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張肌肉
練相信大家都會,關鍵是怎麼練才能快速增長肌肉呢?飲食是重中之重!
我是一名健身教練,很多健美男士來問我,在飲食方面,究竟如何快速增長肌肉,我的回答是:多吃紅肉,不是少量的幾片牛肉,而是每天大量的牛排。這是我二十多歲時被稱為「畸形人」時所做的,是我的瘋狂長肌肉秘籍。
有人會說,身體無法吸收超過每天每磅體重1.5克的蛋白質。而對我來說這簡直就是紙上談兵。
假如你和我一樣,身高1.78米,但體重卻不到86公斤,那麼下面就是你所要做的。首先,去肉店買2磅最好的牛腰肉。因為它不含肥肉,且易於烹制。把它切成4塊,烤熟,為你每天6餐中的4餐分配一塊牛排,另外2餐則吃雞肉或海鮮。
為了幫助蛋白質消化,必須確保每餐都吃進一些蔬菜。蛋白質是增大肌肉塊的基礎,蔬菜則是其最重要的搭配。
全面考慮這些因素後,下面就是你促進肌肉增長的日常飲食方案。如果你像我一樣,習慣每天早上5:30-6:00起床,那麼,先吃第一餐,包括一塊牛排,1千克米飯,2杯蒸蔬菜和礦泉水,不要咖啡或茶。
大約1小時後,去健身房進行第一次訓練,此次訓練練大部位。訓練後立即回家,吃第二餐,內容同第一餐。大約3小時後吃第3餐,內容與前兩餐相同。
再過3小時吃第4餐,吃更多的牛排和蔬菜,但限制米飯量。因為隨著夜晚的臨近,你的活動量逐漸下降,攝入較多碳水化合物會增加體脂,盡管還有一次訓練在等著你,但那不是大重量和大部位的訓練。不過,各人的情況不同,如果你感到缺乏能量,也可多吃些米飯。
一小時後,返回健身房進行第二次訓練,這次練一個較小的部位,練完後立即回家吃第5餐。此時吃2塊雞胸脯肉和蔬菜,外加一份沙拉。3小時後,吃第6餐,也是最後一餐,可以是雞肉或海鮮加蔬菜和沙拉,因為睡覺前攝入一些纖維素對幫助食物消化和清理腸道有好處。
這個飲食計劃能幫助你增加肌肉而不增加體脂。如果出現以前促進肌肉瘋長的攝食量不夠了,你的進步變慢,或在訓練強度提高後感到體力不足的情況,那你就應攝入一些營養補劑和高蛋白粉。
例如,現在我經常攝入復合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補劑及少量氨基酸膠囊。需要額外進食時,我會增加一份巧克力高蛋白粉。如果在上床前感到很餓,我會再攝入一些低碳水化合物補劑。
其實這些都很簡單。但有些人總是試圖把一些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復雜化,放著顯而易見的道理不學,寧願到網上找一些穿著實驗服,從未進過健身房的人告訴他們如何訓練。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2、齶帆張肌腱縮短術需要住院嗎?要多長時間可以出院
屬於是微創手術治療,但是是需要住院的,需要病情穩定後是可以出院的,精心護理細心照顧注意個人衛生
3、運動聽小骨的鼓膜張肌受三叉神經支配對嗎
好像是聽神經吧
4、鼓膜張肌綜合征的定義
鼓膜:耳膜,距外耳道口約2.5厘米一3.5厘米,厚0.1毫米三層結構,穿孔後可再生;其構造比較復雜,其上有錘骨柄、血液循環、神經等。
5、這張耳的解剖圖,我急需知道那些所標識的結構分別是什麼!
1 = pars flaccida; 2 = short process of the malleus; 3 = handle of the malleus; 4 = umbo; 5 = supratubal recess;6 = tubal orifice; 7 = hypotympanic air cells;8 = stapedius tendon; c = chorda tympani;I = incus; P = promontory; o = oval window;R = round window; T = tensor tympani;A = annulus.
1=鼓膜鬆弛部
2=錘骨短突
3=錘骨柄
4=鼓膜臍
5=咽鼓管上隱窩
6=咽鼓管口;
7=下鼓室氣房
8=鐙骨肌肌腱;
C =鼓索;
I =砧骨;
P =岬;
O =卵圓窗;
R =圓窗;
T =鼓膜張肌;
A =鼓膜環。
不知道翻譯的對不對,不是耳鼻喉專業的
我是用谷歌圖片找的,有上傳找圖的功能。附上網站
Color Atlas of Otoscopy (Thieme, 1999)(ISBN 3131114916)(156s).pdf
用谷歌下
6、鼓室內的結構有哪些
鼓室的結構由顳骨岩部、鱗部、鼓部和鼓膜構成。
鼓室是中耳最主要的部分,由顳骨岩部、鱗部、鼓部和鼓膜圍成,與矢狀面近於平行的扁平腔隙。向前藉助咽鼓管與鼻咽部相通,向後藉助鼓竇入口與鼓竇及乳突氣房相通,內側借鼓岬、前庭窗和蝸窗與內耳相鄰,外側借鼓膜與外耳道相隔。
鼓室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後鼓室,鼓室上下徑約15mm,前後徑與上下徑相近,橫徑(內、外寬度)在上鼓室約6mm、下鼓室約4mm,中鼓室最窄,在鼓臍處僅為2mm。鼓室的容積1~2ml,鼓室內面襯有黏膜,腔內含有聽骨、韌帶、黏膜皺襞、肌及神經等結構。
(6)鼓膜張肌腱擴展資料
通常臨床上將鼓室看成具有6壁的腔隙。
1、外側壁:鼓室外側壁分膜部和骨部兩部分。膜部為鼓膜,是鼓室外側壁主要部分。骨部為鼓膜周邊的骨性外側壁,主要由骨性鼓環和鼓室盾板構成。
2、上壁:上壁即鼓室蓋,或稱鼓室天蓋,鼓室憑此骨板與顱中窩相隔。鼓室蓋上有岩鱗裂,一般2歲以後才閉合,故小兒患急性中耳炎時可出現腦膜刺激症狀。正常情況下鼓室蓋位於眶下緣與外耳道上緣連線之上5~10mm,否則為鼓室蓋低位。
3、下壁:下壁稱頸靜脈壁,為一狹窄的薄骨板將鼓室與頸靜脈球隔開。鼓室下壁的表面不規則,有很多氣房,在靠近後份有一個明顯的突起,稱為莖突隆凸,與莖突根部相對應。
4、前壁:前壁有頸動脈壁,上寬下窄。上部有鼓膜張肌半管及位於其內的鼓膜張肌,其下為咽鼓管鼓口,鼓室藉此與鼻咽相通。兩管之間有薄骨片相隔,此骨片向後向外延伸形成匙突。
5、後壁:後壁又稱乳突壁,上寬下窄,面神經垂直段通過此壁之內側。後壁上段相當於上鼓室的後壁有一小孔,為鼓竇入口,上鼓室藉此與鼓竇相通。鼓竇入口之內側有外半規管隆凸,鼓竇入口之底部、適在面神經管水平段和垂直段相交處之後方,有一容納砧骨短腳的小窩,叫砧骨窩。
6、內壁:為內耳的外側壁,其結構與內耳的迷路系統有關。有如下結構:鼓岬系由耳蝸基底轉的起始部向外隆起形成,其表面有一溝槽,有鼓室神經通過。
7、中耳肌的作用?
1、聽骨鏈的運動
聲能從中耳傳至內耳耳蝸段的傳輸路徑中,由錘骨、砧骨和鐙骨構成的聽骨鏈可被看成是一個杠桿系統。鼓膜首先使錘骨柄運動,接著,帶動砧骨長腳和砧骨柄一起運動因為錘砧關節本質上是固定的,相反,砧鐙關節卻是靈活的。由於鐙骨的後下緣是固定的,鼓膜的運動導致它在卵圓窗內外搖動。
在聲強從100到110 dB時,聽骨鏈的振動模式發生變化,即在聲強較低時鐙骨底板圍繞它的短軸旋轉,聲強較高時則圍繞長軸轉動。這種變化導致通過中耳的強聲傳輸的效能降低,這種機制很可能發揮一種保護性作用。
有趣的是,振動模式的改變發生在不適閾處,這表明由過強的聲音導致的軀體感覺很可能是中耳的骨骼和肌腱感受器感知聽小骨振動的變化所致。
2、中耳肌反射
在靈長類動物,鐙骨肌附著在鐙骨上並且由面神經的鐙骨肌支所支配,它在強聲刺激下反應性收縮。而對附著於錘骨的鼓膜張肌由三叉神經所支配。在貓、兔子和豚鼠等實驗動物身上,兩塊肌肉都對強聲刺激有反射性收縮。
然而,鼓膜張肌的閾值通常比鐙骨肌的閾值高。由聽神經的傳入神經纖維、蝸腹側核神經元、上橄欖體內側神經元和面運動神經元構成的四神經元反射弧組成了兔子的鐙骨肌反射通路。
鼓膜張肌的反射弧的有點不同,因為它還包括外側丘系的腹側核神經元。聲反射的臨床異常主要涉及到低位腦干水平的病變。
中耳肌的功能除支持和固定聽骨鏈外,還能通過產生的聲反射活動保護內耳細胞不受到過分暴露到過度暴露雜訊的傷害。例如,貝爾麻痹是一種鐙骨肌完全麻痹的疾病,這類患者受雜訊的影響後出現了比有正常鐙骨肌反射耳更大的閾移。
中耳肌還有減弱低頻掩蔽聲以減少對聽覺功能的干擾,如減弱了咀嚼和其他面部及軀體運動過程中肌肉收縮所產生的低頻聲,從而保持對外界高頻聲音的敏感性。發聲前肌肉收縮產生的低頻減弱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
3、咽鼓管的功能
在正常情況下,咽鼓管是連接鼓室和鼻咽部的唯一通道,平時處於微微閉合狀態,在吞咽、打哈欠或者打噴嚏時會瞬間開放。它的主要功能有:
①保持鼓膜兩側氣壓平衡:當鼓室內壓力與外界大氣壓平衡時,有利於鼓膜和聽骨鏈的振動,聲音傳入到中耳的順應性最好;
②引流中耳的分泌物:鼓室粘膜和咽鼓管粘膜中的杯狀細胞與粘液腺分泌的粘液,藉助咽鼓管粘膜上皮的纖毛運動向鼻咽部排出;
③阻聲作用:正常時,微微閉合的咽鼓管能夠阻隔說話、呼吸、心搏等自體聲響的聲波經鼻咽腔、咽鼓管,直接傳入鼓室。
8、縫匠肌 半膜肌 半腱肌 闊筋膜張肌 股中間肌 哪個屬於股四頭肌?
股中間肌屬於股四頭肌一部分
9、鼓膜張肌是怎麼起作用的?
鼓膜張肌作用是收縮時牽拉錘骨柄向內,增加鼓膜張力,以免突然地巨大聲響震破鼓膜或傷及內耳,鐙骨肌收縮時牽拉鐙骨小頭向後,減小內耳壓力
10、鐙骨肌對鼓膜起保護作用嗎
是的,對鼓膜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鼓膜張肌和鐙骨肌是人體最小的兩塊肌肉,它們用以調節聽骨鏈的松緊程度,當外界有突發大聲音時改變聲音放大模式,減少大聲對內耳的刺激,保護聽力。