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腦問題,請問乙腦是什麼症狀?我懷疑自己得了
乙腦大多數起病急驟,發熱,體溫常在37℃~38℃,常伴有頭痛,輕的有惡心、嘔吐以及全身不適症狀。約經過1~3天後,體溫上升,病情加重,發熱達40℃以上。除有高熱外,突出表現為意識障礙、驚厥。嬰兒囟門隆起,嚴重時發生嗜睡昏迷,可因腦水腫、腦疝、呼吸衰竭等致命。爆發型的乙腦,甚至可以在1~2天內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乙腦發病初期,很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有些發熱、頭痛、全身不適。這些症狀如果出現在乙腦流行季節,應引起重視,及早送醫院檢查。乙型腦炎是一種比較凶險的疾病,國外報道其死亡率在20%左右,我國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近年來病死率降至5%~10%,但重症病死率仍在15%以上,部分患者留有後遺症。人對乙腦病毒普遍易感染,但絕大多數是無症狀的隱性感染者,極少數人發病,少年兒童是主要發病人群,尤其是10歲以下的兒童最易感染。因此,預防乙型腦炎對於保護兒童健康顯得極為重要。
2、關於登革熱的剪報,日記,資料
1病因
1.傳染源
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日至發病後3日內傳染性最強。少數患者在熱退後第3日還可從血液中分離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鳥類和狗等動物體內可檢測到登革病毒抗體,可能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從而有可能成為本病的傳染源。
2.傳播媒介
蚊蟲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其中伊蚊是傳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種,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
3.易感性
在新流行區各年齡組均易感但以青壯年發病者居多。
2臨床表現
潛伏期2~15日,平均為6日左右。
1.登革熱
(1)發熱起病大多突然,體溫迅速達39℃以上,一般持續2~7日,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日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呈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發病時伴有頭痛、背痛和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眼球後痛等全身症狀。可有感覺過敏、惡心、嘔吐、腹痛、食慾差、腹瀉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狀。顏面和眼結膜充血,頸及上胸皮膚潮紅。發熱期可出現相對緩脈。
(2)皮疹於發病後2~5日出現,初見掌心、腳底或軀干及腹部,漸次延及頸和四肢,部分患者見於面部,可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稍有刺癢,也有在發熱最後1日或在熱退後,於腳、腿背後、踝部、手腕背面、腋窩等處出現細小淤斑,1~3日內消退,短暫遺留棕色斑,一般與體溫同時消退。
(3)出血於發病後5~8日,約半數病例可出現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膚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等。
(4)淋巴結腫大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伴輕觸痛。
(5)其他可有肝腫大。病後患者常感虛弱無力,完全恢復常需數周。重型登革熱於病程第3~5日,出現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呈腦膜腦炎表現或有些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發展迅速,因中樞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熱
(1)休克一般發生於病程第2~5日,持續12~24小時,患者煩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皮膚出現花紋,體溫下降,呼吸快而不規則,脈搏微弱,脈壓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出,病程中還可出現腦水腫,偶有昏迷。若不及時搶救,4~10小時死亡。
(2)出血出血傾向嚴重,有鼻出血、皮膚出現血大批淤斑,嘔血、便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等。
3檢查
1.常規檢查
(1)周圍血象登革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起病時即有減少,至出疹期尤為明顯;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也見降低,並有明顯核左移現象,有異常淋巴細胞,退熱後1周血象恢復正常。
(2)尿常規可有少量蛋白、紅細胞、白細胞,有時有管型。
2.病毒分離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種於白紋伊蚊細胞株(C6/36)、分離病毒後須經特異性中和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加以鑒定。
3.血清免疫學檢查
用ELISA檢測患者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有助於登革熱的早期明確診斷。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檢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為明確診斷依據。
4.反轉錄「RT-PCR」檢測
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於病毒分離,可用於早期快速診斷及血清型鑒定,但技術要求較高,其特異性和可重復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5.其他
在登革出血熱病例中尚可出現血液濃縮,出、凝血時間延長,血清穀草轉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電解質失調,血白蛋白降低,代謝性酸中毒等。各種凝血因子輕度降低,纖維蛋白原減少,纖維蛋白原降解物輕至中度增加。
4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均可明確診斷。
5鑒別診斷
1.流行性感冒
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症狀較明顯,皮疹少見。
2.麻疹
咳嗽、流涕、流淚,眼結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見。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現科氏斑。皮疹為斑丘疹,首先見於耳後發際,漸及前額、面、頸,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
3.猩紅熱
急性咽喉炎較明顯,表現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並可有膿性分泌物,頜下及頸淋巴結腫大、觸痛。發熱24小時後開始出疹,始於耳後、頸部及上胸部,然後迅速蔓及全身。皮疹為彌漫充血性針尖大小的丘疹,壓之退色,伴有癢感。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圍充血不明顯,形成口周蒼白圈。
4.流行性出血熱
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中毒症狀、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綜合征。血清中可檢出抗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的IgG、IgM抗體。
5.鉤端螺旋體病
病前有疫水接觸史。體檢時腓腸肌壓痛較明顯。血清中可檢出抗鉤端螺旋體的IgG、IgM抗體。
6.恙蟲病
可於腫大、壓痛的淋巴結附近發現特徵性焦痂或潰瘍。血清變形桿菌凝集試驗(外-斐反應)檢查,OXK凝集抗體效價達1:160或以上有診斷意義。血液接種於小鼠腹腔,經飼養7~10天後可分離出恙蟲病立克次體。
7.傷寒
肥達反應(傷寒桿菌血清凝集反應)中「O」抗體效價可在1:80以上,「H」抗體效價可在1:160以上。血液和骨髓培養可有傷寒桿菌生長。
6治療
目前對本病尚無確切有效的病原治療,主要採取支持及對症治療措施。
1.降低體溫
對高熱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溫,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熱葯物。對高熱不退及毒血症狀嚴重者,可短期應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潑尼松。
2.補液
對出汗多、腹瀉者,先作口服補液,注意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必要時應採用靜脈補液,糾正脫水、低血鉀和代謝性酸中毒,但應時刻警惕誘發腦水腫、顱內高壓症、腦疝的可能性。
3.降低顱內壓
對劇烈頭痛、出現顱內高壓症的病例應及時應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靜脈滴注。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有助於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對呼吸中樞受抑制的患者,應及時應用人工呼吸機治療。
7預後
登革熱是一種具自限性傾向的傳染病,無並發症患者的病程約為10天。本病通常預後良好。死亡病例多為重型患者。
8預防
1.應盡快進行特異性實驗室檢查,識別輕型患者。加強國境衛生檢疫。
2.切斷傳播途徑。防蚊、滅蚊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衛生環境,消滅伊蚊滋生地,清理積水。噴灑殺蚊劑消滅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飲食均衡營養,勞逸結合,適當鍛煉,增強體質。
4.疫苗仍處於研製、試驗階段。
3、右側腓腸肌壓痛,見於什麼疾病
一般是缺鈣引起的多數,鉤端螺旋體病,霍亂等病也可以引起,主要是脫水嚴重造成腓腸肌疼痛
4、可以引起腓腸肌疼痛的疾病和原因有哪些?
鉤端螺旋體病:腓腸肌壓痛,雙側偶也可單側,程度不一。輕者僅感小腿脹,壓之輕度痛,重者小腿痛劇烈,不能走路,拒按。
霍亂:肌肉痙攣(特別是腓腸肌)。
周圍血管病,缺鈣
5、患黃疸型病毒性肝炎時應與哪些疾病相鑒別?
患黃疸型病毒性肝炎時,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①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這類患者常有發熱、咽峽炎、淺表淋巴結腫大、周圍血白細胞增高並有異形淋巴細胞(>10%)。血清噬異凝集試驗陽性及EB 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M 陽性等即可確診。
②鉤端螺旋體病:在流行疫區要首先排除此病。有疫水接觸史,高熱伴腓腸肌明顯疼痛,表淺淋巴結腫大,皮膚及黏膜有出血傾向,腎臟損害,白細胞增加,尿中紅細胞、蛋白及管型陽性。如在血和尿中找到病原體,血清鉤端螺旋體凝集溶解試驗陽性,即可與肝炎鑒別。
③葯物性肝炎:有服葯史,服用過能使肝臟中毒受損的葯物,如氯丙嗪、吲哚美辛、磺胺類、苯巴比妥類等。黃疸出現之前無發熱,消化道症狀不明顯,血清ALT 升高明顯等常可資鑒別。
④膽管結石症:較多見於中年婦女,常有反復發作急性上腹絞痛史,並放射至肩背部,黃疸與絞痛發作有關,呈間歇性。鹼性磷酸酶、γ - 谷氨醯轉肽酶常增高,膽囊膽管超聲檢查或造影可有結石影而確診。
⑤胰、膽腫瘤:老年人多見。胰頭癌起病緩慢,膽總管癌隱匿發病,患者消瘦明顯,上中腹痛持續加重,黃疸進行性加深,AKP、γ -GT增高。影像學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⑥其他:與肝膿腫、回歸熱、敗血症等均應注意鑒別。
6、eb病毒會引起尿液發黃白眼球發黃全身膚色發黃嗎
不少人出現皮膚、眼睛、小便發黃時,都以為是身體「上火」所致,自服一些「清熱降火」葯,不能及時去醫院進行診治,過了幾天,全身出現黃染,才想起去醫院看看,往往貽誤了病情,其實出現皮膚、眼睛發黃時,預示著身體可能已有器質性病變存在,馬虎不得,要及時去醫院,進行科學的診治。當出現皮膚、眼睛(鞏膜)發黃、尿如濃茶色時,醫學上統稱為黃疸,這時首先要小心是不是得了病毒性肝炎(傳染性肝炎)。當肝臟發炎時,肝細胞成為各種病毒侵襲的靶子和復制繁殖的基地,整個肝組織炎性細胞浸潤、充血、滲出、水腫,與腫脹變性、壞死的肝細胞混雜一起,破壞了原有的肝小葉結構,新生的肝細胞排列不整齊,阻塞通道,使膽紅素不能通過正常渠道運行,而大量返流人血。如果化驗檢查血液中的膽紅素增高超過34.2微摩爾/升,眼睛(鞏膜)和全身皮膚、粘膜就可出現明顯的黃染現象,同時伴有疲乏、食慾不振、厭油膩、腹脹等症,患者化驗肝功除了血清膽紅素升高,還會伴有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檢查肝炎病毒指標(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戊型肝炎、丙性肝炎等)出現陽性,一旦發現病毒指標為陽性,又伴有血清膽紅素升高,就可確診為病毒性黃疸性肝炎,一般都有傳染性,要及時隔離和治療。如果檢查各項肝炎病毒指標都是陰性,則要考慮引起身體發黃的其它疾病,除病毒性肝炎外,還有許多疾病也可以導致身體各部出現黃染。1.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這是一種由於感染EB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好發於青年人,患者有發熱、咽峽炎、淺表淋巴結腫大、皮疹,周圍血白細胞增高並有異形淋巴細胞(大於10%)。血清嗜異凝集試驗陽性及EB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M陽性等即可確診,只有一部分該病患者身體會出現黃染。2. 鉤端螺旋體病。該病由於感染了致病性鉤端螺旋體所引起,好發於南方的農田、雨季里。患者有明確的疫地疫水接觸史,典型表現為高熱伴腓腸肌明顯疼痛、表淺淋巴結腫大,皮膚及粘膜出血傾向,腎臟損害,白細胞增加,尿中紅細胞;蛋白及管型陽性。如在血和尿中找到病原體,血清鉤端螺旋體凝集溶解試驗為陽性,即可確診,該病引起身體發黃的幾率並不很高。 3.葯物性肝炎:有一些患者長期服用對肝臟有害的化學葯物,可以導致以淤疸現象為主的葯物性肝炎,皮膚及眼睛也可出現黃染,這些葯物包括氯丙嗓、消炎痛、苯巴比妥類、磺胺類、對氨水楊酸、卡巴胂等等。此時胃腸道症狀不明顯,黃疸出現之前無發熱,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很明顯,但絮濁反應正常等可資鑒別。4. 膽管結石:較多見於中年婦女,常有反復發作急性腹部絞痛史,絞痛往往放散至肩背部,黃疸與腹痛發作有關,呈間歇性。化驗檢查鹼性磷酸酶、膽固醇、γ-谷氨醯轉肽酶等增高,膽道造影可有結石顯影。 5.胰、膽腫瘤。老年人多見,胰頭癌起病緩慢,總膽管癌隱匿發病,患者消瘦明顯,上、中腹部疼痛持續加重,黃疸呈進行性加深。鹼性磷酸酶、膽固醇及γ-谷氨醯轉肽酶增高,B超、CT及磁共振檢查可探及腫物、膽囊腫大或膽管擴大等可明確診斷。 6. 新生兒降生不久可因紅細胞大量破壞,肝細胞對膽紅素攝取障礙而出現生理性黃疽。還有先天性非溶血性吉爾伯特(Gilbert)病引起的黃疸和新生黴素引起的黃疸,都是肝細胞內膽紅素結合障礙所造成。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症、肺炎及傷寒等,在少數情況下也可出現黃疸。嚴重心臟病患者心力衰竭時,肝臟長期淤血腫大,可以發生黃疸。由此可見,只要是血中間接膽紅素或直接膽紅素的濃度增高,都可以發生身體發黃。肝炎僅是肝性黃疸的誘因之一。
7、老鼠身上到底有沒有毒
毒————就是某種元素含量超標對人體構成傷害或者人體不能承受那麼多量,那就會有不良反應,就是常說的中毒。所以不能籠統說老鼠身上有沒有毒!!
8、鉤端螺旋體病的預防
鉤端螺旋體病的預防和管理需採取綜合的措施,這些措施應包括動物宿主的消滅和管理,疫水的管理、消毒和個人防護等方面。
9、鉤端螺旋體的診斷
診斷標准發病前1~30d接觸疫水或動物尿或血 早期主要症狀和體征 1 發熱:起病急,可有畏寒。短期內體溫可高達39℃左右,常為弛張熱。2 肌痛:全身肌痛,特別是腓腸肌痛。3 乏力:全身乏力,特別是腿軟明顯。4 眼結膜充血:輕者主要在眼球結膜、外眥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圍外的全球結膜血管擴張呈網狀,無分泌物,不痛,不畏光 .5 腓腸肌壓痛:雙側腓腸肌壓痛,重者拒按6 淋巴結腫大:主要為表淺淋巴結及股淋巴結,一般為1~2cm,質偏軟,有壓痛,無化膿。
以上三症狀(即寒熱、酸痛、全身乏力)和三體征(即眼紅、腿痛、淋巴結腫大)臨床表現有五個類型鉤端螺旋體病(流感傷寒型,肺出血及肺彌漫性出血型,黃疸出血型,腎型,腦膜腦炎型)。 培養分離病原體
A1.2.1 病人血液、尿液培養:採集早期病人血液,無菌操作接種於2~3管Korthof培養基中,每管接種1~3滴。血培養管置28℃培養。每隔5~7d取培養物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有無鉤端螺旋體生長,若有生長,即為分離陽性。若未見生長,需繼續培養60d,仍不見鉤端螺旋體方作陰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