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拇指長伸肌腱與短伸肌腱和長展肌健的區別和各自的作用
大拇指長伸肌腱與短肌腱和長展肌腱的區別和各自的做用
2、解剖學中腕管是什麼意思
腕管:由屈肌支持帶與腕骨溝共同圍成。管內有指淺、指深屈肌肌腱及屈肌總腱鞘、拇長屈肌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經通過。
3、解剖學里腕管
十個結構
4根指長屈肌腱
4根指短屈肌腱
1根拇長屈肌腱
1根正中神經
4、大家幫幫忙 誰有局部解剖學的知識點總結 謝謝
腹部
1.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的腱性結構,在腹直肌前面的稱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組成;(1分)在腹直肌後面的稱後層,由腹橫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的後層組成。(1分)
2.幽門平面
臍與胸劍結合處連線的中點平面,在此平面上有幽門、腎門、膽囊底和胰體等。(2分)
3.網膜孔
位於小網膜游離緣的後方,是網膜囊通向腹膜腔的唯一通道。(1分)前界是肝十二指腸韌帶,後界是下腔靜脈表面的腹膜,上界是肝尾葉,下界是十二指腸上部。(1分)
4.回盲瓣
回腸末端與盲腸交界處的黏膜皺襞向腸腔突出形成回盲瓣,(1分)有防止腸內容物由盲腸逆流入回腸的作用。(1分)
5.Oddi括約肌
存在於肝胰壺腹、膽總管末端和胰管末端的括約肌,(1分)有控制膽汁排出的作用。(1分)
6.腹腔神經節
為交感神經的椎前神經節,位於腹腔干周圍,(1分)接受內臟大、小神經的纖維。其節後纖維分布至結腸左曲以上的腹腔消化管及腹腔臟器。(1分)
7.腸系膜下神經節
為交感神經的椎前神經節,位於腸系膜下動脈根部,(1分)接受腰內臟神經的纖維。其節後纖維分布至結腸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及盆腔臟器。(1分)
8.腹腔叢
圍繞在腹腔干周圍的植物性神經叢,(1分)由腹腔神經節,主動脈腎節、交感神經節的節前纖維和節後纖維、迷走神經的腹腔支等組成。(1分)
9.乳糜池
為胸導管的起始部,位於第1-2腰椎平面,腹主動脈的右後方。(1分)左、右腰乾和腸干匯入乳糜池。(1分)
10.腰骶干
由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分和第5腰神經前支組成,向下加入骶叢。(2分)
11.腎門
腎內側緣的中部凹陷,有腎靜脈、腎動脈、腎盂、神經和淋巴管等進出,稱之腎門。(1分)腎門的體表投影稱腎區,位於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的夾角處。(1分)
12.脾腎韌帶
由脾門連到左腎的腹膜皺襞,內有脾動脈和胰尾通過。(2分)
13.腎竇
腎門向腎實質內延伸的部分,(1分)內有腎靜脈及其分支、腎動脈及其分支、腎盂、腎大盞、腎小盞、結締組織、神經、淋巴等。(1分)
14.腹膜腔
壁腹膜和臟腹膜之間的腔隙稱之,內有少量液體。(1分)男性腹膜腔是封閉的,女性腹膜腔通過輸卵管腹膜口、輸卵管、子宮和陰道與外界相通。(1分)
15.小網膜
由肝門至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雙層腹膜形成,(1分)分為左側的肝胃韌帶和右側的肝十二指腸韌帶。(1分)
16.大網膜
由胃大彎下降至臍以下的前二層腹膜和折返至橫結腸的後二層腹膜組成,並與橫結腸系膜相延續。(1分)含有大量的吞噬細胞,是腹膜腔重要的防禦器官。(1分)
17.腹股溝內側窩
位於臍內側壁和臍外側壁之間,相當於腹股溝淺環的位置。(2分)
18.腹股溝外側窩
位於臍外側壁的外側,相當於腹股溝深環的位置。(2分)
19.肝胃韌帶
為小網膜的左側部分,由肝門連於胃小彎的雙層腹膜組成。其中有胃左血管和胃右血管。(2分)
20.肝十二指腸韌帶
為小網膜的右側部分,由肝門連於十二指腸上部的雙層腹膜構成,其右緣游離(1分),內有進出肝門的膽總管、肝固有動脈和門靜脈通過。(1分)
21.聯合腱
呈弓狀;位於腹直肌下部的外側緣;由腹內斜肌腱膜和腹橫肌腱膜互相融合而成。構成腹股溝管內側部分的後壁。(2分)
22.腹膜
覆蓋於腹腔內面、盆腔內面、膈下面及返折到腹、盆腔臟器表面的一層漿膜。(2分)
23.十二指腸懸韌帶
連於十二指腸空腸曲與右膈腳之間的腹膜皺襞,內有十二指腸懸肌,(1分)對十二指腸空腸曲有固定作用,是手術時確定空腸起始部的標志。(1分)
24.肝胰壺腹
位於胰頭與十二指腸降部之間,(1分)為膽總管末端與胰管末端匯合後的膨大處,開口於十二指腸乳頭。(1分)
25.腹橫筋膜
位於腹橫肌深面的深筋膜,是腹內筋膜的一部分,其深面即為腹膜外組織和腹膜壁層。(2分)
26.十二指腸乳頭
位於十二指腸降部中、下1/3的後側壁上,是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開口。(2分)
27.十二指腸空腸曲
十二指腸升部末端與空腸起始部形成一個向上的彎曲,(1分)位於第二腰椎的左側,是上、下消化道的分界處。(1分)
28.直腸子宮陷凹
盆腔內,直腸與子宮之間的腹膜腔陷凹,(1分)是站位和坐位時,女性腹膜腔的最低部位。經過陰道後穹穿刺,可達到此陷凹。(1分)
29.胃脾韌帶
由胃底連於脾門的雙層腹膜,內含胃短血管和胃網膜左血管,參與網膜囊左界的組成。(2分)
30.肝腎隱窩
位於肝右葉與右腎之間,是平卧時腹膜腔的最低部位。(2分)
31.小腸系膜根
由第2腰椎左側斜向右下至右骶髂關節,長約15cm,內含腸系膜上血管等。(2分)
32.腎角(脊肋角)
為腎門在腹後壁的體表投影,位於第12肋下緣和豎脊肌外緣的交角處。(2分)
33.Retzius靜脈
門靜脈系所引流的消化器官的腹膜後部分(如肝的裸區、胰、十二指腸.升結腸和降結腸等)的小靜脈支,在腹膜後與腔靜脈系的腰靜脈、低位肋間靜脈、膈下靜脈及睾丸(卵巢) 靜脈等相吻合。(1分)在門靜脈高壓症時,可成為側支循環的途徑。這些位於腹膜後連通門靜脈系與腔靜脈系的小靜脈統稱為Retzius 靜脈。(1分)
34.腎段
每一腎段動脈分布的腎實質區域,稱為腎段。(1分)腎段有五個。腎段的劃分,為腎局限性病變的定位及腎段或腎部分切除提供了解剖學基礎。(1分)
35.腎門
位於腎內緣中部凹陷處,是腎血管、腎盂、神經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2分)
36.左腸系膜竇
由內側界為小腸系膜根,外界為降結腸,上為橫結腸及其系膜的左1/3部,下為乙狀結腸及其系膜,後界為腹後壁所圍成向下開放的斜方形間隙,稱為左腸系膜竇。(2分)
37.右腸系膜竇
由內側界為小腸系膜根,外界為升結腸,上界為橫結腸及其系膜的右2/3部,後界為腹後壁所圍成的約呈三角形的間隙,稱右腸系膜竇。(2分)
38.回盲部
臨床上通常將回腸末段、盲腸及闌尾統稱為回盲部。(2分)
39.脾蒂
是出入脾門的脾血管,淋巴管及神經等結構的總稱。(2分)
40.脾門
在脾的臟面中央,為脾血管、淋巴管、神經等出入處。(2分)
41.胰的鉤突
胰頭的下部,向左下方突出的部分稱為鉤突,位於腸系膜上動、靜脈的後方。(2分)
42.Harlmann囊
膽囊頸起始部膨大,形成Hartmann囊,膽囊結石多停留於此囊中(2分)
43.膽囊三角(Calot三角)
由膽囊管、肝總管和肝下面圍成的區域。(1分)膽囊動脈常於三角內起自肝固有動脈右支,膽囊手術中一般在膽囊三角內尋找、結扎膽囊動脈。(1分)
44.Glisson系統
門靜脈、肝動脈及肝管三個系統在肝內伴行,三者與包繞它們的結締組織鞘共同構成G1isson系統。(1分)肝內若干平面缺少G1isson系統分布,稱這些平面為肝裂,並作為肝分葉。分段的自然境界。(1分)
45.肝蒂
為出入肝門的肝管、肝固有動脈、門靜脈、淋巴管和神經等的總稱,走行於肝十二指腸韌帶內。(2分)
46.第三肝門
在肝的腔靜脈溝下部,有右半肝臟面的副肝右靜脈肝短靜脈及尾狀葉的一些肝小靜脈出肝處稱第三肝門。(2分)
47.第二肝門
在肝膈面腔靜脈溝的上部,(1分)肝左、中、右靜脈出肝處稱第二肝門。(1分)
48.第一肝門
肝的臟面,有左、右兩條縱溝和介於二者之間的一條橫溝,三條溝呈H形。橫溝稱肝門或第一肝門,(1分)有肝管、肝固有動脈和門靜脈的分支、淋巴管及神經等出入。(1分)
49.膈下腹膜外間隙
冠狀韌帶兩層間的肝裸區與膈之間稱膈下腹膜外間隙。(2分)
50.膈下間隙
是介於橫結腸及其系膜與膈之間的腹膜腔,又稱結腸上區。(2分)
51.Treitz韌帶
臨床常將由十二指腸空腸曲左緣張至橫結腸系膜根下方的半月形皺襞,即十二指腸空腸襞,習慣稱為Treitz韌帶。(1分)手術時常用它來確認空腸的起始部。好多作者認為:Treitz韌帶是指在十二指腸空腸襞內部深處的纖維性肌束,即十二指腸懸肌。(1分)
52.十二指腸球
十二指腸上部近側部分(約占上部的3/5),腸粘膜無環形皺襞,較平坦,鋇餐X線透視時,該處呈一底向幽門的三角形或圓錐形陰影,稱為十二指腸球。(1分)十二指腸潰瘍好發於此部的前壁。(1分)
53.腹膜腔
由臟、壁兩層腹膜之間所圍成的腔隙。(2分)
54.腹膜鞘突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伴隨睾丸下降,腹膜出現一個袋形突起,經腹股溝管到達陰囊,稱為腹膜鞘突。(1分)在正常情況下,睾丸降入陰囊後,鞘突除包繞睾丸部分形成睾丸固有鞘膜外,其它部分完全閉鎖。如果腹膜鞘突未閉,仍為長袋狀與腹膜腔相通,則可形成先天性腹股溝斜疝或交通性鞘膜積液(1分)
55.腹股溝管深環
位於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一橫指處,是腹橫筋膜的一個卵圓形孔。(2分)
56.腹股溝區
為下腹部兩側的三角形區域,其內側界為腹直肌外緣,上界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緣的水平線,下界為腹股溝韌帶。此區較為薄弱,疝多發生於此。(2分)
57.腹股溝三角(Hesselbach三角)
腹壁下動脈、腹直肌外側緣和腹股溝韌帶內側半所圍成的三角形區地稱為腹股溝三角(Hesselbach三角),(1分)腹股溝直疝即由此三角區突出。(1分)
58.恥骨梳韌帶(Cooper韌帶)
腔隙韌帶向外側延續附於恥骨梳上的部分,稱恥骨梳韌帶(Cooper韌帶)。(2分)
59.腔隙韌帶(陷窩韌帶)
腹股溝韌帶內側端一小部分纖維向下後方,並向外側轉折附於恥骨梳,形成腔隙韌帶(陷窩韌帶)。(2分)
60.腹股溝韌帶
腹外斜肌腱膜下緣在髂前上棘至恥骨結節間向後上方反折形成腹股溝韌帶。(2分)
61.腹股溝管淺環
是腹外斜肌腱膜在恥骨結節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有精索或子宮圓韌帶走行。(2分)
62.腹股溝管
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1/2的上方,是由外上方斜向內下方的肌內筋膜裂隙,長4—5cm,(1分)內有精索 (男)或子宮圓韌帶(女) 通過。(1分)
63.白線
位於腹前正中線上,由兩側的腹直肌鞘纖維彼此交織而成。(1分)臍以上的白線寬約l cm,臍以下者因兩側腹直肌相互靠近而不甚明顯。(1分)
64.半月線
腹直肌鞘前、後兩層在腹直肌外緣合攏在一起,由上到下構成一略彎形凸向外的結構,稱半月線。(2分)
65.弓狀線
腹前外側壁三層扁肌的腔膜包裹腹直肌形成腹直肌鞘,在臍下4~5cm處以下,三層扁肌的腹膜均移行於腹直肌鞘前層,鞘後層缺如,形成一弓狀游離緣,稱弓狀線。(2分)
66.腎旁脂體
在腎後筋膜的後面,有大量的脂肪組織,稱腎旁脂體。(2分)
67.腸系膜上靜脈外科干
位於回結腸靜脈與Henle干之間的一段腸系膜上靜脈。由於該段腸系膜上靜脈與下腔靜脈距離很近,且該干有足夠的長度(2cm以上)及管徑,當門靜脈高壓症時,可用此處進行分流術。(2分)
68.系膜三角
空、回腸幾乎完全被腹膜包繞,僅在腸管系膜緣處無腹膜。(2分)
69.Scarpa筋膜
腹前外側壁的淺筋膜,在腹壁的下份分為兩層,深層為 ScarPa筋膜,為富有彈性纖維的膜樣層,在中線處附著於白線,其兩側向下於腹股溝韌帶下方一橫指處,附著於股部深筋膜。但在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間繼續向下至陰囊,與淺會陰筋膜(Col— Ies筋模)相連。(2分)
70.Camper筋膜
腹前外側壁的淺筋膜在腹壁的下份分為兩層,淺層為 ℃ampe r筋膜,含有脂肪組織又稱脂肪層,向下與股部的淺筋漠相連續。(2分)
頭,頸部
1.甲狀腺被囊
有由頸臟筋膜臟層形成的假被囊及腺葉纖維囊形成的真被囊。(2分)
2.海綿竇綜合征
支配眼內、外肌的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和三叉神經的眼神經與上頜神經均穿經海綿竇,加之眼靜脈向後也注入海綿竇,(1分)因此,海綿竇的病變或損傷可導致上述神經痛、眼肌麻痹、眼靜脈淤血、結膜眼瞼水腫、眼球突出等癥候群稱之為海綿竇綜合征。(1分)
3.硬腦膜靜脈竇
硬腦膜分內、外兩層,兩層間大部分密切貼附著,僅在某些部位有間隙存在,並襯以內皮,充滿靜脈血,故稱硬腦膜靜脈竇。其竇壁無平滑肌,竇內無瓣膜。(1分)顱內重要的靜脈竇有:海綿竇與上、下矢狀竇、橫竇、乙狀竇等。硬腦膜靜脈竇既是腦靜脈血的迴流徑路,又是腦脊液的迴流之路。(1分)
4.腮腺床
與腮腺深面相鄰貼的結構統稱為「腮腺床」,這些結構包括莖突諸肌,頸內動、靜脈和末四對腦神經。(2分)
5.翼靜脈叢
位於顳下窩內,居翼內、外肌與顳肌之間,凡與上頜動脈及其分支伴行的靜脈均參與構成此叢。(1分)翼靜脈叢向後匯集成上頜靜脈,向上經眼下靜脈、卵圓孔及破裂孔導血管與海綿竇相通, 借面深靜脈與面靜脈交通。因翼靜脈叢無瓣膜,血液可逆流,故面深部的感染亦可逆行蔓延入海綿竇。(1分)
6.導血管
是貫穿顱骨直接連接顱內各靜脈竇與顱外靜脈的血管,(1分)是顱外感染向顱內蔓延擴散的直接通道。(1分)
7.板障靜脈
顱骨板障中呈樹狀或網狀分支的特殊靜脈。其壁由海綿骨質構成,並襯以內皮,管腔不能收縮,(1分)外傷或手術損傷時出血嚴重,需用骨蠟填塞止血。各部板障靜脈與相應區域的顱內.外靜脈交通,是顱外感染向顱內蔓延的途徑之一。(1分)
8.面部「危險三角
由口裂及兩側口角至鼻根的連線所圍成,內有面靜脈通過。面靜脈借內眥靜脈、眶內的眼上靜脈與海綿竇相通,(1分)此三角內靜脈無瓣膜,故此三角區內的感染易循上述途徑逆行至海綿竇而導致顱內感染。(1分)
9.顱頂部「危險區」
是位於帽狀腱膜與顱骨外膜間的疏鬆組織間隙,又稱腱膜下隙。此部在顱頂部范圍較廣,前至眶上緣,後達上項線。(1分)內有若干導靜脈與顱骨的板障靜脈及顱內的硬腦膜靜脈竇相通,若發生感染,可經此通道繼發顱骨骨髓炎或向顱內擴散。(1分)
10.翼點
翼點位於顴弓中點上方約3.8cm處,由蝶、額、頂、顳四骨連接而成,多數呈「H」形,少數呈「N」形,是顱骨的薄弱部分,內面有硬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1分)此處受暴力時易骨折,並常伴動脈斷裂出血,形成硬腦膜外血腫。(1分)
11.頸動脈竇
是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部的膨大處,(1分)竇壁上有壓力感受器,受壓後可出現頸動脈竇綜合征。(1分)
12.Horner綜合征
為頸交感干受壓症狀,(1分)表現為:瞳孔縮小、眼瞼下垂及眼球內陷。(1分)
13.頸袢
由第1~3頸神經前支構成。第l頸神經前支隨舌下神經走行,然後離開沿頸動脈鞘淺面下行稱為頸袢上根(又名舌下神經降支);在2、3頸神經前支的分支聯合下降稱為頸袢下根,(1分)上、下兩根在頸動脈鞘淺面合成頸袢,由此發出神經支配舌骨下肌群。(1分)
14.靜脈角
頸內靜脈與鎖骨下靜脈交角處(1分),胸導管及右淋巴導管分別注入左、右靜脈角。(1分)
15.斜角肌間隙
為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與第1肋之間的空隙,(1分)內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從通行。(1分)
16.甲狀腺懸韌帶
甲狀腺的假被膜在側葉內側、峽部後面與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及氣管軟骨膜愈著,構成甲狀腺懸韌帶。(1分)故當吞咽時,甲狀腺可隨喉上下移動。(1分)
17.頸動脈鞘
頸筋膜包繞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內靜脈及迷走神經的筋膜鞘。(2分)
18.神經點
是頸叢皮支淺出頸筋膜的集中點,約在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處,(1分)是頸部皮神經阻滯麻醉的部位.(1分)
19.椎前間隙
位於脊柱頸部與椎前筋膜之間,頸椎結核膿腫多積於此間隙.(2分)
20.封套筋膜
亦稱頸筋膜淺層,包繞兩肌(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兩肌的鞘;包繞兩腺(下頜下腺和腮腺),形成兩腺的筋膜鞘(2分)
上肢
1.掌深弓
掌深弓由橈動脈末端和尺動脈掌深支組成,位於指屈肌腱和掌骨及骨間肌之間,(1分)其分支為三條掌心動脈,至掌指關節附近匯入相應指掌側總動脈。弓的凸緣在掌淺弓近側,約平腕掌關節高度。(1分)
2.正中神經返支
在屈肌支持帶下份的橈側,正中神經發出的一粗短的正中神經返支,行於橈動脈掌淺支的外側並進入魚際,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魚際肌。其表面定位是魚際肌內側緣的中點。(2分)
3.四邊孔
在腋窩後壁,由肩胛下肌(小圓肌)、大圓肌、肱三頭肌長頭和肱骨上段之間圍成間隙,內有腋神經及旋肱後動、靜脈穿過。(2分)
4.三邊孔
在腋窩後壁由肩胛下肌(小圓肌)、大圓肌和肱三頭肌長頭和圍成一三角形間隙稱三邊孔,內有旋肩胛血管經過。(2分)
5.腋淋巴結群
腋淋巴結埋藏於腋窩內的結締組織中,可分為五群。外側群位於頭靜脈注入腋靜脈處周圍;前群(胸肌淋巴結)位於胸小肌下份,胸大肌深面,胸外側動脈和胸長神經周圍;後群(肩胛下淋巴結)位於肩胛下動脈和胸背神經周圍;(1分)中央群:位於腋窩中央結締組織中;尖群位於鎖骨下方、胸小肌上方,沿腋靜脈近側端排列。腋淋巴結收納上肢、胸前外側區、乳房的淋巴結管。尖群的輸出淋巴管為鎖骨下干。(1分)
6.掌淺弓
掌淺弓由尺動脈末端和橈動脈掌淺支吻合而成,其位於掌腱膜和指屈肌腱、蚓狀肌之間,約與拇指掌指關節同高。(1分)其主要分支指掌側總動脈和小指掌尺側動脈至手指。掌淺弓和掌深弓之間有吻合。(1分)
7.魚際間隙
魚際間隙又稱拇收肌間隙,位於手心外側半。前界為示指屈肌腱,第1蚓狀肌及掌中隔,後界為拇收肌筋膜,內側以掌中間隙為界,外側是掌外側肌間隔。(1分)魚際間隙近側是密閉的,遠側經第1蚓狀肌管與示指背側相交通。(1分)
8.肘窩
肘窩位於肘關節的前方,為三角形陷凹,其上界為肱骨內、外上髁的連線,外側界為肱橈肌,內側界為旋前圓肌,窩底為肱肌的下份。(1分)肘窩內有肱二頭肌腱,肱動、靜脈的下端和橈、尺動、靜脈的上端,此外還有正中神經及繞神經上端。(1分)
9.腕管
位於腕掌側,由屈肌支持帶(腕橫韌帶)與腕骨溝共同圍成,(1分)管內有指淺屈肌腱(4條),指深屈肌腱,拇長屈肌腱及正中神經通過。(1分)
10.翼狀肩
胸長神經支配前鋸肌,前鋸肌主要功能為使肩胛骨緊貼於胸廓。(1分)當胸長神經受損傷時,發生前鋸肌麻痹而使肩胛骨不能緊貼胸廓,肩胛下角及肩胛骨內側緣可特別明顯突起如翼狀,故稱為「翼狀肩」。(1分)
11.方肩
肱骨外科頸骨折,肩關節脫位或腋杖的壓迫,都可損傷腋神經而致三角肌癱瘓,臂不能外展及三角形區皮膚感覺喪失。(1分)由於三角肌癱瘓萎縮,肩部骨突聳起,失去圓隆的外觀而呈「方肩」。(1分)
12.橈側囊
橈側囊即拇長屈肌腱鞘,包繞拇長屈肌腱延伸於拇指末端。(2分)
13.腋窩
當上肢外展時,向上呈穹隆狀陷凹,稱腋窩,腋窩上方呈四棱錐體形腔隙。腔前壁由胸大、小肌、鎖骨下肌及筋膜構成;外側壁為肱骨結節間溝;內側壁由前鋸肌及肋間隙構成;(1分)後壁由肩胛下肌、大圓肌、背闊肌及肩胛骨構成。腋腔內容包括腋動、靜脈、臂叢及腋淋巴結等。(1分)
14.掌腱膜
掌腱膜是手掌深筋膜淺層的中央部分,呈尖端朝向近側的三角形,厚而堅韌,由縱、橫纖維構成,為腱性組織。(1分)尖端經屈肌支持帶前面與掌長肌腱相續;遠端分為4束行向第2~5指。在指蹼深面圍成3個指蹼間隙是手指血管、神經出入的門戶。掌腱膜可協助屈指。(1分)
15.爪形手
尺神經受傷後,小魚際肌和骨間肌麻痹並萎縮,各指不能內收,第2~5指不能外展,第4、5指掌關節過伸,指間關節過屈,其形狀如爪,故稱「爪形手」。(2分)
16.手背皮下間隙
手背皮下間隙是手背淺筋膜與手背腱膜之間的間隙(2分)
17.骨筋膜鞘
骨筋膜鞘在四肢是由深筋膜借肌間隔連接長骨骨膜圍成的鞘,以分隔不同的肌群。(2分)
18.臂腋角
臂腋角是指大圓肌外端下緣與肱骨交角處,肱動脈於此上續腋動脈。(2分)
19.肘關節動脈網
肘關節周圍動脈網由肱動脈、尺動脈及橈動脈的幾條分支在肘關節前後吻合而成。(1分)在肘關節前面結扎橈動脈時,此動脈網可起到側支循環作用。(1分)
20.提攜角
提攜角亦稱肘外偏角,是臂軸與前臂軸的延長線構成向外側開放的角(165度~170度)的補角,一般為10—25度。(2分)
21.肘後三角
正常用肘至90度時,肱骨內、外上側和尺骨鷹嘴三者形成一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此即肘後三角。(1分)肘關節脫位時,三點關系常呈尖朝上的三角形。(1分)
22.手背腱膜
手背深筋膜的淺層較厚,是伸肌支持帶的延續部分,(1分)它與伸指肌腱結合共同形成手背腱膜。(1分)
23.掌中間隙
掌中間隙位於掌中間鞘的內側半,前界為第3~5指的屈肌腱、屈肌總腱鞘及第2~4蚓狀肌,後界是骨間掌側筋膜,外側以掌中隔與魚際間隙為界,內側是掌內側間隔,(1分)近側經腕管與前臂屈肌後間隙相通,遠側經蚓狀肌管達指蹼間隙,並與指背相交通。(1分)
24.橈側囊
橈側囊是包裹拇長屈肌腱的腱鞘(2分)
25.伸肌支持帶
伸肌支持帶由腕背深筋膜增厚而成(亦稱腕背側韌帶),曲側附著於橈、尺骨莖突和腕骨。(1分)
26.解剖學「鼻煙壺」
解剖學「鼻煙壺」位於腕和手背的橈側,當伸、展拇指時,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其橈側界為拇長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側為拇長伸肌腱,(1分)近側界為橈骨莖突,窩底為舟骨及大多角骨,窩內可觸及橈動脈搏動。(1分)
27.肱骨肌管
肱骨肌管(橈神經管)為肱三頭肌的內、外側頭,長頭與肱骨橈神經溝之間形成的一個旋繞肱骨中份後面的管道,(1分)有橈神經及伴行的肱深血管通過。(1分)
28.指蹼間隙
指蹼間隙又稱聯合孔,在第2~5指間掌骨頭處,由位於指蹼深面的掌淺橫韌帶與掌腱膜的縱、橫纖維所圍成,(1分)是手指血管、神經等出入的部位,又是手掌、於背與手指三者間的通道。(1分)
29.魚際鞘
魚際鞘或稱外側鞘,由魚際筋膜、外側肌間隔和第一掌骨圍成,(1分)內有魚際肌(拇收肌除外)、拇長屈肌腱及其膜鞘以及拇指的血管、神經等。(1分)
30.指髓間隙
在指深屈肌腱抵止處遠側,皮膚和遠節指骨遠側4/5的骨腹之間有纖維隔相連,此隔將指腹的脂肪分成小葉,形成指髓間隙,又稱密閉間隙,內有皿管和神經。(2分)
31.指背腱膜
指背腱膜(外科常稱為伸肌腱帽)主要由指伸肌腱延續而來。(1分)指伸肌腱在越過掌骨頭後向兩側擴展,包繞近節指骨背面,並向遠側分為三束,有骨間肌和蚓狀肌的腱纖維參加。(1分)
32.腋鞘
腋鞘亦稱頸腋管,由椎前筋膜延續包繞腋血管及臂叢而成.(1分)鎖骨下臂叢麻醉時,需將葯液注入此鞘內。(1分)
33.肌腱袖(肩袖)
又稱肩袖或旋轉袖,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在肩關節囊周圍聯成腱板,分別止於肱骨大、小結節,(1分)圍繞肩關節的前、後和上方,並與關節囊愈著,對肩關節起重要的穩定作用。(1分)
5、正常縱橫解剖下列正確的是?
B.縱橫兩軸應有標目,一般不注單位 C.縱軸尺度必須...下列關於醫學參考值范圍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A.排除...因素對所研究指標有影響的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
6、人體解剖中三邊孔和四邊孔的概念是什麼?
三邊孔:指位於腋窩後壁,外科頸水平的三角形間隙,其上界為小圓肌和肩胛下肌,下界為大圓肌和背闊肌,外側界為肱三頭肌長頭,內有旋肩胛血管通過。
四邊孔:指位於肩胛區肩胛骨外緣後外側的四邊形間隙。上界:小圓肌和肩胛骨外緣、肩胛下肌、肩關節囊。下界:大圓肌和背闊肌,內側界:肱三頭肌長頭外側緣.外側界:為肱骨外科頸.穿行結構:腋神經、旋肱後動脈和靜脈。
旋肩腳血管和肩腳下神經三邊孔內主要是血管神經束(肩腳下神經及旋肩腳動、靜脈)及其周圍的少量結締組織。三邊孔內肌的間隔是由深筋膜包繞每塊肌和血管神經形成。
血管神經束外面的結締組織膜很薄,透過膜能看到血管。肩腳下神經起自臂叢的c5、c6,伴行於旋肩腳動、靜脈下方,分布手肩腳下肌、大圓肌和背闊肌。
(6)拇長屈肌腱解剖擴展資料:
三邊孔的形態三邊孔為三角形肌性孔道。上肢外展70°時,從三邊孔後面觀測三邊孔的形態,為三角形孔隙,上壁為小圓肌下緣,下壁為大圓肌上緣,上下壁在內側相交;外側壁為肱三頭肌長頭鍵,該腿經大圓肌後方向上,經小圓肌前方起於肩胛骨盂下粗隆。
上肢自然下垂時三邊孔各壁貼近,使孔隙變小。上肢外展70°時,從前面測量三邊孔外側壁長(15.5±1.8)mm;上壁長(小圓肌)(25.1±5.4)m,下壁長(大圓肌)(25.7±4.5)mm。
肩四邊孔位於肩關節後側,由肌肉和骨關節圍成一個四邊形間隙。其上界為小圓肌、肩胛頸及肩肱關節,下界為大圓肌,內界為肱三頭肌長頭,外界為肱骨上端。其間隙可容納一拇指,間隙內有腋神經及血管等。
從三邊孔前面觀測血管神經的排列關系由上向下依次是:旋肩腳靜脈上支、旋肩腳動脈、旋肩腳靜脈下支及肩腳下神經。
7、求人體解剖學比較全面的名詞解釋和簡答題(要有答案)
http://wenku.baidu.com/view/d7d940fe04a1b0717fd5dd30.html 1.鉤椎關節(Luschka關節):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面兩側唇緣相接,形成鉤椎關節。如過度增生,可使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為頸椎病的病因之一。
2.椎體鉤:為3—7頸椎椎體上面側緣向上的突起。
3.岬(骶骨):骶骨底上緣中份向前隆凸,稱岬。
4.骶角:骶管裂孔兩側向下突出的骨角,是骶管麻醉時的骨性標志。
5.翼點:在顱的側面,額、頂、顳、蝶骨會合處最為薄弱,常構成H形的縫,稱翼點。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
6.翼齶窩:為上頜骨體、蝶骨翼突和齶骨之間的間隙,稱翼齶窩。此窩向外通顳下窩,向前通眶,向內通鼻腔,向後通顱中窩,向下經齶大管、齶大孔通口腔。
7.前囟:位於矢狀縫與冠狀縫相接處,呈菱形,較大,生後1—2歲閉合。
8.關節盂:肩胛骨外側角的梨形淺窩,與肱骨頭構成肩關節。
9.橈神經溝:肱骨體後面中部有一自內上斜向外下的淺溝,稱橈神經溝,有橈神經和肱深動脈經過。
10.尺神經溝:肱骨內上髁後方的一淺溝,稱尺神經溝,有尺神經經過。
11.橈骨粗隆:橈骨頸內下側的突起,為肱二頭肌抵止處。
12.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稱為髂前上棘。
13.胸骨角:胸骨柄與體連接處微向前突,稱胸骨角,兩側平對第二肋,是計數肋的重要標志。
14.恥骨聯合:由兩側恥骨聯合面借纖維軟骨構成的恥骨間盤連結而成,其上方有恥骨上韌帶,下方有恥骨弓狀韌帶加強。
15.跗橫關節(Chopart關節):由跟骰關節和距跟舟關節聯合構成的橫過跗骨中部的橫位的「S」形關節,臨床上可沿此線進行足的離斷。
16.腱鞘:指包圍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位於活動性較大的部位,腱鞘可分為纖維層和滑膜層,纖維層位於外層,又稱腱纖維鞘;滑膜層位於腱纖維鞘內,其內層包在肌腱表面稱臟層,外層貼在腱纖維層的內面,稱為壁層。臟壁兩層之間含少量滑液,可減少肌腱運動時的摩擦。
17.斜角肌間隙:前、中斜角肌與第1肋之間的空隙稱為斜角肌間隙,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叢通過。
18.胸腰筋膜:被覆於豎脊肌周圍的筋膜特別發達,稱胸腰筋膜。分為淺、中、深三層,淺層位於豎脊肌的後面,附於棘上韌帶,中層分隔豎脊肌與腰方肌、中層與淺層在豎脊肌外側會合,深層覆蓋在腰方肌前面,三層在腰方肌外側緣會合成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起點。
19.腹股溝鐮:腹內斜肌下部的腱膜與腹橫肌的腱膜會合,止於恥骨梳及恥骨結節,稱為腹股溝鐮。
20.弓狀線:解剖學上有兩個弓狀線,一個是髂骨下界的圓鈍骨嵴稱弓狀線。它構成小骨
盆上口的界線的一部分。另一個是腹直肌鞘後層在臍與恥骨聯合連線中點平面以下,由於腹直肌鞘後層全部移至腹直肌的前面,故後層下緣形成一條凹向下的游離緣,稱弓狀線。
21.腹股溝管: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為一斜貫腹肌和腱膜之間的潛在性裂隙,長約4~5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宮圓韌帶通過。
22.白線:腹前壁正中線上,為左右腹直肌鞘之間的隔,由兩側三層扁肌的腱膜的纖維交織而成,上起劍突,下止恥骨聯合。
23.腹直肌鞘:腹外側壁三層扁肌的腱膜包繞腹直肌而成,分前後兩層。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橫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後層癒合而成。
24.腹股溝(海氏)三角(Hesselbach triangle):位於腹壁下部,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為腹股溝(海氏)三角。
25.三邊孔和四邊孔:是位於肩胛下肌和小圓肌、大圓肌、肱三頭肌長頭和肱骨上端之間的兩個間隙。肱三頭肌長頭內側的間隙為三邊孔,有旋肩胛動脈通過;外側的間隙稱四邊孔,有旋肱後動脈及腋神經通過。
26.腕管:位於腕掌側,由屈肌支持帶和腕骨溝圍成。管內有指淺、深屈肌腱、拇長屈肌腱和正中神經通過。
1.為什麼當足跖屈內翻位時,易發生損傷?
答: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與距骨連結而成。距骨上面前寬後窄,故足背屈時,較寬的前部進入窩內,踝關節較穩定。當跖屈時,由於較窄的滑車後部進入關節窩內,關節不穩定,活動度大。另外,踝關節內側韌帶堅韌,外側韌帶較弱,所以當足跖屈內翻位時,易發生損傷。
2.顱底內面有哪些溝、管、裂、孔?各通行什麼結構?
答:篩孔——嗅神經。
視神經管——視神經,眼動脈。
眶上裂——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眼神經,眼上靜脈。
頸動脈溝、頸動脈管內口——頸內動脈。
圓孔——上頜神經。
卵圓孔——下頜神經。
棘孔——腦膜中動脈。
腦膜中動脈溝——腦膜中動脈。
舌下神經管內口——舌下神經。
內耳門——面神經、前庭蝸神經,迷路動脈。
上矢狀竇溝、橫竇溝、乙狀竇溝——同名靜脈竇。
頸靜脈孔——頸內靜脈、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
枕大孔——延髓和脊髓交界處。椎動、靜脈,副神經,脊髓前、後動脈。
3.關節有哪些基本構造?
答:⑴關節面:至少兩個,一般凸者為關節頭,凹者為關節凹,關節面上有關節軟骨。
⑵關節囊:外層為纖維層,內層為滑膜層,可產生滑液。
⑶關節腔:腔內呈負壓,有少量滑液。
4.關節的輔助結構有哪些?
答:⑴韌帶,有囊內韌帶和囊外韌帶。
⑵關節盤和關節唇。
⑶滑膜襞和滑膜囊。
5.椎體之間如何連接的?
答:⑴椎間盤,中央部為髓樣彈性的膠狀物質,柔軟而富彈性,周圍部為纖維環,為纖維軟骨按同心圓排列,富於堅韌性。
⑵前縱韌帶,位於椎體前面,寬而厚,可防止脊柱過度後伸。
⑶後縱韌帶,位於椎體後面,窄而薄,可防止脊柱過度前屈。
6.脊柱側面觀可見哪些彎曲?
答:頸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後)。
7.胸廓上、下口怎樣圍成的?
答:上口:胸骨柄上緣、第1肋、第一胸椎椎體圍成。下口:第12胸椎、第12.11肋、肋弓和劍突圍成。
8.顳下頜關節怎樣組成的?有何特點?
答:由下頜骨的下頜頭與顳骨的下頜窩及關節結節構成。關節囊鬆弛,囊外有韌帶加強,囊內有關節盤將關節腔分為上、下兩部分。
9.何謂坐骨大孔、坐骨小孔?
答:骶棘韌帶與坐骨大切跡圍成的孔稱坐骨大孔。骶棘韌帶、骶結節韌帶和坐骨小切跡圍成的孔稱坐骨小孔。
10.肌的輔助裝置有哪些?
答:淺筋膜、深筋膜、滑膜囊、腱鞘。
11.咀嚼肌有哪些?
答: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
12.參與呼吸運動的肌肉有哪些?
答:吸氣:胸大肌、胸小肌、肋間外肌、前鋸肌、膈肌。
呼氣:肋間內肌、膈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直肌。
13.試述膈肌三個裂孔的名稱、位置及通行結構。
答:主動脈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位於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
食管裂孔:在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經通過。
腔靜脈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約在第8胸椎水平,內通過下腔靜脈。
1.上消化道:臨床工作中,通常把從口腔到十二指腸的這一段稱上消化道。(包括口腔、
咽、食管、胃、十二指腸)
2.咽峽:由齶垂、齶帆游離緣、兩側的齶舌弓及舌根共同圍成的咽峽,它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間的狹窄部。
3.咽淋巴環:由咽後上方的咽扁桃體、兩側的咽鼓管扁桃體、齶扁桃體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體所組成。位於咽的上端,對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禦和保護作用。
4.梨狀隱窩:在咽的喉部,喉的兩側和甲狀軟骨內面之間,粘膜下陷形成梨狀隱窩。此部位是異物常易嵌頓停留的部分。
5.咽隱窩:在鼻咽部,咽鼓管圓枕後方與咽後壁之間向外側的縱行凹陷稱咽隱窩,是鼻咽癌的好發部位。
6.回盲瓣:回盲口處腸壁內的環形肌增厚,被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兩片半月形的皺襞稱回盲瓣,可阻止小腸內容物過快的流入大腸,並防止盲腸內容物逆流回小腸。
7.Meckel憩室:距回腸末端0.3cm范圍的回腸壁上,約2%的成人有2-5cm的囊狀突起,自腸壁向外突出,口徑略細於回腸,稱Meckel憩室,此為胚胎時卵黃囊管未完全消失而成。
8.McBurney點:是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是臍與右側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點處。
9.Houston瓣:為直腸壺腹的內面的三個直腸橫襞,由粘膜和環行肌構成,其中中間的最大而明顯,距肛門約7cm,可作為直腸鏡檢時的定位標志。
10.肛竇:是肛管內肛瓣與肛柱下端共同圍成的小隱窩稱肛竇,竇口向上,肛門腺開口於此處,竇內往往積存糞屑,易於感染而發生肛竇炎。
11.齒狀線:肛柱下端與肛瓣基底部連成的鋸齒狀環行線,稱齒狀線(肛皮線),齒狀線以上的肛管內為粘膜,以下為皮膚,其上、下的動脈來源、靜脈迴流、淋巴引流、神經支配等都不同。
12.肛直腸環:肛門內括約肌、腸壁的縱行肌、肛門外括約肌的淺、深部及肛提肌的恥
骨直腸肌共同構成圍繞肛管的強大肌環為肛直腸環,對肛管起著極重要的括約作用。
13.膽囊三角:膽囊管、肝總管和肝的臟面之間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膽囊三角。三角內常有膽囊動脈通過,是手術中尋找膽囊動脈的標志。
14.小網膜:是肝門向下移行至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的雙層腹膜結構。其左側部從肝門至胃小彎,也稱肝胃韌帶,其內含有胃左、右血管、淋巴和神經等。連於肝門與十二指腸上部者稱肝十二指腸韌帶,內有門靜脈、肝固有動脈和膽總管等重要結構。
15.網膜孔(Winslow孔):小網膜游離緣的後方為網膜孔,通過網膜孔可進入胃後方的網膜囊。
1. 吃魚時不小心魚刺卡在咽部,多停留於何處?
答:易停留於喉咽的梨狀隱窩,這是咽在喉口兩側的一深窩,是異物易停留之處。
2. 人體有哪些唾液腺,它們的導管各開口於何處?
答:腮腺——開口於上頜第2磨牙所對頰粘膜上的腮腺管乳頭。下頜下腺——開口於舌下阜。舌下腺——開口於舌下阜和舌下襞。
3. 試述食管的狹窄。
答:食管有三個狹窄,① 位於食管起始處,距中切牙約15cm; ② 位於食管在左主支氣管的後方與其交叉處,距中切牙約25cm;③位於食管穿過膈的食管裂孔處,距中切牙約40cm。
4.膽汁在何處產生?正常情況下如何排入十二指腸腔的?
答:在肝臟由肝細胞產生,經由肝內膽管——左、右肝管——肝總管——膽囊管——膽囊內儲存。進食後,膽囊收縮,由膽囊——膽囊管——膽總管——肝胰壺腹括約肌舒張——十二指腸大乳頭——十二指腸腔內。
5.胰頭癌患者常出現黃疸、腸梗阻等症狀,請用解剖知識解釋為什麼?
答:膽汁由肝臟產生,排出過程中經過左、右肝管、肝總管、膽總管,膽總管在胰頭與十二指腸之間,經肝胰壺腹進入十二指腸。胰頭癌時,癌腫壓迫膽總管,致使膽汁排出受阻,而反流入血形成黃疸。由於十二指腸與胰頭的毗鄰關系,有時可壓迫十二指腸造成腸梗阻。
6.患者突然腹部劇痛,惡心,嘔吐,鞏膜黃染急診來院檢查,醫生初步診斷為膽總管結石。為進一步確診,醫生採用膽道造影檢查法,此法需將導管從口腔送至十二指腸大乳頭處,向膽總管注造影劑。請問:
①此導管需經哪些器官、哪些生理狹窄(具體部位)才能到達十二指腸大乳頭?
②若對此患者行膽總管手術切開取石,選擇經右側腹直肌切口,請問:此切口由淺入深,需依次經過哪些結構(用箭頭表示)才能暴露膽總管?切膽總管時需注意周圍哪些結構、它們與膽總管的位置關系如何?
答:①經口腔——咽峽——咽——食管(食管的三個狹窄:起始處,與左主支氣管交叉處,穿膈肌食管裂孔處)——胃(賁門,幽門)——十二指腸上部——十二指腸降部、大乳頭。
②皮膚——淺筋膜——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層——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層腹膜——切開十二指腸韌帶,暴露膽總管。切開膽總管時需注意其左側有肝固有動脈,其左後方有肝門靜脈。
7.腹膜炎症或腹部手術後的病人多採取半卧位,為什麼?
答:使有害液體流至下腹部,腹膜有吸收的功能,因下腹部腹膜吸收能力較弱,以減少腹膜對有害物質的吸收。
8.懷疑胃後壁穿孔患者手術時,醫生欲探察胃後壁,最簡單易行的入路切開什麼腹膜結構才能見到胃後壁?
答:切開胃結腸韌帶或橫結腸系膜進入網膜囊,其前壁即為胃後壁。
9.腹膜腔積液時患者仰卧位和坐位時各自最易停留於何處?
答:仰卧位時,最易停留在肝腎陷窩。
坐位時,最易停留在直腸子宮陷凹(女),直腸膀胱陷凹(男)。
1.上呼吸道:在臨床應用中稱鼻、咽、喉三者為上呼吸道。
2.Little區:在鼻中隔前下份有一易出血區稱Little區,此區血管豐富而位置表淺,受外傷或乾燥空氣刺激血管易破裂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均發生於此區。
3.鼻旁竇:是鼻腔周圍顱骨內一些開口於鼻腔的含氣空腔,腔內襯以粘膜,並與鼻粘膜相移行,共4對,即上頜竇、額竇、篩竇和蝶竇。
4.聲帶:由聲韌帶、聲帶肌和喉粘膜構成。
5.聲門裂:位於兩側聲襞及杓狀軟骨基底部之間的裂隙,是喉腔最狹窄的部位。前3/5位於兩側聲襞游離緣之間是膜間部;後2/5在杓狀軟骨之間是軟骨間部。
6.氣管杈:氣管在胸骨角平面(現對第四胸椎體下緣)分為左、右主支氣管,其分杈處稱氣管杈。
7.支氣管肺段:簡稱肺段。每一肺段支氣管及其所屬的肺組織,稱為支氣管肺段。兩肺各有10個肺段。
8.、胸膜與胸膜腔:胸膜是一薄層的漿膜,可分為臟胸膜與壁胸膜兩部。臟胸膜被覆於肺表面,與肺緊密結合而不能分離,並伸入肺葉間裂內。壁胸膜貼覆於胸壁內面、膈上面和縱隔表面。臟胸膜與壁胸膜在肺根處相互移行形成一個完全封閉的漿膜囊腔隙即胸膜腔,左右二漿膜囊獨立,左右胸膜腔互不相通。
9.肋膈隱窩:肋胸膜與膈胸膜相互轉折處的胸膜隱窩,肺下緣不能充滿其內,這部分的胸膜腔稱肋膈隱窩。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積液首先積聚於此。
10.縱隔:是左右縱隔胸膜間全部器官、結構與結締組織的總稱,前界為胸骨、後界為脊柱胸段,兩側界為縱隔胸膜。
1.鼻腔外側壁有哪些結構?有什麼作用?
答:鼻腔外側壁自上而下有突向鼻腔的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三個鼻甲下方各有裂隙空間,分別是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另外還有上鼻甲上方的最上鼻甲或上鼻甲後上方與鼻腔頂之間的凹陷形的蝶篩隱窩。以上各結構擴展了鼻粘膜的面積,有利於對吸入空氣的加溫與濕潤。
2.何謂Little區(即kiesselbach區)?
答:是鼻中隔前下份的易出血區,此區血管豐富而位置淺表,受外傷或乾燥空氣刺激,血管易破裂而出血,90%左右的鼻衄均發生在此區。
3.氣管切開術常在何處進行?
答:常在第3~5氣管軟骨環處進行。
4.氣管異物多墜入哪側主支氣管,為什麼?
答:氣管異物多墜入右主支氣管。因為右主支氣管比左主支氣管粗而短,且走向較左主支氣管陡直。
5.用所學知識解釋某人右肺上葉前段膿腫,自然咳膿痰經哪些途徑?
答:右肺上葉前段膿腫膿痰自然咳出經右肺上葉前段支氣管→右肺上葉支氣管→右主支氣管→氣管→喉→咽→口腔→體外。
1.腎蒂:出入腎的所有結構(腎盂、腎血管、神經、淋巴管)為結締組織包裹稱腎蒂。右腎蒂較左腎蒂短。
2.腎區:在豎脊肌的外側緣與第12肋之間的部位稱為腎區。
3.腎盂:在腎竇內,由2-3個腎大盞集合成一個前後扁平、約呈漏斗狀的結構,稱腎盂。
4.腎段:一個腎段動脈所分布的那部分腎組織稱為一個腎段。每個腎分為5個腎段。
5.輸尿管間襞:膀胱內兩輸尿管口之間的橫行皺襞叫輸尿管間襞,它是尋找輸尿管口的標志。
6.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內面,兩輸尿管口與尿道口之間有一個三角形區域,由於缺少粘膜下層,粘膜與肌層緊密相連,無論在膀胱膨脹或收縮時,都保持平滑狀態,此區稱為膀胱三角。是腫瘤、結核和炎症的好發部位。
1.簡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部的功能。
答:泌尿系統由腎、輸尿管、膀胱及尿道四部分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機體內溶於水的代謝產物,保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和穩定。其中:腎為生成尿液的器官,並具有產生促紅細胞生成素、腎素等內分泌功能;輸尿管為輸送尿液至膀胱的管道;膀胱為暫時儲存尿液的器官;尿道為尿液排出的管道(男性尿道兼有排精功能)。
2.試述腎的額狀切面上可見到哪些構造?
答:在腎的額狀切面上,腎實質分為淺層的皮質和深層的髓質。皮質伸入腎錐體之間的部分稱為腎柱。腎髓質由15-20個錐形的腎錐體組成,腎錐體的尖朝向腎竇,稱腎乳頭,乳頭的頂端有許多小孔,稱乳頭孔,腎形成的尿液由腎乳頭孔流入腎小盞,2-3個腎小盞匯合形成一個腎大盞,2-3個腎大盞合成一個漏斗狀的腎盂,腎盂出腎門後移行為輸尿管。
3.試述腎的被膜及其意義。
答:腎的表面自內向外有三層被膜包繞,①纖維囊:為貼附於腎實質表面的薄層緻密的結締組織,在正常情況下易與腎實質分離,病理情況下,則與腎實質發生粘連。腎破裂或腎部分切除時,需縫合此膜。②脂肪囊:為纖維囊外周的脂肪組織。脂肪囊對腎起彈性墊的保護作用。③腎筋膜:位於脂肪囊的外周,由腹膜外組織發育而來。腎筋膜分前後兩層,包繞腎和腎上腺,腎筋膜的上方和外側,兩層互相融合,下方兩層分離,其間有輸尿管通過,在內側,前層與對側前層相連續,後層與腰大肌筋膜融合。腎筋膜向深面發出許多結締組織小束,穿過脂肪囊連於纖維囊,對腎起固定作用。
4.腎蒂內各結構自前向後、自上而下的順序如何?
答:自前向後依次為:腎靜脈、腎動脈、腎盂;
自上而下依次為:腎動脈、腎靜脈、腎盂。
5.試述輸尿管的分部及狹窄。
答:輸尿管按行程可分為:腹部、盆部及壁內部。全程有3個狹窄,上狹窄位於輸尿管與腎盂移行處;中狹窄位於骨盆上口,為輸尿管跨過髂血管處;下狹窄在輸尿管的壁內部。這些狹窄是輸尿管結石滯留的常見部位。
1.卵圓窩(心臟):右心房內側壁的後部主要由房間隔形成。房間隔右側面中下部有一卵圓形凹陷,稱為卵圓孔,為胚胎時期卵圓孔閉合後的遺跡,此處薄弱,是房間隔缺損的好發部位。
2.Koch 三角: 右心房的冠狀竇口前內側緣、三尖瓣隔側尖附著緣和Todaro腱之間的
三角形區,稱Koch三角,其前部心內膜深面有房室結。
3.二尖瓣復合體:二尖瓣環、瓣尖、腱索和乳頭肌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整體,稱為
二尖瓣復合體
4.竇房結:位於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的界溝上1/3的心外膜下,呈長梭形,為心
的正常起搏點。
5.His束:起自房室結前端,穿中心纖維體,至室間隔膜部後下緣,分出左束支纖維,
最後分為左、右束支。
6.冠狀竇:位於心臟膈面,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冠狀溝內,收集心臟大部分的靜脈
血,主要接受心大、中、小靜脈。
7.動脈韌帶:在肺動脈分叉處稍左側有一纖維性結締組織索連於主動脈弓下緣,它是
胚胎時期動脈導管閉鎖後的遺跡,稱為動脈韌帶,若生後不閉鎖有血液流通則稱之為動脈導管未閉,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
8、腕管是如何構成的?通過哪些結構
腕管是一個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帶組成的骨纖維管道。前者構成腕管的橈、尺及背側壁,後者構成掌側壁。正中神經和屈肌腱(屈拇長肌腱、4條屈指淺肌腱、4條屈指深肌腱)一起由腕管內通過。正中神經走行在屈肌支持帶下方,緊貼屈肌支持帶。
在屈肌支持帶遠端,正中神經發出返支,支配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淺頭和拇對掌肌。其終支是指神經,支配拇、示、中指和環指橈側半皮膚。
(8)拇長屈肌腱解剖擴展資料
正常腕管內組織液壓力卻是穩定的。無論是腕管內的內容物增加,還是腕管容積減小,都可導致腕管內壓力增高。
最常見的導致腕管內壓力增高的原因是,特發性腕管內腱周滑膜增生和纖維化,其發生的機制尚不明。
有時也可見到其他一些少見病因,如屈肌肌腹過低,類風濕等滑膜炎症,創傷或退行性變導致腕管內骨性結構異常卡壓神經,腕管內軟組織腫物如腱鞘囊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