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腘肌腱附著

腘肌腱附著

發布時間:2020-08-18 02:30:07

1、肌腱炎治療,

1、冰敷:
如果工作忙來不及去醫院,那麼就第一時間找一塊冰敷到痛的地方,可以止痛。
2、服用止痛葯:
如果有時間去醫院,可以用一些止痛葯物把痛止住。
3、熱敷、理療:
痛止住以後,可以再做適當的一些康復的熱敷、理療這些都是可以的。
4、打封閉針:
腱鞘炎反復的發作,總是痛、無力,手指的活動被卡住不能正常的活動,就要考慮是不是做一下封閉。但是這種情況下,應該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我們常說的橈骨莖突的腱鞘炎,這個地方打封閉還是要小心,因為它下面就是骨面,有一些打了以後,不但不好還有可能引起皮膚的萎縮、肌腱的壞死,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5、微創手術:
如果說以上的方法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一個很小的微創手術也是可以幫你徹底的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把卡住你肌腱的腱鞘挑開。

2、牛的腘肌作用?

腘肌 popliteus:斜位於腘窩底,起自股骨外側髁的外側面上緣,移行為肌腱後穿過腘肌腱裂孔,止於脛骨的比目肌線以上的骨面(脛骨後側的三角區域)。受脛神經(L4-S2)支配.

作用:屈膝關節並使小腿旋內。

與前交叉韌帶一起防止股骨向前移位。下坡奔跑以及過度內旋可以增加股骨前專向位移,並增加肌、肌腱的應力。

其通過腘腓韌帶與腓骨小頭後方相連接,並共同組屬成 腘肌腱復合體。兩者協同作用防止脛骨外旋,在對抗脛後移、內翻上也有輔助作用。

3、求拉<韌帶>視頻教程。有懸賞·!

膝韌帶損傷
一.概念
韌帶是膝關節的穩定因素,側副韌帶、關節囊韌帶和交叉韌帶損傷頗為常見。韌帶斷裂若失去早期修復機會.常遺留不同程度的膝關節不穩。不穩定的關節容易反復受傷,導致股部肌肉萎縮或變性關節炎。晚期韌帶重建方法雖多,遠期效果多不理想,不能完全恢復原韌帶的功能。因此,對膝關節韌帶損傷,早期正確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
二.生理解剖及功能 韌帶是膝關節的重要穩定因素,特別是側副韌帶和交叉韌帶。
內側副韌帶由淺、深、斜三部分組成。淺(前)部起於股骨內髁,止於關節線遠側約3—4cm的脛骨上部,前緣明顯易辯 ,深面下有膝內下動靜脈和一滑囊。膝關節過伸時該部韌帶較易撕裂。內側副韌帶深部來自關節囊,起止於靠近關節軟骨邊緣的股骨及脛骨內髁。該部纖維較短而厚實,其中段與內側半月板相連。斜行纖維始於股骨內髁淺部纖維的後方,向下呈扇狀散開,止於關節線下方的脛骨內髁後半部。此部亦與與內側半月板相連。內側副韌帶是膝關節內側的主要穩定結構。其功能主要抵抗作用。
外側副韌帶起自股骨外上髁上方,止於腓骨頭,呈圓索狀。該韌帶與外側半月板不相連,有腘肌腱相隔。膝關節外側有四重結構。分別是髂脛束、股二頭肌肌腱、外側副韌帶、腘肌。主要抵抗內翻應力。
膝關節伸直時,側副韌帶可防止關節側向活動,但屈膝時旋轉應力可造成側韌帶損傷.
膝十字韌帶分為前、後十字韌帶,它和膝內、外側副韌帶、髕韌帶、膝部伸屈肌群和關節囊等,共同維持關節的穩定.
前十字韌帶,起於脛骨髁間隆突前方偏外凹陷處及外側半月板前角,向後上外方成60º角斜行、止於股骨外髁內側面之後部。在股骨附著部以下10一12mm處開始呈扇形扭曲,隨膝伸屈活動而改變。韌帶在脛骨附著部的前後長度為30mm,其前緣距脛骨平台為15mm,前十字韌帶在上端附著部使韌帶呈圓弧狀,前緣為弧線形並向後側隆突,附著點在內收肌結節水平下12mm,與脛骨幹後側皮質延長線的後方8mm處。
前十字韌帶分前內側束和後外側束,後外側束較前者肥大,前內側束止於弧線上,而後外側束止於直線上,前者比後者更偏後。此韌帶長度為37—41mm,平均39mm,寬度10—12cm,平均11mm。前十字韌帶的股骨髁附著點位於膝關節矢狀面屈伸軸的後方,而脛骨附著點位於屈伸軸的前方.當膝關節屈曲50一60º。時,後外側束的股骨髁附著點與脛骨附著點相互靠
近,後外側變得鬆弛;前內側束的股骨髁部附著點的最突出部向下或向後移位,不隨膝關節屈曲而後前移動,故於屈膝位時前內側束緊張。
前十字韌帶分為三束,即前內側束、中間束與後外側束。認為單純切斷前內側束並不增加前內側旋轉不穩定,但如果同時切斷中間束,則可增加的內例旋轉不穩定。
供應前十字韌帶的血運來自膝中動脈,在股骨髁間窩部進入前交叉韌帶,沿韌帶的背側下行在接近脛骨隆突部分為兩支。稱為脛骨髁間動脈,最終供應脛骨兩髁。
關於前十字韌帶的功能
1.限制脛骨前移
2.限制過伸
3.限制內、外旋活動
4.限制內、外翻活動
後十字韌帶:起於脛骨髁間隆突的後方,向前內方成70—80º角,斜行止於股骨內髁部,附著點呈圓弧形,上界雖水平而下界凸出,且平行於股骨髁關節面的下緣,其上界距股骨內收肌結節水平23mm處。後十字韌帶的平均長度為38mm,寬度13mm。後十字韌帶強度為前十字韌帶的2倍,在伸膝位,後十字韌帶的走行方向近於垂直,在屈膝位時則較為水平;該韌帶又可分為前、後兩束,當伸膝時張而後束鬆弛;屈膝位時前束緊張。
後十字韌帶的功能
1.限制脛骨上段後移
2限制過伸
3.限制旋轉
4.限制側方活動
肌肉是膝關節的動力性穩定因素.股四頭肌是全身最強有力的肌肉之一,膝關節受傷或感染時該肌迅速萎縮。股內側肌是四頭肌重要的組成部分,功能減退或喪失時,膝關節不能
完全伸直,關節不穩定.缺股四頭肌雖然也能走路,但起立、上樓梯等活動需要良好的股四頭肌功能。
腘繩肌與腓腸肌同為膝關節屈肌.膝關節屈曲時脛股骨之間可發生旋轉活動,股二頭肌有外旋脛骨作用,縫匠肌、股薄肌、半膜肌和半腱肌等有脛骨內旋作用。闊筋膜張肌是強有力的膝關節外旋肌,膝關節若長時間處於屈曲位,常可發生脛骨外旋畸形。股二頭肌為膝外側提供動力性支援。半膜肌對膝關節後內側穩定必不可少,其肌腱從脛骨內髁向上,橫過膝後方,成為後斜韌帶,止於股骨外髁。腘肌靠近外側半月板,其肌腱與外側半月扳相連.腘肌收縮可使脛骨內旋,也可使外側半月板向後外側移動,對外側半月板有保護作用。
三. 韌帶損傷分類與診斷
(一)膝關節損傷機制
由於韌帶損傷或是其他因素,造成膝關節發生異常的活動,被稱作膝關節不穩定。本節
主要涉及的是由於韌帶損傷而引起的膝關節不穩定。
1.膝關節的運動 膝關節運動的主要表現是伸屈、旋轉和收展。這些運動實際上是沿著運動軸的軸向的移位活動和繞著軸的旋轉活動。膝關節每活動一度都是三維空間的運動,在三維空間內共有三個運動軸,分別是x(矢)軸、Y(冠)軸和z(垂直)軸。因此,沿著三個軸上的六個方向的移位活動,和繞著三個軸的六個方向的旋轉活動被稱為膝關節六相自由度。在膝關節屈伸過程中,股骨髁和脛骨髁相對運動形式包括了滾動(沿著x軸向的前後移位),滑動(繞著Y軸的旋轉活動),旋轉(繞著z軸的旋轉活動)和擺動(繞著x軸的旋轉活動),以及上下的活動(沿著z軸向的遠近移位)。膝關節屈伸運動瞬時中心的心型曲線描述了膝關節運動在二維空間的活動軌跡,反映了脛骨股骨之間的滾動與滑動的比例關系。對扣鎖機制的表述則充分體現了膝關節三維運動的特點。描述膝關節運動,臨床上多以脛骨作為主要活動對象,股骨作為相對靜止的一方。如屈曲往往指脛骨相對於股骨的屈曲運動。
x軸代表矢狀軸。對應於x軸的活動是沿著軸向的前後移位和繞著軸的旋轉活動—膝關
節的內收外展。
Y軸代錶冠狀軸。在某種意義上,Y軸是股骨髁的軸。與其相對應的活動是沿軸向的內
外移位和繞著軸的膝關節的屈曲和伸直。在正常的膝關節屈伸運動中,Y軸有一定范圍的移
動,即膝關節屈伸運動的瞬時中心型曲線。另外,在本節涉及的活動中均不包括沿Y軸的
內外移位,只有在創傷性膝關節脫位章節里才涉及沿Y軸的內外側移位。
Z軸代表垂直軸,是脛骨的縱軸。正常位於脛骨平台中心附近,與其相對應的活動是沿軸向遠近端移位和繞著軸向的旋轉-脛骨的內旋外旋。
當膝關節不穩定發生異常活動時,脛骨相對於股骨的活動方向是以此為標淮而確定的。
例如:脛骨內側相對於股骨內側向前移位,內側關節間隙張開,稱為前內側旋轉不穩定。其
意義是脛骨內髁沿x軸的前移,沿Z軸的遠近端分離移位,但不是繞z軸旋轉,而是繞著病理性脛骨平台的前外側區域軸旋轉;脛骨內側相對於股骨內側發生遠近端分離移位.稱為單平面內側不穩定(沿z軸的遠近端移位)等等。
(二)韌帶損傷的分度
根據1968年美國醫學會為韌帶損傷的定義,損傷是指附著]於骨與骨之間的(韌帶)結
締組織的損傷,或是附著於骨組織部位的撕脫傷。
韌帶損傷分三度: I度:少量纖維或1/3以下的韌帶損傷,無關節不穩定;Ⅱ度:中量或2/3以下韌帶損傷,無不穩定;Ⅲ度:2/3以上的纖維損傷,有關節不穩定。
在臨床應用中,常以對側肢體作為對比檢查的對象。當與對側關節的穩定試驗比較無差
別時,記為0度;差別在5mm以內時為I度;差別在5—10mm為Ⅱ度;10mm以上為Ⅲ度。在標定不穩定的移位時,美國骨科學會使用0—3+表示法:0代表正常;1+代表5mm以下移位;2十表示5—10mm移位;3十為10—15mm移位。以後有人又在此基礎上定義了4度,為15mm以上的移位。
(三)膝關節不穩定分類與診斷 1976年美國骨科協會運動醫學研究教育委員會公布了目前公認的膝關節不穩定分類。表1分類中包含了損傷外力方向,機制,應力試驗種類以及病理解剖基礎等。
膝關節不穩定分類

4、腘肌腱炎和腘窩炎有什麼區別

腘肌肌腱炎也具有肌腱炎本身的一身症狀,主要表現為關節或關節附近的觸痛,在一些病例,出現麻木或刺痛。伴有疼痛的關節僵硬,限制了受累關節的運動。偶爾關節輕微腫脹。持續疼痛,肌腱從原來的損傷復發後持續疼痛或很久以後再發。若病人下坡奔跑,可加重腘肌腱的疼痛。診斷時讓病人坐著,患側足跟靠在健側膝上,膝關節外側副韌帶的前方便出現壓痛。

5、半月板撕裂哪裡治療好

人體的半月板是由兩個半月牙形的纖維軟骨組成的結構,這種結構位於脛骨平台內側和外側的關節面上,半月板邊緣比較薄,與關節囊緊密相連,如果在活動的時候不恰當,就會容易出現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的主要功能在於穩定膝關節部位,膝關節內部的負荷比較嚴重,正是由於半月板起到的穩定的載荷作用,才能保證膝關節半月板常年負重而不會受到損傷。

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抬重物或騎車不穩或進行劇烈的運動,都可能會發生半月板損傷,另外,長期從事蹲位或半蹲位的工作,也會發生半月板損傷。

在半月板損傷以後,大部分的患者都會有外傷病史,傷後患處逐漸的出現腫脹的情況,給患者帶來疼痛,在患者進行體位改變的時候這種疼痛可能會逐漸的消失。

半月板損傷後,患者在行走的時候,會有膝關節疼痛異常的感覺,甚至在行走的時候還會出現跌倒的現象。

溫馨提示:膝關節半月板損傷以後最好及時進行治療,在治療的時候要注意關節部位的休息,不要過度活動自己的關節。

6、打球受傷後做了 前交叉韌帶手術,並且取了自身的肌腱來修復(肌腱是什麼?),以及韌帶修復,請問,在自

解剖學上所說的韌帶,按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筋,肌腱就是肌肉的端頭上類似於筋的結構組織。 像你這種情況,取自身肌腱對以後的身體不會有任何影響,別說是四厘米,就是八厘米、十厘米也不會有任何的影響。 這個手術的細節是這樣的,修復前交叉韌帶的時候,本身就需要取自身肌腱來修復或者加強。此時在做手術的術野里,可以見到的肌腱組織有:髂脛束、半腱肌肌腱、髕韌帶和腘肌腱,根據術者的工作習慣或者當時的方便程度,可以任選其一,取來用之。取的時候並不是全取,而是在不損害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取一部分,怎麼說呢,就是劈下一條來吧。一條不夠用的話,就換個地方再劈一條。呵呵。這樣下來,損傷得到了滿意的修復,原有的功能也沒有被損害。呵呵,手術做完了問題解決了!

這回你明白了吧!

另外,並不是手術做完了就萬事大吉了,還有術後的功能恢復。至於怎麼鍛煉、需要注意的事項、什麼時候復查等等,你還需要與你的主治醫師多多溝通,畢竟你的情況他才是最清楚的。然後遵醫囑,一步一步慢慢來。

好了,最後祝你早日康復!

7、如何確定是肌腱炎

腱鞘炎最多見就是橈骨莖突腱鞘炎,橈骨莖突的位置是拇指根部,橈骨莖突在腕關節屈伸時是有窩的,叫鼻煙窩。出現以下症狀就有可能是腱鞘炎:

1、鼻煙窩往往有明顯壓痛,急性期的病人會有紅腫、疼痛,擠壓這個位置,病人會疼痛難忍;

2、腕關節屈伸或者握拳時,引起橈骨莖突腱鞘的疼痛;再重的病人,握東西時可能會引起握力下降;

3、橈骨莖突,摸著比較緊、比較硬。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基本上可以確定是腱鞘炎。有時間的話還是要到醫院進行確診。

8、半月板受傷最多能恢復到什麼程度

病情分析: 只要半月板沒有完全斷裂,就不一定非要做手術。假如只是撕裂的話,就還有救。
意見建議:估計醫生已經告訴你了,半月板是兩塊軟骨,一旦手術切除,本身的運動機能受損另當別論,換成人工關節嘛除了價格昂貴外,並不能完全消除疼痛,而且它終究是「身外之物」,運動不便自不必說了,稍有撞擊又容易出現脫臼,誤傷等意外。注意體溫變化,最好還是用 【膝 _ 估 _ 通 _膏】,減少呆在空調房間里的時間

9、後交叉韌帶損傷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的常用標準是:脛骨旋轉中立位後抽屜征<10mm(Ⅱ級)異常旋轉鬆弛度<5°;沒有明顯的內外翻異常鬆弛。單純PCL斷裂或不全斷裂,可先用長腿石膏固定患膝於屈曲30°位在石膏硬固前,應注意將患側脛骨上端向前推至與正常膝部形態一致,固定6周固定中鍛煉股四頭肌,以免肌萎縮。
早期手術修復韌帶
(1)適應證:
①脛止點撕脫骨折移位者;
②合並有半月板損傷有關節交鎖,不能自解者,應早期手術修復;
③嚴重膝關節脫位m前後交叉韌帶斷裂後外角損傷應急診手術特別是後外角損傷應早期修復。
(2)手術要點:PCL修復的切口,視有無合並其他韌帶損傷而定。
①單純PCL損傷,或PCL損傷並膝MCL損傷,取膝後內側切口,經MCL後束之後方進入。
②PCL損傷並後外側結構損傷宜取膝後外側切口,經股二頭肌前緣進入探查和修復外側韌帶及腘肌腱。
③PCL損傷有脛骨撕脫骨折者可選擇後S形切口將腓腸肌內側頭牽向外側以保護腘窩血管神經骨片較大者以螺絲釘固定。較小者,用鋼絲套住,從骨洞中牽至脛骨前內側固定這種損傷提倡早期修復。
④韌帶實質斷裂就採用自體或異體肌腱重建,合並膝MCLLCL損傷時,應先縫合LCL,最後拉緊後十字韌帶固定。
(3)術後處理:單純PCL損傷伸直位固定6周,如後關節囊同時損傷時則應屈膝20°位固定6周去石膏鍛煉膝關節活動
治療結果以脛骨止點撕脫骨折復位縫合者為最好,均恢復優良。
晚期PCL損傷
(1)手術適應證:患者年輕,一般45歲以下膝關節反復疼痛、腫脹有不穩感,後抽屜征Ⅲ級(後方鬆弛>10mm),一般考慮手術重建,如同時伴有後外或後內側旋轉不穩定是絕對手術適應證對於運動員手術指征可稍放寬。
手術方法
腘肌腱重建後十字韌帶
Barford(1971)報道此方法取膝後切口或後外側切口。切斷腓骨頸游離並牽開股二頭肌及腓總神經,在股骨外髁內側附著部切下腘肌腱向下游離其肌腹,將此肌腱轉移至膝關節後面中線,腱穿過股骨內髁骨孔固定在肌腱與肌腹交界處,相當於脛骨平台正中後緣下方,將肌腱與骨膜縫妥固定再把該腱從後向前穿過脛骨骨孔,結扎固定於脛骨前方使腘肌的走向盡可能接近PCL的走行方向王亦璁(1981)對腘肌腱重建PCL的方法做了三點改進:後外側切口從股二頭肌前緣進入既不顯露腓總神經也不切斷腓骨頸;將腘肌腱引入關節固定於股骨內側髁;腓腸肌外側頭前移至外側副韌帶處固定,加強膝關節後外側之穩定性。
俯卧或健側卧位手術在氣囊止血帶下施行。膝後外側切口長14~16cm,找到股二頭肌腱於此腱前緣分離進入腘區一般毋需顯露腓總神經,將腘窩血管神經妥善牽開。探查膝LCL及腘肌腱腘肌腱長度有限,游離其上端時,最好帶一小骨片以利引入股骨髁骨洞中癒合找到腓腸肌外側頭肌腱,將此腱從膝後關節囊部切斷做膝關節前內側髕旁切口5~6cm以彎鉗自前而後指向後關節囊,按這一指示點,在靠近脛骨平台正中後緣處切開後關節囊探出彎鉗尖,夾持腘肌腱游離端的縫線把腘肌腱翻向膝後中線,切斷相連的纖維帶,避免損傷該肌腱的血運於股骨內髁原PCL附著部股骨內髁內上方鑽粗骨孔從此骨孔引入鋼絲將彎鉗尖持之腘肌腱縫線與鋼絲相結用彎鉗牽腱進入關節內,再用鋼絲牽出此游離腱端拉緊至適度,與周圍筋膜縫合固定。將游離之腓腸肌外側頭前移至LCL處固定,加強膝關節後外側的穩定性。去除止血帶沖洗切口及關節腔,分層縫合切口。
術後處理:以長腿石膏固定患膝於屈膝20°位6周,在石膏中練習股四頭肌活動,石膏拆除後練習膝關節活動,待膝關節活動恢復至伸屈達90°左右時負重練習。
腘肌與股四頭肌都與PCL有協同作用是膝關節後直向穩定的動力因素在解剖上用來作為PCL的替代物,其走行相當近似所以,在腘肌收縮時,可以有效地控制脛後上端向脛後滑移。
半腱肌重建PCL
仰卧位或健側卧位,後外側切口,保護腘部血管與神經,經後方入路切開關節囊,進入髁間凹,切除PCL殘留的瘢痕。再通過前內側切口解剖出半腱肌脛骨止點游離並於肌肉肌腱連接部切斷半腱肌肌腹的遠端縫於半膜肌上。以導引瞄準器自脛側副韌帶前緣鑽孔,在PCL脛骨附著處穿出擴大骨隧道通過前後切口識別PCL的股骨附著處在脛側副韌帶的前面以導引器穿孔,擴大骨隧道,通過前後切口識別PCL的股骨附著處在脛側副韌帶的前面以導引器穿孔在PCL股骨附著處穿出,擴大骨隧道,使直徑達8~10mm,將游離的半腱肌腱先從脛骨骨隧道進入關節,再從股骨骨隧道穿出,固定於脛側韌帶起點處,可用粗絲線直接縫合或以螺釘、U形釘等固定。固定時應向前牽拉脛骨並保持屈膝30°。
③應用骨-髕腱-骨重建PCL:切取髕腱中1/3連同髕骨與脛骨結節1cm寬、0.4cm厚2.5cm長的骨塊,兩骨端穿過數根導引絲線在導引瞄準器的定位下依上法形成脛骨及股骨骨隧道直徑1cm將移植物置入,上下骨塊分別置於股骨及脛骨骨隧道內以擠壓螺釘固定或以導引絲線在外口用紐扣打結固定。
④腓腸肌內側頭重建PCL:切取腓腸肌內側頭的外側部分向遠端游離後自保留部分的深面穿過至髁間窩,通過股骨內髁的骨孔後縫合固定於筋膜上。
患膝若合並有後內側旋轉不穩,在PCL重建時應修復膝關節MCL,包括關節囊和副韌帶緊縮,修復後斜韌帶。
患膝若合並後外側旋轉不穩,在PCL重建時一並將LCL股骨外髁止點前移同時將腘肌腱止點或腓腸肌外側頭移位以加強膝外側結構或行股二頭肌懸吊術來加強患膝採取部分股二頭肌腱將近端移至髕骨側方縫合固定。
國際上最標準的PCL重立首推骨-髕腱-骨移植重建,隨著關節鏡技術的快速發展,PCL在關節鏡下重建在國內多家大醫院已能開展移植韌帶也由單束重建到雙束重建,並選用力學強度較強的股四頭肌腱重建積水潭醫院報道50餘例手術效果好因此關節鏡下重建PCL將是發展方向,具體手術操作見關節鏡相關章節。

與腘肌腱附著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