破壞,引起足跟痛。
喜歡跑步鍛煉的人也容易患足底筋膜炎。常在你改變練習方式,增加跑步距離和頻率時發生。如果你經常在高低不平的路面跑步,也容易引起足底筋膜炎。另外,當你的運動鞋磨損嚴重,特別是後跟底,無法為你的足跟提供足夠的保護也可能患此病。
除此之外,先天性足弓異常,比如高弓足或者低弓足患者,較正常足弓更容易患上足底筋膜炎。
引發足底筋膜炎的病因有哪些?

(1)步行時,跖趾關節背伸,牽拉足底筋膜,從而牽拉跟骨結節。隨著年齡增大,足部肌肉、韌帶力量減弱,足底筋膜牽拉跟骨結節的力量增大,長期反復牽拉使足底筋膜起點部發生微小撕裂,繼發炎症,引起疼痛。
(2)足底筋膜跟骨止點處的骨膜炎和跟骨內側結節的疲勞骨折
(3)屈趾短肌止點炎症和水腫及其增生的骨刺導致足底外側神經第一支神經的卡壓。
足部的一些其它疾病,如足弓下降、脛骨內翻、跟腱攣縮、跟骨外翻、足旋前畸形,中老年人的足部肌腱、韌帶發生退變後足弓的改變等,都會使足底筋膜承受更大的應力,長期慢性的牽拉可使局部腱膜發生微小撕裂,局部水腫產生無菌性炎症。最近有人把足底筋膜炎稱為「網球跟」。
處理: 穿有足弓承托的專業健康鞋或配合物理治療均可治療足底筋膜炎,較嚴重者需咨詢醫生, 配合消炎止痛之葯物,配合休息、溫水泡腳有助足底筋膜炎之康復

6、最近跑完步,踝內側上面大概趾長屈肌腱鞘那個位置痛。我是前掌落地方式跑的。求問這是怎麼回事。

跑完步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只要記住跑步要循序漸進,勞逸結合,畢竟我們不是為了拿世界冠軍而跑步,只是為了身體健康而已,像劉翔一樣照樣擺脫不了受傷的困擾,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趕緊休息下,以後記住循序漸進哦。

7、這塊肌肉叫趾長屈肌,跑步完就酸疼,只要跳的動作就疼,蹲時間長了起來也疼,請專家給點建議如何康復?

一般在鍛煉後24小時後出現的肌肉酸痛在運動醫學上稱為"延遲性肌肉酸痛症"。鍛煉後24-72小時酸痛達到頂點,5-7天後的疼痛基本消失。除酸痛外,還有肌肉僵硬,輕者僅有壓疼,重者肌肉腫脹,妨礙活動。任何骨骼肌在激烈運動後均可發生延遲性肌肉酸痛,尤其長距離跑後更易出現。長跑者可出現髖部、大腿部和小腿部前側伸肌和後側屈肌的疼痛,在肌肉遠端和肌腱連接處症狀更顯。在炎熱夏天進行極量運動後,除肌肉疼痛外,還可出現脫水、低鈣、低蛋白等症狀。 這種肌肉酸痛的確切原因還未完全清楚。
多數人認為,肌肉的過度使用可造成肌肉酸痛症,
其原因為:
1、肌肉的張力和彈性的急劇增加,可引起肌肉結構成分的物理性損傷。
2、新陳代謝的增加,代謝廢物對組織的毒性增加。
3、肌肉的神經調節發生改變,使肌肉發生痙攣而致疼。
應怎樣防止?
1、鍛煉安排要合理。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後,原先出現的肌肉酸痛症的運動量,就較少出現症狀了。並且表現有特異性。例如下坡運動鍛煉一段時間後能減輕下坡鍛煉帶來的肌肉酸痛症。
2、局部溫熱和塗擦葯物。鍛煉後用溫熱水泡洗可減輕肌肉酸痛。局部塗擦油劑、糊劑或按摩擦劑也可減輕疼痛。
3、牽伸肌肉的運動可減輕酸疼。牽伸肌肉可加速肌肉的放鬆和拮抗肌的緩解,有助於緊張肌肉的恢復。這種肌肉牽伸練習也為預防鍛煉時的拉傷打下基礎
4、做好鍛煉時的准備活動和整理活動。准備活動做得充分和整理運動做得合理有助於防止或減輕肌肉酸痛

8、屈髖屈膝的肌肉有哪些?

屈髖的肌肉有:髂腰肌、股直肌、縫匠肌、闊筋膜張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
屈膝的肌肉有: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縫匠肌、股薄肌、腓腸肌。
「屈髖」動作的「拮抗肌」則有臀大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等「伸髖」肌群。正常情況下,伸髖肌群的收縮能有效制約屈髖肌群的作用,防止過度屈髖。

任何一個肢體運動A都必須有一個定點作為基礎,然後主動肌附著在此定點上收縮,才能產生相關骨關節遠端運動的結果。所以,當這個「定點」本身也是一個可動關節B、或具有可移動性的時侯,負責固定/穩定這個「定點」的肌肉就被稱為運動A的「穩定肌」了。

穩定肌的主動收縮固定的關節B,使關節B成為了一個穩定的整體,繼而使之可以成為運動A
的支點或基礎。

由於股四頭肌的近端附著在骨盆的髂前下棘;髂腰肌中腰大肌的近端附著在T12~L5的椎體外側(含椎間盤),髂肌近端附著在骨盆的髂窩及髂脊的內唇;所以「屈髖」動作的「穩定肌」主要就是對骨盆及腰椎起到穩定作用的肌群,如:豎脊肌、腹肌(內、外斜肌、直肌、橫機)等;以及固定骨盆髂、恥、坐骨的諸多韌帶。
的支點或基礎。

由於股四頭肌的近端附著在骨盆的髂前下棘;髂腰肌中腰大肌的近端附著在T12~L5的椎體外側(含椎間盤),髂肌近端附著在骨盆的髂窩及髂脊的內唇;所以「屈髖」動作的「穩定肌」主要就是對骨盆及腰椎起到穩定作用的肌群,如:豎脊肌、腹肌(內、外斜肌、直肌、橫機)等;以及固定骨盆髂、恥、坐骨的諸多韌帶

與足踇長屈肌腱解剖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